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小儿久咳50例

合集下载

运用《伤寒论》方辨证治疗儿童咳嗽验案5则

运用《伤寒论》方辨证治疗儿童咳嗽验案5则

之 品最 易影 响 脾 胃运 化 ,运 化 不 及则 痰 湿 内生 : 痰 儿 童 咳嗽 , 取得 了较好 的效果 , 现报告 验案 5则 如下 。
湿 积 聚 而致 气 机不 畅 , 气 滞成 瘀 ; 则 痰瘀 互 结 , 久 1 调 胃承 气汤 通腑 肃肺 治 咳嗽 郁 化 热 , 1干苦 、 痘丛 生 。刘 师从 患者 痰湿 体 质 出 则 : 3 疮 金 某 , , 。2 0 女 4岁 0 9年 8月 1 6日初诊 。 发 , 合 症状 , 拟 清 热 降火 、 痰 祛 瘀 , 结 治 化 以平 胃散 咳嗽 6 。 儿 6天前 因发 热 咳嗽家 长 自行 给药 d患
颊 与 齿 龈属 胃与 大肠 . 本病 发 病虽 然 与 脏腑 有 密切 汤 。方 中以大黄苦寒 泄热去 实 ; 芒硝咸 寒 , 润燥 软坚 , 关 系 . 更 是 体质 的差 异使 脏 腑 功能 相 互 作用 时表 通利 大便 ; 但 炙甘 草甘 平 和 中 ; 半 夏 、 红化 痰燥 湿 ; 制 橘
余某 , , 。2 1 男 4岁 0 0年 8月 3 诊 。 、 0初
低 热 咳嗽 6 。6天前 患感 冒恶寒 发 热 , 外 院 d 在
苓 1g 炒 白术 8 , 苡 仁 1 g 炒 扁 豆 8 , 半 夏 治 疗 后 ( 体 用 药 不 详 ) 仍 有 低 热 , 嗽 , 则 汗 0, g焦 0, g制 具 , 咳 动 6 , 红 5 , 枯芩 6 , 菔 子 5 , 草 3 , g橘 g炒 g莱 g甘 g 大枣 3 出 , 差 , 纳 大便 干 , 淡 红 , 浮缓 。证 属 营 卫不 和 。 舌 脉 枚 。5剂 。 按: 本有 痰 食 内结 , 之外 感 风 寒 , 致 寒热 错 加 导 清达 表 , 使邪 从 汗 出 , 夏 泻 心 汤苦 降 辛开 , 苓 健 半 茯 脾 利湿 。二诊 诸 症悉解 , 以健 脾化 湿善 其后 。 即 3 小 青龙 汤温化 水饮 治 咳嗽 刘 某 , ,0岁 。2 1 男 1 0 0年 2月 1 5日初 诊 。 治 当调 和营卫 。处 方 : 桂 枝 6 , 药 6 , 草 3 , 姜 1片 , 枣 3 g芍 g甘 g生 大

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

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

完整版)小儿咳嗽中医理论辩证论治咳嗽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咳嗽产生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脏、呼吸肌和神经系统。

咳嗽中枢位于延脑,当咳嗽中枢受到刺激时,便可产生咳嗽动作。

呼吸道炎症、物理性和化学性因素以及异物进入呼吸道都可以刺激咳嗽中枢。

因此,咳嗽的产生是多方面的。

中医认为,咳嗽是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多种急慢性病证中的一种症状。

咳嗽的分类有很多种,包括伤风咳嗽、风寒咳嗽、风热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寒嗽、热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瘀血咳、时行咳嗽等。

询问患儿是否有痰、痰的量和色对指导诊断和治疗有直接关系。

辨痰之有无,可以辨别病变部位。

痰的颜色和质地也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因此,针对不同的咳嗽症状,中医有不同的治疗原则。

外感者以祛邪宣肺为主,内伤者以调理脏腑为主。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病因、病位、病机、病证,进行辩证论治。

炼液为痰,通常是因为邪火所致,痰多黄稠;聚湿为痰,通常是因为脾湿所致,痰多稠白;水泛为痰,通常是因为脏气虚寒所致,痰液清冷。

因此,咳嗽不仅仅是肺部问题,五脏六腑都可能导致咳嗽。

小儿咳嗽通常与肺、脾、肾有关。

如果是因为痰而咳嗽,通常是因为小儿脾胃虚弱,食物不当或积热所致。

这会导致脾失健运,无法正常消化食物,从而产生痰浊,阻塞气道,导致咳嗽。

此外,肾也与咳嗽有关,因为肾纳气,肺依赖于肾来生成气。

如果肾阳虚衰,就会导致脾虚湿聚而生痰,或者水寒上犯而为饮。

因此,治疗小儿咳嗽需要全面考虑。

小儿频繁咳嗽、呛咳或剧烈咳嗽通常是病理性的,可能是以下疾病所致: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肺循环障碍、机械性或其他因素、精神性咳嗽以及其他罕见疾病。

根据咳嗽的声音来判断疾病并不可靠,需要全面考虑病情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上,可以通过小儿咳嗽的声音来判断其所患的疾病。

详细询问咳嗽的性质或亲自听到患儿的咳嗽声有助于鉴别诊断。

干性、刺激性咳嗽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之初期、胸膜炎及肺结核早期。

孩子咳嗽日久不愈?小儿内伤咳嗽辩证论治附:处方举例、医案

孩子咳嗽日久不愈?小儿内伤咳嗽辩证论治附:处方举例、医案

孩子咳嗽日久不愈?小儿内伤咳嗽辩证论治附:处方举例、医案小儿脾常不足,脾虚生痰,上贮于肺,或咳嗽日久不愈,耗伤正气,可转为内伤咳嗽。

内伤咳嗽应辨别病位、病性,随证施治。

痰盛者,按痰热、痰湿不同,分别治以清肺化痰、燥湿化痰。

气阴虚者,按气虚、阴虚之不同,分别治以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养阴润肺、兼清余热之法。

本病除内服汤药外,还常使用中成药等法治疗。

【内伤咳嗽】一、辩证论治1、痰热咳嗽【证候】咳嗽痰多,色黄黏稠,难以咳出,甚则喉间痰鸣,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

【辨证】本证以咳痰多,色黄黏稠,难以咳出为特征。

热重者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干结;痰重者喉间痰鸣,舌苔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

【主方】清金化痰汤。

【处方举例】桑白皮10g,前胡10g,款冬花10g,黄芩5g,栀子5g,鱼腥草15g,桔梗10g,浙贝母10g,陈皮5g,麦冬10g,甘草6g。

2、痰湿咳嗽【证候】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喉间痰声漉漉,胸闷纳呆,神乏困倦,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辨证】本证以痰多壅盛、色白而稀为特征。

湿盛者胸闷,神乏困倦;湿浊困脾,重者纳食呆滞。

【治法】燥湿化痰止咳。

【主方】三拗汤合二陈汤。

【处方举例】炙麻黄5g,杏仁5g,白前10g,陈皮5g,半夏5g,茯苓10g,甘草6g。

(以5岁为例)3、气虚咳嗽【证候】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自汗畏寒,舌淡嫩,边有齿痕,脉细无力。

【辨证】本证常为久咳,尤多见于痰湿咳嗽转化而成,以咳嗽无力,痰白清稀为特征。

偏肺气虚者气短懒言,语声低微,自汗畏寒;偏脾气虚者面色苍白,痰多清稀,食少纳呆,舌边齿痕。

【治法】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主方】六君子汤加减。

【处方举例】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2g,陈皮5g,半夏5g,百部10g,炙紫菀10g,甘草6g。

(以5岁为例)4、阴虚咳嗽【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不易咳出,口渴咽干,喉痒,声音嘶哑,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小儿咳嗽辩证论治

小儿咳嗽辩证论治

小儿咳嗽辩证论治痰热咳嗽:咳嗽,吐黄痰,伴口渴、唇红、尿黄、便干等症。

治宜清热化痰。

1、荸荠海蜇饮:荸荠200克,海蜇皮100克,水煎,分服。

2、秋梨白藕汁:秋梨去皮、核、白藕去节,各等量,切碎,取汁,频服。

3、芦根粥:鲜芦根150克,竹茹15克,生姜3克,粳米50克。

先煎前二味药取汁,入米煮粥,待熟时加生姜,稍煮即可。

4、杏仁糖:带皮苦杏仁、冰糖各等份,研碎混合,刺成杏仁糖,早服各冲服3克。

5、核桃汁:核桃仁150克,冰糖200克,山楂50克。

先将核桃仁水浸糜成浆,再将山楂熬成汁,去滓,入冰糖及核桃浆同煮熟。

随意食。

6、冬瓜汤:冬瓜子15克,加红糖少许,捣烂后开水冲服,一日2次。

7、常备中成药:急支糖浆、先声咳喘宁、复方鲜竹沥、鲜竹沥等。

气虚咳嗽:特点是咳嗽日久不愈,咳声无力,痰液清稀,面白多汗等。

治宜健脾益气,补肺止咳。

1、豆腐煲:豆腐250克,红糖50克,生姜5片,慢火煲1小时,每晚睡前食用,连服1周。

2、杏仁、萝卜、猪肺汤:猪肺、白萝卜各1个切块,杏仁9克,共炖烂熟食。

3、海带汤:海带根500克,生姜75克,红糖适量。

加水熬成450毫升的浓缩糖浆,每次15毫升,日3次,10在为一疗程。

4、黄芪粥:黄芪20克,粳米50克。

黄芪加水500毫升,煮至200毫升,去滓。

入淘净粳米,加水煮至粥成。

温热顿服。

5、猪肺薏仁粥:薏米150克,猪肺1个,切丁,共煮成粥。

6、花生红枣汤:花生米、大枣、蜂蜜各30克,水煎。

食花生、枣,喝汤。

日2次。

7、常备中成药:儿康宁、四君子合剂。

小儿咳嗽辩证论治阴虚咳嗽:特点是干咳少痰,咳久不愈,常伴形体消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等症。

治宜滋阴润肺止咳。

1、门冬粥:天门冬15~20克,粳米60克,冰糖少许。

先煎天门冬取汁去滓,入粳米同煮为粥、粥成加入冰糖。

每日早起空腹服用。

2、银耳粥:银耳25克,粳米100克。

冰糖适量。

银耳加水煮至六成熟,入米共煮成粥,直锅前加冰糖。

3、百合粳米粥:百合50克,粳米100克,红枣5~10枚,赤子豆30克,白糖适量,先将红小豆煮至半熟,入粳米、百合、红枣同煮为粥,粥成后加入白糖。

中医医案——小儿顿咳

中医医案——小儿顿咳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自拟五苓连贝饮治愈顿咳病案:吴某,女,4岁。

初诊:1952年1月19日。

主诉及病史:患儿于2周前始咳嗽流涕,时有微热,近来逐渐加重。

咳时面赤握拳,舌向外伸,弯腰曲背,涕泪交流,一经发作,连续不断,吸气喉中吼声,每日顿咳10余次,夜间尤为频繁,咳后吐出粘稠痰涎而告停息。

诊查:舌苔薄腻,脉来滑数。

辨证:此属肺系受感,痰湿渍肺,气道壅遏之顿咳证。

治法:法宜降湿浊、化痰涎、利气养肺,自拟五苓连贝饮施治。

处方:白术7g 泽泻7g 猪苓5g 茯苓10g 桂枝5g 黄连5g 川贝5g水煎徐服,服时加白糖少许,给药1周。

复诊:1月26日。

服药1周后顿咳次数大减,咳时痉挛缓解,吸气吼声消失。

苔腻略存,脉转沉滑。

湿浊已降,痰涎减少,气道已通。

既见转机,守法再进。

依前方继服药1周,顿咳已告痊愈。

1按语小儿顿咳,乃因外染时邪、肺卫受感、肺失清肃、湿浊阻滞气道、气道不利所致。

痰湿渍肺,气道壅遏,故而痉挛性咳嗽,间歇发作。

本案治法,降湿浊,化痰涎,利气养肺。

独取一方,自拟五苓连贝饮徐服,方用白术、泽泻、桂枝、猪苓、茯苓疏利肺中之湿痰,涤除肺卫之浊涎,而使气道通畅;川贝止咳,黄连清肺系之余热,共治2周即愈。

五苓连贝饮屡用多效,实乃顿咳之良方。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495-496,杨书章医案。

杨书章,1917年生,辽宁省盘山县人。

主任中医师。

少年时跟吉林省名医赵名坤先生学医,后入洮南医学研究所深造。

1938年开始行医至今。

临床擅长内、妇、儿科,尤长于伤寒、温病,而对治疗温热病的清热解毒、滋阴保津、回阳固脱三法,更有深刻的体会。

1978年定为主任中医师职称。

曾任龙江县中医医院院长,现任龙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曾在期刊杂志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多篇。

2。

全面详尽的小儿6种咳嗽中医辨证施治附:病案分享

全面详尽的小儿6种咳嗽中医辨证施治附:病案分享

全面详尽的小儿6种咳嗽中医辨证施治附:病案分享咳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的一种常见症候,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为多。

外界气候变化剧烈,常能直接影响肺气宣肃,造成咳嗽。

小儿脏腑脆嫩,卫外不固,更易发生。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尤以3岁内小儿更为多见。

病因病机《素问·咳论》提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其他脏腑的病变,均能够影响肺的生理功能,而发生咳嗽。

小儿咳嗽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但小儿由于“肺常不足”而又寒暖不知自调的生理特点。

因此,外邪入侵是小儿咳嗽的主要因素。

风、寒、署、湿、燥、火六淫之气及疫疠等外邪均可致病。

小儿“脾常不足”,乳食不能自节的生理特点,脾虚损致咳是小儿内伤咳嗽的主要因素。

辨证施治1.风寒咳嗽【证候】咳嗽频作,喉痒声重,痰白稀薄,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指纹浮红。

【证候分析】风寒束肺,津液输布不利,留滞肺络,凝而为痰,痰阻气道,故咳嗽频作,痰白稀薄。

诸痒皆属于风,风邪内郁于肺,肺主声,故喉痒而咳声重浊。

风寒外束,表邪不解,故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

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指纹浮红,均属风寒外侵之象。

【治法】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金沸草散加减。

金沸草、前胡、荆芥、细辛、半夏、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金沸草可顺气化痰,前胡、荆芥、细辛可祛风散寒,半夏、生姜温化寒痰,茯苓、大枣健脾,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加减】寒邪重加炙麻黄,杏仁;痰多加橘红、紫菀、JII贝母、炒白术;鼻塞流涕重加辛夷、苍耳子;喉痒声重加蝉衣、射干;夹里热者,去细辛,加金银花、黄芩以解肺经内郁之热。

若兼湿邪者,见咳嗽痰多,胸脘满闷,苔白腻,治应散寒宣肺,佐以燥湿祛痰,以杏苏散加减。

病案1黄某,2岁3月,男。

【初诊】2009年11月5日以“咳嗽3天”之代诉。

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咳嗽频繁(晨起重),无发热,纳差,舌苔薄白,脉浮紧。

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散在干鸣音,未闻及湿鸣音。

胸片报支气管炎征象。

中药方剂治疗小儿慢性咳嗽50例临床观察

中药方剂治疗小儿慢性咳嗽50例临床观察

中药方剂治疗小儿慢性咳嗽50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经验方几种中药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小儿慢性咳嗽95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5例。

观察组用中药儿咳方治疗;对照组用抗病毒和止咳西药治疗。

结果:两组近期临床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97.01%,对照组总有效率77.82%,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抗病毒药利巴韦林片和祛痰止咳药氨溴索片治疗,个别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头孢克肟颗粒。

观察组服用儿咳方治疗,药物组成:枇杷叶10g,鱼腥草10g,苏叶6g,麻黄5g,桔梗6g,北杏10g,法夏6g,冬花10g,川贝5g,北芪15g,钩藤、甘草各6g,乌梅、白术各5g。

用法:日1剂,清水煎服,一般药量以小儿年龄大小决定:婴儿60~100ml;幼儿及幼童100~200ml;学龄期儿童200~250ml,分2次服用。

7天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咳嗽消失,双肺听诊呼吸音清,干啰音消失,x射线检查正常;②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双肺听诊呼吸音粗或少量干啰音,x射线检查较前改善;③无效:咳嗽咯痰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疗效比较:采用治疗后1周观察和2周观察,8周随访,观察组患儿复感率仅1.5%。

讨论咳嗽是小儿常见、多发的肺系病证。

本文所指的慢性咳嗽是指咳嗽时间超过4周,中医称为“久咳”。

祖国医学治疗本病具有优势,能迅速减轻病情,缩短病程。

小儿脏腑娇嫩,卫外不固,凡外邪入侵,必先伤肺,致肺失宣降而发为咳嗽,所以治疗时宜以宣通肺气为主;“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健脾祛痰是治咳的第二重点。

处方用药时尽量避免苦寒之品,以免伐生生之气。

经验方小儿慢咳中药方用苏叶、麻黄调和营卫,透达表邪;北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枇杷叶、桔梗、北杏宣肺平喘,利气止咳;法夏、冬花、川贝化痰止咳;莱菔子消食化痰;钩藤祛风定惊;白术健脾除痰;甘草调和诸药;乌梅味酸气厚,能入肺经敛浮热,纳气归元,故主下气,与麻黄配伍并等量使用,一散一收,止咳平喘效优,合奏宣肺化痰止咳之功。

50例小儿咳嗽中医治疗体会

50例小儿咳嗽中医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对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的方法进行探讨分析。

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3月来自我院的50例小儿咳嗽患者进行治疗,分别使用中医治疗风热咳嗽、风寒咳嗽、阴虚咳嗽、痰热咳嗽、肺脾气虚咳嗽等症状的诊治。

结果:50例小儿患者中,45例患者得到治愈,4例患者有所好转,1例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98%。

结论:使用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咳嗽效果显著,在临床上能够广泛使用。

关键词:小儿咳嗽中医治疗【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17-01 咳嗽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病症,该疾病经常与外感并存。

患者有时感冒治愈后,咳嗽仍不见好转[1]。

对该疾病的治疗,在中医上有优势,能够将该疾病的病情减轻,缩短病程。

先将2010年2月~2012年3月来自我院的50例小儿咳嗽患者进行治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2年3月来自我院的50例小儿咳嗽患者进行治疗,患者年龄在10个月~6岁,平均年龄2.5岁;患者的病程为2~65d,平均23d。

所有的患者排除其他呼吸系统并发症以及先天性畸形。

1.2诊断标准。

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按照中医儿科学的诊断标准执行。

患儿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大多数患儿都在感冒之后发生,一般由于气候的变化出现,并且伴有鼻涕清涕,食欲不振;患儿主要发生于春秋季节,对患儿的肺部进行听诊有粗糙的吸音于两肺中,并且伴随有少量的散在干性?音;对患儿的双肺进行X线摄片能够观察到肺有增粗纹理。

对所有的患儿治疗进行1~3个月的随访。

1.3治疗方法。

1.3.1风热咳嗽治疗。

该症主要体现在咯痰,痰黄粘稠并难咯出;患儿鼻塞并流浊涕,咽痛口渴,头痛发热并有微汗出,指纹呈现紫色,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治疗以疏风清热化痰止咳为宜。

一般因风热犯肺而肺失清肃导致[2]。

所以应该选用桑菊饮加减;药用为菊花、薄荷桑叶各5g;甘草、桔梗、杏仁各3g;连翘、芦根各8g;枇杷、前胡、瓜蒌各5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久咳50例
【关键词】小儿;咳嗽;辨证施治
自2006年以来,笔者运用中医理论治疗小儿久咳5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50例患儿均来自抚顺市中医院儿科门诊,男28例,女22例,年龄3~11岁,平均6.5岁。

其中3~5岁23例;6~8岁19例;9~11岁8例。

病程7~90 d,平均20 d。

全部病例均在应用本治疗方法前用过中西药,效果欠佳。

2 治疗方法
2.1 肺脾两虚、痰湿久咳
咳而无力,痰多白而稀,经久不愈,面色白,气短懒言,声音低微,畏寒喜暧,体虚多汗或背心汗出,舌淡嫩,苔白腻,指纹淡,脉细无力。

查体:咽部充血不明显;肺部听诊可闻及散在的细湿罗音或痰鸣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双肺有散在阴影或肺纹理增粗、增多。

多经长时间应用抗生素治疗而疗效不明显。

现以健脾补肺、培土生金之法。

方用六君子汤加减:陈皮6 g,半夏6 g,党参15 g,茯苓12 g,白术10 g,炙甘草10 g,紫菀10 g,款冬花10 g,厚朴6 g。

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每日1剂,肺虚甚者合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寒象明显者加细辛、干姜;肾阳虚明显者加鹿茸或附子。

2.2 肺燥久咳
肺燥久咳多见于小儿过敏性咽源性咳嗽。

症见患儿长时间咳嗽不愈,
极少有痰咳出,体检未见明显异常,证属肺肾阴虚,易感风邪。

治以益肺滋肾、祛风通络。

拟方:太子参15 g,麦冬12 g,乌梅10 g,山药15 g,蛇床子12 g,地龙10 g,钩藤10 g,蝉蜕7.5 g,山茱萸10 g,全蝎(单包,研粉冲服)1 g,白芍15 g。

水煎,早晚分2次服,每日1剂。

2.3 虚火喉痹久咳
症见轻咳不休,咽部黯红,或不红,或咽部黏膜苍白少津,或见扁桃体肥大,但无明显充血,有时可见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舌质淡或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或细而无力。

听诊双肺未见异常。

治以滋肾运脾、养胃生津、宣肺活血通络。

拟方:沙参15 g,太子参20 g,山药15 g,麦冬10 g,蝉蜕7.5 g,诃子10 g,桂枝10 g,路路通10 g。

水煎,早晚分2次服,每日1剂。

3 临床疗效
3.1 疗效标准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者为显效;症状减轻或消失,但3个月内偶有复发者为有效;症状无明显改善者为无效。

3.2 结果
显效24例,占48%;有效22例,占44%;无效4例,占8%;总有效率92%。

其中服用7剂症状减轻者39例,症状消失者最少服7剂,最多服28剂。

4 讨论
小儿久咳的发生与肺脾气虚、痰湿阻肺、肺肾阴虚、易感风邪,以及脾肾亏虚、胃阴不足、津不上承等因素有关,治疗上重视健脾补肺、培
土生金、益肺滋肾、祛风通络、滋肾运脾、养胃生津、宣肺活血通络等疗法的变通运用,并配合对症用药,所以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