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合集下载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

1900年出生原籍江苏宝山,比志摩小4岁,世居真如,后移嘉定。

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是当时上海宝山县巨富。

张祖泽有八子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为其次女。

她的二哥张君劢(音迈),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活动家和哲学家。

1912年7月,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立“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2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嘉森)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到该校读书。

该校首任杨达权,重视女子教育,张幼仪在此受到了先进教育。

但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成亲了。

替她作媒的正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在当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他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就是徐志摩。

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

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

徐志摩的态度:“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1918年生长子徐积锴kǎi(阿欢),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君劢的信,被迫不耐烦地把张幼仪接到他身边,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的态度“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

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

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

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

可是我晓得那是他。

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此时的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情网,不久徐志摩就提出离婚,已有二个月身孕的张幼仪毅然同意。

张幼仪徐志摩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

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

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她去医院看了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离婚后,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看到一个爱一个,就是一个人渣。

是徐志摩,爱一个,伤一个。

在徐志摩有限而辉煌的35年人生中,他与三个女人有着源源不断的恋情。

首先是张友爱,她一生的妻子。

他们是典型的由父母安排的婚姻。

当时,徐志摩被迫嫁给张友爱。

虽然这听起来像是封建社会的陋习,但这种关系实际上是徐志摩一生中的一段真实的婚姻。

张友爱从小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

1915年,她与徐志摩在家乡浙江夏至结为夫妻。

婚后第二年,徐志摩去上学了。

学识渊博的张友爱在家照顾徐志摩的父母,帮公公照顾家里的一切。

1921年,张友毅随徐志摩赴英国留学。

这可以说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不过,在徐志摩看来,他想要的是。

“我要在人海中寻找我唯一的灵魂伴侣。

我很幸运能得到它,但如果我做不到,我就注定要失败。

”许志摩见了林徽因,觉得自己很幸运找到了自己的“唯一灵魂伴侣”。

此时,徐志摩已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

与林徽因相比,他24岁时大了8岁,是老一辈的真实写照。

不过,虽然当时妻子张友爱和孩子来到伦敦,徐志摩还是向林徽因发起了一场爱情告白。

林徽因看似牢不可破的防线,挡不住徐志摩浪漫的“人渣男”攻势。

她对他说:我不是一个感情随便的女人,你必须在我和张友爱之间做出选择。

于是徐志摩马上回家告诉张友爱,说她要离婚了。

虽然张友爱觉得不理解,但她还是理性地处理了此事,带着孩子去德国留学。

其实当时张友爱已经怀孕了,她又为徐志摩怀了一个孩子,但徐志摩只是冷冷地说:“吵架,离婚”。

第二,“唯一的灵魂伴侣”林徽因。

他们的感情在今天的眼里是最血腥的,这就是狗血戏的剧本。

有了家庭,徐志摩遇到了才华横溢的林伟茵。

他毅然抛弃妻儿,坚持追求自己所爱的女人林徽因。

许智霖与许智霖离婚,成为第三者。

但事实上,徐志摩也是第三者,因为林徽因当时已被父亲许配给梁思成。

然而,当时林徽因的父亲林昌民同意了女儿和徐志摩的关系,忘记了自己曾把林徽因许志摩许配给梁思成。

之后不久,林徽因在欧洲巡演结束后不得不和父亲一起回去。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徐志摩是花花公子吗?常常会想起徐志摩,不仅因为他的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跟几个优秀的女人有关系,要是没有这几个女人,光凭着那几首诗,写得再好,人们的兴趣也不大。

男人喜欢徐志摩,只能说感兴趣,因为他艳福不浅,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这样活一回呀;女人喜欢徐志摩,是真喜欢,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怎么那么多优秀的女人都爱他爱得死去活来,我倒要看看这是个什么人!怎么不想想,是徐志摩真值得爱,才会有人爱,是徐志摩真优秀,才会显得那些女人优秀。

如果张幼仪不是徐志摩的前妻,只能说是个会理家理财的女强人;要不是和徐志摩有那么缠绵的恋情,林徽因不过是个漂亮的女建筑学家;要不是成了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不过是个才貌双全的民国名媛。

还是徐志摩好,才有了她们的好。

她们的本事是她们的,她们的名声,有一大半是徐志摩带给她们的。

千万别认为徐志摩是个花花公子,只会讨女人喜欢。

他的人品也很好,基本上可说是完美的,无可指摘的。

这从他死了以后朋友们的评价上可以看得出来。

梁实秋是个很自负的人,轻易不说过头话,和徐志摩的关系也不是十分亲密。

徐志摩去世后,有人说徐志摩是纨绔子弟,意思就是浪荡公子、花花公子,梁实秋就说:“有人说志摩是纨绔子,我觉得这是不公道的。

他专门学的学科最初是社会学,有人说后来他在英国学的是经济。

无论如何,他在国文、英文方面的根底是结实的。

他对国学有很丰富的知识,旧书似乎读过不少,他行文时之典雅丰赡即是明证。

他读西方文学作品,在文字的了解方面没有问题,口说亦能达意。

在语言文字方面能有如此把握,这说明他是下过功夫的。

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么?志摩在几年之内发表了那么多的著作,有诗,有小说,有散文,有戏剧,有翻译,没有一种形式他没有尝试过,没有一回尝试他没有出众的表现。

这样辛勤的写作,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吗?”梁实秋还说,他数十年来奔走四方,遇见的人也不算少,但是还没见一个人比徐志摩更讨人喜欢。

徐志摩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的三个女人徐志摩一生有三个女人,这三个女人分别是他的第一任夫人张幼仪、他在留学期间追求过的“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以及上海有名的交际花陆小曼。

对于第一个女人,我想,徐志摩是万般不情愿的,也许是出于对父母命令的屈从,也许是为了家族利益,但绝对没有一种可能是因为他爱她,这样的证据太多了。

徐志摩第一次见到她的照片时,用极度鄙夷的口气吐出一句“乡下土包子。

”婚后两人的感情也是平平淡淡,甚至可以说是毫无生气,徐志摩从来不肯正眼瞧过张幼仪一眼,就连传宗接代这种事徐志摩也只是奉父母之命而不得不为之。

当徐志摩在伦敦求学时,她前往与他团聚,而当时徐志摩已疯狂地爱上了林徽因,一个十六岁的少女。

也正是在这多事之秋,当徐志摩得知张幼仪已经身怀六甲时,他竟冷冷对她说:“把孩子打掉。

”张说:“现在打孩子很危险的,我听说有人因为这个死了呢!”徐说:“还有人坐火车死了呢,难道因为坐火车会死人就不去坐火车了吗?”这就是徐志摩的正牌妻子所钟爱的丈夫对待妻子的态度,简直可以用“刻薄残酷”来形容。

我同情张幼仪,同时也怪她不争气。

她跟了徐志摩那么多年,怎么就没从他身上学到点什么。

徐志摩可以用情不专,可以一生只为了“爱、美、自由”而抛弃道德舆论,抛弃作为一个丈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抛弃一个全心全意忠于他的妻子,那么张幼仪为什么就不能结束这种婚姻的折磨和羁绊,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呢?以她的家庭背景,就算找不到一个高富帅,找一个爱她宠她的忠厚之辈也完全没有虞虑。

可她为什么没有这么做?我觉得,原因有三:一、张幼仪是个温婉贤淑派,宁可天下人负我,也不可我负天下人。

她的这种性格使她在这一场没有爱情根基的婚姻里一直充当着弱势的角色,对周遭的一切逆来顺受。

懦弱的她不会选择背叛婚姻,背叛丈夫,除非徐志摩一纸休书先抛弃了她,事实证明,结局的确如此。

二、张幼仪是个受传统思想严重束缚的旧社会女子,思想还是尚未开化到背夫弃子另寻他爱的境界。

徐志摩过于自由,而她过于保守,他们的结合就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但这种结合显然是悲哀的,所以造成了悲剧。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张幼仪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

1900年出生,原籍江苏宝山,后移嘉定。

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是当时县里的巨富。

张祖泽有八子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为其次女。

她的二哥张君劢,在近现代史上颇有影响,是民社党创立者。

四哥张嘉璈曾任中国银行总裁、国民政府交通部长。

张幼仪15岁时奉父母之命曾嫁给徐志摩。

名门望族之女张幼仪生于1900年,她的家庭是上海宝山的一个大户人家。

在张幼仪14岁那年,张嘉璈奉命视察杭州一中,看到了徐志摩的考卷,颇为赞赏,主动向徐家求亲,当然这里也有经济政治联姻的意思,当时徐家以二妹相许。

张幼仪比徐志摩小4岁。

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家中开办有灯泡厂、蚕丝厂、布厂、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等,和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他一口答应,并送了聘礼。

聚少离多的婚后生活1915年10月,张幼仪和徐志摩结婚,徐志摩并不喜欢她。

婚后,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话说,张幼仪个性沉默坚毅,帮助公公理财,甚为得力,但这些老人眼中的优点,在活泼飘逸、热情奔放的诗人眼里,就是呆板无趣、僵硬乏味。

1916年秋,徐志摩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

翌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

由妻兄张君劢介绍,徐志摩拜梁启超为老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

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从上海启程赴美国留学。

1920年9月,他由美国来到英国留学。

婚后4年,两人在一起的日子只有4个月。

张幼仪足不出户,总是长时间跟着婆婆坐在院子里缝缝补补。

婚后她也曾写信给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希望能完成中断的学业,但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这些事情,使得读书的愿望成为泡影。

1920年初秋,徐志摩在伦敦见到17岁的林徽因,一见钟情,陷入单相思。

是年冬,林去苏格兰上学,不久后随父回国。

团聚后的别离1920年底,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先到马赛再到伦敦。

据说张幼仪出国与徐志摩相聚,是公公婆婆安排的,为的是让徐志摩知道要对家负起责任。

徐志摩与三个女性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性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性的故事林徽因林徽因是徐志摩最早认识的女性之一。

在1925年的春天,徐志摩以一个演讲者的身份,在北京大学为林徽因的“建筑美学”作了一场讲座。

这次相遇,促使两人迅速建立了感情。

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满着纯真和热烈。

徐志摩以林徽因为灵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如《再别康桥》和《无题》。

这些作品中体现了他对于林徽因深深的倾慕和眷恋。

然而,他们的爱情却因众多原因没有得以长久。

林徽因后来与梁思成结婚,徐志摩也迎娶了陆小曼,但他们之间的情感却继续留存,成为彼此心中永远的痛。

毛熙震毛熙震是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

他们相识于1930年代的香港,徐志摩是她的老师。

在他们的相处过程中,徐志摩感受到了毛熙震的温柔和勇气,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徐志摩的婚姻与毛熙震是一个悲剧。

他们的婚姻经历了许多磨难和考验。

徐志摩的旅行和工作常常使两人长时间分离,而且毛熙震的精神健康问题也给他们的婚姻带来了困扰。

最终,他们的婚姻以悲剧收场,让徐志摩陷入了深深的忧伤与自责之中。

陆小曼陆小曼是徐志摩的第三任妻子,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投入的爱情。

他们相识于1945年的重庆,徐志摩被陆小曼的美丽和聪慧所吸引。

他们彼此倾诉,建立起一段深厚的情感。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如同他的前两段婚姻一样,受到了种种困扰和障碍。

战乱和生活压力使两人经常分离,而且陆小曼也有着自己的工作和事业。

尽管如此,他们的爱情却在岁月的洗礼中坚持了下来,成为徐志摩一生中最后的情感依托。

徐志摩与三个女性的故事,表达了他对于爱情和情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这些故事中有甜蜜和快乐,也有痛苦和困惑。

通过这些女性形象,徐志摩诉说了自己对于女性的崇敬和赞美。

这些故事让我们对于徐志摩的一生产生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再别康桥番外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再别康桥番外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徐志摩何以如此迷恋康桥?仅仅是因为在这里读过书吗?显 然不是。是因为康河的风光秀美吗?
不完全是,须知诗人是南方人,好山好水是见过不少的。 翻一翻诗人的散文与书信,或许会找到答案。诗人曾说过;“我 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 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 痛苦的时期。)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 独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 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记那初春的睥睨吗?曾经有 多少个清晨我独自冒着冷薄霜铺地的林子里闲步……为听鸟语, 为盼朝阳,为寻泥土里渐次苏醒的花草,为体会最微细最神妙的 春信。阿,那是新来的画眉在那边凋不尽的青枝上试它的新声! 阿,这是第一朵小雪球花挣出了半冻的地面!阿,这不是新来的 潮润沾上了寂寞的柳条?”(《我所知道的康桥》1926年1月15 日)。
作为他的原配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张幼仪真是 无可挑剔了,贤良淑德,相夫教子, 孝顺父母。但志摩爱过她吗?从未。 有的恐怕也仅仅是感激之情,他不是 如此的自私,如此的吝啬自己的爱, 而是他无法左右,梦中他们擦身而过, 相遇却不曾相识。 幼仪为志摩付出了一切,他需要 她时,她留下来照顾他,他要离开她 时,她不给他丝毫的羁畔。志摩的 《笑解烦恼结》是给她的,这笑的背 后蕴涵了幼仪多少的泪和苦痛,而这 仅仅源自一个理由,没有理由的理 由——志摩不爱她。
但生活毕竟是现实的,小曼留恋 于交际圈,宴游,打牌、应酬,不但 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浪费了自己的天 赋,也在生活上给徐志摩带来了许多 困难,甚至染上了烟瘾,一掷千金, 为了维持生计,志摩不得不身兼数职。 最终徐志摩要去北平了,小曼却离不 开上海的浮华生活,于是志摩只能上 海、北平两地跑,他的心底渗着一片 冰凉。

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加番外

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加番外

在徐志摩35年的生命中,曾与三位女性有着斩不断的情愫。

除陆小曼外,还有一位是原配夫人张幼仪,另一位是以无言结局的建筑学家林徽音。

张幼仪出身名门,秀外慧中,1915年在浙江硖石老家奉父母之命和徐志摩结成伉俪。

婚后次年,徐志摩出外求学。

知书达理的张幼仪孝敬公婆,帮助公公掌财理家。

1921年张幼仪到英国陪读,和徐志摩度过一段温馨甜蜜的生活,直到才艺双绝的林徽音出现在徐志摩的生活里。

当时医学不发达,堕胎意味着生命风险,但是为了追求林徽音,徐志摩强迫张幼仪堕胎。

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

”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

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励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

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

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

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

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

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起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张幼仪与儿子一起在美国幸福生活,活了八十八岁,一九八八年在纽约去世。

徐志摩的冷血寡恩,不尽人道、夫道、父道,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但徐志摩抛弃张幼仪的事迹却成了徐志摩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标榜!说这是徐志摩反抗“四千年史髅不绝”的“忠孝节义”!徐志摩与林徽音的父亲林长民在北大读书时就相识。

那时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林长民是教育总长,两人过从甚密。

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入门弟子,常在梁府见到林长民,并与之结成忘年之交。

1921年春,林长民赴英游学,同时送爱女到英国读书。

徐志摩对正值芳年的林徽音一见钟情,林徽音则要求徐志摩先离了婚再来谈他们的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的爱情故事一直被人流传百年。

徐志摩的一生有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和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牵动心弦的女人。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结发夫妻,属于原配,但是一生都没有得到徐志摩的爱。

张幼仪是通过古时的媒妁之言和徐志摩走在一起的。

徐志摩在国外学习多年,非常痛恨国内的封建迷信思想,对他的媒妁之言更是烦透顶,因为父亲的逼迫才勉强和张幼仪成亲,对张幼仪只有厌恶和反感,没有一点喜欢和爱。

林徽因是徐志摩在国外求学时认识的,在林徽因不知徐志摩已经结婚的情况下,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国外经常的约会和见面、还互通情书,在这段时间,徐志摩对林徽因付出了自己的真心。

当林徽因知道徐志摩结婚后,迅速回国与徐志摩断绝关系,但是徐志摩从来没有放弃过林徽因。

对林徽因的事情始终放在心里,回国后多次拜访、林徽因和梁思成在东北大学工作,徐志摩的多次探望。

陆小曼是王庚的妻子,在与徐志摩没有认识前算是一只“金丝雀”,一只有才气、灵魂孤独的才女。

陆小曼对于徐志摩来说只是两个孤独的灵魂走到一起,在开始时涌起一阵浪漫激情,待激情过后只剩柴米油盐和责任。

徐志摩是一位充满理想的诗人,当诗人被生活的压力所包围会感到厌烦,徐志摩和陆小曼在一起是非常的辛苦,徐志摩对陆小曼的爱是短暂的,是一时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