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飞老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经验谈

合集下载

王鹏飞老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经验谈

王鹏飞老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经验谈

王鹏飞老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经验谈核心提示:咳嗽为儿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特征。

历代医家在治疗小儿咳嗽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当代名老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及经验时也有所创新,如林季文用自拟方“辛宣止咳蠲痰汤”治疗小儿风咳嗽为儿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特征。

历代医家在治疗小儿咳嗽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当代名老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及经验时也有所创新,如林季文用自拟方“辛宣止咳蠲痰汤”治疗小儿风寒咳嗽;金绍文治疗小儿风热咳嗽;王素梅治疗痰热咳嗽常用泻白散合温胆汤加减;杨之藻常用半夏散合胃苓散治疗痰湿咳嗽。

以上治疗小儿咳嗽均是分型论治,一证一方,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北京名医王鹏飞,是著名的中医儿科专家,三代业医,其治儿科病,运用专方专药,疗效显著,被誉为“京城小儿王”。

现将王老的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1病机及治法小儿脾常不足,以致积热内蕴,上蒸于肺,肺胃蕴热,兼感外邪则易为病。

首先,小儿脾常不足,易积热于胃,上蒸于肺,肺胃蕴热,加之小儿脏腑娇嫩,且肺为娇脏,易感外邪,致肺失肃降,气逆作咳,甚而作喘。

其次,小儿肝常有余,时有“侮金”倾向;且肝主升,肺主降,在调节全身气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肺失清肃,气机失调,可影响及肝,肝失调达,疏泄不利,加重咳嗽;其三,在病理变化过程中,如燥热内盛,易风火相煽,肝风欲动,而有躁动、神昏、抽搐等症。

此外,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热可移热于大肠;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影响肺的肃降。

基于以上小儿咳嗽肺胃蕴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认识,王老在治疗小儿咳嗽时内外兼顾,驱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维护着小儿稚阴稚阳的特点。

故在治疗上应清肺解热,和中驱邪。

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主张不宜用宣散解表、辛燥发汗之剂,以防过汗耗营,伤及正气,故多以护肺降逆、清化痰热之药为主。

既不用经方之麻、桂,也不用时方之银翘、桑菊。

用药主要在清肝平木、清肺胃之热时基础上注意调畅气机,有热痰要清化痰热,有热药清热,阴虚者,又不直接用滋阴药以防滋腻碍胃,而用酸甘化阴之品,兼敛肺、运脾,而且一证(症)一药,既抓住了小儿咳嗽的基本病机,又随证(症)施药,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

小儿咳嗽中医治疗

小儿咳嗽中医治疗

小儿咳嗽中医治疗咳嗽是小儿最为常见的病患。

不论外感,内伤所导致的肺失清肃而壅遏不宣者,都会引发咳嗽。

小儿咳嗽要治疗及时,小儿咳嗽的中医基本治则是理肺,健脾,固肾。

理肺包括宣肺,清肺,润肺,泻肺和温肺;健脾包括化湿,渗湿,利湿,燥湿和补脾;固肾包括温肾,壮阳等。

小儿咳嗽在治疗中首先运用理肺法则。

如果效果不理想,再加健脾法。

如果已成哮喘时,可增入固肾法,三法协调,辨证治疗。

下面对常见小儿咳嗽的治疗介绍如下:★小儿风热咳嗽症状:发热,咳嗽,流涕,喉中痰鸣,吐黄痰,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脉象浮数,舌红苔厚腻,指纹红紫。

治疗原则:清肺,化痰,止咳。

方名:鱼蛤石花汤(临床方)。

组成:生石膏30g,金银花10g,海蛤粉10g,杏仁10g,前胡10g,川贝母6g,橘红6g,鱼腥草10g,木蝴蝶6g。

用水煎后服用,每天一剂,水煎两回取汁约200ml,分三至四次服(适于5岁用量),少加白糖。

★小儿肺寒咳嗽症状:秋冬季气寒冷或者感受骤寒引起咳嗽,长时间不愈,每天轻夜重,咳嗽痰鸣,脉细缓,咯痰白稀,便溏溺清,舌淡苔薄白,指纹暗淡。

治疗原则:温肺散寒,化痰止咳。

方名:冬花五炙饮(临床方)。

组成:炙杏仁10g,炙冬花10g,炙枇杞叶15g,炙紫菀6g,炙米壳6g。

用水煎后服用,每天一剂,服法同前。

★小儿阴虚燥咳症状:咳嗽日久,干咳无痰,痰少而黏,不容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午后低热,手足心热,大便秘结,脉象细数,舌红少苔,指纹紫青。

治疗原则:清肺养阴,化痰止咳。

方名:养肺止咳汤(临床方)。

组成:生地黄15g,麦冬10g,北沙参10g,五味子6g,小茴香6g。

用水煎后服用,每天一剂,服法同前。

★小儿风寒咳嗽症状:咳嗽频作,全身酸痛,恶寒无汗,发热头疼,痰白稀薄,鼻塞不通,流清涕,喉痒声重,小便清长,舌苔薄白,指纹红。

治疗原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名:苏橘甘草汤(临床方)。

组成:麻黄3g,苏叶10g,桔梗6g,甘草6g,橘红6g。

名老中医之路之(14 )王鹏飞

名老中医之路之(14 )王鹏飞

名老中医之路之(14 )王鹏飞闯出一条新路北京儿童学院副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王鹏飞【作者简介】王鹏飞(1911~),北京人。

从事中医儿科临床近五十年。

医术祖传三代,遣方用药,独具风格,是北京地区闻名的儿科医师,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小儿王」。

现任北京市政协卫生组剐组长,着有《王鹏飞儿科临床经验选》等。

我家从祖父起就从事中医儿科。

祖父王润吉早年除在北京临诊外,每年还用大部分时间,深入到云、贵、川等地区,在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疾病痛苦之余,还向当地的草泽医虚心学习验方、秘方。

民间医药之丰富多采,使用药物之简便,疗效之神速,使祖父大开眼界,并深为惊叹。

因此,在以后诊断用药方面,也慢慢地转向简、便、廉、验,并开始自己制备成药,急病者可以立服,药价便宜,效果迅速,影响日见扩大,开始被誉为「小儿王」。

我父亲王子仲承继家学,奋发图强,勤学苦研,尽得祖父之心传,医名渐噪,求诊者亦络绎不绝。

解放前曾任北平国医公会(即北京中医学会前身)会长等职。

我生长在中医世家,从小耳闻目睹,并亲身体验到了中医中药为重多的患者解除痛苦的生动情景,使我爱上了中医事业。

十八岁时我正在北京民国大学预科学习,先父因急于传授家学,就让我开始习医,先让我系统地学习中医经典著作。

我花费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学习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以及《神农本草经》等,并时常向当时的北京名医前辈如汪逢春、马佐良,袁鹤侪等请教,受其指点,亦获益不浅。

对于学习经典著作,当时是一边阅读,一边背诵,直至背得滚瓜烂熟为止。

《内经》的大部分条文,时隔二十多年我仍能完整不缺地背诵下来,这完全得益于那时练过死记硬背的基本功。

学完了经典著作,家父又让我精读《本草纲目》、《本草经疏》、《本草备要》、《要药分剂》、《温热经纬》、《寿世保元》、《幼幼集成》、《婴童百问》、《食物本草》等书籍。

此外,他常说「临诊如临阵,用药如用兵」,又让我细读《孙子兵法·十三篇》等书。

中医咳嗽治疗经验

中医咳嗽治疗经验

中医咳嗽治疗经验
中医咳嗽治疗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药治疗:中医常使用一些具有清热、化痰、止咳等作用的中药来治疗咳嗽。

例如,川贝母、杏仁、蜜炙甘草等草药,可以起到润肺止咳的作用。

2. 食疗调理:中医认为,咳嗽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有关,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

例如,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蜂蜜、石榴等,有助于缓解咳嗽症状。

3. 针灸疗法:中医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整气血运行,改善咳嗽症状。

例如,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刺激肺经的相关穴位,促进气血畅通,缓解咳嗽。

4. 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按摩背部、胸部和腹部等部位,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咳嗽症状。

5. 调理生活习惯:中医强调平衡生活习惯对于治疗咳嗽的重要性。

例如,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尘埃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咳嗽治疗经验是基于中医理论和经验总结而来,对于不同类型的咳嗽可能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建议在咳嗽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时,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中医医师。

王鹏飞教授儿科特殊望诊经验

王鹏飞教授儿科特殊望诊经验
综上所述,循行头顶部位经脉所主的脏腑都与脾胃消化、吸收及营养输布、排泄有关。而临床检查患儿头顶部位“污垢”时,其性质是由带有油性的污腻样分泌物结疤而形成的,且局限于头顶部位,其临床症状亦以消化不良、腹泄、便秘等脾胃消化功能病变为主,故可将循行于头顶部位的经脉脏腑之功能与头顶“污垢”的产生和病儿临床所出现的病症三者联系在一起,而得出:头顶“污垢”的产生与循行头顶部位的经脉和病儿所患病症有关的结论。所以,通过望病儿头顶“污垢”(即病态反映)的形、色,可以作为小儿体质虚实(即营养状态),胃肠强弱,消化不良病情之轻重诊断的部分依据。
(一)上腭是指口腔内整个上腭,包括未生牙齿的上臼齿槽面部分。此法以观察五岁以下小儿为主。
临床望诊观察上腭时,可划分为:前腭(硬腭部分)、分线(软硬腭交界处)、后腭(软腭部分)、臼齿(未生牙齿的臼齿槽面左右两面部分)(见下图)
(二)按部位归属脏腑可分为:前腭主上焦(肺、心);后腭主下焦(肝、肾);中柱主肝、脾;臼齿主脾胃、大肠。(见下图)
王鹏飞教授儿科特殊望诊经验
我父王鹏飞大夫,积三代祖传医术及五十余年中医临床经验,在辨证论治和用药方面以及对于儿科望诊等有丰富经验和独到之处,尤其对于望头顶、望上腭等颇有心得,现初步整理如下。
望头顶“污垢”
一岁左右的某些病儿头顶部位生有泥污、呈垢腻样、疤块状的“污垢”,此种“污垢”水洗不脱,即使用水洗掉或用手挖掉,很快又会复生。在临床观察过程中发现:此种“污垢”并非真正的泥、污物质,而是头顶部份分泌结成的疤块。为一种病理表现。观察病儿头顶“污垢”的有无及其形状、颜色,对于临床辨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肺热证:主要表现前腭深红,甚或紫红色。前腭属上焦,红为热,故上焦肺热,治宜清泻肺热为主。
3、血热上攻:上腭散布紫红点,腭红。紫红点为热毒内蕴血分。若红色不深为热毒轻浅;色深红,为热毒炽盛,多见于出血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中医经典理论对小儿咳嗽的临床应用指导

中医经典理论对小儿咳嗽的临床应用指导

中医经典理论对小儿咳嗽的临床应用指导小儿咳嗽是小儿常见病之一,其症状涉及呼吸系统,预防和治疗对于孩子的健康非常重要。

中医经典理论对小儿咳嗽的临床应用指导是通过对经典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以指导诊断和治疗小儿咳嗽症状。

本文将讨论中医经典理论对小儿咳嗽的常见病因和治疗方法的指导。

一、常见的病因小儿咳嗽的病因有很多,但主要有外感风寒、风热、湿热、肺燥、痰湿等。

其中外感风寒是小儿咳嗽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风寒邪气容易攻击小儿的肺脏,导致肺部逐渐受损,进而出现咳嗽症状。

此外,湿热与风热也是小儿咳嗽的常见病因,因为湿热和风热邪气易在小儿身体内肆虐,导致破坏上呼吸道的正常功能。

少数情况下,小儿咳嗽也可能是由于肺燥和痰湿引起的。

二、治疗方法中医理论根据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下面介绍中医经典理论指导的小儿咳嗽治疗方法:1.外感风寒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小儿咳嗽,应首先把风寒邪气驱除。

方法包括:(1)草药治疗。

草药治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如麻杏石甘汤、桂枝汤、银翘散等,都可以起到祛风散寒,止咳化痰的作用。

(2)推拿治疗。

推拿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可以帮助改善小儿的呼吸道,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清除体内的风寒邪气。

2.风热治疗风热引起的小儿咳嗽同样需要对症下药,方法包括:(2)饮食调养。

饮食调养也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应采用清淡食物,如青菜、稀饭、瘦肉等,多饮水可以帮助祛风化痰。

3.湿热(1)草药治疗。

草药治疗可以起到清热除湿,祛风化痰的作用。

适合的草药包括三黄清瘟、柴苓汤等。

(2)饮食调养。

饮食调养应该遵循益气养阴、清热除湿的原则,可以多吃玉米、西瓜、木耳、莲子等食物,减少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

4.肺燥治疗肺燥引起的小儿咳嗽,应该采用滋润潮湿的方法来治疗,方法包括:(1)草药治疗。

适合的草药包括麦冬、菊花、玉竹等。

(2)保持室内湿度。

可以在家里放置加湿器,然后减少对室内空气的干扰。

5.痰湿治疗痰湿引起的小儿咳嗽,应该通过以下方式:(2)饮食调养。

陈昭定主任医师应用青紫汤治疗小儿疾病经验

陈昭定主任医师应用青紫汤治疗小儿疾病经验

肺 脓 疡 是 临 床较 为严 重 的 肺部 急性 化 脓 性 感 染 ,属 中 医学 “ 痈” 畴 , 肺 范 临床 多采 用 千 金 苇 茎 汤 、 方 活 命 饮 等 清热 泻 肺 、 仙 祛 瘀 排 脓 、 正补 肺 分 期 治 疗 。 师 以青 紫 汤 为 基 础 加 减 观察 治 扶 陈
种 儿 科 疾 病 , 获 效 验 。 现报 告 如 下 。 屡
1 小 儿 肺 脓 疡
病例 : 某 , 性 , 闫 男 1岁 8 月 , 因 “ 规 则 发 热 1个 月 ” 个 主 不 入 院 。 儿 1 月来 反 复 发 热 , 温 波 动 于 3 ~ 0℃ , 有 腹 痛 , 患 个 体 84 伴 泄 泻, 1日 4 5次 , 黏 液便 , 少 , 瘦 。 院 查 体精 神弱 , 瘦 面 — 为 食 消 人 消
欲 减 退 , 大 便 干 结 。 血 常 规 : 白细 胞 1 × O L 中性 粒 细 胞 3 ll ,
7 . , 巴细 胞 2 .% , 细 胞 4 1 x 0 / , 红 蛋 白 l 6 / , 23 淋 % 71 红 .5 1 L 血 2 1 L g 血 小 板 5 4 1 9 。X 线 胸 片 提 示 右 上 肺 可 见 致 密 暗 影 , 中 可 2 x 0/ L 其
下 行 之 功 效 ;长 沙 药 解 》 “ 荚 辛 烈 , 冲 通 关 透 窍 , 罗 痰 《 云 皂 开 搜
涎 , 荡 瘀 浊 , 其 粘 联 胶 热 之 性 , 其 根 据 攀 附 之援 ” 洗 化 失 。与 清 热 豁 痰 的天 竺 黄 配伍 , 痰 开 窍 , 瘀 腐 脓 浊 最 为 快 捷 , 药 合 用 涤 清 诸 共 同达 到 清 热 解 毒 , 血 化 瘀 , 肿 排 脓 的 目的 。后 期 加 用 白果 活 消

应用王鹏飞老中医银黛合剂治疗儿童毛细支气管炎

应用王鹏飞老中医银黛合剂治疗儿童毛细支气管炎

应用王鹏飞老中医银黛合剂治疗儿童毛细支气管炎
陈佑林
【期刊名称】《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9(021)003
【摘要】京名医王鹏飞,是著名的中医儿科专家,其治儿科病,用药独具一格,疗效显著。

近年来,笔者运用其治疗小儿肺炎的处方“银黛合剂”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将资料齐全的34个病例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34例。

其中男18例,女16例。

年龄最小者?..
【总页数】1页(P16)
【作者】陈佑林
【作者单位】遵义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622.1
【相关文献】
1.银苇合剂治疗儿童鼻窦炎40例疗效观察 [J], 郭转玲;张赏
2.王禹堂老中医应用补肾疏肝法治疗乳腺癌内分泌综合征经验 [J], 万斌;李春香;王禹堂;
3.王禹堂老中医应用补肾疏肝法治疗乳腺癌内分泌综合征经验 [J], 万斌;李春香;王禹堂
4.四季抗病毒合剂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应用研究 [J], 付学明;何琳

5.银黛合剂治疗婴幼儿肺炎54例观察 [J], 胡志班;张爱华;叶剑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年5月第35卷第5期 Int J Trad Chin Med, May 2013, V ol. 35, No.5 ·479·
对于肛周脓肿却无益;另一种是肛周脓肿的手术时机选择不当。

3.2 熟悉肛周脓肿的症状、体征与特点:防止误诊,做好及时正确的治疗。

肛周脓肿的诊断一旦确立,应采用相应方法尽早根治,若因特殊原因不能作根治术时也应及时切开排脓引流,防止病情恶化。

3.3 准确彻底地处理内口、保证引流通畅是治愈肛周脓肿的关键:肛周脓肿能否治愈不复发、不成为肛瘘,关键在于内口的处理是否彻底、引流是否通畅。

如果内口处理好,杜绝感染物继续侵入,同时引流通畅,则必然治愈;否则容易复发或形成肛瘘。

3.4 既要根治脓肿,又要尽量减少损伤、保护肛门功能:①认真确定肛周脓肿的类型和所在位置,选择、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传统将肛周脓肿分为肛提肌上脓肿和肛提肌下脓肿。

前者为高位、后者为低位,按理论上讲完全正确,且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单内口、单间隙者按挂线切开引流术治疗,单内口或多内口、多间隙脓肿按挂线多切口引流术处理,对于多处挂线者术中仅拉紧1处或两处,其他可放松留线待术后10~12 d后再紧线;若为单一内口高度不超过1.5 cm、无明显炎症者可作内口封闭切开引流术;多间隙脓肿应作多切口引流术,以保护括约肌。

如此治疗不仅可使引流通畅、消除感染源,又可因挂线使慢性切割、组织修复同时进行,有效保护肛门的括约功能。

或用内口封闭避免括约肌损伤,以避免严重的后遗症。

②提倡微创,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徐主任根据微创、小切口、多切口和应用提脓化腐生肌药的原则,主张脓肿引流切口不用弧形切口,而用与肛门呈放射状的小切口,切口外缘与脓肿腔的外缘平齐即可;对于多间隙的半蹄铁型脓肿做2~3个小切口,对于蹄铁型脓肿做3~5个小切口,同一方位可分段作小切口;小切口配合中药煎汤熏洗以清热解毒排脓、活血化瘀,再用化腐生肌药提脓拔毒生肌。

脓液多时脓腔内放置渴龙奔江丹药条引流。

但孕妇不宜用丹药。

如果感染已经局限可采用缝合内口引流的方法治疗,但不要关门留寇。

③对婴幼儿的处理应提倡微创,避免损伤[6]。

不论脓肿位置高低,均应采用挂线小切口引流或结合缝合的方法治疗,原则上不用化腐提脓的丹药。

3.5 仔细了解患者全身情况:要对手术适应症、禁止症、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正确判断,不可盲目手术。

参 考 文 献
[1]徐廷翰. 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研究新进展.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1-45,69-73,96-98,241-243.
[2]徐廷翰. 肛瘘的根治和功能保护. 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8,7(3):40-45.
[3]徐廷翰. 中国痔瘘诊疗学.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徐廷翰,吴佐周,毛红,等. 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发展报告.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41-149.
[5]徐廷翰. 粘膜肌瓣下移封闭小切口药条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操作要点和防止复发的技巧. 中华临床与实用医学杂
志,2009,6(12):29-31.
[6]徐廷翰. 肛瘘的根治和肛门功能的保护. 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6,5(1):53-56.
(收稿日期:2013-02-18)
(本文编辑:高荣慧)
王鹏飞老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经验谈德学慧 张明锐 李鸿涛
咳嗽为儿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
DOI:10.3760/cma.j.issn.1673-4246.2013.05.040
作者单位:010020 呼和浩特,内蒙古中蒙医医院中医内分泌科(德学慧);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各家学说教研室(张明锐);100700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古籍研究室(李鸿涛)
通信作者:李鸿涛,Email:Newdream1013@ 特征。

历代医家在治疗小儿咳嗽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当代名老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及经验时也有所创新,如林季文[1]用自拟方“辛宣止咳蠲痰汤”治疗小儿风寒咳嗽;金绍文[2]治疗小儿风热咳嗽;王素梅[3]治疗痰热咳嗽常用泻白散合温胆汤加减;杨之藻[4]常用半夏散合胃苓散治疗痰湿咳嗽。

以上治疗小儿咳嗽均是分型论治,一证一方,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北京名医
·480·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年5月第35卷第5期 Int J Trad Chin Med, May 2013, V ol. 35, No.5
王鹏飞,是著名的中医儿科专家,三代业医,其治儿科病,运用专方专药,疗效显著,被誉为“京城小儿王”。

现将王老的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1 病机及治法
小儿脾常不足,以致积热内蕴,上蒸于肺,肺胃蕴热,兼感外邪则易为病。

首先,小儿脾常不足,易积热于胃,上蒸于肺,肺胃蕴热,加之小儿脏腑娇嫩,且肺为娇脏,易感外邪,致肺失肃降,气逆作咳,甚而作喘。

其次,小儿肝常有余,时有“侮金”倾向;且肝主升,肺主降,在调节全身气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肺失清肃,气机失调,可影响及肝,肝失调达,疏泄不利,加重咳嗽;其三,在病理变化过程中,如燥热内盛,易风火相煽,肝风欲动,而有躁动、神昏、抽搐等症。

此外,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热可移热于大肠;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影响肺的肃降。

基于以上小儿咳嗽肺胃蕴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认识,王老在治疗小儿咳嗽时内外兼顾,驱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维护着小儿稚阴稚阳的特点。

故在治疗上应清肺解热,和中驱邪。

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主张不宜用宣散解表、辛燥发汗之剂,以防过汗耗营,伤及正气,故多以护肺降逆、清化痰热之药为主。

既不用经方之麻、桂,也不用时方之银翘、桑菊。

用药主要在清肝平木、清肺胃之热时基础上注意调畅气机,有热痰要清化痰热,有热药清热,阴虚者,又不直接用滋阴药以防滋腻碍胃,而用酸甘化阴之品,兼敛肺、运脾,而且一证(症)一药,既抓住了小儿咳嗽的基本病机,又随证(症)施药,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

而且,王老在治疗的过程中又时时兼顾脾胃;病情恢复期又着重调理脾胃。

2 青寒退烧汤的组方及加减
青寒退烧汤药仅两位味:青黛3 g、寒水石9 g。

青黛清肝平木,寒水石,性辛咸寒,归心胃肾经,善清脏腑之热且引热下行。

肺热明显时加地骨皮,可专清肺热,因其有清热而不伤阴特点,加之发热患者有伤阴趋势,应用该药正可清虚热。

有表证时加苏叶、藿香以解表和中,高热不退、嗜睡、烦躁时加钩藤、天竺黄;痰热时加瓜蒌、竹茹;病程日久邪热久羁有伤阴时加白薇清虚热,加芦根、生地滋阴清热;咳嗽则加苏叶、杏仁宣降肺气以止咳,咳嗽重时加杏仁;久咳不愈,加北五味子、白果以敛肺气,以应陶弘景所言“肺德在收”之理,兼喘时加苏子、厚朴;若大便不畅时则加莱菔子以降大肠之气,可兼降肺气而泻热。

3 病例举隅
患儿,男性,3岁。

2012年12月4日就诊。

现病史:三日前突发高热,微咳,体温39.1℃,即到内蒙古某医院急诊,查:白细胞15.1×109/L。

静脉滴注抗生素3 d,热势未减,体温38.6~39.5℃,患儿偶有抽搐,会诊时症见:患儿大便干结,舌边尖红、苔根黄厚。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辨证:肺胃蕴热,兼感外邪。

处方:青寒退烧汤加味:青黛3 g、寒水石12 g、地骨皮18 g、藿香9 g、芦根20 g、钩藤(后下)12 g、生地黄18 g,水煎服2剂,每剂分6次服用,1次/2 h。

服药的次日下午,烧退身凉。

继续观察未反复,告愈。

4 体会
由于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有臓腑娇嫩,易虚易实的生理特点,有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肺胃蕴热的病理基础,且肺与大肠相表里,因此笔者在应用王老经验治疗小儿咳嗽时体会有以下几点:①始终清肝、平肝,以防侮金;②清肺胃之热贯穿始终;③注意调节气机,时时维护气机平衡:肝升肺降、肺气肃降与大肠之气下行、肺本脏气机的升降,肺宣降的功能与散邪与固肺的矛盾;④用药轻灵。

因肺为娇脏,用药要少而精,药量不可过重,体现中医“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特点。

⑤注意药物配伍敛肺泻肺散邪并用。

⑥正确适时选择调理脾胃之品以顾护后天之本,慎用芩、连、大黄等之大苦大寒之品。

该方药味少,药量轻,药价廉,药效好,且药味淡,易为小儿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宋苹. 林季文主任治疗小儿咳嗽经验. 中国民间疗法,2009,17(7):10-11.
[2]符虹. 金绍文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经验. 中医药学报,2005,33(3):71.
[3]吴琼. 王素梅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经验.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7):3362-3363.
[4]孟牛安,杜海华,卢书芳. 杨之藻主任医师诊治小儿咳嗽经验. 河南中医,2006,26(10):13-14.
(收稿日期:2013-01-09)
(本文编辑:樊红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