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他者镜像”与“自我认同”之维建构幼儿教师身份认同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他者”理论的良好师生关系构建

基于“他者”理论的良好师生关系构建作者:耿凤秀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4年第02期摘要通过呈现一件真实案例,结合师生关系发展的研究,确定以“他者”理论作为案例分析理论指引的必要性。
基于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从“自我”尊重和接纳“他者”的独特性、“自我”“他者”不对称的伦理关系、善于发现他者“面孔”的不可见性对案例进行分析。
结合该理论,从尊重独特,有限到无限;换位思考,生活到生命;各退一步,共享到共生这三个方面提出改善师生关系的建议。
关键词师生关系;“他者”理论;自我与他者引用格式耿凤秀.基于“他者”理论的良好师生关系构建[J].教学与管理,2024(05):14-16+20.一、师生关系演变的案例呈现某日下午,某教师在班级里批改数学作业,其间她发现某男生的作业不符合规定的格式,便让该男生在自己已批好的作业本中拿一本去参考、订正。
男生一反常理,从一摞作业的最底层抽出一本,导致上面的作业本全部散落在地。
教师有些生气,于是对男生进行了一番言语教育,并要求他将散作一堆的作业本整理好。
男生觉得颜面无光,公然在教室里辱骂教师。
课后教师跟家长反映了此事,其父亲没有任何表示,母亲则觉得孩子没有做错,并找各种借口为孩子开脱。
教师大受打击,于是和男生冷战数日。
过了一段时间,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每个班级都有带队教师,该教师安排到其他班级带队。
在出发前一天,教师在班里提到:“明日的综合实践,我会带领其他班级去活动。
”此时男生接了一句:“这可太好了。
”数日的冷战,教师与男生之间已零交流状态,而此时该男生的话再一次激怒了教师,她说:“既然你觉得我不带我们班活动太好了,那么明天的活动,你必须全程跟着我。
”在登高活动中,教师和男生互相较劲,谁也不肯服输,一路坚持到顶峰。
通过登高的过程,教师见识了男生坚持不懈、不肯服输的意志力,瞬间很欣赏这位男生,而教师害怕男生体力吃不消,时不时叮嘱他,这些关心的话语也让男生感动不已。
对我国教师教育者身份认同研究现状的述评——基于Gee的身份理论

对 我 国教 师教 育老 身份 认 同唧 翘现 状 的 迹 砰
— —
基 于 Ge e 的身份理 论
● 李静 郧
摘 要: 教 师教 育 者的 身份 认 同问题 关乎 整 个教 师教 育 事业 质 量 的提 升 , 文 章基 于 Ge e的 身份 理
论, 从 制度 身份 、 话 语 身份 、 亲和 身份 三 种 身份 视 角 出发 对 我 国 当前 关 于教 师教 育者 身份 认 同的研 究 进 行梳 理 , 探 究 不 同身份视 角下 的认 同现 状 。通 过梳 理 。 发 现在 当前对 于教 师教 育者 的 身份 认 同的研 究存在 一 些 不足 之 处 , 文 章针 对 这 些 不足提 出了建议 , 以期 为后 续相 关研 究提 供 参 考 , 从 而推 动 该领
一
、
( 二) Ge e的 身份 理论 教 师教 育 者 的身份 认 同是 一个 非 常复 杂 的 问题 .
( 一) 教 师教 育者 身份认 同
目前 看来 . 这 个领 域 缺 乏相 关 的具 有经 验 支撑 的理 论
“ 教 师教 育 者 ” 这一 名 词是 舶来 品 , 近 些 年 才 出现 模 型 。f 7 】 而 Ge e 所 提 出 的身份 理 论 为深 入研 究 教师 教
系, [ 1 ]良好 的身 份认 同在 一 定程 度 上 能够 提升 教 师 教 这 些 期 望和规 定 而付 出一定 的努力 , 表 现 出相 应 的 行 育者 自身 的专业 发展 , 进 而 推动 整个 教 师 教 育事 业 的 为 。 同时在 实 践 的过程 中不 断地建 构 自身对 于 教 师 教 发展 , 因此 , 对 于 教 师 教 育 者身 份 认 同的 研 究 具 有 重 育者 的认 识 , 逐渐 形 成对 于 这 一身 份 的情 感归 属 。这 要 的意 义 。文 章借 鉴 国外 学 者 Ge e提 出 的 关 于 身 份 里 需 要指 出 的是 , 教 师教 育 者 的身份 认 同是在 生活 的
自我身份的建构与认同

自我身份的建构与认同介绍:自我身份的建构是一个人思考和界定自己是谁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经历和价值观,这些因素都会对自我身份的建构产生影响。
认同则是人们对自己身份的接受和认可,在个人和社会层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自我身份的建构和认同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
身份建构的重要性:自我身份的建构是一个人认识自我、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重要过程。
它不仅涉及个体的自我认知,还与心理、社会和情感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建构自我身份,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目标,从而为自己的人生规划提供指导。
影响自我身份建构的因素:1. 文化和社会背景: 文化和社会背景会对个体的价值观、信仰和社会角色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东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责任感,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选择。
人们会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来建构自己的身份。
2. 家庭和教育环境: 家庭和教育环境对个人的身份建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成员的期望、价值观和教育方式会对个体的自我认知产生深远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模式都会影响孩子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
3. 个人经历和成就: 个人经历和成就对于身份建构也有重要影响。
成功的经历能够增强个体对自己的认同感,而挫折和失败的经历则可能造成身份困惑。
个人成就也会反映个体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认知。
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的方法:1. 接纳自己: 在建构自我身份时,首先要学会接纳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纳并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是培养积极自我认同的关键。
2. 探索自我: 通过尝试新事物和体验,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力所在。
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可以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
3. 建立支持系统: 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获得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对个体的自我认同非常重要。
家人、朋友和社会群体的支持可以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身份认同。
4. 培养意义感: 为自己的生活设定目标和价值观,追求有意义的事业和生活。
幼儿教师身份认同感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幼儿教师身份认同感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幼儿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其教学质量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教师身份认同感作为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幼儿教师身份认同感的概念、作用以及如何提升幼儿教师身份认同感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幼儿教师身份认同感的概念幼儿教师身份认同感是指教师对自己职业身份的认知、接受和满意程度,是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性质、价值和发展前景的认同。
教师身份认同感包括职业认同、专业认同和个体认同三个维度。
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把教育工作视为终身追求;专业认同是指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信心和自豪,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个体认同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幼儿教师身份认同感对教学质量的影响1.提高教师的教学动力教师身份认同感越高,教师对教育的热情和责任感就越强,教学动力也就越足。
这种动力来源于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对专业的自信以及对个人的认同。
有了充足的教学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更加投入,关注幼儿的需求,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身份认同感对教师专业成长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当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身份有较高认同感时,他们会更加关注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主动参加培训、研讨和学术交流等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这样的专业成长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应对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挑战,提高教学质量。
3.增强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师身份认同感对教师心理状况具有重要影响。
教师身份认同感高的教师,在面对工作压力、幼儿教育难题和人际关系挑战时,更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这种心理承受能力使得教师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更好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增进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三、如何提升幼儿教师身份认同感1.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提升幼儿教师身份认同感,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这一核心议题,通过系统性的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揭示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在多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脉络和研究成果。
文章首先界定了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的基本概念,并阐述了它们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的重要性。
接着,文章梳理了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的理论框架,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的影响因素、形成机制以及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
文章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评析,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二、身份认同的理论框架身份认同作为社会心理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概念,涉及个体在社会、文化、历史等多维度背景下如何定义和理解自我。
为了深入探讨身份认同的本质及其形成过程,研究者们构建了一系列的理论框架,为理解和解释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Tajfel和Turn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强调个体通过社会分类来定义自我,并通过群体内的比较来强化或改变其身份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会倾向于将自己归类于某一特定的社会群体,并通过这一群体的特征和属性来定义自我。
这种归类过程不仅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还对其行为、态度和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
自我认同理论则更多地关注个体如何通过内省和自我反思来建构身份认同。
该理论认为,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个体对自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的认知。
通过不断地回顾和反思自己的经历、价值观和目标,个体能够形成一个连贯的自我认同,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符号互动论认为,身份认同是通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符号互动和沟通来建构的。
该理论强调语言、符号和文化在身份认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个体通过与他人交流、分享经验和解读符号,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身份认同。
他者身份认同与自我建构——艾米丽畸形人格的拉康镜像论分析

他 指 出个 体 对 自身 的认 识 是 由他 人 的 目光之 镜 ,社 会 的语 言之 镜
来 间接 实现 的 。 也就 是说 ,人 在 看 自己的 时候 也是 以他 者 的眼 睛 “ 来看 自己, 因为如 果 没有他 者 的形 象 , 不能 看到 自己。” 他
的身 影 。” 寥几 笔便揭 示 了父 亲在家 庭 中的地 位 。父 亲站在 前边 寥 背对 女 儿象征 了 父亲 对女 儿 的 主导地 位 ,而 父亲 手执 的马 鞭 形 象
更 突显 了父 亲是 家庭 中权威 与秩 序 的代 表。 拉 康 在他 的镜 像理 论 中深 刻 分 析 了主 体 对 自身 认 识 的过 程 .
父亲 的性 格 似 乎三 番 五 次地 使她 那作 为 女性 的一 生 平添 波 折 . 而
这 种性 格仿 佛 太恶毒 . 太狂 暴 . 不肯 消 失似 的。 ” 还
透 过父 亲 的他 者之镜 所 呈现 出的艾 米丽 ,存 在 太 多她 父亲 的
性格 因 素影 响 。艾米 丽在 成 长 中对 主体 的认 知 也建 构在 父 亲的 引 导 上 。因 为艾米 丽 家族 的这 份 贵族 的 高傲 , 使她 的 生活 , 她所 接 触
在 16 80年 变成 一个 独 立国家 , 么 它将 成为 世界 上 人均 收入 最 高 那
一
份 属 于贵 族 的骄傲 和 尊严 。父亲 赶走 了艾 米 丽身 边 的所 有青 年
男子 , 因为他 自认 没有 一个 人能 配得 上格 里尔家 族 的人 。 亲这 份 父
偏执 的贵族 情 结 , 也投 影在 了艾 米 丽的 身 上 , 围 的人都 发现 ,他 周 “
他者身份认同与自我建构_艾米丽畸形人格的拉康镜像论分析_郭粒粒

文学界..摘要:福克纳笔下的艾米丽是文学作品中“畸形”人格人物中的一个典型,对于这样一个“畸人”,社会、历史的角度还不足以剖析她命运发展的全部。
文章通过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艾米丽身边的他者:她的父亲、小镇的两代人和荷默对艾米丽自我建构所产生的影响,总结出艾米丽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一场由历史、社会变革引起的他者身份认同的错位,而这种身份认同的错位导致了艾米丽精神上的病变并最终以艾米丽的悲剧结尾告终。
关键词:艾米丽;拉康;镜像理论;他者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1)11-02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反映的是两种价值观的冲突和对抗,即格里尔家族所代表的以种植园经济为基础的旧的传统和社会秩序与战后以工业经济为基础北方工商业文明特征的生活方式之间的较量。
这场较量的结果以北方的联邦军在内战中击败南方的帮联军并引发南方战后一系列社会变革而告终。
但在内战前的二十年里,南方农业经济的增长速度却稍快于北方。
1860年,南方的个人收入比老西北富裕州高出15%。
如果南方在1860年变成一个独立国家,那么它将成为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
因此,在内战前南方存在着一批生活方式富足,社会地位高尚的南方贵族。
而格里尔家族正是一个在当地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受人敬畏的典型南方贵族家庭。
艾米丽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中。
这对她童年时期主体的确立、身份的认同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作者并未提及母亲这一角色,而在美国南方所推崇的基督教信条中“父亲是整个家庭的统治者”,可以推断父亲的角色在艾米丽的成长中,对她的主体地位的确立,身份的认同更具有主导性。
艾米丽的父亲很可能是艾米丽自我认识过程中的第一个他者,艾米丽通过父亲的目光之境将她的主体逐渐告别想象界,而进入了象征界。
婴儿对自身第一次的认识是通过他所看见的镜中的影像。
出生的婴儿一开始是无法将自身与这个世界的其他物质相区别的,主体对自我的认识处于混沌的阶段。
教师专业认同的现实反思与建构发展

一
念、 抱负等 。 其 二是社 会学 取 向 , 认 为教学 乃植 基于社
教师 专业 认 同的含 义及基 本构成
、
会情 境 中的人 际互动 , 教 师 专业认 同是教 师 的个人 经
( 一) 教 师 专 业 认 同 的 含 义
验 与其所 处 的社 会 、 文化 与 制度情 境个 人 有意 的选 择 以定 义 自己 。 认 为 认
( 二) 教 师专 业认 同的基 本构 成
教 师专业 认 同是与 意志 、 情感 、 动机 、 期 望密 切相 是 从 人 的眼 光 来看 待 人 与 自然 、 人 与 社会 、 人 与 自身 连 的 , 多位学 者从 不 同的角 度和 立场 对教 师 专业认 同
专 业认 同是社 会认 同 的一种 具体 类 型或 表现 。 是 教 师 的专业认 同 : 我是 一个 怎样 的老 师 ?我对 教 学 的 社 会认 同在 专业 工作领 域 的一种 表现 。 所谓 专业认 同 信 念是 什么 ? 在 我 的课 堂 中 , 我 要和 学生做 什 么? 在学
(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i d e n t i t y )主要 是指专 业人 员在从 事 专业 生 和家 长 的眼中 . 我是 怎样 的老师 ?I 引
教 育 管理
2 0 1 3 年第 1 4 期 当代教 育 科学
教师专业认同的现实反思与建 . 构发展
● 翟 艳 张 英梅
摘 要 : 教 师 专业认 同是 运转教 师 专业 实践 的核 心 , 是教 师专 业发展 的 重要 内在 动 力。在 当前 变 革 的 时代 , 教 师的条件 性认 同、 理 性化认 同 、 工具性 认 同折 射 出教 师个人 认 同和 外在 要 求之 间的 矛盾 和 冲 突。 关 注教 师作为 主体性 存在 , 重组 教 师工作 的环境 和 结构 , 唤醒教 师 的 内在 力量 , 可 以促 进教 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他者镜像”与“自我认同”之维建构幼儿教师身份认同的可行性分析邓昌杰;胥兴春【摘要】幼儿教师身份是其存在的本体论,即存在的依据与归属。
“他者镜像”,作为主体的对照物存在,反映了制度层面的规定性,多以“镜像”的呈现、观念层面的期望,帮助主体确定其位置在何处。
“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在个体生命体验中持续变化,追寻主体存在的价值。
从“他者镜像”和“自我认同”之维,探讨幼儿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可行性,“他者镜像”塑造合理的客体身份、规范客体身份的工具价值、明晰身份的外显特质;“自我认同”在行动中建构主体身份认同、探寻本体性价值,促使自我内部不断持续改进。
%The identity of preschool teachers is the ontology of their existence ,that is ,the basis and belonging of their existence .“Other’s mirror image” ,existing as the subject matter and system stipulation ,helps the preschool teachers to determine their position with the presen tation of “mirror image” and the concept expectations .Self-identity is a kind of intrinsic identity which continuously changes in the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 and pursues the value of the main body .In this paper ,the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the identity of preschool teachers is discussed from the dimensions of“other’s mirror image”and“self-identity” .It is found that“other’s mirrorimage”shapes the reasonable object identity ,reg-ulates the tool value of the object identity and clarifies the explicit characteristic of identity .While self-identity constructs the subject identity and explores the ontological value in action to promote self internal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期刊名称】《教育与教学研究》【年(卷),期】2016(030)007【总页数】5页(P46-50)【关键词】幼儿教师;他者镜像;自我认同;身份认同【作者】邓昌杰;胥兴春【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15幼儿教师身份认同是其存在的本体论,即存在的依据与归属。
社会现代性促使幼儿教师教育生活的外延不断拓宽,多元群体对其评论亦是多维度的,影响其身份认同及自我价值感。
幼儿教师身份认同主要探讨其所处的教育场域中,“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将去向何方”等问题。
主要从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两方面探讨幼儿教师身份认同,在社会性层面上,是他人或社会对主体的期望、规定与认可,体现身份认同中制度期望的维度;在个体性层面上,是主体对自身的反思、认定和追寻,体现身份认同中自我建构的维度,强调的是个体对其身份的主动“认同”(identification)[1]。
(一)“他者镜像”的含义“他者”(the other)与“自我”(self)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自我”表示主体的主导地位,“他者”关涉的是某一群体的社会身份及主导地位的问题。
黑格尔认为,如果没有他者的承认,人类的意识是不可能认识到自身的,即“他者”是一种主体的对照物,因对照物的存在而对自我有更深的认识。
自我发源于“镜像”[2],拉康指出“镜像”是主体借以生成的虚幻性假设[3]。
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也指出“因为有他(你)我才存在”[4]。
从哲学层面看,没有“他者”的存在,主体对自身的认识就不可能清晰。
“他者镜像”的特质,是主体建构自我形象的要素,它赋予主体以意义,目的在于帮助或强迫主体选择一种特殊的世界观并确定其位置在何处。
(二)“自我认同”的含义“自我认同”是个体依据自身的生命经验来理解自我。
格里高利·斯通(Gregory P.Stone)给出“自胥兴春(1973—),男,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我认同”的概念:个体在情境中所获得的一种意义,而且认同是不断变化的。
本体性是生命存在的根本,“自我认同”是反思解释本体性的连续性,探讨主体来自何处又去往何方,使“自我”概念持续发展。
“自我认同”持有自己以及外界明确的目标,并且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会体验到自我价值与他人的尊重,反思过去经验与现实实践、未来预期的自我成长。
“自我认同”是持续性的过程,是在既定的时空中维持完整的自我感。
个体总是处在不断的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自我认同”是在社会中形成与发展的,因此,了解“自我认同”的作用机制是建构合理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
他者地位是教师的身份认同不可或缺的参照。
“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5]67。
人是通过“你”而成为“我”的,“我—你”关系是先于实体“我”的,实体“我”是由“我—你”关系而出的,所以他得出结论认为“本体乃关系”[6]17-20,身份是个体存在的本体论设定。
身份认同是个体所具有的自身“是其所是”的意识。
这种意识的形成来自他人的反映。
没有他人的反映就无法形成对自我的意识[7]。
(一)制度层面对专业人员的规定性,使个体陷入达到标准的困惑随着国家的形成、历史朝代的演进,在政治环境、统治思想和经济条件的差异下,教师身份的称谓、待遇、职责和功能也各有不同。
从国家和社会立场来看,教师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代言人。
《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
法律规定教师的身份是专业人员,其专业身份在法律上得到认可。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进一步明晰幼儿园教师须具备专业的素养和知识。
从制度层面的规定性来说,以国家的立场和价值观念去规范幼儿园教师身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主体是不断地动态性发展的,幼儿教师从“入职前”到“入职后”的转变,从“新手型教师”到“熟手型教师”的转型,其各方面的素养在不断提升,对自我的理解也在层层深入。
由于中国近年来学前教育事业的“异军突起”,各方人士大量涌入其中,很多入职的幼儿教师并未达到“标准”的要求,他们会对自己的“身份”陷入沉思:“我是否是一名幼儿教师?”“我能被他人认可吗?”“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二)社会层面呈现多样“镜像”,个体价值难以获得“他人”认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呈现的“镜像”多种多样,正是由于这种“客观存在”,才使“他者”了解到幼儿教师的角色、功能与职责,形成对幼儿教师“身份”的不同称谓。
从幼儿教师的发展来看,幼儿教师职业的地位与尊严具有较大差异。
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较晚,专业的幼儿教师培训起源于近代。
一直以来,传统的幼儿教师角色是行为的教导者、生活的照料者、环境的提供者,幼儿教师在社会中呈现的角色多为“保育员”“阿姨”“看护者”。
可见幼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教书育人的身份在社会上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可。
“他者”认为的“蜡烛”“园丁”“播种者”,这些具有教师形象的特征在幼儿教师身上好像并未呈现出来。
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分别于1998年和2009年根据中国常见的100种职业,在北京市进行调查,其中大学普通教师的排名分别是14、18,中小学教师为29、32,幼儿园教师仅为36、43[8]。
可见幼儿教师的职业声望与其他教师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声望比较低。
(三)观念层面的期望与现实状况的差异,个体身份成为矛盾的集合体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逐渐形成了对幼儿教师身份的想象,并以此作为对其职业的要求和期望,如“道德的化身”“知识的代表”。
“他者”把教师的道德水平作为衡量教师身份的重要因素,即“德高为师”。
幼儿教育是教育的最初阶段,幼儿教师即为“筑梦者”,在教育场域中是奉献的“榜样”。
当出现“相悖”的现实情况时,与人们的期望发生冲突的时侯,幼儿教师即是“庸俗的世人”“虐待孩子的恶魔”。
教师身份就成为矛盾的集合体。
像“温岭幼师虐童事件”颜某在任职的两年期间,曾以多种方式虐待儿童,包括胶带封嘴、铁桶罩头、垃圾桶盖头、扔进垃圾桶、拉住孩子双耳提离地面等[9]。
在言论的谈及和各方舆论的压力下,“他者”镜像中幼儿教师的身份在不断地“冲突”,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概念。
对于幼儿教师这个“特殊群体”,很难像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一样得到“他者”的认可。
“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是内在化过程和内在深度感;是个体依据其经历所形成的理解的自我,它主要集中于对自身意义的反思。
从客观世界回到个体的存在,幼儿教师反思为什么存在时,所关切的是自身存在的意义。
(一)行动中持续变化自我身份,主体难以形成概念重组“自我认同”就是作为行动者的反思解释的连续性,即指在连续的自我和身体中,人对概念的持续感受。
幼儿教师作为自我成长的行动者,知识的阅历和教学活动的丰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升。
从“职前的理论准备”到“职后教学实践操作”,再到“实践中的理论提升”,在自我行动中不断建构自己的身份。
在行动的反思中巩固既有的“优秀品质”,祛除“不合理的糟粕”,发掘“新的认同点”,使幼儿教师不断重组其身份概念。
现今,幼儿教师入职前对工作认识模糊,并未形成良好的“职业愿景”,以及缺乏系统的“就职培训”,使其对工作性质及工作常规了解甚少,“经验性”的知识获得不充足;同时对教学活动的实际组织操作了解较少,使得其在工作中困难重重,难以形成对自我稳定性的理解,无法在行动中建构自我的身份认同。
(二)处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面临动态性身份变化的挑战自我的认同不可能是个体单独的行为,个体总是处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