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秤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电子秤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秤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1.2系统的设计与理论分析
1.2.1系统设计
根据设计要求,设计的主要内容如下:
1)利用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并采用全桥测量电路
2)设计一款电子秤,利用OLED屏幕显示被称物体的重量
3)利用矩阵键盘对电子秤进行去皮,计价,录入价格的操作。
4)电路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a.运放电路
b.电路的滤波及电压跟随器电路
其中adc.c如下:
#include "ProHead.h"
#include "ADC.h"
extern float mass;
extern float mass0;
extern float mass_get;
extern u8 danjia[4];
extern u8 danjia_point ;
float adc_get[1000];
c.单片机数据处理及控制电路,包括矩阵键盘,OLED屏幕等。
d.双电源供电及变压电路。
1.2.2 基本工作原理及原理框图
图一:基本硬件系统结构图
全桥电阻应变式传感器输入电压,当标准重物放置在传感器之上时,电阻值发生改变,使加载到全桥电路上的输出电压发生变化,变化范围约为3mV到10mV运用AD620N仪表放大电路将微弱模拟信号放大,并经过LM358搭建的电压跟随器电路滤波。送至STM32单片机中进行A/D模数转换,将模拟信号转变成单片机能够识别的数字信号,并且利用单片机控制整个电路的同时,处理数字信号,并且控制在OLED中显示实时结果。
PA5--DC PA6--SCLK(D0)
PA7--SDIN(D1) 3.3V--VDD+(非单片机引脚)
GND--GND(非单片机引脚)
单片机与传感电路的连接:

电子秤实验报告

电子秤实验报告

电子秤实验报告一. 引言电子秤是一种利用电子传感器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它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和家庭使用。

本实验旨在探索电子秤的工作原理和测量准确性。

二.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电子秤- 不同质量的砝码- 不同质量的物体2. 实验方法:- 将电子秤放置在平坦的台面上,确保它的稳定性。

- 将砝码一个一个地放在电子秤上,并记录每个砝码对应的秤读数。

- 将不同质量的物体放在电子秤上,并记录每个物体对应的秤读数。

三.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能够观察到以下结果和数据分析:1. 砝码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加砝码的质量时,电子秤的读数逐渐增加,与质量成正比。

- 不同的砝码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导致相同质量的砝码对应的读数略有差异。

2. 物体实验:- 根据实验过程中不同物体的质量和对应的读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电子秤能够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

- 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来源,例如物体的形状不规则、电子秤的精度等。

四. 讨论1. 电子秤的工作原理:电子秤通过感应物体质量对秤盘产生的微小弯曲而测量质量。

当物体放在电子秤上时,感应器会测量秤盘的微小弯曲程度,进而转化为数字显示的质量值。

2. 误差来源:- 砝码实验中的误差可能源于砝码本身的质量不准确,以及电子秤精度的限制。

- 物体实验中的误差可能源于物体形状的不规则性,以及电子秤的测量精度。

3. 提高准确性的措施:- 使用质量准确的砝码进行校准,以降低砝码实验中的误差。

- 在物体实验中,尽量选择形状规则的物体,以减少误差来源。

- 定期校准电子秤,确保其测量精度和准确性。

五.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电子秤的工作原理和测量准确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结果表明,电子秤能够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但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注意误差来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准确性。

电子秤作为一种常见的计量工具,在商业领域和家庭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电子秤实验报告

电子秤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子秤的工作原理和测量方法。

2. 掌握电子秤的校准和误差分析。

3. 提高对电子秤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电子秤是一种利用电子传感器将物体重量转换为电信号的测量仪器。

其工作原理如下:1. 物体放置在电子秤的秤盘上,通过秤盘的弹性变形,将物体的重量传递到传感器上。

2. 传感器将物体的重量转换为电信号,通过放大、处理等电路,将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3. 数字信号经过处理后,显示在电子秤的显示屏上,即为物体的重量。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电子秤2. 标准砝码3. 待测物体4. 电脑(用于数据记录与分析)四、实验步骤1. 将电子秤放置在水平、稳定的台面上,确保电子秤处于工作状态。

2. 使用标准砝码对电子秤进行校准,确保电子秤的初始读数准确。

3. 将待测物体放置在电子秤的秤盘上,读取电子秤的示数。

4. 记录下待测物体的重量数据,重复多次实验,求平均值。

5. 分析实验数据,计算电子秤的误差。

五、实验数据及结果1. 标准砝码校准数据:- 标准砝码重量:100g- 电子秤示数:100.2g- 校准误差:0.2g2. 待测物体实验数据:- 待测物体重量:50g- 电子秤示数:49.8g- 实验次数:5次- 平均值:49.96g3. 误差分析:- 绝对误差:0.04g- 相对误差:0.08%六、实验结论1. 电子秤可以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重量。

2. 通过标准砝码校准,可以减小电子秤的初始误差。

3. 实验结果表明,电子秤的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实验心得1.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电子秤的放置稳定性,避免因台面不平导致误差。

2. 实验前应对电子秤进行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在进行多次实验时,应注意记录数据,以便分析误差并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八、注意事项1. 电子秤应放置在水平、稳定的台面上,避免因台面不平导致误差。

2. 避免将电子秤放置在高温、潮湿、有腐蚀性气体等恶劣环境中。

电子秤综合设计实验总结报告

电子秤综合设计实验总结报告

电子秤综合设计实验总结报告本次电子秤综合设计实验是本人在大学所学的电子课程中重点实验,其主要内容涵盖了电路设计、电子元器件的应用、程序编写、现场实验等方面。

因此,本人在这次实验中深刻地领悟到了实践对于知识学习的巨大影响,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下面就是本人对本次实验的总结报告。

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秤的基本原理的分析,掌握电子秤的实现原理;2、通过对电子秤系统设计过程中各个关键组成部分的计算、选择和设计,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熟悉电子元器件的使用方法,掌握CAD、PROTEUS等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4、了解MCU应用的实践,并掌握MCU编程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1、电路设计本次实验的电路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采样电路、模数转换电路和LCD显示模块。

采样电路是用来采集称量物体的电压信号的电路。

电路中采用的是通用运放和电位器来调整参考电平,通过变压器进行防干扰处理,最后输出被称量物品的电压信号。

模数转换电路是用来将电压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电路。

电路中采用的是ADC0804模拟数字转换芯片。

ADC0804是一种8位模数转换器,提供一个串行数据输出(SCLK)和一组并行数据输出。

在实际的电路设计中,需要为其提供时钟信号、底电平、参考电压等输入。

通过将采样电路输出的电压信号输入到ADC0804中,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数字信号。

LCD显示模块是用来将数字信号转换成对应的重量值并用LCD屏幕进行显示的模块。

其中,在实现该模块时,需要利用MCU进行计算。

MCU根据采集到的数字信号进行计算,将结果转换为重量值。

最后,通过LCD液晶屏幕进行显示。

2、程序编写MCU主控制器选用AT89S52。

AT89S52是8位单片机,具有14个I/O端口,有可编程中断控制器、标准2线UART串行口、3个定时器/计数器、8KB的Flash程序存储器等等。

程序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采集到的数字信号进行计算、将结果转换为重量值、数据显示等等。

电子秤设计实验报告心得

电子秤设计实验报告心得

电子秤设计实验报告心得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电子秤设计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实践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电子秤的工作原理、设计流程和实验步骤,通过手动设计和实验操作,深入理解电子秤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本次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设计和实验,掌握电子秤的测量原理和相关工程应用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学会基本的电子秤设计原理和实验操作,为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电子秤设计实验报告的背景和目的,同时介绍了本文的结构。

正文部分包括电子秤设计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分析三个方面的内容。

结论部分总结了实验的心得体会,并给出了设计优化的建议,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总结。

整体结构清晰,内容丰富,逻辑性强,便于读者理解和阅读。

1.3 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和实验,深入理解电子秤的工作原理和设计要点。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相关电子秤的设计和调试技术,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电子电路设计和实验能力。

同时,通过对电子秤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出优化设计的建议,为今后的电子秤设计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电子秤设计原理电子秤是一种通过电子传感器和电路来测量物体重量的设备。

其设计原理主要基于应变片传感器和电桥电路的原理。

应变片传感器是电子秤中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它是利用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应变的特性来实现测量。

当物体放在电子秤上时,应变片传感器受到物体的重力作用产生微小的形变,这种形变将会导致电阻值的微小变化。

电子秤通过测量这种微小的电阻变化来计算物体的重量。

电桥电路则是用来测量应变片传感器的微小电阻变化的电路。

它由四个电阻组成的桥路,当应变片传感器的电阻值发生微小变化时,电桥电路会产生微小的电压输出。

通过放大和转换这个微小的电压信号,电子秤就能够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重量。

电子秤设计报告

电子秤设计报告

设计报告实验名称:电子称设计院(系):专业:姓名:学号:实验室:实验组别:同组人员:实验时间:2016年12月02评定成绩:审阅教师:目录1 设计要求··32 设计原理··33 系统框图··34 具体设计··44.1 称重传感器··44.2 放大电路和量程切换··54.3 A/D转换··74.4 显示器··85 实验小结··91设计要求试设计10μg~10kg电子称,数字显示,精度为0.1%。

2设计原理数字电子称通过传感器将被测物体的重量转换成模拟的电压信号,较小的电压信号通过应用放大系统进行准确、线性的放大,以满足模数转换器对输入信号电平的要求。

放大电路采用三运放数据放大器。

仪表用放大器具备足够大的放大倍数、高输入电阻和高共模抑制比的特点。

放大后的模拟电压信号经过模数转换电路变成数字量,模数转换电路采用模数转换芯片CC7107实现。

然后把数字信号输送到显示电路中去,最后由显示电路显示出测量结果,显示电路采用四块分立的七段LED显示电路进行显示。

本设计中通过改变放大电路的增益,从而达到转换量程的目的。

由于被测物体的重量相差较大,根据不同的测重范围要求,需对量程进行切换。

3系统框图图1 电子称设计框图(1)利用由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组成的测量电路测出物体的重量信号;(2)由放大器电路把传感器输出的微弱电压信号进行一定倍数的放大,放大后的电压信号送到模数转换电路中;(3)由模数转换电路把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传送到显示电路;(4)由显示电路显示数据。

4具体设计4.1称重传感器4.1.1 设计原理图2 电阻应变式桥式测量电路R1、R2、R3、R4为4个应变片电阻,且R1=R2=R3=R4=R,组成桥式测量电路,Rm为温度补偿电阻,e为激励电压,V为输出电压。

实验1电子秤设计

实验1电子秤设计

实验1 电子秤设计1. 设计目的1.1掌握金属箔应变片的工作原理及应用;了解应变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1.2通过设计、安装、调试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任务2.1设计制作一个电子秤,量程为0 ~0.5 Kg,传感器采用悬臂梁式的称重传感器(悬臂梁需自行粘贴应变片)。

2.2 安装、调试电子秤系统。

首先应进行调零、标定,然后再对系统进行稳定性、漂移、重复性、线性等参数的测试和分析。

3. 实验原理当用粘帖剂将应变测量转换元件——应变片牢固粘帖在试件表面,被测试件受到外力作用长度发生变化,粘帖在试件上的应变片其电量值也随着发生△R的变化,这样就把机械量——变形转换成电量(电阻值的变化)。

这个变化量经过放大,通过A/D转换,最终变成数字读数。

图1 应变测量仪组成框图4. 实验基本器材4.1 应变片(型号:3×5 电阻值:120 ± 0.2Ω基底:纸基)4.2 数字万用表4.3 YJ–31型静态电阻应变仪4.4 悬臂梁4.5 100g砝码5. 实验要求5.1 设计方案以小组形式提出,每小组人数不应多于4人。

5.2 方案应包括系统框图、检测电路原理图、系统安装示意图,实验流程详细说明,必要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格,方案应充分论证,列出选择该方案的理由。

5.3 实验最多可分为两次完成。

在设计方案时应自行合理地设定工作节点,每次实验至少完成1个工作节点。

实验前每组应有一份设计方案以备检查,检查通过方可进行实验。

5.4 小组成员实验数据可以共享,但总结报告必须独立完成。

总结报告应包括设计方案、实验数据、数据分析(如线性度、灵敏度、回差等)、实验总结。

6. 实验附件6.1 贴片工艺说明书6.1.1试件受力分析6.1.2 试件表面处理:试件表面的待测点应先用刮刀弄平整,仔细地除去漆、电镀层、锈斑、氧化皮、污垢等覆盖层。

然后用0#或1#砂布与应变片粘贴方向成45︒交叉打磨,打出一些条纹,这样可以加强胶的附着。

精密称量技术实验报告(3篇)

精密称量技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精密称量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熟悉电子天平、分析天平等精密称量仪器的使用。

3. 培养准确、规范地记录实验数据的习惯。

4.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

二、实验原理精密称量技术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基本操作,主要目的是通过精密仪器对物质的质量进行准确测量。

本实验采用电子天平和分析天平进行称量,分别介绍直接法、加重称量法和减重称量法。

1. 直接法:将被称量物质直接放入电子天平或分析天平的托盘上,待天平稳定后,读取并记录物质的质量。

2. 加重称量法:先将天平调零,然后将已知质量的物质放入天平托盘上,待天平稳定后,按“去皮”键,使天平显示为零,再将待称物质加入,待天平稳定后,读取并记录物质的质量。

3. 减重称量法:先将天平调零,将待称物质放入称量瓶中,待天平稳定后,读取并记录物质的质量。

然后将物质取出,再次称量空称量瓶的质量,记录数据。

两次质量之差即为待称物质的质量。

三、实验用品1. 电子天平2. 分析天平3. 称量瓶4. 称量纸5. 试剂勺6. 小烧杯(接收器)7. 试样8. 干燥器四、实验步骤1. 将电子天平和分析天平放置在平稳的工作台上,确保天平水平。

2. 打开电子天平和分析天平的电源,预热10分钟。

3. 将称量瓶放在电子天平或分析天平的托盘上,待天平稳定后,读取并记录空称量瓶的质量。

4. 按照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称量方法。

a. 直接法:将试样直接放入天平托盘上,待天平稳定后,读取并记录试样质量。

b. 加重称量法:先将天平调零,将已知质量的物质放入天平托盘上,待天平稳定后,按“去皮”键,使天平显示为零,再将待称物质加入,待天平稳定后,读取并记录试样质量。

c. 减重称量法:先将天平调零,将待称物质放入称量瓶中,待天平稳定后,读取并记录物质的质量。

然后将物质取出,再次称量空称量瓶的质量,记录数据。

两次质量之差即为待称物质的质量。

5.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设计实验报告电子科技大学设计题目:电子称姓名:学生姓名任务与要求一、任务使用电阻应变片称重传感器,实现电子秤。

用砝码作称重比对。

二、要求准确、稳定称重;称重传感器的非线性校正,提高称重精度;实现“去皮”、计价功能;具备“休眠”与“唤醒”功能,以降低功耗。

电子秤第一节绪论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业运用上,对电子秤的要求越来越高。

常规的测试仪器仪表和控制装置被更先进的智能仪器所取代,使得传统的电子测量仪器在远离、功能、精度及自动化水平定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并相应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智能仪器控制系统,使得科学实验和应用工程的自动化程度得以显著提高。

影响其精度的因素主要有:机械结构、传感器和数显仪表。

在机械结构方面,因材料结构强度和刚度的限制,会使力的传递出现误差,而传感器输出特性存在非线性,加上信号放大、模数转换等环节存在的非线性,使得整个系统的非线性误差变得不容忽视。

因此,在高精度的称重场合,迫切需要电子秤能自动校正系统的非线性。

此外,为了保证准确、稳定地显示,要求所采用的ADC具有足够的转换位数,而采用高精度的ADC,自然增加了系统的成本。

基于电子秤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并且精度高的智能电子秤设计方案。

通过运用很好的集成电路,使测量精度得到了大大提高,由于采用数字滤波技术,使稳态测量的稳定性和动态测量的跟随性都相当好。

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压力传感器,AD620N放大电路,ADC模数转换,STM32单片机,OLED 显示屏,矩阵键盘,电子秤。

1.1引言本课程设计的电子秤以单片机为主要部件,利用全桥测量原理,通过对电路输出电压和标准重量的线性关系,建立具体的数学模型,将电压量纲(V)改为重量纲(g)即成为一台原始电子秤。

其中测量电路中最主要的元器件就是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是传感器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本设计采用全桥测量电路,是系统产生的误差更小。

输出的数据更精确。

而AD620N放大电路的作用就是把传感器输出的微弱的模拟信号进行一定倍数的放大,以满足A/D 转换器对输入信号电平的要求。

A/D转换的作用是把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进行模拟量转数字量转换,然后把数字信号输送到显示电路中去,最后由OLED屏幕显示出测量结果。

配置有矩阵键盘可以对电子秤进行一定的操作如去皮,计价,并可当下手动录入价格,并显示价格。

1.2系统的设计与理论分析1.2.1系统设计根据设计要求,设计的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并采用全桥测量电路2)设计一款电子秤,利用OLED 屏幕显示被称物体的重量 3)利用矩阵键盘对电子秤进行去皮,计价,录入价格的操作。

4)电路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a.运放电路b.电路的滤波及电压跟随器电路c.单片机数据处理及控制电路,包括矩阵键盘,OLED 屏幕等。

d.双电源供电及变压电路。

1.2.2 基本工作原理及原理框图图一:基本硬件系统结构图 全桥电阻应变式传感器输入电压,当标准重物放置在传感器之上时,电阻值发生改变,使加载到全桥电路上的输出电压发生变化,变化范围约为3mV 到10mV 运用AD620N 仪表放大电路将微弱模拟信号放大,并经过LM358搭建的电压跟随器电路滤波。

送至STM32单片机中全桥电阻应变式传感器输出信号Ad620n 信号放大电路STM32的A/D 模数转换单片机数据处理及控制OLED 显示重量10V 单电源供电10V 双电源供电3.3V 单电源供电进行A/D 模数转换,将模拟信号转变成单片机能够识别的数字信号,并且利用单片机控制整个电路的同时,处理数字信号,并且控制在OLED 中显示实时结果。

图二:部分控制电路基本结构图矩阵键盘上的按键被按下后,单片机识别并判断指令内容(如:去皮,计价,录入单价等),并向OLED 屏发出改变显示内容的指令。

第二节 硬件电路的设计与选择2.1传感器的选择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是将被测量的力,通过它产生的金属弹性形变转换成电阻变化的元件。

由电阻应变片和测量线路两部分组成。

本次设计中使用YZC-133压力传感器。

下表为相关技术参数。

注:该技术参数为店家提供,本小组并未将所有参数进行检验。

量程(kg )3kg综合误差(%F .S)0.05额定输出温度飘移(%F .S/10℃)≤0.15灵敏度(mv/v) 1.0±0.1 零点输出(mV/V) ±0.1 非线性(%F .S) 0.05输入电阻(Ω ) 1000±50 重复性(%F .S) 0.05 输出电阻(Ω ) 1000±50 滞后(%F .S) 0.05 绝缘电阻(M Ω) ≥2000(100VDC) 蠕变(%F .S/3min) 0.05推荐激励电压(V) 3~12 零点漂移(%F .S/1min)0.05工作温度范围 (℃) -10~+50 零点温度漂移(%F .S/10℃) 0.2过载能力(%F .S)150矩阵键盘发出指令 按键 单片机识别,发出改变显示内容的指令 OLED 改变显示内容由于其激励电压越高,准确度越高的特性,本次设计使用10V电源供电。

2.2信号放大电路的设计与选择由上文中可知,10V单电源供电的压力传感器输出最大值只有10mV,stm32的AD量程为0~3.3V,则可以放大330倍。

此处由于信号源仅有10mV,并且放大倍数较大,选用AD620N仪表放大器而非一般的运算放大器做放大电路,以得到较高的精确度和输出电压的良好的线性性。

放大电路为:图3 运算放大器电路AD620是一种低功耗,高精度的仪表放大器,它只需要一个外界电阻,即可设置各种增益(1到1000)。

AD620N 与分离元件组成的仪表放大器相比较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精度高等优点。

电源电压上±15V 均可以。

之前曾经使用正5V 的单电源供电,但是使用时发现输出电压在1.3V 到3.6V 之间,由于分度值的要求,不能满足本题的要求,故选用双电源供电。

此处使用±10V 的双电源供电。

1k 9.49g -=G R Ω由此公式可计算出我们所需要的电阻,放大330倍约需要使用150Ω电阻。

2.4电压跟随器电路设计由于精度要求,为了降低信号的噪声,此处增用一个电压跟随器电路已达成接近滤波的效果。

电压跟随器的显著特点就是,输入阻抗高,而输 出阻抗低。

一般来说,输入阻抗可以达到几兆欧姆, 而输出阻抗低,通常只有几欧姆,甚至更低。

在电路中,电压跟随器一般做缓冲级(buffer)及 隔离级。

因为,电压放大器的输出阻抗一般比较高, 通常在几千欧到几十千欧,如果后级的输入阻抗比较 小,那么信号就会有相当的部分损耗在前级的输出电阻中。

在这个时候,就需要电压跟随器进行缓冲。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电压跟随器还可以提高输入阻抗,可以大幅度减小输入电容的大小,为应用高品质的电容提供保证。

此处采用如图所示的电路。

经过电压跟随器处理的信号噪声有明显的减少,使数据的稳定性提高。

信号部分(AD620N 仪表放大器和LM358电压跟随器)的电路如图所示2.5单片机数据处理及控制电路2.5.1 STM32STM32系列芯片是由ST公司开发并发布一系列相关固件库以方便开发人员进行开发的一款实用性强,功能强大,开发较容易的32位微处理器(单片机)。

在工业上适用于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的嵌入式开发。

作为一款32位单片机芯片,它使用了ARM公司的Cortex-M3高性能内核,并集成了12通道的DMA处理器,定时器,3个12位的us级的A/D转换器,2通道12位D/A转换器,3个SPI接口,2个IIC接口和串行接口UART,并因其集成度之高及价格低廉而被广泛使用。

在目前的时代发展中,电子产品对于传感器的使用逐渐增多,ADC功能也相应变得重要。

而在这方面,STM32系列芯片上集成的外设ADC也可以算得上非常强大。

增强型产品(STM32F103xC,STM32F103xD,STM32F103xE系列为ST推出的增强型产品)内嵌3个12位的ADC,每个多达21个外部通道,可以实现单次或多次扫描转换。

ADC的结果可以左对齐或右对齐的方式存储在16位数据寄存器中。

对于ADC来说,分辨率,转换时间和ADC类型是最重要的。

32的外设ADC有12位的分辨率,不能直接测量负电压;转换时间是可编程的,采样时间最短为1μm;ADC类型则是逐次比较性的ADC。

ADC的参考电压引脚分别为V REF+(模拟参考量正极),V DDA(模拟电源),V REF-(模拟参考负极),V SSA(模拟电源地)和模拟量输入脚(16个)。

在过程中,输入信号经过通道被送到ADC部件,ADC部件需要收到触发信号才开始进行转换,如EXTI 触发,定时器触发或软件触发。

ADC部件接收到触发信号后,在ADCCLK时钟的驱动下对输入通道信号进行采样,并进行模数转换,其中ADCCLK是来自ADC预分频器的。

得到的数据被保存在16位的规则通道寄存器中,可以通过CPU指令或DMA把它读取到内存(变量)中。

在ADC的程序设置上,可以设置多种模式,如同步注入模式,同步规则模式等,并可以进行多通道的轮流采集等设置,功能强大,简便易用。

32系列芯片不仅有强大的ADC,还有同样强大的定时器功能。

在定时器方面,STM32有8个16位的定时器,其中TIM6,TIM7为基本定时器,TIM1,TIM8是高级定时器,其他为通用定时器。

这些定时器有定时,信号频率测量,信号的PWM测量,PWM输出,三相六步电机控制及编码器接口等功能。

图6. STM32单片机引脚图2.5.2单片机的引脚连接关系单片机与矩阵键盘的连接:GPIOPC1--PIN1 PC2--PIN2PC3--PIN3 PC4--PIN4PC5--PIN5 PC6--PIN6PC7--PIN7 PC8--PIN8单片机与OLED屏幕的连接:GPIOPA3--CS PA4--RSTPA5--DC PA6--SCLK(D0)PA7--SDIN(D1) 3.3V--VDD+(非单片机引脚)GND--GND(非单片机引脚)单片机与传感电路的连接:VCC--3.3V GND--GNDPA1--电压跟随器的信号口其中PA1复用ADC1功能。

第三节软件程序的设计与选择3.1软件程序计算经过放大,滤波与电压跟随器的信号电压从adc中取值,经过20组测量数据,我们测量出了电源电压(伏)与重量(千克)的关系(数据没有保存,测试成功之后只留下了变换函数),经过非线性校准之后的函数为( )/1000。

3.2最终软件程序(部分)RCC.c,OLED.c,ADC.c,TIM.c,keyboard.c,main.c。

其中adc.c如下:#include "ProHead.h"#include "ADC.h"extern float mass;extern float mass0;extern float mass_get;extern u8 danjia[4];extern u8 danjia_point ;float adc_get[1000];extern float mass00;extern float adc;u8 x;void ADC_Config(void)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ADC_InitTypeDef ADC_InitStructure;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1 ;//| GPIO_Pin_1 | GPIO_Pin_2;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AIN;GPIO_Init(GPIOA, &GPIO_InitStructure);ADC_InitStructure.ADC_Mode = ADC_Mode_Independent; //独立模式ADC_InitStructure.ADC_ScanConvMode = DISABLE; //连续多通道模式ADC_InitStructure.ADC_ContinuousConvMode = ENABLE; //连续转换ADC_InitStructure.ADC_ExternalTrigConv = ADC_ExternalTrigConv_None; //转换不受外界决定ADC_InitStructure.ADC_DataAlign = ADC_DataAlign_Right; //右对齐ADC_InitStructure.ADC_NbrOfChannel = 1; //扫描通道数ADC_Init(ADC1, &ADC_InitStructure);ADC_RegularChannelConfig(ADC1, ADC_Channel_1, 1, ADC_SampleTime_71Cycles5); //通道X,采样时间为1.5周期,1代表规则通道第1个这个1是啥意思我不太清楚只有是1的时候我的ADC才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