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敬人之道

合集下载

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五课 敬人者 人恒敬之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五课 敬人者 人恒敬之教案 新人教版
二、学情分析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 加美好。”在这个匆忙而纷繁的世界,孩子天真纯洁的心灵,对爱应该是最纯朴灵动的,可是残酷的现实世界已将他们封锁,孤独、自私,所以通过教学应该让孩子们因爱而感动,因爱而学会付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心动不如行动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形式
(2)在公园游玩时:
(3)观看文艺表演时:
(三)小结:
我们要做到尊重他人就要做到平等尊重他人,就必须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和技能,了解社会公共生活的共同准则,不以家境贫富差别,智力差异,父母职务、工作高低,个人身材大小,缺陷与否去看轻他人。
二、拓展天地:
〈〈平等与不平等〉〉
有些同学人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并不是平等的,他们列举了下列不平等现象。(讨论)
C小白的书包(小品表演)
问:父母职务、工作的不同说明什么?
*职务、工作的不同,只说明社会分工的不同。不说明人有高低贵贱之分。在我国,各种正当职业都是社会所需,都是社会生存不可少的,因此,从事各种正当职业的人都是光荣的。
D一根冰棍(小品表演)
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凌弱欺生?
*弱者,生人都有人格尊严,在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必须尊重他们,从道德角度讲,不仅不能欺负他们,而且应关心和帮助他们。
二.学情分析:
尊重,是人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人与人相互尊重不光是因为社会所需要,更重要是人与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尊重是做人的基本要素之一,学会尊重,学会做人,是教授本课的目的所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必须尊重他人;学会尊重别人
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古人交友之道文言文翻译

古人交友之道文言文翻译

古人之交友也,贵在相知,不贵在多。

故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是以君子必求友于天下,而不求友于众人。

何哉?众人皆以利合,而天下之士,以道合也。

夫道者,所以正己也。

正己而后能正人。

是以交友之道,首在正己。

己不正,则不能正人。

正己之道,在心之正,言之正,行之正。

心不正,则见利忘义;言不正,则妄言乱语;行不正,则邪僻不轨。

故心正则无邪,言正则无妄,行正则无邪僻。

其次,交友之道,在信。

信者,人之所以立也。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

是以君子必信,信则人信之。

信之至者,言必信,行必果,人不负我,我亦不负人。

是以信者,交友之基也。

再者,交友之道,在敬。

敬者,所以养德也。

敬人者,人亦敬之。

是以君子之交,必敬其人。

敬之道,在虚心以听,平心以论,虚怀若谷,谦逊以待。

敬人者,人亦敬之;不敬人者,人亦不敬之。

又其次,交友之道,在慎。

慎者,所以防患也。

交友不慎,则害莫大焉。

慎之道,在审其言,察其行,辨其心,知其志。

审言察行,辨心知志,然后可以交友。

又有,交友之道,在宽。

宽者,所以容人者也。

君子之交,宽以待人。

宽之道,在容人之过,恕人之短,不责人之小失。

宽以待人,人亦宽之;不宽以待人,人亦不宽之。

又有,交友之道,在刚。

刚者,所以立身者也。

君子之交,刚而不暴。

刚之道,在正己以立身,正道以交友。

刚而不暴,人亦敬之;暴而不刚,人亦不敬之。

又有,交友之道,在柔。

柔者,所以处世者也。

君子之交,柔而不弱。

柔之道,在顺理以处人,和衷以接物。

柔而不弱,人亦敬之;弱而不柔,人亦不敬之。

夫交友之道,多矣。

然其要,不外乎正己、信、敬、慎、宽、刚、柔而已。

能行此七者,则朋友之谊,固可成矣。

译文:古代人在交友方面,重视的是相互了解,而不在于朋友的多少。

所以说:“与正直的人为友,与诚信的人为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为友,这是有益的。

”因此,君子必定要在天下寻找朋友,而不是在众人中寻找。

这是为什么呢?众人都是因为利益而结合,而天下的士人,则是以道德相合。

孔子论仁孝文言文翻译

孔子论仁孝文言文翻译

孔子曰:“仁者,人也;孝者,顺也。

”夫仁者,爱之深也;孝者,敬之至也。

二者,人之根本,世之准则也。

仁者,心之德也。

爱亲、敬长、慈幼、和众,仁之所在也。

孔子曰:“仁者,爱人。

”夫爱人,非独爱己之亲,亦爱人之亲;非独爱己之友,亦爱人之友。

推此心也,则天下可平,四海可和。

孝者,行之端也。

顺父母之志,敬父母之身,养父母之性,孝之至也。

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夫孝悌,仁之基也。

不孝不悌,非仁之道也。

孔子又曰:“父为子纲,母为子纪。

夫纲纪不正,则天下大乱。

”故为人子者,必先尽孝于父母,然后可以教民以孝。

父母者,人之根本也。

孝者,敬亲之道也。

敬亲之道,乃仁之本也。

孔子论仁孝,首重于孝。

盖孝者,仁之始也。

不孝者,无以成仁。

故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夫孝悌,仁之基也。

不孝不悌,非仁之道也。

孔子又曰:“父母之命,婚姻之礼,所以定人之终身者也。

”夫婚姻之礼,所以合二姓之好,承继先人之业,敬奉宗庙,继绝世之祀也。

故为人子者,必先尽孝于父母,然后可以成家立业。

孔子又曰:“仁者,必敬其亲,慈其子,信其友,宽其众。

”夫敬亲、慈子、信友、宽众,皆仁之表现也。

故仁者,必先孝其亲,然后可以行仁于天下。

孔子又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夫尊亲者,所以显父母之德,荣祖考之业也。

故孝子者,必竭其诚以事亲,尽其敬以奉亲,不敢有违逆之心,不敢有怠慢之意。

孔子又曰:“孝子之养也,乐其心,善其身,敬其教,隆其行。

”夫乐心、善身、敬教、隆行,皆孝子之事亲之道也。

故孝子者,必竭其诚以事亲,尽其敬以奉亲,不敢有违逆之心,不敢有怠慢之意。

孔子论仁孝,其义深远,其理宏大。

夫仁孝者,人之根本,世之准则也。

人能行仁孝,则家道昌盛,社会和谐,国家安定。

故仁孝之道,不可不勉也。

译:孔子说:“仁,即人;孝,即顺。

”仁者,内心的美德;孝者,行为的极致。

二者,人的根本,社会的准则。

仁者,内心的美德。

爱亲人、尊敬长辈、慈爱幼小、和睦大众,这就是仁的体现。

人的八大美德

人的八大美德

八大美德谦卑、诚实、英勇、怜悯、精神、公正、荣誉、牺牲、谦卑(Humility)彬彬有礼,尊敬他人,谦虚谨慎,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待人之道。

勇士有其骄傲的一面,因为他的荣耀与地位。

尊敬所有善意的人,勇士的礼貌几乎是与生俱来。

如果你是一个勇敢的人,在面对所有未怀恶意的人时,都谦和有礼。

诚实(Honesty)无论在何处,诚实都是值得称赞的美德。

诚实也是一种必须的品质。

要想有不错的人际关系,就要有很好的信誉,这必然要求他诚实不欺诈。

大部分的规章里在显眼的位置上也注明了一条:骑士必须忠于自我的灵魂。

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就得诚实,坦然面对自己的灵魂。

英勇(Valor)毫无疑问,怯懦者不配冠以荣耀头衔。

没有勇气的人根本就无法通过测试。

勇士必备的品德之一就是勇敢,无所畏惧地向邪恶宣战,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弱小,你决不能退缩。

怜悯(Compassion)同情弱者,要有一颗博大包容的心。

对勇于牺牲的对手,内心里充满了尊敬之情。

也有英雄惜英雄的说法,在迫于局势不得已成为对手的两人当中,可能友谊大于仇恨。

精神(Spirituality)一个人身上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所以他需要有足够强大的内心,而这就是精神,八大美德中的精神就是指精神力,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来面对一切!公正(Justice)公正无私,严守法律,按章办事。

对于公正者,历史迟早要给予他公正的评价。

荣誉(Honor)荣誉从何而来?荣誉对勇士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就是人们的认可。

还需要看是否坚持信仰,一如既往地为信仰而战。

珍惜并且捍卫你的荣誉吧!牺牲(Sacrifice)你是否具有这样的勇气,在需要你付出代价来成全大多数人利益时,你敢于牺牲么?也许是牺牲物质利益,也许是牺牲生命。

你必须具备这样的勇气和魄力,才是一名称职的英雄。

让我们向那些勇士们致敬吧。

向那种牺牲自我的精神表达必须的礼仪和尊敬。

识人不必探尽,敬人不必卑尽,让人不必退尽_为人处世

识人不必探尽,敬人不必卑尽,让人不必退尽_为人处世

识人不必探尽,敬人不必卑尽,让人不必退尽_为人处世
识人不必探尽,探尽则多怨;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让人不必退尽,退尽则路艰。

应该不远不近,不亲不疏,不分不离,让各自都有自己的空间和秘密。

反而容易疏远。

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

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批评人而留有余地,便是给人留下改过自新的机会。

表扬人而留有余地,便是给人
留下继续进取的动力。

让人不必退尽,退尽则路艰。

跟别人发生纠纷时,不可太过较真和强硬,底线之上,能忍则忍,忍让和宽容是一
种美德。

与人相处,不浓不淡,不远不近。

我自清风,你自月明。

云来,不喜;水去,不悲。

淡淡的爱,淡淡的情,淡淡的岁月。

凡事多用脑,少用嘴;遇事不必急于下结论,也许会有更好的答案、结果或解决方
式。

孔子很好的一段话“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

孔子很好的一段话“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

孔⼦很好的⼀段话“⼈不敬我,是我⽆才;我不敬⼈,是我⽆德;孔⼦很好的⼀段话:“⼈不敬我,是我⽆才;我不敬⼈,是我⽆德;⼈不容我,是我⽆能;我不容⼈,是我⽆量;⼈不助我,是我⽆为;我不助⼈,是我⽆善!凡事,不以他⼈之⼼待⼈,你会多⼀份付出,少⼀份计较;凡事不以他⼈之举对⼈,你会多⼀份雅量,少⼀份狭隘;凡事不以他⼈之过报⼈,你会多⼀份平和,少⼀份纠结,坚持内⼼的平和,不急不躁不骄,多⼀份雅量,⼀切随缘!感恩⽣命中遇到的所有⼈。

⼈⽣的修⾏的意义,在于珍惜⾝边众⽣,相互之间的守护成就,世界未来不属于任何⼈,属于天道万物复苏迹象,凤凰涅槃⼜⽣死轮回转世,三⽣三世⼗⾥桃花三界。

【清净经全⽂】⽼君⽈:⼤道⽆形,⽣育天地;⼤道⽆情,运⾏⽇⽉;⼤道⽆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浊,男动⼥静。

降本流末,⽽⽣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神好清,⽽⼼扰之;⼈⼼好静,⽽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静,澄其⼼⽽神⾃清。

⾃然六欲不⽣,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其⼼;外观其形,形⽆其形;远观其物,物⽆其物。

三者既悟,惟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所空;所空既⽆,⽆⽆亦⽆;⽆⽆既⽆,湛然常寂;寂⽆所寂,欲岂能⽣?欲既不⽣,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真道;既⼊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所得;为化众⽣,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君⽈:上⼠⽆争,下⼠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著之者,不名道德。

众⽣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

既有妄⼼,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贪求;即⽣贪求,即是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

便遭浊辱。

流浪⽣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皆有善念,只是缘份不同,信仰也就不⼀样,只要⼼存念之⼼,将必有善根福德,随顺众⽣因缘和合,成就众⽣如成就⾃⼰,[爱⼼]我没有靠⼭,⾃⼰就是⼭!靠⼭⼭倒,靠⼈⼈跑,只有⾃⼰最可靠。

《论语》中的诚敬之道

《论语》中的诚敬之道

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2018年8月第32期Aug.2018NO.32《论语》中的诚敬之道收稿日期:2017-12-16基金项目:此文为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哲学视阈下中国梦的哲学基础研究”(项目号16CZXJ10)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张慧菱(2001-),女,山东邹平人,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高二(21)班学生,以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专长。

指导教师:韩丽华(1971-),女,山东邹平人,哲学博士,副教授,泰山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

说明:张慧菱的这篇论文是在韩丽华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论语》中有很多修身做人的优秀思想,其中的诚敬之道就是培养优秀品格的重要依据,它包括礼义之道、诚信之道、恭敬之道、忠恕之道等内容。

《论语》中的诚敬之道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诚敬之人能做到礼让、诚信、恭敬、忠恕。

礼义避免纠纷,诚信增加信任,恭敬赢得尊重,忠恕促进和谐。

诚敬之道是建设和谐有序的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哲学基础。

一、《论语》中的诚敬之道(一)礼义之道在《论语》中,礼的地位非常重要。

不懂得礼义,就无法立身处世。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子张》)可见,礼是立身处世之本。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恭敬而不懂得礼仪就会徒劳;谨慎而不懂得礼仪就会拘谨;勇猛而不懂得礼仪就会作乱;直率而不懂得礼仪就会说话尖刻。

君子应该为百姓做榜样。

君子厚待自己的亲人,百姓中就会兴起仁德之风。

君子不抛弃旧友,百姓就不会待人冷漠。

所以我们做事要遵守礼节,奉行节制,不能肆意僭越、我行我素。

《论语》对礼节有严格的要求。

守礼义,是君子做事的一条原则。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论语·卫灵公》)君子无论做任何事,都把道义作为根本,用礼节去推行它,用谦逊的语言去表达它,信守承诺去完成它。

名人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

名人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

名人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名人都以自己对师道的敬重和感恩之心成为后世所敬仰的楷模。

下面将通过几个经典故事,向大家介绍一些名人尊师重道的事例。

一、孔子尊重陶朱公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对师道的敬重可以从他与陶朱公的故事中得到体现。

孔子曾向陶朱公学习音乐,陶朱公是当时乐府的负责人,拥有丰富的音乐造诣。

在学习期间,孔子非常尊敬陶朱公,对他言听计从。

一次,孔子因敬仰之心,急忙追随陶朱公赴宴,结果孔子受伤,陶朱公深感愧疚。

孔子则表示:“我自己情愿如此,请勿内疚。

”这个故事展现了孔子对师道的尊重和坚持。

二、欧阳修师礼家风欧阳修是中国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以文学才华以及治理才能享誉一时。

他对待老师的态度令人钦佩。

在家庭教育方面,欧阳修非常尊重父亲,每天早上他起床后立即向父亲叩头行礼。

父亲因曾经帮助欧阳修写了一篇作文而病重,快要去世时他还问欧阳修:“到此为止,你能独立写作文了吗?”欧阳修坚决回答:“还没有。

”这放下了父亲的心事。

这个故事表现了欧阳修尊重父亲作为老师的品质。

三、爱因斯坦与老师的情谊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在科学领域的成就令人佩服,但他对待老师的态度也是非常敬重和感激的。

在他读书期间,爱因斯坦遇到了一位非常重要的老师,他的名字叫卡尔·弗里德里希·冯·魏茨赖希。

爱因斯坦对他的敬意溢于言表,一度将他视为导师并尊称为“老大师”。

在写给老师的信中,爱因斯坦表示:“我非常感谢您给予我的帮助和指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世界级的科学家也能够保持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激之心。

四、杨振宁的“三尺讲台”杨振宁是中国杰出的物理学家,被誉为“最后的陀螺、发现宇宙左右手性的真相的人”。

他一直将敬师敬道作为自己的为人之道。

在杨振宁的演讲中,他说到:“我不可能忘记自己的老师,老师就是上帝派来的最好的礼物。

”他对于师道的敬重始终根深蒂固,他的言行也是对学术界的引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敬人之道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孔孟之道,还是诸子百家著作中,都能找关于敬人之道的经典语句。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语出《孟子·离娄下》);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敬人者,人亦敬之;不敬人者,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

还有很多很多。

敬人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准则,同时也是现代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礼仪。

敬人?敬什么人?怎样敬?它的度是多少?这都是我们敬人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敬什么人?
一切人。

从我们哇哇的降临这世界后,我们的人生就已宣告开始了,我们不能决定我们出生的家庭是贫穷还是富贵,自己的身体是健康还是残疾.我们唯有积极地去面对未来的世界。

所以从一出生我们就是平等的,当知一切皆悉尊贵,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尊敬,也要尊敬他人。

我认为我们应该首先学会尊敬自己。

自己是生命和人生的主宰,尊敬自己,让自己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尊敬自己,让自己担起应该负的责任。

同时学会了尊敬自己才会知道尊敬的重要性,更加明白如何尊敬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次,尊敬他人。

莎士比亚说:“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成火炬,照亮自己,而是照亮别人。

”我的理解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丰富自己
的生活的同时还要学会享受别人的爱带给自己的无尽的欢乐。

怎样敬?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坐在孔子身旁,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人与人交流的时候,避开常识的禁忌,在语气上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也是不同的。

不可能当你有求人的时候口气是命令的。

请教他人问题时,应该是谦虚的,不能打断他人的思路等等。

还有行为上的注意,曾子避席,以右为尊,公交车主动让坐,见人喊一句叔叔,阿姨,问声好等等。

敬人的度?
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

尊人有分,敬人有度。

这是古人的留下来的名句。

它们告诉我们尊敬他人是有度的。

敬人不能让人得意忘形,敬人不能让人觉得微不足道,对于不同的人尊敬的度也是不同的。

如何把握这个度,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细心发现,多与人交流,有
助我们善于沟通,也有助于我们学会尊敬。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被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能下的绝多数是对我们受益匪浅的,值得我们从思想上,行为上学习。

其实,敬人,它能留下,并不是它有很高深的道理,只有我们平时一点一点的行动。

我对我,你对你,我对你,你对我,看是简单的尊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