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之美,白话文]浅谈徐志摩诗歌之美及对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合集下载

物与我融合的抒情——徐志摩诗歌浅谈

物与我融合的抒情——徐志摩诗歌浅谈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物与我融合的抒情——徐志摩诗歌浅谈马晓兰 西北师范大学摘 要:作为新月派的领军人物,徐志摩是白话新诗语言艺术、诗歌体式方面的集大成者他的创作展现了不羁的才华与个性,自由灵动的艺术风格被后世称作:“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他的构思出人意料,却又不失自然,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完美结合。

研究徐志摩的诗歌,有助于我们对新月诗派的更好了解。

关键词:徐志摩;艺术特色;音乐美作者简介:马晓兰(1998.5-),女,甘肃广河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47-01一、语言精妙别致徐志摩的诗歌在形式上变化多样,既写散文诗,也写自由体诗,当然也写富有建筑美特点的新格律诗。

在诗的排列上,结构整齐对应,注重错落有致的变化中保持整体协调。

他的诗描写的事物有趣而美好,字句清新,韵律谐和,真挚动人。

符合诗体规范而又有独特的个人风采和魅力,这种情景物我相统一的写作,让他在文学诗坛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二、修辞巧妙生动首先,徐志摩的诗中多用修辞,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再别康桥》里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雪花的快乐》中有翩翩雪花对爱与美的追求,《沙扬娜拉一首》里有对娇羞的水莲花的温柔的流连,也有《为要寻一颗明星》中为寻理想光明的义无反顾,都表现出他非凡的艺术才华。

细腻的笔触加上清新飘逸的修辞,不仅使得语言形象生动具体,更是让读者产生物我相忘的感觉,仿佛身临其境。

读其诗,感其景,体其情,大量修辞锦上添花,使他的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三、对象平实近人其次,徐志摩诗中的内容和对象平凡自然,贴近生活。

不同其他让人无法产生共鸣的作品,徐志摩诗中的“康桥”、“雪花”、“黑马”等,都是生活中可见可知的对象,更能让读者有代入感。

对比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凤凰涅槃》、《女神》等诗中描绘的奇幻飘渺的对象,徐志摩的诗纯净而美丽,含蓄而隽永,仿佛更平易近人。

试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

试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

他 的诗 所独具 的韵 律美 , 显 示 出徐 志 摩卓 越 的 才
以及 独 特 的诗 意 美 。作 者 的 性灵 源 源 不 断 地 注 入 到 华 。音 律 的和谐 、 画面 的唯 美 、 意境 的新 奇 , 使 他 的诗 这朦胧 梦幻 的诗 境 中 , 品 味徐 志摩 的诗 能 让人 感 到 一 读 起来 富有 诗情 画意 , 如音 乐余 音 绕梁 般 美得 让 人 回 种触 动灵 魂 的美 。
的新诗 当作一 件认 真 的事 情来 做 。 ” 继 闻一多 之 后 , 他 或 三 顿 , 不 拘一 格 却 又 法 度 严谨 , 韵式 上 则 严 格 按 照 为现代 诗 歌 的发 展开 拓 了新 的领 域 , 传 统 的教 育 和 留 二 、 四押 韵 , 抑扬 顿挫并 朗朗上 口。不 难看 出 , 徐 志摩 学 的经历 都 为 他 在 诗 的 天 空翱 翔 插 上 了翅 膀 。徐 志 是 追求 诗 的艺术美 的。他 的诗 歌韵 律 和谐 , 富于 音乐 摩 在 诗 歌方 面 的创 作 成 就 和 其 生 活 经 历 是 紧 密 相 连 美 。其 《 偶然 》 也是 一首 颇具 节奏 感 的诗 :
优美 , 富 于变 化 , 不仅 如此 , 他 还在 诗 歌 中孜孜 不 倦 地 方向 ; / 你记 得 也 好 ' / 最 好 你 忘掉 , / 在 这 交会 时 互 放 徐 志摩 的诗 字句 清新 , 韵 律谐 和 , 想象 奇 特 , 意 境 的 光 亮 !
这 首诗 歌不 仅 仅 靠 古 典 诗 词 中简 洁 的 押韵 来 增
为世 界 文学 和 中 国文 学 做 出 不 可 估 量 的 贡献 。在 成 缠绵 中不 乏轻快 的韵 律 , 在节 奏感 之 外 平 添 了旋律 每 一节 有 四行 , 每 一行 有 两顿 诗 歌 的创 作上 始 终追求 一 种纯 美 , 他 曾说 : “ 要把 创 格 感 。整 首诗 共有 七 节 ,

徐志摩对中国诗歌文化的贡献

徐志摩对中国诗歌文化的贡献

徐志摩对中国诗歌文化的贡献徐志摩,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名字,他的诗歌作品和文学理念对中国诗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颂。

他对中国诗歌文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更体现在他对诗歌理念的探索和追求上。

首先,徐志摩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他敏锐地察觉到旧体诗歌的局限性和束缚性,因此他大力主张诗歌应该摆脱旧有的格律束缚,追求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

他的诗歌作品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如《再别康桥》等作品,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自由、灵活,更加贴近人们的内心。

这种尝试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影响了后来的许多诗人,他们纷纷开始尝试新的诗歌形式和表达方式,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其次,徐志摩弘扬了浪漫主义精神。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他追求诗歌的情感表达和个性展现,强调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创造力。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爱情、人生等主题的赞美和感慨,表现了他对生命和世界的热爱和向往。

这种浪漫主义精神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而且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他的诗歌作品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诗歌的魅力和价值,也激发了人们对生命和世界的热爱和向往。

此外,徐志摩还提升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他注重诗歌的语言表达和意象创造,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更在内容上展现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他通过对自然、人生等主题的描绘和反思,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和感悟,使得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最后,徐志摩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他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诗人,在留学英国期间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他的诗歌作品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元素,展现了中国诗歌的国际化趋势。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受到了国际诗歌界的关注和赞誉。

谈谈徐志摩诗的中国传统诗美

谈谈徐志摩诗的中国传统诗美

谈谈徐志摩诗的中国传统诗美作者:唐蓉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3期摘要:徐志摩是新月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虽受西方文化影响颇深,但徐诗魅力产生的根源还在于其表现出的对中国古典诗创作传统及鉴赏习惯的一定程度的皈依。

文章就徐志摩诗的中国传统诗美展开论述。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传统诗新诗诞生于五四文学革命后,为了标榜其彻底的革命性与独立性,早期新诗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与旧诗相比都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

散文诗以周作人为代表,抒情诗则以郭沫若为先驱。

诚然,《小河》式的哲理暗示和《女神》式的感情宣泄在新诗坛上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后者,更以狂飙式的气魄引领时代青年。

但当汹涌的革命浪潮逐波退去,人们的情绪逐渐由激动归复于平静时,早期新诗的局限性就愈发显现,新诗只能是思想情感一览无遗的直白倾泻吗?新诗只能是鲜艳的旗帜和嘹亮的号角?新诗诗美又在哪里?于是,以传统诗美为指归的小诗作为对早期诗作的一种反拨蔚然成风。

至于标榜“醇正”和“纯粹”的新月诗人,更在美的形式与真的情感之间大力探索,寻求平衡。

徐志摩是新月诗人的重镇,他的诗作相当具有艺术魅力,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还有广泛影响,许多诗作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自然,徐志摩受西方文化影响颇深,他很崇拜惠特曼、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等西方浪漫主义诗人,诗作技巧特别是形式上也多有借鉴。

然而,徐诗艺术魅力产生的根本之源在于其表现出的对中国古典诗作创作传统及鉴赏习惯的一定程度的皈依,那些脍炙人口的名作佳句,无不闪耀着古典诗美的璀璨光辉。

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意境。

”境界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

许多优秀的古典诗作之所以能历时久远,经过时代的披沙拣金到现在仍有夺目的艺术光彩,令人百读不厌、熟读成诵,是因为它们往往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如果我们给意境下一个涵括性定义,那就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透发作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徐志摩正文

徐志摩正文

引言“五四”运动时期,在胡适先生“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的影响下,很多文人开始了白话诗创作,但是诗歌却暴露出过分散漫、缺乏诗意的弱点。

闻一多对新诗绘画美、建筑美与音乐美的倡导与成功实践,使新诗走出了“绝端自由”的散文化误区。

徐志摩作为新月派诗人的主将,其诗歌最富魅力的地方是具有很强的音乐性,通过强烈又舒缓的节奏感,形成一种优美的旋律。

他自己曾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拿来彻底的音乐,才取得诗的认识。

”故本文才以徐志摩诗歌为例全面分析新月派的音乐美特点,希望能够在研究新月派“音乐美”中增添自己的微薄之力。

人们对新月派诗歌的研究由来已久,有的研究其艺术主张中的思想根源,有的研究其诗人的翻译实践,有的研究该派的各种创作实践,还有的研究新月派与国内外其他文学流派的关系,其中研究最多的就是其文学观念,这主要呈现在对新月派作家运用“三美原则”创作实践的研究上。

我们将“音乐美”和“新月派”作为主题关键词输入知网进行搜索,发现与此相关的论文有75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音乐美进行理论研究。

第二,对音乐美的创作实践进行阐释,尤其是针对新月派的领军人物闻一多、徐志摩的作品进行分析。

第三,研究新月派“三美原则”的时候作为其中的主题之一进行分析。

第四,新月派音乐美对其他诗人、诗歌流派的影响研究。

作者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我们发现在学术论文中,将“音乐美”作为一个专门主题,能够将其理论主张,诗歌时间创作、理论地位和作用整合起来的学术研究并不多,所以本文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一、音乐美新月派得名于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个非常的诗歌流派。

该诗派前期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后期以上海的《新月》为阵地,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孙大雨、林徽因等人。

(一)新月派的三美原则“五四”运动时期,很多文人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开始了白话诗创作,但是诗歌却过于自由,很多诗歌出现了散漫无味的缺点。

徐志摩诗歌鉴赏发言稿范文

徐志摩诗歌鉴赏发言稿范文

徐志摩诗歌鉴赏发言稿范文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位伟大的现代诗人——徐志摩,并对他的代表作品进行鉴赏。

徐志摩,原名徐志摩,字可仁,号若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堪称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

徐志摩出生于一个文化人家庭,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在东吴大学就读期间,即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成为当时文坛的一颗新星。

他曾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诗作和散文,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主题丰富多样,形式多变。

他的诗作以咏史抒怀、描写自然、抒发情感等为主题,其诗风简洁明快,语言优美流畅,格律工整。

徐志摩的诗歌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学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颖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作情感真挚,细腻入微,善于把握内心的深邃与细腻,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下面我为大家解读几首徐志摩的代表作品。

首先是《寄小读者》。

这首诗以登楼远望的方式,抒发了徐志摩对年轻读者的期望和寄语。

他鼓励年轻人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不畏困难。

全诗由七律组成,平仄工整,字句间巧妙运用对仗和押韵,使整个诗篇凝聚而高亢,表达了激动人心的情感。

其次是《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诗以描写自然风景的方式表达了徐志摩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对诗中的山川、江河、云雾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与艳丽之美,也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再次是《再别康桥》。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诗人以自述主人翁的方式表达了他离别英国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诗中描写了徐志摩在康桥度过的美好时光,以及他无法忘怀的英国风景,表达了他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离别的不舍。

全诗以豪迈激昂的词句烘托出徐志摩内心的激动与感伤,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弦。

最后是《长大》。

这首诗以寓言的方式描写了一个少年渴望成熟和追求成长的心境。

诗人通过对少年与月亮的对话,表现了成长过程中的艰辛和痛苦,以及对未来的期盼和奋斗。

浅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朦胧美、意境美、节奏美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自由,他的一生创作时间虽然短暂,但却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就在于他将意境、意象、韵律共同组成的诗歌整体之中,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很大的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朦胧美、意境美、韵律美、意象美之中。

徐志摩的诗歌具有朦胧美。

徐志摩善于选择使用具有空灵色彩的自然现象,无论是在他的创造早期还是在后期,他的诗歌中都采用了许多来自大自然的意象。

例如:“清风”、“云草”、“雪花”、“明星”、“大海”、“浪涛”、“秋叶”、“青松”、“幽谷”、“田野”、“卷烟”、“云彩”、“橹声”等等。

这使诗歌对读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其最大的原因就是诗中的意象都具有朦胧美,这些意象使读者深深的迷恋这种朦胧之美,感受诗歌的美妙。

“那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花,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美的忧愁”——沙扬娜拉! ”这首《沙扬娜拉》在一开始便以一个构思巧妙的比喻,描摹了一个少女的娇羞之态, 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娇羞, 两个并列意象贴切的重叠在一起, 人是花, 花亦是人, 已经很难让人分辨清楚, 但却可以使人感受到一股朦胧的美感。

“沙扬娜拉”也因此成为日语“再会”一词最美丽和富有诗意的解释。

这首诗简单, 但也美丽,其美丽正因为其朦胧。

那萍水相逢, 执手相看的朦胧诗意被徐志摩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他的很多诗歌作品就是用他朦朦胧胧若隐若现的形式创造意象并抒发情感的。

徐志摩诗歌的意境在这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深化和升华的基础上, 同时又输入了心灵暖处的情感才变得充满轻柔、动态、朦胧之美。

徐志摩的诗歌具有意境美。

徐志摩的很多诗歌都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之美,他的诗歌讲究诗情画意,既有发出内心的真情实感,又有如景似画的生动美妙的自然环境。

浅析徐志摩诗歌之音乐美

浅析徐志摩诗歌之音乐美
他从不自暴自弃既不纵欲过度也不禁欲苦行他永远不会当殉道者也永远不会赞同自我毁灭相反他们的理想不是牺牲自我而是保持自我他们努力追求的既不是高尚的德行当个圣人也不是它的对立面他们最不能忍受的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他虽然侍奉上帝但又想满足自己的欲小泉笔下的芸芸众生正是处在与此截然相反的对立面他们最厌恶的事物就是折中为了淋漓尽致的爱与恨牺牲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是什么值得赞扬或铭记的英雄的成就
徐 志摩 是新 格律 诗 的代 表 作家 ,其诗 歌 的音乐 之美 无 处 不在 。他 曾经 说过 “ 一 首诗 是有机 整体 ,整 体与 部分 相 关 联 ,一首 诗 的关键 就是 它 内含的 音乐 的匀称 流动 ,明 白 了诗 的生命 在于 它 内在生命 的道理 ,我们 才 能够领 悟到 诗 歌 韵律 的波 动 性 。 ”美是 内容和 形式 的辩 证统 一 ,诗歌 之 美 亦然 , 因此徐 志摩 诗歌 的音 乐之美 可 以从形 式美 和 内容 美 两个 方面两 个方 面进 行赏析 :
体 是 文 字 里 内含 的质 素 ,这 个 质 素 发于 诗 歌 艺 术 则 为 节
奏 ,平 仄 ,韵 ,双 声 ,叠韵 等表 象 。寻常 的言 语差 不多 没
有 表现 这种 潜伏 的可 能性 的力量 ,厚 载情 感 的语言 才有 这 种 力量 ,诗 是被 热烈 的情感 蒸 发了 的水汽 的凝 结 ,所 以能 将 这种 潜 伏 的美 十 足地 表 现 出来 。 ” 由此 ,音 乐美 之 形 式 美 可 以分为两 个部 分: ( 一) 韵 律 美 我 国的 古 典 诗 歌 , 民歌 以及 新 诗 都注 意 押 韵 , 押 韵 可 以使 诗歌 产生 一种 回环往 复 的韵律 美 ,形成 一种 行云 流 水 的气 势 。押韵 ,就是 在一 首诗 或词 的一 段或 一段 的几 句 中,在 一些句 的末 尾使 用韵 母 的声音 相近 或相 同 的字 ,使 诗 或词 读来 顺 口,听起 来和 谐 。韵母相 同或相 近 的音节在 首 或 一 段 诗词 中有 规 律 地 、反 复 地 出 现 ,前 后 呼 应 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徐志摩诗歌之美及对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起点的,五四运动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场反对
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语言革命。这场语言革命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
关系,对整个现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场语言革命中,涌现出了一个个在这一领域不断探索的知识分子。他们从语言的形
式、韵律、表现方法等方而做出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在中
国现代文学诗歌史上奠定了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他的诗歌中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开创性的
创作倾向无疑折服了很多读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文学中难得的财富。

一、自由的创作态度
徐志摩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诗歌是诗人内心深处发出来的微茫的低声细语。这句话,
充分表明了徐志摩的诗学观念:诗歌是内心深处真实想法的再现;诗歌是情绪饱和之后的产物;
诗歌的创作应该是自由的,没有约束的,不重雕饰的。

徐志摩在他的诗歌创作技巧中也充分表达了自由的观念,本来新月派强调诗歌的三美定
律: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徐志摩在此基础上有所扬弃,注入了很多灵动的因素,使得他
的诗歌更加浑然天成,活泼自然。徐志摩的诗歌很少讲究具体的章法、节式、句法、韵脚等
等,不太拘泥于某些固定的模式,讲究诗歌的整体形态,但是却能做到不被其束缚,整伤中
又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

例如《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隔行押韵,每行的字数不等,但是很有规律地长短错落开
来,使得诗歌整体显得整齐匀称。再如《沙扬娜拉》只有四句,《翡冷翠的一夜》一节74行,
足见其章法、句法的变化多端。诗人的诗歌中意象新颖,构思巧妙,常常使用重叠、反复、
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显得活泼自然、艳丽悠肆。在用韵上,他多采用西方诗歌的押韵方
法,和谐整齐,琅琅上口。同时,徐志摩又是一个特别有想象力的诗人,他会在诗歌中加入
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那些奇特而又巧妙的构思,那些新颖的意象为诗歌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和色彩,使得诗歌意蕴深远而涵义无限,充满了浪漫之美。他的诗歌充分宣扬了人本主义和
人文主义,是真正的自然本性流露。

二、审美特质的体现
徐志摩诗歌不仅充分体现了新月派诗歌三美的创作主张,更在此基础上淋漓尽致地体现
了独特的审美特质,使得其诗歌抑扬顿挫,赏心悦目。

徐志摩抓住了诗歌的外在节奏与内在节奏。诗歌的内在节奏是通过内在的感情流动来体
现的,诗歌外在节奏是利用语言节奏的音律来显示的。徐志摩的诗歌特别注重内在的感情流
动,他认为纯真的情感是音节本身的起源,匀整而流动的抒情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感。《雪花
的快乐》匀整中又有变化,变化中又有匀整,飞扬、飞扬、飞扬在四段诗中固定的位置中重
复出现,每一段都是三音步的节奏。

徐志摩大胆使用琅琅上口充满趣味的口语来表达情感的自然起伏。他诗歌中的北京口语
读起来朴实伶俐生动活泼,成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这与比较装饰的诗形成了内在
敛束与外在自由的统一。口语表情达意的淳朴与真切正好符合徐志摩灵动自由的创作理念。

徐志摩诗歌中的色彩与形象有着泼墨挥洒般的浓重与强烈。徐志摩在诗情表达上常借助
色彩语汇,使情感色彩化,色彩象征化,赋予色彩各种丰富的情感。例如《灰色人生》中的
诗句:我一把揪住了西北风,问它要落叶的颜色/我一把揪住了东南风,问它要嫩芽的光泽/我
蹲身在大海的边旁,倾听它的伟大的酣睡的声浪/我捉住了落日的彩霞,远山的暮霭,秋月的
明辉,散放在我发上人间的卑鄙、愤怒、无奈和罪恶在这首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用嫩芽
的光泽和叶子的颜色来比喻光明,用冷赡赡的风来比喻人世的残暴。徐志摩有时候传达某种
情感往往是通过意向的创造来传达的,又通过色彩特征来构成意象。例如《泰山日出》中玫
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情、霜枫叶几个色彩浓烈的意象渲染了云层的多彩。浓烈的色
彩、壮丽的意象集中体现了他对色彩的追求,所以色彩描写是他诗歌创作中的重要表现手段。
徐志摩用色彩传情达意,在诗歌中与诗歌的意象、节奏、韵律等得到完整的统一,具有极其
强烈的美感。

通过色彩美、音乐美、口语的融入,三者相互衬托、相互作用共同营造了徐志摩诗歌灵
动活跃的艺术效果。色彩与音乐的美使人仿佛陶醉于美妙的图画构想中,遐想无限,而口语
则让人回到现实中来。所以让我们既能享受到无限遐想的美感又不脱离现实,从而获得了理
想与现实的统一。

三、受西方诗歌理论的影响
徐志摩在英国留学的日子里,接触了大量的英国文学,特别是英国的诗歌,对他产生了
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不仅阅读过大量英国诗歌而且还亲自翻译过英国诗歌,在翻译中使他更
进一步地了解了英国诗歌的风格和特点,影响和陶冶了他诗歌创作的风格。18世纪末19世
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对徐志摩早期诗歌创作起到了很大影响。

华兹华斯给了他美的想象,拜伦、雪莱的影响则使他的诗充满反抗的力量和追求的热情。
他还翻译过济慈、白朗宁夫人、惠特曼等诗人的诗歌,他们的思想、气质、风格都对他有着
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了徐志摩诗歌独特的魅力。

徐志摩在诗歌欧化的基础上添加了很多中国元素,使其作品中西合璧,洋为中用,在西
化的氛围中营造出一番中国风味。例如在句法上,充分运用了汉语言文化对仗整伤的特点,
杂而不乱,浑然一体;在用词上,多次使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语句,使得文言和白话合二为一,
文言不再呆板和晦涩。他的诗歌形式整伤而多变,意象与华丽的字句交相辉映,形式多样,
词藻华丽,真正做到了中西文化的和谐整合。

四、对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陈独秀的三大主义就是五四新文学最初的理论内容。曰推倒雕琢的阿诀的贵族文学,建
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
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在形式上就是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
即所谓八事,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
八事概括来说就是怎么想就怎么写。
现代白话文的形成过程是很漫长的,《新青年》所倡导的白话文运动是一个标志,是一个
质变的阶段。白话文在全国范围内替代文言文是在1920年1月1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
确立白话文作为国语的时候。白话文地位的确立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地位。胡适、
钱玄同、林语堂、鲁迅、梁实秋、朱自清一位位改革先驱者都在白话文革新运动中作出自己
的贡献,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或多或少地推动了这场白话文运动的发展,也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进程。

徐志摩是一个突出人物,也是一个做出了独树一帜贡献的诗人。他是一个非常注重创作
自由的诗人,虽然他的创作观念和新月派的主张大同小异,但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异。新月派
主张感情要节制,要收敛,要通过想象将回忆表现出来。徐志摩恰恰相反,他这样一个热爱
自由的人,是不会将自己的感情世界收藏起来的,他要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及时地表达出来,
诗人充沛而又强烈的感情似乎随时都会呼之欲出,变成他笔下的一行行优美的诗句。而且他
也不像新月派的其他诗人那样严格地遵守诗歌的格式和格律,严格遵守三美定律,虽然也主
张诗歌的三美,但是他并不刻板地照搬,并不刻意的附和,他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诗歌表达
的随性和自由,不着痕迹,不饰雕琢,但却整伤自然,浑然天成。在新月派诗人中,徐志摩
的创作可以和闻一多做一个比较,闻一多是一个典型的遵循三美定律的诗人,从他的代表作
品《死水》和《红烛》便可以看出,《死水》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这9个字
有9个音节,最后都以双音节词结尾,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非常强,非常整齐,非常规
范,但是却有着很明显的雕琢痕迹,让读者一下子就感觉这首诗是做出来的;而徐志摩则不同,
他也强调诗歌音律的和谐和节奏的统一,但是他的诗歌却是浑然天成,让人感觉都是诗人感
情呼之欲出的时候信笔挥就,显得活泼自然。

白话文运动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白话与文言进行尖锐对立,肆无忌惮地反对和破坏传
统文言,一味地要建立新的语言体系,将以往的无论好坏统统推翻,造成了文言和白话的矛
盾和对立。虽然这样的运动充分体现了革新精神,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言的流失,造
成了传统文化的断层。而徐志摩的创作理念是将中国古典文化和新的文学思潮有机地结合起
来,在他的诗歌作品当中,不仅仅能看到变革的崭新气息,也能捕捉到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
化的身影。他并不一味反对传统文言,相反对其作了很好的吸收和改造,这在当时的全盘否
定、全盘革新中是独树一帜的,是另类和新颖的。而正是这种独树一帜,才使得中国传统古
典文化不至于流失殆尽,才使得新文化白话运动健康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的转型最根本的原因是语言的转型。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上就是语
言的变革运动,这场运动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成型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的
转型,最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文学的走向。作为这场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用他的创作实
践了革新的意义,不仅给当时的文学界吹入了一股清新的风,更对之后的文学和语言的发展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学创作的使命就是要张扬个性,追求自由,最大限度地发掘人格深处的性灵和心智。
徐志摩,用他短暂而精彩的一生诠释了这一文学使命,为现代文学,为现代诗歌注入了一股
新鲜自由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