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案 一等奖上课讲义
2024年小石潭记(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小石潭记(公开课一等奖课件)一、作者简介《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东野,汉族,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诗歌、赋、文论等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背景介绍《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在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
当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至永州。
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柳宗元游览了永州山水,写下了《永州八记》,其中《小石潭记》是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三、内容概述《小石潭记》以游小石潭为主线,通过对小石潭周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1.游览小石潭的起因:作者因公务之便,游览了永州山水,发现了小石潭。
2.描绘小石潭的景色:作者对小石潭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潭水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展现了小石潭的美丽和神秘。
3.叙述小石潭的传说:作者讲述了关于小石潭的传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4.联想人生的哲理:通过对小石潭的游览和传说,作者联想到人生的哲理,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困境的感慨。
四、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柳宗元通过对小石潭景色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寓意深刻:文章通过对小石潭的描绘和传说,寓意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困境的感慨。
3.语言优美:柳宗元的文笔优美,文章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文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结构严谨:全文结构紧凑,起承转合自然,展现了柳宗元高超的写作技巧。
五、现实意义《小石潭记》通过对小石潭的描绘和传说,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困境的感慨。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这篇文章中汲取力量,追求美好的生活,面对人生的困境,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小石潭记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小石潭记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目标一、常见文言实词:坻、屿、堪、邃、清等。
常见文言虚词:以、其等。
二、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
教学重点一、常见文言实词:坻、屿、堪、邃、清等。
二、常见文言虚词:以、其等。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
教学难点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常见文言实词:坻、屿、堪、邃、清等。
常见文言虚词:以、其等。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实词:坻、屿、堪、邃、清等。
教学难点常见文言虚词:以、其等。
教学过程一、介绍写作背景二、自读、齐读三、字词意思1、说,是古文中的一种体裁;可议论,可抒情。
目的在于通过描述或记述一件景物或事情,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抒发感情;如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唐代诗人柳宗元的《醉翁亭记》等等。
2、西:向西(名作状)篁竹:(2)“如鸣佩环”即“如佩环鸣”乐:以……为乐(形的意动)之:指水声3、下:向下(名作状)清冽:(4)4、“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全石”放在前面,表示强调。
“卷石底以出”即“石底卷以出”,“卷”放到前面,也表示强调。
以,相当于“而”,表承接,不译。
为:成为坻、屿、堪:(7)5、翠蔓:(8)蒙络摇缀:(9)参差披拂:(9)6、可:大约许:上下左右皆:都空:在空中(名作状)7、下:向下(名作状)彻:照射怡然:(2)储尔:(3)翕忽:(4)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8、西南:向西南(名作状)而:表修饰斗:像北斗星那样(名作状)蛇:像蛇爬行那样(名作状)斗折蛇行:(5)明灭:(5)9、其:那犬牙参互:(1)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名作状)可:能其:它的,指溪水的10、寥:空虚寂静凄:使……凄凉寒:使……寒冷悄怆:(2)怆:悲伤邃:深11、以:因为其:那,那种清:(3)居:停,停留乃:于是,就之:指小石潭的景物而:表承接去:离开12、隶:随从从:跟随小生:年轻人四、句子翻译1、如鸣佩环(2)2、心乐之:(我)心里很喜欢它。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1、小石潭记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部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
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著有《柳河东集》。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
二.出示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三.通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
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要求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
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伴读:伴随着音乐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摇缀(zhuì) 隶(lì)四.精读课文。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
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8篇)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整体把握文意。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要点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
三、教学难点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剥皮抽筋”手法,掌握本文的情感主旨。
四、教学流程激情导入:《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初步了解文本。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本课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1.关于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2.关于作品: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文学家,众体兼长,作品丰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东集》。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创作中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石潭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小石潭记》省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在描绘景物的同时,融入作者的情感体验,使得文章既有自然之美 ,又有人文之情。
景物描写技巧分析
细腻入微的观察
作者对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物进 行了细致的观察,从潭水的清澈 、游鱼的自由,到树木的繁茂、 溪流的曲折,都一一呈现在读者
眼前。
多种感官的调动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 官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
创设文化情境
介绍唐代的文化特点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领略唐代文化的博大 精深,提升文化素养。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展示
PPT课件
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包含丰富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素材,以直观 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动白板
利用互动白板实现师生实时互动,方便教师讲解和学生参与,提高 课堂教学效率。
探究式学习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和发现式学习,深入挖 掘文本内涵和作者思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和批判性思维。
06 课程总结与反思
课程回顾与总结
Hale Waihona Puke 010203
课程目标
通过《小石潭记》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相关文学知 识,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 能力。
教学内容
对《小石潭记》的作者、 背景、文本内容、艺术特 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 的讲解。
。
游记散文的艺术魅力
1 2
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游记散文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将自然景色与作 者情感融为一体,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丰富多样的语言技巧
游记散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 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3
深邃的思想内涵
游记散文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往往蕴含着作 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4篇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难点:作者的忧乐情怀学法指导:诵读合作探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音乐导入,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身体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
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二、作者-、文体简介出示图片三、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熟读课文。
3、学生熟读课文注脚、理解句意。
三、精读赏析,出示问题,学生思考:1、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重点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1、四人一组讨论:作者在小石潭欣赏时的心情如何?并找出原文有关句子加以说明。
(乐——忧)2、作者为何而乐呢?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水声美、好奇心。
(2)景美而乐。
请学生说说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景物的?石:奇特树:茂盛水:透明(侧面描写)鱼:欢快(动静结合)3、作者为何而忧呢?(环境:幽深冷寂身世:被贬)4、全文写乐与忧有什么关系呢?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游玩山水中的欢乐一经凄凉环境的影响,被贬官后的郁闷之情又立刻涌上心头。
(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四、体验反思你学生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收获?(写景的写作方法)1、借景抒情。
2、动静结合。
3、侧面描写。
4、抓住景物特点。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5[教学目的]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优秀5篇有关小石潭记教案篇一目标与要求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①学法指导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
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表达。
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一、导入新课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答复。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似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似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突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二〕引导讨论以下问题:〔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
小石潭记教案一等奖第一课时优质

小石潭记教案一等奖第一课时优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小石潭的景色特点。
1.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2通过品词析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2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小石潭的景色特点。
2.教学难点2.1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小石潭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小石潭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节奏和情感,感知小石潭的美景。
3.课堂讨论(1)请学生分享自读课文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小石潭的景色特点。
(2)讨论小石潭的景色如何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借景抒情手法。
4.品词析句(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挑选部分句子,让学生进行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5.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对小石潭的景色进行描绘。
(2)各小组展示成果,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6.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课下熟读并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小石潭的景色描绘,要求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五、课后反思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较好地把握小石潭的景色特点。
2.学生在品词析句环节表现积极,能够发现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师:同学们,请你们在自读的时候注意小石潭给你什么样的第一印象?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小石潭?生(举例):我觉得小石潭非常幽静,水清见底,周围绿树环绕,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导入课堂】首先我们来看一幅泼墨画,如果说,让你为这幅画配一首古诗,为这幅画题款诗歌的话,你觉得最为恰当的一首诗是什么?点人来回答(《江雪》),作者是谁呢(柳宗元)?(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在这首诗里面,最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两个字是什么?(孤、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孤寂、十分冷清的背景下,有一位诗人,他独自垂钓于凄寒寂寞的江雪之中,他就是柳宗元,一位失意的文人、一张失意的面孔,还有今天的一篇失意的文章———《小石潭记》,请把书翻到195面。
(板书课题)【初读课文】同学们,“远在江湖砺心智,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最好的文章就出自他被贬时期。
好,我们一起来领略这篇美文。
我们先请几个同学来朗读这篇文章,A第一自然段、B第二自然段、C第三自然段、D第四自然段、E第五自然段。
其他同学认真听,看这些同学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问题。
(期间画简图、纠正字音、停顿、语气等等,展示PPT上的字音)好,读得很不错,接下来,我想听全班同学一起将全文读一读,好,小石潭记,柳宗元,预备齐!(简单做评价)【梳理景物】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跋山涉水、四处云游,并且写下山水名篇。
其中,写山水游记散文集大成者,首推柳宗元,而柳宗元的游记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小石潭记》,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柳宗元写此文的时候,主要抓住描绘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柳宗元重点描写了小石潭的水,石、鱼、树、源、岸、山、竹等四周环境)同学们,我们小组内讨论一下,小石潭的这一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呢?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告诉我?如果你们能够用一个四个字的词语告诉我的话那就太好了!(微笑)下面呢,就请大家看书,在文章中找出,凡是能够描写这些景物的语句来!然后同桌之间可以讨论思考一下: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开始!(生看书,讨论思考,师巡视指导)①水声:如鸣佩环,把它概括一下就是清脆悦耳!这个词语非常好!清脆悦耳,把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就是隔着竹子,我就听到了水声,像玉环相撞的声音一样,我心里很开心!②小溪:斗折蛇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什么意思?像北斗星那样!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呢?像蛇爬行那样!潭西南而望,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蜿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可见!潭西南而望,应该理解为——向潭的西南望去!再说一遍!(生重复)③小石潭旁边的青树翠蔓,文中用的话是: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如果用我的话来说是青翠欲滴,藤萝摇曳!再说一下最后两个词语!青翠欲滴,藤萝摇曳yè!这个词语美不美?非常美,把这句话的意思给大家说一下!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扬!(藤wàn(蔓),在文中读青树翠(màn)蔓,当它跟“藤”连在一起的时候,我翻过词典,读“wàn”,变化一下,好吗?多音字!④就是池底的石头呢是多姿多态的!多姿多态!挺好的!哪个句子看出来的?从排比句“为池、为屿、为堪、为岩”。
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像池一样、像屿一样、像堪一样、像岩一样!前面那几句话你懂吗?“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这个同学概括出了池的特点是多姿多态,还有没有其它可以形容池的词语啊!千姿百态,怪石嶙峋!⑤小溪的岸是参差不齐的!从“其岸势犬牙差互”看出来!“犬牙”什么意思?像狗的牙齿一样!⑥那么小石潭的鱼有什么特点?鱼!谁来说一说?特别调皮,因为他说“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像跟游者在玩那样!顽皮可爱,活泼可爱,都可以!⑦环境可以用文中的三个词来描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创幽邃”。
“寂寥无人”的意思就是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凄神寒骨”的意思就是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悄创幽邃”就是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凄神寒骨”的“凄”是什么意思?我告诉大家,这个地方非常特殊,它的意思是“使……感到凄凉”,记住了吗?“寒”呢?“使……感到寒气透骨”,太了不起了。
⑧“竹”呢,文中写竹的地方好像不多哦!如果你能概括出它的特点来的话,那你就是最聪明的孩子了!“竹”的特点就是密密麻麻,枝繁叶茂!我从“伐竹取道”看出来,说明竹子长得密密麻麻,如果不把竹子砍伐的话,就没法通过了!青翠茂密,挺好!⑨刚才很多同学概括了这些景物的特点(指着板书),我觉得咱们还没有把“水”的特点概括尽,刚才我们只是概括了水的清脆悦耳的水声!那么水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不知道你们发现了没有?清澈见底。
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水尤清冽”,是什么意思你明白吗?其实还有一个地方也可以看出来,但是要动脑筋。
从“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里也可以看出来。
属于侧面描写。
【语法简述】同学们,刚刚我们在说景物描写的过程中碰到了几个特殊的名词,他们的含义并不是简单的名词含义,比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的西字,是什么意思?这是一种什么语法现象?名词作状语。
一般状语位于主语、谓语之间,起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词的作用;句首状语则比较少见,但在表示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介词结构做状语时,可以把状语放在主语的前边,如“一九四九年,我们国家举行了开国大典”、“在北京,我们游览了故宫”其中“一九四九年、在北京”就是分别表时间、地点的句首状语。
【心情变化】刚才呢,咱们一起讨论了小石潭这些景物的特点,而且我们一起积累了很多优美的词语,今天我们收获不小哦!柳宗元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风光旖旎、非常迷人的小石潭(对板书进行总结),那么柳宗元在游历这个小石潭的时候,他的心情有没有发生变化啊?柳宗元少年胸怀大志,青年时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改革”运动,力图整治国家的腐败,但是改革失败后,被贬偏远荒凉的湖南永州,那种心情,可能是异常复杂的,下面,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能不能用两三个词来形容在小石潭游览时作者心情的变化,开始。
(2分钟)点同学回答:柳宗元一开始的时候,我猜想心情可能是低落的,然后看到如此美景,心情又欢快起来了,可是到最后的时候又不开心了。
还没有进入小石潭的时候心情可能是失落的,进入小石潭的时候心情可能是快乐的,最后心情又是忧伤的!好!我把你这几个关键词记下来!请坐。
(板书:忧——乐——忧)那么文中哪一些地方可以看出柳宗元的心情是快乐的呢?在这些语句里面你认为哪一句话写得最精彩。
你们在文章中先找出来,咱们不着急,先找出来,把文章读一读,再在文中划出来,同桌之间先交流一下,然后我们再讨论,好不好?好!开始!(显示屏幕)我在读文章的时候啊,我觉得这个句子可以看出柳宗元的心情是快乐的(水尤清冽),为什么呢?你看这个句子,它主要是写出了水的干净澄澈,见到这样的水,我们人都有一种心情非常空澈、宁静的感觉。
你们说呢!你说见到这样的水谁的心情不好呢!是吧!我最欣赏这句话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呢,它在写法上是典型的“寓情于景”的写法。
这里没有直接写自己的心情是快乐的,但是我们读了这句话以后,明显发现他的心情是快乐的。
第二个呢,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一个字——尤,“尤”就是“尤其,特别”的意思,水特别清澈,我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我明显能感觉得到作者在写这个字的时候,他因为惊喜而流露出来的对水的赞美之情。
你们说呢!最重要的是,我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啊,我会油然联想到我曾经在其它的文言作品里面我见过的一些关于描写水的语句,比如:水皆漂碧,千丈见底。
”我记得那天晚上我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我不禁自己吟诵起来了——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我希望大家啊也带着这种读书的方法来读其它能够体现柳宗元心情快乐的句子,好吗?“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最后一句话说“似与游者相乐。
”好像与游客们互相在游玩一样,如果柳宗元不是开心的话,他就不会想到鱼儿在跟我玩,而如果伤心的话,他就会说鱼儿都跟我一样心情特别低落,都为我排忧解难的,游来游去,很伤心的样子。
他如果是游者的话他应该就说和我一起玩,应该是说他看着别的游者。
老师想请问,“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个鱼游戏的场景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见过?给大家描绘一下,家里的金鱼是怎样“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跑了!大家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吗?有没有发现唐代的鱼跟今天的鱼一样活泼可爱啊!如果让来读这句话的话怎样才能把那种活泼可爱的感觉读出来。
试一下!我发现你读的时候有点变化,“佁然不动”读得慢一点,“俶尔远逝”读得快一点,为什么这样处理啊?因为“佁然不动”要是读得很快就没有那种静的感觉,后面要快一些。
那也就是这个地方用了什么样的特殊写法?动静结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心乐之”这三个字体会出来的。
从“心乐之”体会出来,他直接告诉你了是吧!心情非常愉快!那么在这几句话里面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一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最精彩的一个词语呢?如鸣佩环。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身上佩带的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
我觉得描写特别美。
描写特别美,写出了水声的什么感觉,我们佩环是由什么材质做的?玉撞击发出的是什么声音?清脆、空灵、悦耳。
如鸣佩环是什么修辞?比喻!呆会儿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要重读,你这种快乐的感觉才会出来,不信你试一下!——隔篁竹……开始——还不够,再来一遍!(师范读)如鸣/ 佩环,心/ 乐之!——隔篁竹……再来——(再次朗读)隔/ 篁竹,闻/ 水声,如鸣/ 佩环,心/ 乐之!咱们一起来试一下!——闻/ 水声……预备起——很好!请坐!刚才这位同学在说“如鸣佩环”的时候我有一种不同的见解,我可以说一下吗?我觉得这个地方不仅仅写出了水声的清脆,还写出了石头的怪异!你想象一下:如果水流在大理石上面或者很笨重的石头上面,它能发出“如鸣佩环”的声音吗?我想应该是流在那些有沟壑、有空穴的石头上面才会产生那种音箱般的感觉。
你们说呢?所以我说柳宗元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实在在太奇巧了!既写了水也写了石头,你们能联想到哪些同样是描写水声的的诗句吗?(生作思考状)我推荐一句给你们——“泉水击石,泠泠作响。
”(板书)同学们!大自然的功力太伟大了,我此时此刻想到了美国诗人爱默生曾说过的一句话:“若你的心和自然一起跳动!一切便呈现出来,每一种形式里潜藏的精神都呼唤着同类精神的回应!”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找到自己心灵的回应,来抚平自己内心的创伤!柳宗元就是其中之一!我希望大家今后在你心情非常郁闷的时候不妨也走进大自然中去!——那么文中最能体现柳宗元心情郁闷的句子在哪里呢?“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创幽邃。
”这个句子不用解释大家都能感觉到心情非常凄凉是不是?我问你,你认为这几个句子里面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个词语?应该是“悄创幽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