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灰霉病内生拮抗菌的筛选及抑菌物质研究

番茄灰霉病内生拮抗菌的筛选及抑菌物质研究

张根伟;张丽萍;李书生;程辉彩

【摘要】[ Objective ] The aim was to screen endophytic antagonistic bacteria and study it' s inhibitive substance to control tomato gray mold. [Method] Forty-six endophytic antagonistic bacteria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65 healthy tomato plants which ha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to control tomato gray mold, and one strain which could produce antimicrobial substances was screened out by using PDA well-diffusion method. The inhibition of antimicrobial substances to mycelium and spores of Botrytis cinerea was studied, and the antimicrobial substances was i-dentified through acid precipitation, Sephadex G-50 gel chromatography and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analysis primarily. [ Result] It was observed under microscope that the antibacterial substances had the mechanism of tearing cell membrane. The antimicrobial substances was identified as 3. 3 kDa of proteins or polypeptide primarily. [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resul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biocon-trol preparation.%[目的]筛选番茄灰霉病内生拮抗菌并研究其抑菌物质.[方法]从65株健康番茄植株中分离到内生拮抗细菌46株,在此基础上通过PDA培养基打孔扩散

法进行复筛,获得了1株强烈抑制灰葡萄孢菌的抑菌物质产生菌.研究了该抑菌物质对灰葡萄孢菌菌丝和孢子的抑制作用,并经酸沉淀、Sephadex G-50凝胶层析纯化、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显微镜观察发现该抑菌物质具有列膜抑菌机制,初步鉴定抗菌物质为3.3 kDa左右的多肽类物质.[结论]为开发新的生

防制剂奠定了基础.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2(000)030

【总页数】3页(P14789-14791)

【关键词】内生菌;短小芽孢杆菌;灰葡萄孢菌;抑菌物质

【作者】张根伟;张丽萍;李书生;程辉彩

【作者单位】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81;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

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81;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81;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82

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是番茄生产上的一种世界性气传真

菌病害,可侵染花、果、叶、茎多个部位,低温、高湿环境利于发病,常常造成较大损失[1]。目前主要使用化学杀菌剂进行防治,由于病原菌易变异产生抗药性,使得化学杀菌剂的使用浓度不断增加,对人体和环境构成威胁。生物防治由于其高效、低毒、安全等特性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而植物内生拮抗细菌由于与植物的长期共生关系,成为公认的很有发展潜力的生防菌株筛选来源。为此,笔者进行了番茄内生菌的分离,筛选出对蔬菜灰霉病菌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抗菌物质产生菌,并对抗菌物质进行了初步鉴定,以期为开发新的生防制剂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原菌灰葡萄孢菌由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在番茄上分离得到。

1.2 方法

1.2.1 内生细菌的分离纯化。将采集的健康番茄的根、茎、叶等组织及种子经表面

消毒后,无菌水冲洗4次,样品在研钵中研磨,稀释平板法分离内生细菌,30℃

培养2~3 d后挑取菌落形态差异明显的菌落保存备用。

1.2.2 拮抗菌的分离与筛选[2]。对分离的菌株在PDA培养基上与灰葡萄孢菌对峙培养初筛,24℃培养3~5 d,挑取、保存抑菌圈大的菌株。将初筛菌株在NB

培养基液体摇瓶培养,28℃培养3 d,发酵液离心,取上清用0.45 μm过滤器除菌,在病原菌高氏平板上打直径4 mm孔,滴加100 μl发酵滤液,平板扩散法对峙培养,观察抑菌圈,进行复筛,筛选抑菌圈大的抗菌物质产生菌。

1.2.3 抑菌物质对灰葡萄孢菌菌丝和孢子的抑制作用。挑取抑菌圈周围灰葡萄孢菌

的菌丝,显微镜观察菌丝形态;将稀释至不同倍数的无菌滤液与同体积加入5%葡萄糖的番茄灰霉病菌分生孢子(浓度1×108cfu/ml)悬浮液混合,以无菌水加同体积

孢子悬浮液为对照,滴入凹玻片,(25±1)℃保湿培养,12、18、24 h后显微镜观察灰葡萄孢菌孢子萌发的变化情况,统计抑制率。

1.2.4 抑菌物质的初步鉴定。

1.2.4.1 Sephadex G-50柱层析分离。将NB培养基的发酵液过滤除菌,用pH

2.5的盐酸沉淀过夜,沉淀用60%乙醇抽提、冷冻干燥后,用蒸馏水溶解经Sephadex G-50凝胶层析纯化,检测波长为280 nm,收集各个吸收峰,进行抑

菌活性测定。

1.2.4.2 Tricine-SDS-PAGE检测。截留具有活性的峰,参考《蛋白质电泳试验技术》[3]进行琼脂糖凝胶蛋白电泳分离,低分子量蛋白肽电泳方法见参考文献[4],对分离的条带进行抑菌活性测定。

1.2.4.3 蛋白酶K和胃蛋白酶处理。将蛋白酶K和胃蛋白酶配成5 mg/ml的溶液,分别取0.1 ml于离心管中,分别加入发酵液0.4 ml,使酶的终浓度为1 mg/ml,

蛋白酶K调pH至7.0左右,胃蛋白酶pH调至2.0~3.0,同时以0.l ml双蒸水

加入0.4 ml发酵液作为对照,37℃温育4 h,测定抑菌活性的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的筛选

2.1.1 拮抗菌的初筛。从河北石家庄周边菜地采集番茄植株65个,稀释平板法分

离得到内生细菌432株。以灰葡萄孢菌为指示菌,平板对峙培养筛选出46株具有拮抗作用,其中25株具较强拮抗作用,抑菌圈直径均大于2.5 cm。

2.1.2 抗菌物质产生菌复筛。采用平板扩散法进行复筛,得到8株对灰葡萄孢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抑菌物质产生菌,抑菌圈直径均超过了21.3 mm(表1),其中以

D-1菌株抑菌圈直径最大,达到25.5 mm。7 d后D-1的抑菌圈缩小不明显,说

明产生的抗菌物质性质稳定。

2.2 抗菌物质对灰葡萄孢菌菌丝和孢子的抑制作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有膨大、断裂、自溶现象(图1);孢子有膨大变形、内容物溢出现象,不能萌发形成菌丝(图2),说明该抑菌物质具有裂膜抑菌机制。

表1 内生细菌发酵滤液对灰霉菌的抑制作用 mm菌种编号抑菌直径菌种编号抑

菌直径D-1 25.5±1.2 C-11 22.5±0.1 B-3 24.3±1.1 D-13 21.9±0.2 C-4

23.4±1.0 D-18 21.7±0.9 A-7 22.8±1.1 B-20 21.3±1.2

由表2可知,抑菌物质D-1原液对孢子萌发抑制率可达98.9%,随着稀释倍数的

增大,抑制率有所降低,当稀释倍数为100倍时,抑制率为53.4%。

图1 菌丝形态(×400倍)

图2 孢子形态(×400倍)

表2 D-1发酵滤液对番茄灰霉病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稀释倍数萌发率抑制率1

1.1 98.9 10 3.2 96.7 20 16.2 83.4 100 45.5 53.4 CK 97.5 -

2.3 抗菌物质的初步鉴定

2.3.1 Sephadex G-50柱层析分离结果。发酵滤液经盐酸沉淀、乙醇抽提,通过Sephadex G-50柱层析,出现2个洗脱峰(图3);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峰2具有抑

制灰葡萄孢菌活性(图4)。

2.3.2 Tricine-SDS-PAGE测定抗菌物质的分子量。纯化样品经Tricine-SDS-PAGE电泳分离,用考马斯亮蓝染色脱色后,在凝胶上只出现1条明显谱带(图5),根据Marker谱带位置,初步确定该条带分子量为3.3 kDa左右。抑菌活性检测表明,该谱带具有抑菌活性。

图3 抗菌物质的Sephadex G-50柱层析图谱

图4 峰2的抑菌效果

2.3.3 蛋白酶K、胃蛋白酶处理稳定性。结果表明,该抑菌物质经蛋白酶K、胃蛋

白酶处理后抑菌活性未下降。

图5 Tricin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综上,初步判定该抑菌物质可能为3.3 kDa左右的多肽类物质。

3 讨论

植物内生菌是指其生活史阶段生活在活性植物组织中又不引起明显病害的微生物,该类菌对许多作物病害显示出良好的控制效果,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已成为植物病理学、微生物学、植物学等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针对番茄内生细菌的研究报道很少,参考国外对其他植物内生细菌的研究,有学者认为植物内生菌由于长期的共生关系,更易分离得到抑制植物病害的拮抗微生物,且一般对植物无害[5]。

该试验从健康番茄植株分离到强烈抑制灰葡萄孢菌的内生拮抗菌D-1,该菌株产

生的抑菌物质具有列膜抑菌机制,对孢子的萌发抑制率可达98.9%,稀释100倍

仍有53.4%的抑制率;抑菌物质初步鉴定为3.3 kDa左右的多肽类物质。多肽类抗

菌物质大多具有良好的内吸性,有望开发成为新的生防制剂,对其结构、性质的进

一步鉴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燕涛.国内保护地蔬菜灰霉病侵染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农药,2003,42(l):6-10.

[2]张铎,谢莉,张蕾,等.棉花黄萎病拮抗内生菌的筛选鉴定及抗菌物质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32(5):673-676.

[3]郭尧君.蛋白质电泳实验技术[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92-118. [4]曹佐武.小分子肽的Tricine-SDS-PAGE分离方法[J].生物学通报,2003,38(3):55-56.

[5]FISHER P J,PETRINI O,LAPPIN SCOTT H M.The distribution of some fungal and bacterial endophytes in maize(Zea mays L.)[J].New Phytol,1992,122(2):299-305.

拮抗菌生物防治果蔬采后病害的研究进展

拮抗菌生物防治果蔬采后病害的研究进展 摘要:拮抗菌是一种安全、无毒、有效的生物保鲜剂,在控制果蔬采后病害方面应用前景广阔。本文综述了利用拮抗菌生物防治果蔬采后病害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拮抗菌的种类、分离筛选方法、作用机理、提高生防效果措施,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物防治;拮抗菌;果蔬;采后病害 Research Advances on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Postharvest Diseases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by Antagonistic Microorganism Abstract: Antagonist microorganism is a safe, non-toxic and effective biological preservative, which has broad prospects in controlling postharvest diseases.This review describes recent advances on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postharvest diseases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by antagonist microorganism, including antagonistic microorganism’s kinds, isolation and screening technique,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biological control effect. Its development trend is also predicted. Key words:Biological control; Antagonistic microorganism; Fruit and vegetable; Postharvest diseases 前言 果蔬在采后处理及贮运、保鲜等过程中,常因受到病原菌的侵染或机械损伤而腐烂变质。在发达国家约有10%-30%的新鲜果蔬损失于采后的腐烂,而在缺乏贮运冷链设备的发展中 国家,腐烂损失率则高达40%-50%[1,2]。因此,在对果蔬进行加工及贮藏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措施延缓果蔬自身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或加入杀菌剂、拮抗菌等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采用化学杀菌剂控制果蔬的腐败是目前最常用的杀菌方法,但易造成果蔬农药残留超标,危害人类健康[1,3]。因此,迫切需要寻求一些新的、无毒高效的病害防治技术,以逐步取代 化学杀菌剂在采后果蔬上的应用[1]。自从20世纪50年代Gutter等首次报道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水果病原菌具有生防作用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 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在生物防治中,通过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来防治果蔬采后病害的微生物称为拮抗菌。研究人员已从苹果、柑橘、桃、猕猴桃等中筛选出几十种拮抗菌,其中可进行商品化应用的主

番茄灰霉病内生拮抗菌的筛选及抑菌物质研究

番茄灰霉病内生拮抗菌的筛选及抑菌物质研究 张根伟;张丽萍;李书生;程辉彩 【摘要】[ Objective ] The aim was to screen endophytic antagonistic bacteria and study it' s inhibitive substance to control tomato gray mold. [Method] Forty-six endophytic antagonistic bacteria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65 healthy tomato plants which ha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to control tomato gray mold, and one strain which could produce antimicrobial substances was screened out by using PDA well-diffusion method. The inhibition of antimicrobial substances to mycelium and spores of Botrytis cinerea was studied, and the antimicrobial substances was i-dentified through acid precipitation, Sephadex G-50 gel chromatography and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analysis primarily. [ Result] It was observed under microscope that the antibacterial substances had the mechanism of tearing cell membrane. The antimicrobial substances was identified as 3. 3 kDa of proteins or polypeptide primarily. [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resul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biocon-trol preparation.%[目的]筛选番茄灰霉病内生拮抗菌并研究其抑菌物质.[方法]从65株健康番茄植株中分离到内生拮抗细菌46株,在此基础上通过PDA培养基打孔扩散 法进行复筛,获得了1株强烈抑制灰葡萄孢菌的抑菌物质产生菌.研究了该抑菌物质对灰葡萄孢菌菌丝和孢子的抑制作用,并经酸沉淀、Sephadex G-50凝胶层析纯化、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显微镜观察发现该抑菌物质具有列膜抑菌机制,初步鉴定抗菌物质为3.3 kDa左右的多肽类物质.[结论]为开发新的生 防制剂奠定了基础.

拮抗放线菌ZZ-9菌株发酵液的抑菌谱及稳定性测定

拮抗放线菌ZZ-9菌株发酵液的抑菌谱及稳定性测定 范万泽;薛应钰;张树武;徐秉良 【摘要】为探究拮抗放线菌ZZ-9(Streptomyces rochei)菌株发酵液的抑菌谱,并明确传代培养、温度、光照、pH及紫外线等理化因素对发酵液稳定性的影响.以15种植物病原真菌为供试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发酵液的抑菌谱,并以苹果树腐烂病菌(Cytospora sp.)为指示菌,测定不同条件下发酵液的稳定性.抑菌谱结果表明:ZZ-9菌株发酵液对供试的15种病原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和立枯丝核菌抑制效果最好,生长抑制率可达96%以上,且效果持久;而对苹果轮纹病菌、蚕豆褐斑病菌、月季叶霉病菌等抑制效果较差,抑制率在27%以下.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菌株传接6代时,活性稳定,从第7代开始菌株活性下降显著;发酵液耐高温,对强酸强碱处理、可见光及紫外线照射均有较好的稳定性;且在4℃及室温(20~25℃)下可贮藏至少30 d而保持其抑菌活性几乎不变.因此,拮抗放线菌ZZ-9菌株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较广谱的抑菌活性和较强的稳定性,具有开发成微生物农药的潜力.%To study bacteriostatic spectrum of fermentation broth from actinomycetes strain ZZ-9 identified as Streptomyces rochei,and to verify the effect of it on stability of fermentation broth under biochemical and physical factors such as subculture,temperature,illumination,pH and ultraviolet conditions.As the tested phytopathogen,method of growth rate was used to determine antimicrobial spectrum of fermentation broth with 15 kinds of plant pathogenic fungus.With Cytospora sp.as indicator phytopathogen,the stability of fermentation broth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was measured.The bacteriostatic spectrum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ermentation broth of ZZ-9 strain had inhibitory effects at different

番茄灰霉病菌颉颃菌的筛选

番茄灰霉病菌颉颃菌的筛选 摘要:对从不同生态环境下采集的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菌株68株?经初筛,得到对番茄灰霉有颉颃作用的生防菌株16株,占分离菌株的23.5%?并对其中较强颉颃作用的9株菌株进行抑菌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滤纸片法得到的各菌株对番茄灰霉的抑制率在65.1%~92.0%之间,抑菌带在2.0~11.0 mm之间,共获得颉颃菌株8株,占分离菌株的11.8%? 关键词:番茄灰霉;颉颃菌;筛选;生物防治 Screening of Antagonistic Strain Against Botrytis cinerea Abstract:68 strains we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round Xingtai University and purified. 16 strains having antagonistics effect to Botrytis cinerea, which account for 23.5% in total were obtained. Among them, 9 strains having great intensive repression to Botrytis cinerea were detected. According to filter-paper detection, the suppression ratio of varieties maintained ranged from 65.1% to 92.0%; and bacteria-resistance region ranged from 2.0 to 11.0 mm. In addition, 8 anti-bacteria strains were obtained for biological control. Key words: Botrytis cinerea; anti-bacteria; separation; bio-control 番茄灰霉病是由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危害番茄的茎?叶?花及果实,以危害幼果为主,损失率一般在25%~30%,重者可造成绝产?近年来,随着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保护措施的改进,番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加之茬次增多,为番茄灰霉病的滋生蔓延创造了条件?番茄灰霉病是一种世界性重要病害,目前化学防治是常用手段,由于频繁施用杀菌剂,病菌抗药性严重?并且施药时以果实为主要目标,造成了一定的农药污染?在病害防治措施中,抗性品种的应用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但灰霉病抗源的匮乏,限制了抗性品种的选育[1]?因此,近年来利用有益微生物来防治灰霉病已成为新的防治策略?迄今为止,已有近百种微生物农药来自于微生物的次生代谢物,其中有多抗霉素?农抗120?武夷菌素?新生霉素?中生菌素等环境友好型生物农药?国外报道多种真菌?细菌对灰霉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木霉?粘帚霉?酵母菌?假单胞杆菌等[2]?在国内,从污水和土壤采样筛选番茄灰霉菌颉颃菌的报道较多,但从植物体采样进行筛选的甚少[3,4]?本试验从不同生态环境下采样,筛选对番茄灰霉病菌有颉颃作用的菌株,并测定其抑菌效果,为充分挖掘有益微生物资源,利用生防菌防治番茄灰霉病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研究抑菌活性物质及其抗菌作用机理打下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实验七杀菌剂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抑菌圈法

实验七杀菌剂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抑菌圈 法 https://www.360docs.net/doc/2519364139.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实验七杀菌剂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抑菌圈法 一、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杀菌剂的离体活性测定方法——抑菌圈法。 二、实验原理 抑菌圈法即水平扩散法基本原理是在已接种供试菌的琼脂培养基上施以少量抗菌性物质或杀菌剂,使之接触培养基和病菌,经定温培养一定时间后,因药剂的渗透扩散作用,施药部位周围因杀死了病菌而抑制了其在培养基上的生长,从而产生了抑菌圈。在一定范围内,抑菌圈直径的平方或面积与药剂浓度的对数呈直线函数关系,从而可比较供试样品杀菌活性大小。其最大优点是精确度高,操作简单,能较快得出结果。但测定结果受药剂溶解性和扩散能力影响很大,具一定局限性。根据药剂施加在琼脂培养基表面方式不同,又分为管碟法(牛津杯法)、滤纸片法、孔碟法、滴下法等,其中以管碟法和滤纸片法应用最广。 三、实验材料 供试药剂:速克灵或扑海因。供试病原菌:番茄灰霉病菌。 实验器材:无菌水、无菌接种针、灭菌三角瓶、玻璃珠、灭菌双层纱布、75%酒精棉球、消毒摄子、移液管、试剂瓶、吸耳球、超净工作台、胶头滴管、尺子。 四、实验方法 采用管碟法。将供试药剂加于放置在琼脂培养基表面的用不锈钢制成的小圆筒(又称为牛津杯,一般为外径8 mm,内径6 mm,高10 mm)内,定温培养一定时间后测量抑菌圈大小。 1.配制药液:用灭菌蒸馏水将供试药剂配成一系列梯度浓度,一般5-7个浓度。灭菌蒸馏水为对照。 2.制备一定“浓度”的供试菌悬浮液:如真菌,则宜用孢子悬浮液。在培养好的菌种上倒入10 mL灭菌水,用接种针轻轻刮动平面孢子悬浮,倾于灭菌三角瓶内(事先装数粒玻璃珠)摇动5 min,将孢子悬浮液用灭菌双层纱布过滤入另一灭菌三角瓶内。用低倍(15×20倍)显微镜检查,调节孢子浓度,每视野80-100个孢子为宜;以上操作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动作要迅速准确。 3.浇制双层培养基:将装在试管内已灭菌的清水琼脂培养基10 mL溶化后,趁热倒入9 cm 直径培养皿中,水平冷凝。将适合供试菌生长发育的100 mL培养基熔化后冷至45-50℃左右后,迅速吸取10 mL菌液加入培养基中,充分混匀后,立即吸取5 mL带菌培养基加在已凝固的清水琼脂培养基上,并使之均匀地铺在底层上。

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和抑菌机理研究

标题: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和抑菌机理研究 一、引言 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和抑菌机理研究,是近年来植物保 护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对这一主题 展开全面评估,以期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相关知识 和研究进展。 二、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筛选 1. 筛选方法 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的筛选方法多样,包括体外筛选法、田间筛选法、植物病原真菌生物学特性的筛选法等。其中,体外筛选法是目前应用 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2. 筛选指标 在进行拮抗菌筛选时,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筛选指标,通常包括抑菌 圈直径、拮抗活性指数、有效抑制率等。通过严格的实验设计和数据 分析,可筛选出具有良好拮抗活性的菌株。 三、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鉴定 1. 鉴定方法 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的鉴定方法主要包括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 鉴定和形态学鉴定等。这些方法可以相互印证,提高鉴定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2. 鉴定技术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 拮抗菌鉴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高效、快速的特点为鉴定工作带来 了便利。 四、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抑菌机理研究 1. 抑菌机理 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的抑菌机理通常包括竞争性排除、产生抑菌物质、拮抗菌调控宿主免疫反应等。深入研究拮抗菌的抑菌机理有助于更好 地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应用潜力。 2. 抑菌物质 拮抗菌产生的抑菌物质在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和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其抑菌物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离、纯化和结构 鉴定,可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五、个人观点与总结 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和抑菌机理研究,是一个既具有理 论意义又具有应用价值的领域。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度研究,我们可 以更好地理解拮抗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抑菌机理,为植物保护和农业生 产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在撰写本文时,笔者深入研究了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的相关文献和研 究成果,不仅对筛选、鉴定和抑菌机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未来

微生物菌剂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总结报告

微生物菌剂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总结报告 一、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利用微生物菌剂促进作物健康生长,提高作物抗逆性、拮抗重金属等能力,在农产品保增产同时,减少杀菌剂、化肥、激素的使用为首要目标,最终实现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产品安全,减少作物病虫害发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菌剂产品商品化工艺与质控体系建立、微生物菌剂产品应用效果评价、微生物菌剂产品应用示范三个部分。 二、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所完成项目的核心内容、技术特征、技术方法和难点;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实现途径,技术成果先进性、成熟性。 (一)小区试验 筛选常见蔬菜,在作物不同生长期使用微生物纳米硒营养液,观测其对作物根系、叶片、茎干的影响,在作物生长过程中观测作物对病原菌的抗性。收获后检测农产品中硒含量以及其他营养元素的含量,在此基础上对微生物纳米硒进行优化。 (二)大田实验

每种作物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亩;实验周期为作物的一个生长周期。 实验组处理方法:依据小区试验结果,设定大田实验中微生物纳米硒的喷施剂量与喷施时期;对照组不做处理即可。 结果观测:喷施后7-10天观测作物的长势、叶片大小、根系生长情况、作物抗病能力以及农产品成熟度;农产品采收后检测农产品中硒与其他营养成分的含量、检测农产品中杀菌剂农药残留数据。 (三)机理研究 通过营养成分检测与代谢组学研究,研究微生物纳米硒、微生物菌剂等植物内源激素的影响,以探明其抗病抗虫的机制。 三、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一)微生物菌剂产品商品化工艺与质控体系建立 课题组依据任务书要求,筛选了3种微生物菌剂,分别为复合微生物菌剂、微生物纳米硒和微生物有机肥,并对产品效果进行评价。 2.微生物纳米硒工艺 微生物纳米硒由桂林集琦生化有限公司转化,登记证号:微生物肥(2018)准字6480号,有效活菌数≥0.5亿/mL,6%≤N+P2O5+K2O ≤20%。 (1)微生物纳米硒的发酵工艺 1)主要原料: 硒粉、动物源氨基酸、植物源氨基酸、海藻酸、蔗糖、糖蜜等

拮抗作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拮抗作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果蔬对促进人类营养均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营养知识的普及,果蔬消费量大幅增加。果蔬在采后贮运阶段易因病原菌侵染而产生病害,造成腐烂变质。传统上通过使用化学杀菌剂防治果蔬采后病害,但杀菌剂的残留易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为了保障果蔬的食用安全性,利用拮抗微生物对果蔬采后病害进行生物防治的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 中食智库专家、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张红印表示,目前,我国在拮抗微生物的筛选、生物防治的机制、提高生物防治效力以及拮抗微生物制剂化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加快果蔬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商业化进程,对于助力我国果蔬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果蔬采后病害及其危害 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类食物,果蔬可以提供其他类食物所缺乏或含量较少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活性成分等营养健康成分。大多数果蔬的种植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果蔬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果蔬品种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当地特产,果蔬的供应期也从当季供应变成全年供应。目前,我国果蔬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果蔬具有脆嫩多汁等特性,在采后贮运和销售过程中极易遭受病原菌侵染而产生病害,导致果实腐烂变质,给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比如苹果和梨的青霉病和灰霉病,桃、杏、李、樱桃的灰霉病和软腐

病,柑橘类的绿霉病和青霉病,葡萄的灰霉病和黑斑病,番茄的灰霉病和黑斑病等。病原真菌侵染不仅会导致果蔬腐烂变质,更重要的是很多病原真菌会产生有毒的次生代谢产物——真菌毒素,从而污染果蔬及其加工品(果汁、果酒等),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比如扩展青霉侵染苹果产生展青霉素(又称棒曲霉素)、炭黑曲霉侵染葡萄产生赭曲霉毒素A(OTA)等。因此,必须采取有效、安全的措施防治果蔬采后病害。 果蔬采后病害的传统防治方法 传统的防治果蔬采后病害的方法包括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方法主要是通过低温贮藏、热处理、气调贮藏、臭氧处理等方式,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活性或直接杀死病原微生物。低温贮藏是果蔬采后保鲜最常见的物理手段,但是低温贮藏对设备要求高,能耗大,间接地提高了控制果蔬采后病害的成本。热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果蔬采后病害的发病率,但该方法易对果蔬的感官品质产生不良影响,且能源消耗较高。因此,虽然这些方法操作简易、效果较好,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受到限制。 化学方法主要是利用传统的化学杀菌剂(如仲丁胺、多菌灵、咪唑、甲基托布津等)来抑制或杀死病原微生物,其作用机理清楚,效价高,在实际使用中能显著降低病原菌侵染造成的果蔬腐烂,降低经济损失,是控制采后病害常用且有效的传统方法。然而,对传统化学杀菌剂的过度依赖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如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

卫矛科植物内生菌的分离及其农药生物活性研究

卫矛科植物内生菌的分离及其农药生物活性研究植物内生菌作为筛选农用抗生素的一类资源微生物,在农药的研究与开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开发卫矛科植物内生菌资源,以期发现新的具有农药研究价值的微生物,本论文对4种卫矛科植物内生菌进行了研究,主要涉及菌种的分离、筛选、菌株鉴定、菌株诱变选育、代谢产物活性及活性成分分离以及发酵条件优化等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1)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和匀浆法从4 种新鲜卫矛科植物中分离到161株内生真菌和28株内生放线菌,通过杀虫活性、抑菌活性及遗传稳定性实验,从中筛选到能产生抑菌活性成分的内生真菌3株(Hd3、2QR1和1F8)和内生放线菌4株(a4、a5、c4和YDG17)。 其中,菌株Hd3和2QR1的代谢产物也具有杀虫活性。(2)利用引入链霉素耐药性,分别对5株无抑菌活性和1株弱抑菌活性的卫矛科植物内生放线菌进行诱突,共获得链霉素变异株301株。 对301株变异菌株发酵产物以枯草芽孢杆菌为指示菌进行活性筛选,获得具有显著抑菌活性且遗传稳定的突变株2株,即YDG05-44和YDG09-32。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YDG05-44和YDG09-32菌株的发酵产物对其它几种细菌及植物病原真菌也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 (3)对YDG17、YDG09-32和Hd3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确定了最佳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响应面分析及正交实验结果表明,YDG17菌株发酵的摇瓶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32.00 g/L,小米28.77 g/L,蛋白胨3.00 g /L。 发酵条件为:pH 7,250mL三角瓶装60mL发酵液,接入6×107cfu /mL菌量,32℃培养120h。YDG09-32菌株发酵的摇瓶培养基配方为:乳糖21.06

放线菌KN37菌株代谢物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

放线菌KN37菌株代谢物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 邵胜楠;张安琪;巴尔那·库马尔;张国强 【摘要】采用离体和活体试验,研究KN37菌株代谢物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并利用分子手段对KN37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放线菌KN37菌株代谢物可强烈抑制番茄灰霉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对细菌性斑点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率达到90%以上,且对葡萄灰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由此可见,放线菌KN37菌株代谢物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期刊名称】《热带生物学报》 【年(卷),期】2019(010)003 【总页数】6页(P259-264) 【关键词】番茄灰霉病;灰葡萄孢;微生物源农药;菌株代谢物 【作者】邵胜楠;张安琪;巴尔那·库马尔;张国强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绿洲农业病虫害治理与植保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3;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绿洲农业病虫害治理与植保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3;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绿洲农业病虫害治理与植保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3;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绿洲农业病虫害治理与植保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2.4

番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世界性番茄病害,该病害主要危害果实,造成果实腐烂,也可危害叶、茎和花,造成严重减产,产量损失高达20%~50%[1]。番茄灰霉病可通过气流、雨水、昆虫等方式进行多次侵染,而且发病后传播速度很快,对保护地番茄生产威胁极大。该病害已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且呈上升趋势,已成为番茄设施栽培的主要危害因素[2]。目前,防治 番茄灰霉病以化学农药为主,如代森锰锌、嘧霉胺、异菌脲、腐霉利等。这些药剂长时间、大剂量地使用,对环境和食品安全产生了大量负面影响,同时还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3-4]。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一个巨大的天然产物资源库,从中筛选新 农用活性物质是一条相对便捷的道路[5]。而且微生物源农药相对于化学农药具有 低成本、高活性、低毒、环保等特点,因此以微生物天然产物为基础,开发新型微生物源农药,可有效解决番茄灰霉病的危害。因此,本课题组深入挖掘了新疆高寒地区的放线菌资源,从中发现了具有较好抑菌活性的放线菌KN37。本研究主要对放线菌KN37菌株代谢物的抑菌谱进行了广泛测定,同时利用离体法和活体法系 统研究了菌株代谢物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旨在为KN37菌株的进一步研究 与开发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放线菌放线菌KN37,分离自新疆喀纳斯地区,保存于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植保系农药实验室。 1.2 供试病原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黄瓜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稻瘟病菌(Phyricularia grisea)、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立枯病菌(Alteraria alternata)、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solani)、玉米小斑病菌

8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及田间番茄灰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

8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及田间番茄灰霉病菌对咯菌 腈的敏感性 纪军建;张小风;韩秀英;赵建江;马志强;王文桥 【摘要】In order to screen effective fungicides against the resistant isolates of Botrytis cinerea, the sensitivity of Botrytis cinerea obtained from Shouguang and Xushui to fungicides with diverse active mechanisms were determined by measuring mycelial growth rat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solates of Botrytis cinerea were highly sensitive to fludioxonil and fluazinam, and showed different sensitivities to other fungicides. The sensitivities of 106 B. cinerea isolates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regions to fludioxonil were tested by the same method,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EC50 values ranged from 0. 003 9 to 0.044 9 μg/mL and the mean EC50 value was 0. 014 2 μg/ mL. The fludioxonil may b e used as a candidate fungicide to control B. cinerea.%为了解决番茄灰霉病菌的抗性问题,筛选出理想的替代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东寿光和河北徐水两地番茄灰霉病菌对不同类型杀菌剂的敏感性.两地的番茄灰霉病菌对咯菌腈、氟啶胺均高度敏感,对其他不同作用方式的杀菌剂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用同样方法检测了不同地区的106株番茄灰霉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其EC50值分布在0.0039~0.0449 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0142±0.0081)μg/mL.咯菌腈可作为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候选药剂. 【期刊名称】《植物保护》 【年(卷),期】2012(038)006

马铃薯疮痂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防治效果初探

马铃薯疮痂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防治效果初探 李玉聪;李滨影;油心怡;刘宇豪;周波;林榕姗 【摘要】马铃薯疮痂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利用生物手段进行防治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为得到对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优良菌株,以病原菌Streptomyces bottropensis AMCC400023为靶标菌株,从山东省高密市马铃薯种植地采集的土壤中分离得到拮抗菌株,并采用平板对峙生长法和牛津杯试验法进行初筛和复筛,得到了1株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种1-3-4,其抑菌圈直径达19.74 mm,且其在盆栽试验中防治效果约为40.27%与48.66%.根据菌株1-3-4的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结合其培养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将其鉴定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盆栽防效测定试验结果显示,菌株1-3-4对于马铃薯疮痂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 【年(卷),期】2018(034)010 【总页数】6页(P116-121) 【关键词】马铃薯疮痂病;生物防治;拮抗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 【作者】李玉聪;李滨影;油心怡;刘宇豪;周波;林榕姗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泰安 271018;农业部农业微生物资源收集与保藏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在全球各地均有广泛栽培,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马铃薯疮痂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各马铃薯种植区普遍发生。该病可由多种链霉菌引起,主要包括Streptomyces scabies、S. acidiscabies和S.turgidiscabies等[1],并且不断有新的病原链霉菌被报道 [2-4]。感病马铃薯块茎表面形成凸起状、凹陷状或平状的病斑,病斑区域的细胞木栓化,呈痂状[5]。马铃薯疮痂病可影响薯块的外观和品质,降低其商品价值[6-7],病情严重时影响马铃薯出苗,导致减产[8],给我国的马铃薯生产 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于该病还缺少很好的防治方法,而探索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研究以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Streptomyces bottropensis AMCC400023为靶标菌株,从山东省高密市马铃薯种植地采集的 土壤中分离筛选对马铃薯疮痂病有拮抗作用的菌种,通过菌体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测定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一株拮抗能力较强的菌株进行鉴定,并进行盆栽防病效果测定,旨在为马铃薯疮痂病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培养基 LB液体培养基:胰蛋白胨10.0 g、酵母浸膏5.0 g、NaCl 10.0 g、水1 000 mL,pH 7.0-7.4。LB固体培养基:每1 000 mL LB液体培养基加入琼 脂20.0 g。高氏Ⅰ号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0 g、KNO3 1.0 g、K2HPO4 0.5 g、MgSO4·7H2O 0.5 g、NaCl 0.5g、FeSO4·7H2O 0.01 g、琼脂 20.0 g、水 1 000 mL,pH 7.2-7.4。燕麦琼脂培养基:燕麦片20.0 g加入水中煮沸约20 min,经纱布过滤,加水定容至1 000 mL,加入琼脂20.0 g,pH 7.2。柠檬酸盐培养基:柠檬酸钠 2.0 g、K2HPO4 1.0 g、NH4H2PO4 1.0 g、NaCl 5.0 g、MgSO4 0.2 g、琼脂20.0 g、1%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10.0 mL,pH 6.8。阿拉伯糖培养基:

盐胁迫下芽孢杆菌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作用

盐胁迫下芽孢杆菌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作用 岳东霞;张要武;韩桐华 【摘要】为探讨盐渍环境中益微菌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了不同海盐浓度对Bacillus RC1的抗菌活性及防治黄瓜灰霉病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Bacillus RC1无菌过滤液抑制B.cinerea的生长,随着无菌过滤液浓度的提高,对B.cinerea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在PDB培养液中的生长情况表明,2%,4%,8%的海盐均影响Bacillus RC1菌株的生长;随着海盐浓度的提高,Bacillus RC1对B.cinerea生长的抑制作用减弱.离体叶片及幼苗法研究表明,Bacillus RC1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随着海盐浓度的提高而降低.%Effects of different salt concentrations on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d the control on cucumber grey mold of Bacillus RC1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septic culture filtrate of the strain suppressed the growth of hyphae of B. cinerea, the inhibition effect against B. cinerea was enhanc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aseptic culture filtrate. The growth of Bacillus RC1 was impacted by sea salt of 2% ,4% and 8%.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Bacillus RC1 against growth of hyphae of B. cinerea was impacted under saline conditions, It wa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centration of sea salt. The control effect of Bacillus RC1 on grey mold of cucumber wa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centration of sea salt. 【期刊名称】《华北农学报》 【年(卷),期】2011(026)001 【总页数】4页(P196-199)

1株死谷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治西瓜枯萎病的效果

1株死谷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治西瓜枯萎病的效果张猛;王琼;万东光;余向阳 【摘要】为筛选新的防治西瓜枯萎病的生防菌菌种资源,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番茄植株中分离得到对西瓜枯萎病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拮抗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研究其对病原菌的广谱抑制效果,将菌体特征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指标相结合,对生防菌进行初步鉴定,明确其分类地位,并采用温室栽培试验对其进行抗病效果初探.结果表明,从番茄中分离的1株对西瓜枯萎病菌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菌株wm005,对西瓜枯萎病菌、油菜菌核病菌、黄瓜立枯病菌、草莓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辣椒疫霉病菌、番茄枯萎病菌、水稻恶苗病菌、葡萄炭疽病菌均表现出很强的抑制作用,具有广谱抗性.根据菌体特征、16S rDNA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指标的结果,初步鉴定该菌为死谷芽孢杆菌(Bacillus vallismortis wm005).温室栽培试验表明菌株wm005对由西瓜枯萎病菌引起的西瓜枯萎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防效为75.1%),高出化学药剂百菌清防效16.9百分点,说明菌株Bacillus vallismortis wm005具有很好田间应用开发的潜力.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7(045)008 【总页数】4页(P97-100) 【关键词】死谷芽孢杆菌;分离;生防菌;西瓜枯萎病 【作者】张猛;王琼;万东光;余向阳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14;丽水出入境检

验检疫局,浙江丽水 323000;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6.5 植物病害一直是威胁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一方面使得病原菌产生了抗药性,另一方面对人、畜和环境产生危害,由农药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受到广泛关注[1]。因此,采用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治理技术来替代传统单一依靠化学农药来防治植物病害是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生物防治因其对环境和人畜安全、不易产生抗药性、处理费用低廉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农林病虫害的防治[2,4]。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是指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消灭另一种或一类有害生物的防治方法[5-6]。在生物防治过程中,分离和筛选防效好、活性稳定、环境适应性强的可替代化学试剂的生防菌株资源是保证生物防治效果的前提[7]。 植物内生细菌是指某一时期生活在活的植物组织内而不引起明显病害症状,并与寄主和谐共存的细菌。植物内生菌作为最具防病潜力与应用价值的一类生防细菌,不仅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增加作物的产量,还能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对植物本身而言也不是一个外来物种,从而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对象[8]。有资料显示,目前在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中发现的植物内生细菌已超过129种,分属于54个属,主要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泛菌属(Pantoea)和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等[9],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丰富的微生物资源。近年来内生菌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发现了一些有医用、农用价值的菌株和化合物[10]。

真菌病害拮抗菌的筛选及其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活性测定

真菌病害拮抗菌的筛选及其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活性测 定 汪茜;胡春锦;黄思良;柯仿钢;黎起秦 【摘要】针对广西境内常见多发的12种植物真菌病害,对柑橘、香蕉、甘蔗、辣椒、药用植物等作物根际土壤进行拮抗菌筛选试验.结果从不同作物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得到386株菌株,其中有拮抗作用的34株,平皿拮抗效果较好的16株;再经复筛,得到一株对柑橘炭疽菌有较好抑制效果的拮抗菌Bs55;对峙培养试验表明,Bs55菌株对12种常见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抑菌率最高达87.7%.拮抗菌Bs55具有拮抗作用强、能大量繁殖、抑菌谱广等特点,是具有较好利用前景的生物防治材料. 【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学报》 【年(卷),期】2010(041)007 【总页数】4页(P675-678) 【关键词】Bs55菌株;枯草芽孢杆菌;病原真菌;拮抗活性 【作者】汪茜;胡春锦;黄思良;柯仿钢;黎起秦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530005;广西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南宁,530007;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南宁,530007;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南南 阳,473061;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530005;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530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76+.1 真菌病害是阻碍植物生长、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病害[1],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危害。土壤是各种微生物良好的栖息场所,生存着许多具有相互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在生防菌株的筛选上,考虑到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人们把重点放在从植物根表面或根际土壤中筛选,这样筛选出的微生物接种后在植物根表面具有很好的定殖能力[2]。本研究针对广西境内常见多发的12种植物真菌病害,从不同作物根际土壤中筛选拮抗菌,为开发广西微生物资源,筛选与环境相容性好的微生物农药奠定基础。 供试病原菌有柑橘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Sacc.]、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 Suggs]、玉米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schl.)Dreschl.]、茉莉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Sacc.)、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香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musae(Berk.&Curt)Arx]、冬瓜疫霉(Phytophthora drechsleriTucker)、龙眼链格孢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er]、香蕉大灰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 (Wakker)Boedijin]、香蕉叶缘枯斑病菌(Alternaria musaeBour.et Bat)、杨桃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 Sacc.]等12种,均由广西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存、提供。菌株在PDA培养基上28℃活化培养后供试。 拮抗菌分离培养基采用NA培养基[3](牛肉浸膏10 g、蛋白胨5 g、葡萄糖20 g、琼脂15 g、水1000 mL,pH 7.0~7.2),拮抗菌筛选培养基采用PDA 培养基(马铃薯200 g、蔗糖20 g、琼脂15 g、水1000 mL)。 从广西农业科学院、南宁市金陵镇、金光农场、广西大学农场和广西药用植物园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