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课时 练习课 教案-2019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第4课时 练习课-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电子教案

第4课时  练习课-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电子教案

第4课时练习课-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电子教案第4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2、减法第4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44~46页练习九第2、14题。

【教学目标】熟练计算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题意,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难点:能熟练进行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计算下列各题。

124+456=345+892=456-234=860-668=二、基础练习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过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了,也知道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今天我们就来练习一下,一起来看看下面的题目。

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再读题,使学生能正确理解题意。

学生思考,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订正讲解。

这时园内有多少位游客?892-265+403=1030(位)园内全天来了多少位游客?892+403=1295(位)三、巩固练习1.红花服装店有526件童装,上午卖出362件,下午卖出123件,晚上老板进了135件,晚上卖出25件。

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教师提示:解决本道题目的关键在于理解各数量间的关系。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解答,小组派代表板演汇报。

解答: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526-362-123=41(件)41+135-25=151(件)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362+123+25=510(件)2.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练习九第14题,学生思考,选择自己的方案。

小组汇总各自的方案,并派出代表进行汇报,其余小组补充。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案既完整又正确。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教学反思】本节课是解决问题的练习课,前面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解决相应的问题,本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熟练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我已经教学生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本以为学生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练习课人教版新课标2.笔算乘法第4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第4~5、7~10,12~15*题。

【教学目的】1.经过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知识的回忆,再现知识的构成进程,能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熟练地处置效果。

2.停止观察、剖析、判别、设计等数学活动,培育先生观察才干、信息处置才干,以及提出效果和处置效果的才干。

【重点难点】重点:熟练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难点:笔算进位乘法中进位效果的计算方法。

【教学进程】一、说话导入教员:前面我们学习了笔算乘法,明天我们就经过一些练习继续来处置一些与笔算乘法有关的效果。

板书课题:练习课。

二、师生互动,处置效果1.稳固练习。

课件展现小明的作业。

教员:这是小明的三道作业题,教员都给他打了〝〞,可是他找不出自己存在的效果。

请剖析错误的缘由,并协助小明矫正。

63×3=189142×3=32616×8=848〔1〕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现汇报。

〔2〕教员:在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要留意哪些效果?2.知识运用。

〔1〕练习十三第4题。

〔独立完成,反应交流〕〔2〕练习十三第5题。

教员:你能找出其中的效果吗?3.处置效果。

〔1〕练习十三第7题。

让先生独立完成。

〔2〕练习十三第8题。

先生尝试列式,讲明算理。

〔3〕练习十三第9、10题。

组织先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4〕练习十三第12~14题。

先独立完成,后反应交流。

4.拓展练习。

练习十三第15题。

〔1〕教员:请同窗们细心观察,计算下面各题,猜一猜乘积和乘数有什么关系?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99×1=99 99×2=19899×3=29799×4=396〔2〕组织团体交流。

〔3〕你能运用发现的规律很快填出下面的数吗?99×6=〔〕 99×7=〔〕 99×〔〕=891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效果?【教学反思】经过练习让先生进一步掌握笔算乘法的格式和方法,留意培育先生良好的数学表述才干,并有所拓展和提高,经过这样的分层教学会让先生学有所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练习课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练习课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练习课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巩固和深化对数的认识,能够熟练地进行数的读写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数的读写和计算方法的复习。

2. 对数的排序、比较大小和求和的练习。

3.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的读写和计算,数的排序、比较大小和求和。

2.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计算器、教学PPT。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数的读写和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2. 新课:讲解数的排序、比较大小和求和的方法,通过例题进行示范。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练习课2. 板书内容:数的读写和计算、数的排序、比较大小和求和、解决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题目。

2. 提高练习: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积极回答问题。

2. 部分学生对数的读写和计算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3.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数的读写和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这个环节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或者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2. 新课:教师讲解数的排序、比较大小和求和的方法,通过例题进行示范。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例如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或者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这个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步骤,教师应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练习中,对于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四课时笔算练习课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四课时笔算练习课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课时笔算练习课》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加法与减法运算的基本规则;
2.能够熟练运用笔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3.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加法与减法运算的基本规则;
2.笔算方法解决加减法计算;
3.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三、教学准备
1.课件投影仪;
2.数学练习册;
3.纸笔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
1. 热身环节
教师出示几道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算式,让学生口算计算并核对答案,引导学生回顾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规则。

2. 讲解加法与减法运算规则
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引导学生理解进位和借位的概念。

3. 带领学生进行笔算练习
教师指导学生打开练习册,按照题目要求进行笔算练习,重点训练学生加减法运算的技能和策略。

4. 分组练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互相交流讨论解题思路,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对加减法运算规则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基本规则,提高了笔算运算的精准度和速度,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布置作业
布置相应的数学笔算练习作业,要求学生按照课堂上学习的方法和规则完成,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对数学加减法运算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新课标

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2.笔算乘法第4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第4~5、7~10,12~15*题。

【教学目标】1.通过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知识的回顾,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能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熟练地解决问题。

2.进行观察、分析、判断、设计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熟练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难点:笔算进位乘法中进位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笔算乘法,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继续来解决一些与笔算乘法有关的问题。

板书课题:练习课。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1.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小明的作业。

教师:这是小明的三道作业题,老师都给他打了“”,可是他找不出自己存在的问题。

请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帮助小明改正。

63×3=189142×3=32616×8=848(1)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汇报。

(2)教师:在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哪些问题?2.知识应用。

(1)练习十三第4题。

(独立完成,反馈交流)(2)练习十三第5题。

教师:你能找出其中的问题吗?3.解决问题。

(1)练习十三第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十三第8题。

学生尝试列式,讲明算理。

(3)练习十三第9、10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4)练习十三第12~14题。

先独立完成,后反馈交流。

4.拓展练习。

练习十三第15题。

(1)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计算下面各题,猜一猜乘积和乘数有什么关系?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99×1=99 99×2=19899×3=29799×4=396(2)组织集体交流。

(3)你能运用发现的规律很快填出下面的数吗?99×6=() 99×7=() 99×()=891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教学反思】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笔算乘法的格式和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表述能力,并有所拓展和提高,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会让学生学有所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四课时笔算练习课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四课时笔算练习课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课时笔算练习课》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课时笔算练习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整数加减法笔算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加减法笔算的计算法则、计算步骤以及一些典型例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加减法的笔算,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笔算过程中,仍然存在运算速度慢、错误率高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整数加减法笔算的计算法则,提高笔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整数加减法笔算的计算法则。

2.难点:笔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相同数位对齐、进位、退位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笔算,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教学素材。

2.准备练习题,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挑战题。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笔算出购买物品的总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整数加减法笔算的计算法则,并结合具体例题进行讲解。

讲解过程中,注意强调笔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相同数位对齐、进位、退位等。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笔算练习。

首先,让学生完成基础题,巩固所学知识;然后,让学生尝试提高题,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最后,让学生挑战挑战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练习课人教版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四课时,即“练习课”进行。

教学内容涵盖基本的数学运算和概念,如加减乘除、分数、小数和简单的几何图形。

通过练习课,学生将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并培养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基础数学运算和概念的掌握。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技巧。

3.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难点1. 分数和小数的理解和运算。

2. 几何图形的识别和计算。

3. 数学问题的抽象和解决。

教具学具准备1. 数学教材和练习册。

2. 白板和白板笔。

3. 几何图形模型。

4. 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数学知识,为练习课做好准备。

2. 例题解析:讲解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了解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3.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数学练习,鼓励他们互相讨论和解决问题。

4.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总结和反馈,指出他们的错误和不足,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板书设计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练习课人教版新课标2. 重点内容:列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解题技巧。

3. 例题:展示一些典型的例题和解题步骤。

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2. 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进行一些实际的数学应用,如计算家庭开支、测量物品长度等。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数学运算和概念的理解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能力。

同时,我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技巧。

---总字数:约500字重点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知识,如何通过例题解析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分组练习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4课时用估算解决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4课时用估算解决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估算方法引入: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估算的方法,并讲解估算的基本步骤。
2.估算方法讲解: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理解估算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估算方法巩固: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问题提出:给出具体问题,让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
2.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问题解决方法。
3.讨论分享: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总结归纳
1.估算方法归纳:引导学生总结估算方法,明确估算的基本步骤。
2.解决问题策略归纳:让学生归纳解决问题时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归纳:总结小组合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小组分享:让学生小组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3.小组评价:对小组合作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自我反思: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
2.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关注同伴的优点和进步,培养学生的关爱他人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爱他人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爱他人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4课时用估算解决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教学案例围绕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4课时“用估算解决问题”进行设计,旨在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估算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花园里的花”为情境载体,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课时练习课教案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一、复习旧知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

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1分米=()厘米10厘米=()分米1米=()分米 10分米=()米
6000米=()千米 1千米=()米+400米二、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4、7—10题。

2、完成“练习六”第1—3、5、9、11题。

3、完成“练习五”第6及练习六”第6、7、12题。

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调查进一步加深长度单位的理解及应用三、课堂小结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1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