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李兴濂徐志摩这个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在他35年的生命中,有三个重要的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三个不同风格的女人与一个男人,宿命的把彼此纠缠在一起。
围绕着徐志摩与三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感动过无数的人。
对于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他的好友胡适这样评价:“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正是这三个字演绎了徐志摩亦幻亦真的浪漫人生徐志摩与张幼仪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
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
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人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张幼仪徐志摩1897年出生浙江海宁,从小就接受很好的教育,1910年,14岁的徐志摩进入杭州府中学堂。
1915年,徐志摩毕业,考入上海沪江大学。
就在这时,徐志摩接到父亲来信,要求他立刻回家成亲。
这年十月,徐志摩十分不情愿地同一个自己从未见过面的女孩成亲。
其妻是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
张幼仪,1900年出生在江苏省宝山县,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为当时知名医生。
张幼仪排行兄弟姐妹第八,曾就读于苏州师范学校、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幼师教育专业。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1915年10月,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
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能相夫教子。
可是,这场婚姻注定是一个悲剧,年仅16岁的张幼仪,在对爱情懵懂不明之时,就被嫁到徐家。
而徐志摩正值青春年少,却被逼迎娶了一个素未谋面的姑娘。
他们之间没有恋爱、没有沟通、没有感觉。
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态度几乎无情甚至残酷。
从婚前到婚后,他对张幼仪都是那样鄙弃。
徐志摩的爱情 徐志摩一生中的三个女人都是谁?

徐志摩的爱情徐志摩一生中的三个女人都是谁?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徐志摩一生中的三个女人分别是: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徐志摩的一生有三个女人。
他的原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张幼仪,他们的爱情短暂易逝,随着徐志摩留学外行,这段爱情便名存实亡了;后来在徐志摩的爱情路上先后遇到静女林徽因,倩女陆小曼,张幼仪与徐志摩的爱情最终宣告终结。
张幼仪和徐志摩的离婚案件是当时民国第一件仿效西方国家的离婚案件。
因为林徽因的冷静和现实的一面,便成全了徐志摩和陆小曼这一对才子佳人,而当时作为证婚人的梁启超曾当着徐、陆两人的面痛骂他们“不懂爱情”。
陆小曼的”私奔”使她的前任丈夫王庚一生未再娶,而她后来委身的徐志摩也因为她的奢华无度(或者也因为林徽因的召唤)而轻轻作别,“不带走一片云彩”。
一、徐志摩徐志摩(1897—1931),中国诗人、散文家。
留学美国时改字志摩,小字又申。
笔名有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徐志摩的爱情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乘火车由上海抵南京;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
飞机师王贯一、副机师梁壁堂都是南苑航空学校毕业生,年龄均为36岁。
飞机上除运载了40余磅邮件外,乘客仅徐志摩一人,也是36岁。
开始天气甚佳,不料在党家庄一带忽遇漫天大雾,飞机师为寻觅航线,降低飞行高度,不慎误触开山山顶,机油四溢,机身訇然起火,坠落于山脚,待村人赶来时,两位飞机师皆已烧成焦炭。
徐志摩座位靠后,仅衣服着火,皮肤有一部分的伤,但他额头撞开一个大洞,成为致命创伤:又因身体前倾,门牙亦己脱荆。
当晚,细雨霏霏,似乎是在哀悼天才诗人的早逝。
二、张幼仪张幼仪出身江苏名门,受过新式教育,她性情温和善良,长相明眸清丽,知书达理又遵传统守孝道,她对徐志摩并不了解,他们的婚姻,是父母定下来的。
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
婚后不久,长子徐积锴出生。
张幼仪在离婚之后,远赴德国柏林,学习德语,并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徐志摩生命中三个女人

陆小曼:志摩死后,小曼素服终身。 她在自己的卧室悬挂着志摩的大幅遗像, 每隔几天,总要买一束鲜花献上。1933 年清明,小曼回硖石为志摩扫墓,写了 一首感伤的诗:“肠断人琴感未消,此 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 湖山总寂寥。”她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 努力习画,终生不辍。
课 文 拓 展
徐志摩与张幼仪
林徽音
林徽因与徐志摩
林徽因 泰戈尔 徐志摩
林徽因与梁思成
梁 思 成
林长明
泰戈尔 林徽音
徐 志 摩
陆小曼
志摩更注重 精神的追求, 他要拉著爱人 飞往更高处同 看宇宙的奥妙, 但陆小曼却宁 愿蜷缩万丈红 尘,志摩爱她 只能随她坠落。
陆小曼
张幼仪在离婚后成为一个新女性, 她独立生活,事业有成,还为志摩的 父亲养老送终,尽了志摩未尽的责任。 她心如止水,尽心抚养儿子,在她56 岁时,儿子徐积锴在美国成家立业, 她这才与邻居医生结婚。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 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 四月天!
林徽因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
林徽音缺少的是 狂放激情的能量,当 一切都被理性的思惟 耙梳过之後,生命只 剩余灰而非火焰。徐 志摩是火焰,他以自 身为中心向外延烧, 凡与他交会者无不立 即发生变化。徽音爱 这激越的能量,然而 火焰炙人,徽音不能 焚身相随,便只能选 择逃开了。
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 张幼仪说过她爱志 摩,即便她仍是他的 妻子时,也没有机会说 出一个爱字。於是她 便用漫长的人生来说, 因为那正是她所相信 的——爱即是承担、 即是责任。如果从这 个角度来看,幼仪对 志摩的爱当是最彻底 也最完整的。诚如她 所言,三个女人之中 她最爱志摩。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当人们提及徐志摩时, 大多数人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徐志摩一生最重要的三个女人---张幼仪, 林徽音和陆小曼. 她们与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曾感动过无数人。
徐志摩是幸福的。
他的一生得到三个女人的真诚的爱情. 这三个女人中, 不管是张幼仪, 林徽音或是陆小曼都深爱着徐志摩。
林徽音虽没有嫁给徐志摩, 但从她后来写给徐志摩的诗中, 却对志摩表达了深沉的爱。
爱情在徐志摩的人生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爱情和婚姻是人生中唯一的要事”。
没有爱情, 徐志摩根本不会成为诗人, 更不用说驰名中外, 流芳百世. 志摩曾说过, 在他人生的前二十年里, 诗歌与他无缘。
他之所以提笔写诗, 是因为林徽音。
诗人在遇见林徽音后, 被林徽音的文学才华所迷住, 并迅速坠入爱河。
他用诗歌来与林徽音沟通, 向林徽音表达他的爱.当徽音最终决定与徐志摩的老师的儿子梁思成结婚时, 志摩受到沉重的打击, 他的诗歌产量也剧减。
徐志摩的诗深受他的爱情的影响. 在热恋中, 他的诗歌充满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失恋时, 他的诗却充满悲哀与对世界的失望与厌恶。
如果没有爱情, 徐志摩就不可能写出入此感人肺腑的诗歌。
张幼仪 & 徐志摩“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
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
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人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张幼仪张幼仪,徐志摩的原配妻子。
他们的婚姻是双方父母定的,15岁时张幼仪就嫁到浙江硖石做了徐家少奶奶。
张幼仪深受旧式中国礼教的束缚,个性沉默坚毅,举止端庄,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都甚为得力,她默默地为徐志摩支起一方天空,尽管在这一方天空中连一丝叹息都不曾划过。
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小脚与西服的冲突也是旧文化与新文化的冲突,这桩秉奉媒妁之言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着必然的矛盾,注定着失败。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的爱情故事一直被人流传百年。
徐志摩的一生有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和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牵动心弦的女人。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结发夫妻,属于原配,但是一生都没有得到徐志摩的爱。
张幼仪是通过古时的媒妁之言和徐志摩走在一起的。
徐志摩在国外学习多年,非常痛恨国内的封建迷信思想,对他的媒妁之言更是烦透顶,因为父亲的逼迫才勉强和张幼仪成亲,对张幼仪只有厌恶和反感,没有一点喜欢和爱。
林徽因是徐志摩在国外求学时认识的,在林徽因不知徐志摩已经结婚的情况下,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国外经常的约会和见面、还互通情书,在这段时间,徐志摩对林徽因付出了自己的真心。
当林徽因知道徐志摩结婚后,迅速回国与徐志摩断绝关系,但是徐志摩从来没有放弃过林徽因。
对林徽因的事情始终放在心里,回国后多次拜访、林徽因和梁思成在东北大学工作,徐志摩的多次探望。
陆小曼是王庚的妻子,在与徐志摩没有认识前算是一只“金丝雀”,一只有才气、灵魂孤独的才女。
陆小曼对于徐志摩来说只是两个孤独的灵魂走到一起,在开始时涌起一阵浪漫激情,待激情过后只剩柴米油盐和责任。
徐志摩是一位充满理想的诗人,当诗人被生活的压力所包围会感到厌烦,徐志摩和陆小曼在一起是非常的辛苦,徐志摩对陆小曼的爱是短暂的,是一时的结果。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看到一个爱一个,就是一个人渣。
是徐志摩,爱一个,伤一个。
在徐志摩有限而辉煌的35年人生中,他与三个女人有着源源不断的恋情。
首先是张友爱,她一生的妻子。
他们是典型的由父母安排的婚姻。
当时,徐志摩被迫嫁给张友爱。
虽然这听起来像是封建社会的陋习,但这种关系实际上是徐志摩一生中的一段真实的婚姻。
张友爱从小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
1915年,她与徐志摩在家乡浙江夏至结为夫妻。
婚后第二年,徐志摩去上学了。
学识渊博的张友爱在家照顾徐志摩的父母,帮公公照顾家里的一切。
1921年,张友毅随徐志摩赴英国留学。
这可以说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不过,在徐志摩看来,他想要的是。
“我要在人海中寻找我唯一的灵魂伴侣。
我很幸运能得到它,但如果我做不到,我就注定要失败。
”许志摩见了林徽因,觉得自己很幸运找到了自己的“唯一灵魂伴侣”。
此时,徐志摩已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
与林徽因相比,他24岁时大了8岁,是老一辈的真实写照。
不过,虽然当时妻子张友爱和孩子来到伦敦,徐志摩还是向林徽因发起了一场爱情告白。
林徽因看似牢不可破的防线,挡不住徐志摩浪漫的“人渣男”攻势。
她对他说:我不是一个感情随便的女人,你必须在我和张友爱之间做出选择。
于是徐志摩马上回家告诉张友爱,说她要离婚了。
虽然张友爱觉得不理解,但她还是理性地处理了此事,带着孩子去德国留学。
其实当时张友爱已经怀孕了,她又为徐志摩怀了一个孩子,但徐志摩只是冷冷地说:“吵架,离婚”。
第二,“唯一的灵魂伴侣”林徽因。
他们的感情在今天的眼里是最血腥的,这就是狗血戏的剧本。
有了家庭,徐志摩遇到了才华横溢的林伟茵。
他毅然抛弃妻儿,坚持追求自己所爱的女人林徽因。
许智霖与许智霖离婚,成为第三者。
但事实上,徐志摩也是第三者,因为林徽因当时已被父亲许配给梁思成。
然而,当时林徽因的父亲林昌民同意了女儿和徐志摩的关系,忘记了自己曾把林徽因许志摩许配给梁思成。
之后不久,林徽因在欧洲巡演结束后不得不和父亲一起回去。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徐志摩是花花公子吗?常常会想起徐志摩,不仅因为他的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跟几个优秀的女人有关系,要是没有这几个女人,光凭着那几首诗,写得再好,人们的兴趣也不大。
男人喜欢徐志摩,只能说感兴趣,因为他艳福不浅,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这样活一回呀;女人喜欢徐志摩,是真喜欢,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怎么那么多优秀的女人都爱他爱得死去活来,我倒要看看这是个什么人!怎么不想想,是徐志摩真值得爱,才会有人爱,是徐志摩真优秀,才会显得那些女人优秀。
如果张幼仪不是徐志摩的前妻,只能说是个会理家理财的女强人;要不是和徐志摩有那么缠绵的恋情,林徽因不过是个漂亮的女建筑学家;要不是成了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不过是个才貌双全的民国名媛。
还是徐志摩好,才有了她们的好。
她们的本事是她们的,她们的名声,有一大半是徐志摩带给她们的。
千万别认为徐志摩是个花花公子,只会讨女人喜欢。
他的人品也很好,基本上可说是完美的,无可指摘的。
这从他死了以后朋友们的评价上可以看得出来。
梁实秋是个很自负的人,轻易不说过头话,和徐志摩的关系也不是十分亲密。
徐志摩去世后,有人说徐志摩是纨绔子弟,意思就是浪荡公子、花花公子,梁实秋就说:“有人说志摩是纨绔子,我觉得这是不公道的。
他专门学的学科最初是社会学,有人说后来他在英国学的是经济。
无论如何,他在国文、英文方面的根底是结实的。
他对国学有很丰富的知识,旧书似乎读过不少,他行文时之典雅丰赡即是明证。
他读西方文学作品,在文字的了解方面没有问题,口说亦能达意。
在语言文字方面能有如此把握,这说明他是下过功夫的。
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么?志摩在几年之内发表了那么多的著作,有诗,有小说,有散文,有戏剧,有翻译,没有一种形式他没有尝试过,没有一回尝试他没有出众的表现。
这样辛勤的写作,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吗?”梁实秋还说,他数十年来奔走四方,遇见的人也不算少,但是还没见一个人比徐志摩更讨人喜欢。
徐志摩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的三个女人徐志摩一生有三个女人,这三个女人分别是他的第一任夫人张幼仪、他在留学期间追求过的“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以及上海有名的交际花陆小曼。
对于第一个女人,我想,徐志摩是万般不情愿的,也许是出于对父母命令的屈从,也许是为了家族利益,但绝对没有一种可能是因为他爱她,这样的证据太多了。
徐志摩第一次见到她的照片时,用极度鄙夷的口气吐出一句“乡下土包子。
”婚后两人的感情也是平平淡淡,甚至可以说是毫无生气,徐志摩从来不肯正眼瞧过张幼仪一眼,就连传宗接代这种事徐志摩也只是奉父母之命而不得不为之。
当徐志摩在伦敦求学时,她前往与他团聚,而当时徐志摩已疯狂地爱上了林徽因,一个十六岁的少女。
也正是在这多事之秋,当徐志摩得知张幼仪已经身怀六甲时,他竟冷冷对她说:“把孩子打掉。
”张说:“现在打孩子很危险的,我听说有人因为这个死了呢!”徐说:“还有人坐火车死了呢,难道因为坐火车会死人就不去坐火车了吗?”这就是徐志摩的正牌妻子所钟爱的丈夫对待妻子的态度,简直可以用“刻薄残酷”来形容。
我同情张幼仪,同时也怪她不争气。
她跟了徐志摩那么多年,怎么就没从他身上学到点什么。
徐志摩可以用情不专,可以一生只为了“爱、美、自由”而抛弃道德舆论,抛弃作为一个丈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抛弃一个全心全意忠于他的妻子,那么张幼仪为什么就不能结束这种婚姻的折磨和羁绊,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呢?以她的家庭背景,就算找不到一个高富帅,找一个爱她宠她的忠厚之辈也完全没有虞虑。
可她为什么没有这么做?我觉得,原因有三:一、张幼仪是个温婉贤淑派,宁可天下人负我,也不可我负天下人。
她的这种性格使她在这一场没有爱情根基的婚姻里一直充当着弱势的角色,对周遭的一切逆来顺受。
懦弱的她不会选择背叛婚姻,背叛丈夫,除非徐志摩一纸休书先抛弃了她,事实证明,结局的确如此。
二、张幼仪是个受传统思想严重束缚的旧社会女子,思想还是尚未开化到背夫弃子另寻他爱的境界。
徐志摩过于自由,而她过于保守,他们的结合就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但这种结合显然是悲哀的,所以造成了悲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
1900年出生原籍江苏宝山,比志摩小4岁,世居真如,后移嘉定。
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是当时上海宝山县巨富。
张祖泽有八子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为其次女。
她的二哥张君劢(音迈),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活动家和哲学家。
1912年7月,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立“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2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嘉森)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到该校读书。
该校首任杨达权,重视女子教育,张幼仪在此受到了先进教育。
但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成亲了。
替她作媒的正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在当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他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就是徐志摩。
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
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
徐志摩的态度:“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1918年生长子徐积锴kǎi(阿欢),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君劢的信,被迫不耐烦地把张幼仪接到他身边,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的态度“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
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
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
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
可是我晓得那是他。
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此时的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情网,不久徐志摩就提出离婚,已有二个月身孕的张幼仪毅然同意。
张幼仪徐志摩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
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
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她去医院看了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离婚后,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1926年夏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带长子阿欢去北京读书,直到张母去世,她携子回沪。
经时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送给张幼仪,使她在上海衣食无忧。
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
这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
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
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解放前夕,张幼仪赴香港。
1953年,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
苏医生曾留学日本,在上海行医,也是离异有子女。
婚前,她写信到美国征求儿子(大儿子徐积锴)意见:“因为我是个寡妇,理应听我儿子的话。
”儿子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阿欢在美做的是土木工程师,这封信颇得其父风韵。
时过境迁的张幼仪为这一段沉重生活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
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1967年,张幼仪67岁的时候,曾和苏医生一起,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
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没办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轻过。
第二任丈夫过世后,张幼仪到纽约居住。
在共同生活了18年后,1972年苏医生病死,张幼仪赴美,1988年病死于纽约,是与诗人徐志摩有过情感生活的人当中,活得最长的人。
与徐志摩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
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
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
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
两人也都是以书信来往。
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
同年3月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
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
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
徐后经人介绍认识了已嫁做人妇的陆小曼很快两人就相恋了,陆小曼为了徐也跟丈夫王赓离婚了。
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也很大。
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
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与梁思成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新旧相兼,郎才女貌,门第相当。
他们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所结的秦晋之好。
又因林长民是段祺瑞内阁中的司法总长,梁启超做过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所以说是门当户对。
新婚之夜,梁思成问她:“这个问题我只问一遍,以后再也不提,为什么你选择的人是我?”林徽因说:“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准备好听我回答了吗?”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
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与金岳霖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
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
他终生未娶。
一直恋着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
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
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
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
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
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经去世,追悼会上,他为她写“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著名挽联。
你是人间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王赓1922年,19岁的陆小曼离开学校,奉父母之命与王庚结婚。
但在这桩婚事她完全是被动的。
当蜜月的激动渐趋平静后,她渐渐发觉自己并不快乐,结婚第三年,王赓被任命哈尔滨警察局局长,王赓要小曼随同前往,陆小曼就到哈尔滨住了一段时间。
但是陆小曼在哈尔滨住不习惯,不多时,与王赓两地分居,因此与丈夫在感情上更加淡漠了。
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陆小曼想去玩时,他就说:“我没空,叫志摩陪你玩吧。
””王赓根本就不会想到这样处理会产生婚姻危机。
就这样,徐志摩与陆小曼在王赓首肯的大好形势下一起玩耍。
朝夕相处,日久生情。
王赓调任哈尔滨警察局长后,徐志摩与小曼接触机会更多,使他们感情越陷越深。
可是,我们相识在不该相识的时候。
”陆小曼陷入无限的伤感。
不久,陆小曼和王赓又发生了一次大的争执。
陆小曼在众人面前,受到王赓的辱骂,声称今后再不回王家,陆定听后此事也非常气愤,表示支持女儿的行动。
最终1925年与王赓离婚。
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
然而她和徐志摩的再婚遭受到两方面的强大压力。
一是陆小曼母亲的反对。
二是与王赓签离婚协议。
事后吴曼华十分生气。
当时要办成这两件事都有相当的难度,但胡适最终都办妥了。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富绅,他认为儿子离婚已是大逆不道,再娶一个有夫之妇更是有辱门风。
过后不久,徐志摩只得亲自南下,跟父亲商量自己的第二次婚姻大事。
徐申如说,徐志摩要再婚,必须征得张幼仪的同意。
然而妻子张幼仪答应之后,其父徐申如还是不肯痛快地答应,经胡适、刘海粟等人出面周旋,徐申如最后勉强答应,徐志摩也同时应允父亲三个条件。
婚礼上证婚人是梁启超,梁启超对徐、陆二人进行了训斥。
梁启超的“证婚词”虽然有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徐志摩这个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但很明显,梁启超是带有私心的,对徐、陆也不公平。
梁启超在婚礼上大骂新人,至少对这对新人是不吉利的,赵清阁就在文章中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为了争取有力的支持,他们请了维新派名流梁启超老夫子作他们的证婚人。
原想借助着块盾牌抗衡一下封建势力,不期梁启超夫子也是一个以封建反封建的权威人物,他假惺惺同情徐志摩陆小曼的结缡,而又在大喜之日当众批评了他们的反封建行经,使得两位新人一时啼笑皆非,只好委屈地承受了批评。
与徐志摩徐志摩遇难之后,陆小曼此时究竟悲伤到什么程度,连郁达夫都觉得难以描写,陆小曼清醒后,便坚持要去山东党家庄接志摩的遗体,被朋友们和家里人死命劝住了。
最后决定派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张幼仪所生)去山东接回。
徐志摩的遗体从济南运回上海后,陆小曼见到了现场唯一的一件遗物———一幅山水画长卷。
这幅画是陆小曼于1931年春创作的,堪称陆小曼早期的代表作,更为珍贵的是它的题跋,徐志摩把这张手卷随带在身,是准备到北京再请人加题,只因手卷放在铁箧中,故物未殉人。
陆小曼看着这张画卷,想到徐志摩的种种好处,自此,她一直珍藏着这幅画。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
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
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联中说;“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她怀念志摩,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是冲破封建束缚的自由结合,其间虽也曾彼此伤害,但也深深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