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的爱情 徐志摩一生中的三个女人都是谁?

徐志摩的爱情徐志摩一生中的三个女人都是谁?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徐志摩一生中的三个女人分别是: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徐志摩的一生有三个女人。
他的原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张幼仪,他们的爱情短暂易逝,随着徐志摩留学外行,这段爱情便名存实亡了;后来在徐志摩的爱情路上先后遇到静女林徽因,倩女陆小曼,张幼仪与徐志摩的爱情最终宣告终结。
张幼仪和徐志摩的离婚案件是当时民国第一件仿效西方国家的离婚案件。
因为林徽因的冷静和现实的一面,便成全了徐志摩和陆小曼这一对才子佳人,而当时作为证婚人的梁启超曾当着徐、陆两人的面痛骂他们“不懂爱情”。
陆小曼的”私奔”使她的前任丈夫王庚一生未再娶,而她后来委身的徐志摩也因为她的奢华无度(或者也因为林徽因的召唤)而轻轻作别,“不带走一片云彩”。
一、徐志摩徐志摩(1897—1931),中国诗人、散文家。
留学美国时改字志摩,小字又申。
笔名有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徐志摩的爱情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乘火车由上海抵南京;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
飞机师王贯一、副机师梁壁堂都是南苑航空学校毕业生,年龄均为36岁。
飞机上除运载了40余磅邮件外,乘客仅徐志摩一人,也是36岁。
开始天气甚佳,不料在党家庄一带忽遇漫天大雾,飞机师为寻觅航线,降低飞行高度,不慎误触开山山顶,机油四溢,机身訇然起火,坠落于山脚,待村人赶来时,两位飞机师皆已烧成焦炭。
徐志摩座位靠后,仅衣服着火,皮肤有一部分的伤,但他额头撞开一个大洞,成为致命创伤:又因身体前倾,门牙亦己脱荆。
当晚,细雨霏霏,似乎是在哀悼天才诗人的早逝。
二、张幼仪张幼仪出身江苏名门,受过新式教育,她性情温和善良,长相明眸清丽,知书达理又遵传统守孝道,她对徐志摩并不了解,他们的婚姻,是父母定下来的。
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
婚后不久,长子徐积锴出生。
张幼仪在离婚之后,远赴德国柏林,学习德语,并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徐志摩生命中三个女人

陆小曼:志摩死后,小曼素服终身。 她在自己的卧室悬挂着志摩的大幅遗像, 每隔几天,总要买一束鲜花献上。1933 年清明,小曼回硖石为志摩扫墓,写了 一首感伤的诗:“肠断人琴感未消,此 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 湖山总寂寥。”她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 努力习画,终生不辍。
课 文 拓 展
徐志摩与张幼仪
林徽音
林徽因与徐志摩
林徽因 泰戈尔 徐志摩
林徽因与梁思成
梁 思 成
林长明
泰戈尔 林徽音
徐 志 摩
陆小曼
志摩更注重 精神的追求, 他要拉著爱人 飞往更高处同 看宇宙的奥妙, 但陆小曼却宁 愿蜷缩万丈红 尘,志摩爱她 只能随她坠落。
陆小曼
张幼仪在离婚后成为一个新女性, 她独立生活,事业有成,还为志摩的 父亲养老送终,尽了志摩未尽的责任。 她心如止水,尽心抚养儿子,在她56 岁时,儿子徐积锴在美国成家立业, 她这才与邻居医生结婚。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 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 四月天!
林徽因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
林徽音缺少的是 狂放激情的能量,当 一切都被理性的思惟 耙梳过之後,生命只 剩余灰而非火焰。徐 志摩是火焰,他以自 身为中心向外延烧, 凡与他交会者无不立 即发生变化。徽音爱 这激越的能量,然而 火焰炙人,徽音不能 焚身相随,便只能选 择逃开了。
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 张幼仪说过她爱志 摩,即便她仍是他的 妻子时,也没有机会说 出一个爱字。於是她 便用漫长的人生来说, 因为那正是她所相信 的——爱即是承担、 即是责任。如果从这 个角度来看,幼仪对 志摩的爱当是最彻底 也最完整的。诚如她 所言,三个女人之中 她最爱志摩。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的爱情故事一直被人流传百年。
徐志摩的一生有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和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牵动心弦的女人。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结发夫妻,属于原配,但是一生都没有得到徐志摩的爱。
张幼仪是通过古时的媒妁之言和徐志摩走在一起的。
徐志摩在国外学习多年,非常痛恨国内的封建迷信思想,对他的媒妁之言更是烦透顶,因为父亲的逼迫才勉强和张幼仪成亲,对张幼仪只有厌恶和反感,没有一点喜欢和爱。
林徽因是徐志摩在国外求学时认识的,在林徽因不知徐志摩已经结婚的情况下,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国外经常的约会和见面、还互通情书,在这段时间,徐志摩对林徽因付出了自己的真心。
当林徽因知道徐志摩结婚后,迅速回国与徐志摩断绝关系,但是徐志摩从来没有放弃过林徽因。
对林徽因的事情始终放在心里,回国后多次拜访、林徽因和梁思成在东北大学工作,徐志摩的多次探望。
陆小曼是王庚的妻子,在与徐志摩没有认识前算是一只“金丝雀”,一只有才气、灵魂孤独的才女。
陆小曼对于徐志摩来说只是两个孤独的灵魂走到一起,在开始时涌起一阵浪漫激情,待激情过后只剩柴米油盐和责任。
徐志摩是一位充满理想的诗人,当诗人被生活的压力所包围会感到厌烦,徐志摩和陆小曼在一起是非常的辛苦,徐志摩对陆小曼的爱是短暂的,是一时的结果。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看到一个爱一个,就是一个人渣。
是徐志摩,爱一个,伤一个。
在徐志摩有限而辉煌的35年人生中,他与三个女人有着源源不断的恋情。
首先是张友爱,她一生的妻子。
他们是典型的由父母安排的婚姻。
当时,徐志摩被迫嫁给张友爱。
虽然这听起来像是封建社会的陋习,但这种关系实际上是徐志摩一生中的一段真实的婚姻。
张友爱从小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
1915年,她与徐志摩在家乡浙江夏至结为夫妻。
婚后第二年,徐志摩去上学了。
学识渊博的张友爱在家照顾徐志摩的父母,帮公公照顾家里的一切。
1921年,张友毅随徐志摩赴英国留学。
这可以说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不过,在徐志摩看来,他想要的是。
“我要在人海中寻找我唯一的灵魂伴侣。
我很幸运能得到它,但如果我做不到,我就注定要失败。
”许志摩见了林徽因,觉得自己很幸运找到了自己的“唯一灵魂伴侣”。
此时,徐志摩已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
与林徽因相比,他24岁时大了8岁,是老一辈的真实写照。
不过,虽然当时妻子张友爱和孩子来到伦敦,徐志摩还是向林徽因发起了一场爱情告白。
林徽因看似牢不可破的防线,挡不住徐志摩浪漫的“人渣男”攻势。
她对他说:我不是一个感情随便的女人,你必须在我和张友爱之间做出选择。
于是徐志摩马上回家告诉张友爱,说她要离婚了。
虽然张友爱觉得不理解,但她还是理性地处理了此事,带着孩子去德国留学。
其实当时张友爱已经怀孕了,她又为徐志摩怀了一个孩子,但徐志摩只是冷冷地说:“吵架,离婚”。
第二,“唯一的灵魂伴侣”林徽因。
他们的感情在今天的眼里是最血腥的,这就是狗血戏的剧本。
有了家庭,徐志摩遇到了才华横溢的林伟茵。
他毅然抛弃妻儿,坚持追求自己所爱的女人林徽因。
许智霖与许智霖离婚,成为第三者。
但事实上,徐志摩也是第三者,因为林徽因当时已被父亲许配给梁思成。
然而,当时林徽因的父亲林昌民同意了女儿和徐志摩的关系,忘记了自己曾把林徽因许志摩许配给梁思成。
之后不久,林徽因在欧洲巡演结束后不得不和父亲一起回去。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徐志摩是花花公子吗?常常会想起徐志摩,不仅因为他的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跟几个优秀的女人有关系,要是没有这几个女人,光凭着那几首诗,写得再好,人们的兴趣也不大。
男人喜欢徐志摩,只能说感兴趣,因为他艳福不浅,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这样活一回呀;女人喜欢徐志摩,是真喜欢,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怎么那么多优秀的女人都爱他爱得死去活来,我倒要看看这是个什么人!怎么不想想,是徐志摩真值得爱,才会有人爱,是徐志摩真优秀,才会显得那些女人优秀。
如果张幼仪不是徐志摩的前妻,只能说是个会理家理财的女强人;要不是和徐志摩有那么缠绵的恋情,林徽因不过是个漂亮的女建筑学家;要不是成了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不过是个才貌双全的民国名媛。
还是徐志摩好,才有了她们的好。
她们的本事是她们的,她们的名声,有一大半是徐志摩带给她们的。
千万别认为徐志摩是个花花公子,只会讨女人喜欢。
他的人品也很好,基本上可说是完美的,无可指摘的。
这从他死了以后朋友们的评价上可以看得出来。
梁实秋是个很自负的人,轻易不说过头话,和徐志摩的关系也不是十分亲密。
徐志摩去世后,有人说徐志摩是纨绔子弟,意思就是浪荡公子、花花公子,梁实秋就说:“有人说志摩是纨绔子,我觉得这是不公道的。
他专门学的学科最初是社会学,有人说后来他在英国学的是经济。
无论如何,他在国文、英文方面的根底是结实的。
他对国学有很丰富的知识,旧书似乎读过不少,他行文时之典雅丰赡即是明证。
他读西方文学作品,在文字的了解方面没有问题,口说亦能达意。
在语言文字方面能有如此把握,这说明他是下过功夫的。
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么?志摩在几年之内发表了那么多的著作,有诗,有小说,有散文,有戏剧,有翻译,没有一种形式他没有尝试过,没有一回尝试他没有出众的表现。
这样辛勤的写作,一个纨绔子能做得到吗?”梁实秋还说,他数十年来奔走四方,遇见的人也不算少,但是还没见一个人比徐志摩更讨人喜欢。
徐志摩的三个女人

徐志摩的三个女人徐志摩一生有三个女人,这三个女人分别是他的第一任夫人张幼仪、他在留学期间追求过的“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以及上海有名的交际花陆小曼。
对于第一个女人,我想,徐志摩是万般不情愿的,也许是出于对父母命令的屈从,也许是为了家族利益,但绝对没有一种可能是因为他爱她,这样的证据太多了。
徐志摩第一次见到她的照片时,用极度鄙夷的口气吐出一句“乡下土包子。
”婚后两人的感情也是平平淡淡,甚至可以说是毫无生气,徐志摩从来不肯正眼瞧过张幼仪一眼,就连传宗接代这种事徐志摩也只是奉父母之命而不得不为之。
当徐志摩在伦敦求学时,她前往与他团聚,而当时徐志摩已疯狂地爱上了林徽因,一个十六岁的少女。
也正是在这多事之秋,当徐志摩得知张幼仪已经身怀六甲时,他竟冷冷对她说:“把孩子打掉。
”张说:“现在打孩子很危险的,我听说有人因为这个死了呢!”徐说:“还有人坐火车死了呢,难道因为坐火车会死人就不去坐火车了吗?”这就是徐志摩的正牌妻子所钟爱的丈夫对待妻子的态度,简直可以用“刻薄残酷”来形容。
我同情张幼仪,同时也怪她不争气。
她跟了徐志摩那么多年,怎么就没从他身上学到点什么。
徐志摩可以用情不专,可以一生只为了“爱、美、自由”而抛弃道德舆论,抛弃作为一个丈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抛弃一个全心全意忠于他的妻子,那么张幼仪为什么就不能结束这种婚姻的折磨和羁绊,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呢?以她的家庭背景,就算找不到一个高富帅,找一个爱她宠她的忠厚之辈也完全没有虞虑。
可她为什么没有这么做?我觉得,原因有三:一、张幼仪是个温婉贤淑派,宁可天下人负我,也不可我负天下人。
她的这种性格使她在这一场没有爱情根基的婚姻里一直充当着弱势的角色,对周遭的一切逆来顺受。
懦弱的她不会选择背叛婚姻,背叛丈夫,除非徐志摩一纸休书先抛弃了她,事实证明,结局的确如此。
二、张幼仪是个受传统思想严重束缚的旧社会女子,思想还是尚未开化到背夫弃子另寻他爱的境界。
徐志摩过于自由,而她过于保守,他们的结合就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但这种结合显然是悲哀的,所以造成了悲剧。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

张幼仪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
1900年出生,原籍江苏宝山,后移嘉定。
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是当时县里的巨富。
张祖泽有八子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为其次女。
她的二哥张君劢,在近现代史上颇有影响,是民社党创立者。
四哥张嘉璈曾任中国银行总裁、国民政府交通部长。
张幼仪15岁时奉父母之命曾嫁给徐志摩。
名门望族之女张幼仪生于1900年,她的家庭是上海宝山的一个大户人家。
在张幼仪14岁那年,张嘉璈奉命视察杭州一中,看到了徐志摩的考卷,颇为赞赏,主动向徐家求亲,当然这里也有经济政治联姻的意思,当时徐家以二妹相许。
张幼仪比徐志摩小4岁。
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家中开办有灯泡厂、蚕丝厂、布厂、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等,和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他一口答应,并送了聘礼。
聚少离多的婚后生活1915年10月,张幼仪和徐志摩结婚,徐志摩并不喜欢她。
婚后,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话说,张幼仪个性沉默坚毅,帮助公公理财,甚为得力,但这些老人眼中的优点,在活泼飘逸、热情奔放的诗人眼里,就是呆板无趣、僵硬乏味。
1916年秋,徐志摩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
翌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
由妻兄张君劢介绍,徐志摩拜梁启超为老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
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从上海启程赴美国留学。
1920年9月,他由美国来到英国留学。
婚后4年,两人在一起的日子只有4个月。
张幼仪足不出户,总是长时间跟着婆婆坐在院子里缝缝补补。
婚后她也曾写信给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希望能完成中断的学业,但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这些事情,使得读书的愿望成为泡影。
1920年初秋,徐志摩在伦敦见到17岁的林徽因,一见钟情,陷入单相思。
是年冬,林去苏格兰上学,不久后随父回国。
团聚后的别离1920年底,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先到马赛再到伦敦。
据说张幼仪出国与徐志摩相聚,是公公婆婆安排的,为的是让徐志摩知道要对家负起责任。
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加番外

在徐志摩35年的生命中,曾与三位女性有着斩不断的情愫。
除陆小曼外,还有一位是原配夫人张幼仪,另一位是以无言结局的建筑学家林徽音。
张幼仪出身名门,秀外慧中,1915年在浙江硖石老家奉父母之命和徐志摩结成伉俪。
婚后次年,徐志摩出外求学。
知书达理的张幼仪孝敬公婆,帮助公公掌财理家。
1921年张幼仪到英国陪读,和徐志摩度过一段温馨甜蜜的生活,直到才艺双绝的林徽音出现在徐志摩的生活里。
当时医学不发达,堕胎意味着生命风险,但是为了追求林徽音,徐志摩强迫张幼仪堕胎。
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
”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
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励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
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
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
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
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
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起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张幼仪与儿子一起在美国幸福生活,活了八十八岁,一九八八年在纽约去世。
徐志摩的冷血寡恩,不尽人道、夫道、父道,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但徐志摩抛弃张幼仪的事迹却成了徐志摩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标榜!说这是徐志摩反抗“四千年史髅不绝”的“忠孝节义”!徐志摩与林徽音的父亲林长民在北大读书时就相识。
那时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林长民是教育总长,两人过从甚密。
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入门弟子,常在梁府见到林长民,并与之结成忘年之交。
1921年春,林长民赴英游学,同时送爱女到英国读书。
徐志摩对正值芳年的林徽音一见钟情,林徽音则要求徐志摩先离了婚再来谈他们的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李兴濂徐志摩这个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在他35年的生命中,有三个重要的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三个不同风格的女人与一个男人,宿命的把彼此纠缠在一起。
围绕着徐志摩与三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感动过无数的人。
对于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他的好友胡适这样评价:“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正是这三个字演绎了徐志摩亦幻亦真的浪漫人生徐志摩与张幼仪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
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
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人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张幼仪徐志摩1897年出生浙江海宁,从小就接受很好的教育,1910年,14岁的徐志摩进入杭州府中学堂。
1915年,徐志摩毕业,考入上海沪江大学。
就在这时,徐志摩接到父亲来信,要求他立刻回家成亲。
这年十月,徐志摩十分不情愿地同一个自己从未见过面的女孩成亲。
其妻是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
张幼仪,1900年出生在江苏省宝山县,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为当时知名医生。
张幼仪排行兄弟姐妹第八,曾就读于苏州师范学校、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幼师教育专业。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1915年10月,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
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能相夫教子。
可是,这场婚姻注定是一个悲剧,年仅16岁的张幼仪,在对爱情懵懂不明之时,就被嫁到徐家。
而徐志摩正值青春年少,却被逼迎娶了一个素未谋面的姑娘。
他们之间没有恋爱、没有沟通、没有感觉。
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态度几乎无情甚至残酷。
从婚前到婚后,他对张幼仪都是那样鄙弃。
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
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不睬。
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这场被包办的婚姻让徐志摩备受煎熬,他无时无刻都想逃离这个牢笼,摆脱家庭束缚的枷锁。
徐志摩生性好动,所以他并没有安心在泸江大学念完所有课程。
进入学校的第二年,徐志摩就离开了泸江大学,进入天津大学,后因就读的法科与北京大学合并,他也跟随转入北京大学就读。
在北京大学的两年生活,徐志摩的思想有了相当大的改变。
年轻的徐志摩始终渴望追求自由,他为了自己的理想目标不惜一切代价,包括他最为头疼的婚姻。
他想要自由恋爱结婚,他想要逃离父亲的束缚。
最后,徐志摩跟父亲说想要出国学习,开阔眼界。
父亲也希望徐志摩能够子承父业,就接受了他的提议,并在1918年决定送他到美国学习银行学。
徐志摩在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毕业后,决定奔赴英国寻找实现他哲学家的梦想。
此时的徐志摩崇拜上了英国哲学家、时任剑桥大学教授的罗素。
为了追逐罗素,1920年9月,转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但到了英国后,罗素却因为反战和婚姻问题被学校辞退。
徐志摩感到很失落,写信要求张幼仪到英国。
徐志摩到处拜访和结交英国名流。
在英国期间,是徐志摩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为结识英国大文豪狄更生,他找到了时任世界国联总会中国首席代表的林长民,希望代为引荐。
在林家结识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
林徽因的美貌和气质深深吸引了徐志摩,徐志摩的才华也为林徽因所动,互相倾慕,走动频繁。
年底,张幼仪终于到了英国。
但在以后的生活中,她发现徐志摩经常魂不守舍,常常借故外出,出去就是一天,后来终于发现了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恋情。
于是徐志摩提出了离婚。
在二十年代的中国,反抗旧式婚姻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拥有叛逆性格的徐志摩,决然要与张幼仪分手,去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对此,他倔强地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1922年,他们离婚,徐志摩在《新浙江》上发表《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成为中国第一桩自由文明离婚案。
1922年3月徐和张在德国柏林离婚之后,徐志摩送给张幼仪女士的诗《笑解烦恼结》(送幼仪):“这烦恼结,是谁家扭得水尖儿难透?/这千缕万缕烦恼结是谁家忍心机织?/这结里多少泪痕血迹,应化沉碧!/忠孝节义——咳,忠孝节义谢你维系/四千年史髅不绝,/却不过把人道灵魂磨成粉屑,/黄海不潮,昆仑叹息,/四万万生灵,心死神灭,中原鬼泣!……/来,如今放开容颜喜笑,握手相劳;/听晚后一片声欢,年道解散了结儿,/消除了烦恼!”徐志摩“解散了结儿,/消除了烦恼!”开始去追求他自己的理想爱情。
张幼仪跟徐志摩离婚后,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遂归国,1926年开展她上海的事业,在东吴大学教德文、接办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经营云裳服装公司,均大获成功。
其间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徐志摩之父认其作寄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移居美国,后来组织出版了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
1988年在纽约去世,终年88岁。
徐志摩与林徽因忘掉曾有这个世界,有你;/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落花似地落了去;/忘掉,这些泪点里的情绪。
/到那一天一切都不存留,/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痕迹;/你也要忘了我,/曾经在这个世界里活过。
——林徽因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祖父林孝恂光绪己丑科进士,父亲林长民,堂叔林觉民。
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
1921年秋天,当徐志摩第一眼见到林徽因时,他就被这个才华横溢,落落大方,冰雪聪明,孤高傲气的才女加美女所深深着迷,苦苦地追求林徽因。
徐志摩认为他有幸而找到了他的"唯一之灵魂伴侣",他深切地感到这才是他要的女人,这才是他理想中的爱情。
24年来,徐志摩第一次感觉到什么是爱。
徐志摩激动、兴奋、欢喜,这些情感他无以言表,只能寄情于诗。
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徐志摩写下了很多唯美而情意绵绵的情诗送给林徽因,林徽因也被徐志摩的才华所吸引。
俩人确立了恋爱关系。
从那以后,徐志摩迷上了诗歌创作。
这一时期中,他的诗歌作品深深地蕴含着他对林徽因的深厚感情,和他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
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
在剑河的康桥之上,留下了他与她的倩影,月光灯影下的康河岸,更具有一种别样的风情。
康河的美,不只是油画般的异国情调,它的高贵和宁静又带有几分忧郁,犹如那故国淡远的萧声。
他们踩着泼洒下来的月光和雾,静静地在康河岸边漫步。
徐志摩写给给林徽因当时的心情:“也许,从现在起,爱,自由、美将会成为我终其一生的追求,但我以为,爱还是人生第一件伟大的事业,生命中没有爱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其他别的自由了;……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可以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 似乎除了林徽因自己,没有谁知道徐志摩的心是那么热烈的燃烧着。
为了爱,他甚至可以做一块殒石。
林徽因也是爱徐志摩的,“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但是,对她来说,婚姻比爱情重要。
她爱徐志摩,同时却又尊重社会传统和道德规范,信奉家庭价值,她不愿做出遭受社会舆论批评的事。
经过一番痛苦的权衡,她最后还是拒绝有妇之夫徐志摩的求爱。
当徐志摩在与张幼仪的离婚协议书上签完字,急匆匆来见林微因时,却发现林微因早已人去楼空。
林徽音走时留给他的只是一封短信:“我走了,带着记忆如锦金,里面藏着我们的情,我们的谊,已经说出的和还没说出的所有的话走了。
”一时间,徐志摩茫然了。
尽管有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求情,但是林徽因却并没有回头。
依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跟随父亲回国。
1925年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于温哥华结婚。
徐志摩的"唯一之灵魂伴侣"的梦想无法实现了。
婚姻破裂,爱情夭折,徐志摩在遭受双重打击下,无心学习,也回国了。
多年以后,林徽因告诉儿子“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一个。
”她不要诗人的梦幻破灭以后,四月天只剩下万木皆枯的悲凉。
她更爱梁思成可以给她带来的生活图景。
当金岳霖爱上林徽因,她告诉了梁思成,梁思成痛苦了一个晚上后,对她说她是自由的,她可以选择,祝她幸福。
金岳霖闻说之后大为折服,表示“思成的爱更为深沉”,自己潇洒退出,终身未娶。
成就一段文坛佳话。
解放后,林徽因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设计师,中国第一才女,文学家。
林徽因参与了我国国徽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改造了中国传统的景泰兰,并与丈夫梁思成一起为中国的建筑学以及保护北京城的古建筑做出了很大贡献。
林徽因于1955年4月逝世,享年51岁。
林徽因在跟徐志摩一场若隐若现、朦朦胧胧的恋爱,并没有因为徐志摩突然意外去世而结束。
1931年徐志摩是为了第二天到北京听林徽因的演讲,匆匆北上,飞机撞山遇难。
林徽音内心的巨大伤痛是可想而知的。
193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去南方考察路过徐志摩故乡,停车的几分钟里,她下了车,在昏沉的夜色里,独自站在车门外,余情未了,回想往事,泪流满面。
林徽因给志摩写下《别丢掉》,寄托不尽的哀思:“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的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梦似地挂起,/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在徐志摩飞机失事后,梁思成亲自到现场取回一块飞机残片,带回北京让徽因一直摆在案头直到她病逝。
数年后她还继续发表给徐志摩的诗。
“凝望着幽黯的站台,默默的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过往残片,直到生和死间居然幻成一片模糊,人生和火车似的蜿蜒一串疑问在苍茫间奔驰,我想起你……如果那时候我的眼泪曾不自主的溢出睫外,我知道你定会原谅我的。
”林徽因先后写过《悼志摩》和《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的文章,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
1947年她病重,得知将不久于人世时,要求见张幼仪。
两个女人第一次见面却一句话都没说。
“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
林徽因,这个徐志摩穷其一生追求的奇女子,终究没有许给徐志摩一个未来。
或许,只有两个人爱到极至,才会达到林徽因对徐志摩那般的境界。
徐志摩与陆小曼摩,你是不是真的忍心永远的抛弃我了么?你从前不是说你是最后的呼吸也须要连在一起才不负你我相爱之情么?你为什么不早些告诉你是要飞去呢?直到如今我还是不信你真的是飞了,我还是在这儿天天盼望着你回来陪我呢,你快点将未了的事情办一下,来同我一同到云外去优游去吧,你不要一个人在外逍遥,忘记了闺中还有我等着呢?——陆小曼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感情始终不能释怀,备受折磨,当听到林徽因与梁思成订婚时,他几近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