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四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四篇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 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 14 页图 1-4 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1、看 15 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 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 秒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 1、2、3 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 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2—2 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 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 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材分析】初中课标的要求是: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是声现的方法得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此外通过组织学生例举生活中振动发声的实例,巩固知识突出重点;对于声音的传播可采用实验与师生谈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推理总结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突破教学难点;对于声速由于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行观察“小资料”分析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受温度和不同介质的影响,回声;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会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以及声速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过学习声音的产生的过程,体会通过实验与分析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关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难点:真空中不能传声【教学方法】运用实验法、谈话法和讲授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口述现实生活中的声现象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出问题:(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知识教学(一)声音的产生: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2)分别用手触摸正在说话和未说话时候的咽喉。

(3)用手触摸正在发声和未发声是的小音箱喇叭内壁。

学生讨论:学生说出亲身感受到的、听到的和看到的实验现象。

分析:(1)振动的橡皮筋、喇叭内壁振动、咽喉(声带)振动,有声音发出。

(2)橡皮筋、喇叭内壁、咽喉(声带)不振动,没有声音产生。

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1、实验演示——真空罩实验师:抽去真空罩中的一部分空气,同学们听到闹钟声音的音量如何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生:音量减小了;原因是真空罩中的空气减少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9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思想】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

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掌握声音传播的三个基本特性: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传播的方向跟声源和接收者的位置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物、实验和图表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运用归纳法总结声音传播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声音传播的三个基本特性。

2.教学难点(1)声音传播的三个基本特性的理解和归纳。

(2)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或者敲击物体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学习探究(1)自由学习阶段:让学生自由探索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过程。

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使用手持铃铛等实物,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教师应提供相关的观察问题和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整理和总结相关观察结果和规律。

(2)教师引导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和规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和观察。

3.知识讲解(1)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传递到人的耳朵时,人才能感知到声音。

(2)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有关,声音的传播方向与声源和接收者的位置有关。

4.知识运用(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解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夜晚在山上能听到更远的声音?为什么在太空中是听不到声音的?(2)学生演示:让学生上台模拟声音的传播过程,表演不同的传播介质对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案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内容及目标:1.了解声音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4.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5分钟)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并激发学生与声音有关的经验和思考。

2.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介绍声音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了解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的传播,以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振动有关等基本知识。

3.讨论与实验(25分钟)3.1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观点。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和操作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铃铛、弦乐等制造声音,并分析声音产生的原理。

3.2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声音通过空气的传播等基本概念和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与振幅、频率等因素的关系。

4.归纳总结(1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如需振动源、介质和传播等。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交流,并由教师提问,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5.拓展应用(25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些拓展应用,如设计比赛、制作音乐乐器等活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6.提升应用(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和实践经验,解决一些与声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和思考。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时,拓展应用和解决问题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二次备课优秀教学案例: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二次备课优秀教学案例: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对物理学的兴趣。我会通过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实验和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他们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和实用价值。
同时,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我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和推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和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我会设置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我还会设计一些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例如,让学生动手制作简易的乐器,观察和分析乐器的声音产生原理;或者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传播,如在安静的教室和嘈杂的街头对比声音的传播效果。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将在课堂上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我会使用图示、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同时,我还会在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在技能方面,我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声音的强度和频率,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此外,我还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声音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声音相关的问题,如噪音控制、音效设计等。
1.分组:在课堂上,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人数根据班级人数和活动性质进行合理分配。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主要涉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具体内容包括:声音的定义、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定义,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速的概念,并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的识记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振动的弦、声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声音现象,如敲击物体、唱歌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的产生原理,讲解声源振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的过程。

3. 实验演示:进行声音传播速度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理解声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解释为什么在水中说话声音会变大等。

5. 知识拓展: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的应用,如声呐的原理、隔音材料的制作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请用所学知识解释。

(2)声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声音传播的条件有哪些?请列举实例说明。

2. 作业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速是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其计算方法为:声速=路程÷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经验的联想),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2.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

教具准备课件、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色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

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世界播放根据课本P32图3一l、图3—2、图3—3、图3—4素材制作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足如何听到声音的?……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用;乒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生: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播放蟋蟀呜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呜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呜叫时的姿态?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呜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青蛙鸣叫是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生丁: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说明你们对生物很感兴趣,观察很仔细。

你们知道有一种树叫笑树吗?笑树是怎么发出声音的?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师:根据以上例子,你可得出什么结论?生:声音与物体振动有关。

师:下面请大家看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l:小纸人在播声的扬声器上跳动;小纸人在发声的鼓面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师:由以上演示实验的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生甲: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生乙: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板书师: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音的。

如二胡、小提琴、大提琴等弦乐器与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由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出声音的。

请你再举出一些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事例。

生:……探究点拨:师:从自然现象、日常生活或学习过程中,你产生了什么疑惑?发现了什么问题?如何将它们清楚地表达出来?如果你有了这样的感受你便开始了科学探究的重要一步——提出问题。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平时观察对问题的看法或见解,这就是科学探究的第二步——猜想或假设,对问题探究设计实验方案,这就是科学探究的第三步,进行实验——这是科学探究的第四部,得出结论——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五步。

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师: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生:思考、讨论。

演示实验2:演示课本P34图3一10,探究声音的传播。

现象,瓶内有空气时,我们可以听到闹钟或音乐芯片的发出的声音,当用抽气机抽气时,闹钟声或音乐声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师:这个实验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生甲: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生乙: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板书师:请大家看玻璃鱼缸中游着金鱼,如果我在水面上拍手,金鱼会怎样?演示实验3:课本P35图3一11,现象:金鱼听到拍手声赶紧游向水底。

师: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生:水可以传声。

两人一组进行随堂小实验:课本P35图3—12,现象:耳朵贴在桌面上的同学可以听到另一个同学轻叩桌面的声音。

师:以上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生甲:桌面可以传声。

生乙:木头可以传声。

师:空气、水、木头(或桌面)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音传到我们耳朵,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5图3—13入耳的结构及配文后回答以上问题。

生: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然后通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师:如果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如果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你会有什么感觉?生活中会出现什么不便?生甲:车的喇叭声听不到,会发生车祸。

生乙:不能与人方便的交流。

……师,大家平时应该关心、爱护残疾人。

请大家阅读课本P36一、二自然段及表格,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生甲: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生乙: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是v固>v液>v气。

生丙: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只有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m/s。

板书师:对表格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讨论、交流后提出: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怎么测出来的?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什么测出来的?3.声音在钢铁中传播速度为什么比在水中传播快?师:大家很认真思考、讨论,问题提得很好。

学会提出好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你还知道哪些利用固体、液体传声的实例?生甲:医生利用听诊器给病人检查身体、诊断疾病,是利用固体传声。

生乙:渔民捕鱼时,在渔网上装电子发声器,播放鱼喜欢听的声音,吸引鱼群,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捕鱼产量,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生丙:钓鱼的人从不聊天,怕说话声把鱼给吓跑。

说明水可以传声。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6信息窗:天坛回音壁。

生:阅读。

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天坛回音壁,并用课件展示天坛的回音壁。

天坛的回音壁是一个圆的墙壁,直径有65m之长。

当人对着墙壁说话时,即使声音很轻,但在墙根的任何位置.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回音壁利用了声音的反射原理,当对着墙壁说话时,墙壁的反射作用使声音贴着墙壁传播,隔不多远又碰到圆形的墙壁,声波在光滑、坚硬的墙壁上多次反射,损失很小,所以可以传得租远。

天坛中的三音石恰好在回音壁的圆心,回音壁高6m,比人高得多。

站在三音石上拍手,声波向着墙壁传播,到达墙壁被墙壁反射回来,重叠在一起,构成很强的回声。

从拍手到听到回声,声波来回要走两个半径的长度。

因为声速大约中331.4m/s,所以大约经过0.2s 听到第一个回声,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大约也是0.2s。

因为墙壁反射性能好,墙壁又相当圆,使回声聚集得很好,所以第三次回声仍然相当强,可以听得见,三音石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

若是站在别的地方,不在回音壁的圆心,回声不聚集在一起,比在三音石上听到的声音要轻,而且是连在一起的,这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师:为什么平时在教室里讲话听起来比在操场上的响亮?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发射,如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可以区分原声和回声;如果回声到达入耳,比原声晚不到0.1s,人耳就会不出回声和原声了,回声就使原声加强,使声音听起来更响亮。

教室里的声音鼓四周墙壁反射,回声到达入耳比原声晚不到o.1s,回声使原声加强,所以听起来响亮。

而在操场上讲话,比较空旷,声音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传播时间太长,声音变得很小几乎听不到回声,只能听到原声,所以在教室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响亮。

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师:本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大小关系是:v固>v液>v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小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5 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V=340m/s。

课后练习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

(2) v固>v液>v气。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5℃空气中v声=340m/s。

六、课后反思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