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和他的“康桥情结”──《再别康桥》的延展美读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研究性学习》一、徐志摩和他生命中的康桥1920年9月24日,徐志摩带着激情与梦想登上了赴英的航船,漂洋过海去寻求自己的信仰。
罗素的诱惑,使他大胆地也是自然而地迈出了到英国求学的脚步,此后的人生便骤然耳目一新。
1922年,一心要见罗素的徐志摩到了伦敦才知道事情发生了变化。
罗素19l6年被剑桥大学除名。
于是,他便进入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还是学习政治学。
后经英国著名作家狄更生介绍,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康桥(剑桥)大学。
进人康桥大学以后,徐志摩被熏陶成为一名彻底的浪漫主义诗人。
康桥有其严谨的学风与校风,但徐志摩所受到的熏陶却是浪漫主义的。
也许是因为他是“特别生”,没有任何压力,康桥就成了他自由的天地一“散步划船,骑自行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
”徐志摩在康桥创作的新诗大部分收人《志摩的诗》这部集子。
有关康桥的诗文有《康桥西野暮色》、〈康河晚照即景〉、《康桥再会吧》、《云游》,等等。
当然,最著名的要数《再别康桥》了。
这首诗感情真挚,艺术感染力极强。
但据各种资料证实,徐志摩重回康桥是1928年8月,这首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
按伦敦的季节,这个时候已是秋季了,而并不是诗中所写的春夏之交的康桥。
徐志摩也曾说过:“尤其是它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是寸寸黄金。
”原来诗人心中最难忘的,正是这春夏之交的康桥。
也就是说,诗人触景伤情,很自然地回忆起昔日的时光,可谓“往事历历在心头”。
诗中的康桥,是他梦想破灭的愁情,是他对现实失望的暗淡心绪,也是他心中一直眷恋和思念的精神故乡。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对康桥产生了如此强烈的情感呢?我们将在第二部分作详细的分析。
二、徐志摩康桥情结形成的原因胡适在说到徐志摩时,提到“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
再别康桥读后感(15篇)

再别康桥读后感再别康桥读后感(1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读后感1《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
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
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
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
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
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再别康桥读后感2徐志摩的一生都生活在诗歌里,他谈话是诗,举动是诗,就连毕生追求的爱情也如诗歌一样浪漫!我一直被徐志摩勇敢追求爱、自由与美的情操所吸引,他的诗作《再别康桥》更是经典到极致,浪漫的情愫令人神之所往,仿佛自己也来到了康桥,游于星辉斑斓的湖中!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足以让人感受到康桥的静谧和安宁,念到这里,仿佛自己也如诗人一样,轻轻的迈动着双脚,轻轻地走在康桥上,生怕吵醒了熟睡的虫子和鸟儿,破坏了康桥的静谧和宁静。
太阳就快落山,我站在康桥上,可以看到西边天上的五彩云霞,余辉反射四周,河畔的柳树仿佛穿上了金色的嫁衣,就像一位夕阳下的新娘一样,美丽婀娜,风儿吹起她的衣角,她就这样在微风中向我走来,我陶醉着不自觉伸开双臂,朝她走近,走近,甚至就连她倒映在水中的影子也是如此迷人,一直在我的心头荡漾、荡漾,陶醉了我的心智。
再别康桥诗歌评论

《再别康桥》是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唯美的语言描绘了徐志摩在留学英国期间离开康桥的感受和离别的伤感。
这首诗曾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广为传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首先,从语言和形式上来看,《再别康桥》运用了优美的语言和朴素的形式,通过抒发离别的伤感和留恋之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诗一共七节,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其次,从感情表达上来看,诗中蕴含着作者对英国康桥的怀恋和留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感情的真挚、深刻和具有共鸣力,是《再别康桥》得以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说,此诗是徐志摩因物而发抒写了再别康桥时的依恋之情。
全诗一共七节,总的说来,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此外,《再别康桥》既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感情,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同时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文学现实。
例如,“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句诗,正是25岁的徐志摩在离开康桥时的真实心情写照。
总的来说,《再别康桥》是一首充满深情厚意的诗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和喜爱。
再别康桥解析与赏析

再别康桥解析与赏析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作品。
这首诗是徐志摩在离别康桥的那一刻所写的,他在这里回味过
往的美好时光,对康桥深深眷恋。
通过这首诗,徐志摩表达了对故乡
和过去的眷念之情,并在别离的瞬间流露出一种失落和悲伤的情感。
诗中,徐志摩以康桥作为背景,展现了自己与康桥的不舍之情。
他描绘了康桥的美景,将其与故乡的风光相比,使读者感受到他对故
乡的怀念。
首句“轻轻的我走了”,表达出他离开的决心与悲伤。
接着,他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描写了康桥的景色和回忆,以及在离别时带
给他的伤感。
通过反复使用“再别”这个词语,徐志摩将离别的痛苦
加深,将自己的离开与康桥的离开相对应。
诗的结尾部分,徐志摩描绘了康桥河上的添船景象,表现出自己
的离去不会改变康桥的美丽。
最后一句“康桥,我只是在你身后走过”不仅表达了徐志摩对康桥的告别,也表现出他的幽默和对未来的乐观。
整首诗通过诗人对康桥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出徐志摩对故
乡和过去的眷恋之情。
他通过对离别的描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痛苦
和不舍,同时也透露出对未来的期待和乐观。
《再别康桥》以其浓郁
的离愁别绪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徐志摩《再别康桥》朗诵及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朗诵及赏析徐志摩《再别康桥》朗诵及赏析再别康桥作者: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
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3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3徐志摩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
他的诗,流动着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情感真挚充沛。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可谓是“三美”的范本,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是一首委婉柔美的抒情诗,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无不感动着每一个赏诗者。
徐志摩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于婚外爱恋林徽音。
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旧地重游,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看到这康桥美丽的景色和从前一样,而自己苦苦追寻的恋人,却不能相伴在一起,这种“桃花依旧,伊人不见”的缕缕情思,顷刻间融汇在康河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康桥,不仅是诗人求学的场所,更是诗人冲破封建婚姻的束缚,追求真正爱情的地方,他在这里和林徽因相恋,渡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而康桥时期正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河在徐志摩的心中,永远是不能忘怀的爱河,与其说康桥给了他诗的源泉,不如说是爱情打开了他诗的闸门。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起笔就用了一句倒装句,“轻轻的”放在句首,看似淡淡地起笔,却蕴藏了诗人深深的“康桥情结”,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昔日爱情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眼前无奈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给人以及其深刻的影响。
诗人再次面对康桥美丽的景色,林徽音那纯净优雅、婷婷玉立的形象,久久地在心头荡漾,就像眼前“那河畔的金柳”,也是他梦中的新娘。
有情人终究未成眷属,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隐喻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真挚爱情的渴望,想象着诗人携恋人一同泛舟康河,柔情似水的情景,萌生甘愿做一条水草,静静地享受在爱的柔波里。
从《再别康桥》看徐志摩的“寻梦”情结

从《再别康桥》看徐志摩的“寻梦”情结作者:罗荣显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4年第03期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不同的年龄阶段产生不同的欲望和梦想,并努力地去追逐着、实现着、满足着。
青年学生到国外留学,学习外国文化,创造先进文明,最大可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回报祖国和人民,当是有志之士的非凡选择。
徐志摩,这位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在22岁至26岁几年间先后留学美国、英国,学习银行学、政治经济学,并获硕士学位,学有所成。
1921年春天至1922年10月他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又于1925年、1928年两次重访故地,并于1928年11月他第三次游欧的归国途中写下了著名诗歌《再别康桥》,表达了对康桥的敬重、热爱之情。
康桥即剑桥,是剑桥大学的名胜,景色幽雅优美。
诗人把它视为“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源泉”、“精神依恋之乡”,认为“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可以说他来这里留学就是为了探寻自己的理想之梦。
探寻事物得谨慎小心,因为通向理想之路并非都是光明的平坦大道,有很多可能是坎坷曲折的。
所以诗人到剑桥大学来学习是抱着崇敬的态度来的,自己是很谦虚礼貌的。
故诗的一开头就定了情感的基调,“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连用三个“轻轻的”表明诗人的姿态,他是那样地敬重游地,一个优雅潇洒、彬彬有礼的华人形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动作轻盈而眼光高调,天高地阔,神清气爽,西天的云彩该是如何的绚烂多姿、美妙动人,景象在人、天之间恢宏拉大,是那样地飘逸。
开篇即引人入胜,有谦谦君子之风。
接下来诗人把目光收回,投向康河的河畔,那河畔夕阳中的柳条被镀上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里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
诗人在这里以人喻物,把人性美与物性美完美地融合起来,由物想到了人。
论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论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发表时间:2009-10-27T11:07:05.250Z 来源:《华夏教育》第9期供稿作者:万薇张波关鸣明[导读] 康桥对徐志摩的影响至深,他从一个封闭的国度奔入一个全新的自由的领域,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湖北省孝感市西城综合高中万薇张波关鸣明 432000 【摘要】:“康桥情结”是徐志摩一生中重要的情结,且贯穿于他一生的文学创作当中,那里有他的单纯的信仰“爱、自由、平等”。
本文主要从对“康桥情结”的理解,“康桥情结”的表现和其产生根源三方面作简单阐述。
【关键词】:徐志摩 “康桥情结” 研究一、什么是“康桥情结”康桥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的所在地,也是英国文化、学术的孕育地。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
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这段英伦求学生涯成为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康桥秀丽的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徐志摩印下了美好的回忆。
诗人把康桥评价为“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对徐志摩的影响至深,他从一个封闭的国度奔入一个全新的自由的领域,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正是因为康桥,徐志摩的生命经受了甜蜜的洗礼。
用徐志摩自己的话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的殿堂,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他的灵性,唤醒了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徐志摩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康桥才得以成就的;徐志摩诗人的称号,也是与康桥息息相关的......康桥是徐志摩一生的情结。
二、徐志摩“康桥情结”的表现文人的情结都体现在文人的作品中,徐志摩也是如此。
“康桥情结”几乎贯穿在徐志摩的一生的诗文中。
除了两篇怀念母校的诗——《康桥再会吧》《再别康桥》外,徐志摩还有一篇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这三篇诗文就组成了徐志摩的“康桥系列”。
其中,《再别康桥》是典型的“康桥情结”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志摩和他的“康桥情结”──《再别康桥》的延展美读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散文集4部,小说集1部,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这个锐意追求“诗美”、追求“诗化生活”、这个“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人”(徐志摩),这个老“想飞”如天马行空的诗人,1931年11月19日,坐飞机飞至济南城南州里党家庄,因大雾误触开山山顶去逝后,他的梦永远成了一个梦,可他的诗却留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读者吟颂不衰,他的追求、他的奋斗、他的精神却是人们永远也谈论不完的话题。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黄炎培的诗则长歌当哭:天纵奇才死亦奇,/云车风马想威仪。
/卅年哀乐春婆梦,/留与人间一卷诗。
/白门哀柳锁斜烟,/黑水寒鼙动九边。
/料得神州无死所,/故飞吟蜕入寥天。
/新月娟娟笔一支,/是清非薄不凡姿。
/光华十里联秋骂,/哭到交情意已私。
然而,“康桥”则是他短短一生的亮点,辉煌一生的转折点,更是徐志摩成为徐志摩的奠基。
正是这两年的康桥生活凝结成了徐志摩生活中那非凡响的“康桥情结”。
1、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
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
1921年,认识了狄更生,并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
1922年10月从英国返回中国。
“康桥”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时光,而这两年,却是那么魂牵梦萦的两年。
“那何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摘自(《再别康桥》第二节、第三节)这岸边柳树倒影康河,浸透了诗人的欢喜,更蕴含了诗人的眷恋,而康河的水草,则更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
”(《我所知道的康桥》)没有康桥的美景,写不出这样优美的诗。
“说实话,我连我的本乡都没有什么了解。
康桥我要算是有相当交情的。
”2、康桥遗梦:出身于浙江硖石镇一个铜臭熏人而附庸风雅,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生活倾向明显的富裕商人家庭的徐志摩,既禀赋着极高的文才,又加之矫矫出尘的外表:颀长身躯,长长脸蛋,宽阔额角,炯炯目光,大大鼻子,白皙肌肤。
不知是多少女郎的偶像,不知是多少北平少女的“梦中情人”。
可父母之命,媒说之言,张幼仪成了他的元配夫人。
徐志摩是那么的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他嘴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1920年夫妻分居数年,当时情势,不可能不让张幼仪出国。
出国后,他们就在“离康桥六英里的乡下叫沙士顿的地方租了几间小屋住下”。
那么,感情生活应该是充实的吧!可是一心想往自由生活的他,怎么能就束缚在这样环境里呢?或者,倒不如说这样的环境束缚了他?他多么想有自己诗化生活啊!“&lsqu o;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
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见的第一个条件。
”“你要发见你自己的真,你得给自己一个单独的机会。
你要发见一个地方(地方一样有灵性),你也得有单独玩的机会。
”“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
啊!我那时蜜甜的单独,那时蜜甜的闲暇。
一晚又一晚的,只见我出神似的倚在桥阑上向西天凝望。
”──摘自(《我所知道的康桥》)你看,这就是当年和张幼仪一起生活在康桥上的徐志摩先生的自白。
他就这样敝下妻子,一个人去“单独”去了。
去到他“蜜甜的单独”的康河上过他属于自己的“真愉快”的时光去了,甚至整宿整宿在康河边上做他自己的梦:“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摘自(《再别康桥》第四节、第五节)这里诗人的留恋已经全部融入康桥的风光之中了,挥篙泛舟,去寻他自己个性的梦,而且情不自禁的要高歌,快乐到了极点,感情到了极点。
可这都是康桥生活的积淀:“你站在桥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费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姿态,捻起一根竟象没有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桥影,翠条余似的向前滑了去。
”——摘自(《我所知道的康桥》)这是多美的一幅画呀!是女郎在撑,撑出寻找理想的长篙!更是徐志摩在撑,他多想撑出自己的长篙呀!女郎撑船是风景,徐志摩是在观赏风景,殊不知,徐志摩本身就是风景,今天我们不是又在观赏这一幅风景吗?可是他怎么能够放歌,又怎么能够找到美梦呢?3、康桥情结: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游学于康桥。
正值风华正茂,青春唤发的他,在这里接受了文学洗礼。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因为,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
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娓娓的康河波光潋滟神思恍惚中沉淀了多少文学孕思。
他说:在康桥之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1922年8月,他离开康桥返国时写下了《康桥,再会吧!》一诗:康桥,再会吧任地中海疾风东指,我亦必纡道西回,瞻顾颜色“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上市时节,盼我会笑归来,再见吧,我爱的康桥!而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是其“康桥情结”表现极致之作,虽然一生诗文中少不了这段刻骨铭心的“康桥情结”。
正如储安平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固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
”(《悼志摩先生》)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浪漫才子。
《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呤的俗套,显出了飘逸之美,这是一种多么美丽的离别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摘自(《再别康桥》第一节、第六节、第七节)这是第一、第六、第七节。
第一节: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的情景,抒写难舍难分的离情。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
第七节,跟开头呼应,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开的哀愁。
《再别康桥》是典型的“康桥情结”的体现。
感情主线是惆怅的哀惋的离情。
第一节奠定了难舍难分的基调,第二、三、四、五节是对康桥美好的回忆,进而由此产生“寻梦”的幻想,第六、七节,又从美丽幻想中回到现实,呼应开头,抒发别离的惆怅与哀思。
因此主线是离别之情的“愁──乐──愁”。
然而感情副线则是对康桥的追忆、思念、爱恋,而且爱恋之深之重是可以从以后多篇文章中读到的。
他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就把康桥写成了一方圣土。
因此,表面上看此时是一首离别诗,但说是一篇忆念诗又何尝不可。
只是,我们完全可以来深思一下为什么对康桥挚爱之深。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这正是其鼓舞人们上进的一个方面,也正体现了“五四”精神。
他在康桥的自然风景中大彻大悟:“不满意的生活大都是由于自取的。
”“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离一天。
”“为医治我们当前生活的枯窘,只要不完全遗忘自然,我们的‘病根’就有缓和的希望。
”因此是因为康桥的自然之美以及作者失落在这里的梦幻,对自然、生命、生活的热爱,而使之对康桥难舍难分。
在康桥这里充满了浪漫诗人所需要的古老、宁静、恍惚的氛围,更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怎能不凝固为诗人解不开的“康桥情结”呢?更何况离开康桥后生活情感决非如康桥的宁静,而整日奔波乃竟为了生计,更增加诗人对康桥幻梦的不断追寻。
这也许就是“康桥情结”永伴始终之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