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在康桥的经历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全文

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全文

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全文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全文伟大的诗人徐志摩,在他短暂而充满辉煌的一生中,留给了我们许多不朽的诗篇。

其中,一首被誉为经典的《再别康桥》更是被广泛传诵,成为了中学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篇目。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解读这首动人的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于1928年6月在英国剑桥创作的。

徐志摩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然而,当他要离开那里返回故乡的时候,他却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心情阴郁的感觉。

于是,他借助笔和纸,把这种情感倾吐出来,写成了这首感人肺腑的诗篇。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他轻轻地离去的心情。

这种轻轻的离去是对生命的一种超越,更是对过往的一种告别。

在这个过程中,他向着天空挥手,那云彩便成了他的朋友和伴侣,见证着他离去的身影。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一句诗,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眼中的康桥美景。

那河畔的金柳,在夕阳的映照下,美得宛如新娘;而波光中的艳影,则更是在他心中荡漾不休。

这种美景被作者刻画得细致入微,使读者也仿佛身临其境。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很好地反映了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他用水草的形象,表示自己对康桥的深情厚谊,并愿意永远留在那里,与它紧密相连,成为康桥的一部分。

“那悠悠的故乡,水那么缓,风那么软;那么的远,那么的近,我的心啊,向着它悄悄地回溯。

”这一句,是整首诗歌的高潮所在。

在这里,徐志摩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忆。

他用“悠悠”、“缓”、“软”等形容词,表现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与故乡的联系不会因距离远而断绝,相反,它会更加紧密和坚定。

在这首诗歌中,徐志摩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从康桥的美景出发,描绘出自己的心境,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忆。

在这个过程中,他运用了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为诗歌增添了美感和韵律感。

解读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解读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解读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解读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读好《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的关键,也是读懂徐志摩之人之文的关键。

《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开篇第一句就说“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情感的线索”,这一点对阅读徐志摩的诗歌,散文都非常重要。

人们常常被他的《再别康桥》一诗所陶醉,被诗歌所表现出来的音乐美,图画美,建筑美所折服,然而透过诸多的意象,真正潜入心底的是诗歌所蕴含的性灵美。

《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写于1926年,较《再别康桥》一诗早两年,应该说没有《我所知道的康桥》便没有《再别康桥》一诗。

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从语言、结构、画面……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复杂、多样,咀嚼不尽,而又无以名状的美感,快感,其中之根本乃是“性灵”。

何为“性灵”?刘勰云:“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

”袁宏道认为“任性而发”,“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即性灵。

袁枚也说:“诗者,各人天性情耳”。

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诗文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表达的是作者自我的性情。

抒写性灵,则是作者自由地抒写内心的情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热情和幻想。

徐志摩童心般的天性使他在创作上率真热情,自由,奔放,唯美。

他曾说:“我要的是筋骨里并出来,血液中激出来的,性灵中跳出来的,生命里荡出来的真纯思想。

”他在《自剖》中又说:“做学问你得有天然的好奇心,得有天然热情的态度,得有原动的信仰…”他认为创作应是真切性灵的抒写。

《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一部分阐述自己追随罗素到了剑桥,,而此时罗素已被剑桥除名,因追随罗素从学的愿望成为泡影,在无奈中通过英国作家狄更生的推荐成为康桥的一名特别生,可以随意选科听。

正是由于能随意选科,而得“单独”由“单独”而又“发现”了康桥。

“随意”——“单独”——“发现”是《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为关键的字眼,实在不可忽视。

由于“随意”选科读,摆脱了成规重负,“性灵”得以释放,因此而能“单独”。

“单独”正如志摩在文中所说是个耐味的现象。

探寻康桥再别康桥的背景与历史

探寻康桥再别康桥的背景与历史

探寻康桥再别康桥的背景与历史康桥,位于英国剑桥郡的一个小村庄,曾经是一座曲水环绕的古老小镇。

而《再别康桥》这首诗歌,则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于1928年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本文将探寻康桥及《再别康桥》的背景与历史,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词的内涵。

康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40年左右。

在古代,康桥是一座小村庄,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细腻的田园风景而闻名。

村庄周围环绕着乌尔河,水流缓慢而温和,村民在河边垂钓、野餐或漫步,形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景象。

到了十九世纪末的维多利亚时代,康桥渐渐成为知名的旅游胜地。

当时流行的运动是在船上划船,于是人们开始在康桥上建造起了船屋,游客们可以在这些船屋中享受划船的乐趣。

这些船屋成为了康桥独特的特色之一,也是徐志摩在创作《再别康桥》时所能看到和感受到的景象。

而《再别康桥》这首诗词的创作则与徐志摩的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有关。

1925年,徐志摩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他的妻子陆小曼却留在上海。

徐志摩在英国度过了三年的时光,但他始终思念妻子,并对此表示沉痛的忧伤和无尽的思念。

《再别康桥》就是在这段离乡别井的感受中创作出来的。

诗中,徐志摩通过康桥的景物和形容词,将他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康桥成为了他渴望返乡的象征,他用诗句“康桥横波,我渡你依稀的笑”来描绘自己怀念妻子的心情。

而康桥的真实景色,确实也给徐志摩提供了极大的创作灵感。

当徐志摩在1928年返回中国,曾经的康桥景色早已不复存在,但他最终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回忆,创作了这首深情的诗词。

《再别康桥》的问世,使康桥成为了一个知名的地名。

以康桥的名字,徐志摩唤起了人们对那段旅途与思念的回忆和遐想。

而今天,康桥则成为了一个文化熏陶的名字,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探寻徐志摩的创作灵感来源。

总结一下,康桥是英国剑桥郡的一个小村庄,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而《再别康桥》则是徐志摩远离家乡,怀念妻子的感人之作。

通过康桥的景物和情感表达,徐志摩将自己的思念之情传达给读者。

徐志摩的“康桥” 诗文赏析

徐志摩的“康桥” 诗文赏析

题记:曾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的豪情万丈,兴奋、激动、一切都是新鲜的。

工作了多年,慢慢觉得自己错了,职场要的是成熟、稳重。

要的是能力、实力。

还记得那时候为了一份材料,网上找啊、找啊,中午可以不休息,晚上也可以睡得很迟。

那时候精力很充沛,觉得没事。

工作了几年,慢慢的问题出来了,腰也疼、脖子也疼、眼睛也不好使了,唯独电脑里面多了几篇文档,看着这些曾经挑灯夜战的作品,有高兴、有泪水,现在把他们都拿出来,希望参加工作的同志,不要再像我一样。

现在才明白: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借鉴别人的文档是非常高效的一条捷径!——办公室职场感言徐志摩的“康桥”诗文赏析刘道辉“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

剑桥是英国东南部城市,位于剑河(即“康河”)之上,英国历史悠久的剑桥大学就在这里。

剑桥大学创立于1209年,由数十个学院组成。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新月派”代表徐志摩于1920年9月从美国到英国,先在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后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成为特别生,随意选课听讲,直到1922年8月回国。

在回国之前,他作了长诗《康桥再会吧》。

1925年3月,徐志摩到欧洲漫游,4月到英国。

1926年初,写出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6月,诗人再次出国旅游,途经日、英、美、法、印度等国。

1928年11月6日,他创作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康桥”的大学生活对徐志摩一生有重大的意义:一是“康桥”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色改变了他的兴趣,由学政治经济改学文学;二是“康桥”文化的熏陶,奠定了他的政治观、艺术观的基础;三是“康桥”的爱情萌生,深深影响着他以后的恋爱婚姻生活。

徐志摩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我所知道的康桥》是一篇随笔式散文。

徐志摩钟情于康桥的美丽自然景色,传神地描绘它,尽情地赞美它。

徐志摩在康桥的梦究竟是什么

徐志摩在康桥的梦究竟是什么

徐志摩在康桥的梦究竟是什么?什么“梦”让徐志摩对康桥如此钟情(延津粱炜录)徐志摩的许多诗文都表现了对母校康桥大学的怀念,其中《再别康桥》最负盛名。

在这首诗里,他深情的提到在康桥“彩虹似的梦”。

究竟是什么“梦”令他对康桥如此钟情呢?据梁锡华《徐志摩新传》和张清平《林徽因》记载,徐志摩从小接受古典教育,上高中听父母之命与张幼仪结婚。

1918年遵父命到美国攻读经济学博士,可他喜欢的是西方文学、哲学、政治学,于是离开美国到英国康桥寻找自己的精神偶像罗素。

康桥民主开放、自由宽松的学风,让他感到如鱼得水。

他喜欢英国浪漫诗派的作品,推崇英国现代民主政治,在康桥他放飞了自己的文学和政治梦想。

1920年11月,他拜访了正在伦敦的林长民先生,并彼此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很快,徐志摩便和林长民在圣玛利学院学习的女儿林徽因熟识了。

他发现她的可爱不仅在于外貌的秀美典雅,更在于她活泼跳跃的思维,明澈清新的见解以及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和悟性都超出了她的同龄人。

林徽因知道徐志摩有家室,跟他交往也便没有什么顾忌。

他们常到康桥游玩,或在碧波荡漾的河中划船,或在桥上看人荡舟,或到河边林间散步,或在拜伦潭读书,他们谈文学艺术,谈政治,生活得十分惬意。

就在这段时间里,徐志摩逐渐萌生了追求林徽因的爱情梦想。

他向她求爱,并提出与张幼仪离婚。

林徽因比较清醒,以为自己不能破坏别人的家庭,拒绝了他的求爱,并于1921年回国。

徐志摩追求林徽因没有成功,但他仍坚持自由恋爱的爱情梦想,以为这是“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不顾家人的反对,终于与张幼仪离婚,后来爱上陆小曼,并与之结合。

康桥虽然给了徐志摩失恋的痛苦,但也给了他一段愉快的学习生活,更孕育了他丰富而美好的人生梦想。

在那里,文学、政治、爱情的梦想在他心中编织着,是那么的绚丽多彩。

他在《吸烟与文化》、《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样回忆康桥生活:“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鉴赏

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鉴赏

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鉴赏一、诗歌原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创作背景1. 留学经历- 徐志摩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当时名为康桥大学)留学。

在那里,他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熏陶,也感受到了康桥独特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氛围。

康桥的一切,如康河、河畔的金柳、河中的青荇等,都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2. 情感因素- 这首诗写于1928年。

当时徐志摩再度游历英国,重访康桥。

他对康桥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既有对往昔留学生活的怀念,也有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同时,在他的个人情感生活方面,他经历了爱情的波折,康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他心灵的慰藉之所。

三、诗歌主题1. 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诗中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等,回忆起自己在康桥的留学生活,表达了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深深眷恋。

2. 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康桥的宁静、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象征着一种理想的境界。

徐志摩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理想境界的向往,他愿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希望融入这种美好的环境之中。

3. 离别的惆怅与感伤- 尽管诗的格调比较轻柔、舒缓,但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了离别的惆怅。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不带走任何东西,这种悄然离去的姿态背后是对康桥的不舍与感伤。

四、艺术特色1. 音乐美- 节奏-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节奏明快、轻盈。

徐志摩再别康桥简介

徐志摩再别康桥简介

徐志摩再别康桥简介
许多人都熟悉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人离别康桥的场景,表达了他对这个地方的思念之情。

诗歌的主人公是一个离别康桥的人,他在这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他对这里的美景和美好的回忆充满思念之情。

他把自己的心情比作一只飞鸟,飞翔在康桥的上空,他的心情沉重而悲伤,他不禁流下了眼泪。

诗歌的最后,主人公表达了他对康桥的思念之情,他希望自己能够再次回到这里,重温当年的美好时光。

他希望自己能够再次看到康桥的美景,重温当年的美好回忆。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一首传世佳作,它把一个人离别康桥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他对这个地方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歌不仅抒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也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美好的回忆之中,让人们感受到了离别的悲伤,也感受到了对美好回忆的思念之情。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
再别康桥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对于康桥的爱恋以及离别的悲伤。

这首诗歌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个人背景,下面进行逐一介绍:
1. 徐志摩与康桥的渊源: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
人之一,曾经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过一段时间,这段经历使他深受启发,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康桥是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在这里度过了短暂的学习时光,并深深爱上了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气息。

2. 1928 年的英国之行:徐志摩在 1928 年再次访问英国,这次访问让他重温了康桥的美好时光,也让他再次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有关康桥的作品,其中包括再别康桥。

3. 离别的悲伤:再别康桥描绘了诗人离别康桥的情景,其中充
满了悲伤和不舍。

这首诗歌的背后蕴含着徐志摩对于康桥的深深感情,也表达了他对于离别的无奈和感慨。

4. 个人背景:徐志摩的个人背景也是这首诗歌的重要影响因素
之一。

他在留学期间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他的文学创作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时也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个人背景,反映了徐志摩对于康桥的热爱以及离别的悲伤,同时也展现了他个人文学创作的风格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个人理想
1917年,他在北方上大学时期,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的场景,目睹屠杀无辜的惨象。

1918年,徐志摩离开北大,到美国留学,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

1920年,徐志摩已在美国待了两年,但他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掠夺的疯狂性、贪婪性,讲求物质利欲却感到厌倦。

他又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终于摆脱了哥伦比亚的博士衔的引诱,买舟横渡大西洋,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致使他不曾达到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结果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

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这时,他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并由于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生。

1921年,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

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开始创作新诗。

徐志摩在英国也住了两年,在英国,尤其是在康桥的这段生活,对他的一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他思想发展的转折点。

在康桥,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乃是因为他以为现实社会是丑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纯洁的,美好的,为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医治当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办法是: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向自然的单纯。

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复人类童真的天性,社会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

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文化”,他是那么赞赏英国,那么留恋牛津和康桥。

他喜与英国名士交往,他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在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
者”。

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拨动了他的求知欲,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

他开始翻译文学著作,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殊斐儿的几个短篇,德国福沟的小说《涡堤孩》,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吴嘉让与倪阿兰》,意大利作家丹农雪乌的《死城》和伏尔泰的作品《赣第德》。

同时,他诗兴大发,写了许多诗,他的“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指康桥)妩媚河中的两岸”(徐志摩:《康桥再会吧》)。

他崇拜的偶像不再是美国的汉密尔顿,而是英国的雪莱和拜伦,他“换路”走入诗人的行列。

关于爱情
1920年,徐志摩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

一个是才华横溢的英俊青年,一个是貌若婵娟、才思飘逸的女孩,两人相见恨晚。

徐志摩向林小姐发起了求爱攻势,而且用情激烈,这些都逃不过林长民的眼睛。

幸好。

林长民豁达大度,既不责怪徐志摩所为,又没有禁止女儿与他往来。

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并有谈论婚嫁之意。

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原配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

徐志摩对在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他因为与林徽因的恋爱不无感慨,异常兴奋,大量作诗,他这时诗情汹涌暴发的情景,在他的题为《草上的露珠儿》一首长诗中有所反映。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诗。

英国康桥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后来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

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体现了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直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1924年四五月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都是诗坛中人自然就一起接待、一起进出会场,还一起演出英文戏剧。

这一次次的接触,又点燃了他们昔日的热烈情感。

5月中旬的一天晚上,他们俩又一次会面。

林徽因不得不郑重地告诉徐,她马上要随梁思成到美国留学去了,她也不可能成为他的妻,有情人终不能成为眷属已成定局。

徐志摩在林徽因与他摊牌后,与陆小更结婚了。

但情感上,他仍旧牵挂着林徽因.1928年,他又去了一越英国,旧地重游,自然触动旧情。

写了《再别康桥》。

那“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时时在“我的心头荡漾”,甚至“甘愿做一根水草”永远留在康桥,留在他们曾热恋过的地方。

徐志摩眼中的林徽因,是他人生理想至善至美境界的女神化身。

纵观徐志摩的一生,他信仲的就是爱、自由、美,这三者又恰恰水乳交融般地体现在林徽因的身上。

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