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行政区划简表
汉朝行政区划简表

郡国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右队 兆阳 后队 保忠信卿 太原 上党 增山 归新 沟搜 获降 受降 得降 填狄 治亭 陈留 巨野 济阴 泰山 莒陵 新平 有盐 左队 汝汾 吾符 鲁 陈定
郡 荆
国 郡 扬 国 郡 冀 国 郡 幽 国 郡 青 国 郡 徐 国 益郡 凉郡 交郡
州 尹
司隶 郡 郡
豫 国 郡
国 广汉属 蜀郡属 犍为属 郡 陇西 汉阳 武都 金城 安定 北地 武威 张掖 酒泉 敦煌 凉 国 张掖属 张掖居延属 并 郡 上 上党 太原 西河 五原 云中 定襄 雁门 朔方
郡 涿 代 广阳 上谷 渔阳 辽西 辽东 玄菟 乐浪 右北平 幽
国 辽东属
交 郡 南海 苍梧 郁林 合浦 交趾 九真 日南
东汉
郡国 河南 京兆 河内 河东 弘农 左冯翊 右扶风 颍川 汝南 梁沛陈鲁 魏 钜鹿 勃海 赵 常山 中山 安平 河间 清河 东 陈留 泰山 山阳 济阴 东平 任城 济北 东海 广陵 琅邪 彭城 下邳 平原 东莱 齐 济南 乐安 北海 南 南阳 江夏 零陵 桂阳 武陵 长沙 吴 九江 丹阳 庐江 会稽 豫章 巴 蜀 汉中 广汉 犍为 牂牁 越巂 益州 永昌
州 司隶 郡 并郡
郡 兖
国 郡 豫 国 郡 荆 国 郡 扬 国 郡 冀 国 郡 幽 国 郡 青 国 郡 徐 国 益郡 凉郡 交郡
州 司隶 郡 并郡
郡 兖
国 郡 豫 国
汉朝郡国
西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郡国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弘农 河东 河内 河南 上 太原 上党 西河 朔方 五原 云中 定襄 雁门 东 陈留 山阳 济阴 泰山 城阳 淮阳 东平 沛 颍川 汝南 梁鲁 南 南阳 江夏 桂阳 武陵 零陵 长沙 庐江 九江 会稽 丹扬 豫章 六安 魏 巨鹿 常山 清河 赵 广平 真定 中山 信都 河间 涿 代 勃海 上谷 渔阳 辽西 辽东 玄菟 乐浪 右北平 广阳 齐 平原 千乘 济南 北海 东莱 甾川 胶东 高密 琅邪 东海 临淮 楚 泗水 广陵 蜀 巴 汉中 广汉 犍为 越巂 益州 牂柯 武都 陇西 金城 天水 武威 张掖 酒泉 敦煌 安定 北地 南海 郁林 苍梧 交趾 合浦 九真 日南
汉朝地方区划制度

汉朝地方区划制度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历史上的完善和发展。
作为一个庞大的帝国,汉朝拥有广袤的疆域和多样的民族,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汉朝采用了一套完整的地方区划制度。
这个制度在当时不仅起到了有效管理国家的作用,也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汉朝地方区划制度的核心是郡县制。
按照郡县制,中国的疆域被划分为一级行政区域,即郡,和二级行政区域,即县。
郡是汉朝最高级的行政区域,辖下通常有数个县。
县则是下属郡的辖区,负责具体的地方治理和居民管理。
这种行政区划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家的管理效率和地方的自治能力。
每个郡县都有一个官员来负责地方事务的管理,这些官员被称为郡县令。
郡县令负责处理地方政务,行使审判权以及负责警察事务等。
他们的任命是由中央政府进行,以确保地方行政的统一性和中央集权的实施。
除了郡县制之外,汉朝还设置了一些特殊的区域行政单位来管理特定的地方。
比如说,边远地区经常面临外族的威胁和动荡的局势,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汉朝设置了边境卫戍区,由将军来担任这些区域的官员,负责边境地区的防御和军事抗击。
此外,汉朝还设置了道、郡和县三级的行政机构,道是省级的行政区划,辖下有若干个郡,而郡则辖下有若干个县。
这种多级行政区划制度保证了国家在地域上的延伸,既能够更好地统筹安排国家事务,也能更好地照顾到地方的利益和需求。
汉朝地方区划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家治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这套制度建立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这种地方区划制度的遗产也延续至今,对于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制度有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总而言之,汉朝地方区划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为汉朝的统治和疆域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郡县制的建立以及其他特殊区域行政单位的设置,保证了国家的治理效率和地方的自治能力。
这套制度的运行不仅为汉朝的统一和繁荣打下了基础,也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对于我们今天的行政管理制度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大纲一、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1、秦汉的两级制向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转变2、隋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向唐后期至宋辽金的道、州、县三级制转变3、元代的多级制向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转变二、行政区划幅员的变化1、县级政区的幅员变化2、统县政区的幅员变化3、高层政区的幅员变化三、行政区划边界的变迁1、山川形便的原则2、犬牙相制的原则知识点汇总T01:郡县制的起源知识点说明:介绍了郡和县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指出郡县制并非老早就有,也非起于秦始皇统一中国。
T02:分封制和郡县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形式和性质,应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两者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郡县制并非直接继承分封制,两者之间有个延续的过程。
T03: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知识点说明:介绍了行政区划的不同层级政区的特点以及各自演变的规律。
T04:山川形便、犬牙相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划定的两个基本原则,以及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于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政治背景。
正文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今天我们讲的这一讲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当中生活,但是不一定有人会注意到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专门的学问。
我们今天大概把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就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
这个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议帝号,二是定制度。
议帝号就是秦始皇把自己的称号定为皇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就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起来,叫做皇帝,他就称为秦始皇帝。
这个帝号的议定就是表示皇权专制的出现,另外一个定制度,就是确定如何来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划。
最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个郡之下设若干县。
这个制度虽然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在局部地区实行,但是在统一的国家中却是第一次实行。
因为统一的国家也是秦始皇第一次缔造的。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两汉的文化
1.史学成就 (1)《史记》:西汉中期___司__马__迁___撰写,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 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首创了_纪__传__体__通史体裁, 是一部 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汉书》:东汉中期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_断__代_ (1)对内:实行大一统政策,加强中央集权 ①政治:实行内外朝制度、察举制、刺史制度、监察制度等制度,颁布“推恩令”。 ②经济: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征 收大商人、高利贷者的财产税。 ③思想: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大一统。
①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实行_盐__铁__官__营___,由政府垄断生产和销售。
(2)经济上③推行 均输
从经济上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 平准,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国家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政策。
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3)思想上: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儒学__独__尊___地位确立。
3.阅读“丝绸之路线路图”
信息解读:“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西亚、欧洲和非洲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 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
4.阅读“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见教材P22)
信息解读:东汉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况。画像砖描绘了各行各业忙碌的场景,是社会稳定和繁 荣的表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 1.了解汉武帝即位之初的历史状况,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推恩
第二讲中国历代疆域和政区变迁

郡县制,即分民而治
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分为不同层次的行政管理区域, 在各个区域内设臵地方政府,并授予地方政府一定行 政、军事、财政、司法等权利。秦以前郡、县设臵出 现在各诸侯国的边界地带。
秦汉时期郡县 二级制
一、秦
郡县两级政区
汉初中央直辖15郡,武帝时增至110郡国。前106年将 全国分为13个区域,每个区域称部,派一刺史执行监 察职能。各州借用《禹贡》九州之名,外加两个《周 礼•职方》州名,以及两个不在《禹贡》、《周礼•职 方》范围内,合在一起共13个刺史部:冀、兖、青、 徐、扬、荆、豫、凉、益、幽、并、朔方、交趾。 后来又增加一个司隶校尉部。共14个监察区。
三、奠定:清代的中国疆域 1.明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明,建都南京,后迁都北京。 至1386年,在元故有版图基础上,完成了除北元控制区 外大部地区的统一。明前期强盛时疆土与元后期基本 相同。
2.清 明后期,建州女真在东北崛起,1583年,任明建州左卫 指挥使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1616年即汗位,建 国号金,史称后金。1626年皇太极嗣立,1635年改女真 族为“满洲”,1636年即皇帝位,改国号清。清统一全 国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组成部分: 第一,统一东北诸部族和收服漠南蒙古。 第二,灭明统一中原及江南广大地区。 第三,战胜卫拉特蒙古及西域诸部,收服北、西北、 西南广大地区。 第四,通过雅克萨之战和外交谈判,确定中俄东段、 中段边界。
中央——路——州——县
北宋元丰年间实行二十三路:
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 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永兴军路、 秦凤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路、江 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北路、荆湖南路、 福建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 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历代⾏政区划演变夏朝:⽅国商朝:⽅国约150周朝:诸侯国周初分封71国(53姓姬),后增五六⼗,县数为756县县有⼤⼩,⼤县置县令,⼩县置县长,县令、县长之下有县丞、县尉县下设乡,乡下设亭(相当于现在的管区),亭下设⾥西楚霸王:分封制西汉:郡国并⾏制,后加州(不是⼀级政府,只是监察区),州、郡、县、乡、亭(⾥)新朝:郡国并⾏制先改12州,裁撤朔⽅、司⾪部,改凉州为雍州、交趾为交州,后改9州东汉:郡国并⾏制,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制州(14)、郡国(105)、县(⾢、道、侯国)、乡、亭、⾥、什、伍三国:州郡县魏有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州全境以及荆州的南阳、南乡、江夏、襄阳、等四郡65县。
扬州的九江、庐江等⼆郡⼗四县。
东吴有荆州的南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等五郡102县。
扬州的丹阳、会稽、建安、吴郡、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七郡146县。
交州的全境。
晋朝:设州郡县乡亭五级东晋⼗六国:州郡县制,州郡数量激增东晋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五州南北朝:州郡县制侨州、侨郡、侨县数量激增,⾄南北朝末年灭亡前有30州、100郡、400县。
隋朝:废郡制,以县直⾪于州,后⼜改为郡县制,州(郡)、县、乡、亭(⾥)583年⾄607年实⾏州县制共24年,607年(⼤业三年)复改州为郡,在郡上设置司⾪、刺史15员,司监察之职,郡县制11年,⾄618年。
隋初共有州241,郡680,县1524。
隋⽂帝末年,全国有297州1348县,607年,隋炀帝增设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梁州及雍州等九个监察州(按古名),⼤业五(609年)年的⾏政区划,隋郡为190,县1255,郡分九等,后缩减为三等。
唐朝:州县制,道、州(府)、县、乡、⾥(保、邻、坊)州分7等辅、雄、望、紧、上、中、下,县分六级京(⾚)、畿(望)、上、中、中下、下体制较尊的地区设府,⽐如开封府、临安府、绍兴府等州称知州,军⼀般是军事重镇或要冲,监设在⼀些主要的⼯矿牧盐等重要物资产区,领县的军监与府、州同级,都⾪于路,但实际地位则要低于府和州,不领县的军、监与县同级,同⾪于府或州。
古代的县、郡、国、州、军、路有何区别?

古代的县、郡、国、州、军、路有何区别?“县”在秦以前大于郡,算是一级行政单位,但在秦和以后的朝代算二、三级行政单位。
“郡”在秦以前小于县,算是二级行政单位,但只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些朝代存在,并主要为二级行政单位。
“州”在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一级行政单位,但在唐、宋、元、明、清为二、三级行政单位。
“路”在宋、金两朝为一级行政单位,在后面的元朝为三级行政单位。
“军”在宋、唐两朝为二级行政单位。
在宋朝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在唐朝于设兵戍守之地,设置“军”、“守捉”、“镇”、“戍”等。
“国”主要有三意1、分封国,无国号。
①西周分封的诸侯国。
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如春秋列国、战国诸侯国、汉初七国。
经春秋兼并到了战国,大诸侯们纷纷僭越称王,也称国。
此外,汉初封给异姓王的国,不少占有多郡之地。
此类特点:天子、皇帝任命,封地有大有小,权利大,世袭制。
②大小似郡的分封诸王“国”,仅占一郡之地,属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有时也称藩国、诸王称藩王。
此类“国”在古代经常作为地名或人的郡望。
如晋朝的琅琊国、东海国、清河国、濮阳国、谯国、吴国。
汉朝的同姓诸侯国,削藩后渐同郡制,中央高度集权。
晋朝在诸王“国”设置内史执掌太守之任。
魏晋南北朝也多有沿袭。
特点:皇帝任命但中央集权,封地同郡,权利小,也是世袭制。
2、分封王,建国号。
三国时期的魏国、蜀国、吴国,后来各自称帝互不藩属,建有“国号”,各具独立地内政外交。
这类“国”可能还存在分封诸王的“国”(藩国),如三国时期魏国封给曹植的陈国。
3、自己称王,略似战国,或建国号。
晋十六国时期依照春秋诸侯国故例,自称王的国,但又不是严格意义的世袭分封国,如燕国(史称前燕国)。
特点:与当时的郡制封国大不同,自行称王,势力很大,地域或小或大甚至占据几个州刺史部,世袭制。
周代县大于郡,秦以后县属于郡。
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
西汉郡县与封国并行制

西汉郡县与封国并行制
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全国设置郡国62个,到了孝平二年即公元2年,全国共有郡国103个)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
汉朝初期,刘邦面对拼凑起来的诸侯势力和亡秦后的六国背景,首要任务是:极力维持稳定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以分封子弟的方式,调和异姓诸侯王与郡国制的两极偏差。
刘邦与项羽相争时,先后分封功臣韩信、英布等七个异姓王。
由于异姓王非刘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后数年之中,他们相继被诛除殆尽。
称帝后,又分封同姓子弟九王,称为“同性王”,高于列侯。
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
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财权等。
使后来中央政府及封国之间的斗争,延续了很长的时间。
汉初恢复封建制,同时又施行郡县制,使郡国杂处,以相牵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起到积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州
郡国
司隶
尹
河南京兆
郡
河内 河东 弘农左冯翊 右扶风
豫
郡
颍川 汝南
国
梁沛陈鲁
冀
郡
魏 钜鹿 勃海
国
赵常山中山安平河间清河
兖
郡
东 陈留 泰山 山阳 济阴
国
东平任城济北
徐
郡
东海 广陵
国
琅邪彭城下邳
青
郡
平原 东莱
国
齐济南乐安北海
荆
郡
南 南阳 江夏 零陵 桂阳 武陵 长沙
扬
郡
吴 九江 丹阳 庐江 会稽 豫章
汉朝郡国
西汉
州
郡国
司隶
郡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弘农 河东 河内 河南
并
郡
上 太原 上党 西河 朔方 五原 云中 定襄 雁门
兖
郡
东 陈留 山阳 济阴 泰山
国
城阳淮阳东平
豫
郡
沛颍川 汝南
国
梁鲁
荆
郡
南 南阳 江夏 桂阳 武陵 零陵
国
长沙
扬
郡
庐江 九江 会稽 丹扬 豫章
国
六安
冀
郡
魏 巨鹿 常山 清河
国
赵广平真定中山信都河间
国
桓亭富昌真定常山新博朔定
幽
郡
垣翰 迎河 厌狄 朔调 通路 北顺 辽西 辽东 玄菟 乐鲜
国
广有
青
郡
河平 建信 乐安 济南 北海 东莱
国
甾川郁秩高密
徐
郡
填夷 沂平 淮平
国
和乐水顺江平
益
郡
巴 新成 就都 导江 西顺 集巂 就新 同亭
凉
郡
乐平 厌戎 西海 填戎 张掖 设屏 辅平 敦德 安定 威成
交
郡
南海 郁平 新广 交趾 桓合 九真 日南
新朝
州
郡国
司隶
郡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右队 兆阳 后队 保忠信卿
并
郡
太原 上党 增山 归新 沟搜 获降 受降 得降 填狄
兖
郡
治亭 陈留 巨野 济阴 泰山
国
莒陵新平有盐
豫
郡
左队 汝汾 吾符
国
鲁陈定
荆
郡
前队 南顺 江夏 南平 建平 九疑
国
填蛮
扬
郡
庐江 延平 会稽 丹扬 九江
国
安风
冀
郡
魏城 巨鹿 井关 平河
益
郡
巴 蜀 汉中 广汉 犍为 牂牁 越巂 益州 永昌
国
广汉属蜀郡属犍为属
凉
郡
陇西 汉阳 武都 金城 安定 北地 武威 张掖 酒泉 敦煌
国
张掖属张掖居延属
并
郡
上 上党 太原 西河 五原 云中 定襄 雁门 朔方
幽
郡
涿 代 广阳 上谷 渔阳 辽西 辽东 玄菟 乐浪 右北平
国
辽东属
交
郡
南海 苍梧 郁林 合浦 交趾 九真 日南
幽
郡
涿 代 勃海 上谷 渔阳 辽西 辽东 玄菟 乐浪 右北平
国
广阳
青
郡
齐 平原 千乘 济南 北海 东莱
国
甾川胶东高密
徐
郡
琅邪 东海 临淮
国
楚泗水广陵
益郡Βιβλιοθήκη 蜀 巴 汉中 广汉 犍为 越巂 益州 牂柯
凉
郡
武都 陇西 金城 天水 武威 张掖 酒泉 敦煌 安定 北地
交
郡
南海 郁林 苍梧 交趾 合浦 九真 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