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基于标准教学设计

《新发现》基于标准教学设计
《新发现》基于标准教学设计

《新发现》基于标准教学设计

中原区伊河路小学黄思茵一、学习目标设置

(一)目标分解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通过对比试验版和2012版课标,发现修订后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中,强调了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目标要求和“发展艺术感知和造型表现能力”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索的过程。

2、基于教材的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内容,此领域本学段的标准是: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欣赏表现,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以蔬菜水果为切入点,让学生发现习以为常中存在着不平常。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状态观察“新发现”,利用添画突破画法的学习。画蔬果剖面对学生来说是极新鲜又陌生的,所以本课的实施应重在引导学生欣赏“新发现”,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和学习热情。

3、基于学情的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美术课有着很高的兴趣,经过了两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表述能力。技能方面,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绘画基本功,本册教材第五课重点训练了线的表现力,对于线描的形式、线的属性、线的表现力有了基本了解。本课的内容胜在一个“新”字,学生对这种寻常中的不平常有很高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目标表达

1、学会观察蔬果的不同剖面,发现新的视觉

2、能够大胆地使用线条,用流畅的线条描绘蔬果不同的剖面结构

3、学会用心观察和体验生活,从多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三)评价方式的设置

目标1: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新的发现、蔬果的不同剖面

目标2:能够灵活用线条描绘蔬果剖面的不同结构,能注意到构图和细节处理

目标3:学会用心观察和体验生活,多角度观察事物、参与生活二、学习过程设置

三、作业设计:

挑选一种蔬菜或水果,将其切开看看是什么样子,把你的发现用流畅的线条描绘出来。

四、板书设计

新发现

剖面

方向:横切、竖切

先轮廓,再细节

数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格式

小学数学教师“基于标准的教学”教学设计 基本格式 附件1为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模板; 附件2为行为动词举例; 附件3为目标续写范例; 附件4为学习过程叙写案例。 附件1:惠济区小学数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 【设计者】郑州市惠济区***小学*** 【教材】新世纪版小学数学*年级*册第*单元,第*页 【课程标准】 (学段目标中与本课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 【内容分析】 主要包括:本课主要内容,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及地位,本节课教材编写的意图及特色,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学习重点的确定等。 【学情分析】 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及教学难点的预设等。 【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目标表述中要包含:行为主体、学习内容、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等。 【评价设计】 应包括:评价题目及设计意图。评价手段和工具要能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

【学习过程】 1.主要包括:活动内容\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指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等;教师活动的开展—提问或提出任务,组织合作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教学资源的准备等,如学具、教具、课件等。)\活动的设计意图\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 2.提倡以问题链(大步问题与小步问题相结合)的形式构建教学设计的整体框架。 附件2:行为动词举例

附件3: 【学习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并能解决与例题难度类似的问题; 2.通过阅读课本具体例题和小组交流,在教师提供的实际问题中求加权平均数,并说出“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3. 在小组交流时,至少能举出三个生活实例,体会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英语基于课标的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英语“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内容来源: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3 (part B Let’s learn Let’s do)第四课时 主题:look at me 课时:共六课时,第四课时 教学设计 英语学习的目的重在更好地运用语言于实际的交流之中,单调的重复课文内容或机械地操练吸引不了我们的学生。针对学生形象思维强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为达到交流的目的,我在课堂上尽量创设情景,创造语言交流的环境,包括利用多媒体演示,启发学生表达与具体情景相适应的思想,达到用英语交流的目的。而且小学英语教学的编排特点是活泼有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运用游戏、小组活动、表演比赛等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兴趣。以及采用图片、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做到图文并茂,化繁为简,学生学起来通俗易懂。在 Let’s learn 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制定学习数字的内容。在小组初步学习数字的基础上,教师展开综合性的练习,反馈学生自学效果,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最后利用全身动作反应法进行Let‘s do 部分的指令语。 三、设计思路 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充分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与课本所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卡通动画、故事等素材,创设真实的情景,拓展课文内容,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的视觉及听觉产生全新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四、学习目标 ⑴课标陈述 新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针对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优秀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优秀 备课教案三篇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让学生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发现的能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优秀备课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 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 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 天后休息1 天。从9 月1 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课本第75 页的例题)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 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观察日历找规律: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 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12比11多1,……1比11多7,…… 嘿!我发现了:11 + 19=30,…?换另一组再试一试。教学反思: 5、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 、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看身份证”的情境,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吗?她今年几岁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 、请学生观察、交流从身份证上获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的方法。 三、实践练习,拓展延伸 1、独立完成第78页的 2、3两题,然后分别交流自己的结果是怎样想出来的。 2、(回家)做水的小实验,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然后交流实验后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在这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 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年龄。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一) 本学年,“零起点教学”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所谓“零起点教学”,就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新一轮课改,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用课程标准来替代原来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来实施教学。但现实并不乐观。虽然新课改已经推进了十二年,很多教师也在不断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等学习方式逐渐被师生们所接受,可多数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并不深入,不少教师手边根本就没有自己学科的课程标准,“跟着感觉走”的教学依然非常普遍。 教学不基于课程标准,就像火车不在既定的轨道上行驶一样,不仅会迷失方向,而且容易拔高教学要求,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今天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与此是有很大关系的。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一个核心的要求,是要依据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以及学科教育的规律来实施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一、课程标准的特点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规定。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学习内容、知识点的具体规定。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来开展学习活动。全国有不同版本的教材,为这种选择提供了可能。 第二,课程标准对学习结果所做出的规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教师在保证基本要求有效落实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机会。 第三,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教学顺序,它既赋予了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执行者,而应该和学生一样作为主体参与教育过程,课程的生成性成为可能。 之前的教学大纲,“刚性”的要求很鲜明,规定了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顺序及其要求。教师必须按照大纲规定的内容、顺序和课时进行教学,不能越雷池一步。换句话说,它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限制了教师教什么,而且还限制了教师怎么教。 教学大纲的“刚性”要求,对教师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教师考虑较多的是“何时能完成教学内容”,而关于“如何完成教学内容”以及“完成的效果如何”却少有考虑;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更关注的是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依据教科书的内容安排教学,至于为何选择这些内容、如此安排教学顺序的原因,教师却缺少深入的思考;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比较关注教科书的内容细节以及教学时间的安排,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被隆重推出。 课程标准没有指出具体的教学内容要点,也没有要求教学顺序,更没有给出具体的教学方法,有的只是教学建议。因此,基于标准的教学,一定不是一种标准化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从教学的角度看,实施任何一项新的课程计划或者政策通常包括三个要素:使用新的教学材料,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的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基于标准的教学也是如此,推出了新的课程标准以及与之配套的教材,推行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活动等多样化的教与学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的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确定学习的内容,明白学生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水平,

三年级数学年月日知识点

“年月日”知识点 与“年”相关的知识: 1、一年=12个月 半年=6个月 平年=365天 闰年=366天 2、判断平年、闰年: 方法: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例如:1968年-闰年,1954年-平年,1900年-平年,2000年-闰年。 判断方法: 年份的末位是奇数1、3、5、7、9的一定是平年如:2011、1985…… 年份末位是偶数的需要进一步判断,有两种比较简单的方法: (1)看末两位是否能被4整除,如:1928,末两位28÷4=7所以是闰年; 又如:1918,末两位18÷4=4……2所以是平年。 (2)记住2000这个特殊年份是闰年。用需要判断的年份跟它求差,如:1996年,2000-1996=4,4可以被4整除(是4的倍数),所以是闰年;又如:2016年,2016-2000=16,16可以被4整除(是4的倍数),所以是闰年。 3、推算周年: 方法:末位年份-初始年份=周年 例如:2011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 2011-1949=62(周年) 例如:2012年6月8日是小明9岁的生日,他是哪年出生的? 2012-9=2004(年) 与“月”相关的知识: 1、大月=31天全年共有7个大月 小月=30天全年共有4个小月 半个月=15天 平年二月=28天 闰年二月=29天 2、判断大月、小月、闰月(二月)的方法: (1)拳头记忆法。 (2)歌谣: 一、三、五、七、八、十、腊(12月),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11月),三十整。 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 3、季度:每三个月为一个季度。 第一季度:1、2、3月。 第二季度:4、5、6月。 第三季度:7、8、9月。 第四季度:10、11、12月。 4、区分“季节”: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最新第九单元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三下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速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探索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最后得出“速度=路程÷时间、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三个数量关系。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关系式“一份数×份数=总数”,已掌握解决问题的五步思维基础上,从分析关键句入手,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例;同时也为以后的行程问题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点:推理思维、抽象思维 学科德育点: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善于反思 思维严谨主要体现在有理有据、思维缜密两方面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运算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跑步比赛等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梳理归纳,并提炼数量关系,感受模型思想。建立了这个模型,不仅在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奠定基础。本课的学习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让学生由第一学龄段的“情景问题串的学习”过渡到第二学龄段的“解决问题的数模学习”。 3.学情分析

根据生活实际经验,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他们抽象思维还不健全,可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生活经验,对此,我们做了相关检测。依据前测数据,我们得到结论,只要引导孩子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就能认识到运算规律的存在。这一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要求相吻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学会应用这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概念和建构三者关系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初步渗透模型思想。 3.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意识,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厘清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构建行程问题模型。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数量关系模型背后的意义。 【评价设计】 1.针对目标1: 评价任务:在环节1中,借助观察、比较、演示和表达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物流中心,头脑中再现车辆运动的现象。 评价方式:在全班交流时倾听。 2.针对目标2: 评价任务:根据理解,小组内交流、分享,借助以前的知识与方法动脑思考,厘清数量关系,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通过观察、对比、思考、提炼、概括等活动,抽象概括出新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评价方式:教师在学生操作时深入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展示交流时倾听。 3.针对目标3: 评价任务:在“练习拓展”环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由“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基本数量关系式出发,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其他两个数量关系并解释其道理,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关系。 评价方式:自主练习与集体交流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郑州市小学语文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一下)

《识字6》教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内容来源:小学一年级语文语文(下册)第六组 教学主题:识字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设计者:许睿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王小翠郑州市上街区中心路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认识60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认识新笔画和三个偏旁。 (2)背诵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 (3)把学习的课文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别人听。 解读:“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各个学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一年级学生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有良好的识字习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朗读时应注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学情分析 教材的安排形象、生动,利于儿童接受,便于记忆。对于学生来讲接受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如何在生活中正确使用量词对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认识事物,认识汉字是学习的关键。生字新词的学习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3.教材分析 本课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的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说话、认读卡片等形式,读准“海、滩”等14个生字的字音,正确抄写“沙、海”等6个生字。 2.通过范读、对读等形式,能读准字音,学会读词语时要停顿。 3. 通过说量词的游戏活动,尝试使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积累语言。 评价任务 任务一:认读、书写“海、滩、沙、海”等14个词语。 任务二:读准字音,读出词语之间的停顿。 任务三:正确说出和事物相对的量词。

数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 【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2-74页 【课程标准】:数与代数中数的运算: 1、能熟练的口算表内乘法。 2、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 【教材分析】:7的乘法口决是在2——6乘法口决的基础上学习的。7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与6的乘法口诀类似,包括例题、想一想和想想做做。在例题中编出乘法口诀,在想一想中用乘法口诀算乘法。由于学生在学习1——6乘法口诀时已有编制口诀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教材在这里创设了活动情境,预留了需要学生思考和填写的“空白”,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情分析】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对与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一),学习表内乘法(二)中“7的乘法口诀”已经不算困难,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和合作意识。加之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动手操作,学生将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经历体验中产生需求,探究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学生在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中,会说出7的乘法口诀的含义。 2、熟记7的乘法口诀,并会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3、会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探索7的乘法口诀和记忆7的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七巧板 【评价设计】 1、采用课堂观察、课中操作、参与小组活动,交流讨论结果等方式检测目标1。 2、通过课堂练习、评价样题等方式检测目标2、3。 本节课属于计算课教学,我结合教研室提供的计算课教学模式进行灵活运用。安排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探索尝试,编制口诀;发现规律,记忆口诀;运用口诀;总结回顾,回归生活;达标检测,验证收获。 【评价样题】:1、多种形式背诵口诀,记忆口诀 2、口算3×7 4×7 5×7 7×6 7×7 3、二年级的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有7人,一共有多少人?【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大约3分钟) 1、集体背诵1-6的乘法口诀 2、课件出示,直接说得数,说说用哪一句口诀 6×2 3×2 3×3 4×6 5×4 5×2 4×2 6×6 4×4 3×6 (设计意图:巩固已学的表内乘法(一),为学习表内乘法(二)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记忆做铺垫,架起知识的桥梁。)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1、创设情景课件出示72页教材上的内容:

(完整word版)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样例

《电脑住宅》 【设计者】新密市市直二小丁利敏 【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30课,第*页 【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中与本课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6、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内容分析】 《电脑住宅》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这篇课文正好体现了这一特点。全文条理清晰,叙述有序,结构合理。 课文是如何有条理的介绍电脑住宅的?第一自然段先总体说明住宅的装置和使用情况,第二------七自然段从住宅的周边设施(风向标)、进入住宅的程序,以及会客室的布置、厨房装备、卧室“休息系统”的使用、浴室的装置等几个方面具体说明了电脑住宅中智能系统的使用和功能。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说明电脑住宅中电脑设置隐蔽,各负其责,相互合作的特点。其中第二------七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体现了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捷和方便,安全和舒适。因此,从教学手法的角度来看,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的让学生交流合作。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有了较好的基础,在识字和阅读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部分生字和内容还需老师指导。本课内容较简单,但让学生真切体会到高科技的神奇以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却并不容易。因此,本课设计本着“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灵”的目标追求,努力体现三个“基于”:一是基于学生,二是基于文本,三是基于生活。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读通句子,能说出“示范、预约”在文中的意思;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三角形的内角和》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三角形 的内角和》 教材来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课题名称:《三角形的内角和》 内容来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第67页。 授课对象:四年级 设计者:郑州市92中小学部闫竹芳 标准相关陈述: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学生有以前认识角、用量角器量三角板三个角的度数以及三角形的分类的基础,学生也有提前预习的习惯,很多孩子都能回答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另外,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图形能描述出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的含义。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猜测和计算能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通过动手操作,实验、验证、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同时发展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4、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评价任务设计】: 1、利用孩子已有经验,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引导以及学生的直观观察,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的含义。达成目标1。 2、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游戏的形式学生通过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然后通过计算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达成目标2。 3、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通折一折、拼一拼和摆一摆的动手操作、实验、验证并归纳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达成目标3。 4、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通过“做一做”和习题第9、10、12题达成目标4和目标3。 学习重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学习难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索和发现

(完整版)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教学设计万能模板(各科均适用)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主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____,学生能够____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____学生能够掌握____ 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____发展/提高学生____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课主要采用:故事导入/直接导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等等 (具体怎么导入,需要简单阐述) 这种方法,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引出新课题。 (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时,为了突出本节课的第一维知识与技能目标,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对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初步感知,学习完成后,会对重要生词(语文,其他科目视具体情况而定)进行讲解,具体过程如下: (讲授第一维目标) 通过这种方法,既体现了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部分讲授完成后,开始讲解本节课的难点,也就是第二维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先进行探究学习,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总结____方法。然后,结合实例,对____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具体过程如下: (讲授第二维目标) 通过这种方法,既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种方法,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情感。 (三)巩固练习 根据各科目自行设计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主要以基础算式为主,选做题会选用一些开放性较高,需要学生进行发散思考的问题,以满足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突出重点,彰显文章主题。 万用模板讲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专业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法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社会能力) A 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基于标准的教学和评价”课堂教学设计参考模版 科目设计者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课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型授课日期 一、课标描述(摘要)及其解读 二、教材分析(从三个维度出发,分析教材的基本结构、知识体系、逻辑顺序、地位、作用、编写意图、重点、难点等)单元(章节)目标 三、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的认知程度、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兴趣等) 四、学习目标:(1.行为动词+限定词+核心名词;2.行为条件+行为动词+限定词+核心名词;3.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行为动词+限定词+核心名词;4.每个课时的学习目标一般不要超过5个) 1、 2、 3、4、 五、评价方案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用课堂提问、背诵、板演、动手操作、个体或小组展示、书面练习、结果呈现、学生作品展

示等方式) 1、举例:针对目标一,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测评; 2、举例:针对目标二,采用板演的方式进行测评; 3、举例:针对目标三,采用书面练习的方式进行测评; 4、举例:针对目标四,采用小组展示的方式进行测评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八、作业设计:(预习任务、自主学习任务、探究学习任务、实践活动、调查、查阅资料、阅读书目、文献或网站查询等开放性作业) 九、板书设计:(要求完整地反映教师本节课讲述的内容和思路,包括内容框架、重要的概念、定律、定理、公式、基本要点、主要结论和关键词等,表现形式为:提纲式、总分式、对比式、表格式、线索式和图解式等六种)十、教后反思:(可以单独写,也可以写在教学设计的反思栏中) 注意:以上表格式如使用不便,也可采用普通文本格式或分列式,但表内核心内容必须齐备。 新郑市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用于课时评价)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 课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班级:

二年级数学基于标准教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主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张保健新中镇新中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关于整数乘法,人教版教材分了四次系统的教学,并与除法相对应,分别在二、三、四这三个年级进行。因此表内乘法的学习是学生以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而学生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直接影响着表内乘法的学习,所以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基础的基础,是整数乘法中的重点之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内容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景,从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这样的编排由学生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结果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 乘法“产生亲切感。 3.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乘法太陌生,对于什么事乘法,乘法的作用是什么,乘法算式的意义是什么,乘法和以前学习的加法是否有关系,

学生并不太清楚。但对根据游乐场的情境,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同数连加算式,计算出结果,并不难。本节课,如何把同数连加算式表示成几个几,以及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理解相同数连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比较简便,显得非常重要。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体会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 2、在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理解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学习重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 评价任务 任务1:观察情境图,能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把加法算式归纳为几个几,会用乘法算式表示,并能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 教学案例与反思 这节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与数学(一)”。我设计的这节课主要是想创设在一个完整情境中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穷举、排除等数学方法,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在其过程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汇报能力及全班交流的能力。 对于整节课的安排,我结合教材提供的找飞飞一家三口人共同休息日的内容进行“重组”。首先选取书上的内容做为新授内容,又加入寻找飞飞与姑姑共同去爷爷家的日子为练习。这样,学生在一个主题情境中进行活动、探究,学习兴趣盎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理解条件。 课始,我向学生们出示飞飞、爸爸、妈妈一家三口人的照片,并介绍他们的职业。同时,请学生们猜测飞飞一家三口人想在明年 3 月份一同去参观sos 儿童村,可具体在 3 月份的哪一天,没有确定的原因。学生很快就猜测到是因为不知道三口人的

共同休息日。于是,我就出示“飞飞每周六日休息,爸爸每工作 3 天后休息 1 天,妈妈每工作 1 天后休息 1 天”的信息。并请学生们说说对父母休息日的理解。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地交流。在说道“妈妈 每工作 1 天后休息 1 天”时。 学生 1:“妈妈每工作 1 天后休息 1 天就是上 1 天歇1 天,再上 1 天再歇 1 天。” 学生 2:“我想举个例子,比如说妈妈今天工 作,妈妈明天就休息。” 学生 3:“妈妈周一工作,周二就不工作。如 果每周一、 三、 五、日工作,那周六就休息,飞飞周六也休息,这就能找出妈妈与飞飞共同的休息日。” 学生 4:“妈妈不是每工作 1 天后休息 1 天吗? 也就是把 2 天看成一组,2 天里 1 天工作 1 天休息。” (我暗自佩服我的学生,小学三年级的他们, 就会如此倾听他人的发言,并能从他人的发言中受益,你看他们的发言不正是逐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过 程吗?)当说到对爸爸休息日的理解时,学生很快 就提出“4天一组,每隔 3 天后休息 1 天”的想法。

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一)

《时间与数学(一)》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二课时进行教学,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年、月、日的知识包含着许多规律,它虽然是天文知识,但与数学密不可分,并且其中奥妙无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出许多规律。“时间与数学”这节内容是单独成节,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研究机会,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到了周六、周日,你们都和爸爸妈妈到哪玩儿?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生1高兴地抢着说去…,生2接着说我们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你们经常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可是有个小朋友就有这方面的烦恼了,我们来看看他的烦恼是什么,能不能帮他解决问题。(出示幻灯片,飞飞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玩。可是飞飞的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休息1天。飞飞的妈妈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而飞飞是每周六和周日才休息。飞飞哪天

才能和父母一起去公园玩呢?你们能不能帮飞飞解决这个问题呢?)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这样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 师:飞飞的父亲每工作3天休息1天,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教师边提问题边出示飞飞和他父母休息的情况。 生1:父亲工作3天后休息1天。 生2:就是4天里有3天工作有1天休息。 同学们表示认可,教师紧接着又问:母亲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你又是怎样理解呢? 有了上个问题做基础,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 2.出示教材中9月份的日历,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你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用√标出飞飞的休息日。标出后请你分别写出他们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填在下面相应的圈内。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很快就把这一家三口的休息日找了出来,并分别填在相应的圈内。 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紧接着请同学们分别观察父亲、母亲和飞飞的休息日中的这些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稍一迟疑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教师此时给予充分的时间。很快学生有了答案。 生1:我发现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的数都是双数,而飞飞休息日的数都是相

(完整版)教学设计格式

教学设计格式分三部分: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分析《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每本教材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三)学生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四)教学目标 1.按课程标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三维目标。具体到英语学科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语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学习策略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及文化意识目标;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教学策略 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用具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及方案要求。 (二)新课导入部分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包括板书)。 2.写出每个教学步骤(含设计目的和意图) 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原则: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以任务型教学指导下的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四)课堂总结部分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

时间与数学 教学设计

时间与数学(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 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 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挂图。 教学设计: 一、设计问题情境,探索日历中的数学。 师:同学们,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是几月几日?今天星期几? 生:今天是9月6日,星期二。 师:要想知道哪一天是星期几,我们可以怎么做? 生:可以看日历。 师:好。这是一张9月份的日历表。(师点击,屏幕上显示9月份的日历表。)请你们看一下,9月1日是星期几? 生:9月1日是星期四。 师:我们正常情况下什么时候休息? 生:我们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 师:在9月份的日历表中,是星期六的有哪些日期?

生:是星期六的有9月3日、10日、17日和24日。 师: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个好朋友,他叫飞飞。听听他说什么。(师点击,屏幕上出现一个小男孩,同时声音:我叫飞飞,我周六、周日休息。我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他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我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她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听了飞飞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飞飞的父亲是工作3天休息1天,也就是每4天休息1天。 生2:我知道了飞飞和我们一样,也是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的。 生3:我还知道飞飞的母亲工作1天休息1天,也就是每2天里有一个休息日。 师:飞飞想和父母一起去森林公园玩,他们可以选择哪一天? 生迟疑,看日历。 生1:他们可以10日去。 生2:不对,10日飞飞的父亲不休息。 师:我们可以在日历上做些什么,就可以很快很明确地知道飞飞他们全家什么时候共同休息呢? 生:可以在日历中把他们各自的休息日用标记标出来。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我们来试试,用一些符号在日历表中分别标记出他们三人的休息日。(师点击,出现日历表以及日历表上方的一段话。)谁愿意读读这段话?

小学数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5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 教学主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周存良孝南小学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课程标准的相关描述: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2.教材分析: (1)、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而且只是较为抽象。无论从其意义以及读写法都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学好本单元内容才能为今后继续学习分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我们在教学时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的。(2)、“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几分之一即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分数,分数的简单计算,分数的简单应用等几部分。教学内容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3.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为学生提供数学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知道分数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让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优秀备课教案三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优秀备课教案三篇 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让学生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发现的能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优秀备课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 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 标出母亲的休息日。(课本第75页的例题)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 填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观察日历找规律: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12比11多1,……18比11多7,…… 嘿!我发现了:11+19=30,…… 换另一组再试一试。

教学反思: 5、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看身份证”的情境,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吗?她今年几岁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学生观察、交流从身份证上获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的方法。 三、实践练习,拓展延伸 1、独立完成第78页的 2、3两题,然后分别交流自己的结果是怎样想出来的。 2、(回家)做水的小实验,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然后交流实验后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在这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 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年龄。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4.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