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志摩和小曼

合集下载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篇1——《林徽因传》白落梅很多人总是不明白为什么我付出了这么多,TA却不爱我?我曾经也是其中的一员,然后我研究了许多关于恋爱交往的书籍,也请教了许多PUA(Pick-upArtist把妹达人),并通过长时间实践,终于发现了其中最简单却最难以实践的秘诀。

我想通过一个例子说明。

徐志摩这个渣男和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这三个女人的故事,就是阐述这爱情秘诀的最典型例子。

首先你要接受这个事实:爱情从来就不是付出与收获均等的公平交易。

这关键的秘诀是什么,我相信你看完应该会理解。

第一段:徐志摩与张幼仪女向男一边倒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

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其不理不睬。

而反观张幼仪,她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为让世人知道渣男的著作,她来策划编撰了《徐志摩全集》。

她说“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

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

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第二段:徐志摩与陆小曼势均力敌在刚结婚的前段日子里,两人也得浪漫、惬意。

只是到了后期,由于陆小曼的病,和徐申如(徐父)的拒绝接纳,由于鸦。

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早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

陆小曼诗文赏析

陆小曼诗文赏析

陆小曼诗文赏析陆小曼诗文赏析导语:陆小曼一九○三年九月出生于上海,九岁随母迁居北京。

她与徐志摩在北京完成了轰轰烈烈的热恋后,回到上海的弄堂里开始了并不成功的婚姻。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陆小曼诗文赏析。

欢迎阅读!《陆小曼诗文》:看,那一双眼睛——“新月人的爱”之八从陆小曼的诗文去看陆小曼以及徐志摩,这是以第三只眼去看“新月爱人”的爱。

志摩死后,陆小曼在《哭摩》一文中追问:/这不是做梦么?生龙活虎似的你倒先我而去,留着一个病恹恹的我单独与这满是荆棘的前途来奋斗。

……我现在不顾一切往着这满是荆棘的道路上走去,去寻一点真实的发展……/陆小曼幻想着与逝去的志摩,“双双飞进这云天里去围绕着灿烂的明星跳跃,忘却人间有忧愁有痛苦像只没有牵挂的梅花鸟”。

却不可能。

徐志摩与陆小曼,是一对“荆棘鸟”,却非同林鸟。

——因为,至少徐志摩、林徽因们的才气是太阳底下的事,张幼仪的贤淑,也是太阳背后遮不住的温煦。

大抵,志摩是自恋,幼仪是自尊,徽因是自私,小曼是自我。

刘海粟,这位大画家,浪漫种子,艺术叛徒,陆小曼的同乡兼国画老师,为了成就徐、陆二人的“善果”,1925年9月,他在上海“功德林”素菜馆,扮演了一场“鸿门宴”的主角,因为他的“项庄舞剑”、现身说法的斡旋高超,促使了年底小曼与王赓的离婚。

刘海粟对小曼的评价是,丰采兼文采,豪情兼柔情。

当然,世人多半是了解且认定了陆小曼芳倾南北的丰采和一掷千金的豪情,柔情与否,大约只有徐志摩最清楚。

她有两个笔名很有意思——冷香人、蛮姑。

她是既具黛玉似的林下佳人之美,亦具现代的野蛮女友之态。

小曼又名眉、小眉,虽比不得林徽因似的端庄之美,亦可谓万种风情,尽在眉间。

这位“美眉”,是自有一股天然之“妖”的,比诸徽因的古典,即如放在今天,她也非红不可。

志摩昵称她为“小龙”,也就是蛇,对极,如《白蛇传》里的白素贞。

这白蛇有着强烈的杀伤力,魅人祸己尚不自知,一旦相爱不顾。

黛玉与宝玉,白蛇与许仙,志摩与小曼,看来皆神仙眷侣,结果如何?因此,说小曼是名媛,大家都津津乐道,说她是才女,呵,“女子无才便是德”,她本已“失德”,何才之有?——世人,尤其那个男性中心主义的世界,不作如是观,方奇了怪了。

《陆小曼》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陆小曼》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精心整理《陆小曼》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着读后感《陆小曼》是一本由凉月满天着作,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陆小曼》读后感(一):相逢如诗初次听到陆小曼这个名字,是高中时的事。

那时正在学《再别康桥》,一众男生遇上徐志摩是她的幸运,因为徐志摩使得她的身后名响亮无比。

遇上徐志摩是她的不幸,多少人迷徐志摩迷得发痴,但是对她却只知其名,不知其人。

她是名媛,在众多男人中间长袖善舞;他是诗人,在花丛中流连忘返。

她绚烂的爱情只肯为他绽放,他深情的诗句只肯为她流淌。

他们的相逢,本身就是一首五味杂陈的诗。

其实他们相遇的那一刻,他们的身份都很尴尬。

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有妇之夫。

但是他们仍然相爱了,爱到轰轰烈烈,连旁人都为他们的义无反顾所感动,纷纷撮合他们,希望他们能在一起。

他是她的临水照花人,是在精神层面能和她毫不费力交流的人。

王赓或者翁瑞午,最多是个肉体上的伴侣,或者玩伴而已。

《陆小曼》读后感(二):泰德龙君读凉月满天的《陆小曼》泰德龙君读凉月满天的《陆小曼》要说如何迷上这书,得从文化屋讲起。

那时,只有我一人,整个店都静谧如水。

看完了李紫安的爱恨流年,我便离开了小说区,笔直地走向传记区,想获得一些知识。

柜上有关于林徽因的,宋美龄的,慈溪的,但我却只是轻轻扫过,没有拿起。

直到一本陆小曼出现在面前,让我停住脚步。

将它拿下,掂在手里,打量了下优美的封面,心理便充满春意,不由赞叹设计师的功力。

我翻开了页,开始阅读。

里面的文字,震撼心灵,整篇文章行云流水字字珠玉,将一个真实的陆小曼栩书。

“时光漫漫,如雾如沙,世人面目漫漶不清,天地间似只见目光尽头一抹背影。

她不肯回头,你亦不可教她回头,否则城池颠倒,江山倾侧,覆水难收。

偏偏世人如小儿,一心好奇与惊喜,定要鼓掌跳跃,欢呼笑叫:“回过头来,回过头来。

”于是妲己回了头,褒姒回了头,飞燕回了头,玉环回了头,西施回了头,貂蝉回了头……如今,陆小曼也慢慢地回了头。

[精品]人间四月天——诗人徐志摩的三个女人

[精品]人间四月天——诗人徐志摩的三个女人

人间四月天——诗人徐志摩的三个女人人间四月天——诗人徐志摩的三个女人往事随风人间四月天——诗人徐志摩的三个女人四月的天气,时而春光明媚,心情舒畅;时而骄阳似火,暖意融融;时而细雨淋淋,阴阴郁郁,正如人世间的爱情,幸福、甜蜜、激情、伤心、消沉、落寞,种种情愫,复杂心境,就象是那部讲述诗人徐志摩情感经历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

这部电视剧热播是在2000年,九年后再看,对剧中人物除了当年的唏嘘更多了几分理解。

其实有些电影电视剧,当时观看是未必懂的,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会明白。

陈凯歌说得好:几年后你们再看《无极》就能明白。

我信,正如有些人、有些事,当时不理解不明白,若干年后,你可能会倍感珍惜倍加感动,但可惜事过境迁,伊人不再,徒留嗟叹。

其实这四月的天气,倒更象是诗人徐志摩一生情恨缠绕的三个女人,她们因徐志摩而闻名于世,因徐志摩而情萦一生。

最近网上有盘点近代十大才貌双全的女人,徐志摩的终生挚爱林徽因,被誉为近代第一才女。

后期伴侣陆小曼也因才艺双全而入选。

倒是发妻张幼仪始终淡然而寂静隐没于历史尘烟中。

张幼仪其实张幼仪才是男人最该值得珍爱的女性。

她对徐志摩的爱博大而深沉,无私而宽广,只可惜徐志摩终生相负,爱得一生辛苦。

不知来世相遇,爱人可会珍惜?张幼仪出身名门,秀外慧中,15岁时奉父母之命从师范学院辍学嫁给了18岁的刚考上大学的徐志摩,她是看到徐志摩的照片而一见钟情。

婚后次年,徐志摩即留洋求学。

知书达理的张幼仪孝敬公婆,帮助掌财理家。

但因是包办婚姻,缺少感情积淀,从婚前到婚后,始终不被徐志摩所爱,甚至相当鄙弃。

这个女人跟了一个非常优秀的男人,但是并不幸福。

后来张幼仪到英国陪读,知悉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情网,两人关系自然紧张,面对徐志摩的冷漠与嘲讽,张幼仪依然故我,执着不变。

剧中奶茶刘若英的演技非常可爱,我情我痴我愿我心。

最后为了成全徐志摩追逐爱情的所谓梦想,张幼仪同意离婚,孤自在国外飘泊。

然而,人生世事,谁可预料?徐志摩并未能娶得林徽因,却和陆小曼结了婚。

对徐志摩的评价

对徐志摩的评价

对徐志摩的评价对徐志摩的评价冰心的评价是:志摩死了,利用聪明,在一场不人道不光明的行为之下,仍得到社会一般人的欢迎的人,得到了一个归宿了!我仍是这么一句话,上天生一个天才,真是万难,而聪明人自己的糟踏,看了使人心痛。

志摩的诗,魄力甚好,而情调则处处趋向一个毁灭的结局。

看他《自剖》里的散文,《飞》等等,仿佛就是他将死未绝时的情感,诗中尤其看得出,我不是信预兆,是说他十年来心里的酝酿,与无形中心灵的绝望与寂寞,所形成的必然的结果!人死了什么话都太晚,他生前我对他没有说过一句好话,最后一句话,他对我说的:“我的心肝五脏都坏了,要到你那里圣洁的地方去忏悔!”我没说什么,我和他从来就不是朋友,如今倒怜惜他了,他真辜负了他的一股子劲!谈到女人,究竟是“女人误他”“他误女人”也很难说。

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的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到这里我打住不说了!苏雪林的评价是:徐志摩,这位才气横溢,有如天马行空的诗人;这位活动文坛,不过十年,竟留下许多永难磨灭的瑰丽果实的诗人;这位性情特别温厚,所到处,人们便被他吸引、胶固、凝结在一起,像一块大引铁磁石的诗人,竟于民国20年11月间,以所乘飞机失事,横死于泰山南面开山的高峰下,享年不过36岁。

人物评价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

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

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当人们提及徐志摩时, 大多数人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徐志摩一生最重要的三个女人---张幼仪, 林徽音和陆小曼. 她们与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曾感动过无数人。

徐志摩是幸福的。

他的一生得到三个女人的真诚的爱情. 这三个女人中, 不管是张幼仪, 林徽音或是陆小曼都深爱着徐志摩。

林徽音虽没有嫁给徐志摩, 但从她后来写给徐志摩的诗中, 却对志摩表达了深沉的爱。

爱情在徐志摩的人生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爱情和婚姻是人生中唯一的要事”。

没有爱情, 徐志摩根本不会成为诗人, 更不用说驰名中外, 流芳百世. 志摩曾说过, 在他人生的前二十年里, 诗歌与他无缘。

他之所以提笔写诗, 是因为林徽音。

诗人在遇见林徽音后, 被林徽音的文学才华所迷住, 并迅速坠入爱河。

他用诗歌来与林徽音沟通, 向林徽音表达他的爱.当徽音最终决定与徐志摩的老师的儿子梁思成结婚时, 志摩受到沉重的打击, 他的诗歌产量也剧减。

徐志摩的诗深受他的爱情的影响. 在热恋中, 他的诗歌充满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失恋时, 他的诗却充满悲哀与对世界的失望与厌恶。

如果没有爱情, 徐志摩就不可能写出入此感人肺腑的诗歌。

张幼仪 & 徐志摩“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

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

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人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张幼仪张幼仪,徐志摩的原配妻子。

他们的婚姻是双方父母定的,15岁时张幼仪就嫁到浙江硖石做了徐家少奶奶。

张幼仪深受旧式中国礼教的束缚,个性沉默坚毅,举止端庄,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都甚为得力,她默默地为徐志摩支起一方天空,尽管在这一方天空中连一丝叹息都不曾划过。

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小脚与西服的冲突也是旧文化与新文化的冲突,这桩秉奉媒妁之言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着必然的矛盾,注定着失败。

徐志摩去世后的陆小曼

徐志摩去世后的陆小曼
一位了解宋美龄晚年生活 的侍从 这 样 写 道 :“ 许 多 人 对 宋 美龄一口的皓齿, 印象深刻。其 实宋美龄虽然喜爱吃甜食, 可 是, 她的牙齿保养, 却堪称一流 水准。比如说她刷牙的器具, 在 十几年前, 她就拥有电动刷牙 机, 可以自动刷洗牙缝内的食 余, 她的牙齿比蒋介石(一口假 牙 )当 然 是 好 得 多 了 。 ”
60 2007.10
所好。翁瑞午成了陆小曼有特殊 地位的朋友。
陆小曼的生活方式招受非 议, 她是那样柔艳, 又那样漠视社 会上所公认的道德, 她是任性的,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陆小曼也有苦衷: 刚刚丧夫, 没有固定收入, 还拖着表妹一家 三口的生活。那时的生活费用全 靠 翁 瑞 午 工 资 和 卖 画 、卖 古 董 。经 济上不能独立, 人格上也就不能 独立。
回 首 H istory
徐志摩去世后的陆小曼
□柴 草
生活艰难 难舍瑞午
在陆小曼的漫长人生中, 翁 瑞午不能不提。徐志摩死后, 她更 难以摆脱鸦片的习好。为此, 她还 坐过一夜班房。那次国民党禁毒 抄家, 发现, 翁瑞午 打通了关节, 把她保了出来。
翁瑞午, 光绪皇帝老师翁同 龠禾之 孙 。 他 会 唱 京 戏 、画 画 、鉴 赏 古董, 又做房地产生意, 是一个文 化掮 客 , 被 胡 适 称 为“ 自 负 风 雅 的 俗 子 ”。
走出自立的一条路
上 世 纪 60 年 代 初 , 翁 瑞 午 病
重。他托人要作家赵家璧和赵清 阁去他家, 他有些话要交代。
一天晚上, 赵家璧和赵清阁 去了小曼家里, 到翁瑞午的床前。 翁抱拳 拱 手 招 呼 他 们 , 说 :“ 我 要 走了, 今后拜托两位多多关照小 曼, 我在九泉之下也会感激不尽 的。”
( 桂 林摘自《众说纷纭陆小曼》, 山 西 古 籍 出 版 社 出 版)

我眼中的徐志摩

我眼中的徐志摩

满载一船星辉,
作别西天的云彩。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在我的心头荡漾。
悄悄的我走了,
软泥上的青荇,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评
•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 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 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 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 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 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 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 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徐志摩的才气斐然
• 诗歌有名的 • 《再别康桥》 • 《黄鹂》 • 《生活》 • 《残破》 •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 《夜》
再别康桥• 那树荫下的一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我轻轻的招手,
徐志摩的诗有它的特色,有它的成功,也有它
的不足。撇开内容不谈,就以表现形式来说,洋 味较浓,民族化不足,有的诗句显得生涩和矫揉 造作,在韵式和韵的运用上也有不规整之处,诗 的技巧还不十分成熟。
于我而言,徐志摩作为一个满腹才情
的才子,即使没有鲁迅那样直面惨淡 人生的勇气,也不应该总是沉浸在自 己的世界里,说着一些像是只有女生 才能体会到的缱绻细语。作为一个男 人,他未免太过多情太过阴柔了,这 一点从他的个人生活和诗歌创作上, 可以很容易的感知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志摩和小曼
前几天,我读了一本关于陆小曼的传记,读完以后很感叹她和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我也因此更加喜欢徐志摩这个诗人。

以前只是听说徐志摩和林徽茵十分要好,而大家对陆小曼则多数是批判的理由是她直接导致了徐的死。

其实我读完以后觉得陆很值得人去理解。

当时的徐已经和他的前妻张幼仪在柏林离婚,两年后他回到国内才认识了当时已经为人妇的陆小曼。

他们其实都是父母包办婚姻的受害者,而且两人又都很有学识,都很爱国,都很浪漫所以很快就成为知己。

虽然当时的社会已经有了新的风气,人们纷纷向往自由恋爱和新式婚姻,但是徐陆的恋情仍然不能被接受,他们面临双方父母的压力,甚至是徐的老师梁启超、朋友胡适的指责。

因此徐志摩决定去英国,希望借此来认真地思考他们二人的关系,并且他要求陆每天写日记来疏解相思之苦,这就是后来的《小曼日记》,里面记录了徐志摩出国后她的愁情。

显然,对于他们两来说,时间只能使他们彼此更加珍惜,更加希望摆脱不幸的婚姻。

因此徐志摩回国以后,二人就积极地处理陆小曼的离婚事宜。

其实早在英国的时候,徐志摩自己亲就自曾给陆小曼的母亲写信,表达自己的真情,希望能征得小曼母亲的同意,但是没有得到任何积极的回应。

回国以后他又请胡适等人做小曼母亲和丈夫的工作,最终获得了好的结局,小曼与他的前夫离婚。

虽然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他们的婚姻也面临了许多的坎坷。

首先,他们受到社会的指责,这表现在结婚的当天,当时他们请梁启超做证婚人,但是梁却当场对陆小曼横加指责,希望他不要影响徐志摩在文学方面的发展,使得在场的人十分难堪。

其次,他们不被双方的父母所理解,尤其是徐志摩的父亲对陆小曼始终是排斥的态度,甚至在徐志摩飞机失事后都不让陆小曼参加徐志摩的葬礼。

另外,陆小曼的身体十分不好,当时小曼和前夫离婚时已经有了前夫的孩子,但是为了徐志摩她自己找了一个德国医生做流产手术,结果十分失败,不仅落下了病根,而且以后还不能生育,这样的苦果她却自己承担。

志摩曾这样说:“小曼的身子是我最担心的,她的身子甚至没有小半天是好的。

”最后是小曼的性格所致,她从小生长在富裕的家庭,这也就养成了她一掷千金的性格。

她是有名的交际花,但是她都是花自己的也就是志摩的钱,当时的教授收入难以满足她这样的挥霍,所以徐志摩经常同时在好几所大学中任教。

此外徐家的钱庄需要一个精明能干的媳妇来打理,而小曼又是这样的性格,这不仅给志摩的父亲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而且也加重了徐志摩的负担。

关于徐志摩的死,陆小曼这样回忆说:“志摩之死,死于林,死于情者也。

”的确,当时徐志摩是为了去北京听林徽茵的一个演讲而在途中遭遇空难。

但是人们却认为是小曼的任性导致志摩的负气出走从而导致志摩的死,这真是对她的不公了。

志摩死后,小曼也是悲痛欲绝,尽管她后来的生活曾一度放荡,但甚至是吸食鸦片,但是那是她唯一能用来麻痹自己身心的疼痛的良药。

小曼的晚年生活十分平静,她每天在家里学习作画,整理收集徐志摩的诗文散稿,没有她就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么完整的《徐志摩文集》。

此外她晚年曾在上海做了许多文艺的保护工作,成为了三八红旗手,可以说她度过了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晚年,最后在上海终结了自己浪漫而悲情的一生。

胡适曾说:她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这是对小曼的高度评价,是对她的才华,她的人格的高度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