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与林徽因张幼仪陆小曼之间的情感故事

合集下载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徐志摩和三个女人的故事篇1——《林徽因传》白落梅很多人总是不明白为什么我付出了这么多,TA却不爱我?我曾经也是其中的一员,然后我研究了许多关于恋爱交往的书籍,也请教了许多PUA(Pick-upArtist把妹达人),并通过长时间实践,终于发现了其中最简单却最难以实践的秘诀。

我想通过一个例子说明。

徐志摩这个渣男和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这三个女人的故事,就是阐述这爱情秘诀的最典型例子。

首先你要接受这个事实:爱情从来就不是付出与收获均等的公平交易。

这关键的秘诀是什么,我相信你看完应该会理解。

第一段:徐志摩与张幼仪女向男一边倒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

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其不理不睬。

而反观张幼仪,她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为让世人知道渣男的著作,她来策划编撰了《徐志摩全集》。

她说“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

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

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第二段:徐志摩与陆小曼势均力敌在刚结婚的前段日子里,两人也得浪漫、惬意。

只是到了后期,由于陆小曼的病,和徐申如(徐父)的拒绝接纳,由于鸦。

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早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

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李兴濂徐志摩这个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在他35年的生命中,有三个重要的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三个不同风格的女人与一个男人,宿命的把彼此纠缠在一起。

围绕着徐志摩与三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感动过无数的人。

对于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他的好友胡适这样评价:“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正是这三个字演绎了徐志摩亦幻亦真的浪漫人生徐志摩与张幼仪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

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

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人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张幼仪徐志摩1897年出生浙江海宁,从小就接受很好的教育,1910年,14岁的徐志摩进入杭州府中学堂。

1915年,徐志摩毕业,考入上海沪江大学。

就在这时,徐志摩接到父亲来信,要求他立刻回家成亲。

这年十月,徐志摩十分不情愿地同一个自己从未见过面的女孩成亲。

其妻是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

张幼仪,1900年出生在江苏省宝山县,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为当时知名医生。

张幼仪排行兄弟姐妹第八,曾就读于苏州师范学校、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幼师教育专业。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1915年10月,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

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能相夫教子。

可是,这场婚姻注定是一个悲剧,年仅16岁的张幼仪,在对爱情懵懂不明之时,就被嫁到徐家。

而徐志摩正值青春年少,却被逼迎娶了一个素未谋面的姑娘。

他们之间没有恋爱、没有沟通、没有感觉。

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态度几乎无情甚至残酷。

从婚前到婚后,他对张幼仪都是那样鄙弃。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四)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四)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四)分类:原创史评 | 标签: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张幼仪2007-02-05 09:40阅读(45)评论(1)志摩是怎么死的,相信大家都知道,1931年11月份,他从上海飞往北京协和礼堂参加林徽因的建筑艺术讲座。

我猜想当时可能也是因为生活过于窘迫,想省钱才去坐友人的免费邮机。

半路上,在济南附近撞上山头坠毁。

我想他去世也算是一种解脱吧,因为那时候,他跟小曼的婚姻也已经快走不下去了。

如果没有这样的结局,我看他还是要离婚,回到追求徽因的起点,到时就不知道要伤害多少人了。

他之所以会如此执着于对徽因的感情,我看大概就应证了那句话“得不到的东西总是最珍贵的”,不是么?总之,我仍觉得志摩是幸运的,在过世以后,这三个女人都这么有情有义地为他,也该感到欣慰了。

幼仪事业有成,还无怨无悔地照顾志摩的父母,抚养他的儿子。

不过她一直恨的都是林徽因,而不是陆小曼,这也是人之常情。

因为毕竟自己的丈夫的心里装了这个女人一辈子,而小曼在志摩的生命里不过是个后来者。

幼仪直到50多岁才嫁给了一个姓苏的医生,晚年过得很安乐。

其实客观上讲,志摩真的不是什么好男人,他很自私,可能当时真的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原因和理由。

我时常想,如果他一生活着就是为了追求他所谓的真爱。

而从始至终都没有爱过幼仪,哪怕是一刹那都好,那么像他这样的人,怎么还会跟幼仪生下两个孩子呢?现在有很多男人可能都会,因为他们都是把爱与性,灵与肉分离的。

而我一直觉得志摩应该是一个追求这两个方面完美统一的人。

他能允许把自己分成灵与肉的两个部分吗?至于陆小曼,也是悔恨不已,戒了鸦片,深居简出,终生素衣素服,清灯守节,闭门思过。

不再踏足社交场所,还为志摩整理一些遗作,出版了几本诗集。

而徽因则为他成立了一个志摩基金,奖励文学青年。

另外当时梁思成从北平赶去帮忙处理丧事(当时同去的还有金岳霖、沈从文、闻一多、梁实秋等人)时,从现场捡了一块飞机的残骸,给林徽因作纪念。

以后,这块残骸一直挂在林徽因的床头,直到她去世。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的爱情故事一直被人流传百年。

徐志摩的一生有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和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牵动心弦的女人。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结发夫妻,属于原配,但是一生都没有得到徐志摩的爱。

张幼仪是通过古时的媒妁之言和徐志摩走在一起的。

徐志摩在国外学习多年,非常痛恨国内的封建迷信思想,对他的媒妁之言更是烦透顶,因为父亲的逼迫才勉强和张幼仪成亲,对张幼仪只有厌恶和反感,没有一点喜欢和爱。

林徽因是徐志摩在国外求学时认识的,在林徽因不知徐志摩已经结婚的情况下,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国外经常的约会和见面、还互通情书,在这段时间,徐志摩对林徽因付出了自己的真心。

当林徽因知道徐志摩结婚后,迅速回国与徐志摩断绝关系,但是徐志摩从来没有放弃过林徽因。

对林徽因的事情始终放在心里,回国后多次拜访、林徽因和梁思成在东北大学工作,徐志摩的多次探望。

陆小曼是王庚的妻子,在与徐志摩没有认识前算是一只“金丝雀”,一只有才气、灵魂孤独的才女。

陆小曼对于徐志摩来说只是两个孤独的灵魂走到一起,在开始时涌起一阵浪漫激情,待激情过后只剩柴米油盐和责任。

徐志摩是一位充满理想的诗人,当诗人被生活的压力所包围会感到厌烦,徐志摩和陆小曼在一起是非常的辛苦,徐志摩对陆小曼的爱是短暂的,是一时的结果。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民国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故事总是让世人津津乐道,徐志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徐志摩与他生命中出现的三位女人的爱情故事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很大影响,直到今天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真是自古才子佳人们的话题永远说不清,道不尽,以致让人们纷纷感叹,真羡慕那时候的爱情啊!为什么现在社会就没有那么美好、真正、纯粹的爱情呢?说到底,还是与那个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历史年代有关,文化兴盛,诗歌文章时代,才子佳人大师辈出,我们只能兴叹,那真是一个回不去的时代,无法重来,还好,我们可以追忆那个时代,追寻、回味那个时代的美好爱情。

都说自古文人多情,徐志摩作为民国大才子自然也不例外,他的丰富情史如同他的浪漫诗歌一样精彩。

对待爱情,他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爱情是我甘愿为之献身的宗教”。

“没有女人,哪有生活,没有生活,到哪里寻找诗、寻找美?我生来就爱美,美在哪里,在自然,自然中最美的是什么,是女人!女人是上帝最得意的作品。

”情史上,徐志摩一生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个女人纠葛不清,在对待张幼仪的感情上,尤其为人所诟病,许多人看不起徐志摩的原因,大概在他抛弃发妻、不顾亲子以及横刀夺爱的行为上。

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

文人的感情生活是很复杂的,徐志摩爱林徽因,也爱陆小曼。

她们两个人,没有更爱哪一个之说。

徐志摩和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三段情感,情史丰富一、徐志摩与张幼仪民国才子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1915年,政治家、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张君劢的妹妹张幼仪和江南富商徐申如的儿子徐志摩成婚。

这段门当户对的婚姻在徐家大公子徐志摩的眼里却并不满意,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家庭包办婚姻。

1918年,18岁的张幼仪为徐志摩生下长子徐积锴,但徐志摩不久就丢下刚出生的儿子出国留洋去了。

1922年,张幼仪生下徐志摩的次子彼得(在三岁时病逝)。

徐志摩与三个女性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性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性的故事林徽因林徽因是徐志摩最早认识的女性之一。

在1925年的春天,徐志摩以一个演讲者的身份,在北京大学为林徽因的“建筑美学”作了一场讲座。

这次相遇,促使两人迅速建立了感情。

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满着纯真和热烈。

徐志摩以林徽因为灵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如《再别康桥》和《无题》。

这些作品中体现了他对于林徽因深深的倾慕和眷恋。

然而,他们的爱情却因众多原因没有得以长久。

林徽因后来与梁思成结婚,徐志摩也迎娶了陆小曼,但他们之间的情感却继续留存,成为彼此心中永远的痛。

毛熙震毛熙震是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

他们相识于1930年代的香港,徐志摩是她的老师。

在他们的相处过程中,徐志摩感受到了毛熙震的温柔和勇气,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徐志摩的婚姻与毛熙震是一个悲剧。

他们的婚姻经历了许多磨难和考验。

徐志摩的旅行和工作常常使两人长时间分离,而且毛熙震的精神健康问题也给他们的婚姻带来了困扰。

最终,他们的婚姻以悲剧收场,让徐志摩陷入了深深的忧伤与自责之中。

陆小曼陆小曼是徐志摩的第三任妻子,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投入的爱情。

他们相识于1945年的重庆,徐志摩被陆小曼的美丽和聪慧所吸引。

他们彼此倾诉,建立起一段深厚的情感。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如同他的前两段婚姻一样,受到了种种困扰和障碍。

战乱和生活压力使两人经常分离,而且陆小曼也有着自己的工作和事业。

尽管如此,他们的爱情却在岁月的洗礼中坚持了下来,成为徐志摩一生中最后的情感依托。

徐志摩与三个女性的故事,表达了他对于爱情和情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这些故事中有甜蜜和快乐,也有痛苦和困惑。

通过这些女性形象,徐志摩诉说了自己对于女性的崇敬和赞美。

这些故事让我们对于徐志摩的一生产生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课外阅读】徐志摩与林徽因及张幼仪陆小曼之间的情感故事

【课外阅读】徐志摩与林徽因及张幼仪陆小曼之间的情感故事

【课外阅读】徐志摩与林徽因及张幼仪陆小曼之间的情感故事《人间四月天》这部电视连续剧,是2000年春天在全国热播的,到现在已经四年了。

那一段,有关徐志摩的书卖得很火。

这个剧本是一个台湾剧作家王蕙玲写的,她是台湾铭传大学、世新大学和台湾艺术学院的讲师,她选择《人间四月天》这个题材应该说是很有眼光的。

这部戏从演员阵容、演出效果上,都得承认是成功的。

但实在说,我作为一个研究现代文学史的人,还是有自己的看法的。

当时我正着手写《徐志摩传》,还在搜集资料、整理年谱阶段,光搜集资料编年谱,就用了三年时间,刚要动手写就赶上了这么个“徐志摩热”,不能说一点感慨也没有。

我的《徐志摩传》是2000年6月写完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0月印出来,当年就印了第二版。

这个时候,《人间四月天》的热劲已经过去了。

有人说,老韩啊,你要是早写上半年,不是就搭上这个车了吗?我不这么看。

我的看法是,多亏我写得迟,我要是写得早,他们就把我的研究成果吸收到电视剧里头了,这个片子就不可能留下那么多的话题让人评说了!徐志摩是花花公子吗?现在所以重提徐志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跟几个优秀的女人有关系,要是没有这几个女人,光凭着那几首诗,写得再好,人们的兴趣也不大。

男人喜欢徐志摩,只能说感兴趣,因为他艳福不浅,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这样活一回呀;女人喜欢徐志摩,是真喜欢,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怎么那么多优秀的女人都爱他爱得死去活来,我倒要看看这是个什么人!怎么不想想,是徐志摩真值得爱,才会有人爱,是徐志摩真优秀,才会显得那些女人优秀。

如果张幼仪不是徐志摩的前妻,只能说是个会理家理财的女强人;要不是和徐志摩有那么缠绵的恋情,林徽因不过是个漂亮的女建筑学家;要不是成了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不过是个才貌双全的民国名媛。

还是徐志摩好,才有了她们的好。

她们的本事是她们的,她们的名声,有一大半是徐志摩带给她们的。

千万别认为徐志摩是个花花公子,只会讨女人喜欢。

他的人品也很好,基本上可说是完美的,无可指摘的。

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加番外

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加番外

在徐志摩35年的生命中,曾与三位女性有着斩不断的情愫。

除陆小曼外,还有一位是原配夫人张幼仪,另一位是以无言结局的建筑学家林徽音。

张幼仪出身名门,秀外慧中,1915年在浙江硖石老家奉父母之命和徐志摩结成伉俪。

婚后次年,徐志摩出外求学。

知书达理的张幼仪孝敬公婆,帮助公公掌财理家。

1921年张幼仪到英国陪读,和徐志摩度过一段温馨甜蜜的生活,直到才艺双绝的林徽音出现在徐志摩的生活里。

当时医学不发达,堕胎意味着生命风险,但是为了追求林徽音,徐志摩强迫张幼仪堕胎。

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

”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

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励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

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

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

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

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

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起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张幼仪与儿子一起在美国幸福生活,活了八十八岁,一九八八年在纽约去世。

徐志摩的冷血寡恩,不尽人道、夫道、父道,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但徐志摩抛弃张幼仪的事迹却成了徐志摩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标榜!说这是徐志摩反抗“四千年史髅不绝”的“忠孝节义”!徐志摩与林徽音的父亲林长民在北大读书时就相识。

那时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林长民是教育总长,两人过从甚密。

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入门弟子,常在梁府见到林长民,并与之结成忘年之交。

1921年春,林长民赴英游学,同时送爱女到英国读书。

徐志摩对正值芳年的林徽音一见钟情,林徽音则要求徐志摩先离了婚再来谈他们的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志摩与林徽因张幼仪陆小曼之间的情感故事林徽因林徽因《人间四月天》这部电视连续剧,是2000年春天在全国热播的,到现在已经四年了。

那一段,有关徐志摩的书卖得很火。

这个剧本是一个台湾剧作家王蕙玲写的,她是台湾铭传大学、世新大学和台湾艺术学院的讲师,她选择《人间四月天》这个题材应该说是很有眼光的。

这部戏从演员阵容、演出效果上,都得承认是成功的。

但实在说,我作为一个研究现代文学史的人,还是有自己的看法的。

当时我正着手写《徐志摩传》,还在搜集资料、整理年谱阶段,光搜集资料编年谱,就用了三年时间,刚要动手写就赶上了这么个“徐志摩热”,不能说一点感慨也没有。

我的《徐志摩传》是2000年6月写完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0月印出来,当年就印了第二版。

这个时候,《人间四月天》的热劲已经过去了。

有人说,老韩啊,你要是早写上半年,不是就搭上这个车了吗?我不这么看。

我的看法是,多亏我写得迟,我要是写得早,他们就把我的研究成果吸收到电视剧里头了,这个片子就不可能留下那么多的话题让人评说了!徐志摩是花花公子吗?现在所以重提徐志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跟几个优秀的女人有关系,要是没有这几个女人,光凭着那几首诗,写得再好,人们的兴趣也不大。

男人喜欢徐志摩,只能说感兴趣,因为他艳福不浅,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这样活一回呀;女人喜欢徐志摩,是真喜欢,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怎么那么多优秀的女人都爱他爱得死去活来,我倒要看看这是个什么人!怎么不想想,是徐志摩真值得爱,才会有人爱,是徐志摩真优秀,才会显得那些女人优秀。

如果张幼仪不是徐志摩的前妻,只能说是个会理家理财的女强人;要不是和徐志摩有那么缠绵的恋情,林徽因不过是个漂亮的女建筑学家;要不是成了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不过是个才貌双全的民国名媛。

还是徐志摩好,才有了她们的好。

她们的本事是她们的,她们的名声,有一大半是徐志摩带给她们的。

千万别认为徐志摩是个花花公子,只会讨女人喜欢。

他的人品也很好,基本上可说是完美的,无可指摘的。

这从他死了以后朋友们的评价上可以看得出来。

我编过一本书,叫《回望徐志摩》,收录了许多朋友的纪念文章,其中有梁实秋的一篇《谈徐志摩》,很长,有两三万字。

梁实秋是个很自负的人,轻易不说过头话,和徐志摩的关系也不是十分亲密。

徐志摩去世后,有人说徐志摩是纨绔子弟,意思就是浪荡公子、花花公子,梁实秋就说:“有人说志摩是纨绔子,我觉得这是不公道的。

他专门学的学科最初是社会学,有人说后来他在英国学的是经济。

无论如何,他在国文、英文方面的根底是结实的。

他对国学有很丰富的知识,旧书似乎读过不少,他行文时之典雅丰赡即是明证。

他读西方文学作品,在文字的了解方面没有问题,口说亦能达意。

在语言文字方面能有如此把握,这说明他是下过功夫的。

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么?志摩在几年之内发表了那么多的著作,有诗,有小说,有散文,有戏剧,有翻译,没有一种形式他没有尝试过,没有一回尝试他没有出众的表现。

这样辛勤的写作,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吗?”梁实秋还说,他数十年来奔走四方,遇见的人也不算少,但是还没见一个人比徐志摩更讨人喜欢。

讨人喜欢不是一件容易事,须要出之自然,不是勉强造作出来的,必其人本身充实,有丰富的情感,有活泼的头脑,有敏锐的机智,有广泛的兴趣,有洋溢的生气,然后才能容光焕发,脚步轻盈,然后才能引起别人的一团高兴。

徐志摩和好几个女人有婚恋关系,爱他的女人还有好几个,可以说,不管他对她们怎么样,她们中间没有一个恨他的。

看了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人们恐怕最同情张幼仪了。

多好的一个女人,徐志摩怎么就和人家离了婚呢!错了,张幼仪晚年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这话叫人听了会落泪的。

一个他辜负了的女人说出这样话,这个男人在性格上品质上总是有过人之处的。

林徽因、梁思成和金岳霖《人间四月天》里提到,徐志摩和林徽因在伦敦相识,相识不久便相恋,两个人一起坐船在康河里游玩。

从一幅剧照上可以看到,徐志摩和林徽因坐在船上,徐志摩还搂着林徽因的肩膀,十分亲热的样子。

还有一幅,徐志摩骑着自行车,林徽因坐在自行车的前梁上。

有人觉得很美,我看了只觉得恶心,这是把现代小青年那种流氓阿飞行径,安到徐志摩的头上了。

我绝不保守,我是说,徐林之间的恋情,绝不是这个样子。

先从年龄上说,徐志摩是1897年出生,按阴历是1896年。

林徽因多大呢,她是1904年出生,按阴历算比徐志摩小八岁,按阳历是七岁。

徐志摩1918年北大肄业以后去美国留学,后来因为他非常崇拜西方的哲学家罗素,便来到英国留学。

到了英国以后,才知道罗素去中国讲学去了,这样他就在伦敦住下来,就在这个时候,认识了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并在林长民家里认识了林徽因。

林徽因当年只有16岁,还是个中学生。

这是1920年秋天的事,同年年底,徐志摩就把张幼仪接到英国了,在剑桥大学旁边一个叫沙士顿的地方住下。

当时他们的感情是不太好,可也没到离婚的程度。

一个是已经结婚生子的男人,24岁了;一个是情窦未开的少女,只有16岁,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到了那种程度呢!这期间,徐志摩曾对林徽因表示了一点感情,林徽因见了信惊慌失措,自己不敢给徐志摩回信,由林长民给徐志摩回了封信。

现在已经发现了当年林长民给徐志摩的信,信上说:“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惑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之意,想足下误解了。

”林长民的这种态度,是我们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

想想吧,这是八十多年前的事,就是给了现在有点封建意识的家长,那也是要动刀子的。

我对你这么好,让你到我家里来吃饭,喝茶,你居然打起我女儿的主意来了,这还了得!可林长民没有这么做。

他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是留日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又是研究宪法的,他表示能够理解,信上的意思是说,我的女儿年少,不知该怎样给你写信,她没有不满意的意思,你别误解,她让我代问你好。

可见,他们当时实际上没有到那个程度,就是后来稍有发展,也不过是两情相悦而已。

对这一段朦朦胧胧的感情,林徽因长大以后,也是很怀念的,甚至多少有点觉得对不起徐志摩。

现在要探究的是,16岁的林徽因当时有没有要和男子谈恋爱的意思,我的看法是有的。

1937年抗战初期,林徽因到了长沙,心情很是不好,给沈从文写了封信。

因为当时正下着连阴雨,便想到了当年在伦敦时的心境。

信上说,那时候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了,她一个人住在一个大屋子里,外面下着雨,白天独自一人在大房间里看书,晚上一个人坐在一个大饭厅里吃饭,垂着两条不着地的腿,还有两条垂肩的发辫。

一面吃饭,一面用嘴咬着手指头哭。

这时候,总希望生活中有浪漫的事情发生,或是有个人叩门进来坐在对面同她谈话,或是同坐在楼上的火炉边给她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来爱她。

而实际情况却是天天在下雨,竟没有一个浪漫聪明的人走来同她玩。

徐志摩是爱过她的,她也感觉到了,只可惜没有发展下去。

后来她多少是有点后悔的。

1927年在美国留学时,正好胡适来美国,林徽因给胡适的信上说:请你回国后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

告诉他我绝对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不了解。

昨天我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时的志摩现在真真透彻地明白了。

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不必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

事实上,在1924年春夏间,他俩的感情是发展到相恋的地步了。

真正达到论婚嫁的地步,则是1931年春天,徐志摩到北平教书之后。

也就是说,林徽因和徐志摩确实是相恋过的,只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不是那种干柴烈火,一见面就烧起来的爱情。

这样一说,就知道《人间四月天》里的处理,是多么荒唐了。

有一件事,可以验证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感情有多深。

徐志摩1931年11月19日在济南附近的党家庄飞机失事遇难,梁思成从北平赶去处理丧事,从现场捡了一块烧焦了的木头。

那个时候的飞机不像现在的,有些部分是木头的。

他捡了一块飞机残骸拿回去给了林徽因,林徽因非常悲痛,就把这块木头挂在卧室的床头。

直到她1955年去世,一直就这么挂着。

她觉着,她是爱徐志摩的,徐志摩又是为了赶回来听她的演讲而死的,她就要用这种方式纪念他。

这在我们现在,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在这点上,我是说在感情的纯洁与执著上,在对崇高感情的理解上,我们是失败的。

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

比如说,一个男子,你的妻子爱着一个她过去的恋人,当然他们之间什么事也没有,就是喜欢他或感谢他,两人是很好的朋友。

有一天,你妻子的朋友因飞机失事而死,你会不会替她去处理他的丧事。

而且因为你知道自己的妻子喜欢他,所以一定要在现场替她拣上一块飞机的残骸,然后送给你妻子保存,而你妻子呢,对他又特别地喜欢,虽然你是我的丈夫,虽然每天晚上和你都在这张床上躺着,还是要把这块飞机的残骸恭恭敬敬地挂在墙上。

我相信我们中间极少有人能做到,能做到的是神仙,但是他们确实做到了。

有人或许会说,反正徐志摩已经死了,她只是这样怀念他,又不会出别的什么事。

这样优秀的女人,肯定对她的丈夫不会有二心的。

其实,她对他的丈夫是有二心的,但是她做得非常光明磊落。

学者金岳霖,是中国第一流的哲学家。

大概是1932年夏天,也就是徐志摩死了没多久,有一天,梁思成从河北宝坻考察古建筑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说:思成,我痛苦极了,我现在同时爱上了两个人,我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

梁思成一听就知道出了什么事,知道林徽因爱上了金岳霖,想跟他分手又舍不得。

这时候梁家住在北平东总布胡同,金岳霖就住在梁家后院,另有旁门出入。

起初也许只是好朋友住邻居,交往久了才爱上的。

金岳霖受过西方教育,生活很讲究,他家的厨师做面包做得好,每天早上就给林徽因送过去,没事了就过到梁家在一起喝茶聊天。

金岳霖喜欢林徽因,梁思成是知道的,但他不知道林徽因喜欢金岳霖到了这个地步。

听了妻子的话,梁思成半天都说不出话来,全身的血液凝固住了,连呼吸都困难了。

一面感到痛苦,一面又感欣慰,欣慰的是妻子很坦诚,没有把他当成个傻子。

想了一夜,他把自己和金岳霖比了又比,觉得自己不如金岳霖,林徽因跟金岳霖结合会幸福的。

第二天他跟林徽因说了自己的想法,同时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

当时两个人都哭了。

林徽因把梁思成的话告诉了金岳霖,说梁思成说这个事情一切由我来决定,我要是喜欢你的话,他是可以离婚的。

金岳霖说,思成能说这个话,可见他是真正爱着你,不愿你受一点点委屈,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吧。

从此以后,金岳霖就成了“游牧民族”了。

这是我的说法,叫“逐林木而居”。

游牧民族不是“逐水草而居”吗?林徽因姓林,金岳霖总是住在林家后院或是隔壁,林徽因到了哪儿他就到哪儿,还不是“逐林木而居”,还不是成了“游牧民族”吗?金岳霖此后终生未娶,一直到八十多岁去世,还是林徽因的两个儿子给他送终的。

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这种思想境界,咱们这些俗人,想都不敢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