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
1900年出生原籍江苏宝山,比志摩小4岁,世居真如,后移嘉定。
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是当时上海宝山县巨富。
张祖泽有八子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为其次女。
她的二哥张君劢(音迈),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活动家和哲学家。
1912年7月,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立“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2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嘉森)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到该校读书。
该校首任杨达权,重视女子教育,张幼仪在此受到了先进教育。
但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成亲了。
替她作媒的正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在当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他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就是徐志摩。
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
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
徐志摩的态度:“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1918年生长子徐积锴kǎi(阿欢),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君劢的信,被迫不耐烦地把张幼仪接到他身边,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的态度“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
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
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
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
可是我晓得那是他。
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此时的徐志摩与林徽因坠入情网,不久徐志摩就提出离婚,已有二个月身孕的张幼仪毅然同意。
张幼仪徐志摩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
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
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她去医院看了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离婚后,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看到一个爱一个,就是一个人渣。
是徐志摩,爱一个,伤一个。
在徐志摩有限而辉煌的35年人生中,他与三个女人有着源源不断的恋情。
首先是张友爱,她一生的妻子。
他们是典型的由父母安排的婚姻。
当时,徐志摩被迫嫁给张友爱。
虽然这听起来像是封建社会的陋习,但这种关系实际上是徐志摩一生中的一段真实的婚姻。
张友爱从小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
1915年,她与徐志摩在家乡浙江夏至结为夫妻。
婚后第二年,徐志摩去上学了。
学识渊博的张友爱在家照顾徐志摩的父母,帮公公照顾家里的一切。
1921年,张友毅随徐志摩赴英国留学。
这可以说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不过,在徐志摩看来,他想要的是。
“我要在人海中寻找我唯一的灵魂伴侣。
我很幸运能得到它,但如果我做不到,我就注定要失败。
”许志摩见了林徽因,觉得自己很幸运找到了自己的“唯一灵魂伴侣”。
此时,徐志摩已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
与林徽因相比,他24岁时大了8岁,是老一辈的真实写照。
不过,虽然当时妻子张友爱和孩子来到伦敦,徐志摩还是向林徽因发起了一场爱情告白。
林徽因看似牢不可破的防线,挡不住徐志摩浪漫的“人渣男”攻势。
她对他说:我不是一个感情随便的女人,你必须在我和张友爱之间做出选择。
于是徐志摩马上回家告诉张友爱,说她要离婚了。
虽然张友爱觉得不理解,但她还是理性地处理了此事,带着孩子去德国留学。
其实当时张友爱已经怀孕了,她又为徐志摩怀了一个孩子,但徐志摩只是冷冷地说:“吵架,离婚”。
第二,“唯一的灵魂伴侣”林徽因。
他们的感情在今天的眼里是最血腥的,这就是狗血戏的剧本。
有了家庭,徐志摩遇到了才华横溢的林伟茵。
他毅然抛弃妻儿,坚持追求自己所爱的女人林徽因。
许智霖与许智霖离婚,成为第三者。
但事实上,徐志摩也是第三者,因为林徽因当时已被父亲许配给梁思成。
然而,当时林徽因的父亲林昌民同意了女儿和徐志摩的关系,忘记了自己曾把林徽因许志摩许配给梁思成。
之后不久,林徽因在欧洲巡演结束后不得不和父亲一起回去。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徐志摩是花花公子吗?常常会想起徐志摩,不仅因为他的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跟几个优秀的女人有关系,要是没有这几个女人,光凭着那几首诗,写得再好,人们的兴趣也不大。
男人喜欢徐志摩,只能说感兴趣,因为他艳福不浅,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这样活一回呀;女人喜欢徐志摩,是真喜欢,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怎么那么多优秀的女人都爱他爱得死去活来,我倒要看看这是个什么人!怎么不想想,是徐志摩真值得爱,才会有人爱,是徐志摩真优秀,才会显得那些女人优秀。
如果张幼仪不是徐志摩的前妻,只能说是个会理家理财的女强人;要不是和徐志摩有那么缠绵的恋情,林徽因不过是个漂亮的女建筑学家;要不是成了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不过是个才貌双全的民国名媛。
还是徐志摩好,才有了她们的好。
她们的本事是她们的,她们的名声,有一大半是徐志摩带给她们的。
千万别认为徐志摩是个花花公子,只会讨女人喜欢。
他的人品也很好,基本上可说是完美的,无可指摘的。
这从他死了以后朋友们的评价上可以看得出来。
梁实秋是个很自负的人,轻易不说过头话,和徐志摩的关系也不是十分亲密。
徐志摩去世后,有人说徐志摩是纨绔子弟,意思就是浪荡公子、花花公子,梁实秋就说:“有人说志摩是纨绔子,我觉得这是不公道的。
他专门学的学科最初是社会学,有人说后来他在英国学的是经济。
无论如何,他在国文、英文方面的根底是结实的。
他对国学有很丰富的知识,旧书似乎读过不少,他行文时之典雅丰赡即是明证。
他读西方文学作品,在文字的了解方面没有问题,口说亦能达意。
在语言文字方面能有如此把握,这说明他是下过功夫的。
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么?志摩在几年之内发表了那么多的著作,有诗,有小说,有散文,有戏剧,有翻译,没有一种形式他没有尝试过,没有一回尝试他没有出众的表现。
这样辛勤的写作,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吗?”梁实秋还说,他数十年来奔走四方,遇见的人也不算少,但是还没见一个人比徐志摩更讨人喜欢。
徐志摩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的三个女人徐志摩一生有三个女人,这三个女人分别是他的第一任夫人张幼仪、他在留学期间追求过的“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以及上海有名的交际花陆小曼。
对于第一个女人,我想,徐志摩是万般不情愿的,也许是出于对父母命令的屈从,也许是为了家族利益,但绝对没有一种可能是因为他爱她,这样的证据太多了。
徐志摩第一次见到她的照片时,用极度鄙夷的口气吐出一句“乡下土包子。
”婚后两人的感情也是平平淡淡,甚至可以说是毫无生气,徐志摩从来不肯正眼瞧过张幼仪一眼,就连传宗接代这种事徐志摩也只是奉父母之命而不得不为之。
当徐志摩在伦敦求学时,她前往与他团聚,而当时徐志摩已疯狂地爱上了林徽因,一个十六岁的少女。
也正是在这多事之秋,当徐志摩得知张幼仪已经身怀六甲时,他竟冷冷对她说:“把孩子打掉。
”张说:“现在打孩子很危险的,我听说有人因为这个死了呢!”徐说:“还有人坐火车死了呢,难道因为坐火车会死人就不去坐火车了吗?”这就是徐志摩的正牌妻子所钟爱的丈夫对待妻子的态度,简直可以用“刻薄残酷”来形容。
我同情张幼仪,同时也怪她不争气。
她跟了徐志摩那么多年,怎么就没从他身上学到点什么。
徐志摩可以用情不专,可以一生只为了“爱、美、自由”而抛弃道德舆论,抛弃作为一个丈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抛弃一个全心全意忠于他的妻子,那么张幼仪为什么就不能结束这种婚姻的折磨和羁绊,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呢?以她的家庭背景,就算找不到一个高富帅,找一个爱她宠她的忠厚之辈也完全没有虞虑。
可她为什么没有这么做?我觉得,原因有三:一、张幼仪是个温婉贤淑派,宁可天下人负我,也不可我负天下人。
她的这种性格使她在这一场没有爱情根基的婚姻里一直充当着弱势的角色,对周遭的一切逆来顺受。
懦弱的她不会选择背叛婚姻,背叛丈夫,除非徐志摩一纸休书先抛弃了她,事实证明,结局的确如此。
二、张幼仪是个受传统思想严重束缚的旧社会女子,思想还是尚未开化到背夫弃子另寻他爱的境界。
徐志摩过于自由,而她过于保守,他们的结合就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但这种结合显然是悲哀的,所以造成了悲剧。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张幼仪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
1900年出生,原籍江苏宝山,后移嘉定。
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是当时县里的巨富。
张祖泽有八子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为其次女。
她的二哥张君劢,在近现代史上颇有影响,是民社党创立者。
四哥张嘉璈曾任中国银行总裁、国民政府交通部长。
张幼仪15岁时奉父母之命曾嫁给徐志摩。
名门望族之女张幼仪生于1900年,她的家庭是上海宝山的一个大户人家。
在张幼仪14岁那年,张嘉璈奉命视察杭州一中,看到了徐志摩的考卷,颇为赞赏,主动向徐家求亲,当然这里也有经济政治联姻的意思,当时徐家以二妹相许。
张幼仪比徐志摩小4岁。
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家中开办有灯泡厂、蚕丝厂、布厂、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等,和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他一口答应,并送了聘礼。
聚少离多的婚后生活1915年10月,张幼仪和徐志摩结婚,徐志摩并不喜欢她。
婚后,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话说,张幼仪个性沉默坚毅,帮助公公理财,甚为得力,但这些老人眼中的优点,在活泼飘逸、热情奔放的诗人眼里,就是呆板无趣、僵硬乏味。
1916年秋,徐志摩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
翌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
由妻兄张君劢介绍,徐志摩拜梁启超为老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
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从上海启程赴美国留学。
1920年9月,他由美国来到英国留学。
婚后4年,两人在一起的日子只有4个月。
张幼仪足不出户,总是长时间跟着婆婆坐在院子里缝缝补补。
婚后她也曾写信给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希望能完成中断的学业,但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这些事情,使得读书的愿望成为泡影。
1920年初秋,徐志摩在伦敦见到17岁的林徽因,一见钟情,陷入单相思。
是年冬,林去苏格兰上学,不久后随父回国。
团聚后的别离1920年底,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先到马赛再到伦敦。
据说张幼仪出国与徐志摩相聚,是公公婆婆安排的,为的是让徐志摩知道要对家负起责任。
再别康桥番外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徐志摩何以如此迷恋康桥?仅仅是因为在这里读过书吗?显 然不是。是因为康河的风光秀美吗?
不完全是,须知诗人是南方人,好山好水是见过不少的。 翻一翻诗人的散文与书信,或许会找到答案。诗人曾说过;“我 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 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 痛苦的时期。)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 独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 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记那初春的睥睨吗?曾经有 多少个清晨我独自冒着冷薄霜铺地的林子里闲步……为听鸟语, 为盼朝阳,为寻泥土里渐次苏醒的花草,为体会最微细最神妙的 春信。阿,那是新来的画眉在那边凋不尽的青枝上试它的新声! 阿,这是第一朵小雪球花挣出了半冻的地面!阿,这不是新来的 潮润沾上了寂寞的柳条?”(《我所知道的康桥》1926年1月15 日)。
作为他的原配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张幼仪真是 无可挑剔了,贤良淑德,相夫教子, 孝顺父母。但志摩爱过她吗?从未。 有的恐怕也仅仅是感激之情,他不是 如此的自私,如此的吝啬自己的爱, 而是他无法左右,梦中他们擦身而过, 相遇却不曾相识。 幼仪为志摩付出了一切,他需要 她时,她留下来照顾他,他要离开她 时,她不给他丝毫的羁畔。志摩的 《笑解烦恼结》是给她的,这笑的背 后蕴涵了幼仪多少的泪和苦痛,而这 仅仅源自一个理由,没有理由的理 由——志摩不爱她。
但生活毕竟是现实的,小曼留恋 于交际圈,宴游,打牌、应酬,不但 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浪费了自己的天 赋,也在生活上给徐志摩带来了许多 困难,甚至染上了烟瘾,一掷千金, 为了维持生计,志摩不得不身兼数职。 最终徐志摩要去北平了,小曼却离不 开上海的浮华生活,于是志摩只能上 海、北平两地跑,他的心底渗着一片 冰凉。
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加番外

在徐志摩35年的生命中,曾与三位女性有着斩不断的情愫。
除陆小曼外,还有一位是原配夫人张幼仪,另一位是以无言结局的建筑学家林徽音。
张幼仪出身名门,秀外慧中,1915年在浙江硖石老家奉父母之命和徐志摩结成伉俪。
婚后次年,徐志摩出外求学。
知书达理的张幼仪孝敬公婆,帮助公公掌财理家。
1921年张幼仪到英国陪读,和徐志摩度过一段温馨甜蜜的生活,直到才艺双绝的林徽音出现在徐志摩的生活里。
当时医学不发达,堕胎意味着生命风险,但是为了追求林徽音,徐志摩强迫张幼仪堕胎。
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
”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
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励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
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
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
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
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
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起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张幼仪与儿子一起在美国幸福生活,活了八十八岁,一九八八年在纽约去世。
徐志摩的冷血寡恩,不尽人道、夫道、父道,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但徐志摩抛弃张幼仪的事迹却成了徐志摩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标榜!说这是徐志摩反抗“四千年史髅不绝”的“忠孝节义”!徐志摩与林徽音的父亲林长民在北大读书时就相识。
那时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林长民是教育总长,两人过从甚密。
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入门弟子,常在梁府见到林长民,并与之结成忘年之交。
1921年春,林长民赴英游学,同时送爱女到英国读书。
徐志摩对正值芳年的林徽音一见钟情,林徽音则要求徐志摩先离了婚再来谈他们的情事。
徐志摩与他生命中三个女人的情感故事

徐志摩与他生命中三个女人的情感故事客观地讲,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位女子都十分优秀。
张幼仪,大家闺秀、知书达理,本分而孝顺,并且,多年后,成为商界精英。
陆小曼,美丽娇艳、才艺双绝,名冠南北。
林徽因,知性美女,多才多艺,成果丰硕,中国古建筑权威。
三人的共同点是至少懂一国外语。
陆小曼与林徽因还分别被公认为民国“四大美女”之一!徐志摩徐志摩,浙江嘉兴海宁人,出身于富商之家。
现代诗人、散文家。
出生于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离世。
享年34岁。
中学在杭州一中学习。
后依次在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就读。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并荣获一等荣誉奖。
同年,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经济学。
1921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
1923年成立新月社。
先后任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在胡适之的邀请下,他承担了北京大学教授的职责,他也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教授。
他最为人们熟知的作品是《再别康桥》,同时也是他的代表作。
张幼仪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1900年生于江苏宝山,逝于1988年。
1915年与徐志摩结婚。
1918年生下长子徐积锴。
1920年,张幼仪赴欧洲与徐志摩团聚。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徐志摩却疯狂地爱上了林。
为了追求林,徐志摩毅然提出与张幼仪离婚。
那时,林微因非常痛苦。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还是同意了徐志摩的要求。
第二年生下第二个儿子后,正式与徐志摩离婚。
1926年,张幼仪返回中国。
1927年,在东吴大学任德文教授。
1928年辞职,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并兼任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
1949年移民香港。
1954年,在其54岁时,与苏纪之医师结婚。
1970年代初,苏纪之去世,张幼仪搬往美国与家人团聚。
1988年,在纽约去世。
享年88岁。
为张幼仪作媒的是她的四哥张嘉璈。
当时,他任浙江都督的秘书。
一次他陪同都督到杭州一中视察工作,无意中发现才华横溢、出类拔萃的徐志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民国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故事总是让世人津津乐道,徐志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徐志摩与他生命中出现的三位女人的爱情故事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很大影响,直到今天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真是自古才子佳人们的话题永远说不清,道不尽,以致让人们纷纷感叹,真羡慕那时候的爱情啊!为什么现在社会就没有那么美好、真正、纯粹的爱情呢?说到底,还是与那个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历史年代有关,文化兴盛,诗歌文章时代,才子佳人大师辈出,我们只能兴叹,那真是一个回不去的时代,无法重来,还好,我们
可以追忆那个时代,追寻、回味那个时代的美好爱情。
都说自古文人多情,徐志摩作为民国大才子自然也不例外,他的丰富情史如同他的浪漫诗歌一样精彩。
对待爱情,他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
“爱情是我甘愿为之献身的宗教”。
“没有女人,哪有生活,没有生活,到哪里寻找诗、寻找美?我生来就爱美,美在哪里,在自然,自然中最美的是什么,是女人!女人是上帝最得意的作品。
”
情史上,徐志摩一生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个女人纠葛不清,在对待张幼仪的感情上,尤其为人所诟病,许多人看不起徐志摩的原因,大概在他抛弃发妻、不顾亲子以及横刀夺爱的行为上。
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
文人的感情生活是很复杂的,徐志摩爱林徽因,也爱陆小曼。
她们两个人,没有更爱哪一个之说。
徐志摩和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三段情感,情史丰富
一、徐志摩与张幼仪
民国才子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1915年,政治家、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张君劢的妹妹张幼仪和江南富商徐申如的儿子徐志摩成婚。
这段门当户对的婚姻在徐家大公子徐志摩的眼里却并不满意,他向往自由,不喜欢家庭包办婚姻。
1918年,18岁的张幼仪为徐志摩生下
长子徐积锴,但徐志摩不久就丢下刚出生的儿子出国留洋去了。
1922年,张幼仪生下徐志摩的次子彼得(在三岁时病逝)。
张幼仪深受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个性沉默坚毅,举止端庄,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但这些在徐志摩眼里只换来一句“乡下土包子!”的评语。
徐志摩去世后,张幼仪曾回忆说,她跟徐在一起的时候,从没有说过“我爱你”之类的话,但是,“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是最爱他的”。
从她的话里可以看出:对林徽因,她是怀有恨意的。
觉得林和徐相爱,却又不嫁给他,欺骗了徐的感情;而徐又辜负了自己——张幼仪虽然和徐志摩离婚了,但是她和徐志摩的父母关系很好,一直都是她在帮忙照顾徐志摩的父母。
张幼仪和徐志摩的孩子,也都是张幼仪在抚养照顾,甚至就连徐志摩去世后,也是张幼仪帮忙整理徐志摩的著作。
因为这种种原因,大家都觉得张幼仪,其实还是喜欢徐志摩的。
因为这种种关系,张幼仪不计前嫌,帮忙整理徐志摩的诗集也算不得什么。
你们觉得张幼仪做这些,是因为还爱着。
晚年的张幼仪说:大家知道我为徐志摩做了很多事情,认为我是爱他的。
如果照顾徐志摩
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
我觉得张幼仪对徐志摩的那份爱更多的是尊重,你觉得张幼仪爱过徐志摩吗?说句实在话,张幼仪确实是顶好的善良女人,后来张幼仪活出了超过大多数女性的好风采,也是拜徐志摩舍弃之恩吧!还是更应证了中国那句老话,好人自有好报,当然,这是张幼仪自己争气,自己努力所换来的,所谓苍天不负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