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林徽因16岁时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
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我不愿意成为拆散你们的根源

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我不愿意成为拆散你们的根源尽管幼仪不记恨于我,但是我不愿意被理解为拆散你们的主要根源。
写这封信时,林徽因才16岁,小才女的气息已经露出端倪。
当时,她与父亲林长民一起在伦敦游历(1920年),和徐志摩的感情火花也正是在那里擦燃。
1920年林徽因在伦敦寓所壁炉旁阅读林、徐、张三人的感情纠葛,大家早已熟知。
但只有读毕此信,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林徽因真实的爱情和崇高的情怀。
事实上,感情漩涡中的两个女子,都是伟大高尚的奇女子。
徐志摩何其幸,能够让她们都为他苦痛,情牵梦萦。
徐志摩又何其不幸,最终两个人都离他而去......徐志摩曾经感慨:得,我幸;不得,我命。
如此而已。
小文也只能感慨:幸也,命也。
1920年,与父亲林长民在伦敦对徐志摩而言,这是一封残酷的分手信。
然而,对林徽因来讲,又何尝不残酷呢。
“你们走后我哭了一个通宵,多半是为了她”。
但在信中的最后,欲走还留的林徽因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拖泥带水”,“走了,可我又真的走了吗?我又真的收回留在您生命里一切吗?又真的奉还了您留在我生命里的一切吗?我们还会重逢吗?还会继续那残断的梦吗?”1924年,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其实,林徽因对徐志摩的爱,从来都没有消退。
在这封分手信的开头,林徽因说“我降下了帆,拒绝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
但是,一直到十年以后的1931年,林徽因创作名诗《那一晚》,同样用“船”、“海”来呼应了此句: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这个女人为我们设计了国徽、拼死保住亿万国宝却被国人痛骂了60年,如今只有美国在为她道歉!

这个女人为我们设计了国徽、拼死保住亿万国宝...却被国人痛骂了60年,如今只有美国在为她道歉!本文由锐视界(rshijie)原创作者:飞鱼近日,美国《纽约时报》罕见地为一位中国女人补发了一份“迟到”了63年的讣告,只为弥补当年因“性别歧视”造成的遗憾。
这份迟来已久的道歉,让这个被国人痛骂了60年的民国第一才女,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
而细数她的一生,她更需要的或许是,那些国人最真挚的道歉!她出身名门,才华横溢,是上世纪十大美女之首。
她是中国第一名媛,民国真正的知识分子,她的客厅汇聚了当时闻名的哲学泰斗,却被女作家冰心讽刺为“太太的客厅”。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她一生为国忙碌到死,却被国人痛骂了30年。
她是绝顶聪明的小姐,受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她的人生虽然绚丽夺目,但也经历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
她就是当之无愧的民国女神——林徽因。
011904年,林徽因生于杭州书香世家,祖父林孝恂是清末进士,仕宦江南多年,父亲林长民是政界明星,闻名士林,叔叔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在这样的家族出生,她该是幸福的,但为人所不知的是,家庭却曾带给她极大的痛苦。
父亲林长民是个新派人物,风流倜傥;而母亲何雪媛是个守旧妇女,固执急躁,二人指腹为婚,感情并不深厚。
林徽因是他们结婚八年后的第一个孩子,在生儿育女这件大事上,没能“建功立业”,裹小脚的母亲很难讨得公婆与丈夫的欢心。
很快,林长民便娶了一房年轻貌美的小妾,上海女子程桂林,林徽因叫她三娘。
性情乖巧的小妾接连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迅速赢得了林长民的宠爱。
她和母亲便被赶到偏僻的后院。
从此,前院承欢,后院凄清,母亲郁郁寡欢的形象,就此给幼小的林徽因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她不得不提前开始打磨自己的棱角,也为日后追求独立的人格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她,敬爱父亲却也恨父亲的无情,她,怜悯母亲却也恨母亲的无能,在冷僻的后院与亲疏关系的周旋中,林徽因养成了强烈的求知欲,她要让自己强大独立,不再像母亲那般懦弱!于是,她开始沉浸在无边的书海中汲取精神养分:5岁,姑姑启蒙她读书,7岁,她就已经会作诗,8岁时,她便能代替家人往来通信,读书让她学会宽容地理解复杂的世界,并领悟到了毕生要追求的真理:人格上的独立!021920年,林长民以“国际联盟中国协会”成员的身份,被政府派赴欧洲考察,16岁的林徽因跟随父亲第一次走出了国门。
抒情随笔写作范文5篇

抒情随笔写作范文5篇随笔作文是运用随笔的形式来训练并提升中小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的一种先进的作文教学方法。
它是一种随着生活,随着身边的事物,随着感情的情感波动变化等,而创作的一种新的题材!随笔作文不受题材限制,而且能激发创造作者的表达情感,是大多数中小学生非常受欢迎的一种题材!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抒情随笔写作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抒情随笔写作范文5篇(一)喜梅花儿开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天她还会远吗?瞧,那不远处的傲骨寒梅她也已经朵朵绽放在枝头,冷艳清绝,凌寒独自开放。
那是冬日里最后的虔诚温馨告白,还是时光温润的痕迹里,卓然在守着回眸的一抹情深,一褶心动,这喜梅花儿开,痴痴等君来……有位佳人,在隅一方。
梅花,她清雅俊逸,娴静清幽,轻悄悄,笑盈盈,就这样在岁月匆忙搁浅间蘸满了冬情,布满了这新年的密语:春儿,她来了……一种相遇,一笑倾城。
红润的脸庞,芳香的气味,屈曲盘旋的枝干。
早春的扉页刚被打开,这不,梅花她就雀跃般轻缀了疏枝,一抹酡颜醉红了一纸素笺,片刻开启了这新春的序章。
嗅着这淡淡的花香,心中暗暗窃喜,不由挪动了脚步。
那这朵朵春情,丝丝笑意,是梅花她在戏谑这缕缕未完的寒风,还是这喜庆的梅花她扼不住心底的暖,胭脂吐蕊,眉目传情,春光乍泄,千丝频弄小温柔,竟不由撩起心事,意悠悠。
凝眸成笑,“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一眸春情,一抹诗音。
流年在时光的树上开花,岁月在年华的心中烙痕。
温良的日子,清浅的时光,那这红尘深处,花开一缕香,悠绵的般若惊鸿间,是谁在指尖娓娓垂涎凝香?故事经年淡,余香意未幽,今宵别梦寒,又是谁心无杂念的捻字为暖,搓诗为情,着一笔月朗清风,踏一瞥云淡风轻,只为了这素纱半掩芙蓉面,一梦成痴却然已是千千年?一种回眸,如诗如画。
或许,这时光的脚步,抑或,这或深或浅的记忆里,都可在这一念花开间觅寻到那过往的温情吧。
不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逐梦而去。
倏尔,一枚温婉的情思就这样打破了这一直静静的涟漪。
《见字如面》 :现在的网综太“没礼貌”只想帮助大家活在当下

《见字如面》:现在的网综太“没礼貌”,只想帮助大家活在当下写信人从文字里走出来,历史场面从声音里再生,而此情此景,能让现代人隔空掉一点眼泪,再能想到点跟自己有关的什么,甚至对“自己生命的下一刻”有点启发,就好了。
“这场战事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
”秦楚大战间隙,一对兄弟凑在淮阳战壕一角,给大哥写信,“借了战友的钱,都用光了。
”从军一年多,身上的棉袄早该换了,“家里要是再不寄钱来,就要出人命了,急急急。
”还拜托大哥照顾新媳妇,“打柴一定不要去太远的地方”。
这封刻在木牍上的信被送到三千公里外的家中,最后随大哥进了坟墓,上世纪70年代被考古学家挖掘,成为中国已知最早的书信。
在2249年后的北京红砖美术馆里,一盏灯,一个讲台,被演员林更新一字一字念出:“求神祭拜的时候,如果得到的是下下签,那只是因为我身在叛逆之城的缘故,别想多了。
”2016年12月29日,国内首档明星读信综艺《见字如面》首播——12期节目8位明星现场朗读古今近100封书信。
播放过半,单集点击量超过1800万次,总点击量达1.5亿。
豆瓣上,《见字如面》评分9分,一万多名观众近六成给出5星,“向书信传统致敬”、“重回旧时光”总被提及,《见字如面》导演关正文却说,节目的野心远不止“怀旧”。
片牍成章导演关正文一年多前,导演关正文想做一档读书节目,他和团队曾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综艺,“这么大的中国没有一档读书节目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儿。
”做到一半卡了壳。
一本书无论怎么摘出一段,总会牵扯上下文一大堆情节,难以独立成篇。
困惑不已时,他偶然翻到一本英国书《见信如晤》(letter of notes)。
这本书收集了124封名人书信:英国女王给美国总统的信件里附着烤饼配方;女作家伍尔夫自杀前留给丈夫的绝笔;11岁小女孩给林肯写信,建议他留络腮胡;一名自称“开膛手杰克”的人给警戒委员会写信坦白,里面附赠半个人类肾脏。
关正文突然发现,之前“读书节目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书信里一下子迎刃而解。
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

人生若只如初见,林徽因的愛情林徽因的爱情,徐志摩的追逐,金岳霖的守候,梁思成的包容!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讲了吗?”婚后,梁思成曾诙谐地对朋友说:“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
’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有一件事,可以验证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感情有多深。
徐志摩1931年11月19日在济南附近的党家庄飞机失事遇难,梁思成从北平赶去处理丧事,从现场捡了一块烧焦了的木头。
那个时候的飞机不像现在的,有些部分是木头的。
他捡了一块飞机残骸拿回去给了林徽因,林徽因非常悲痛,就把这块木头挂在卧室的床头。
直到她1955年去世,一直就这么挂着。
她觉着,她是爱徐志摩的,况且徐志摩又是为了赶回来听她的演讲而死的,她就要用这种方式纪念他。
在我们现在,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在这点上,我是说在感情的纯洁与执著上,在对崇高感情的理解上,我们是失败的。
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
比如说,一个男子,你的妻子爱着一个她过去的恋人,当然他们之间什么事也没有,就是喜欢他或感谢他,两人是很好的朋友。
有一天,你妻子的朋友因飞机失事而死,你会不会替她去处理他的丧事。
而且因为你知道自己的妻子喜欢他,所以一定要在现场替她拣上一块飞机的残骸,然后送给你妻子保存,而你妻子呢,对他又特别地喜欢,虽然你是我的丈夫,虽然每天晚上和你都在这张床上躺着,还是要把这块飞机的残骸恭恭敬敬地挂在墙上。
我相信我们中间极少有人能做到,但是他们确实做到了。
有人或许会说,反正徐志摩已经死了,她只是这样怀念他,又不会出别的什么事。
这样优秀的女人,肯定对她的丈夫不会有二心的。
其实,她对他的丈夫是有二心的,但是她做得非常光明磊落。
学者金岳霖,是中国第一流的哲学家。
大概是1932年夏天,也就是徐志摩死了没多久,有一天,梁思成从河北宝坻考察古建筑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说:思成,我痛苦极了,我现在同时爱上了两个人,我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
林徽因写给徐志摩分手信时说:“如果你早点出现就好

林徽因写给徐志摩分手信时说:“如果你早点出现就好林徽因写给徐志摩分手信时说:“如果你早点出现就好了,我一定会明目张胆的炫耀,可是现在我们中间隔着道德、责任、规矩。
道德不让,责任不许,规矩不允。
我们之间的关系大概就是,进一步没资格,退一步却舍不得。
最痛苦的莫过于爱不得忘不舍。
所以,任何不合时宜的出现,都遗憾得让人心疼。
爱到极致不纠缠,思到极致不想见,情出自愿,事过无悔。
不负遇见,不谈亏欠。
”是啊,爱而不得的感情,只能祝福,愿你岁月无波澜,愿我岁月无悲欢,天涯海角,唯愿君安好!那个陪了你一程的人,却不能陪你一生……流年似水,太过匆匆,一些故事来不及真正开始,就被写成了昨天;一些人还没有好好相爱,就成了过客。
光阴不饶人啊,等你回味的时候,有些人有些事早已远去了。
匆匆太匆匆,青春的味道还在,那个人还是一脸阳光帅气的样子,一转眼,半生已过。
来不及好好的年轻,只能认真地老去!来不及好好的相爱,只能悠长地回味!来不及一生一世一双人,只能三生三世去等待!有种缘,叫来不及,有种爱,叫有缘无份,有一种念,叫永远,有一个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有一万个见你的理由,却没有一个见你的身份,互相爱着,又怎样?进一步,是刀山火海;退一步,是万念俱灰;不进不退,是藕断丝连。
念你,你在天边;不念你,你在心上辗转;想你,你情深似海;不想你,你的眼神刻在心上。
最幸,是今生遇见你;最痛,也是今生遇见你。
最乐,是今生与你相知;最苦,是今生与你相别。
林徽因也曾说:下次再遇到喜欢的人,千万记得只做朋友,不远不近的欣赏,淡淡的喜欢,不至于到最后乱了初心,败了芳华。
是啊,乱了初心,败了芳华,即使这样又如何,佛说,为了这次相遇,你前世在佛前求了五百年啊……感谢上苍,若是有来世,我还会选择相遇,那彩虹般的人,遇见就不负此生,相爱相知便是一场灵魂的邂逅。
爱情是美好的,也是最伤人的,这就是娑婆。
佛说,娑婆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感觉到快乐。
林徽因给徐志摩的信

林徽因给徐志摩的信篇一:林徽因与徐志摩林徽因与徐志摩5岁的林徽因由大姨母林泽民授课发蒙,深得宠溺的张爱玲眉宇间董阳灵气飞扬。
旧式家族庶出的大小姐,来自亲情的倾轧与磨难,是必修课。
她一定较好将一干人申明得很好,在失宠的母亲区外,另寻可倚重的亲情树干。
庭院深深,无时不然则发生微妙的情感拉锯战,林徽因徐志摩在决赛中拔了个头筹。
林泽民女儿记忆中,母亲爱堂姐徽因胜过其亲生母亲:可想,伊足令众姐妹“侧目”。
聪慧,是不消说的,另一面,她一定一定有着超乎寻常她们的心劲。
讨人喜欢是件巨大的工程,要有天分。
“讨”字有“寸”,她能拿捏出个中分寸。
林徽因做足了功课,亲情方面,博取掌声一片。
1920年,随其游历欧洲这样的头彩,终砸到头上。
随父游历欧洲。
是林徽因一生最大的转折点。
在英伦,她偶遇徐志摩。
我们有理由相信,1920年初秋的一天,伦敦大雾初霁, 23岁的徐志摩,是以焕发的容光、轻盈的脚步走入林长民家客厅的。
积淀的光彩照人文化底蕴令他光彩照人,轻盈的灵动脚步踩的是唯美的鼓点。
潇洒在林徽因面前的志摩,至少裹挟3个证书:北大毕业证书、英国克拉克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证书、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证书。
徐志摩亦怔忡不已:面前的少女,有着驯鹿般清亮柔美的眼睛,分明有一股异样的灵气,在她的瞳仁氤氲。
“恨不相逢未娶时”啊。
满腔情思,急欲寻找喷薄的出口。
他给林徽因写信,父女俩商定,决定由林长民代为回信: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令林家父女俱感“悚惶”的情书,摧毁力何等之强———大约更在《爱眉小轧》之上吧,首枚情书导弹啊!总乐意乘一匹想象的快马,驰骋康桥,亲睹河畔金柳下斜倚着的林徽因的倩影,她是令诗人怦然心动的夕阳中的新娘,伊在波光里的艳影,在著名作家和读者的心头荡漾??林徽因比如说爱过徐志摩?这不重要。
关键是,她已曾被徐深深吸引,她的情感,被徐启蒙过———她所谓的“富于启迪性的友谊,他俩有过“交会时互放的光芒”,是的,徐志摩的爱情五环,是少女林徽因点燃的;徐志摩的诗情,也是小女孩少女林徽因剥茧抽丝的。
从史料看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

也算是上天的安排。
当晚辈的说这样的话,实在太不应该了。为了自己的家声,竟说他人烧死是好事,不
像个有文化的人说的话。这是《人间四月天》播出后,梁从诫先生回答《文艺报》记者时说
的。登在本年 5 月 6 日该报四版上。不看这些话,我还不知道 1931 年在北平,徐林感情已
发展到这样危险的地步。源自八宝箱事件发生后,对与徐志摩的情感,林徽因就一点也不隐讳了。1932 年农历正月
英国。直到 70 年代,梁锡华去访问,让梁看了原件。信里写的是:
我真不知道我要说的是什么话,我已经好几次提起笔来想写,但是每次总是写不成篇。
这两日我的头脑只是昏沉沉的,开着眼闭着眼都只见大前晚模糊的凄清的月色,照着我们不
愿意的车辆,迟迟地向荒野里退缩。离别!怎么的能叫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
倒能在寂寞和失望中得着自慰和满足。告诉他我绝对的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
从史料看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2)
1928 年 8 月林徽因回国,与梁思成一起受聘为东北大学教授。1931 年初,徐志摩
闻知林病重,曾专程去沈阳看望。这年春季开学后,志摩来到北平任北大教授,林徽因病重
回到北京疗养,两人的接触又多了,加之志摩与小曼感情不睦,两人的又时常走动,颇有旧
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相爱到底有多深,你想知道的是这些。 且听我依据史料细说根由。 在伦敦,父女两人同时与徐志摩谈恋爱。林徽因的父亲是林长民,字宗孟,1917 年张 勋复辟失败后,入段祺瑞内阁任司法部长,三个月后辞职赴日本考察。1920 年春携女儿林 徽因赴英国,身份是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驻欧代表。其时林长民 44 岁,林徽因 16 岁。同年 10 月,徐志摩从美国来到伦敦,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读书。 徐志摩和林家父女的相识,是在国际联盟的一次讲演会上。“我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混 了半年,正感到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认识了狄更生先生……第一次见着他是在伦敦国际联盟 协会席上,那天林宗孟先生演说,他做主席。第二次是宗孟寓里吃茶,有他。”这是徐志摩 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的说法。林徽因《忆志摩》文中说,她初次遇见徐,是在徐初次认 识狄更生先生的那次会见中。 志摩记错了,没有半年,到伦敦两个月就认识了林家父女,且很快便向林徽因发起了 爱的攻势。有林长民的信可证:“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 毫 mockery(嘲笑),想足下误解了。”信末附言“徽徽问候”。 一个是留学三年的青年男子,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妙龄女郎,志摩的用情之烈不难想象, 而徽因的惶恐失措也在情理之中。好在林长民是个豁达大度的人,不光不责怪反而给以解说。 很快张幼仪来到伦敦,徐志摩通过狄更生的关系,取得剑桥大学王家学院特别生的资 格,携妻搬到离剑桥六英里的沙士顿乡下住家。这期间志摩和徽因一直保持通信联系。张幼 仪在《小脚与西服》一书中对她的侄孙女张邦梅说:“几年以后,我才从郭君那儿得知徐志 摩之所以每天早上赶忙出去,的确是因为要和住在伦敦的女朋友联络。他们用理发店对街的 杂货铺当他的地址,那时伦敦和沙士顿之间的邮件送得很快,所以徐志摩和他女朋友至少每 天都可以鱼雁往返。他们信里写的是英文,目的就在预防我碰巧发现那些信件,不过我从没 发现过就是了。” 对于张幼仪来说,她尽可以这样怀疑,也有几分是事实,但要说全是事实,即志摩每 天等的都是林徽因的信,就不对了。 肯定有徽因的信。1927 年林徽因在美国上学,正好胡适也去了美国,3 月 15 日给胡的 信中说:“我昨天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的志摩我现在真真透澈的明白了,但是过去, 现在不必重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这些话,不光说明他们当年确实通信,也说明了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徽因16岁时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
志摩:
我走了,带着记忆的锦盒,里面躲着我们的情,我们的谊,已经说出和还没有说出的话走了。
我回国了,伦敦使我痛苦。
我知道您一从柏林回来就会打火车站直接来我家的。
我怕,怕您那沸腾的热情,也怕我自己心头绞痛着的感情,火,会将我们两人都烧死的。
原谅我的怯懦,我还是个未成熟的少女,我不敢将自己一下子投进那危险的旋涡,引起亲友的误解和指责,社会的喧嚣与诽难,我还不具有抗争这一切的勇气和气力。
我也还不能过早的失往父亲的宠爱和那由学校和艺术带给我的安宁生活。
我降下了帆,拒尽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
我说过,看了太多的小说我已经不再惊异人生的遭遇。
不过这是诳语,一个自大者的诳语。
实际上,我很脆弱,脆弱得像一支暮夏的柳条,经不住什么风雨。
我忘不了,也受不了那双眼睛。
上次您和幼仪往德国,我、爸爸、西滢兄在送别你们时,火车启动的那一瞬间,您和幼仪把头伸出窗外,在您的面孔旁边,她张着一双哀怨、尽看、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看着我。
我颤抖了。
那目光直透我心灵的底蕴,那里躲着我的知晓的秘密,她全看见了。
实在,在您陪着她来向我们辞行时,听说她要单身离你往德国,我就明白你们两人的关系起了变故。
起因是什么我不明白,但不会和
我无关。
我真佩服幼仪的镇静自若,从容裕如的风度,做到这一点不是件易事,我就永远也做不到。
她待我那么亲切,当然不是装假的,你们走后我哭了一个通宵,多半是为了她。
志摩,我理解您对真正爱情幸福的追求,这原也无可厚非;我但恳求您理解我对幼仪悲苦的理解。
她待您委实是好的,您说过这不是真正的爱情,但获得了这种真切的情分,志摩,您已经大大有福了。
尽管幼仪不记恨于我,但是我不愿意被理解为拆散你们的主要根源。
她的出走使我不能再在伦敦居住下往。
我要逃避,逃得远远的,逃回我的故乡,让那里浓荫如盖的棕榈、幽深的古宅来庇护我,庇护我这颗不安宁的心。
我不能等您回来后再做这个决定。
那样,也许这个决定永远也无法做出了。
我对爸爸说,我很想家,想故乡,想马上回国。
他没问什么,但是我知道他一切都清楚,他了解我,他永远是我的朋友。
他同意了。
正好他收到一封国内的来信,也有回国一次的意向,就这样,我们就离开了这留着我的眼泪多于微笑的雾都。
我不能明智如哪个摔破瓦盆头也不回的阿拉伯人,我是女人,总免不了拖泥带水,对“过往”要投往留恋的一瞥。
我留下这一封最后的紫信——紫色,这个我喜欢的哀愁、忧郁、悲剧性的颜色,就是我们生命邂逅的象征吧。
走了,可我又真的走了吗?我又真的收回留在您生命里一切吗?又真的奉还了您留在我生命里的一切吗?
我们还会重逢吗?还会继续那残断的梦吗?
我说不清。
一切都交给那三个纺线的老婆子吧(注:这里指希
腊神话中的命运女神,她们的任务是纺制人间的命运之线,同时按次序剪断生命之线),听任她们神秘的手将我们生命之线拉扯的怎样,也许,也许……只是,我不期待,不祈求。
徽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