从咳嗽治疗谈名医经验传承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名中医治疗外感咳嗽经验

名中医治疗外感咳嗽经验

名中医治疗外感咳嗽经验
外感咳嗽是常见的病症之一,可能由于寒邪、风邪、热邪等引起。

传统中医认为,外感咳嗽属于“外感病”范畴,其病程短暂,病情较轻,多数可以通过中药治疗得到缓解。

以下是名中医治疗外感咳嗽的经验和方法。

1. 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外感咳嗽需要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进行个体化治疗。

比如,对于外感寒邪引起的咳嗽,治疗应以温散透邪为主;对于外感热邪引起的咳嗽,治疗应以清热解毒为主。

2. 选用中药
中药是治疗外感咳嗽的主要手段,常用的有麻黄、杏仁、桔梗、蜜炙甘草、石膏等。

其中,麻黄汤是治疗外感咳嗽常用的方剂之一,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化痰的作用。

在配方时,要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进行个体化调配。

3. 食疗调理
在治疗外感咳嗽时,饮食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建议患者多食用梨、百合、蜂蜜等具有润肺止咳作用的食物,同时少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保持清淡饮食。

4. 注意休息
外感咳嗽的患者需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精神放松。

同时,避免过度疲劳和劳累,减少对呼吸系统的负荷,有助于病情的恢
复。

以上是名中医治疗外感咳嗽的经验和方法,希望能够对广大患者有所帮助。

同时,提醒大家,如果病情严重或持续不见好转,应尽快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老中医行医感悟:治疗咳嗽有迹可循!

老中医行医感悟:治疗咳嗽有迹可循!

老中医行医感悟:治疗咳嗽有迹可循!小编导读一、治咳贵宣降宣法是用辛散轻扬的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降法是用肃降肺气的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

宣法和降法常合并应用,故合称宣降法。

肺喜宣通而恶壅塞,外邪犯肺,肺失宣降而咳,故当以宣法宣散发表外邪。

肺主秋令,喜清虚肃降,苦气上逆,“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当以苦降肺气。

宣降肺气是治疗咳嗽的重要方法,正确而灵活地把握宣降法的临床应用,对咳嗽的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余以为,治咳不宣降,非其治也。

宣法的应用:临床只要排除燥热、内伤气火、阴虚等,皆可使用宣法。

使用宣法的四要素:①要询问患者咳嗽的诱因,其咳嗽是否因寒加重;②咳嗽的声音是否闷咳不扬,或咳声嘶哑;③咳嗽是否有痰难于咯出;④咳嗽的伴有症状,是否合并有鼻窍不通之症。

临证四者不必悉具。

宣肺当以疏风为先。

风为六淫之首,故外感之咳常以风为先导。

风邪当疏解,如止嗽散;夹寒邪当疏风散寒,如三拗汤;夹热邪当疏风清热肃肺,如桑菊饮;夹燥邪当疏风清肺润燥,如桑杏汤。

同时注意邪气的转化兼杂,如风寒犯肺,未能及时宣散,郁而化热,而表寒未解;或肺有蕴热,而外感风寒,表现为外寒内热证,皆当解表散寒,清泄肺热并施。

他如风寒化热应清肃;风热化燥当转清润;肺热蒸液成痰,当转清热化痰等。

此外,内伤咳嗽反复发作,常与感受外邪密切相关,致内外相引而发病,且日渐加重,治疗当佐以宣散外邪,方中肯綮。

咳久肺气虚,表卫不固,易感风邪,对此切忌专肆祛风,当益气固表。

宣肺首推麻黄。

麻黄辛散宣通,又具苦降之性,善宣肺气郁闭,平肺气之上逆,在宣发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对于伤风咳嗽,“无热便是寒”,即可使用麻黄。

肺气之宣降是相济的,肺气不宣必然会影响肺气而致不降;肺气不降势必影响肺气以致不宣。

非宣则外邪不去,非降则肺气仍逆。

因此,在运用宣降法治疗咳嗽时,根据咳嗽病因的不同,或宣中寓降,或降中寓宣,使宣与降相反相成。

一般地说,外感咳嗽以肺气不宣为主,内伤咳嗽以肺气不降为主,宣与降之治疗各有侧重,但应当配合。

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的思路及经验总结

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的思路及经验总结

2016.11论著·论述47●甘肃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支持项目。

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的思路及经验总结樊 敏1 宋华平1 童亚芳1 蒋文生21甘肃医学院 甘肃省平凉市 744000 2平凉市人民医院 甘肃省平凉市 744000【摘 要】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表现,治疗时不能单纯地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

本文从病因病机、治疗思路等方面总结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的经验,为临床治疗慢性咳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中医;慢性咳嗽;经验总结慢性咳嗽是以咳嗽为惟一或主要症状,时间≥8周、胸部X 线检查无明显异常的一类咳嗽[1]。

临床治疗中存在滥用中枢性镇咳药、抗生素、激素及停药后咳嗽易复发的情况。

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咳嗽具有一定的优势,笔者有幸师从蒋文生主任医师,收获颇多。

现将蒋老师以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的思路及经验进行总结如下。

1 外感咳嗽外感咳嗽为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肺系,或因吸入烟尘、异味气体,肺气被郁,肺失宣降,多发于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外邪客于肺而致咳嗽。

常由风寒、风热、风燥引发[2]。

1.1 风寒袭肺证证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临床用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之法。

方以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麻黄5g ,甘草6g ,杏仁5g ,前胡10g ,白前8g ,百部10g ,紫苑8g ,橘红5g ,款冬花12g ,生姜3片,紫苏10g 。

1.2 风热犯肺证证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身痛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临床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法。

方以桑菊饮加减。

杏仁10g ,连翘15g ,薄荷6g ,桑叶10g ,菊花10g ,苦梗10g ,甘草3g ,苇根30g 。

1.3 风燥伤肺证证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中医咳嗽治疗经验

中医咳嗽治疗经验

中医咳嗽治疗经验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严重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咳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咳嗽是由于外邪入侵或内部失调导致的。

根据病情的不同,中医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种类型,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外感咳嗽,中医常常使用汤药疗法。

例如,黄芩、连翘、板蓝根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咳嗽。

此外,中医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用其他药材,如薏苡仁、杏仁、桑白皮等,以达到祛痰、止咳、润肺的效果。

对于内伤咳嗽,中医则注重调理身体内部的平衡。

根据中医理论,内伤咳嗽多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常常采用针灸、艾灸等手段来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咳嗽的目的。

此外,中医还注重饮食调理,如多食用梨、苹果、百合等具有润肺止咳作用的食物,有助于缓解咳嗽症状。

中医还注重外治法,如拔罐、刮痧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皮肤、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气机不畅的情况,从而缓解咳嗽。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咳嗽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咨询专业中医医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综合施治。

中医咳嗽治疗经验丰富,独特的治疗方法可以很好地缓解咳嗽症状。

但是,治疗咳嗽仍需注意个体差异,遵循专业医师的指导进行治疗。

希望每个咳嗽患者都能早日康复,享受健康的生活。

从咳嗽治疗谈名医经验传承(培训学习)

从咳嗽治疗谈名医经验传承(培训学习)
• 学医理医道则是在学习传承其理论精髓;能 得到“神似”境界、“像我”境界甚至 “超我”境界;
学习培训
16
医匠VS医家
• 认为学习前者最多只能成为治疗疾病的工 匠,即“医匠”。
• 学习后者则能成为指导并影响本领域学科 发展的医学大家,即“医家”。
学习培训
17
道与术的关系
• 术中寓道,道中有术,两者不可须臾分离,如果 一味夸大医理医道的传承,甚至轻视、忽视医技 经验的传承则往往在临证时落于哲学上的思辩推 演,落于中医学医理上的循环论证。
• 从目前中医学服务的范围、存在的规模和所形成 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际效果看,中医临床 有滑坡趋势,说明中医学有许多临床医学经验没 有能够传承下来,有失传,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经验意义重大
• 毛主席: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 本事就大了。
• 毛主席: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以前我 们人民解放军打仗,在每个战役后,总来 一次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 后轻装上阵,乘胜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 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转思想 • 武维屏:外风引动内风是咳嗽发生的中心
学习培训
3
中西医成才的不同之处
• 成才周期:中长西短 • 成才难度:中难西易 • 成才率:中少西多
学习培训
4
• 经典 • 经验 • 经方
中医的三经战略
学习培训
5
学习名医经验是青年中医成才的快 捷方式
• 经典:转化成疗效的周期长, • 经方:经方数量有限,不够用 • 名医经验:即学即用,高效快捷
• 如果读的书多,发现古今名医有类似的治 疗经验,拿来运用,则可以用之弥补自己 直接经验的不足。即使到老了,临床经验 丰富了,也不可能所有的病都见识过,旁 人的经验永远是值得珍惜的。这就需要读 书,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吸取他人的经验。

何功名老师治疗咳嗽经验辑要

何功名老师治疗咳嗽经验辑要

何功名老师治疗咳嗽经验辑要摘要:通过对何功名主任治疗咳嗽的处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用药规律及特点,总结其在治疗咳嗽病的用药经验,从而指导临床咳嗽病的治疗。

关键词:咳嗽;何功名;名中医经验1. 咳嗽的病因病机咳嗽既是肺系疾病中的一个症状,又是独立的一种疾患[1]。

中医很早就对咳嗽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有较为系统的论述。

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就有《咳论》专篇,并认识到咳嗽虽为肺系症状,但其病因“非独肺也”。

除常见的外邪犯肺之外,还与其他脏腑受邪或功能失调有关,如“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黄帝内经》的这种认识也深刻影响了后世医家对咳嗽病因病机的多样性及复杂性的认识,进而有张景岳“外感”、“内伤”之分,王纶“新久虚实”之辨。

正如《医学心悟》云:“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搏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

”何老认为,理论上,病因虽有外内、新久、虚实之分,但在临床上,往往各种病因互为因果,夹杂存在,使病机更为复杂多变。

复杂多变的病因病机增加了治疗困难及疗效的不确定性,使得许多经验尚浅的临床医师常感“无方可用”。

何功名主任在治疗咳嗽病上有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

通过对其治疗咳嗽的处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用药规律及特点,总结其在治疗咳嗽病的用药经验,从而指导临床咳嗽病的治疗。

2.基础方的筛选及方药组成笔者统计了何功名主任2017.1-2019.7门诊处方,涉及病人年龄段5-89岁,总共筛选出治疗咳嗽处方167张。

167张处方中用药种类总数70种,其中用药频次超过100次的药物种类14种。

根据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黄芩(162次)、苦杏仁(158次)、麦冬(155次)、甘草(149次)、半夏(147次)、枳壳(143次)、细辛(142次)、五味子(141次)、蜜枇杷叶(139次)、干姜(137次)、陈皮(132次)、紫苏梗(127次)、桑叶(127次)、茯苓(101次)。

中医咳嗽治疗经验

中医咳嗽治疗经验

中医咳嗽治疗经验
作为中医医生多年来的临床经验,我深知咳嗽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折磨。

咳嗽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引发其他症状,如咳痰、咳血等。

因此,选择适合的中医治疗方法对于缓解咳嗽症状至关重要。

在中医理论中,咳嗽被归类为“咳嗽证”,它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和原因。

因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针对不同类型的咳嗽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寒咳和痰多的患者,可以选择使用温热的中药来缓解症状。

例如,可以使用川贝、杏仁等温热中药来化痰止咳。

此外,还可以使用柴胡、桔梗等中药来疏散寒邪,改善气机运行,从而减轻咳嗽症状。

对于燥咳和干咳的患者,可以选择润肺止咳的中药来治疗。

例如,可以使用麦冬、沙参等滋润肺部的中药来缓解症状。

此外,还可以使用枇杷叶、蜂蜜等中药来润肺止咳,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呼吸。

对于气虚咳嗽的患者,可以选择益气健脾的中药来治疗。

例如,可以使用黄芪、党参等补气药物来增强患者的体质,改善气虚症状。

此外,还可以使用白术、茯苓等中药来健脾益胃,提高消化功能,从而减轻咳嗽症状。

中医还强调调整饮食习惯对于咳嗽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认
为,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同时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保持呼吸道的湿润。

中医咳嗽治疗经验告诉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咳嗽,选择合适的中药和调整饮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中医治疗咳嗽还强调个体化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方案。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及时寻求中医的帮助,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早日摆脱咳嗽的困扰。

名老中医熊继柏细谈咳嗽经验方.doc

名老中医熊继柏细谈咳嗽经验方.doc

名老中医熊继柏细谈咳嗽经验方熊继柏教授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第四批、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湖南省名中医。

熊继柏教授学验俱丰,对中医经典理论十分熟稔,坚持临床 55 年,诊治患者近 85 万人次,临证经验十分丰富。

熊教授一直主张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要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

兹将熊继柏教授“经典指导临床”证治经验整理成文刊登介绍,以飨读者。

咳嗽源流关于咳嗽的病名,《黄帝内经》中有《咳论》,专门讲咳而没有讲嗽。

但在《咳论》以外的许多篇章,却大量论及咳嗽。

也就是说,在《黄帝内经》中既言咳,又言咳嗽。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两篇专门论咳嗽:一篇是《咳嗽上气》,另一篇是《痰饮咳嗽》,明确地提出了“咳嗽”这个病名。

大概从宋代开始有了咳与嗽的区别:“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

持此观点的医家有刘河间、李中梓、赵献可等。

是否有必要如此区分呢 ?我们比较两段《黄帝内经》原文就清楚了。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秋伤于湿,上逆而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两者均讲的是秋伤于湿出现咳嗽,说明咳与咳嗽没有区别。

所以,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说:“嗽与咳一症也”。

因此,咳即嗽,嗽即咳,在临床无区别的必要。

咳嗽主症《黄帝内经》中常提到“咳嗽上气”,说明咳嗽就是气往上逆。

刘河间《伤寒六书》中说:“肺主气,肺为邪所乘,邪气伤肺,气逆而不下,故令咳嗽”。

指出是肺气上逆而不能下降,故发为咳嗽。

因此,咳嗽这个病名实际上就是一个症状,是肺气上逆引起的发声。

《医学三字经》说得更清楚:“气上呛,咳嗽生”。

说明它是一个单独的症状。

咳嗽辨治要领主要有两点:一辨外感、内伤;二辨咳嗽之兼症。

1、辨外感、内伤咳嗽既有外感,又有内伤,这一点在《黄帝内经》中早有明确记载。

《素问·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中医辨证论治的灵魂就在于活,就在于 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地进行个性化的精 确治疗。
如何继承名医经验
一听:听其言,在理否? 二看:观其行,有效否? 三想:想一想,有效之因何在? 四试:亲手验证 若此四环皆通,则此学说或经验便为确实可
信。
14
当前对中医经验的一般认识
在当前的名医经验传承过程中,存在一 种认识倾向与观点,即认为医疗技术 的传承属于传统文化中“术”的层而, 而医理医道的传承则属于传统文化中 “道”的层而;认为医术的传承属“标” 属“末”,而医理医道的传承才是 “本”是“根”,本立方能道生;
18
学习经验意义重大
毛主席: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 事就大了。
毛主席: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以前我们 人民解放军打仗,在每个战役后,总来一 次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 轻装上阵,乘胜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 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牛顿: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所配备的高徒能准确系统地表述老中医的经 验及学术
10
当代中医要读当代的中医书
要大量阅读现代名老中医经验的书,近几十 年来这类书出版得很多,我收集的就有百 种以上,由于近年来对中医问题反思的结 果,名医的医案、医疗经验,又重新受到 重视。例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将上个世纪 50~60年代著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著作, 又重新再版,十分珍贵,购书的机会难得。
当今名中医著书的特点
今人的书,个性化强,分科、专业更细化而 具体。比中医古籍更贴近生活,更容易接 受,可以将其看作一座座沟通古今的桥梁, 从中可以学到名老中医是如何继承古人、 创新运用的,由近及远,可以进一步加深 对中医的理解。
不要用循证医学的眼光看待中医 经验
认为中医的医案、经验总结,只是个案,个 人经验,经不起统计学处理,不具有普遍 意义。学中医的人,不要被所谓统计学吓 住,统计学抹杀了个体的差别,否认个别 中包含了一般规律,这种近代科学的方法 不适合中医。
从咳嗽诊治谈名医经验 传承
潍坊市中医院呼吸内科 于金源
医生成才三要素
系统的专业知识 正确的思维方式 丰富的临床经验
2
中西医理论的特点
中医:古籍浩繁,部分教材脱离临床实际, 理论自成体系,概念抽象模糊,且玄奥难 解,众说纷纭,玉石难分。
西医:教材较完善,说理比较透彻可信,经 过长时间大范围反复筛选、净化、认同。
提高疗效的快捷方式
要想在临床成熟得快,不能靠自己一点点去 摸索去积累,那要到何年何月?只能靠借鉴 别人的经验,靠“偷”,真正聪明的人是 会偷的人,是会读书,肯联系临床思考的 人,是有准备的头脑。
谓“从来没有脱离临床”的人,这不过是 在低层次、低水平的临床徘徊。
二是知识渊博,理论造诣较深,有水平较高 的论著问世
两者兼备,方可称之为名符其实的名中医 以疗效论英雄,理论、职称、学历等只居其
次。
9
当代名医经验是中医学术之瑰宝
民国期间即以从事中医工作,建国后成名的 名老中医,其传统中医功底深厚,又充分 学习了当时的西医知识,知识结构合理。
专攻一个系统的疾病,为其成才提供了丰富 的临床实践
3
中西医成才的不同之处
成才周期:中长西短 成才难度:中难西易 成才率:中少西多
4
中医的三经战略
经典 经验 经方
5
学习名医经验是青年中医成才的快 捷方式
经典:转化成疗效的周期长, 经方:经方数量有限,不够用 名医经验:即学即用,高效快捷
6
中医临床的特点
诊疗方法手段特多 不够规范 潜力大 灵活性大,难以把握 经典和教材难以反映中医学的精华全貌
直接经验VS间接经验
对中医而言,有时候间接经验比直接经验还 重要,比如,在年轻时,因为参加临床的 时间短,见识少,必然有很多病从未见过, 完全靠自己从头摸索,会耽误病情,走许 多弯路。
学习经验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 时
如果读的书多,发现古今名医有类似的治疗 经验,拿来运用,则可以用之弥补自己直 接经验的不足。即使到老了,临床经验丰 富了,也不可能所有的病都见识过,旁人 的经验永远是值得珍惜的。这就需要读书, 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吸取他人的经验。
15
形似VS神似
认为学习老中医的医术是在学习传承其经验, 往往能得到“形似”境界、“学我”境界,
学医理医道则是在学习传承其理论精髓;能得 到“神似”境界、“像我”境界甚至“超 我”境界;
医匠VS医家
认为学习前者最多只能成为治疗疾病的工匠, 即“医匠”。
学习后者则能成为指导并影响本领域学科发 展的医学大家,即“医家”。
道与术的关系
术中寓道,道中有术,两者不可须臾分离,如果一 味夸大医理医道的传承,甚至轻视、忽视医技经 验的传承则往往在临证时落于哲学上的思辩推演, 落于中医学医理上的循环论证。
从目前中医学服务的范围、存在的规模和所形成的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际效果看,中医临床有 滑坡趋势,说明中医学有许多临床医学经验没有 能够传承下来,有失传,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 题。
7
不重视名医经验的传承是当今中医 教育的一大缺陷
临床教材涉及较少,固定证型、列举症状在、 标明治法、规定方剂的编写体例,把活泼 的辨证论治变成呆板固定的程式,让中医 简单化、机械化、“傻瓜化”。
《各家学说》讲民国以前中医多,讲解放后 的名中医经验及学说少
8
如何界定名医
一是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有持久而众多的主 动求医患者
致开合失司。 宣敛并用,可用于外感咳嗽初期
25
调肝治咳
外感治肺,内伤治肝 《万病回春》有:“从来咳嗽十八端,只因
邪气入于肝”之说
26
治疗咳嗽常用方剂
二麻四仁汤 过敏煎
27
二麻四仁汤
来源:陈苏生 原方组成: 炙麻黄4.5克 麻黄根4.5克 桃仁9克 杏仁9克 郁李仁9克 白果9克 炙百部9克 炙冬花9克 车前草9克 甘草6克
治咳经验的来源
陈苏生:胸膈呼吸系统疾病以二麻四仁汤为 基本方
祝谌予:治咳四法,宣降润收,过敏煎 姜春华:《姜春华谈涩药开禁》、截断扭转
思想 武维屏:外风引动内风是咳嗽发生的中心环

治疗咳嗽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宣肺与敛肺的关系 肺与肝脏的关系
24
宣肺与敛肺
宣肺止咳,作为常法,深入人心 久咳不愈者,不少就是宣散太过,肺气受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