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合集下载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

1900年出生原籍江苏宝山,比志摩小4岁,世居真如,后移嘉定。

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是当时上海宝山县巨富。

张祖泽有八子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为其次女。

她的二哥张君劢(音迈),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活动家和哲学家。

1912年7月,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立“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2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嘉森)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到该校读书。

该校首任杨达权,重视女子教育,张幼仪在此受到了先进教育。

但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成亲了。

替她作媒的正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在当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他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就是徐志摩。

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

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

徐志摩的态度:“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1918年生长子徐积锴kǎi(阿欢),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君劢的信,被迫不耐烦地把张幼仪接到他身边,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的态度“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

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

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

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

可是我晓得那是他。

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此时的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情网,不久徐志摩就提出离婚,已有二个月身孕的张幼仪毅然同意。

张幼仪徐志摩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

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

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她去医院看了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离婚后,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看到一个爱一个,就是一个人渣。

是徐志摩,爱一个,伤一个。

在徐志摩有限而辉煌的35年人生中,他与三个女人有着源源不断的恋情。

首先是张友爱,她一生的妻子。

他们是典型的由父母安排的婚姻。

当时,徐志摩被迫嫁给张友爱。

虽然这听起来像是封建社会的陋习,但这种关系实际上是徐志摩一生中的一段真实的婚姻。

张友爱从小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

1915年,她与徐志摩在家乡浙江夏至结为夫妻。

婚后第二年,徐志摩去上学了。

学识渊博的张友爱在家照顾徐志摩的父母,帮公公照顾家里的一切。

1921年,张友毅随徐志摩赴英国留学。

这可以说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不过,在徐志摩看来,他想要的是。

“我要在人海中寻找我唯一的灵魂伴侣。

我很幸运能得到它,但如果我做不到,我就注定要失败。

”许志摩见了林徽因,觉得自己很幸运找到了自己的“唯一灵魂伴侣”。

此时,徐志摩已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

与林徽因相比,他24岁时大了8岁,是老一辈的真实写照。

不过,虽然当时妻子张友爱和孩子来到伦敦,徐志摩还是向林徽因发起了一场爱情告白。

林徽因看似牢不可破的防线,挡不住徐志摩浪漫的“人渣男”攻势。

她对他说:我不是一个感情随便的女人,你必须在我和张友爱之间做出选择。

于是徐志摩马上回家告诉张友爱,说她要离婚了。

虽然张友爱觉得不理解,但她还是理性地处理了此事,带着孩子去德国留学。

其实当时张友爱已经怀孕了,她又为徐志摩怀了一个孩子,但徐志摩只是冷冷地说:“吵架,离婚”。

第二,“唯一的灵魂伴侣”林徽因。

他们的感情在今天的眼里是最血腥的,这就是狗血戏的剧本。

有了家庭,徐志摩遇到了才华横溢的林伟茵。

他毅然抛弃妻儿,坚持追求自己所爱的女人林徽因。

许智霖与许智霖离婚,成为第三者。

但事实上,徐志摩也是第三者,因为林徽因当时已被父亲许配给梁思成。

然而,当时林徽因的父亲林昌民同意了女儿和徐志摩的关系,忘记了自己曾把林徽因许志摩许配给梁思成。

之后不久,林徽因在欧洲巡演结束后不得不和父亲一起回去。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徐志摩是花花公子吗?常常会想起徐志摩,不仅因为他的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跟几个优秀的女人有关系,要是没有这几个女人,光凭着那几首诗,写得再好,人们的兴趣也不大。

男人喜欢徐志摩,只能说感兴趣,因为他艳福不浅,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这样活一回呀;女人喜欢徐志摩,是真喜欢,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怎么那么多优秀的女人都爱他爱得死去活来,我倒要看看这是个什么人!怎么不想想,是徐志摩真值得爱,才会有人爱,是徐志摩真优秀,才会显得那些女人优秀。

如果张幼仪不是徐志摩的前妻,只能说是个会理家理财的女强人;要不是和徐志摩有那么缠绵的恋情,林徽因不过是个漂亮的女建筑学家;要不是成了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不过是个才貌双全的民国名媛。

还是徐志摩好,才有了她们的好。

她们的本事是她们的,她们的名声,有一大半是徐志摩带给她们的。

千万别认为徐志摩是个花花公子,只会讨女人喜欢。

他的人品也很好,基本上可说是完美的,无可指摘的。

这从他死了以后朋友们的评价上可以看得出来。

梁实秋是个很自负的人,轻易不说过头话,和徐志摩的关系也不是十分亲密。

徐志摩去世后,有人说徐志摩是纨绔子弟,意思就是浪荡公子、花花公子,梁实秋就说:“有人说志摩是纨绔子,我觉得这是不公道的。

他专门学的学科最初是社会学,有人说后来他在英国学的是经济。

无论如何,他在国文、英文方面的根底是结实的。

他对国学有很丰富的知识,旧书似乎读过不少,他行文时之典雅丰赡即是明证。

他读西方文学作品,在文字的了解方面没有问题,口说亦能达意。

在语言文字方面能有如此把握,这说明他是下过功夫的。

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么?志摩在几年之内发表了那么多的著作,有诗,有小说,有散文,有戏剧,有翻译,没有一种形式他没有尝试过,没有一回尝试他没有出众的表现。

这样辛勤的写作,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吗?”梁实秋还说,他数十年来奔走四方,遇见的人也不算少,但是还没见一个人比徐志摩更讨人喜欢。

徐志摩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的三个女人徐志摩一生有三个女人,这三个女人分别是他的第一任夫人张幼仪、他在留学期间追求过的“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以及上海有名的交际花陆小曼。

对于第一个女人,我想,徐志摩是万般不情愿的,也许是出于对父母命令的屈从,也许是为了家族利益,但绝对没有一种可能是因为他爱她,这样的证据太多了。

徐志摩第一次见到她的照片时,用极度鄙夷的口气吐出一句“乡下土包子。

”婚后两人的感情也是平平淡淡,甚至可以说是毫无生气,徐志摩从来不肯正眼瞧过张幼仪一眼,就连传宗接代这种事徐志摩也只是奉父母之命而不得不为之。

当徐志摩在伦敦求学时,她前往与他团聚,而当时徐志摩已疯狂地爱上了林徽因,一个十六岁的少女。

也正是在这多事之秋,当徐志摩得知张幼仪已经身怀六甲时,他竟冷冷对她说:“把孩子打掉。

”张说:“现在打孩子很危险的,我听说有人因为这个死了呢!”徐说:“还有人坐火车死了呢,难道因为坐火车会死人就不去坐火车了吗?”这就是徐志摩的正牌妻子所钟爱的丈夫对待妻子的态度,简直可以用“刻薄残酷”来形容。

我同情张幼仪,同时也怪她不争气。

她跟了徐志摩那么多年,怎么就没从他身上学到点什么。

徐志摩可以用情不专,可以一生只为了“爱、美、自由”而抛弃道德舆论,抛弃作为一个丈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抛弃一个全心全意忠于他的妻子,那么张幼仪为什么就不能结束这种婚姻的折磨和羁绊,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呢?以她的家庭背景,就算找不到一个高富帅,找一个爱她宠她的忠厚之辈也完全没有虞虑。

可她为什么没有这么做?我觉得,原因有三:一、张幼仪是个温婉贤淑派,宁可天下人负我,也不可我负天下人。

她的这种性格使她在这一场没有爱情根基的婚姻里一直充当着弱势的角色,对周遭的一切逆来顺受。

懦弱的她不会选择背叛婚姻,背叛丈夫,除非徐志摩一纸休书先抛弃了她,事实证明,结局的确如此。

二、张幼仪是个受传统思想严重束缚的旧社会女子,思想还是尚未开化到背夫弃子另寻他爱的境界。

徐志摩过于自由,而她过于保守,他们的结合就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但这种结合显然是悲哀的,所以造成了悲剧。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张幼仪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

1900年出生,原籍江苏宝山,后移嘉定。

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是当时县里的巨富。

张祖泽有八子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为其次女。

她的二哥张君劢,在近现代史上颇有影响,是民社党创立者。

四哥张嘉璈曾任中国银行总裁、国民政府交通部长。

张幼仪15岁时奉父母之命曾嫁给徐志摩。

名门望族之女张幼仪生于1900年,她的家庭是上海宝山的一个大户人家。

在张幼仪14岁那年,张嘉璈奉命视察杭州一中,看到了徐志摩的考卷,颇为赞赏,主动向徐家求亲,当然这里也有经济政治联姻的意思,当时徐家以二妹相许。

张幼仪比徐志摩小4岁。

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家中开办有灯泡厂、蚕丝厂、布厂、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等,和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他一口答应,并送了聘礼。

聚少离多的婚后生活1915年10月,张幼仪和徐志摩结婚,徐志摩并不喜欢她。

婚后,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话说,张幼仪个性沉默坚毅,帮助公公理财,甚为得力,但这些老人眼中的优点,在活泼飘逸、热情奔放的诗人眼里,就是呆板无趣、僵硬乏味。

1916年秋,徐志摩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

翌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

由妻兄张君劢介绍,徐志摩拜梁启超为老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

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从上海启程赴美国留学。

1920年9月,他由美国来到英国留学。

婚后4年,两人在一起的日子只有4个月。

张幼仪足不出户,总是长时间跟着婆婆坐在院子里缝缝补补。

婚后她也曾写信给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希望能完成中断的学业,但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这些事情,使得读书的愿望成为泡影。

1920年初秋,徐志摩在伦敦见到17岁的林徽因,一见钟情,陷入单相思。

是年冬,林去苏格兰上学,不久后随父回国。

团聚后的别离1920年底,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先到马赛再到伦敦。

据说张幼仪出国与徐志摩相聚,是公公婆婆安排的,为的是让徐志摩知道要对家负起责任。

再别康桥番外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再别康桥番外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徐志摩何以如此迷恋康桥?仅仅是因为在这里读过书吗?显 然不是。是因为康河的风光秀美吗?
不完全是,须知诗人是南方人,好山好水是见过不少的。 翻一翻诗人的散文与书信,或许会找到答案。诗人曾说过;“我 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 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 痛苦的时期。)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 独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 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记那初春的睥睨吗?曾经有 多少个清晨我独自冒着冷薄霜铺地的林子里闲步……为听鸟语, 为盼朝阳,为寻泥土里渐次苏醒的花草,为体会最微细最神妙的 春信。阿,那是新来的画眉在那边凋不尽的青枝上试它的新声! 阿,这是第一朵小雪球花挣出了半冻的地面!阿,这不是新来的 潮润沾上了寂寞的柳条?”(《我所知道的康桥》1926年1月15 日)。
作为他的原配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张幼仪真是 无可挑剔了,贤良淑德,相夫教子, 孝顺父母。但志摩爱过她吗?从未。 有的恐怕也仅仅是感激之情,他不是 如此的自私,如此的吝啬自己的爱, 而是他无法左右,梦中他们擦身而过, 相遇却不曾相识。 幼仪为志摩付出了一切,他需要 她时,她留下来照顾他,他要离开她 时,她不给他丝毫的羁畔。志摩的 《笑解烦恼结》是给她的,这笑的背 后蕴涵了幼仪多少的泪和苦痛,而这 仅仅源自一个理由,没有理由的理 由——志摩不爱她。
但生活毕竟是现实的,小曼留恋 于交际圈,宴游,打牌、应酬,不但 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浪费了自己的天 赋,也在生活上给徐志摩带来了许多 困难,甚至染上了烟瘾,一掷千金, 为了维持生计,志摩不得不身兼数职。 最终徐志摩要去北平了,小曼却离不 开上海的浮华生活,于是志摩只能上 海、北平两地跑,他的心底渗着一片 冰凉。

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加番外

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加番外

在徐志摩35年的生命中,曾与三位女性有着斩不断的情愫。

除陆小曼外,还有一位是原配夫人张幼仪,另一位是以无言结局的建筑学家林徽音。

张幼仪出身名门,秀外慧中,1915年在浙江硖石老家奉父母之命和徐志摩结成伉俪。

婚后次年,徐志摩出外求学。

知书达理的张幼仪孝敬公婆,帮助公公掌财理家。

1921年张幼仪到英国陪读,和徐志摩度过一段温馨甜蜜的生活,直到才艺双绝的林徽音出现在徐志摩的生活里。

当时医学不发达,堕胎意味着生命风险,但是为了追求林徽音,徐志摩强迫张幼仪堕胎。

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

”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

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励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

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

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

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

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

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起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张幼仪与儿子一起在美国幸福生活,活了八十八岁,一九八八年在纽约去世。

徐志摩的冷血寡恩,不尽人道、夫道、父道,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但徐志摩抛弃张幼仪的事迹却成了徐志摩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标榜!说这是徐志摩反抗“四千年史髅不绝”的“忠孝节义”!徐志摩与林徽音的父亲林长民在北大读书时就相识。

那时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林长民是教育总长,两人过从甚密。

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入门弟子,常在梁府见到林长民,并与之结成忘年之交。

1921年春,林长民赴英游学,同时送爱女到英国读书。

徐志摩对正值芳年的林徽音一见钟情,林徽音则要求徐志摩先离了婚再来谈他们的情事。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徐志摩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曾写下了《再别康桥》等诗歌名篇,并且和林徽因、陆小曼二位当时著名的才女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

客观地讲,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位女子都十分优秀。

张幼仪,大家闺秀、知书达理,本分而孝顺,并且,多年后,成为商界精英。

陆小曼,美丽娇艳、才艺双绝,名冠南北。

林徽因,知性美女,多才多艺,成果丰硕,中国古建筑权威。

三人的共同点是至少懂一国外语。

陆小曼与林徽因还分别被公认为民国“四大美女”之一!张幼仪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1900年生于江苏宝山,逝于1988年。

1915年与徐志摩结婚。

1918年生下长子徐积锴。

1920年,张幼仪前往欧洲与徐志摩团聚。

然而,此时的徐志摩正在热恋林徽因。

为了能够追求到林徽因,徐志摩决绝地向张幼仪提出离婚。

当时,林微因极为痛苦。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同意了徐志摩的要求。

并于第二年生下了二儿子之后,与徐志摩正式离婚。

对于徐志摩张幼仪的婚姻比较官方的说法是,张幼仪的四哥看中了徐志摩的才华,率先与徐家议亲,欲将自己的还未毕业妹妹嫁给徐志摩。

徐志摩本身并不情愿,但摄于其父的压力,勉强答应。

张幼仪婚后很受公婆喜爱,但始终得不到丈夫的欢心,即使生下长子徐积锴后,夫妻感情依旧没有改善。

徐志摩不顾娇妻幼子,远赴海外求学,还与名媛林徽因相识相恋,甚至在妻子张幼仪怀有身孕的前提下,向妻子提出了离婚。

隐忍坚强的张幼仪毅然同意,并在生下次子彼得后与徐志摩办理了离婚手续。

徐志摩张幼仪成为了民国首对采取西式方式离婚的夫妻。

离婚后的徐志摩没能与林徽因结成美眷,最终与朋友的妻子陆小曼结为夫妻。

再婚后的徐志摩过得并不幸福,妻子醉心玩乐和享受,父母又断绝了经济支援,徐志摩不仅赚钱养家,还经常与妻子争执吵闹,备受压力,直至乘机遇难才算解脱。

而张幼仪在离婚后,独自抚养孩子,依靠兄长坚强生活。

回国后,不但在学校任教,还受聘成为上海女子银行副总裁,事业有成。

解放后,张幼仪与一名华裔医生结婚,并于1988年在纽约病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当人们提及徐志摩时, 大多数人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徐志摩一生最重要的三个女人---张幼仪, 林徽音和陆小曼. 她们与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曾感动过无数人。

徐志摩是幸福的。

他的一生得到三个女人的真诚的爱情. 这三个女人中, 不管是张幼仪, 林徽音或是陆小曼都深爱着徐志摩。

林徽音虽没有嫁给徐志摩, 但从她后来写给徐志摩的诗中, 却对志摩表达了深沉的爱。

爱情在徐志摩的人生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爱情和婚姻是人生中唯一的要事”。

没有爱情, 徐志摩根本不会成为诗人, 更不用说驰名中外, 流芳百世. 志摩曾说过, 在他人生的前二十年里, 诗歌与他无缘。

他之所以提笔写诗, 是因为林徽音。

诗人在遇见林徽音后, 被林徽音的文学才华所迷住, 并迅速坠入爱河。

他用诗歌来与林徽音沟通, 向林徽音表达他的爱.当徽音最终决定与徐志摩的老师的儿子梁思成结婚时, 志摩受到沉重的打击, 他的诗歌产量也剧减。

徐志摩的诗深受他的爱情的影响. 在热恋中, 他的诗歌充满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失恋时, 他的诗却充满悲哀与对世界的失望与厌恶。

如果没有爱情, 徐志摩就不可能写出入此感人肺腑的诗歌。

张幼仪 & 徐志摩
“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

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
题。

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

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人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张幼仪
张幼仪,徐志摩的原配妻子。

他们的婚姻是双方父母定的,15岁时张幼仪就嫁到浙江硖石做了徐家少奶奶。

张幼仪深受旧式中国礼教的束缚,个性沉默坚毅,举止端庄,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都甚为得力,她默默地为徐志摩支起一方天空,尽管在这一方天空中连一丝叹息都不曾划过。

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小脚与西服的冲突也是旧文化与新文化的冲突,这桩秉奉媒妁之言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着必然的矛盾,注定着失败。

林徽音 & 徐志摩
偶然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忘掉曾有这个世界,有你;
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
落花似地落了去;
忘掉,这些泪点里的情绪。

到那一天一切都不存留,
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痕迹;
你也要忘了我,
曾经在这个世界里活过。

——林徽音
林徽因在徐志摩的生命中的出现,就像《偶然》这首诗的题目一样,也是个偶然。

徐志摩与林徽因初识在英国伦敦,那一年,徐志摩24岁,林徽因16岁。

林徽因出身名门,祖父林孝恂曾任翰林院编修,父亲林长民时任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林徽因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与家庭熏陶。

徐志摩在与林长民的交往中渐渐地与林徽因熟悉起来。

林徽因的美丽与才气,过人的艺术感悟和优雅的谈吐,就像一位女神,静静地投映在徐志摩的心海里。

在以后的岁月里,林徽因始终与徐志摩保
持着朋友间真诚而纯洁的情谊,她对徐志摩感情的理解和尊重,使她永远拥有徐志摩的敬重和挚爱。

陆小曼 & 徐志摩
陆小曼,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

陆小曼生于一九零三年,一九六五年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陆小曼江苏长州人,民国时期著名女画家,写作也非常棒。

19岁时由父母做主,嫁给了无锡人王赓。

徐志摩是王赓的好朋友,经常和王赓、陆小曼喝茶、聊天。

王赓一旦遇到事情分不开身的时候,便叫徐志摩陪着陆小曼外出游山玩水或是到灯红酒绿的场合消遣。

那时,徐志摩正处在失恋阶段,他拚命追求的林徽音已经和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有了婚约。

于是便把满腹的柔情转移到陆小曼身上。

恰好王赓受聘赴哈尔滨提任警察局长,陆小曼空闺独守、芳心寂寞。

陆小曼和徐志摩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陆小曼和徐志摩的爱情受到家人的反对,周围人的白眼,徐志摩的父亲更是看不惯陆小曼,他说如果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徐志摩的所有开支就会断掉。

徐志摩和陆小曼他们不顾一切,最终结为夫妇。

婚后陆小曼没多久就变得天天醉酒于社交,变得奢华无度,甚至堕落到吸大烟。

徐志摩努力写稿所赚的钱都被他花光,徐志摩最终无力承担,他失望的离开了陆小曼,他放弃了,选择离开,就在他离开的时候,有一个朋友问他:你放得下小曼,她没有留你吗?
徐志摩笑道:假如我坐飞机死了,她岂不自在。

结果徐志摩就死在了他所坐的飞机上,飞机失事。

陆小曼知道后后悔莫及,可时间怎会倒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