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介绍
中国最有可能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

论中国最有希望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
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
元阳县境内全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
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这在中外梯田景观中是罕见的。
元阳哈尼梯田主要有3大景区:坝达景区包括箐口、全福庄、麻栗寨、主鲁等连片14000多亩的梯田,老虎嘴景区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近6000亩梯田,多依树景区包括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连片上万亩梯田。
如此众多的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构成了神奇壮丽的景观。
这些景区就是目前准备申报世界遗产的核心保护区。
阳哈尼梯田有着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的梯田。
梯田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大系统,今天它仍然是哈尼族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根本。
166689亩梯田在养育着336971个农业人口,高山上的63958.4公顷森林提供着全县人民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用水,全县4653条水沟干渠仍在灌溉着千山万岭之上的梯田,这就是元阳哈尼族梯田奇观的突出特点。
它不像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等已失去功能的古迹,不像泰山、黄山、尼加拉瓜大瀑布等单纯的自然景观,也不像曲阜孔庙、拉萨布达拉宫、北京颐和园等单纯的人文创造,它是哈尼族人民与哀牢山大自然相融的相谐互促互补的天人合一的人类大创造,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
哈尼梯田是居住地风景文化的典型例子,它说明了传统的技术对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显著的协调能力。
一、关于哈尼族哈尼族自古以来就是耕种梯田的民族,梯田文化就是哈尼族的代表性文化。
据中国最古老的史书《尚书》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在其所居之“黑水”(今四川省大渡河、雅砻江、安宁河流域)已经开垦梯田,进行水稻耕作。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云南的哈尼梯田)

什么是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
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准则哈尼世遗是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现在要说的是,云南的哈尼梯田是一处美丽的景观,1300年来,以哈尼族为代表的居民在哀牢山创造出垂直跨度超过1500米,梯级达3000级,近60万亩的耕作台地。
这种人和自然共同创造的人文景观,被称作文化景观遗产。
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内,总面积82万亩,是红河南岸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等自然特点,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的上百万亩农业生态奇观。
历经1000多年,是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典型范例,是宝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哈尼梯田概况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
元阳县境内全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
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这在中外梯田景观中是罕见的。
元阳哈尼梯田主要有3大景区:坝达景区包括箐口、全福庄、麻栗寨、主鲁等连片14000多亩的梯田,老虎嘴景区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近6000亩梯田,多依树景区包括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连片上万亩梯田。
如此众多的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构成了神奇壮丽的景观。
这些景区就是目前准备申报世界遗产的核心保护区。
哈尼世遗的价值与评价哈尼的价值:复杂起伏的地形和暖湿多雨的热带、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使云南成为许多少数民族的家园和多种野生生物的庇护所。
红河哈尼梯田的故事

红河哈尼梯田是由哈尼族人历经几千年耕耘出的壮丽景观。
关于它的故事有两个有趣的传说。
第一个传说是,哈尼族的祖先看到螃蟹在水田里划出一道一道的小沟,得到了启发,于是在山坡上开出一层层的梯田。
第二个传说是,一只小鸟在天空飞过,嘴里衔着一粒稻谷,哈尼村寨里的一只小狗对着它汪汪一叫,这只小鸟受到惊吓,把嘴一张,这粒稻谷正好落在村里牛洗澡的水塘里,第二年,这个水塘里长出的稻谷又大又沉,于是哈尼族人受到启示,开始种植水稻。
其实从历史形成来看,红河哈尼梯田是哈尼人不断南迁的过程中种植技术与各民族不断融合的结果。
再加上哀牢山区垂直的气候特征,气温高、湿度大,才形成了哈尼族独特的梯田文化。
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在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为中国第45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介绍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作文选篇

介绍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作文选篇篇1:嘿嘿,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云南的红河哈尼梯田,你们听说过吗?没听过也没关系,让我来给你们好好介绍一下!“哇塞,小明,梯田是什么呀?”小华好奇地问。
哈哈,小华,梯田就像我们平时吃的千层蛋糕一样,一层一层的,不过它们是种在山上的田地哦!“真的吗?那一定很好看吧!”小华眼睛都亮了。
“那是当然啦!”我得意地说,“云南的红河哈尼梯田,就像大地妈妈的皱纹,一条一条的,弯弯曲曲,超级壮观!”“哇,大地妈妈的皱纹,这个比喻好形象啊!”小华笑了。
“对啊,这些梯田就像是画家用绿色的颜料在山坡上画出来的,一层一层的,有时候还会反射着阳光,闪闪发光呢!”我兴奋地描述着。
“那梯田是怎么种的呢?”小华又问。
“这个嘛,”我挠挠头,“听说哈尼族的叔叔阿姨们很辛苦的,他们要在山上挖出一块块的田地,然后种上水稻。
就像我们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地搭起来,只不过他们用的是锄头和汗水。
”“哇,他们好厉害啊!”小华赞叹道。
“是啊,而且你知道吗?这些梯田有时候看起来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着蓝天白云,美极了!”我比划着说。
“那我们能去玩吗?”小华期待地问。
“当然可以啦!我们还可以在那里捉迷藏呢,躲在稻田里,谁也找不到我们!”我想象着那个场景,忍不住笑了。
“哈哈,那一定很好玩!”小华也笑了。
“嗯哼,而且啊,”我神秘兮兮地说,“我还听说,哈尼梯田的日出和日落特别美,就像魔法一样,把整个梯田都染成了金色。
”“哇,那我们一定要去看看!”小华激动地说。
“没错,我们还可以尝尝那里的特产,比如说,香喷喷的糯米饭,还有甜甜的芒果!”我咽了咽口水。
“听起来好好吃啊!”小华的眼睛都变成了食物的形状。
“嘿嘿,那我们就这么约定了,下次放假,我们就去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探险,怎么样?”我伸出小拇指。
“好呀好呀,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小华也伸出小拇指,我们勾了勾手指。
“好啦,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希望大家都能去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看看,那里真的超级美!”我总结道。
【高中地理】浅说“哈尼梯田”

【高中地理】浅说“哈尼梯田”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3。
为了增加粮食生产,很久以前劳动人民就在改造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地形,将坡地修筑成梯田,形成层层平地进行耕作。
梯田在我国东部丘陵、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地区广泛分布,其中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哈尼梯田”堪称世界梯田奇观,已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
一、位置“哈尼梯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哀牢山南段,元江南岸,包括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
全部镶嵌在海拔600米~2000米之间的山坡上,时隐时现,规模宏大。
哈尼族是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之一,居于我国西南的元江(红河)、把边江、澜沧江流域的哀牢山、无量山和爱尼山地域。
哀牢山梯田是居住在该地区的多个民族(哈尼、彝、汉、傣、壮、苗、瑶、拉祜等)共同劳动的结晶,但正如《哈尼族简史》所说:“云南多数的山居民族都能开垦梯田,但所垦台数之多,技术之精,则当首推元江南岸的哈尼族……”。
从各少数民族耕山修田的技术来看,只有哀牢山下段哈尼族的梯田达到“殊为精好”的水平。
因其开拓者的缘故,这里约4.7万公顷的梯田就被称为“哈尼梯田”。
二、特点哀牢山地形崎岖,这些梯田既不同于印加、菲律宾梯田,也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梯田,其突出的特点有:1.面积大,海拔高,主要位于山体中部哈尼梯田约4.7万公顷,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就有约1.13万公顷之多,占耕地面积的53.1%。
西南少数民族虽共居一山,但各个民族大致来说是按照海拔高低分层而居。
海拔144米~600米为河坝地区,为傣族居住;600米~1000米称为峡谷区,为壮族居住;1000米~1400米称为下半山区,多为彝族居住;1400米~2000米为上半山区,为哈尼族居住,由此以上为高山区,多为苗族居住,因而,哈尼族的梯田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米~2000米的上半山区。
2.地形坡度大,梯级多西南地区,山高谷深,多为深切割中山地类型,地形呈V字形发育,从江边河坝到高山峻岭,海拔落差极大,梯田也因势就坡,坡大坡缓开大田,坡小坡陡开小田,大到十几亩,小到如桌面大小。
红河哈尼梯田导游词

红河哈尼梯田导游词使中国超越西班牙成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意大利。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位于哀牢山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被誉为“哈尼人的天梯〞的元阳梯田。
每年晚冬是这里农民最忙的季节,因蓄水养田所呈现的光影色彩,也成为了看梯田最美的季节。
元阳县以梯田稻作为主,被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
早在1300年前的唐朝, 哈尼族就来到了哀牢山南部沟壑纵横、“地无三分平〞的山区定居,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利用这里垂直气候明显、雨量充分、适合稻种的特点,经过53代人的辛勤劳作,在山间开垦出了梯田并沿用至今。
元阳梯田有四绝:一是形式多,每片山坡上都布满了形状各异的梯田,大的可达10多亩,小者仅有簸箕大。
二是地势陡,我们知道,大于25度的耕地一般都要求退耕还林,但在这里,从15度的缓坡到75度的峭壁上都能看见梯田,可谓巧夺天工。
三是级数多,一面坡上竟能开垦3000多级阶梯,极大地提高了耕地质量和数量。
四是海拔高, 山区地形呈“V〞形分布,海拔高度2795米,到达水稻种植的最高点。
这里的水稻品种上佳、不施农肥,为有机农业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根底。
云南连续3年大旱,这里的山里看不到任何水源地,而梯田中的水是从何而来呢?哈尼人民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在低纬度河谷常年高温使江河的水大量蒸发,到了高空受到冷气团的冷却,形成云雾终年缠绕于山间,云雾钻入全县6万多公顷的森林中,形成水滴汇成小溪,形成骨干沟渠4653条,提供了全县所有梯田和人畜用水。
这一结构被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位于哀牢山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被誉为“哈尼人的天梯〞的元阳梯田。
每年晚冬是这里农民最忙的季节,因蓄水养田所呈现的光影色彩,也成为了看梯田最美的季节。
元阳县以梯田稻作为主,被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
早在1300年前的唐朝, 哈尼族就来到了哀牢山南部沟壑纵横、“地无三分平〞的山区定居,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利用这里垂直气候明显、雨量充分、适合稻种的特点,经过53代人的辛勤劳作,在山间开垦出了梯田并沿用至今。
遗产视角下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一)哈尼族的梯田 哈尼族实施开山造田的浩繁工程时,没有严密的组织机构 发号施令。公元6世纪中叶哈尼族古渡红河进入哀牢山区时,红 河流域有哈尼12个部落头领,各村寨的小首领在部落头领的指挥 下,村落的小首领把土地划分给家支族长后,各家族可按自家份 地开挖梯田,对于团结的哈尼族而言,开山造田轻而易举。 (二)因地制宜 哈尼族人民有着长期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水稻农田的历 史和农耕文化,他们在长期的田间劳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因地制宜,摸索和总结自然规律。在整个梯田的开垦过程中,哈 尼人始终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所以使梯田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和 运用。
为文化类标准6条和自然类标准4条。世界遗产认定标准表见表1。 表1 世界遗产认定标准表
Cultural criteria
Natural criteria
(i) (ii) (iii) (iv) (v) (vi) (viii) (ix) (vii) (x)
世遗委员会在对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评语中写道:哈尼梯田 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系统符 合世界遗产标准,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 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 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
三、哈尼梯田的申遗之路
(一)哈尼梯田走向世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尼梯田从封闭的哀牢山走向世界,国 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纷至沓来。1993年第一次国际哈尼族文化研 讨会,日、美、英等10多个国家代表参观哈尼梯田,深为梯田的 景观和文化所折服。2010年,哈尼梯田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全 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之一。为充分发掘梯田的遗产价值, 促进文化遗产申报,保障哈尼梯田的永续存在和改善当地居民的 生产生活条件,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学者对哈尼梯田的历 史成因、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及其管理方面展开了研究。2013年 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作为文化景观成功被列 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哈尼梯田的申遗标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世界遗产的评定有其流程和标准,分
红河哈尼梯田情况介绍

红河哈尼梯田情况介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南部,有哈尼、彝、苗、瑶、傣、回、拉祜、布依、壮、汉十个世居民族和尚未识别族称的芒人。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自治州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这里是天然的民族博物馆,迷人的文化大观园,红河哈尼梯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有魅力的民族文化景观。
一、红河哈尼梯田简介河哈尼梯田是分布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以哈尼族为代表的人民在一千多年的生产生活中,利用当地独特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
红河哈尼梯田历史悠久,文字史料记载的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明代大农学家徐光启将梯田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并留下了“世间田制多等夷,有田世外认命题”的著名诗篇。
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景观壮丽,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仅世界遗产申报地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就有19万亩梯田,集中连片最大的达上万亩,其中以多依树梯田、坝达梯田、麻栗寨梯田,勐品梯田、牛角寨梯田最为著名。
这里水源丰富,空气湿润,雾气蒸腾,满谷的云雾漂浮不定,形成浩瀚的云海,时隐时现,将山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婀娜多姿,被誉为高原大海,空中水库。
连绵不断的成千上万层梯田,从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之巅,近万亩的梯田宛如一片波海,泛着粼粼波光,景色十分壮观。
镶嵌在陡坡上的梯田,远看如天落碧波,侧看以天梯凌空,俯瞰似大地版图,气势磅礴,秀丽多姿,独具风韵,美妙绝伦,把山梁深谷组成一幅变幻莫测的天然画卷。
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共同构筑的良性农业生态是哈尼等各族人民利用当地特殊地理气候,变自然生态农业为农业生态的独特创造,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完美结合的范例,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哈尼梯田文化内涵深厚、独特,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
以耕作梯田著称于世的哈尼族,其农耕生产生活过程中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发明了“木刻分水”法和“自然冲肥”法,公平、合理而又科学,保证每块梯田都得到充分的肥料和水量供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尼梯田介绍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
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
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
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5处世界遗产,使中国超越西班牙成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意大利。
元阳县境内全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
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这在中外梯田景观中是罕见的。
元阳哈尼梯田主要有3大景区:坝达景区,老虎嘴景区,多依树景区,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构成了神奇壮丽的景观。
元阳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呈现着以下特点:每一个村寨的上方,必然矗立着茂密的森林,提供着水、用材、薪炭之源,其中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寨神林为特征;村寨下方是层层相叠的千百级梯田,那里提供着哈尼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粮食;中间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组合而成,形成人们安度人生的居所。
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
与自然高度协调的、
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这就是千百年来哈尼人民生息繁衍的美丽家园。
[3]元阳的梯田景观是有最佳观赏拍摄时间的。
一年中
最好的季节是11月至次年4月间,这时候田中无稻谷,水平梯田层层透亮,光影效果极佳,其中春节前后更是经常可见云海,元宵前后,野樱花、野木棉花、野桃花和棠梨花开得满山的红、白色,极为壮观。
早晨最佳拍摄点是多依树景区。
当太阳呈逆光角度驱散晨雾,层层梯田便渐渐染上金光,坐落其间的哈尼族彝族山寨,被云雾掩映得扑朔迷离,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坝达和勐品的老虎嘴景区,则是观日落的必到之处。
在斜阳和彩霞的映照下,连片的梯田就像是浩瀚的大海,雄伟壮丽,各种有节奏的层次和美妙曲线,五彩斑斓的颜色搭配,常让人目瞪口呆,不知身在何处。
老虎嘴离视线最远处的左上角,细看还可看到一匹正扬蹄奋疾的骏马!其他如箐口、龙树坝、攀枝花的螺丝田等,也是各具特色,绝不容错过。
元阳梯田有四绝
一绝:面积大,形状各异的梯田连绵成片,每片面积多达上千亩;
二绝:地势陡,从15度的缓坡到75度的峭壁上,都能看见梯田;
三绝:级数多,最多的时候能在一面坡上开出3000多级阶梯;
四绝:海拔高,梯田由河谷一直延伸到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可以到达水稻生长的最高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