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谈刘备与曹操的权术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中的权与谋

三国演义中的权与谋

三国演义中的权与谋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作者罗贯中。

小说以东汉末年为背景,讲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与权力争夺。

在这个故事里,权力与谋略是主要的背景,各个角色都在为了权力而斗争,展现了种种智慧和战略的巧妙应用。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权与谋,分析各个角色的权力斗争和谋略手段。

一、曹操——权谋之王曹操是三国中最具权谋的人物之一。

他是汉末乱世的英雄,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形象。

曹操深谙权力的重要性,他利用智谋巧妙地把握和扩大自己的势力。

他与刘备、孙权等对手斗智斗勇,展现出了他卓越的智慧和谋略。

曹操的权谋主要体现在他统一北方,建立魏国的过程中。

他采取了多种策略,包括拉拢人才、联合各方势力、谋取民心等。

他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挑起敌对势力之间的矛盾,巧妙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他也善于运用兵法,在战场上屡屡击败对手,展现出了他高超的战略眼光。

二、刘备——仁者无敌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正面形象,他以仁义之心深受人民拥护。

在权谋斗争中,刘备也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智慧。

刘备的权谋主要表现在他的才干和仁德之道上。

他善于结交人才,重用荀彧、诸葛亮等智谋之士,使自己在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都能得到良好的支持和发展。

他也重视民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刘备在谋略上虽然没有曹操那般高超,但他以仁义之心感染他的部下和敌人,使得他在三国乱世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他的权谋并非背离正道,而是在以仁义为中心的基础上,善于运用智慧。

三、孙权——智勇双全孙权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位具有权谋和谋略的人物。

他继承了父亲孙坚的事业,在复杂的江东地区统一了各个势力,建立了吴国。

孙权的权谋表现在他善于把握机会和运用人才。

他仔细观察时局,抓住机会与曹魏和刘备展开合作和对抗,以保持自身的地位和利益。

孙权善于发掘并运用人才,提拔了周瑜、张昭等智谋之士,为自己的国家建设提供了智慧和帮助。

四、谋略的对决在权谋的斗争中,曹操、刘备和孙权等各个角色展开了精彩的对决。

三国演义权谋与权力

三国演义权谋与权力

三国演义权谋与权力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描绘了中国历史上混乱而又精彩的三国时代。

这一时期充满着权谋与权力的斗争,各个势力为了争夺统治权展开了一场场殊死搏斗。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权力角逐,以及其中的一些主要人物。

第一章三国乱世权谋的开端三国时代是一个虚弱的统一政权崩溃之后,各个势力争霸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都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

军事将领如曹操、刘备和孙权都看到了这个机会,纷纷采取各种手段来扩大自己的势力,争夺统治权。

第二章曹操:权力的游戏者曹操是三国时期最有权力和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

他不仅擅长军事战略,还对政治权谋有着独到的见解。

曹操通过一系列巧妙的计谋和手段,成功地巩固了自己在北方的统治地位,并建立了魏国。

他善于利用人际关系,聚拢人才,使得自己的势力日益壮大。

第三章刘备:正道的追求者与曹操不同,刘备是一个重视仁义道德的人。

他努力寻求各个势力的合作,力图通过正当的手段来实现统一。

刘备重视人才选拔和民生建设,吸引了很多有才华的人才加入他的队伍。

他虽然没有曹操那样的权术,但却以其正直和正道的追求赢得了很多人的支持。

第四章孙权:权谋与权力的平衡孙权是吴国的创始人,也是三国时期东南地区最有实力的势力之一。

孙权早年接管父亲孙坚的势力,在处理政治和军事问题上展现了出色的能力。

他善于权衡利弊,保持与曹操和刘备的平衡。

孙权通过谨慎的策略,巩固了自己在东南地区的统治地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曹操和刘备对抗。

第五章权谋与权力的教训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权力斗争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教训。

首先,我们看到权力的争夺常常伴随着勾心斗角和残酷手段。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那些拥有正确道义追求的人,在权谋的角逐中也有所作为。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权力可以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善加利用,可能会导致自身灭亡。

结论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权力斗争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权谋与权力的重要性。

曹操为什么放走刘备

曹操为什么放走刘备

曹操为什么放走刘备曹操与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历史上备受关注的。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关于曹操和刘备之间的传奇故事,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曹操为何会放走刘备。

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历史的谜题,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曹操为什么要放走刘备。

在历史上,这件事情发生在公元198年,那个时候曹操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力量,而刘备则是一个孤独的逃亡者,没有统治地盘,也没有足够的军队来进行战斗。

虽然曹操和刘备之间存在着长久的敌对关系,但是当时曹操放走刘备的原因并不是出于仁慈或者同情,而是出于自己的政治考虑。

曹操当时在追杀刘备,由于刘备的逃亡一直非常隐秘,曹操也没有找到他,一直到了白帝城时,曹操派遣了骑兵搜查,最终找到了刘备。

曹操当时有两种选择,要么杀了刘备,要么将他囚禁起来。

但是曹操选择了放走刘备,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作为一位强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曹操非常清楚地知道,如果杀死刘备,就可能会引起众怒,反而不利于他的政治生涯;同样地,囚禁刘备也可能会引起一些政治问题,甚至会被其他人利用来进攻他。

因此,曹操最终决定放走刘备,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政治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自己的战略考虑。

曹操放走刘备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相信自己的力量足以让刘备重回他的掌控之下。

此时的曹操已经成为了中国北方最强大的统治者,拥有数百万的军队和数千名官员,而刘备一直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手下只有一些小小的部队和几位忠仆,因此曹操相信自己可以轻松地将刘备收编。

事实上,曹操的预测是正确的,不久之后刘备加入了曹操的麾下,成为了他的重要文臣。

然而,曹操这个决定并没有取得他想要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逐渐成为了曹操的对手,最终发起了一场反叛,这也标志着三国时期的开端。

这场反叛并非刘备本人愿意发起的,而是在曹操手下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和虐待,被迫离开他的生活和家庭,只能自行建立势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三国演义领导者的智慧与决策

三国演义领导者的智慧与决策

三国演义领导者的智慧与决策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领导者智慧和决策。

这些领袖们在乱世中崭露头角,并通过精明的思考和果断的行动,为他们的势力赢得了胜利,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三国演义中几位领导者的智慧决策,并探究其成功的原因。

一、刘备的圈地计刘备作为一个智勇双全的领导者,他的决策非常准确且富有远见。

刘备在借住草庐时,便开始着手计划未来的发展。

他意识到自身实力相对较弱,需要有一个安定的根基。

于是,他提出了“圈地计”,即在未来的发展中注重控制并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一决策体现了刘备的战略智慧和长远眼光。

他通过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逐渐确立了自己在荆州的地位,为后来蜀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备的智慧决策不仅使自己的势力稳步发展,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支持。

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富有政治才能的领导者之一。

他深谙权谋之道,善于利用机会并以权谋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决策之一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明白政治舞台上的权力与地位对于建立统一势力的重要性。

他趁机挟持并操纵汉献帝,以他的身份作为天子的陪伴者,为自己争取了更大的声望和影响力。

通过与其他诸侯的斗争,曹操巧妙地运用这一策略,有效地控制并统一了大部分中原地区。

曹操的智慧决策使得他成为了当时的一方霸主,也为曹魏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他的领导智慧和决策能力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三、诸葛亮的空城计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以其卓越的智慧和独特的决策,使得蜀国在乱世中能够屹立不倒。

其中最为著名的智谋就是他的空城计。

在曹军前来攻打蜀国的时候,诸葛亮故意打开城门,敌军将领曹休却发现城中无一人存在,只有一位老者在城楼上坐看风云。

这一计策迷惑了曹军,并加上诸葛亮故意放出风声,让敌军误以为蜀军已有退兵之心。

这一空城计巧妙地利用了敌军的恐惧心理和对蜀国实力的误判,成功地吓退了曹军的进攻。

诸葛亮的智慧和决策能力为蜀国保住了一方安定的局面,也展现了他杰出的才华和智谋。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分析刘备和曹操的用人之道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分析刘备和曹操的用人之道

2、聚焦完美,离析缺陷


刘备可谓义薄云天,拥有了安邦之师,定国之相。但用情过 度,把义气与正气本末倒置,丢了性命,失了江山。管理中, 我们认识到义气的狭隘性,正气的必要性。义气有着冲动的 分子,使你有着达成目标的决心,但不能使你走向达成目标 的结果。正气就必要了,它能使你在不放弃原则的前提下, 坚决的完成目标。 刘备除了一个稀里糊涂的“皇族后裔”,算是“白手起家”。 他从“落水狗”地东奔西走到形成“三分天下”的势均力敌 之师,我们不得不望洋兴叹。刘备谦恭,随和,大义,重情, 这应该是其利处。企业需要这样的人物,员工需要这样的领 导。如果你常以领导自居,高高在上,盛气凌人。那么,你 永远也无法走到员工心中去,你怎么也无法听到真实的建议, 你也不会得到栋梁之才。要避免像刘备一样“因同宗不取荆 州”、“因仁义不接徐州”,这是其弊端,当今社会,现代 企业。强大的竞争力告诉你适者才能生存?
三、总结
吸取精华 去其糟粕
1.领导艺术:刘备VS曹操
领导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渔夫,另一种
是园丁。他们分别信奉两种不同的管理学: 一种信奉渔夫的管理学,为的是获取、占有 和控制财富;一种信奉园丁的管理学,关注 的则是如何培育和创造财富的过程。 《三国 演义》中就描写了两位富有领导力的英雄。 一位是看重绩效的领导者--曹操;另一位是看 重人情的领导者--刘备。
看重绩效,更看重人情



看重绩效,更看重人情。领导者好比是交响乐的指挥,通过 他的努力、想象和指挥,使其乐器融为一幕精彩的音乐表演。 重绩效不重人情,达不到长远发展。重人情不重绩效达不到 成功。二者应该相辅相成。 曹操是一个渔夫式的管理专家。本应统一三国。他在道德上 缺少令人信赖的人格,不重人情,疑心重重,最终只能"天 下三分"。 刘备真可谓园丁的"先觉者",三顾茅庐语出"先生不出,如苍 生何",为赵云"单骑救主"掷子于地。刘备很重人情,在绩效 上却优柔寡断。最终导致"白帝城托孤"。

刘备VS曹操

刘备VS曹操

一、刘备
(一)刘备生平
乘乱起兵,崭露头角 激昂大义,舍身相救 两据徐州,两失徐州 颠沛流离,依附刘表 横跨荆益,大业初成 丢失荆州,惨败夷陵
(二)个性 笼络豪杰,深得人心


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 刘备年轻时师从东汉大儒卢植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喜 欢结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时代就有不少年轻人争相依附 他,这是他性格的优点。 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 这是他性格中远远胜于曹操的地方。曹氏父子占据北方大部, 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军事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但曹 操行事残暴,时常就屠城,刘备行事多与曹操相反:曹操急 暴,刘备宽仁;曹操狡诈,刘备忠厚;曹操篡汉,刘备扶汉, 因此,刘备深得人心。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 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 深得民心。
(二)世人评价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 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 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 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 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yóng 对他说:“汉室将亡, 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曹操 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 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此据《后汉书· 许劭传》,《三国志》 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孙盛《异同杂语》及 《三国演义》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2、独断专行的危害 “夷陵之战”最主要的原因这就是刘备不听劝阻、独断专行 导致了决策性的错误,对于蜀国的打击是致命的,等于亲手 葬送了几十年无数人辛苦打下来的蜀国基业,以至于后来的 诸葛亮六出祁山打着“克复中原,光复汉室”的旗号,在伤 了国家根本后再也难以从愿。 无论一个组织、一个团队,亦或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 家,作为领导人,当权利达到一定顶峰后,极易犯独断专行 的错误因为所处的位置和权力欲的膨胀,一言堂,搞一个人 说了算。然而,只可惜,凡喜欢独断专行的人,一是没有不 犯错误的,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团队合作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团队合作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团队合作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故事。

在这个纷乱的时代背景下,有许多饱含智慧和权谋的英雄人物出现,并展现了不同领导风格下的团队合作。

本文将从刘备、曹操和孙权这三位主要人物角度来探索《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团队合作。

1. 刘备:仁德之王刘备是《三国演义》中一个伟大而有人格魅力的领导者。

他以其仁德为基础,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尊重。

刘备富有同情心和善于倾听他人的特质,并且愿意为他人着想。

他经常通过解决内部矛盾、提供帮助和互相鼓励来增强自己的团队凝聚力。

2. 曹操:智勇双全曹操被认为是一位充满智慧和勇气的领导者。

他以其聪明才智和果断行动而闻名,善于运筹帷幄,能够做出决策并迅速实施。

曹操的领导风格强调快速、高效的决策,并且他注重培养严密的组织结构,建立起一支庞大而有纪律性的团队。

3. 孙权:柔中有刚孙权以及孙权所在的吴国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为一个崇尚柔和外交战略、善于利用外部势力的力量来保持自身独立性的领导者。

孙权注重处理外交关系,通过巧妙地安排盟友和缓解敌对势力之间的矛盾来保证团队稳定。

他在家族内部也以让步和包容来维持统一。

4. 团队合作在《三国演义》中,领导者们都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他们发挥着不同领导风格下的优点,并将不同人才集结在一起。

这些领导者能够激励团队成员,树立共同目标,并鼓励协作与互相支持。

通过联合各方力量,他们能够战胜强大敌人,在动荡的时代中保持团队的稳定和一致性。

结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曹操和孙权都展示了不同类型的领导风格和实践。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领导者应具备仁德、智慧、果断、柔韧等品质。

团队合作也是他们成功的关键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历史人物及其在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领导与团队合作场景当中。

三国演义曹操的权谋智计

三国演义曹操的权谋智计

三国演义曹操的权谋智计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被誉为“三国演义”的主要角色之一。

他以其卓越的才智和权谋智计,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本文将探讨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展现出的权谋智计,揭示他背后的策略和思维。

一、初露锋芒——救驾之计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初展现出的权谋智计是在许昌救出被宦官洗脑的汉献帝。

面对皇帝被囚禁的局面,曹操运用了假意撤军的计谋,以诱使董卓内外齐起,最终成功抢救出献帝。

这一计谋不仅显示了曹操的智谋,也让他在北方树立了威望,为日后的征战奠定了基础。

二、智擒孟德——火烧连营之计在与袁绍之间的战争中,曹操使用了火烧乌巢的计策,成功擒获了曹操的死敌之一——吕布。

他事先埋伏了大批军队,然后故意败退,引诱吕布进入火海。

曹操凭借这一计策,彻底击败了吕布,消除了后顾之忧,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三、华容道之计——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与刘备一直互相猜忌,争夺天下。

在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军北上,而关羽被留守于南方。

曹操乘机设下华容道之计,诱使刘备杀死了自己的义兄关羽,这使得刘备大感痛苦和后悔,同时也瓦解了刘备与孙权的联盟。

曹操巧妙地运用了这一计策,削弱了刘备的实力,为日后对抗刘备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群雄攻曹——苦肉计之托孤群雄联军攻打曹操时,曹操在虎牢关遭遇到了包拯的包围。

曹操利用苦肉计,假装自己为大小乔所囚禁,并将重要武将曹洪托孤给包拯。

曹操以牺牲自己保全实力,成功脱身,并给予曹洪足够时间撤军。

这一计策不仅保住了曹操自身实力,也大大削弱了联军的攻击力量。

五、割须弃袍——易京之计在对应曹军讨伐曹操的战争中,曹操雄踞易京危难之际,他用割须弃袍的计策,绝望地表示自己已经放弃对天下的统治。

这一计策不仅欺骗了对方,还激发了曹军的斗志和战斗力。

最终,曹操成功地反杀了敌军,保住了自己的势力和地位。

六、草船借箭——曹营地下夫在困守荆州城的时候,曹操面临着敌军的强大攻势。

他想要增加自己的箭矢供给,但是无法从外界获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刘备与曹操的权术
【摘要】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小说,生动描绘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画卷,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形象塑造方面,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用对比、衬托、夸张的方法展现人物形象,如诸葛亮与周瑜的智力比拼,曹操与刘备的权术比拼等等,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脍炙人口。

本文将就刘备与曹操的权术对比展开论述。

【关键词】刘备曹操;儒术法术;拥刘反曹
昔有秦皇汉武,今有润之中正,古往今来,能者必先通权术,然后大业乃成。

《韩非子·难三》亦有云: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

曹操本是权臣,自然善用权术,这不比多说,但想刘备“贩屦织席为业”,最后却能鼎立三国,由此可见,“术”在政治斗争中的关键意义。

一、刘备之术——儒术
《三国演义》有“三绝”:“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而刘备虽是“仁义之主”,却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但是,作者对刘备的善用儒术,动之以情,以情留人却是不吝笔墨,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番。

刘备其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景帝阁下玄孙,生得身长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温文儒雅,在相貌上已是有一派儒士风范,这或许亦是对其善用的“儒术”的一种呼应。

封建社会,统治者大肆宣扬儒家的儒术,讲求仁义与道德。

而《演义》中刘备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

身为一个有野心的皇室贵胄,在皇室蒙受灾难、地位不稳时,刘备毅然以“匡扶正统”的名义出山,欲与众豪杰同分一杯羹。

在分羹过程中,刘备始终以“仁义”的面孔出场,他多次说道: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张飞怒鞭督邮,刘备“终是仁慈的人,急喝张飞住手”,取印绶,挂于督邮之颈,责之曰:据汝害民,本当杀却;今姑饶汝命。

吾缴还印绶,从此去矣”;攻下徐州后,刘备接纳丧家之犬吕布;刘璋设立的鸿门宴上,庞统建议刘备在会面时杀刘璋,刘备却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而在生灵涂炭、战争频繁的动乱时代,刘备广施仁政,为他的立足、拓展、建国、称帝打下基础。

用人方面刘备处处使用他的儒术,用“仁义”收买人心。

在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时,刘备曾三顾诸葛亮于茅庐中,最后一访时,开始孔明始终推辞,不愿出山,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诸葛亮不愿出山,刘备就涕泗横流,以情动之,再以天下苍生为砝码劝服诸葛亮,以理晓之,终于得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大业。

而之后的创业过程中,刘备更是对其尊宠有加,甚至临死时对诸葛亮说“毕彼可取而代也”。

然而,诚如鲁迅所言,《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刘备即使尊重诸葛亮,和他私下感情再好,但他真的心甘情愿将子孙的江山对其拱手相让?“彼可取而待也”其实是想试探并且保证诸葛亮的忠贞度。

这样,即使诸葛亮真的夺取江山,凭借刘备的“仁义”之名,他也无法名正言顺的居于尊位,更何况还有早就被“托孤”的赵云的存在?可见刘备“仁义”背后的虚情假意。

鲁迅于1934 年写过《儒术》等文,揭露儒术是一些士大夫的政治术和帝王
的统治术,旨在迷惑百姓,蛊惑民心,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

而刘备扮演“仁君”,满口“仁义”,也只是以仁义之名谋取霸业之实。

他在仁义的外衣下游刃有余的运用着儒术,周旋于各权臣之间,笼络人心,终于完成自己的千秋霸业。

二、曹操之术——法术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有勇有谋,杀伐决断,绝不拖泥带水。

虽然孟德也有横槊赋诗、风流倜傥的浪漫儒侠之气,但《演义》着墨最多的还是曹操狠、绝、智的法家精神。

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便是曹操的霸气世界观: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初平二年,曹操行潭课此,逃出京都长安,路经中牟县,被守关军士拿获。

可是县令陈宫认为曹操是为英雄,挂印弃宫,与曹操一同往谯郡逃去。

行至成皋,二人到吕伯奢庄上去投宿。

吕老本是曹操父亲的好友,对曹操的行为也很敬佩,便请他们在庄上留宿一宵,自往三里路外去沽美酒,准备款待二人。

曹操与陈宫听见后园有人在讲:“杀两口,杀两口”,以为是要杀他与陈宫,便不问情由,把吕伯奢一家八口全部杀光,结果发现是误会。

与陈宫行至庄口,正遇沽酒回来的吕伯奢,便将吕老一并杀了。

曹操的用人思想也是立足于法家的权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杀祢衡则自己“并不露面”,让朋友黄祖去作武器的批判,借黄刀而杀祢。

这一点,连荀彧也不明其诡计,曹操只好明说:“祢衡辱吾太甚,故借刘表手杀之,何必再问。

”曹操知道祢衡是敢于直言的士人,自己动手消灭他,会失去天下士人之心,所以便施借刀杀人的诡计,果然祢衡很快就人头落地。

而曹操的用人观是:名至实归,以利留人,这也暗合了法家的思想观。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

管子亦有言曰: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

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也。

夏侯渊在与蜀汉的战争中不幸阵亡之后,曹操善待其家人,让其子夏侯衡娶自己的侄女;曹真的父亲曹邵,在为曹操募兵时被人杀害。

曹操就收养了曹真,让他享受与曹丕等人一样的待遇;典韦是曹操起兵初期的第一猛将,在与张绣战斗中为保护曹操而死。

曹操对其子典满极为关心、照顾。

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她用实实在在的名利将雄才紧紧笼络在手,誓死为其效忠。

然而,当手下的人才与曹操自身的利益相违背时,曹操便会直接灭口,曹操杀杨修,一是曹操妒才,而杨修恃才放旷,不受约束,让曹操忍无可忍;二是杨修参与曹操曹丕的兄弟之争,威胁曹操的家族利益,使曹操生“杀心”。

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在总体上是一个腐朽的阶层,尤为儒家士人所轻。

而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当时社会所鄙薄的宦官出身,曹操之父曹嵩,亦不知所出。

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以法家之“术”用人,是曹操必然的选择。

但曹操的用人方式严重地影响了曹操集团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曹操死后,曹丕成功代汉,但魏国内部却潜伏着反魏的暗流。

一些对曹操政权不满的士族,一直在等待推翻曹魏政权的时机。

曹操在世时司马懿已蠢蠢欲动,曹操几次想杀之却没能痛下杀手,最终司马懿父子发动高平陵政变,杀害魏国皇帝,曹魏最终败亡于司马懿之手。

《演义》本身就是一部权术之术,是兵书中的典范,故有“少不读水浒,老
不读三国”之说。

综观三国中的开国皇帝——刘备和曹操,虽一个奉行儒术,一个奉行法术,但都殊途同归,都是出于政治野心,想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治王国,福荫后世子孙。

条条大道通罗马,但也正是刘备儒术中的“仁义”使其成为一位“仁义重德”之君,不仅在当时谋得霸业,赢得大多数人的“尊刘抑曹”,更在后世受人敬仰。

参考书目:【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2】潘逸,也论曹操的用人之道,[M].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
【3】聚财高手刘备,林凡
提纲:
1、《三国演义》概述
2、刘备的权术——儒术(重情义账)
世人对刘备的定位:正统皇帝为民请命懦弱智不及诸葛
转折:韬光养晦、不露才
善于用人、识人诸葛亮、
善于笼络人心:
总结:受儒家影响,善用儒术
3、曹操的权术——法术(利益帐)
世人对曹操的定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没有转折:杀柏翁
对法术的运用:杀杨修、孔融
但惜才:对关羽
总结:受法家影响,善用法术
4、条条大道通罗马:
都是为了谋得至尊地位对权利的占有欲
尊刘抑曹体现的社会价值取向
2019年4月自考02628管理经济学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 2019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管理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262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在试题卷上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属于管理经济学研究内容的是
A.需求理论
B.沟通理论
C.激励理论
D.创新理论
2.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导致其替代商品的需求量
A.增加B,减少 C.不变 D.先减后增
3.按照不同时点顺序排列的一种经济变量的一系列数值称为
A.线性序列数据
B.移动平均数据
C.时间序列数据
D.横截面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