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徐志摩的经历介绍有哪些
关于徐志摩的介绍

1921年-1922年,徐志摩在英国也住了两年,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文化”,他喜与英国名士交往,他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在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他开始翻译文学着作,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殊斐儿的几个短篇,德国福沟的小说《涡堤孩》,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
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演戏,逢年过节举行年会、灯会,也有吟诗作画,徐志摩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他在北方上大学时期,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的场景,目睹屠杀无辜的惨象。他厌恶社会,决计到国外留学,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
1918年,徐志摩离开北大,同年8月14日从上海启程赴美国学习银行学。留学第一年,进的是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而后他进历史系,选读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以期自己将来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入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当年即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徐志摩也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的种种知识。
1925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诗以外,还联络新月社成员从事戏剧活动。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同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徐志摩的人生情感经历

林徽因
徐志摩把自己的感 情全部倾注在林徽 因身上。1922年徐 志摩回国,就是为 了追求林徽因。林 徽因是有名的才女 ,在五四时期也是 比较著名的女性作 家。
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岁 ,两人虽然相知很深,但最 后林徽因还是嫁给了梁启超 之子、后来的着名建筑学家 梁思成。从此林徽因成为徐 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 个完美身影。 林徽因对徐 志摩也有很深的感情。林徽 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 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 “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
第一,执著追寻“从性灵深处来的诗句”。 《沙扬挪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第二,对诗的外在形式的美有特殊的敏感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人間四月天劇照
人間四月天劇照
今通译剑桥,是英格兰的 一个城市,靠近康河(剑 河),是英国著名的剑桥 大学所在地,也因此驰名 于世。它是英国学术、文 化中心,风景胜地。《再 别康桥》中的“康桥”是 指剑桥大学。剑桥大学是 英国也是全世界最顶尖的 大学之一。英国许多著名 的科学家、作家、政治家 都来自于这所大学。剑桥 大学也是诞生最多诺贝尔 奖得主的高等学府。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启发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启发【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徐志摩的生平简介二、徐志摩的爱情故事1.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2.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感情纠葛3.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三、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对现代人的启示正文(篇1)一、徐志摩的生平简介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出生于1897年,逝世于1931年。
徐志摩的家庭背景优越,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银行家。
徐志摩自幼聪明好学,曾在英国留学学习文学。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先驱”。
二、徐志摩的爱情故事1.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徐志摩与张幼仪是在包办婚姻下认识的,两人并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
但是,在徐志摩看来,张幼仪是一位端庄贤淑的妻子,他们在结婚初期也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志摩开始对这种平淡的生活感到厌倦,他开始寻找新的爱情。
2.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感情纠葛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的感情纠葛是徐志摩一生中最受争议的一段经历。
林徽因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建筑师,她和徐志摩一样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追求自由的愿望。
在徐志摩追求林徽因的过程中,他发现张幼仪并不适合自己,他开始与她疏远。
但是,最终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并没有在一起。
3.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徐志摩与陆小曼是在一次舞会上认识的,陆小曼是一位富家女,她美貌聪明,但性格倔强。
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但由于家庭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他们的婚姻并不被看好。
然而,徐志摩并没有放弃陆小曼,他一直支持她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最终,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走到了一起。
三、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对现代人的启示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自由的、平等的、纯粹的。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爱情选择和婚姻关系,不应该受到传统观念和世俗舆论的束缚。
我们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是被现实所压迫。
目录(篇2)一、徐志摩其人其事1.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
2.他的爱情故事丰富多彩,充满了遗憾和悲剧。
徐志摩生平

徐志摩- 概况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男,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量,开始翻译文学著作,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殊斐儿的几个短篇,德国福沟的小说《涡堤孩》,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吴嘉让与倪阿兰》,意大利作家丹农雪乌的《死城》和伏尔泰的作品《赣第德》。
徐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虽然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但亦断送了他的一生。
徐志摩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志摩- 生平简介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裕家庭,父亲徐申如拥有一座发电厂、一个梅酱厂、一间丝绸庄,在上海还有一家小钱庄,又是硖石商会会长,人称“硖石巨子”。
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
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
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
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
最后,林徽音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
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
小曼聪慧活泼,是独生女,父亲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
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并谈及婚嫁。
徐父执意请梁启超证婚,志摩求助于胡适,胡适果然把梁任公请了出来,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
徐志摩简介资料

徐志摩简介资料导语:以下范文仅供参考!更多的内容请关注聘才网!徐志摩(1896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表兄。
徐志摩出生于富裕家庭,并曾留学英国。
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这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亦断送了他的一生。
徐志摩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裕家庭,父亲徐申如拥有一座发电厂、一个梅酱厂、一间丝绸庄,在上海还有一家小钱庄,又是硖石商会会长,人称“硖石巨子”。
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
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
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原名林徽音)。
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
最后,林徽因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启超(号任公)写了长信很恳切地劝他:“万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
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始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
”“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
……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
……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
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
”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的妙味矣。
……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气尽矣。
郁邑佗傺以死,死为无名。
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
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志摩答复任公的信,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
他回信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我将于茫茫人海之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
民国四大才子徐志摩的简介

民国四大才子徐志摩的简介徐志摩,原名为章垿,字槱森,后在出国留学时改为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社成员。
徐志摩于1897年在浙江海宁县硖石镇出生,出身于殷实的富商之家,因是徐家的长孙,且是独子,所以自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公子哥生活。
徐志摩自小成绩优异,于杭州一中完成中学学业,后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以及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进入美国克拉克大学学银行学,仅用十个月就获得了学士学位,同年转入纽约哥伦毕业大学研究院学习经济学。
1921年,徐志摩又前往英国留学,在剑桥大学当特别生,而在剑桥的这两年他深受西方教育以及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为其浪漫主义的诗风奠定了基础。
1923年,徐志摩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并开始在各个大学任教。
作为新月社的主要成员,徐志摩也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1931年,徐志摩准备去参加林徽因演讲,但飞机失事,徐志摩因此遇难。
如果说要说说徐志摩的诗,肯动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再别康桥》,它被选进中学的教科书中,所以不论是男女老少都有所耳闻,这首诗可谓是一缕微风扫去内心的浮躁,多读几次才会从中体会到徐志摩对在康桥那段美好时光的回味。
徐志摩的诗还有一首《云游》也俘获了不少少女们的心,这首诗同样也是一首抒情的诗,人们可以通过这首诗,展开自己内心无限的遐想,给人们更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的开头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的话,就增加了许多的亲切感,可以有渲染的效果。
他的诗总的来说多以爱情诗为主,他在留洋在外的那段时间为他诗性的爆发的时期,他曾经说过他在康桥的那段时间是最难忘的,也是写诗最多的一段时间,到最后他和陆小曼结婚后因为陆小曼的生活态度而很难投入到写诗中去了。
徐志摩的诗的特点多抒发他内心的感情,大多都是提及他内心的爱,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细微事物的观察,徐志摩的诗总是引发人无限的思考的,但是思考的同时更是让人陶醉享受其中的。
徐志摩的简介 (3)

徐志摩的简介概述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徐志敬,字怀中,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
他以独特的情感与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深情缅怀与对人生苦短的思考。
徐志摩的笔触既充满哲理,又抒发真情实感,他的诗歌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
生平经历早年生活徐志摩出生在江苏省梁溪(今属无锡市)的一个书香之家。
他在父母的影响下,早期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5年,徐志摩考入南京高级师范学堂,并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
留学日本1920年,徐志摩考取了北京大学文科研究班,跟随庚子赔款留学生团赴日本留学。
在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哲学和文学专业期间,徐志摩开始广泛阅读西方文学经典,对现代主义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的文学造诣不断提高,并开始发表一些诗歌作品。
婚姻与事业1925年,徐志摩与班婕妤结为夫妻,并于次年回到中国。
他在上海从事文化事业,大胆创新并积极参与文学运动。
他担任过《新青年》的编辑,也曾加入无名画会,并与一些重要文学家如胡适、郁达夫有密切的交往。
创作风格与成就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作以豪放、浪漫著称,结合了现代主义诗歌的意识流等独特表达手法,体现了对自由、爱情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徐志摩的诗集《月夜怀乡》、《野草集》等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爱情的独特理解。
除了诗歌创作,徐志摩还担任了多位西方作家的作品的翻译工作,将他们的思想引进中国,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影响与评价徐志摩的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诗歌在艺术上追求独特性,并融入了个体的独立意识,同时也探讨了人生、爱情、家国等主题。
他以自己的才华和胆识,塑造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新风格。
徐志摩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他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世界观,引人共鸣。
他用真诚的文字描绘了爱情的美好和痛苦,体现了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
徐志摩的故事

徐志摩的故事徐志摩,原名徐懋庸,后改名志摩,号青墨。
1897年1月15日生于浙江绍兴,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先驱和领袖之一,也是新月派诗人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被誉为“新月派第一诗人”。
徐志摩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奇的人生经历,更是一部浪漫的爱情传奇。
他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美丽传说。
徐志摩少年时代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
他的诗作以写景抒情为主,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深受当时的文学界和读者的喜爱。
然而,徐志摩的一生并不仅仅是诗歌创作,更是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
他与林徽因的相识相知,是一段美丽而动人的爱情传奇。
两人在北京相识,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才华和美貌深深着迷,而林徽因也被徐志摩的才情和风度所吸引。
两人的爱情故事,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佳话,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然而,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并不如人意,两人的感情经历了诸多波折和挫折。
徐志摩曾远赴美国留学,与林徽因的分离给两人的感情蒙上了一层阴影。
而在徐志摩留美期间,他与另一女子私定终身,这使得他与林徽因的感情走向了分岔。
最终,林徽因与徐志摩分道扬镳,各自追寻着各自的人生。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他的诗歌以及他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都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徐志摩的诗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徐志摩的一生,是一个传奇的故事,他用他的诗歌和爱情故事,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他的一生,是一个传奇的故事,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徐志摩的经历介绍有哪些
徐志摩不仅是一名散文家,更是一名爱国诗人,你知道徐志摩这个人物吗?他有怎样的经历?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爱国诗人徐志摩是谁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mdash;1931年11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现代诗人、散文家。
徐志摩原名章,字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
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爱国诗人徐志摩求学经历1908年在家塾读书,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从而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1910 年,徐志摩满十四岁时,离开了家乡,来到杭州,经表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第四中学前身),与郁达夫、厉麟似同班。
他爱好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
同时,他对科学也有兴味。
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
1915年夏,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接着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
1916年秋,生性好动的徐志摩并没有安心念完浸信会学院的课程,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
1917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
在北方上大学的两年里,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
在校期间,他不仅钻研法学,而且攻读日文、法文及政治学,并涉猎中外文学,这又燃起他对文学的兴趣。
这一时期他广交朋友,结识名流,由张君劢、张公权的介绍,拜梁启超为老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
梁启超对徐志摩的一生影响是大的,他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徐梁虽系密切的师徒关系,但
他们二人的思想差别还是存在的,已经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他不顾一切,舍命追求他的理想的人生,他要争取婚姻恋爱自由。
他在北方上大学时期,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的场景,目睹屠杀无辜的惨象。
他厌恶社会,决计到国外留学,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
1918年,徐志摩离开北大,同年8月14日从上海启程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留学第一年,进的是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而后他进历史系,选读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以期自己将来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
入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当年即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徐志摩也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的种种知识。
1919年五四革命运动的浪潮波及到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中,徐志摩也为爱国心所驱使,参加了当地留学生所组织的爱国活动,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同时,他的学习兴趣,逐渐由政治转向文学,因而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1920年徐志摩已在美国待了两年,但他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掠夺的疯狂性、贪婪性,讲求物质利欲却感到厌倦,他又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终于摆脱了哥伦比亚的博士衔的引诱,买舟横渡大西洋,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致使他不曾达到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结果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
想换路走的时候,这时,他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并由于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middot;狄更生。
1921年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
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开始创作新诗。
1921年-1922年,徐志摩在英国也住了两年,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文化,他喜与英国名士交往,他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在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mdash;mdash;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
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
他开始翻译文学着作,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殊斐儿的几个短篇,德国福沟的小说《涡堤孩》,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吴嘉让与倪阿兰》,意大利作家丹农雪乌的《死城》和伏尔泰的《赣第德》。
同时,他写了许多诗,他的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指康桥)妩媚河中的两岸(徐志摩:《康桥再会吧》)最为经典。
他崇拜的偶像不再是美国的汉密尔顿,而是英国的雪莱和拜伦,他换路走入诗人的行列。
爱国诗人徐志摩的文学历程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演戏,逢年过节举行年会、灯会,也有吟诗作画,徐志摩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
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
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 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诗以外,还联络新月社成员从事戏剧活动。
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同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4月1日,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这时,闻一多已由美国回国并参加了《诗镌》的编撰工作。
除第三、四两期由闻一多和第五期由饶孟侃负责编辑外,其全各期均由徐志摩主编。
发表的《诗刊弁言》和《诗刊放假》也是徐志摩执笔。
《诗镌》的撰稿人努力于中国新格律诗的创作和关于诗艺的探讨,所以《晨报诗刊》的创办,标志着诗歌流派mdash;mdash;新月诗派的形成。
同年与陆小曼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7] 教授。
创办《新月》杂志。
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员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及其它种种原因,纷纷聚集到上海。
此时,徐志摩也与陆小曼结婚并移居上海。
徐志摩四处访友,奔走联络,与闻一多、胡适、邵洵美、梁实秋、余上沆、张禹九等在上海环龙路环龙别墅办了新月书店,由胡适任董事长,余上沆任经理,后由张禹九接任。
同年,徐志摩也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1928年3月,徐志摩一边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
校担任教授工作,一边又创办了《新月》月刊。
同年11月6日,作《再别康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1月20日,徐志摩与陈梦家、邵询美、方玮德等又办了一个《诗刊》季刊,徐志摩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出了四期。
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