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人生情感经历

合集下载

徐志摩和林因微的故事

徐志摩和林因微的故事

徐志摩和林因微的故事徐志摩和林因微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界的两位杰出人物。

他们的故事始于上海,那是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城市。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和散文家。

他年轻时赴美留学,接受了现代西方文化和艺术的影响。

他的作品深受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充满了情感和思想的寄托。

他的才华和魅力吸引了众多女性。

林因微,是一位出色的文学评论家和散文家,她以清新独特的文风和独到的见解而闻名。

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被称为“现代文学女神”。

她聪明、才华横溢,深受徐志摩及其他文人学士的赏识。

在上海的一个文学聚会上,徐志摩和林因微第一次相遇。

两人一见钟情,立即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他们对文学、艺术和人生的观点非常相似,彼此之间有了深入的交流,并开始往来书信。

然而,这段爱情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徐志摩之前有过婚姻,他不得不面对选择和责任。

此外,他们的文学事业也给这段情感带来了障碍,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写作和研究工作。

尽管如此,徐志摩和林因微之间的爱情并没有熄灭。

他们在公开场合上尽力隐藏自己的感情,但私下仍保持了频繁的联络。

他们通过写信和见面来表达对彼此的思念和爱意。

然而,这段爱情的结局并不如他们所愿。

1931年,徐志摩在回国途中不幸遇到船难,年仅30岁的他就这样离世了。

林因微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伤心,她对徐志摩的爱一直延续到她晚年。

她用文字纪念了他,并把他的一些遗作付梓出版。

徐志摩和林因微的故事是一段悲剧,但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成为了传世的经典。

他们的诗歌和散文作品铭刻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瑰宝。

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流传百年的佳话,激励了无数人追寻自己的爱情和梦想。

徐志摩人生的隐痛

徐志摩人生的隐痛

徐志摩:潇洒人生的隐痛诗人徐志摩是一个不甘寂寞,且永远地在追寻新的兴奋热点和新奇活法的人。

可以这样说,在他的骨子里,在他人生的词典里,无聊、平庸与缺乏鲜活生命活力的凡夫子俗子式的生活是永远地被剔除的,他就是一团鲜红跳蹦的火焰。

这样的人生态度反映在他的爱情观中,自然是风景绚烂,奇彩无比,且耐人寻味。

但透晰这鲜活蹦跃的生命之火,偶尔也能看到甚至嗅到几缕无奈与阵阵隐痛。

(一)潇洒倜傥的诗人徐志摩,于1924年在北京结识了陆小曼,(1903年-1965年,上海人)这似乎可以说是现代气派的风流才子遇上丽质佳人。

如用志摩的话来讲是"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

那柔情似水的小曼的心,自然被激活了,因而也应是这样的感受。

他俩双双要携手,互相壮着胆,向着那鼠胆的社会爆发出一声炸雷。

但当时对双方来说,都有着无论从传统礼教意义上讲也好,从法律规范方面来讲也好,都是属有妇之夫和有夫之妇,但情感的激荡与撩拂,使双方都下了决心,要完成人生的重大扶择,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

在这方面,志摩的胆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即使社会发展、进步、文明到今天这个份上,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爱情观念不断更新,人生态度不断进化,如果回读七、八十年前志摩给小曼写下的"情书",我们仍似乎有点坐不住,心也一度被撩拨、激扬。

读志摩给陆小曼的六十六封信和在那段时间里留下的日记,便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位性情诗人在大胆追求"美、爱与自由"人生时的隐痛。

志摩爱上了小曼,在日渐添情升温的过程中,终究有了质的飞跃,那深邃永恒记忆的"Kiss ing TheFire"(火吻),是他俩携手向平庸人生的告别,向鼠胆社会的宣战书!因为他们自认为一切勇气已经具备,为了真爱、为了真美,为了人生的真自由,他们可以抛弃一切。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容不得恋爱,容不得恋爱!/披散你的满头发,/赤露你的一双脚;/跟着我来,我的恋爱,/抛弃这个世界/殉我们的恋爱!"(《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深深爱上小曼的志摩,为心上的人暂且囚困于人生的牢笼而百般忧急,"我的乖!你前生作的是什么孽,今生要你来受这样惨酷的报应。

徐志摩的经典爱情故事

徐志摩的经典爱情故事

徐志摩的经典爱情故事徐志摩的经典爱情故事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屈指可数的大诗人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

他的诗,风格欧化,流动着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情感真挚充沛,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

徐志摩留学英美,交游广阔:胡适、梁启超、郁达夫、沈从文、罗素、狄更生、泰戈尔、曼殊斐儿……无一不是社会名流兼文化名人。

长辈与他亦师亦友,同辈与他亲密无间。

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

但是,总是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徐志摩内心却有解不开的“烦恼结”。

徐志摩在婚姻的低潮期写下名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其实他一生的风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

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

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在英国念书时结识林徽因更促使他决心离婚。

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11月还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

徐志摩还写下《笑解烦恼结》一诗送给张幼仪,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可这时徐志摩的“烦恼结”已系在了林徽因身上。

林徽因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长民也是社会名流。

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岁,两人虽然相知很深,但最后林徽因还是嫁给了梁启超之子、后来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他们的因缘也是一段佳话。

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

徐志摩完美的现实追求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

陆小曼是有名的美人加才女,与徐志摩相恋时已是有夫之妇。

两人的恋情成为当时最轰动的社会新闻之一。

他们在经受了许多痛苦折磨后终成眷属,而婚礼上还遭到证婚人梁启超声色俱厉地训斥:“希望勿再做一次过来人。

徐志摩与他生命中三个女人的情感故事

徐志摩与他生命中三个女人的情感故事

徐志摩与他生命中三个女人的情感故事客观地讲,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位女子都十分优秀。

张幼仪,大家闺秀、知书达理,本分而孝顺,并且,多年后,成为商界精英。

陆小曼,美丽娇艳、才艺双绝,名冠南北。

林徽因,知性美女,多才多艺,成果丰硕,中国古建筑权威。

三人的共同点是至少懂一国外语。

陆小曼与林徽因还分别被公认为民国“四大美女”之一!徐志摩徐志摩,浙江嘉兴海宁人,出身于富商之家。

现代诗人、散文家。

出生于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离世。

享年34岁。

中学在杭州一中学习。

后依次在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就读。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并荣获一等荣誉奖。

同年,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经济学。

1921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

1923年成立新月社。

先后任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在胡适之的邀请下,他承担了北京大学教授的职责,他也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教授。

他最为人们熟知的作品是《再别康桥》,同时也是他的代表作。

张幼仪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1900年生于江苏宝山,逝于1988年。

1915年与徐志摩结婚。

1918年生下长子徐积锴。

1920年,张幼仪赴欧洲与徐志摩团聚。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徐志摩却疯狂地爱上了林。

为了追求林,徐志摩毅然提出与张幼仪离婚。

那时,林微因非常痛苦。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还是同意了徐志摩的要求。

第二年生下第二个儿子后,正式与徐志摩离婚。

1926年,张幼仪返回中国。

1927年,在东吴大学任德文教授。

1928年辞职,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并兼任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

1949年移民香港。

1954年,在其54岁时,与苏纪之医师结婚。

1970年代初,苏纪之去世,张幼仪搬往美国与家人团聚。

1988年,在纽约去世。

享年88岁。

为张幼仪作媒的是她的四哥张嘉璈。

当时,他任浙江都督的秘书。

一次他陪同都督到杭州一中视察工作,无意中发现才华横溢、出类拔萃的徐志摩。

我心中的徐志摩

我心中的徐志摩

我心中的徐志摩姓名:火苗学号:2009125110在现代诸多文人中,对于徐志摩,我是很热爱和欣赏的。

在我心中,他那天才的抒情气质,至情至性的灵魂,以及率真纯洁的人生格调,都让我非常的着迷和沉醉。

我热爱和欣赏他,不仅是他的诗文,还有他那豪放不羁的性情,那种情致,绝非偶然,而是心灵深处自由的释放,他是浪漫的,对生命的理解也很特别。

喜欢读他的诗,喜欢在文字中领受他的浪漫与孤独,敬佩他的至情至性,这位真正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奋斗者,用自己所有的岁月都在超越世俗,他不仅有才,而且有情。

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着:“爱,自由,美。

”他,为诗歌而生,为爱情而活!在中国的二三十年代,他曾惬意遨游在诗文的海洋中,写下了中国近代最优美的诗句,读他的诗文,才领受了文字诞生的真正意义,那深邃的,睿智的,飘逸的诗句,是我为之倾倒,使我留恋往返。

其实最令人着迷的是他的爱情,对爱与自由的信仰就注定了他会有悲剧的人生。

在他25岁的时候,在剑桥,遇见并相识了林徽因,真正的爱情来了,他为爱而痴狂。

于是,他有了“完全诗意的信仰”。

林徽因,一个受双语(中文、英文)文化教育的女子,她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以徐志摩的生命中只有: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然而,在他的真实生活中,他却早早地失去了自由,驾驭自我灵魂的自由。

他在20岁的时候,就有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婚姻,他对生命中的一些具体的抗争也就开始了。

如果,这时的他,还没有,婚姻,那么,他的心,会更加纯净和剔透,会更加富有灵感,让他和她有更多的沉静和美的交互。

但是,林徽因的整个生命并不是完全针对文学而生的,虽然,她有着一个诗人的心灵。

所以最后对于徐志摩来说,可惜她不是归人,只是过客,是让他终生魂牵梦绕的行者。

他们仅仅拥有了一段美好的人间四月天的传奇!多情的诗人写下着名的诗文:“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是互放的光芒。

”超凡的女子则呢喃道:“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课外阅读】从徐志摩诗歌特色看其爱情观

【课外阅读】从徐志摩诗歌特色看其爱情观

【课外阅读】从徐志摩诗歌特色看其爱情观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比喻生动,重视意境的创造,他的爱情诗在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诗歌唱纯真的爱情,委婉而优美,表现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大多写得真挚、热烈、温柔、清新。

徐志摩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有自由,有美,他以其天真、直率、有趣味的情怀性格和超然的态度对待一切,云游短暂的人生。

作为近现代中国文坛上颇有影响的人物,徐志摩和胡适都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显赫的地位。

两人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相近之处。

本文试图通过重点分析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探究其爱情观,同时通过比较两位诗人所持的爱情观、婚姻观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生实践,从中窥见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并从中感受与推思近代文化人的个性特点和心路历程。

潮乡海宁,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名人之地的美称,翻开海宁的历史文化名人名册,不得不提到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他是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对中华新文化的建设与繁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诗歌、散文受到不同年龄、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

志摩在他的《猛虎集·自序》里曾说他的心境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这句话是他最好的自述。

《追忆志摩》中指出:“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

一、徐志摩生平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徐志摩的人生中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的人生中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的人生中的三个女人徐志摩的人生中的三个女人在现代作家徐志摩的一生中,有着三位非常重要的女人,分别是张幼仪、林微因以及陆小曼。

张幼仪出身江苏名门,受过新式教育,她性情温和善良,长相明眸清丽,知书达理又遵传统守孝道,她对徐志摩并不了解,他们的婚姻,是父母定下来的。

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

婚后不久,长子徐积锴出生.徐志摩便赴英国读书。

其时,徐志摩一心追求林徽因,拒不接受张幼仪苦劝和阻挠,提出离婚。

虽然身怀有孕,张幼仪还是慨然应允徐志摩,结束了他们七年的婚姻。

张幼仪在离婚之后,远赴德国柏林,学习德语,并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徐志摩在36岁不幸飞机遇难,作为前妻,张幼仪还无怨无悔地尽责,养育他们的孩子,以女儿的身份照顾着她的前公婆。

徐志摩在台湾出版的全集,也是张幼仪亲自指导整理编辑出来的。

张幼仪从国外归来,进入东吴大学教德语,还出任过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又在上海闹市区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

由张幼仪执掌的服装公司,是中国第一家新式服装公司,采用独特的立体剪裁法,一改中式服装形式,在上海滩风靡一时。

后来,张幼仪与苏医生成婚。

在她暮年,曾和苏医生一起,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

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感慨万千,她没办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轻过,并历经那么多人生荣辱沧桑。

林徽因始终清楚,徐志摩只是她生命中的惊鸿一瞥,只是一次漂亮的过错。

“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这一句是林徽因发自肺腑的对徐志摩的真情告白。

她的一生也没有走出诗人的影子。

林徽因在《纪念志摩逝世四年》中写道:“我们这一群剧中的角色本身性情与性格抵触,理智与情感两不相容,幻想与事实当面抵触,侧面或背面激成悲痛。

”看着林徽因这字间和泪的话,她繁华的背地,后人读到的却是寂寞与悲凉,她与后来两个男人之间的所谓感情,也只是徐志摩曾经的万紫千红,为她的寂寞搭成了最好的映衬布景。

林徽因用她女人特有的心智,结束了和徐志摩一段无望的爱恋,在束装重拾娇艳如花的四月过后,她来不迭悲伤回望,因为她生命中的另一个主要男人――梁思成出场了。

徐志摩的诗歌特点

徐志摩的诗歌特点

徐志摩的诗歌特点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

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很大的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介绍徐志摩的诗歌特点,欢迎阅读。

徐志摩的诗歌特点①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徐志摩常用奇特的想象、比喻,造成新奇、美妙的意象,用暗示委婉含蓄造成新颖、美妙的意象。

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以"雪花"自称比那飞扬的雪花的意象,巧妙地传达了执着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

《她是睡着了》以丰富的想象,描摹意中人的睡态,连续用星光下的"白莲"香炉里的"碧螺烟"喧响的"琴弦"翻飞的"粉蝶"四个富有浓郁诗意的物象,营造出美妙的意境。

《婴儿》用一个行将临盆的产妇对腹中婴儿的企望,象征地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理想的向往,构思不落俗套。

②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他认为"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音节是诗的血脉。

在他大量的四行一节的抒情诗中,徐志摩常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对偶等手法,《雪花的快乐》里“飞扬、飞扬、飞扬”的连用,造成缠绵中不乏轻快的韵律;在节奏感之外平添了旋律感。

在用韵上,他多方采用西洋诗押韵的方法《先生!先生!》用随韵(AABB),《为要寻一个明星》用抱韵(ABBA),《他怕他说出口》用交韵(ABAB);使诗韵在和谐中显出变化。

③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徐志摩作为新格律派的代表诗人,十分讲究诗形和章法:他的诗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韵脚都各有变化,不太拘泥,讲究诗形而能不为其束缚。

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

《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隔行押韵;一、三行稍短,大抵六字,二四行稍长;大抵八字;诗行有规律地长短错落,又大段整齐、匀称。

④词藻华美,风格明丽。

徐志摩的诗富于想像力,自然也容易表现为文词的丰富,词藻的华丽、浓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思成,建筑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到 美国留学。回国后,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 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林徽因
徐志摩把自己的感 情全部倾注在林徽 因身上。1922年徐 志摩回国,就是为 了追求林徽因。林 徽因是有名的才女 ,在五四时期也是 比较著名的女性作 家。
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岁 ,两人虽然相知很深,但最 后林徽因还是嫁给了梁启超 之子、后来的着名建筑学家 梁思成。从此林徽因成为徐 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 个完美身影。 林徽因对徐 志摩也有很深的感情。林徽 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 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 “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
第一,执著追寻“从性灵深处来的诗句”。 《沙扬挪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第二,对诗的外在形式的美有特殊的敏感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人間四月天劇照
人間四月天劇照
今通译剑桥,是英格兰的 一个城市,靠近康河(剑 河),是英国著名的剑桥 大学所在地,也因此驰名 于世。它是英国学术、文 化中心,风景胜地。《再 别康桥》中的“康桥”是 指剑桥大学。剑桥大学是 英国也是全世界最顶尖的 大学之一。英国许多著名 的科学家、作家、政治家 都来自于这所大学。剑桥 大学也是诞生最多诺贝尔 奖得主的高等学府。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后来,画家刘海粟的斡旋、帮助,陆小曼离婚。 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在婚礼上,遭到证婚人梁 启超的训斥:希望不要有下一次。婚后的徐志摩并 非进了天堂,他父亲始终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 而陆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场上,生活奢侈, 挥金如土。住豪宅,有汽车,有专门的厨师,有很 多佣人,还有专门的按摩师。一些日用品,如服装 、化妆品,手帕等是法国进口的。陆小曼日常生活 懒散,特别好吃。徐志摩说陆小曼,“你一天就是 吃,从起身到上床,到合眼,就是吃。也许你想芒 果或是想外国白果倒要比想老爷更亲热更急。”( 《致陆小曼1931年月12日》)特别是学会了吸毒 ,吸毒成瘾。还和一个那个按摩师关系暧昧。
长篙(gāo) 漫溯 (sù) 笙箫(shēng)
感情:惆怅,惜别
节奏:轻柔,和谐 语调:舒缓,低沉
注:/表示时间停顿较短;∥表示时间停顿略长; ⌒表示语气延长;~表示颤音;△表示末尾一字是 韵脚;_表示是重音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就我个人说,我的眼
是康桥教我睁的,我 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 拨动的,我的自由的 意识,是康桥给我胚 胎的。”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 条河上;康河,我敢 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 一条水。”《我所知 道的康桥》 ——徐志 摩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指导:平仄、押韵、节奏等韵律感、音乐美
读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 青荇 (xìng) • 浮藻(zǎo) • 斑斓 (lán)
当时,陆小曼已经结婚。她 的丈夫王赓,毕业于清华大 学,后来在美国普林斯顿大 学读哲学,又转到西点军校 攻军事,他与美国名将艾森 豪威尔是同学。1918年回国 ,第二年,被北洋政府任命 为我国出席巴黎和武官。后 来,王赓回国,到哈尔滨当 警察局长。王赓虽然对陆小 曼非常关爱,但是,陆小曼 对他并没有很深的感情。
嫻淑妻子
我在法國待了三個多月,直到七弟來找我,我 才與他一
齊到德國去待產,在德國,我生下了我的第二個兒 子,同時,和徐志摩離婚。
如果你一定要問我,我愛不愛徐志摩?我實在是 不知道要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我沒辦法說什麼是愛, 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 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當中,說不 定,我最愛他。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4,徐志摩前后期诗歌特征的差异 性及其成因?
前期:飞动飘逸 后期:幻灭、空虚、感伤
徐志摩的三個女人
張幼儀 林徽音 陸小曼
徐 志 摩
张幼仪
徐志摩1915年,和张君励的妹妹 张幼仪结婚。但是,徐志摩对张 幼仪毫无感情。在英国念书时结 识林徽因,促使他决心离婚。 1922年两人在柏林离婚,而且还 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 时的头号新闻。在离婚以后,张 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 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 开风气之先,业务也相当发达, 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
嫻淑妻子
一九OO年,我出生在寶山縣的一個小村子裡,那 地方離上海不遠。我有兩個名字,一個是「幼儀」 ,一個是「嘉玢」,「嘉玢」是我的學名,「嘉」 是排輩名,「玢」是美玉的意思,我小名叫「幼儀 」,這是我每天用的名字,「幼」有善良的意思, 「儀」表示端莊、正直。不知道是不是名字的緣故 ,我先後在娘家和婆家總是努力做到進退得體,結 果我有時候覺得我沒有屬於自己的生活。
陆小曼
徐 志 摩 与 陆 小 曼
生平
陸小曼,名眉,江蘇常州人,1903年生. 小曼的父親陸定是前清舉人,曾留學日本帝國 大學,歸國後在北京印支部供職.小曼在8.9隨 母親到北平,隨即被送入法國聖心學院讀書,其 父又聘英籍女教員教她英文,到她15.6歲,英文 論文.信札.,已能意到筆隨,平時手不釋卷,那 些名人著作,什九都已讀過,同時她也兼習法文, 因之英法語言,都講的非常流利.
2 徐志摩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浪漫派对美的歌颂: 华兹华斯(《再别康桥》) 泰戈尔的东方田园诗绪 拜伦、雪莱 济慈的唯美
悲观派对死的咏叹:哈代 象征派对丑的揭露:波德莱尔
3,徐志摩诗歌的主要特征
徐志摩热烈的追求: “爱”、“自由”与“美”;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与他那活泼好动、潇洒空灵的个性及不 受羁绊的才华和谐地统一,形成了徐志摩 诗特有的飞动飘逸的风格。
徐志摩创作过多种文学 体裁,散文、戏剧、小 说、诗歌等。其文学成 就主要是诗歌和散文, 是 20 年 代 最 有 成 就 的 诗 人之一,他的散文也是 比较优秀的。曾经出版 诗集《志摩的诗》( 1923 ) 、 《 翡 冷 翠 的 一 夜 》 ( 1927 ) 、 《 猛 虎 集 》 ( 1931 ) 三 部 诗 集 ,在他死后,陈梦家又 给他出版《云游集》。
林徽音
林徽因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 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 一代才女”。她几乎标志着一个时代的 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 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感 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 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 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 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 《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 中》等。1955年4月1日去世,年仅51岁。
照片
←1928年3月 梁思成與林徽音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 婚禮在中國駐加拿大總領事館中舉行。 這是他們的結婚照。 林徽音不願穿西方式的婚紗, 而穿了由她自己設計的帶有東方 色彩的結婚禮服。這張結婚照片 當時曾引起當地新聞界很大興趣。
照片
1930 林徽音與母親、丈夫和女兒
林徽音之墓,梁思成設計, 石刻花圈圖案上方刻著 「建築師林徽音之墓」 墓碑上的石刻花圈圖是林徽音 為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的。
嫻淑妻子
長子徐積鍇出世之後,徐志摩即得到父母的允許負笈海外 去了,隔年,我公婆決定把我也送往國外。我們在沙士頓的 生活過得窮困潦倒,而我又懷了第二個孩子,徐志摩知道了 立刻要我把孩子打掉,我開始懷疑起這個讓我懷了他孩子的 男人,難道我一直錯看了徐志摩,一廂情願的假想他是個以 學術才華光宗耀祖、事父母至孝、為人正直的丈夫嗎? 在我懷了第二胎之後不久,他向我提出離婚,之後,他不 告而別。有一天早上,徐志摩託人帶了一個口信給我,問我 「妳願不願意做徐家的媳婦,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從 那時候起,我就知道徐志摩不會再回來了。
80年代以后,随着思想解放 和文学解放,徐志摩的价值 被重新肯定,影响日益扩大 ,并很快被社会广泛接受。 徐志摩的诗集、散文集、全 集大量出版。同时,文化市 场也大量地抄作徐志摩的浪 漫的爱情故事,徐志摩几乎 成为大众文化中的一道浪漫 的风景。
徐志摩(1896——1931),名章序,字志摩,1896 年出生于浙江省海石县硖石镇一个富商家庭。1918 年留学美国,先学银行专业,后学社会学。1921年 又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 留学期间,深受西方民主主义思想影响,和浪漫主 义诗歌影响,喜爱雪莱、拜伦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1922年回国,曾担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同时,开始大量诗歌创作。1923年参与发起新月社 ,1926年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等人 一起提倡新格律诗。1928年主编《新月》月刊,曾 经与无产阶级文学发生激烈的论战,1931年11月19 日,因飞机失事遇难身亡。时年36岁。被认为是诗 坛上的一颗流星。
陆小曼的这种奢侈的生活,迫使徐志摩拼命地 赚钱,创办新月书店,同时,在三所大学兼职 ,当时,徐志摩的月收入最少五、六百大羊, 但是,仍然入不敷出。徐志摩毕竟不是那种花 花公子,所以,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中,感到非 常痛苦。在感情上,也陷入了危机,一度离家 出国,回国后想从这样的生活中挣扎出来,所 以才到北京任教。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创作陷入 了“穷、窘、枯、干”的境地。《生活》( 1928) 可以反映那时徐志摩的苦闷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