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

合集下载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魅力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魅力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魅力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下是徐志摩诗歌的一些艺术特点:
1. 清新自然:徐志摩的诗歌常常运用自然语言的表达方式,呈
现出清新自然的艺术效果。

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 情感真挚:徐志摩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深情和感性,他善于表
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诗歌充满了情感真挚和感染力。

3. 格式灵活:徐志摩的诗歌格式灵活多样,他有时会在诗歌中
融入散文、民谣等元素,使诗歌更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4. 文学性强:徐志摩的诗歌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他的诗歌语
言简练、精准,能够充分地发挥出诗歌语言的文学魅力。

综合以上特点,徐志摩的诗歌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深受读者喜爱,而且在现在仍然被广泛地传诵和欣赏。

论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

论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

论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摘要】徐志摩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艺术特色备受瞩目。

在情感表达方面,徐志摩通过细腻的笔调和深沉的情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意境营造上,他善于运用意象和象征手法,营造出富有诗意的场景和氛围。

而在语言表达方面,徐志摩的诗歌通常简洁明了,却又饱含深意,引人入胜。

他对审美的追求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美感和艺术感。

徐志摩的诗歌风格独特,从古典到现代,融合多种风格,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徐志摩的诗歌艺术特色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将继续影响后人,成为中国文学的珍贵遗产。

【关键词】徐志摩, 诗歌, 艺术特色, 情感表达, 意境营造, 语言表达, 审美追求, 风格独特性, 中国现代诗歌史, 影响后人1. 引言1.1 徐志摩为近代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徐志摩作为近代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其诗歌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推崇。

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文坛的轰动,也在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徐志摩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反映了他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通过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深刻表达,徐志摩的诗歌作品展现了他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感悟,为中国现代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新。

1.2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备受瞩目徐志摩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艺术特色备受瞩目。

徐志摩的诗歌作品被广泛传播和赞赏,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邃的艺术内涵使其作品在当时及今天仍然备受关注和赞誉。

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而著称,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情感语言,细腻地描绘人类情感的复杂与深刻。

他的诗歌作品常常借助细腻而感人的意境来传达情感,感染着读者的心灵。

徐志摩的诗歌语言表达简洁明了,富有音韵美感,使得他的诗作更加优美动人。

徐志摩在诗歌创作中追求审美的完美,不断探索和追求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力求将艺术的境界提升至更高层次。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诗歌语言,使其作品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将继续影响后人的文学创作。

徐志摩的诗歌之美

徐志摩的诗歌之美

徐志摩的诗歌之美徐志摩的诗歌之美有着“现代柳永”之称的徐志摩,其诗歌总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清新美感。

具体的看下文!有着“现代柳永”之称的徐志摩,其诗歌总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清新美感。

他的诗歌主题多为歌咏爱情与理想,追求光明与自由,抒唱爱与美。

徐志摩的诗歌之所以如此清新优美,一方面是因为他留学在外,两年的康桥留学生活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观,这一人生理想便是他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与信仰。

另一方面,他深受前期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所提出的“诗歌三美主张”的影响。

徐志摩将自己的才华与“诗歌三美”深深地结合在一起,使其诗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

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浅析徐志摩诗歌中的美。

1.从语言上看,徐志摩受了三美主张中“绘画美”的影响闻一多在诗歌三美主张中提出诗歌要讲究绘画的美,这主要是指诗歌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徐志摩的诗歌词藻华美,风格明丽,文词丰富,色彩斑斓。

这些特点尤其表现在他的一些赞美爱情的诗歌中。

如《她是睡着了》一诗中:“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香炉里袅起一缕碧螺烟,涧泉幽抑制了喧响的琴弦,奢侈的光阴,静,沙沙的尽是闪亮的黄金,醉心的光景,给我披一件彩衣,啜一坛芳醴,舞,在葡萄丛中颠倒,昏迷,静默;休教惊断了梦神的殷勤,神阙,安琪儿的歌,安琪儿的舞,可爱的梨涡……”在这首诗中,徐志摩连续采用星光下的“白莲”“香炉里的碧螺烟”“琴弦”“粉蝶”等一系列优美的意象,用优美的词语勾勒出优美的意境。

又如,我们所熟悉的《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那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全诗虽仅四句,但句句传神,仅以水莲这一意象就将日本女郎的容貌姿态等形象地描绘了出来,语言自然,感情细腻动人,读来有清新之感,显示出徐诗特有的柔婉情思。

在徐志摩康桥系列的诗歌中,“绘画美”尤其体现了这部分诗歌明显地带有抒情的神韵,同时又带有众多外国作家的影子,如《泰山日出》有泰戈尔诗歌的冥思闲适,而《海韵》《杜鹃》则与济慈的《无情女郎》《夜莺》神似。

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色

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色

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色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色作为新月诗派的开创者的徐志摩,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都以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原则为标准,他的许多诗歌都展现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特点。

他的名作《再别康桥》是最具代表性的,处处体现着艺术的迷人魅力。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色,欢迎阅读与收藏。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徐志摩在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诗歌体式的多样化、诗歌结构的规范化和诗歌技巧的纯粹化等方面所作的创造性努力,是其他中国诗人所不能替代的。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之作,集中地体现了徐志摩的“三美”艺术创作风格。

1920年徐志摩来到剑桥大学,度过了一段真正悠闲的生活,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

“康桥世界”波光潋滟,绿草如茵,树木葱茏,碧空如洗。

风光旖旎的康桥河岸边,他仰卧在黄花点缀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这段美好的生活令他回国后仍魂牵梦绕。

再度回到母校,再次见到昔日的美景怎不让他激动万分。

可很快又要告别这里的美景,告别风光秀丽的母校,怎不让他依依不舍?带着这种情感,在归国途中的海轮上,他写下了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诗作。

诗人是如何利用创作技巧来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思想感情的呢?徐志摩创作《再别康桥》时在形式上运用了“三美”原则: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下面谈谈笔者的体会: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摘要】徐志摩是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歌展现出多种艺术美。

在音乐美方面,徐志摩运用多种韵律和节奏感,使其诗歌具有优美的音乐性。

在意境美中,他描绘了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情怀,打动人心。

在语言美方面,徐志摩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生动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富有表现力。

在形象美中,他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形象,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在情感美方面,徐志摩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和爱情的深刻感悟,引起读者共鸣。

徐志摩的诗歌通过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等方面的展现,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美,深深吸引着读者的目光和心灵。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艺术美,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结论1. 引言1.1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概述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美感染了无数读者。

徐志摩的诗歌艺术美主要体现在其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等方面。

通过对他的诗歌作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怀,体味到他表达情感、塑造形象的精湛技艺。

徐志摩的诗歌音乐美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常常带有悠扬的旋律,让人感受到一种如音乐般的美妙。

他的诗歌意境美则常常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意象和意境来营造一种虚幻、超脱的美感,引领读者进入一种意境之中。

徐志摩的语言美充满文学气息和诗意,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他的诗歌形象美则通过生动的描写和鲜明的画面感,塑造出令人难忘的形象,让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徐志摩的诗歌情感美则是他诗歌的灵魂所在,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对爱情、对人生的无尽眷恋和深情厚意。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到他那种独特的诗人情怀和审美情感。

2. 正文2.1 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表现在他的诗歌中常常运用音韵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得诗句听起来像是在歌唱。

徐志摩擅长运用押韵和平仄来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使得诗歌更具有旋律感和节奏感。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
徐志摩的诗歌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音乐美:徐志摩的诗歌富有“诗感”的音乐美。

他遵从闻一多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但又有自己独特的实践。

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各种诗体的尝试,认为每一种诗体都有其最合适的内容来填充。

2. 意象美:徐志摩的诗歌充满灵性的瞬间意象,他敢于突破古典的抒情方式,并揉入西方的各种思潮。

这种创造性的突破使他的诗歌意境优美,唯美。

3. 意蕴美:徐志摩的诗歌高度浓缩了意蕴,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内涵。

总的来说,徐志摩的诗歌艺术成就体现在他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卓越的创作技巧上,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点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点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点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徐志摩的诗歌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思想和情感,还表现出了当时中国文学的特征和趋势。

本文将从语言艺术、主题思想、形式特点等方面探讨徐志摩诗歌艺术的特点。

一、语言艺术徐志摩的诗歌语言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他不仅善于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和意象,还注重从生活中挖掘出诗歌的素材和表现形式。

徐志摩的诗歌语言具有音韵美、意境美、形象美等多重艺术特点,如《再别康桥》中“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和《长恨歌》中“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等都是徐志摩诗歌语言艺术的代表。

二、主题思想徐志摩的诗歌主题和思想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人文关怀。

他在诗歌中反映了个人情感、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探索,同时也关注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生活的现实。

徐志摩的诗歌主题和思想在当时中国文学中是比较前卫和开放的,如《再别康桥》中表达的爱国情怀、《长恨歌》中反映的女性境遇、《绝句》中体现的人生哲理等都是徐志摩诗歌主题和思想的重要体现。

三、形式特点徐志摩的诗歌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诗歌形式和风格,而是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的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

徐志摩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五言、七言绝句、律诗等传统形式,也有自由诗、散文诗等新兴形式。

他在诗歌中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等修辞手法,创造出了独特的诗歌语言和形式。

综上所述,徐志摩的诗歌艺术具有多重特点和鲜明的个性,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当时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和人文精神,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徐志摩的诗歌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和欣赏。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下面是关于艺术理论的一些论文范文,不知道怎么下手的朋友们可以看看哦。

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喜欢。

徐志摩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才情的诗人,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其诗作的艺术魅力却没有因为其生命的消逝而消逝。

徐志摩生前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三部诗集,他逝世后又由陈梦家编写陆小曼作序出版了诗集《云游》。

徐志摩的每首诗歌都构思巧妙,充分展现了他超俗的想象力和不凡的艺术才华。

读他的诗歌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他善于在诗歌中创造各种美。

徐志摩通过对诗歌各种艺术美的创造,使他的诗歌作品的风格独树一帜,并因此具有了一定的美学价值。

(注: 谢冕:《徐志摩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108页。

)一、徐志摩诗歌的意境美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我国传统诗歌美学理论的核心和最高的美学原则。

早在南北朝时期,刘勰就提出过“神与物游”的艺术要求。

所谓“意”,是诗人的思想与情感;“境”,是指诗人用以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即情感客观化,对象化。

“意”是诗的生命,“境”是附在“意”上的外壳,是表现诗人主观情感的工具。

诗人的思想感情只有借助具体形象的描绘才能得到生动的抒发,而具体的形象又因诗人思想感情的熔铸而获得强烈的美感力量。

诗的意境创造就是要求“意”与“境”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强调诗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境的高度统一融合。

古人云:“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一切景物皆情语”。

这些艺术经验道出了“意境”的美学真谛。

一首好诗往往是意境深远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一个好的诗人往往是心包万千,神游八方,情感丰富,物我共融,不受时空限制的。

徐志摩就是这样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也是如此。

读徐志摩的诗歌,可以将读者一下带入他的诗歌意境中。

诗人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统统展现在你的面前。

在这人与人,物与物,情与情构建交织而成的意境里,我们将会被深深地打动,仿佛一瞬间就被诗人带入到或是凄婉哀转,或是情思澎湃的精神世界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独具艺术美,徐志摩善于诗歌意境的创造。

在意象深化和升华的基础上,徐志摩诗歌的意境渗透着复叠美,轻柔美,动态美,朦胧美。

诗人在创造意境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情感与性灵的抒发,并借此来展现自身的内心世界。

徐志摩用充满旋律性节奏感的形式与文字符号来展现他的精神世界。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就在于他将意境、意象、性灵、韵律共同组成的诗歌整体之中,这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标签:徐志摩;意境美;意象美;性灵美;韵律美徐志摩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才情的诗人,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其诗作的艺术魅力却没有因为其生命的消逝而消逝。

徐志摩生前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三部诗集,他逝世后又由陈梦家编写陆小曼作序出版了诗集《云游》。

徐志摩的每首诗歌都构思巧妙,充分展现了他超俗的想象力和不凡的艺术才华。

读他的诗歌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他善于在诗歌中创造各种美。

徐志摩通过对诗歌各种艺术美的创造,使他的诗歌作品的风格独树一帜,并因此具有了一定的美学价值。

(注: 谢冕:《徐志摩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108页。

)一、徐志摩诗歌的意境美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我国传统诗歌美学理论的核心和最高的美学原则。

早在南北朝时期,刘勰就提出过“神与物游”的艺术要求。

所谓“意”,是诗人的思想与情感;“境”,是指诗人用以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即情感客观化,对象化。

“意”是诗的生命,“境”是附在“意”上的外壳,是表现诗人主观情感的工具。

诗人的思想感情只有借助具体形象的描绘才能得到生动的抒发,而具体的形象又因诗人思想感情的熔铸而获得强烈的美感力量。

诗的意境创造就是要求“意”与“境”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强调诗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境的高度统一融合。

古人云:“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一切景物皆情语”。

这些艺术经验道出了“意境”的美学真谛。

一首好诗往往是意境深远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一个好的诗人往往是心包万千,神游八方,情感丰富,物我共融,不受时空限制的。

徐志摩就是这样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也是如此。

读徐志摩的诗歌,可以将读者一下带入他的诗歌意境中。

诗人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统统展现在你的面前。

在这人与人,物与物,情与情构建交织而成的意境里,我们将会被深深地打动,仿佛一瞬间就被诗人带入到或是凄婉哀转,或是情思澎湃的精神世界里。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创造意境的诗人,他的许多诗歌都具有梦幻般的意境之美。

在表现诗歌关于“情景交融”这一文学特征方面,徐志摩做得非常出色。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焉:曰景,曰情。

”意境创造就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由于他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非常透彻。

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然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

如《月下雷峰影片》“我送你一个雷峰塔影,满天稠密的黑云与白云;我送你一个雷峰塔顶,明月泻影在眠熟的波心。

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团团的彩云,纤纤的波粼——假如你我荡一只无遮的小艇,假如你我创造一个完全的梦境!”仅短短八句,其浓郁的诗意表现出了他卓越的构思手法。

由于诗人自我的切入,写景不再成为复制或呈现,写景即写诗人之景——“完全的梦境。

”在切入之时,现实的我抽身离去,自我的情感看不见了,个人的经历、思想看不见了,闪耀于读者眼前的是自然之美的形体和光辉。

整首诗的韵律就是情感和思想的旋律。

这首诗在写景但更是在写情。

(二)情中见景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

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

《为要寻找一颗明星》是比较纯粹的抒情诗之一,这首诗歌不是现实世界的誊写,而是感觉领域的探索。

在这首诗里,拐腿的瞎马、骑手、明星、荒野、天空、黑暗,这些具体的意象全不指向实在的生活内容。

凡是这些景物总会在被理解后消失,然后被诗人的某种情感替代,这使得诗歌情中见景,景中有情,使诗歌达到了通常文字难以达到的境界,这也是徐志摩诗歌的独到之处。

(三)情景并茂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

《再别康桥》可谓是这一意境类型的力作:“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惜别的深情。

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把眼前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二、徐志摩诗歌的意象之美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创造意象的诗人,他的诗歌中的意象蕴涵着丰富而鲜明的美学特征。

(注:徐志摩:《猛虎集序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出版,第518-520页。

)(一)复叠美这里所说的复叠是指同一个意象反复出现而形成的美。

“晚霞在林间里,晚霞在原上的溪底,晚霞在风头风尾,晚霞在村姑的眉际,晚霞在艳喉鸦背,晚霞在鸡啼犬吠。

”这是《康桥西野色》中的第四节,诗中“晚霞”这个意象六次反复出现。

这六次的出现并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和背景来衬托晚霞,突出晚霞的美丽,给读者以强烈而立体的视觉效果。

《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是徐志摩的另一标签之作,全诗共六节,每节的前三句相同,展转反复,余音袅袅。

这种复叠,这种旋律的组合,为我们这些吟唱者营造和渲染了一种梦的氛围,更增添几分梦态,以至于欣赏者也同吟唱者一样最终被一股力量感染得醺醺然,陶陶然了。

《我要寻找一颗明星》也是如此,徐志摩是通过对明星的复叠来传递他的感情,用这种方法表达他情感本身的价值和美,以及他的姿态、色调、律动。

诗人巧妙地用了这种复沓变奏的曲谱式抒情手段,每段的演奏方式大致相同,从一个意象出发展开,又逆向回归到这个起点,但每一次的回归和复沓同时又是一种加强和新的展开。

徐志摩对诗歌的精心构思,让我们在感受到这意象的复叠美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诗人传达出来的情感。

(二)动态美动态美是一种流动的美。

两只蝴蝶,一只停在花上,一只飞在花间,最吸引人的当然是那只飞舞的蝴蝶,满天星斗;最有魅力的是闪动的星星及划破星空的流星。

意象也是如此,最有魅力的是那些流动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意象,充满动态感的意象当然便具有动态美了。

可以说,徐志摩的诗歌,是由一个个跳跃着的意象组成的一条流动的清澈的小溪,极具动态美。

“我亦愿赞美这神奇的宇宙,我亦愿意忘却了人间的忧愁,像一只没有挂累的梅花雀,清朝上歌唱,黄昏时跳跃。

假如她清风似的常在我左右,我亦想望我的诗句清水似的流,我亦想望我的心池鱼似的悠悠;但如今膏火是我的心,再休问我闲暇的诗情--上帝!你一天不还她生命与自由!”在这首《呻吟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只梅花雀在树梢上跳跃,可以听到它清脆的歌声,清风从我们身上划过,心在心池中鱼儿般的畅游。

诗人描摹的画面绝不是静止的,而是一幅充满动态感的有声有色的优美图景,让欣赏者仿佛觉得画中的小鸟会飞出来,和煦的清风似乎吹过自己的头发。

徐志摩诗歌的这种动态美可以时不时地拨动人的心弦,让心中泛起阵阵涟漪。

(三)轻柔美徐志摩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夕阳、清风、柳絮、云雾、春花、飞红、落叶、白云、小溪、雪花、水莲花等柔美和轻盈的意象,具有轻柔美。

《雪花的快乐》就是一首轻柔而优美的诗。

“雪花”在半空里翩翩起舞,任情地“飞扬”,他不去“冷寞的山谷”,不去“凄清的山麓”,不上“荒街去惆怅”,他向“女郎”寻求寄托。

徐志摩在进行诗歌创作时所选择的意象都不具有很强的厚重感,与此相反,他的诗歌意象沾住她的衣襟,溶入她柔波似的心胸。

“雪花”的活泼,欢快,轻盈,及生命情调;“女郎”的美丽、柔情都赋予了“生动的画面”、“活的姿态”和“含蓄着无穷意蕴的内在灵魂。

”诗人高洁的人格意识,旺盛的生命意识,在这里得到生动的艺术反映。

当轻柔的意象像这首诗一样溶入了诗人的灵魂,那柔美的意境便油然而生了,从而营造出一种非常柔和恬美的效果。

(四)朦胧美徐志摩的诗歌很有吸引力和迷惑力,其原因之一就是诗中的意象具有朦胧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美的忧愁——沙扬娜拉!”这首《沙扬娜拉》在一开始便以一个构思巧妙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娇羞,两个并列意象贴切的重叠在一起,人是花,花亦是人,我们已经很难分辨清楚,但欣赏者却可以感受到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心肺,像吸进花的香气一样。

“沙扬娜拉”也因此成为日语“再会”一词最美丽和富有诗意的解释。

这首诗简单,但也美丽,其美丽正因为其朦胧。

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诗意被徐志摩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他的很多诗歌作品就是用他朦朦胧胧若隐若现的形式创造意象并抒发情感的。

徐志摩诗歌的意境在这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深化和升华的基础上,同时又输入了心灵暖处的情感才变得充满轻柔、动态、朦胧之美。

正如前面所描述的:他的诗歌是意境深远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

三、徐志摩诗歌的性灵美“性灵”的本意是人的心灵,性灵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

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袁宏道等说:“好诗应当‘情真而语直’,‘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袁宏道所说的“性灵”,在绝大多数地方乃是“性情”的同义语。

他说:“诗者,人之性情也。

”徐志摩就是一个主张抒写性灵的诗人,因而他追求诗歌的性灵美。

徐志摩曾在《落叶》中自述:“我是一个信仰感情的人!也许我自己天生就是一个感性的人。

”徐志摩的爱是泛爱!从日常生活到实践工作,他重视凭着自己满腔热烈而积极的感情,希望在许多方面有所作为。

他的那份因为爱而生出的执着,从来不曾旁落,却是那些爱的回馈让他一再挫败受伤。

胡适先生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注: “单纯信仰”一词见于胡适的《追悼志摩》,历来为许多评论者引用,1931年出版的第三篇诗集《猛虎集》序中也有记载。

)这里面只有三个词: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徐志摩一生所痴的信仰以及为之所做的努力就在于此!”“爱、自由、美”所包含的内容太多,内涵太丰富,意义太复杂,所以也可以说是太隐晦,太含糊,令人捉摸不定。

志摩的信仰据我看,不是‘爱、美、自由’三个理想,而是‘爱、美、自由’三个条件混合在一起的一个理想,而这个理想实际上等于他与他所爱的自由结合。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的人生里。

对此,梁启超做了更具体的解释:“所谓爱,那是无边广大……;至于自由,最崇高的莫过于内心选择自由,最普遍的是免于束缚的生活上的自由;讲到美,一只匀称的希腊古瓶是美,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是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