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灵的黄鹂啼唱灰色的人生——从诗歌创作看徐志摩的人生惆怅(一)
对徐志摩诗歌的看法

对徐志摩诗歌的看法徐志摩是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一生短暂却辉煌,留给了我们一篇又一篇经典的创作。
那么,关于对徐志摩诗歌的看法是怎么样的呢?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对徐志摩诗歌的看法,一起来看看吧!终其一生并没有真正地为诗歌本身迷醉过,狂乱过,所以他没有他的诗歌道路。
他内心的诗意最终在和的庸俗堕落的斗争中被消解。
和一起,提倡了诗歌“”、“建筑美”、“绘画美”的主张,并成为实践最成功的代表。
绝对是天才的。
徐志摩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徐志摩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永远、永远追寻新鲜热点和新奇。
在他诗性的骨子里,在他人生的词典里,无聊、平庸与缺乏生命活力的式的生活是永远地被剔出的,他就是一团鲜红跳蹦的火焰。
也许我们会觉得他的人生的确是风景绚烂、奇彩无比且,但是他的人,他自己本身却近乎一种绝对的单纯。
志摩用欧洲的浪漫主义传统改造中国的传统,这使他的诗歌中呈现出了两方面的传统性。
传统性的最大是他的抒情中心主义,而且抒发的是浪漫情怀,而要求的是深刻的思想和复杂的技巧。
他号称“诗哲”,但他基本上没有的思维,诗歌中的思想也是很弱的,简单,单纯,浅显。
多于暗喻,直白多于暗示,感情多于理智;正是这些浪漫抒情范畴内的因素,使徐歌满足了老百姓对诗人形象惯有的审美期待。
不过,从历史上说徐志摩是现代新上最引人注目的诗人之一、是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柔美、清丽、和谐,颂扬理想;表达对爱情、自由、美的追求;擅长细腻的心理捕捉、缠绵的情感刻画,深得青年人的喜爱,影响至今不衰。
它的美是,不是的奔流。
他的诗歌,没有能成为时代的传音,没有成为民族集体的抒情,他的诗歌没有指向终极的意义。
附:论徐志摩诗歌意境的空灵美。
徐志摩是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一生短暂却辉煌,留给了我们一篇又一篇经典的创作。
他生前创作的《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三部诗集构思都极其巧妙,充分展现了他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诗人的诗歌不仅文字美,而且还赋有绘画美、轻柔美、朦胧美。
读徐志摩的《黄鹂》

读徐志摩的《黄鹂》刘金霞徐志摩的《黄鹂》登在1930年2月10日的《新月刊》上。
具体的写作时间不详,但诗中反映的思想比较成熟,可能是1930年前后的作品。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很简单:写一只黄鹂,不知从哪里飞来,掠上树梢,仁立在那里,默不作声。
华丽的羽毛闪烁在枝丫间,于是招来“我们”这些观望者。
“我们”小心翼翼的聚在树下,期待着它放开美丽的喉咙,而它却“一展翅”飞走了,带走了“春光、火焰”,也带走了“热情”。
不难看出,这是一首象征诗。
诗中的“黄鹂”象征着诗人一生所追求的“美”,即诗人的理想、爱情与自由。
作品中诗人小心翼翼地向“黄鹂”也就是他的“美”发出了最后挽留,但结果却令他失望。
于是有了诗歌前后现实生活中判若两人的徐志摩。
也就是说诗歌前后的情感变化,恰好反映了诗人短暂一生的思想流程。
徐志摩出身于江浙一带的巨商名门,开放的地带,优越的家庭环境及长期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教育,使他一直生活在对爱与理想的追求当中。
可以说他是在用短暂而美丽的生命追求他的“美”,他的“单纯信仰”,即胡适所说的“爱、美、自由”。
他是浪漫的,正如叔本华形容他“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今晚仍要在园中遍植玫瑰”的那种人,这种浪漫在他的诗中便是“春光”,温暖了他的周身,溶化在他前期的诗歌中。
他的爱情,也是处于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中的,像“火焰”,从张幼仪、林徽茵到陆小曼,点燃了一个又一个“美”的化身。
他的理想,主张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乡村家园。
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混合物,也是不现实的,像那“一掠颜色”难以捕捉。
但徐志摩却对他的理想充满了“热情”,因此茅盾把他称为“布尔乔亚”诗人。
可以说前期的诗人还一直生活在一个充满爱与美的理想国度里。
这一切正像诗的前半部分所写到的黄鹂:“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春光、火焰,像热情”。
多么美好,诗人简直对这一切的美好充满了太多的执着与企盼。
“等候它唱,我们静望着,怕惊了它”。
然而1927年以后,随着大革命的失败,诗人发现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他的资产阶级理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理想的破灭,家庭的罹变,他的诗情也由浪漫变得颓废、悲观了。
徐志摩诗歌鉴赏发言稿

徐志摩诗歌鉴赏发言稿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非常优美的徐志摩的诗歌鉴赏。
徐志摩,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情、细腻的艺术表达而为人称道。
首先,我想与大家分享《再别康桥》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诗中,作者通过描绘离别的情感,表达了他在康桥度过的美好时光和与爱人的离别之痛。
他以水流的形象,将自己与康桥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康桥美好回忆的眷恋以及对离别的不舍。
整首诗铺陈的个人情感和音乐感动人心,使人浸润在一种深情伤感的意境中。
接下来,我要与大家介绍一首别样的作品——《无题》。
这首诗不仅仅是徐志摩个人感情的抒发,更是他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
诗中,他用一系列平凡的形象和生活感悟,表达了他对于幸福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对于现实生活的疑惑和感慨。
诗中的“我自己难过,我自己抬不起头”以及“它们快活,我却快活不
起来”表达了作者内心矛盾纠结的情感。
徐志摩以他的笔触,
给了读者深思熟虑的话题,引导我们去思考人与生活的关系。
最后,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再别康桥》与《无题》之间的共同之处。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离别的情感,无论是对康桥还是对幸福的追求,作者都通过内心深处的痛苦表达出了对美好的向往。
他们写出了对过去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希冀,深情而又细腻。
以上就是我对徐志摩诗歌的鉴赏,感谢大家的聆听!徐志摩的诗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也给我们带来了深思和感动。
愿我们能从他的作品中汲取文学的营养,用心去感受他的笔触带来的诗意深长。
谢谢大家!。
徐志摩的诗歌《生活》赏析

徐志摩的诗歌《生活》赏析徐志摩的诗歌《生活》赏析徐志摩是一位飘然来又飘然去的诗人(《再别康桥》),似乎潇洒浪漫,实际上他承受着太多的心灵重荷。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徐志摩的诗歌《生活》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生活》徐志摩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赏析好的诗都是用真诚和生命写就的。
古今中外很多成功的文学作品表现的是悲剧性的,或苦难的人生经历或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的美不仅是作家艰苦劳动的结果,也是以作者在生活中的坎坷、甚至牺牲为代价的。
《生活》可以说是这样的作品。
《生活》是一曲“行路难”。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诗人在全诗一开始便以蓄愤已久的态度点题“生活”。
作者避免了形象化的直观性的话语,直接采用感情色彩非常明显而强烈的形容词对“生活”的特征进行揭示,足见诗人对“生活”的不满甚至仇恨。
社会本来应该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发展的广阔舞台,现在却被剥夺了各种美好的方面,简化成也就是丑化为“一条甬道”。
不仅狭窄,而且阴沉、黑暗,一点光明和希望都没有,更甚者是它还象“毒蛇似的蜿蜒”曲折、险恶、恐惧。
然而更可悲的是人无法逃避这种“生活”。
生活总是个人的具体经历,人只要活着,就必须过“生活”;现在“生活”成了“一条甬道”,人便无可选择地被扶持在这条绝望线中经受痛苦绝望的煎熬:“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前方”是什么呢?诗人写道:“手扪着冷壁的粘潮/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这几句诗仍然扣着“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这一总的意象,但是却把“甬道”中的感受具体化了。
在这条甬道中没有温情、正直、关怀,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扶壁而行,感受到的是冷壁和冷壁上的粘潮;这里没有空气,没有出路,没有自主的权利,象在妖魔的.脏腑内令人窒息,并有时刻被妖魔消化掉的危险;这里没有光明,一切丑恶在这里滋生、繁衍,美好和生命与黑暗无缘,而丑恶总是与黑暗结伴而行。
徐志摩《黄鹂》赏析

徐志摩《黄鹂》赏析徐志摩《黄鹂》赏析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徐志摩《黄鹂》赏析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徐志摩《黄鹂》赏析篇1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等候他唱,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它飞了,不见了,没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选自《猛虎集》)这是一首描写黄鹂的小诗,上节写黄鹂的到来带给人们惊喜和期盼。
作者是通过描写黄鹂的色彩和动静来展现的。
首句的“颜色”一词虽未写色彩,但第二句有人的惊叹和第四句的“艳异照亮了浓密”虚写了色彩的亮丽,这色彩打破了沉寂的树林。
而首句的“掠”和“飞”突出了动态,第三句“翘着尾尖,它不作声”突出了安静,作者以瞬间的动静生动地展现了黄鹂迅疾飞来又默立枝头的情状,展现了人们对黄鹂即将欢唱的期冀。
下节写黄鹂的飞逝带给人们无限的惆怅。
我们的“静着望”却没能获得黄鹂的欢唱,黄鹂“展翅”离去,它“不见了,没了”,一下子便由前面的希望转为失望。
欢乐和期盼为失落和惆怅所取代。
而上下节中的最后一句看似重复的三个比喻“春光”“火焰”和“热情”,却有着不同的内涵。
前者比喻美好和激情,让人感到欢欣与希望;后者则预示着短暂,瞬间即逝的快乐和希望,是匆匆逝去后的感叹和惆怅,让人充满了失落感。
作者借助“黄鹂”的形象,象征着年轻时抱有的“爱”“自由”和“美”的理想;然而,面对这远去的理想,诗人和他的同伴们却只能无奈地观望,表现了在社会现实面前理想的失落与破灭。
这首诗全诗构思精巧,结构谨严,意象奇特,给人凄美的印象。
徐志摩《黄鹂》赏析篇2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
轻柔诗情的飘溢_徐志摩诗歌中的性灵美探究

收稿日期:2010 05 20作者简介:张惠林(1974~ ),女,甘肃民乐人,河西学院中文系讲师。
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学。
2010年6月第29卷 第6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 l o fM i anyang N o r m al U niversity Jun .2010V o.l 29 N o .6轻柔诗情的飘溢徐志摩诗歌中的性灵美探究张惠林(河西学院中文系,甘肃张掖 734000)摘 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是一位复杂而特殊的诗人。
他继承了中国古代的 性灵!学说,并受到西方 民主!与 科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他的民主个人主义的创作基调。
他的诗歌柔美清丽,自由洒脱,形式多样,将中西文化熔入一炉,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徐志摩;性灵美;自由中图分类号:I207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 (2010)06-0058-04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史,诗人众多,各领风骚,各具特色。
徐志摩就是这样一位个性鲜明的诗人。
他那独具灵秀的诗风在新月派中也格外引人瞩目。
他的诗柔美清丽,韵律和谐,形式多样,将中西文化熔入一炉,又吸取了民歌、俗语的精华,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上个世纪20年代文坛,新诗自由化泛滥的浪潮中,他敢于逆潮流而动,大力提倡新诗 格律!化的主张,以其美妙的构思,奇特的想象,优美的诗意,使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徐志摩是一位个人主义诗人,进步的民主意识和个性解放的思想主导着他的诗歌创作,狭窄的个人主义倾向又是他生活与探索的基础。
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向来主张诗歌的性灵美。
其诗意象轻柔灵动,情感自由率真,在梦幻恬美的意境中表达对性灵的强烈追求,使他的诗歌充满了灵秀之美。
什么是 性灵!?刘勰云: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
![1]1袁宏道认为 任性而发!,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即性灵。
袁枚也说: 诗者,各人之性情耳。
透过诗歌读懂徐志摩的情

透过诗歌读懂徐志摩的情透过诗歌读懂徐志摩的情导语:徐志摩被称为20世纪20年代新月派的盟主,他的才华,醉人的诗句,让多少人为之折服。
对于恋爱中的青年男女而言,徐志摩的诗歌倍受青睐。
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分享的徐志摩诗歌的情感特色,欢迎大家阅读!一.情与本我的放逐通过康桥的水波我认识了这样一个诗人,一个勇于做真自己的人,一个情字至上的人。
他因爱而生,而在他短暂的生命里,他又是一个努力追求真爱、追求本我的人。
鸿蒙太空,谁为情种?我想他当之无愧。
最是那温柔的一瞥,便将他的心魂摄了过去。
在异国他乡,一个才华绝不亚于美貌的女子,彻底地征服了志摩寻爱的灵魂。
从此,林徽因的名字便和他牢牢地拴在一起,无论是现实还是梦境。
爱情是美好的,在康河之上泛舟,撑一支长篙,在月与虫鸣的陪伴下,他们完成了彼此心灵上的契合。
一花一世界,一情一片天。
放肆地爱着,爱得那么心无旁骛,爱得那么惊天动地,甚至都忘了外面还有一个世界。
少年岁月,青春时代,单纯的生活让两个相爱的人忘乎所以,让人看了都会觉得,如果人生能有这样一次爱恋,还会再奢求什么呢?但是,现实往往有很多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的悲剧。
志摩毕竟是一个已有两岁孩子的父亲,更是一个就算他一再排斥但毕竟有婚姻证明的妻子。
林徽因明白爱下去的后果,所以她理智地退出了。
但是志摩不行,情字给予了他无限的`勇气,他用一个人的肩膀扛起了与整个社会对抗的大旗。
那个时代,离婚两个字显得那么不动听,那么让人嗤之以鼻,但是为了爱,他努力向前冲,就像飞蛾扑火,就算前方是烈焰,他也奋身不顾。
那么决然,那么让人心疼。
二.生命的终点还是情那是一次怎样的聚会,一下子将他的目光集中在一个笑靥如花的女子身上。
她舞姿曼妙,体态轻盈,舞池里她就是一个骄傲的公主,等待着他人赞赏的目光。
于是,又一个女子的名字与志摩纠结在一起。
陆小曼的生活因为有了志摩而变得丰富,徐志摩的人生因为有了小曼而重新焕发了生机。
火一样的爱恋迅速地燃烧着彼此,世界上再也没有苦与酸,留给彼此的除了爱还是爱。
徐志摩诗歌漫谈

徐志摩诗歌漫谈徐志摩诗歌漫谈徐志摩的诗作品具有特殊的认识作用和美学价值。
诗作在感情的宣泄、意境的营造、节奏的追求和形式的探究等诸多方面,都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启迪,体现其特殊的美学价值。
下面一起来看下!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在性灵、意象、音律三方面,也可以说,他的诗作在艺术上具有这三大特色。
而且,这三者在他诗中实际上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性灵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意象来体现,意象,也需要通过音乐美这个重要的方面去完成。
它们共同构成了徐志摩诗歌艺术的整体,使他的诗不仅在艺术上享有较高的地位,而且给中国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某些有普遍艺术的经验,作出了其他一些诗人未能作出的贡献!而《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经典之作。
它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充分表现出了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
下面我们就通过《再别康桥》来分析一下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
一、徐志摩诗的浪漫主义色彩代表徐志摩艺术成就的,就是以《再别康桥》为代表的抒情诗。
如诗人自己说,它们是“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
陆小曼在《云游》序言中说:“有些神仙似的句子看了真叫人神往,叫人忘却人间有烟火味。
”这些神仙似的句子正是来源于他的浪漫情怀。
徐志摩出身富裕商人家庭,早年留学美国后又到英国,深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要“诗化生活”。
表现在作诗中就是想象丰富,比喻生动。
在《再别康桥》中,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溶化进了悄然别离时刻那些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的“夕阳金柳,波光艳影,潭映彩虹,恰似旧梦”,因此诗人要在“康河”的柔波里,“甘愿做一条水草”。
正是诗人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形成了全诗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一)造境中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理想主义浪漫情怀近代美学家王国维说文学作品“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灵的黄鹂啼唱灰色的人生——从诗歌创作看徐志摩的人生惆怅(一) 论文关键词]灰色的人生徐志摩诗歌现实情感
论文摘要]中国现代诗人的杰出代表徐志摩一生都把爱、自由、美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但现实的残酷,个人情感生活的一再受挫,让这只无忧无虑的性灵黄鸸啼唱的却是灰色的人生。
本文从现实和情感两方面的关照中,分析徐志摩诗歌创作所投射的人生惆怅,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徐志摩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和他那永远让人道不完的情感生活,让他的诗和他的人生成为现代文学史中不可缺少的最为浪漫多彩的一章。
胡适在《追忆志摩》中曾经说过:“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汇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的信仰的实现历史。
”但是如果我们仅从浪漫的一面来理解徐志摩和他的诗,只能让我们对诗人的理解流于表面。
仔细研读徐志摩的诗,我们会或隐或显地看到徐志摩内心深处的另一面。
当信仰在黑暗的现实和失败的个人生活的面前一再受挫,诗人很难再一心一意做那只追求性灵的黄鹂;现实不断消退诗人原来附着在人生之上的绮丽色彩,让他在诗歌创作中投射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惆怅。
灰色的人生逐渐成为笼罩在诗人人生和诗歌中的主旋律。
一、灰色人生——温柔情爱的消退
徐志摩个人情感经历的坎坷,时刻影响着他诗歌中情感的起伏,从快乐、空灵,到四处弥漫着一种灰色的人生的无比惆怅的悲伤。
我们不禁要问,是爱情的真相封杀这位性灵诗人吟唱天籁之音的歌喉,还是诗人的多情让自己迷茫于温柔的陷阱?恐怕两者皆有之。
1.自我的逃避,个人主义者的虚伪与怯懦
众所周知,1922年2月24日,张幼仪在德国柏林生了次子德生不久,徐志摩为了向自己心中的女神林徽因表明爱慕的决心,迫不及待地在同年3月与张幼仪离婚。
这件事情的本质再清楚不过了就是徐志摩的移情别恋和抛妻弃子。
但是诗人却将自己的负心统统算在反对忠孝节义的账上,俨然将自己装扮成为反封建反传统礼教的先驱。
再冠冕堂皇的诗也掩盖不了徐志摩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的一个个人主义者的自私和虚伪。
而在其与陆小曼的婚姻中,徐志摩骨子里的另一面也探出了头,面对已经将自己逼到窘迫生活尽头的婚姻,他的表现不像当年争取这桩婚姻时所表现的那样敢作敢为,除了能在好友面前吐吐苦水外,面对别人他就只能强颜欢笑,自食苦果,完全丧失了承认自己婚姻失败的勇气。
徐志摩骨子里的怯懦,让他无论是面对现实还是面对自我,都不可能成为鲁迅所说的“勇于面对现实的勇士”。
当然我们不能把这些个人主义劣根性当作徐志摩品性的全部。
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徐志摩在感情面前看似一往无前、敢爱敢恨,实际上内心多少是自私、怯懦的。
任何现象的背后都有使之成为必然的原因,我们在这里讨论徐志摩作为一个个人主义者的虚伪和怯懦,
要说明的是他诗歌中弥漫的灰色人生调子,是与他的这种性格特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春宵酒醒后进退失据的迷茫彷徨
恋爱的快乐是徐志摩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但是恋爱的快乐,乃至痛苦,也让诗人堕入进退失据的尴尬。
首先表现在诗歌内容的庸俗空虚。
这些饱受评论家批评的诗有《别拧我,疼》、《深夜》、《活该》等等。
批评家们对这些诗的批评是很尖锐的,有人直言不讳地说这些诗里充斥着“无聊的男女调情的东西”,是“庸俗、无聊、颓废的混合物”,甚至认为诗歌的内容达到“难以人目的程度”这些诗歌创作的时间都在1928年以后,正处于诗人与陆小曼婚姻的磨合期,可是显然他们磨合得并不好,“我想在冬至节独自到一个偏僻的教堂里去听几折圣诞的和歌,但我却穿上臃肿的袍服上舞台去串演不自在的戏。
我想在霜浓月澹的冬夜独自写几行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但我却跟着人们到涂蜡的跳舞厅去艳羡仕女发金光的鞋袜。
(《情死》)。
从中不难窥见这种纸醉金迷的婚后生活困扰着诗人,枯竭了诗人的灵感。
其次面对爱情、婚姻失败后的悲观失望。
徐志摩的一生中真心爱过两个女人——林徽因、陆小曼。
每一次的爱情徐志摩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全身心的投入,可换来的却是伤害与失望。
二、灰色人生——现实残酷的凸现
很多人都认为出身富商家庭,求学、事业之路一帆风顺的徐志摩,除
了会写些爱情诗以外,对残酷的现实生活是不会有多么深刻的体会的。
实际上,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中有大量反映现实的作品。
有人曾经统计过,“以上海书店1994年出版的《徐志摩的诗》(共五册)第一卷中的149篇(不包括22篇译诗)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诗有60首,占总数的40%。
”。
如果说徐志摩在他的情诗中描写的灰色人生仅是个人情感世界悲观情绪的流露,那么在他描写现实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诗人把眼光投向外部世界后的震撼以及沉痛的反思。
在“欧风美语”的熏陶下,这个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到处寻找美的理想主义者,开始对这个与自己理想相悖的古怪世界发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年人有什么悲哀,为什么凄伤?/为什么在这快乐的新年,抛却家乡?/……我独自的,独自的沉思这古怪的世界……/是谁吹弄着那不协调的人道的的音籁?”(《古怪的世界》),在疑问中,诗人渐渐认识到了现实的真相,痛苦的清醒让诗人明白了自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灰色的人生中,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呼喊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是个怎样的世界,“来,我要你们到民间去,听衰老的,病痛的,贫苦的,残毁的受压迫的,烦闷的,奴服的,懦怯的,丑陋的,罪恶的,自杀的,一一和这深夜的风声雨声~合唱的‘灰色的人生’!”(灰色的人生》)。
这个灰色的人生中,“到处是奸淫的现象:贪心搂抱着正义,猜忌逼迫着同情,懦怯猥亵着勇敢,肉欲侮弄着恋爱,暴力侵凌着人道,黑暗践踏着光明…”(《毒药》)这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对现实最真实的概括,也是对现实最痛心的诅咒。
面对如此的现实,诗人也曾经尝试寻找改造现实的途
径,可是阶级的局限性和他的英年早逝,让他的种努力只能停留在“我们要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婴儿》)的阶段。
诗人只知道婴儿诞生要付出巨大的痛苦和代价,但具体婴儿该是什么样,这个人道主义者也着实找不到确切的方向,注定诗人只能继续在黑暗中徘徊,寻觅。
三、灰色人生背后的思考
灰色人生表现诗人内外交困的人生境遇,这是浮现在诗人人生悲剧之上的表面现象,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我们总结反思。
通过探究其背后原因,可以看到当时文人普遍的内心痛苦和矛盾。
这种痛苦和矛盾表现在徐志摩身上就是个人的追求与时代氛围的错位,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