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合集下载

解读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解读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解读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解读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读好《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的关键,也是读懂徐志摩之人之文的关键。

《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开篇第一句就说“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情感的线索”,这一点对阅读徐志摩的诗歌,散文都非常重要。

人们常常被他的《再别康桥》一诗所陶醉,被诗歌所表现出来的音乐美,图画美,建筑美所折服,然而透过诸多的意象,真正潜入心底的是诗歌所蕴含的性灵美。

《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写于1926年,较《再别康桥》一诗早两年,应该说没有《我所知道的康桥》便没有《再别康桥》一诗。

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从语言、结构、画面……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复杂、多样,咀嚼不尽,而又无以名状的美感,快感,其中之根本乃是“性灵”。

何为“性灵”?刘勰云:“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

”袁宏道认为“任性而发”,“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即性灵。

袁枚也说:“诗者,各人天性情耳”。

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诗文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表达的是作者自我的性情。

抒写性灵,则是作者自由地抒写内心的情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热情和幻想。

徐志摩童心般的天性使他在创作上率真热情,自由,奔放,唯美。

他曾说:“我要的是筋骨里并出来,血液中激出来的,性灵中跳出来的,生命里荡出来的真纯思想。

”他在《自剖》中又说:“做学问你得有天然的好奇心,得有天然热情的态度,得有原动的信仰…”他认为创作应是真切性灵的抒写。

《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一部分阐述自己追随罗素到了剑桥,,而此时罗素已被剑桥除名,因追随罗素从学的愿望成为泡影,在无奈中通过英国作家狄更生的推荐成为康桥的一名特别生,可以随意选科听。

正是由于能随意选科,而得“单独”由“单独”而又“发现”了康桥。

“随意”——“单独”——“发现”是《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为关键的字眼,实在不可忽视。

由于“随意”选科读,摆脱了成规重负,“性灵”得以释放,因此而能“单独”。

“单独”正如志摩在文中所说是个耐味的现象。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研究性学习》一、徐志摩和他生命中的康桥1920年9月24日,徐志摩带着激情与梦想登上了赴英的航船,漂洋过海去寻求自己的信仰。

罗素的诱惑,使他大胆地也是自然而地迈出了到英国求学的脚步,此后的人生便骤然耳目一新。

1922年,一心要见罗素的徐志摩到了伦敦才知道事情发生了变化。

罗素19l6年被剑桥大学除名。

于是,他便进入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还是学习政治学。

后经英国著名作家狄更生介绍,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康桥(剑桥)大学。

进人康桥大学以后,徐志摩被熏陶成为一名彻底的浪漫主义诗人。

康桥有其严谨的学风与校风,但徐志摩所受到的熏陶却是浪漫主义的。

也许是因为他是“特别生”,没有任何压力,康桥就成了他自由的天地一“散步划船,骑自行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

”徐志摩在康桥创作的新诗大部分收人《志摩的诗》这部集子。

有关康桥的诗文有《康桥西野暮色》、〈康河晚照即景〉、《康桥再会吧》、《云游》,等等。

当然,最著名的要数《再别康桥》了。

这首诗感情真挚,艺术感染力极强。

但据各种资料证实,徐志摩重回康桥是1928年8月,这首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

按伦敦的季节,这个时候已是秋季了,而并不是诗中所写的春夏之交的康桥。

徐志摩也曾说过:“尤其是它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是寸寸黄金。

”原来诗人心中最难忘的,正是这春夏之交的康桥。

也就是说,诗人触景伤情,很自然地回忆起昔日的时光,可谓“往事历历在心头”。

诗中的康桥,是他梦想破灭的愁情,是他对现实失望的暗淡心绪,也是他心中一直眷恋和思念的精神故乡。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对康桥产生了如此强烈的情感呢?我们将在第二部分作详细的分析。

二、徐志摩康桥情结形成的原因胡适在说到徐志摩时,提到“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

我所知道的康桥读后感_作文2350字_读后感作文_

我所知道的康桥读后感_作文2350字_读后感作文_

我所知道的康桥读后感《我所知道的康桥》为徐志摩的一本集。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后感,希望您喜欢!我所知道的康桥读后感篇一前几天晚上读了一篇徐志摩的文章,标题是《我所知道的康桥》,是他一九二六年的作品。

他说,“单独”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我有时想它是发现的第一个条件。

你要发现你的朋友的“真”,你得有与他单独的机会。

你要发现自己的真,你也得给自己一个单独的机会。

你要发现一个地方(地方一样有灵性),你也得有单独游玩的机会。

我暂且不说他是如何发现康桥的,单单他所描绘的景色就使我回味好久。

他说,“有一个果园子,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下喝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的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

”瑰丽的春天,正是你野游的时期。

“你如爱花,这里多的是锦绣似的草原。

你如爱鸟,这里多的是巧啭的鸣禽。

你如爱儿童,这乡间到处是可亲的稚子。

你如爱人情,这里多的是不嫌远客的乡人,你到处可以挂单寄宿…带上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你能想象比这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只说看夕阳,我们平常知道登山或是临海,但实际只需辽阔的天际,平地上的晚霞有时也是一样的神奇。

有一次我赶一个地方,手把这一家农户的篱笆,隔着一大田的麦浪,看西天的变幻。

又一次是冲着宽广的大道,过来一大群牛,放草归来的,偌大的太阳在它们背后放射着万缕的金辉……”很向往这样一个世界,羡慕诗人徐志摩,能有机会领略到如此温暖的景色!我所知道的康桥读后感篇二徐志摩的散文处处镌刻着诗的痕迹、诗的灵魂和诗的意境,而且又以“浓得化不开”的客观感情的抒发,引人入胜。

《我所知道的康桥》,是画是诗,是自然风光的描摹还是客观情感的流动?你几乎分辨不出了。

作者说:“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发动的。

”作者笔下的康桥处处流露着“无限的柔情”,物我融洽无间,情景合一。

康桥之恋

康桥之恋

康桥之恋
徐志摩,一个伟大的诗人和智者。

在他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里,徐志摩这样写到:“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心灵。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在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徐志摩“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仆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一条水草,一片断石,一缕夕阳,一声晚钟,无不在徐志摩的心中留下永恒的印迹。

在康桥把它的美景一览无遗地交到徐志摩眼前的时候,徐志摩也把自己的身与心完完全全地交给了康桥。

据徐志摩后来自述,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他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赋。

诚如他在《猛虎集序文》中所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的天性是唯美的,在《追悼徐志摩》一文中,胡适曾说:“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康桥的旖旎风光给了他美的陶冶;康桥的人文关怀给了他爱的歆享;而康桥的学习方式和生活境界恰是一种自由的象征,成了他理想的追索。

于是,在徐志摩的眼里,还有什么比康桥更完美的呢?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南中国海的那艘邮轮上,那个迎风而立的身影依然在轻轻地吟唱,轻轻地吟唱……
上海彤心农业投资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部
李淑芳
2015年5月7日。

徐志摩与康桥

徐志摩与康桥

徐志摩与康桥论“康桥”在徐志摩诗文中的重要意义摘要:康桥在徐志摩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诗文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对他的人生也有着特殊的影响。

英国的政治制度、康桥的人文情怀以及自然风光契合了徐志摩反对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凝聚了他的“爱、自由、美”的“单纯的信仰”,孕育了他改造中国社会的政治理想,开启了他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性灵,使其“诗情像洪水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

然而他的康桥理想如同一个经不起世俗风吹的气泡,幻灭在现实的际遇中,最终浪漫主义情怀被颓废主义的无奈所替代关键词:徐志摩康桥徐志摩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文学造诣,他的文采精华,他的神思妙想以及他的浪漫情怀,都已经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从上个世纪的早期流传到了二十一世纪。

平凡的“康桥”因了徐志摩而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成了永久的彩虹,徐志摩也因了普通的“康桥”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一、与康桥的一见钟情研究徐志摩,是不能不知道他的康桥的。

钟情已千年,相遇自有缘。

一如禅诗所说:“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康桥,因为有了徐志摩,而成就了它的灵性,径自走入中国文学的殿堂;而徐志摩,因为有了康桥,找到了他精神的皈依与寄托。

徐志摩出身于浙江海宁一个封建、买办倾向明显的富裕商人家庭,从小泡在诗书礼教当中,被训练得信手能写洋洋洒洒骈四骊六的文章。

入小学,读中学,进大学,包办婚姻,明媒正娶,从小到大一直按照父辈设定的轨迹生活着。

清末民初,中国先进的知识界普遍存在实业报国的热情。

作为江浙巨商名门,徐志摩的父亲前瞻地预测到金融业的发展前景,不惜重金送他留学美国,让他选学银行学,希望学成回来当银行家。

1920年,徐志摩转赴英国,虽为追罗素而去,实现当哲学家的梦想,然而仍未完全脱离父辈的安排。

至此,他的人生轨迹,与诗文毫无关系。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在二十四岁以前,诗,不论新旧,于我是完全没有相干” [1]。

二十世纪初的世界和中国,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欧战结束,社会变革风起云涌,社会思潮此起彼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2《诗两首》《再别康桥》拓展阅读: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2《诗两首》《再别康桥》拓展阅读: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院,攻读他的政治经济学。

也是这一年,他结识了他生命中的永恒——他的“精神依恋之乡”——康桥!徐志摩到康桥是为从罗素,但他到英国才知道罗素被康桥除名了。

度过他平静无澜的半年之后,他毅然决然地想换路走。

然而,“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出于偶然,他走进了康桥,从此便与康桥结下了不结之缘。

在康桥生活了半年,却跟陌生人似的,谁都不认识,只知道一个图书馆、几个教室和两三个吃便宜饭的茶食铺子。

也许“单独”是个很美妙的现象,1920年的秋天,他独自一人回到康桥,才算真正认识了康桥,真正发现了康桥!用他自己的话说,“在美国我忙的是上课、听讲、写考卷、看电影、赌咒”,“在康桥我忙的是散步、划船、骑自行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点、牛油烤饼、看闲书。

”(《吸烟与文化》)也许正是由于这份所谓的闲散,才使得徐志摩有单独的机会接触康桥,享受康桥自然美景的熏陶,享受康桥纯真性灵的沐浴。

他的生活在这里拐了个弯后,悠然前行。

这是他生命中尤为值得纪念的一个里程碑。

那些发亮的清晨,那些温暖的黄昏,他总是发痴地对着他心爱的对象。

怎能不心醉呢!在色彩斑斓的油彩画中,“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阴下吃茶,花果会掉进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的桌上来啄食”。

(《我所知道的康桥》)还有那星光下的流水,近村的晚钟鸣,河畔倦牛的刍草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启迪了他的性灵。

“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

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正是康桥的美丽给了他想象的空间,是康桥的性灵给了他气息的蜕变。

其实,徐志摩早已融入了康桥,从他走进康桥的那一天起,他就注定要与它结为至交了。

一个个向晚的黄昏,他总是倚在桥阑上,调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来感受这动人的美景,康河的水悠然地流着,他却向着西天凝望:“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细的波纹……”这向晚的美景,是柯罗的田野,是萧邦的夜曲……徐志摩把一个人的感想比作落叶——从生命的树上掉下来的叶子。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导语:徐志摩被“新月派”同人推为“新月盟主”、誉为“诗仙”。

他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个春秋,但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诗坛上滑过的一颗耀眼的明星,成为”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徐志摩的康桥情结,欢迎大家阅读!可以说,在政治上他始终都“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在生活上他一直是“在梦的轻波依洄”。

对他的评价,历来毁誉参半,毁之者指斥其崇洋媚外,思想消沉甚至反动,生活浮夸放浪;誉之者称赞他飘逸潇洒,说他天真,一生追求“美与爱与自由”。

今天,我们撇开阶级的偏见和政治的纠缠,把其放到20世纪20、 30年代新诗发展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他对新诗发展的贡献,可以发现他是无愧于和郭沫若、闻一多比肩的大诗人。

他的诗在爱和美中编织理想之梦,以其轻灵飘逸、温柔缠绵的格调在诗坛上独树一帜。

最有代表性的诗作就是1928年11月他再次离英回国途中写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

诗人把对康桥的眷恋化作可感性的形象,把自然界的天空、夕阳、彩云、星辉、河流、清泉、波光、树木都赋予了生命,使得诗人远眺俯视、挥手投足都融蕴着依依惜别之情。

此时的诗人可谓是“远眺彩云云有意,近看河柳柳生情”。

就连水底的荇草好像也在对诗人含情招手,难舍难分。

诗的前四节是写的现实,诗人由远及近,极写康河的美景和对康河真挚、深情的爱。

这种美景深情自然引发诗人对往事的追怀。

所以第五节诗人开始以神游的状态写似真似幻,恬淡优美的梦境,面对良辰美景,诗人止不住想放声高歌。

第六、第七两节又从梦境回到了现实,诗人把离愁别绪深深地埋藏心底,默默地向康桥挥手告辞,在这一静谧的画面中,我们似乎感觉到诗人把酸涩的眼泪静静地流入心底。

诗作以缠绵凄婉的笔调,把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与天光水色融于一起,在描绘康桥的美丽和清幽时融八了对以往美好时光的回忆,展露了诗人因自己”康桥梦”的幻灭而无限哀伤、无奈的情怀。

徐志摩诗文中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诗文中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诗文中的康桥情结徐志摩诗文中的康桥情结徐志摩的康桥情结,深藏在他的心灵深处,对其文学创作和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徐志摩诗文中的康桥情结,欢迎大家阅读!一、引言徐志摩(1897-1931)是我国的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字槱森,曾用过的笔名有:云中鹤、仙鹤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也是新月诗社成员。

徐志摩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他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然后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徐志摩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他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徐志摩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康桥秀丽的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徐志摩印下了美好的回忆。

诗人把康桥评价为“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对徐志摩的影响至深,他从一个封闭的国度奔入一个全新的自由的领域,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康桥因康河而得名,被诗人赞为“全世界最清秀的一条水”,它那委曲、逶迤、风光无限、脱尽了“尘埃气”的柔波,流经上游的拜伦潭,越过上下河分界的水坝,在越出越密的星光下轻吟——徐志摩说这令人心动的聆听,是他“康桥经验中最秘密的一种:大自然的柔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灵性……”“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的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美满,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我在美国忙的是上课,听讲,写试卷,嚼橡皮糖,看电影,赌咒。

在康桥我忙的是散步,划船,骑自行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

在风景清秀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

据他自己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美满的日子。

1922年2月,徐志摩离英返国的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最能“魔术般”吸引徐志摩注意力、令他永志不忘的,是轻挽在康河腰身上的三环洞桥——“虽说它只是怯怜怜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它那桥上栉比的小穿阑与阑节顶上双双的白石球,也只是村姑子头上不夸张的香草与野花一类的装饰;但你凝神地看着,更凝神地看着,你再反省你的心境,看你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泯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你纯正美感的奇特!”
(选自冯亦同著《徐志摩》,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