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徐志摩诗歌的意境美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注重艺术技巧,创设意境,善于比喻。
1、意境优美,回味无穷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2、音乐结构完美统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瑕瑜互见,阳春下里相杂。
1、文字灵动,情感纯真沙扬挪拉一首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这诗是简单的,也是美丽的;其美丽也许正因为其简单。
诗人仅以廖廖数语,便构建起一座审美的舞台,将司空见惯的人生戏剧搬演上去,让人们品味其中亘古不变的世道人情!这一份驾诗驭词的功力,即使在现代诗人中也是罕有其匹的。
而隐在诗后面的态度则无疑是:既然岁月荏苒,光阴似箭,我们更应该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每一寸人生!2、以丑入诗,情感过度渲泄残破一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当窗有一团不圆的光亮,风挟着灰土,在大街上小巷里奔跑:我要在枯秃的笔尖上袅出一种残破的残破的音调,为要抒写我的残破的思潮。
二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生尖角的夜凉在窗缝里妒忌屋内残余的暖气,也不饶恕我的肢体:但我要用我半干的墨水描成一些残破的残破的花样,因为残破,残破是我的思想。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叫人生死相许作家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解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解读【摘要】徐志摩是一位很有声望的诗人,他感情四外冲溢,在激情驱使下,就“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这些花雨内容斑驳陆离,思想复杂;语言浅显,多用口语,感情奔放;形式多变,追求艺术技巧。
本文从诗歌的形式、艺术手法等方面解读《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浓烈深厚的情感。
【关键词】情感对比叙事想象形式用韵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写于1928年,初载同年3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号,署名志摩)第一次读到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立时想起金文学家元好问的《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一词,如此明确地表述出一个爱情故事的甜美与悲伤并直接地体现出诗歌的主题,深深的打动了我,读起来很揪心。
这首诗的对比格局、叙事手法、重章叠句、用韵和谐使得他的浓重情感都达到了诗歌最不易达到的高度,令人不忍卒读,悲伤至极!一、情感变化落差大,前后对比形成张力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①相对立的、冲突或者意义互相逆反的对比可以给艺术作品带来巨大的艺术张力,从而产生一种美感。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我不喜欢壮烈。
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壮烈是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
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仍大于启发性。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②她这里提出的“参差的对照”的说法,是对“对比”的最好表述。
徐志摩诗《云游》赏析

徐志摩诗《云游》赏析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①写于1931年7月,初以《献词》为题辑入同年8月上海新日书店版《猛虎集》后改此题载同年10月5日《诗刊》第3期,署名徐志摩。
*********************************************************************************诗评:从《沙扬娜拉》、《再别康桥》到《云游》,人们很自然在其中找出徐志摩诗作中基本一致的诗歌形象和抒情风格。
在这类最能代表徐志摩才性和诗情的诗歌里,不仅以其优美的想象以及意境的空灵洒脱打动着读者,而且也因为其中隐约着的对人生的理解与生命的把握时时透出的希望与信仰使读者认识到艺术的价值与美的意义。
在这些诗中,徐志摩构筑着自己“爱、自由、美”的单纯信仰的世界。
《云游》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那天你翩翩地在空际云游”,诗歌开头以第二人称起始,暗示着抒情主体对它的钦慕向往之情。
诗里云游的特征是空无依傍的自在逍遥:“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这一逍遥的愉快实在带有脱却人间烟火味的清远,这里既含有《庄子·逍遥游》中与万物合一的自在心态的深刻体会,也有抒情主体心灵呼应的瞬间感受,空中飘荡的云游适性而往,不拘一地,为何会给抒情主体以深深的向往,诗中没有明说,但却在后面作了间接的交代,“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有一流涧水……”,至此,抒情主体作为旁观的姿态点出了第三者的存在,“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浅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浅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摘要:徐志摩是我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尽管他的诗歌思想复杂,但是艺术性较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他的诗歌感觉敏锐,想象丰富,意象柔美,意境清逸,音律优美和谐,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为现代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个性特色;感觉;想象;意象;意境;韵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是一位复杂而特殊的诗人,也是一位引人注目、值得研究的诗人。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上,他风流倜傥,名噪一时,是新月诗派的主要代表,对现代新诗的倡导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朱自清说:“中国现代诗人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1933年,茅盾在《徐志摩论》中说:“我觉得新诗人中间的徐志摩最可以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最足供我们研究。
”徐志摩,189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商家庭,1918年上海沪江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后为拜见罗素赴伦敦剑桥大学。
在英国留学期间,他阅读了拜伦、雪莱、哈代、曼殊菲尔、泰戈尔等人的大量诗作,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诗歌,并奠定了其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基调。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1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等人发起组织新月社。
徐志摩从1921年开始新诗创作到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十年时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
他生前亲自编选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三部诗集,逝世后又由陈家梦编写陆小曼作序出版了诗集《云游》。
尽管他的诗思想内容复杂,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较高的艺术性。
徐志摩对中国新诗的贡献主要在于诗歌的表现技巧和艺术成就。
1.真挚的感情,鲜明的个性。
真正的诗是诗人心灵的悸动,心灵的倾诉,心灵的歌唱。
徐志摩说过“诗是从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流出来,性灵里逃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的。
”徐志摩的诗就是带着真情抒写出来的,他在字里行间倾注了自己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真实感想。
徐志摩的诗歌中有对自由、光明、理想的追求,《为要寻一颗明星》中诗人为了追求光明与理想的境界,一往直前,死而不悔。
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

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诗作中的绝唱。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欢迎阅读!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1】《再别康桥》原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品。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
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
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若分析的话,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还有,还加上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为这个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
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
浅析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

浅析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浅析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徐志摩其诗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颇受人们的喜爱。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欢迎大家阅读!徐志摩从1921年开始写诗到1931年离世,在整整十年间共出版了版了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共计诗作290余首。
有些人认为徐志摩的诗作内容空泛,用词过于矫揉造作。
虽不认同但也不能否认,徐志摩的诗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颇受人们的喜爱。
诗歌作为过程就是艺术的创造过程,也是人性本质中的感性爆发。
徐志摩的诗是激情与冷静的耕耘的收获。
一、徐志摩诗歌的意象之美1.复叠美。
这里所说的复叠指的是同一次与反复多次的出现。
如《康桥西野色》中的第四节:“晚霞在林间里,晚霞在原上的溪底,晚霞在风头风尾,晚霞在村姑的眉际,晚霞在艳喉鸦背,晚霞在鸡啼犬吠。
”这里共出现了6次“晚霞”。
这六次并不是单纯形式上的重复,而是在不同场景下对晚霞的不同描述,极力表现晚霞之美,给读者带来全方位、立体化美的享受。
诗人巧妙地用了这种复沓变奏的手段来抒发情感,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从一个角度出发最终又回归原地,但每次的循环往复都能够给人以新鲜之感,让我们在感受到这意象的复叠美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深深情感。
2.动态美。
动态美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美,意象中最有吸引人的也是这种流动性的事物。
因此,徐志摩的诗歌好似是一个个跃动的水滴组成了川流不息的河流,极具动态美。
比如《呻吟语》所描写的:“我亦愿赞美这神奇的宇宙,我亦愿意忘却了人间的忧愁,像一只没有挂累的梅花雀,清朝上歌唱,黄昏时跳跃。
假如她清风似的常在我左右,我亦想望我的诗句清水似的流,我亦想望我的心池鱼似的悠悠;但如今膏火是我的心,再休问我闲暇的诗情。
上帝!你一天不还她生命与自由!”在这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描摹的一副生机勃勃、声色俱佳的画面,让读者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感官中体会到自然和谐之美[1]。
徐志摩诗的艺术特点

徐志摩诗的艺术特点徐志摩(1897年-1931年)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又融入了现代主义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下是徐志摩诗歌的几个主要艺术特点:1.倾诉个人情感:徐志摩的诗作一直以直抒胸臆、倾诉个人情感为特点。
他在诗中经常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
徐志摩的诗歌充满了浓烈的个人色彩,他用散文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爱情、友谊、人生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2.追求自由与独立:徐志摩在他的诗歌中追求自由与独立,表达了他对束缚和压抑的反叛。
他渴望摆脱传统文化与社会观念的桎梏,追求个体的自由发展和卓越性。
他倡导个性自由、情感自由,主张摒弃束缚和约束,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自我实现。
3.留白与意境:徐志摩的诗歌善于运用留白的手法,通过减少修饰、陈述简略的方式,使诗歌留下更多的空间供读者去联想和想象。
他不仅注重表面的描写,更在其中表达了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意境的美感。
他的诗歌常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开启一种神秘而温馨的氛围,使人们产生共鸣和思考。
4.感受自然与传统诗词的影响: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常常包含对自然界的感悟和描绘。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将自然界的美妙与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合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与人的内心的交流与共鸣。
此外,徐志摩还受到传统诗词的影响,他善于运用古典诗词的表达方式和格律,使其诗作更加韵律优美和形式完整。
5.唯美与浪漫主义:徐志摩的诗歌作品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爱情、美的追求和理想化的情感。
徐志摩的诗歌充满了对爱情的狂热和渴望,他通过对爱情的歌颂和神秘化的描写,使其诗歌具有浓厚的唯美主义色彩。
综上所述,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包括倾诉个人情感、追求自由与独立、留白与意境、感受自然与传统诗词的影响,以及唯美与浪漫主义情感。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独具个人风格,而且融合了多种传统与现代元素,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徐志摩的诗歌四大特点

徐志摩的诗歌四大特点①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徐志摩常用奇特的想象、比喻,造成新奇、美妙的意象,用暗示委婉含蓄造成新颖、美妙的意象。
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以"雪花"自称比那飞扬的雪花的意象,巧妙地传达了执着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
《她是睡着了》以丰富的想象,描摹意中人的睡态,连续用星光下的"白莲"香炉里的"碧螺烟"喧响的"琴弦"翻飞的"粉蝶"四个富有浓郁诗意的物象,营造出美妙的意境。
《婴儿》用一个行将临盆的产妇对腹中婴儿的企望,象征地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理想的向往,构思不落俗套。
②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他认为"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音节是诗的血脉。
在他大量的四行一节的抒情诗中,徐志摩常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对偶等手法,《雪花的快乐》里“飞扬、飞扬、飞扬”的连用,造成缠绵中不乏轻快的韵律;在节奏感之外平添了旋律感。
在用韵上,他多方采用西洋诗押韵的方法《先生!先生!》用随韵(AABB),《为要寻一个明星》用抱韵(ABBA),《他怕他说出口》用交韵(ABAB);使诗韵在和谐中显出变化。
③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徐志摩作为新格律派的代表诗人,十分讲究诗形和章法:他的诗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韵脚都各有变化,不太拘泥,讲究诗形而能不为其束缚。
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
《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隔行押韵;一、三行稍短,大抵六字,二四行稍长;大抵八字;诗行有规律地长短错落,又大段整齐、匀称。
④词藻华美,风格明丽。
徐志摩的诗富于想像力,自然也容易表现为文词的丰富,词藻的华丽、浓艳。
《她是睡着了》、《半夜深巷琵琶》、《秋月》都写得妩媚朗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病中》一口气连用七个比喻(博喻)形容病中的心情、一瞬间的回忆。
夕阳中的金柳、潭底倒映的彩虹、水中的青荇、斑斓的星辉……织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使《再别康桥》别具一种温柔纤丽的风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徐志摩诗歌的意境美
徐志摩善于成功而巧妙地将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鲜明跳跃和意境美融
为一体,相得益彰,互为映衬,共同营造了如山泉般叮咚、俊逸、清新的优美诗
歌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其意境美包括清新恬静美、情景交融美、空灵美。徐
志摩善于选取富有空灵秀逸之美的自然意象和富有比喻、象征意义的美好意象,
来营造情景交融、空灵宁静的意境美,来书写他不懈追求着的理想、爱情和灵性
的自由。
一、清新恬静之美
徐志摩曾说:“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母
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他还说:“要使我的心灵,不但消
极的不受外物的拘束与压迫,并且永远继续的自动趋向创作,活泼无碍的境界是
我的理想……领受到大自然一草一木的精神是我们的理想。”他认为只有大自然
是最纯真、最自由、最美好的,大自然就是自由的象征,那么大自然所具有的秀
逸空灵、清新幽雅的美就是生活中所要追求的真正的美。而且他还认为人生最大
的幸福是生活得自由,生活得纯真。要实现这些理想,必须到大自然中去寻觅。
当然徐志摩擅长通过对自然意象的描述来抒发思想感情。
徐志摩最喜欢最常用的喻体有花、鸟、明星、水晶等等。他喜欢选择莲花最
为诗歌意象。例如《她是睡着了》:“她是睡着了——/星光下一朵斜敬的白莲,/
她入梦境了,/香炉里袅起一缕碧螺烟。”用“星光下一朵斜敬的白莲”这个意象来
表现少女睡态的安宁祥和;用“香炉里袅起的一缕碧螺烟”这个意象来表现少女入
梦后的幽静和谐;用“涧泉幽抑了宣响的琴弦”这个意象来比喻少女睡熟时轻柔的
鼾声;用“晨曦下在荷盘中颤动的露珠”这一意象来表现处于欢欣梦境中少女酒涡
的甜美;用欢快飞舞的彩蝶这个意象写少女入梦后的欢欣愉悦……这里的比喻意
象绚丽多姿、摇曳多情、美妙绝伦。又如:”你我的心;像一朵雪白的并蒂莲,/
在爱的青梗上秀挺,欢欣,鲜妍,/在主的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最后的
一天》)“她脸上浮着莲花似的笑”(《爱的灵感》)。特别是短诗其代表作《沙扬娜
拉——赠日本女郎》将莲花描写到极致:“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
不胜凉风的娇羞”以风中水莲的柔美姿态,来比喻心爱的日本姑娘那一低头的深
情、温柔与娇羞,作者抓住美丽姑娘的那一瞬间的传神动作,写出了一位姑娘与
朋友道别时的含情脉脉、楚楚动人的神态。在他的笔下,纯净无瑕的白莲成为抒
情载体,它是那样的清丽绝俗、纤尘不染,这包含着诗人对圣洁美好爱情的真挚
渴求和对情人的赞美之情。
二、情景交融之美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一切景物皆情语。在表现诗歌关于“情景交融”
这一文学特征方面,徐志摩做得非常出色。
在创造意境的过程中,作者寓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表面
上从不谈及情感,但情感寓于景中,并且更显得情意绵绵,情真意切。如《沪杭
车中》一诗,徐志摩一连用了“烟、山、云影、水、桥、橹声、松、竹、红叶”
九个意象,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画卷:山水相连,云烟弥漫,雾霭缭绕,
松涛阵阵,修竹俊秀,红叶映衬,秋色绚烂。在自然景物中流露出“催老了秋容,
催老了人生”的感叹。最后一句“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点题显意,道出了作
者“人生几何”的感叹。这里绘出的影像是一幅山水画,但透出的神韵是抒情诗,
情景交融而形成了优美的意境。
三、飘逸空灵之美
徐志摩是个狂放不羁的大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他认为“自然可以
让我们摆脱外在的一切束缚,压抑的心态,是一种心灵的不羁与解脱”。他曾说:
“要使我的心灵,不但消极的不受外物的拘束与压迫,并且永远继续的自动趋向
创作,活泼无碍的境界是我的理想……领受到大自然一草一木的精神是我们的理
想。”他经常以宁静的心情去观察大自然,映照着社会的动静与喧寂。思考现实
人生。比如在《东山小曲》中吟唱:“太阳在山腰里笑/太阳在山坳里叫/游山的你
们来吧/这里来望望天,望望田消消遣/忘记你的心事,去掉你的烦恼。”表达了他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自由的追求。他在其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到: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
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秘神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星光与波光的
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康桥是他留学的地方,这里有他的梦想,康
桥成了他政治理想的象征,徐志摩对大自然的描写和热情吟咏往往传达出他的政
治理想。徐志摩说:“是人没有不想飞。这皮囊若是太重,就掷了它。可能的话,
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他想飞到那浩瀚天际的云端,去追逐藏在云端的梦想。
富有灵动飘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