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历史七年级上第五单元

历史七年级上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古代科技与文化一、文字演变1、古人常说“上古结绳而治”。

实际上在文字产生以前,是一种用来记事的方法。

战国时期流行黄帝时代的“”的传说。

我国的文字是由逐渐演变而来的。

保存在商代上用以记载占卜情况的文字,称为“”,它的造字法和字形结构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是一脉相承。

2、甲骨文,已经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3、东汉时,文学家编了一部《》总结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种方法,其中构字的四种方法是、、和,这些方法在甲骨文中都已经具备。

4、甲骨文之后,又相继出现了、、、以及连笔书写的和行书。

5、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二、青铜铸鼎1、商周时期,人们把、、溶冶在一起铸造成青铜器,是商周手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

目前所见,最早的青铜器物是,最大的青铜器物是,最大的尊是。

2、青铜器的种类繁多,按照用途,可分为:、、、、以及生产工具。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堪称精美绝伦。

三、诸子百家1、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许多学派,史称,各学派形成的局面。

在“诸子百家”中,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2、是一位大思想家,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他的思想可以概括为、、。

此外他还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传播,并将《》、《》、《》、《》、《》、《》六部文化经典作为教材,其言论被弟子编成《》一书。

3、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著有《》一书,他把孔子“仁”的理论发展为“”的的思想,主张“”。

4、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著有《》,又名《》,提倡法,主张“”。

5、战国末期的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有著作《》传世,他强调“”,认为法令要明文公布大家都要遵守,他主张君主要有的权威,提出中央集权的理论,其理论被所采用。

墨家的创始人,提倡、、、。

是兵家春秋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著作《》传世。

四、文化艺术1、《》的主要作者是楚国诗人。

西汉史学家的《》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传说中的到3000多年的历史,被鲁迅赞为“,”。

七年级历史最全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历史最全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历史最全知识点归纳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认识自我。

七年级是历史学科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本文将对七年级历史知识点进行全面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一、古代人类文明1.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出现和演化。

2.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特征、人类农业文明的出现。

3. 古代文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及两河文明。

二、中国古代史1. 三皇五帝和夏商西周: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

2. 春秋战国和秦朝统一: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期。

3. 西汉、东汉和三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分裂。

4.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封建社会全面发展,经济文化繁荣。

5. 五代十国和宋金元时期:封建社会进入衰落期。

三、世界古代文明1. 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2. 印度河流域文明和阿拉伯帝国文明。

3.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

四、世界中古史1. 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兴起、天主教会对欧洲的影响。

2. 阿拉伯帝国和波斯帝国:伊斯兰教的兴起、阿拉伯文化的繁荣。

3. 中国唐朝和宋朝: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科技文化的繁荣。

4. 蒙古帝国和明朝: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巨大变化。

五、世界近代史1. 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的文化和思想的繁荣。

2. 16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全球化的发展。

3. 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现代工业文明和民主制度的兴起。

4. 殖民主义和两次世界大战:欧洲的全球扩张和世界战争的影响。

5. 冷战和全球化: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

六、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和中日战争:中国的弱化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2. 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兴起。

3. 中国抗日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中国现代史的巨变和新中国的诞生。

以上是七年级历史的主要知识点归纳。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具体事例的分析和对历史的反思,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复习总结要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复习总结要点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一、国土与人民1、辽阔的疆域(1)我国领土的四至点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黑龙江省)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海南省)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黑龙江省)(2)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几乎与欧洲面积相等。

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15个陆上相邻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伯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逆时针方向)6个隔海相望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4)我国的海陆位置:海陆兼备,东部濒临太平洋,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

意义:东部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洋事业。

西部的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幅员辽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社会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英国的海陆位置:四面环海,海洋岛国。

蒙古的海陆位置:地处亚欧大陆内部,典型内陆国。

美国的海陆位置:海陆兼备,东部濒临大西洋,西部濒临太平洋。

(5)濒临的海域——太平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主要岛屿:台湾岛(中国最大的岛)、海南岛(中国第二大岛)2、行政区划(各省区的行政中心和简称见书本P7)(1)三级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2)5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4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3、众多的人口(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密西疏。

(3)人口分布界线:黑河—腾冲线,该线以东人口十分稠密,以西人口比较稀少。

七年级下历史第五课知识点

七年级下历史第五课知识点

七年级下历史第五课知识点在七年级下学期的历史课程中,第五课是关于“南北朝时期”的知识点。

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了解到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

一、历史背景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它的时期比较长,从东晋末年(420年)开始,一直延续到隋朝的建立(589年)之前的一段时间,一共大约持续了一百余年。

南北朝时期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地理位置的南北分隔,南朝有宋、齐、梁、陈等国,北朝有北魏、东魏、西魏、北周等国。

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是一个分裂的时期,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分裂很严重,这些分裂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些诱因包括:士人的政治争斗、地域、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分化等多种复杂的原因。

二、政治制度南北朝时期政治上也是极为复杂多样的。

南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基于王朝的传统来构建的,像宋、梁等国都有起皇帝的,每个国家的皇帝都有自己的朝廷和官吏,各个国家之间互相承认,互相排斥,同时也互相攻伐。

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明显不同于南朝,北魏的政治制度是基于分封制的,皇帝分封大量的诸侯王国,并派遣官员统治这些王国。

这些领土都被叫做“藩镇”,这些“藩镇”有时是不服从中央的,容易造成动乱。

在东魏、西魏、北周时期,这种“藩镇”制度继承并发展下去,同时也开始有了一些变化。

三、文化特点南北朝时期文化也是很多样的。

在南朝时期,文化氛围较为浪漫,诗词歌赋流行,富有艺术性和个人感情色彩,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南朝文学”。

而北方的文化形态则比较丰富多样,有佛教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等等。

在北方,陶艺、建筑、织布等手工业比较发达,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工艺品和文化遗产,如“洛阳白马寺”、“崇礼寺大佛”等等都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瑰宝。

本文主要介绍了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等方面,作为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同时也可以扩展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特殊的时期,它既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分裂和动荡,也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文化和历史遗产,这些遗产至今仍是我们研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据。

七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

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会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二、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黄河流域。

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

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

使用天然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过群居生活,从事采集狩猎活动。

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三、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黄河流域。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能够人工取火;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捕鱼,群居;具有审美意识。

昌盛的秦汉文化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

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

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

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的创举。

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孝文帝改革措施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西汉、东汉(41-67)1、秦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

《秦朝疆域图》P602、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3、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4、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灵渠的修建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P595、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在陈建立了政权P636、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历称为西汉。

七年级历史第5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5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5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第5课的知识点主要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对这些内容做进一步的探讨和阐述。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封建制度中国的封建制度起源于周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特征。

封建制度有天子、诸侯、将相、士大夫、庶民五个阶层。

天子是最高统治者,诸侯是属地领主,将相是国家官员,士大夫是读书人的阶层,庶民是最下层的人民。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根据科举制度,只有通过考试的人才有资格担任官员,这样可以保证人才的选拔和政治的稳定。

3.官僚制度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官吏,负责治理地方;另一种是文官,负责编纂典籍和担任学校教师。

二、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之一,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使得许多文人学者成为了儒家的拥护者。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遵从自然而不是人为的规则,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

3.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爱和公正,反对战争和攻击。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认为应该推崇爱的和平而不是用战争来解决问题。

4.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主要强调制度和法律的重要性,并且主张用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以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部分知识点,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了解这些内容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岳麓版初一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初一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初一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开运河创科举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二、贞观之治1、隋朝灭亡原因:大兴土木(修建洛阳),数次对外战争(三征高丽),酷虐残暴2、概况: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三、开元盛世1、唐玄宗:武则天的孙子,在位期间,年号开元。

2、唐玄宗的治国措施唐玄宗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①政治上:整顿官吏,裁剪冗员。

②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文化上:注重文化,编修经籍。

四、唐朝的民族关系首先,唐朝和边疆各族的密切联系是建立在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基础上的,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其次,需要认识唐朝与周边各民族关系密切的几个具体表现:①各族承认唐朝皇帝是“天可汗”,接受唐朝册封.②唐朝在一些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或都督府进行直接统治.③唐朝与各族通过和亲、贸易、册封等方式,加强了民族间的友好联系.五、唐代的中外交往1.遣唐使(1)含义:唐朝时期,日本为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派遣到中国的使节。

(2)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贡献:东渡日本后,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六、隋唐的科学技术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2、隋唐时期,我国已经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晚唐时期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七年级上历史五六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历史五六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历史五六课知识点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者,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

了解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现实,提高我们的历史素养。

七年级上课程中,历史五六课是重要的篇章之一。

它们的主题分别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中华文化的发展”。

下面是这两个课程的知识点总结。

中华文明的起源在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文明。

文明指的是一个中心区域内的社会文化的高度发展,以及这种文化发展所衍生出的物质和非物质财富。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

以下是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相关知识:1. 夏朝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它的建立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1世纪。

夏朝是中原地区最早的王朝,它的社会形态是奴隶制,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度。

2. 彝器是夏朝的文物代表。

在夏朝的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器进行生产和生活,而彝器是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青铜器之一。

3. 殷墟是夏朝的遗址。

殷墟坐落在黄河中游的平原上,是夏朝早期至商朝晚期的古代遗址,是我国考古学的重要突破之一。

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流传至今。

在七年级的历史六课,我们学习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中华文化包括了中国的文化、哲学、艺术和思想等。

以下是中华文化的发展的相关知识:1. 中华文化的代表是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最为优秀的思想文化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孔子。

2. 孔庙是中国的文化建筑之一。

孔庙就是纪念孔子的庙,是供奉孔子及其门徒的祠堂,是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3. 中华文化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被视为“中国新年”,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会扫墓祭祀先人,而端午节则是中国民间普及的传统节日。

总结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历史五六课的知识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你已经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中华文化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历史课程是学习和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重要途径,愿每位同学都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中华文明的伟大和光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
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认识当代的重要途径。

作为历史的学习者,我们需要掌握许多知识点。

在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的第五单
元主要涵盖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下面让
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在中国古代时期,政治制度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即封建时期和
帝制时期。

封建时期,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主,分封诸侯,中央
设立君主,建立了分封制度。

而帝制时期,则形成了统一的朝廷,实行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

1. 封建制度
汉族的封建时期,采取分封的制度,由君主分封诸侯,而诸侯
则分别管理各自的封地,实行分权制度。

而非汉族的封建时期,
则分为纪氏、祖氏和蛮夷封建时期。

2. 官僚制度
在帝制时期,建立了官僚制度,将王权、中央政府的权力下放,落实于地方政府,由区官,州官和县官掌管地方事务。

3.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则是中国独有的制度,不同的科目有相应的科名和题目,考生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实行一种特殊的政治体制。

二、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时期,经济的发展有着渐渐的起步,主要以农业和手
工业为主,独特的农耕技术,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

1. 农业
种植业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产业,采取农业耕作方式,其中
央行的垦造汉唐两代,以及唐代的水利与河工造福万户。

2. 手工业
手工业也很发达,主要以锻造和制作为主,如铁器、陶器、丝绸、瓷器等制造和加工。

三、中国古代的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渊源,文化包括了语言文字,文艺,哲学思想,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等方面。

1. 语言文字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也是世界上少数没有改变几千年的文字。

2. 文艺
中国古代文艺非常丰富,诗经、楚辞、汉赋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瑰宝,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和兵家思想。

4.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漫长而没有涓滴相通的民间神话故事,是中华文化的一绝。

五、宗教信仰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天帝拜祭、祖先敬拜、儒教、道教、佛教等,其中以儒教为中国文化的代表。

总结
经过对七年级历史第五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知识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分为封建时期和帝制时期。

经济方面主要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


文化方面,中国古代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包括语言文字、文艺、哲学思想、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