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咳嗽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的食疗方

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的食疗方小儿咳嗽是儿童常见病之一,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较差,所以很容易感染感冒,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症状。
中医认为小儿咳嗽症状多属于肺之阳虚,食疗方可作为中医治疗儿童咳嗽的有效方法,具有安全、经济、方便等优势。
本文将从中医专家的角度详细介绍几种中医食疗方和中医养生建议。
一、前胡桔梗汤(治风寒咳嗽)方剂:前胡9克,桔梗9克,杏仁5-9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
制法:前胡洗净,冷水浸泡30分钟;桔梗破碎;杏仁去壳,炒香;生姜切片。
将前胡、桔梗、水煮开,改用小火煲煮1小时,然后加入杏仁、炙甘草和生姜,再煮20分钟即可。
功效:祛风寒、镇咳止嗽,适用于痰液清稀、多咳等症状。
二、百合杏仁糯米粥(润肺平喘)方剂:百合30克,杏仁12克,糯米100克,红枣3枚,冰糖适量。
制法:将百合、杏仁洗净,泡水30分钟;红枣去核,洗净;糯米洗净。
将百合、杏仁、红枣放入煲中,加适量清水煮开,改用小火煲煮1小时。
之后将糯米加水煮煮至粘稠,再加入百合杏仁、红枣汤中,煮沸即可。
喝前加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润肺止咳、清热平喘,适用于肺热、燥咳、咳嗽气喘等症状。
三、核桃莲子糯米粥(滋阴补肺)方剂:核桃仁50克,莲子20克,糯米100克。
制法:核桃仁破壳,用开水烫剥净外皮;莲子洗净;糯米洗净。
将核桃仁、莲子、糯米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开,改用小火煮煮至粘稠。
功效:滋阴润燥、补肺止咳,适用于肺阴虚燥、咳嗽气喘等症状。
中医养生建议:1.避免过度劳累:小儿咳嗽往往与身体疲劳、免疫力下降有关,因此保证充分休息是避免小儿咳嗽的关键。
2.保持室内通风:室内空气不流通容易导致细菌滋生,加重小儿咳嗽症状。
保持室内通风可以有效减少室内污染物的积聚。
3.多饮水:适当补充水分可以缓解口干燥、咽喉不适等症状,有助于减少小儿咳嗽。
4.避免过食寒凉食物:小儿咳嗽属于寒症,过食寒凉食物会导致寒邪更盛,加重咳嗽症状。
5.避免过度进补:虽然进补对于身体健康有好处,但是过度进补会导致身体燥热,轻则口干燥,重则导致咳嗽等症状。
儿童喉咙痒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和草药外敷方法

儿童喉咙痒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和草药外敷方法儿童常常受到喉咙痒和咳嗽的困扰,这不仅使他们感到不适,还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中医辨证施治和草药外敷是儿童喉咙痒咳嗽的有效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症状,促进儿童的康复。
中医辨证施治是一种根据不同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的方法。
对于儿童喉咙痒咳嗽,中医常常根据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分型,然后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机进行治疗。
对于“小儿风寒咳嗽”,表现为喉咙干燥痒麻、咳嗽声音重,并伴有流清涕、鼻塞、打喷嚏等症状,可以采用中药补肺润燥的方法治疗。
常用的草药包括麻杏石甘汤、川贝枇杷膏等。
这些药物有助于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缓解喉咙痒和咳嗽。
对于“小儿肺热咳嗽”,表现为喉咙干燥痒麻、咳嗽有痰,痰黄稠厚,并伴有发热、口渴、烦躁等症状,可以采用清热化痰的方法治疗。
常用的草药包括银翘片、鱼腥草等。
这些药物有助于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缓解喉咙痒和咳嗽。
在使用中药治疗时,需要注意儿童的年龄和体质特点,选择适合的草药和剂量。
同时,要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和病情变化。
除了中医辨证施治,草药外敷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来缓解儿童喉咙痒咳嗽。
经典的草药外敷方法是将草药研磨成粉末,然后加入适量的蜂蜜或橄榄油,调成糊状,涂抹在儿童的喉咙部位。
常用的草药包括苦参、川贝母等。
这些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润燥止咳的作用,可以直接作用于咽喉部位,舒缓症状。
在进行草药外敷时,要注意选择适量的草药和添加剂,并在涂抹时避免过分刺激儿童的喉咙。
如果儿童对某些草药过敏或有其他不适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在进行辨证施治和草药外敷时,还要注意儿童的卫生习惯和饮食调理。
儿童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洗衣物,避免与感染咳嗽的人接触。
饮食方面,要注意清淡饮食,多喝水,避免食用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总之,儿童喉咙痒咳嗽可以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和草药外敷等方法进行治疗。
在进行治疗时,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和草药,并注意饮食和卫生习惯的调理。
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

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咳嗽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咳嗽产生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脏、呼吸肌和神经系统。
咳嗽中枢位于延脑,当咳嗽中枢受到刺激时,便可产生咳嗽动作。
呼吸道炎症、物理性和化学性因素以及异物进入呼吸道都可以刺激咳嗽中枢。
因此,咳嗽的产生是多方面的。
中医认为,咳嗽是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多种急慢性病证中的一种症状。
咳嗽的分类有很多种,包括伤风咳嗽、风寒咳嗽、风热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寒嗽、热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瘀血咳、时行咳嗽等。
询问患儿是否有痰、痰的量和色对指导诊断和治疗有直接关系。
辨痰之有无,可以辨别病变部位。
痰的颜色和质地也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因此,针对不同的咳嗽症状,中医有不同的治疗原则。
外感者以祛邪宣肺为主,内伤者以调理脏腑为主。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病因、病位、病机、病证,进行辩证论治。
炼液为痰,通常是因为邪火所致,痰多黄稠;聚湿为痰,通常是因为脾湿所致,痰多稠白;水泛为痰,通常是因为脏气虚寒所致,痰液清冷。
因此,咳嗽不仅仅是肺部问题,五脏六腑都可能导致咳嗽。
小儿咳嗽通常与肺、脾、肾有关。
如果是因为痰而咳嗽,通常是因为小儿脾胃虚弱,食物不当或积热所致。
这会导致脾失健运,无法正常消化食物,从而产生痰浊,阻塞气道,导致咳嗽。
此外,肾也与咳嗽有关,因为肾纳气,肺依赖于肾来生成气。
如果肾阳虚衰,就会导致脾虚湿聚而生痰,或者水寒上犯而为饮。
因此,治疗小儿咳嗽需要全面考虑。
小儿频繁咳嗽、呛咳或剧烈咳嗽通常是病理性的,可能是以下疾病所致: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肺循环障碍、机械性或其他因素、精神性咳嗽以及其他罕见疾病。
根据咳嗽的声音来判断疾病并不可靠,需要全面考虑病情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上,可以通过小儿咳嗽的声音来判断其所患的疾病。
详细询问咳嗽的性质或亲自听到患儿的咳嗽声有助于鉴别诊断。
干性、刺激性咳嗽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之初期、胸膜炎及肺结核早期。
小儿咳嗽的推拿按摩疗法

小儿咳嗽的推拿按摩疗法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中医推拿按摩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调整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等。
推拿按摩后可调节与加强脾胃的功能,脾胃主管饮食消化和运化水谷精微,推拿后有利于气血的化生,促进气机的调畅。
对于治疗小儿常见病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按摩可以很好的缓解小儿咳嗽。
治疗小儿咳嗽的穴位共有九个。
1、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与耳垂齐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2、风府穴位于向后正中,入发际上一寸凹陷处。
3、肺腧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4、缺盆穴位于锁骨上窝中点凹陷处。
5、中府穴位于胸前臂的外上方云门穴下一寸。
6、膻中穴位于人脉上,两乳的正中线。
7、合谷穴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之中点。
8、少商穴位于大拇指内侧指甲脚旁开0.1寸。
9、涌泉穴位于足底中线。
前三分之一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患儿俯卧位医者用拇指指腹按揉风池穴1至2分钟。
单手拇指指腹按揉风府穴,1至2分钟。
医者用拇指指腹按揉肺腧穴1至2分钟。
患儿转为仰卧医者,用拇指指腹按揉缺盆穴,1至2分钟。
用拇指指腹推揉中府穴,1至2分钟。
医者用单手拇指指腹点柔膻中穴30至50次。
医者用拇指指腹点揉合谷穴,1至2分钟。
对侧,以同样的方法操作。
医者食指和中指弯曲刮擦患儿的少商穴1至2分钟。
对侧,以同样的方法操作。
医者用拇指指腹点按涌泉穴30至50次。
对侧,以同样的方法操作。
注意,患儿因皮肤细嫩,在按摩的过程中,力度以轻柔为主,切忌用力过度,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操作完毕。
关注我,品健康人生,享延寿益年。
中医如何调理小儿咳嗽

两大类。
小儿的消化系统功能较弱,一旦饲喂乳食不良或嗜食生冷饮食,会造成脾脏功能失常,水谷无法正常化生精微,形成痰浊,上贮于肺,痰阻气道,气血失宣而引起干咳。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另外,肾脏是身体的基础,一旦小儿的肾阳不足,就无法温暖脾阳,容易造成脾虚湿聚,水寒上泛,气血失宣,从而引起干咳。
所以,当外邪寒湿或热毒侵袭或脾肾阳气虚弱时易致肺损伤,产生咳嗽。
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的方法要防治小儿咳嗽,关键是要防止和消除肺部损伤,调理脾肺。
通过推拿理气、温阳化湿、清热解毒,可以有效阻止外邪和病毒的侵害,保护肺部,从而缓解咳嗽症状。
推拿疗法推拿可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帮助改善小儿咳嗽症状。
常用的手法有:推攒竹、推坎宫、揉大日头、清肺经、揉膻中、运内八卦等,可以祛宽胸。
选用身柱穴拔罐,可以祛风退热,法是将杯罐贴在穴位上,排除罐中空负压,对穴位经络产生刺激,以达到祛。
选用百会、膻中、气海穴位,使可以温肺化痰,止咳祛风。
这种方法可副作用,直接发挥治疗效果。
小儿咳嗽作息规律,睡眠充足,避免疲劳。
饮太甜太寒的食物,以免影响脾胃。
根据热防寒措施。
生活细节直接影响着体质,合理的作息和饮食不仅能增强范外邪侵袭,预防咳嗽。
这体现出中医防疾病”的理念。
家长应注重这一点,好的生活习惯。
梨梅、夏枯草等温和中药能起到温宽胸、清热化痰的作用,可适当加入小儿饮食,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这属于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家长可以根据小儿体质的需要,适当选择1~2种中药,通过长期的中药调理达到防病的目的。
定期推拿揉肩胛骨、乳旁和膻中穴位,可以活络肺经,防止其阻滞。
这也属于“治未病”的体现,可预防疾病发生,增强体质。
推拿可以达到疏通经络、放松肺部的作用,定期进行对小儿生长发育大有裨益。
综上,预防小儿咳嗽必须从生活着手。
运用中医理念,通过生活调养、中药调理和推拿放松等方法,增强体质,防病于未然。
这体现出中医“调养生活,增强体质”的宗旨。
中医预防理念的实践,需要家长的认识与行动。
儿童喉咙痒咳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儿童喉咙痒咳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身体免疫系统尚未完善,容易受到各种感染的困扰。
喉咙痒咳嗽是常见的一种症状,给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不小的困扰。
为了有效缓解儿童喉咙痒咳嗽的症状,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策略成为了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一、中医观点与治疗策略中医认为,“肺为咳嗽之本”和“喉咙是肺之府”。
因此,儿童喉咙痒咳嗽通常与肺的功能失调有关。
在中医的治疗上,首先需要调整体内的平衡。
以下是一些中医治疗儿童喉咙痒咳嗽的策略:1. 清热解毒:根据中医的理论,喉咙痒咳嗽常常与体内的热毒有关。
在此情况下,一些中药可用于清热解毒,如金花清感颗粒、板蓝根颗粒等。
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地清除体内的热毒,缓解喉咙痒咳嗽的症状。
2. 润肺止咳:由于肺与喉咙有密切的联系,润肺止咳是中医治疗咳嗽的重要策略之一。
在此情况下,一些中药可用于润肺止咳,如川贝润肺糖浆、雪梨膏等。
这些药物能够缓解燥咳、咳痰不易等儿童喉咙痒咳嗽症状。
3. 调理脾胃:中医强调脾胃为消化吸收的基础,与免疫功能有直接关系。
在治疗儿童喉咙痒咳嗽时,中医还会关注脾胃功能的调理,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常用的中药有健脾养胃颗粒、六味地黄颗粒等。
二、西医观点与治疗策略西医认为,喉咙痒咳嗽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过敏反应或者炎症引起的。
因此,西医的治疗策略主要与病因和症状有关。
以下是一些西医治疗儿童喉咙痒咳嗽的策略:1. 抗过敏治疗:如果喉咙痒咳嗽是由过敏引起的,西医通常会采用抗过敏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有效缓解过敏反应引起的喉咙痒咳嗽。
2. 抗炎治疗:如果喉咙痒咳嗽是由于炎症引起的,西医则通常会使用抗炎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消炎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可以有效缓解喉咙痒咳嗽的疼痛和炎症。
3. 病毒感染治疗:如果喉咙痒咳嗽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西医通常会建议让儿童休息、多喝水,并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
例如,可以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以及喉咙喷雾或含漱剂来缓解喉咙痒咳嗽。
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咳嗽的研究概况

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咳嗽的研究概况小儿咳嗽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
相比成人,小儿咳嗽的病因更加复杂,治疗也更加困难。
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外用药物或物理疗法治疗疾病,为小儿咳嗽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咳嗽的研究概况,从治疗原理、方法、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治疗原理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咳嗽的原理是通过外用药物或物理疗法刺激人体局部,达到祛邪通络、化痰止咳、调和气机的目的,以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状态。
根据中医理论,小儿咳嗽属于肺系疾病,与肺气虚弱、肺热痰盛等病机有关。
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咳嗽的关键在于刺激肺部经络,调理肺气,疏通气机,祛痰止咳。
二、治疗方法目前,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咳嗽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外治法和物理疗法两大类。
中药外治法包括药膳、熏洗、贴敷等方法,通过药物的外用来治疗小儿咳嗽。
而物理疗法主要包括拔罐、刮痧、推拿、针灸等方法,通过物理刺激来调理患儿的气血功能,促进病症的康复。
在中药外治法中,药膳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通过制作具有祛湿化痰、滋肺止咳功效的药膳,可以改善小儿咳嗽患者的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熏洗是将药材熏制成熏剂,利用其挥发的药性成分直接作用于人体,达到治疗效果。
贴敷则是将一定药物煎汤,然后贴敷在患儿的背部或胸部,通过经络吸收药物,通达肺脏,达到治疗作用。
在物理疗法中,拔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在患儿的背部或胸部刺激部位,形成负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理气血,达到治疗的目的。
刮痧则是利用特制的工具在患儿的皮肤上进行刮擦,促进气血流通,排除寒湿痰饮。
推拿是通过手法按摩患儿的背部、胸部或腹部,缓解痰气阻滞,舒解肺部症状。
针灸则是利用针刺患儿的特定穴位,调理气血,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三、临床应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咳嗽已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针对小儿合咳、流涎、嗓音嘶哑较为严重的情况,通过中药外治法的药膳和熏洗,可以显著改善患儿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小儿咳嗽中医护理来帮忙

小儿咳嗽中医护理来帮忙小儿咳嗽,会让家长们非常紧张,很是操心。
中医护理能够较好的应对小儿咳嗽,减轻症状。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讲解小儿咳嗽的中医护理。
一、常规中医护理1.细致观察:患儿咳嗽情况的观察是中医常规护理的重要一环。
对咳痰的量、时间段进行周密记录,留心痰液的色彩和形态,特别留意是否有血液混合,都是对病情判断的重要线索。
要定期对痰液样本进行检查,以便对病情的实时掌握,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2.环境调控:小儿呼吸系统较为脆弱,因此室内空气质量是影响其健康的关键因素。
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烟雾和尘埃的刺激。
通过合理调控湿度,可以减少气管痰液的粘稠度,促使痰液更容易排出。
3.饮水与医疗设备:保持患儿体内充足的水分是避免痰液粘稠的有效途径。
在痰液难以排出时,运用超声雾化器等医疗器械对痰液进行稀释,以便更顺畅地排出体外,这是现代医学技术与中医理念结合的体现。
4.物理排痰与穴位推拿:对于小儿排痰较为困难的情况,家长可采用拍背等物理方式协助排痰。
这些手法可以使痰液从肺部淤积的地方移动,进而排出。
对于痰液淤积的部位要加重力度,以促使其排出。
中医还推崇运用推拿法,通过取风门、丰隆、天突、中府等穴位,使用不同的推拿手法,来实现宽胸理气、排出痰液的目的。
二、针对风寒咳嗽的中医护理小儿风寒咳嗽的中医护理主要围绕着通过风寒的解除、温暖身体、补充阳气、促进汗液排出、调和肺经与脾胃等来实现。
中医学界对风寒咳嗽的理解是,风寒之邪侵入体内后,阻碍了气机的正常运行。
此时,应及时发汗以助身体驱除寒邪。
治疗过程中的温度控制非常关键,微汗可解邪,大汗淋漓则可能损伤阴阳平衡。
1.药物治疗:对于风寒咳嗽的患儿,可通过葱白与生姜水等药物进行自我调理。
这些药物具有发汗散寒的作用。
另外,如果患儿出现高烧未出汗的状况,应避免使用酒精擦浴,防止毛窍闭塞而无法散邪。
2.推拿手法:推拿也是风寒咳嗽治疗中的重要一环。
可以选择合谷、曲池、凤池等穴位进行操作,针对头痛或鼻塞的症状可分别加百会穴、迎香穴等,以达到散寒解表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咳嗽中医治疗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肺系病证,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咳嗽是呼吸道的保护性反射动作,可以阻止异物进入气管、支气管系统,或防止支气管分泌物积聚。
中医认为,凡能引起肺气失宣失肃都能产生咳嗽。
小儿咳嗽的常见原因
(1)呼吸道感染:
①细菌或病毒感染,如急性上呼吸道炎、慢性副鼻窦炎、慢性咽炎、咽后壁脓肿、急性会厌炎、白喉、急性喉炎、喉气管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支气管内膜结核、急性微细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麻疹、百日咳。
②霉菌感染:呼吸道白色念珠菌感染。
③寄生虫病:肺包虫性肺囊肿、肺吸虫病、疟疾、阿米巴原虫病、肺蠕虫蚴移行症。
(2)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嗜酸粒细胞性肺浸润。
(3)肺循环障碍:肺充血、肺水肿、肺梗塞。
(4)机械性或其他因素:吸入浓烟或其他刺激性气体、增殖体肥大、呼吸道异物吸入、食管气管瘘、胸腔积液、纵隔肿瘤、心脏肥大、心包积液、膈肌受刺激、膈疝、迷走神经耳枝受刺激(如外耳道炎、异物、湿疹)。
(5)精神性咳嗽。
其他:胰腺囊性纤维病变、出血性肺肾综合征、肺泡蛋白质蓄积症、肺泡微结石症、肺
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白血病或网状内皮细胞病的肺浸润。
小儿咳嗽的辩证要点
发病时间
问明新病、久病,以定外感、内伤。
一般而论,病属新得,素无他疾,而来势急骤,或兼有表证的多是外感;如果病已历久,病势缓慢,或先患其他疾病,渐渐转为咳嗽,并伴有脏腑虚证的多是内伤。
寒热
查清寒热的轻重,以便进一步辨明外感的性质。
通常说来,恶寒发热是外感咳嗽的必有症状。
如恶寒重、发热轻的是外感风寒;发热重、恶寒轻,甚至不恶寒的是外感风热。
痰
了解有痰无痰,以便区分属燥属湿。
如干咳少痰或者无痰多属燥热;若咳嗽痰多则是痰湿偏盛。
对有痰者要进一步察看痰色以辨别属寒属热。
如痰白质稀,一咳即出属于寒痰;痰黄质稠咳出甚难者属热痰。
咳声
注意咳嗽声音的高亢、低微,以辨病情的虚实。
如声音高亢,是属积气壅盛,肺气上逆,病证属实;若声音低微,甚至气不接续,则是正气不足,肺脾气虚。
舌、苔
舌、苔,一要注意舌的色泽,二是观察苔的颜色、厚薄、干腻。
如苔薄白,舌质无明显变化属于风寒外感;苔薄黄,舌尖红则是外感风热;苔厚腻色白,舌质淡为脾虚痰盛;苔厚而黄,舌质红则是痰热;舌苔黄而燥的是肺热津伤;舌红少苔,或是光剥的即是阴虚。
脉象
主要注意浮沉、迟数、有力无力。
脉浮主表,脉沉主里,脉数多热,脉迟多寒,脉有力为实证,脉无力为虚证。
指纹
指纹浮红为外感风寒,鲜红为风热,紫红为痰热内闭,青紫为食积痰阻,淡红为气虚,淡紫为虚寒。
小儿各型咳嗽的异同点
风寒咳嗽与风热咳嗽
相同:咳嗽、流涕、恶风、头痛
不同:
风寒咳嗽:咽痒、咳嗽频作、痰白清稀、无汗、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风热咳嗽:咽痛、咳嗽不爽、痰黄粘稠、汗出、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痰热咳嗽与痰湿咳嗽
相同:咳嗽、痰多。
不同:
痰热咳嗽:痰色黄粘稠难咯、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痰湿咳嗽:痰色白而稀、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气虚咳嗽与阴虚咳嗽
相同:咳嗽、脉细
不同:
气虚咳嗽:咳嗽无力、痰白清稀、气短自汗、舌淡嫩有齿痕、脉细而无力。
阴虚咳嗽:无痰干咳、口渴咽干、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而数。
小儿咳嗽的中医治疗
“治嗽***,盛即下之,久即补之,风则散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一般外感咳嗽,宜散邪宣肺;内伤之脏腑亏虚者,可用补虚收敛;若虚实夹杂,则“更量虚实,以意增损”(《小儿药证直诀》)。
治疗小儿咳嗽中医大致分为六种情况:
1、宣肺止咳法
常伴有发热、鼻塞、流清涕、咽痒、刺激性咳嗽、少量白痰,多属于感冒引起的咳嗽。
在止咳药前胡、杏仁、桔梗的药物中,再加上发汗解表药如荆芥、防风、薄荷等。
发热的孩子加上生石膏、黄芩、板兰根等。
2、清肺化痰法
咳嗽、有黄痰、流黄鼻涕,孩子急躁爱哭、口喝、大便干结;甚则咳嗽频作,喘息不得卧,呕吐痰涎,烦躁不宁,双肺大量痰鸣音。
多是急性气管炎、肺炎引起的咳嗽。
在止咳药百部、紫苑、白前中加清肺药如桑白皮、黄芩、鱼腥草。
还应加贝母、竹沥、橘红、葶苈子等化痰药增强泻肺涤痰之力。
肺热咳嗽的加味泻白散,痰热咳嗽的清金化痰汤充分体现了此法。
3、下气导滞法
用于素有咳嗽,兼胃肠实热气滞,胸腹胀满,大便秘结或不畅者。
凡咳嗽日久,尤其是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导致小儿肠道菌群失调,是临床上出现本证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又小儿喜吃香燥食品,造成素体蕴热,即使咳嗽初起,也表现本证。
若食积不甚不用消食导滞,如曲麦二陈汤。
若气滞显著者,则以厚朴大黄汤为代表。
由于小儿脾胃娇嫩,用药时要密切注意大便情况,中病即止,切不可久服。
患儿服用本方后,常常会解下先硬后稀烂、臭秽的大便,使腑气得通,邪去正安。
4、养阴润肺法
治疗经常反复不愈咳嗽的一种常用方法。
咳嗽数周不好,肺热伤阴,干咳少痰,咽喉干痛,食欲欠佳,大便干,应用沙参、麦冬、玄参、玉竹养肺阴,再加上润肺药如百合、知母、枇杷叶、紫菀等药即可。
沙参,麦冬,玉竹等诸多滋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品组成的沙参麦冬汤的组方符合此意。
5、健脾益肺法
也是中医治疗经常反复不愈咳嗽的一种常用方法。
见于有些小儿平时体虚多汗、脸色黄白、咳嗽时轻时重,时常感冒,纳食不佳,大便不成形,属于脾胃不和,脾肺两虚证。
应采取健脾益肺法,用太子参、橘红、茯苓、半夏,如六君子汤,二陈之属。
病情重加黄芪。
中成药用玉屏风冲剂。
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孩子的抗病能力。
6、益气温阳法
本证不常见。
证见肺心脾阳气虚弱,痰饮壅滞,咳喘,心下痞满,面色黧黑,身肿等证,代表方为木防己汤或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本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对虚实错杂、寒热兼见的膈间支饮,包括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肾炎水肿等有上述见症者,以本方加减,可收良效。
虽为罕见,且预后不良,但在用西药无明显效果的情况下,只要切中病机,本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