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之路、治病思路与经验
全是当代名医临床宝贵经验、秘验方

全是当代名医临床宝贵经验、秘验方”在《金匮要略》“胸痹”篇中,有多首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方剂,为后世辨证治疗该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多年以前,在岳美中、邓铁涛等老中医的大力推荐下,验方“参三散”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而目前临床使用最多的则是中成药丹参滴丸。
作为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药方,我最赞赏的则是蒲辅周先生的双和散,多年来运用于临床,感觉疗效颇佳。
其方为:人参90克丹参30克三七15克鸡血藤15克血竭15克琥珀15克菖蒲60克远志15克茯神30克香附子60克制成散剂,每日3次,每次2克,灌成胶囊,则每次5粒,饭后开水送服方中以人参一味为君药,剂量独重,大补心气;丹参、鸡血藤二味为臣药,养血活血;三七、琥珀、血竭三味为佐药,化瘀止痛;远志、菖蒲、香附子、茯神四味为使药,化痰开窍,调气安神,这四味药,又暗合《千金要方》定志丸、《杂病源流犀烛》交感丹在内,共同交通心肾,定志宁心。
方中既借助人参改善冠心病心肌劳损、供血不足,又借助养血活血药作用于血管壁,缓解痉挛,溶栓止痛,再借助化痰通窍、理气安神药,以消除冠心病患者焦虑、失眠等神经失调的症状。
全方重点突出,布局全面,意在以补心气作为补法的核心,待心气充足,则能够推动血行;血行通畅,则痰瘀可化解于无形。
本方不以扩张血管、冀以止痛为唯一目的,而是心肌、血管、神经三者兼顾,考虑周全,可持续运用。
诸般设想,均富含深意。
心得体会:冠心病的形成,与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不能光看到血管壁硬化这一点,它的形成,必定与心肌的劳损、缺血有关,与心脏神经紊乱有关。
心肌推动无力,血流也就缓慢,从而导致瘀滞。
就是中医常说的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的道理。
丹参滴丸由丹参、三七、冰片三味药组成,其构方思路,着眼于血管壁,着重在治疗,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作用,但是,其中的冰片属于芳香走窜的化学合成药,开破之力很大,久服耗气伤阴,最终不利于身体。
故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人,如果胸前区不痛、不常痛、不剧痛者,不宜用作常规药物天天服用。
倪海厦总结的53个重要诊治经验

倪海厦总结的53个重要诊治经验倪海厦是一位在临床实践中经验丰富的医生,他总结了53个重要的诊治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医学界来说极为宝贵。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些经验进行总结。
首先,倪海厦总结的经验涉及各个科室和疾病类型。
他总结的经验非常全面,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科室。
不仅如此,他总结的经验还包括各类常见疾病和罕见病例,涵盖面非常广泛。
这些经验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非常有参考价值,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其次,倪海厦总结的经验非常实用。
这些经验是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的,经过反复实践和总结,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指导性。
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提高临床诊断水平,还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例如,他总结了一些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和处理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快地诊断疾病并采取相应措施。
此外,他还总结了一些罕见病例的经验,可以帮助医生提高对罕见疾病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再次,倪海厦总结的经验具有较高的创新性。
他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尝试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总结了一些创新的诊治经验。
这些创新经验对于推动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他总结了一些新的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诊断和治疗方式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最后,倪海厦总结的经验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他的经验总结很具体,具体到了一些病例的处理细节,可以为其他医生提供很好的借鉴。
这些实践经验对于新的医生非常有帮助,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临床实践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此外,对于临床医学教育来说,这些经验也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可以作为教材和案例供学生们学习和讨论。
总之,倪海厦总结的53个重要诊治经验对于医学界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这些经验全面、实用、创新,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它们对于医生的临床实践、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医学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希望这些经验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祖传中医40多年的临床经验介绍

祖传中医40多年的临床经验介绍发表者:赵东奇6115人已访问中医学是一门伟大的科学宝库,我们应当努力的去挖掘它,并加以提高。
本人是河南省信阳地xx县人氏。
祖上世代中医,据老辈人传,是名医张仲景的后代。
长期以来,对祖国的中医学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但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提出一些新观点,以供中医学界的专家人士进行论证和研究。
本人今年57岁,16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中医,至今已有40余年。
在这4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本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从而也发现了传统中医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不管是在辩证上,还是在治疗方法上,都不能完全的适应病人的需要,应该进行进一步完善,添加新的内容使中医学得到更大的发展。
下面是本人提出的新观点和新问题。
虽然我不敢说十分正确,但就我长期给病人的治病的的效果证明,基本上还是比较准的。
我要提的有以下几点:人体内科的发病的基本原理有两个概念(一)百病从虚而入(二)百病由气而生中医内科病的治疗范围极广,由五脏六腑导致的内科病患者众多,发病率极高,病人层出不穷,处处皆是。
人体内科病的发病几率在人群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占人群总发病率的70%以上。
(1)百病从虚而入俗话说:体虚多病,体弱多病。
体虚就易病,虚病有四种(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临床上有些病人的只占一虚,有些病人占二虚,还有些病人占二虚以上,四虚占全,即全虚。
虚的越少,病越轻,虚的越重、越多,病越重。
人体一虚,病人就失去抵抗力,病邪就容易侵犯人体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我发现每个病人的病都有虚的一面,其所谓不虚不病,有病就虚。
正所谓中医学所讲正不胜邪。
1)气虚人体的五脏都有气化的功能,即肺主气,肺有肺气,脾有脾气,胃有胃气,心有心气,肝有肝气,肾有肾气。
五脏气化功能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抵抗能力的强弱。
各个脏器出现气的不足或者气虚,都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那个脏器气的功能下降,那个脏器就要发病。
气虚有以下几种:1.脾气虚的病人:胸闷气短,肢体浮肿,多汗易感冒。
名医张殿龙-我的行医之路

我的行医之路宁波明州医院中医科张殿龙1949年2月,我出生在吉林省通化市站前街,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
听母亲讲,我儿时出麻疹,西医大夫说没救了,是一位中医大夫把我治好的。
所以从小我就想,长大后当一名中医大夫。
1964年,我在大栗子铁中初中毕业,当时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级前三名,大部分同学都报考高中,而我的志愿全是卫校。
那一年不招医士专业,我被长春卫校药剂专业录取。
在中专学习期间,每天下午下课后,我就跑到省图书馆看中医书。
当时馆内的中医秘方、验方极大的吸引了我,我抄了满满一本。
1964年冬天,我得了关节炎,连行走、上楼都非常困难。
那年寒假,我就是运用中医偏方:内服生地水,外用花椒水熏,用辣椒皮外敷关节处,把关节炎治好了。
1968年9月,中专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位于浑江市深山沟里的麻风病医院。
在那个年代,关于分配是不能讲条件的,一切服从党的安排。
我去麻风病院的时候,当时只有12个人,开始时对麻风病恐惧,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后来对麻风病真正的了解后,也就不担心了。
我在麻风病院开始时做药品调剂,后来又做药品制剂,还兼做药品采购,打字员,六中校外辅导员,同时自学了针灸,和几个同志一起为医院周围的群众免费治疗,坚持了2年多。
由于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70年6月,72年3月,73年3月5月8月,我获得了浑江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浑江市优秀团干部等称号,并经推荐参加了考试。
73年9月被吉林医大中医专业录取,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由于有了实践经验,会制药会针灸,所以在学校每次开门办学中都能用得上。
1974年12月,我在大安县两家公社三家大队课间实习,帮助当地建立了制剂室,自制当归注射液,用穴位注射为当地群众治病,最多时一天接诊60余名病人,由于过度劳累,我病倒在了病人家中。
当我离开大安农村时,收到了六面锦旗,和很多感谢信,当时吉林日报也做了报道。
在大学期间,我一直是班长,团支书,党支委,三好学生。
沈绍功临床治病经验

沈绍功临床治病经验沈绍功临床治病经验一、老年感冒老年感冒难解,反复性大,病程较长。
其巧治有五:1.分清风寒、风热。
风寒者,苔薄白,脉浮紧;恶寒重,发热轻;咳嗽痰沫;头痛节楚。
风热者,苔薄黄,脉浮数;恶寒轻,发热重;咳痰稠粘;咽喉肿痛。
风寒辛温解表,投荆防败毒散;风热辛凉解表,投银翘散,桑菊饮。
2.助以透窍。
辩证选用桔梗、杏仁、川芎、蝉衣、炙杷叶。
3.分利排邪。
润肠用草决明、全瓜蒌、白菊花与全当归、莱菔子、桃仁;利尿用车前草、泽泻、冬瓜仁、生薏苡仁、葶苈子。
4.注意和胃。
用云苓、陈皮、木香、焦三仙、生内金、石菖蒲,振奋食欲。
5.补气扶正。
人参、黄芪、白扁豆选投1味,专以补气,扶正以祛邪也。
第一个病讲老年感冒,这感冒风寒风热都很好治,问题老年感冒非常不好治。
我为什么把感冒里面找一个老年感冒呢?因为感冒的复发率反复性很大,包括用中药。
你不掌握这一套窍门,好了又坏,坏了又好,反反复复的感冒,所以呢,老年感冒作为一个代表。
首先感冒要分清风寒风热,这我昨天已经讲了,你还记得吗?四个指标。
听过我讲课的都很熟,没有听过的我昨天也给你补充了,先把风寒、风热一定要分清楚。
外感病呀,首先得分清风寒、风热,伤寒温病打了2000多年的官司,都没整明白,打不清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不对。
我很狂妄,都给他们否定了,都有长处,都有短处,你们都是纸上谈兵,一切从临床出发,临床见了风寒你还用温病来治,那不是胡来吗?见了温病,你还用伤寒6经来治,那不也是误治吗?别离开临床。
临床见了风寒你就按照伤寒来治,见了风热你就按照卫、气、营、血,三焦来治。
这不就统一了吗?哎呀!我在20年前讲课的时候,这一讲,可有好多医生大吃一惊,你把伤寒、温病学派都否定了,那么请问:“沈老师,风寒、风热怎么鉴别?”哎呀!给我将了一军。
怎么鉴别风寒、风热呢?从此我启发了,回去赶紧翻书琢磨,就琢磨这四条,尤其舌脉这是第一条,就分得清清楚楚,不会混淆。
外感病,伤寒、温病,也就风寒、风热,分清楚了,八九不离十,就能处理。
中医名医经验类文章怎么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名医经验类文章怎么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医名医经验是指中医领域里一些著名中医医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出来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这些经验丰富的医师通过对众多病例的观察和分析,探索出一些独特和有效的治疗模式,有着举世公认的医疗成果。
中医名医经验所蕴含的价值可谓千金一诺。
这些经验经过长期的实践验证,不仅可以针对特定疾病起到显著疗效,还能够帮助医师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提高临床实践水平,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并总结一些中医名医的经验。
通过对他们的医术和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精髓,并从中汲取启示。
这些经验不仅对于中医学术界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可以为广大中医从业者和患者提供实用的治疗参考。
通过对中医名医经验的系统整理和总结,我们能够发现其中的共性和独特之处。
这些经验包括对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养生保健的建议、药物的应用技巧等方面的经验。
同时,这些经验也反映了中医学的独立性、创新性和针对性,体现了中医学的独特魅力。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希望能够对中医名医经验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并认识到其在现代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同时,也希望通过对这些经验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学的宝贵经验,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2 文章结构:在本文中,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中医名医经验的探讨。
首先,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着,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两位中医名医的经验。
每个名医的经验将按照以下格式进行呈现:首先介绍名医的背景和成就,然后逐一介绍他们的经验要点。
其中,名医经验1将包含要点1和要点2,名医经验2将包含要点1和要点2。
每个要点将详细解释和分析,并举出相应的实例。
通过对这些经验的介绍,我们可以充分了解中医名医们的丰富经验和智慧。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中医名医的经验进行总结,并探讨这些经验对于中医的现代发展有哪些启示。
名医之路、治病思路与经验

育阴的同时不忘清热,也就是要做到“清养并用”;本型阴虚易造成水火不济,主要表现为失眠多梦,心慌烦躁等,此时可加用交泰丸等类方药,以交通心肾。
读书炼思路
阴阳是什么? 阴阳的基本关系应该是什么? 中医治病的思路、特点是什么?
从阴阳学说的基本关系看中医治病的特点
阴阳是什么?
1
是属性的高度概括
2
是研究关系的高度抽象
3
1
2
3
4
5
量子力学的标准解释是主要体现在尼尔斯·玻尔的互补性思想上,互补性思维认为:任何一个量子实体都具有二重性,即波粒二象性,任何实验都不能同时揭示出它既作为波又作为粒子的行为。
简约工作计划总结通用模版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名医是怎样炼成的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学医难否?成名医难否?
01
《此事难知》
02
《医学实在易》
03
张仲景
孙思邈
李时珍
为什么在今天造就不出中医大师? 传统文化的缺失 传统思维模式、研究方法和视角的缺失 在学习、吸收西方医学方法、理论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时,未能恰当地继承传统,甚至抛弃了传统,数典忘祖 在中医现代化进程中,不顾中医自身特色,无情地或胡乱地改造,甚至以西代中,以现代代替传统
十年行医路我的中医之路

十年行医路- 我的中医之路一、踏上岐黄路1994年、临近春节,我的父亲却突然病倒了。
经过村里卫生所几位大夫的会诊和治疗,病情反而逐渐加重。
几位大夫慌了手脚,让赶快去市里大医院。
当时的农村出租车是没有的,加之天色已晚,经过很长的时间才找到了一辆破旧的北京吉普,又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土路颠簸,在深夜两三点钟的时候终于赶到了赤峰市医院。
在医院里,父亲的病很快有了诊断结果:脑血栓。
于是又经过办住院手续、交押金、取药、等等一系列繁琐而又必须的程序,父亲终于用上了药。
经过长时间的治疗,父亲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并逐渐好转,但也因此办理了病退手续,只能领取最基本的生活费,加上治病的开销,家里的经济一下子陷入了窘境。
父亲看病的曲折过程给了我很大的刺激,特别是陪着他在医院里过春节时的辛酸景象,很长时间都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想:如果我是一个大夫,也许父亲早就应该得到正确的诊断、正确的治疗了,而不会耽搁那么长时间;如果我是一个大夫,也许父亲早就治好了,就不用在医院里过春节了。
这样的念头让我在接下来的高考中毅然选择了医学专业。
二、难忘师恩情由于为父亲看病耽误了一些时间,加之我的英语原本就不好,填高考志愿时我明智的选择了中专。
老舅对我说:“学中医吧,中医治大病”。
就这样我来到了赤峰卫校中医班,开始了我的中医生涯。
我可以说是中医世家出身。
我的外公与舅父皆操岐黄之术,且都是当地的著名中医,活人无数,颇有名望。
但我生性愚鲁,于董家医术领会不多。
去学校后,对中医的陌生以及中医理论的枯燥深邃之困惑,与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前几年的时光就在这种陌生、困惑和青春的痴狂放浪中虚度了。
这种情况直到毕业实习那年才得以改变。
我的实习带教老师是我的老舅----赤峰名医董松泉,他是让我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的第一人。
董师虽无超常的天赋,但有种锲而不舍的韧劲儿。
他曾先后获得过“赤峰市优秀中青年中医”、“赤峰市著名中医”等称号,历任中医学会赤峰分会理事、常务理事等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谓由事物的外在现象总结归纳出事物的内部规律法则。
(2)赏月悟医——明朝周慎斋,安徽
名医,著有《慎斋遗书》等著作。
中年得中满证,遍访名医乏效,广搜药方又 不敢贸然试用。
赏月——“吾病亦如是乎?” 自拟和中丸, 方取肉桂、炮姜、川椒、白术、薏苡仁、砂 仁、车前子、陈皮等组成,温中通阳,服之 一月而愈。——格物致知
读书炼思路
焦树德教授的《从病例谈辨证论治》七章,从四诊到方剂加 减变化,皆中允之论
姜春华先生的“截断扭转论”,以开拓思路 黄煌教授《医案助读》甚好,读案视点尤需熟记 丁光迪先生《中草药的配伍应用》紧扣临证用药 龚士澄《临证用药经验》、朱良春先生善用虫药,于难病积
陈可冀
曾随名医冉雪峰、岳美中、赵锡武系统学习中医和 临证多年
实践磨练
一个好医生在丰富的实践中,必须经过至少 10年的艰苦磨练,逐渐积累经验和知识,医 术才日臻进步,医生才走向成熟。 (谢和平 校长语 )
传统的思维模式训练
(1)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朱元璋召见二位老者,帝问他们从事何业?一老者答:“业 医”。帝问:“卿为医,可知蜜有苦而胆有甜乎?”答曰: “蜂酿黄连花则蜜苦,猴食果多则胆甜。”帝曰:“是能格 物者”,遂升为太医院使。
(3)观花识药——浙江名医范文甫曾治黄
“苦不寐,百药不能治。”
以百合30g,苏叶9g,3剂而安。曰:“我尝种百合花, 见其朝开暮合;又种紫苏,见其叶朝仰暮垂,取其意 而用之。”
(4)落叶催生——元代名医滑伯仁“治人疾,
不拘于方书,而以意处剂,投无不立效”。
众人皆奇,问此方出自何书?滑答曰:“医者意也, 何方之有?夫妊已十月未产者,气不足也。桐叶得秋 气而坠,用以助之,其气足,宁不产乎?”后人有效 仿而用之无功者,非其时也。
2.现代中医不懂医古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准备在全国遴选20 0名40岁以下的主任医师,作为学术 带头人来培养,指定以医古文《内经》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四大 经典著作为主出题。但结果并不尽如人 意,四川省只有一人考上。
四小经典
《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药性 赋》、《脉诀》
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可见”之说,“童 子功”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杂质”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名分”——许 许多多黑色食品的特殊营养价值得到了充分 的肯定。
当我们了解到花中多含芳香烃、挥发油,具 有扩张毛细血管(发散)的作用时——“诸 花皆升”
但对于那些至今还不能对其“所以然”做出 解释的理论、技艺,又该如何对待呢?
中医之所以在当代还没有消亡的根本原因, 恰在于此。
中医血液病学的宗师徐衡之(名铨)
早年受业于孟河医派名家丁甘仁。又先后随名医恽 铁樵、国学大师章太炎习医。屡从名师,掌握了扎 实的基础理论与临床技能(建国初便有“江南名医” 之称)。
陈苏生
武进人,医自师授,学于同乡沈仲芳、海宁钟符卿、 山阴祝味菊诸名家。
缺少鉴别能力,莫衷一是,寻师访友。徐相任、程 门雪、陆渊雷、章次公、徐衡之、叶劲秋、祝怀萱 和张赞臣、姜春华等。与祝味菊学习辨析医理三年 成《伤寒质难》。
(5)蛎壳治交骨不合——《志异续编》
有一医案:叶天士儿媳临产以后,交骨不合, 投药不效。
盖蛎蛤之类其形皆两片相合,性本喜合不喜 开,用治交骨不合,取其性也。
类比与联想的思维方式(即被巫术研究者称为 “相似律”与“接触律”的思维规律)
除实践经验外,类比方式可谓古代建立药效之说的 最重要途径之一。
四大经典
原指《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பைடு நூலகம்》四本典籍,同时还旁涉历代 诸子百家名著名作,特别是重点内容需要背 诵,当时不理解者、存疑后释成为悬念。
观历代名医贤哲,大凡成中医名家者,无一 不娴熟经典,并通过临床实践灵活运用而有 新的建树和发明,造福于黎庶。
厚实的文化功底
传统文化是医者的思想基础、精神支柱和心 灵归宿,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失掉这一精神 家园,医者则不成其为医,中医药也就不成 其为学,其生命力的源泉即告枯竭。
“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特有的思维方 式、宇宙观和方法论
学从名师,师门深广
华佗:医术名闻天下时仍隐没姓名从名师治
化道长学习
因其诚实正直,勤奋耐劳,道长悉心传授,并得到 信任,出入古刹藏书密室,内藏《金创瘛疭方》等 珍籍记忆纯熟,道长重视并考查,全部传授。
温病学派大师——叶天士
师无常师,唯长是师——求师的根本标准
为何要用千里以外的流水?……——集合构 成了“半夏汤”的效能——纠正体内“阴阳 之气不通”的病态。
作者断言:“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 其卧立至。”
“吃什么,补什么”——类比思维方式—— 食疗:那么吃只红色的袜子能治什么病呢?
中医言“白糖补气、红糖补血”
红糖含有些杂质而已
相同器官的化学构成极为相近时,市场上出 售的“猪肚子”(胃)则往往被刮去了内 膜——用于生产某种胃药;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学医难否?成名医难否? 《此事难知》 《医学实在易》
张 仲 景
孙 思 邈
李 时 珍
解决问题的方法
继承传统思维方式 训练中医思维模式
培养名中医
什么是名中医(大医)
高尚的医德 精湛的医术
最基本要求
以德统才,德艺双馨
“医乃仁术”
历代名医如:扁鹊、华陀、董奉、李时珍、 张仲景、孙思邈
名中医的成才之路
从师、读书、临证——建立基础 医者,意也——思维模式、方法
思路、方法
(一)现存问题
1.中医学子不会开方
根据规定,一个中医学院毕业生 最少要背120个方子。有关机 构曾做了一个调查,1965年 有90%毕业生以上达到这个水 平,1983年约有70%能背 100个方子,到1997年就 只有40%能写出60个方子。
《山海经》中记载:昆仑之丘的沙棠,身体轻浮, 故可以御水,食之可以不溺。
《黄帝内经》为数不多的几个方剂中,有一个治疗 失眠的药方叫作“半夏汤”,其制做方法是:“以 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 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 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以一小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