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表达与接受——全国卷1作文审题谈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1)作文的审题立意

路”我们联想石近平同Jfe 在2016年G 20峰会上的讲话中H 对外开放.本基寥 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 展;不碁要营遣處B 的后花两1而是要建 设各国共享的苜花园*;从高铁我们联想 到中国高铁与英国、乌克兰等国家合作共 赢,聰中:国如何利用雛技术造福世畀, 麵世界額麟同麵a这样繼我们 的立意自然而然出来了:追求世界共同发 展屈济融会、.文化包容的中:f t ,5.辩证思维法辩证思维法就是将对象作为 ^个鑛 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 面的相苴联系中进行考窜,以便抓本质 上蔘统地、佥画地、完整地认识対象,例 如/竄赞、.移动支付和空气污染、高铁.、. 移动支付獅塵纖发展、科技发达的 藥给■中3:人民带来了便利《但由于过 乎雇求a >p ,我:國出现空气污染等现 象。
据此我们辩证麟*中廳济要发 展,但同时要注意环癀保护,实现经济的 绿色发展9,因此,可以这样立黨:中闺目: 前科技发达、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存在誉 齒气織等问題。
中幽在设法麵,努 力实现经济的,色賺、和谐发展和可持 续发展,既讲成绩,又不回避何题,这样辩 麵#■敏章鑛度,也有深度(作者单位;湖南.省隆回县教师进修学较)2017年金崔高考语文试卷<:1)作文 題时代感很強,濟每作要求的命制方面, 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 地反映时代主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考生普遍觉得该作文比较难写、阅卷老 师也普遍觉得该作文的出彩文章较少。
如何在短时藤内霉出理想的文章:r 首先 要求考生一 g :要有快速审题意意的能一、读懂作文材料,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点读懂材料是高考作文审題立倉的第 —■.歩,也是很关键的.一歩2017辱全.国..嘗者语文试卷(1)作文要求考&查面理 解材料,从材料中读出观点:。
參生在迪择 关键词之前,首先要读懂材料作文题目 的四个要求。
其一是義两到3介关键词, 不可多选或少选;其二JS呈现自B 所认 识的中嵐,要选择最感兴趣和最了解.的 关键词,所选关键词自己必须熟悉,有话 可免其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 站在外国赫的角度,思考他们想了解 什么,是中国的文化还是中国的科技?是 中国的斑_史还是申國的现在?擧中國_的 政治■是中国的经:济?最好联系碧今的 国R 普景来思考;其四是词与減之闾要 有关联,并且是有机关联。
2017年全国卷(1)语文作文解析

有太多的英雄豪杰挺身而出,奋发图强。他们的名字化作
了天上的星辰,闪耀着不灭的光辉,比如尧、舜、禹,比
如孔子、屈原、诸葛亮、王安石和王阳明。他们勇敢地践
行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上古格言。日星交
替,四季轮转,这是生生不息的天道。天道刚健,激励人
们奋进有为,百折不挠。这种金声玉振的精神是我们祖国
• 点评: • 这是一篇忠实记录“我所认识的中国”的散文。 • 作者抓住“一带一路”和“高铁”两个关键词,以极具文学感染力
的“沙漠甘泉”和“钢铁巨龙”来类比,生动贴切地勾勒出自己眼 中的中国形象。作者对于两个关键词的理解是到位的,能透过 “新丝路”这样的中国战略,以及“高铁制造”这样的中国技术, 看到发展与和平的强国方向,看到担当与自信的大国精神。 • 全文语言流畅灵动,结构清晰紧凑。作者以“丝路驼铃”和“和 平高铁”统领标题、开头和结尾,同时,又以“我所认识的中国 ”一句贯穿文章主体,将关键词所体现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形象 有机融合,既有个人情感的融入,又有国际视野的解读,同时 兼顾时代特色和科技特征,显示了作者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文学 表现力。可以说,整篇文章,字里行间透露的都是作者的骄傲 和自信。诚如文中所言“我所认识的中国,由每一个国民个体 所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必定是由无数个幸福个体构成,个 人骄傲和国家自信,从来都是密不可分。 •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徐珊
试题再现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 •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试卷评析(一)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试卷评析(一)合肥六中张选军I 总体评析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终于在大家的企盼中露出了真容,纵观整个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其所考察的内容和设置的题型,依据2017年考试大纲的修订与调整,在试卷文字总量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做了不少的调整和变化。
因此,想从“稳”和“变”两个维度来谈谈今年的语文试卷。
从“变”的方面来看,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现代文阅读中,相较于以前来说,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均成为必考的内容。
当然这在2017年考纲中有明确规定,但是因为考生阅读量的增大,必然要对整个试卷题型和题目数量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文学类文本减少一道主观题,实用类文本增加一道客观选择题,只保留一道问答题。
当然,实用类文本一摆往年人物传记类的考察,改为在比较中认识中国电视纪录片运用和发展的话题,同时采用多篇非连续文本的组合也是较往年明显不一样的。
这种变化虽然只是一个局部调整,但盘活了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全局,既扩展了调整客观题与主观题比例的空间,也利于命题在考查方式上更为灵活多变,从而提升试题的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与区分度。
古诗文阅读这块,诗歌鉴赏以一道客观题和一道在主观题呈现,名句名篇默写上也做了适当的调整,今年是两道题共计5分。
虽然高三复习中针对这一方面考生早已熟悉,但是客观上来讲,对学生的临场考试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影响。
另外,语言文字运用这方面,第19题和第21题也是近几年没有出现的题型,特别是第21题比较新颖,通过寻找“推断中存在的问题”对考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从“稳”的方面来看,虽然2017年语文试题因为存在预期的变化,大家也充满着期待,但是仔细阅览也会发现,“变”的更多的只是形式,而对考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素养、语文这一人文性和工具性学科的考察的依然是整个试卷的着眼点。
比如社科类文本《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选段,考察的是学生对于气候与环境、气候与社会、气候与人类等的关系,文学类文本考察的是永恒的人性美以及相应的人生道理等。
2017年全国卷(1)语文作文解析

(4)目的要求:写一篇文章 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5)角度要求:要求选好关 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 “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并不是 随机的、凌乱的。考生要从选 择的关键词中,提炼出各个关 键词的最大公约懂材料
:来华留学生关注中国的关 键词,有十二组。
:这十二组关键词的关系— —指向对中国的认识。
“移动支付”“共享单车”:新生事物 不断涌现的中国 “京剧”“广场舞”:传统与流行并 放异彩的中国 “食品安全”“空气污染”:现实严 峻的中国 “美丽乡村”“空气污染”:美好蓝 图与现实挑战并存的生态中国 “共享单车”“美丽乡村”“移动支 付”:低碳、绿色的生态中国……
(2)为什么 1.来华留学生为什么关注这些“中国关 键词”? 2.来华留学生为什么关注这么多“中国 关键词”? 3.这些关键词为什么受到来华留学生的 关注?……
2017全国卷(1)作文解析
一、读懂要求
• 任何写作都面临着以什么角色、 对谁、为什么、写什么、用什 么方式写等交际语境问题。
(1)话题要求:请从中选择 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 识的中国。 (2)角色要求:“你”——高 中毕业生、中国青年。 (3)读者要求:显性读者— —外国青年;隐形读者—— 阅卷教师。
(3)怎么做
如何借助这些关键词,建设一个更美好的 中国?
如何通过这些关键词,认识一个更真实的 中国?
4.审出道理
中国的繁荣发展,引起了来华留学生 的关注。 中国的繁荣发展,表现在传统文化在 现代中国焕发出生机,表现在自信、 开放、包容的大国情怀,表现在衣食 住行诸方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迅 猛发展……
三、确定立意 根据以上分析,自主选择角 度,向外国青年呈现你所认 识的中国。总之,考生要用 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向外 国友人,讲中国的故事
2017年新课标全国高考卷I作文评析

2017年新课标全国高考卷I作文评析作者:韦存和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年第12期2017年全国卷I作文试题是一道典型的“交际写作”文题,有关中国的十二个关键词的有机组合,给学生作文提供了选择的多种可能。
抓住文题特征和要求,增强读者意识,明确写作任务,选择耀眼的中国元素,借助情境的精心创设、材料的精心组织、波澜的精心设置,以雍容的中国气度,我们可以演绎出精彩的中国故事。
【真题回放】2017年新课标全国高考卷I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試题特点】2017年新课标全国语文高考卷I作文题与以往相比,既有传承又有创新,读来令人眼前顿生光华。
其试题具体呈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题型方面:延续了任务驱动式的作文命题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真写作。
近年来,全国语文高考卷I的作文题在材料作文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任务驱动型作文(亦称“交际性写作”)的命题形式。
这是因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往往会设置比较具体的写作情境,有明确的写作任务,考生必须要有对象感、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纠正考场作文“假、大、空”的偏向,从而改变议论文写作中常见的空思辨、伪思辨的弊病以及考试中屡见不鲜的套作现象。
2016年的高考卷I的作文题是要求学生通过漫画材料,完成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任务驱动不够明显。
而2017年的作文题则是明确延续了2015年“给违章当事人或女儿或警察写一封不少于800字的信”的这种任务驱动的作文命题形式,进一步引导考生平时要多练习,考试要进行真写作。
2017年高考卷I的作文题如果认真分析的话,审题的难度不大,它的读者对象非常明确,写作目的非常明晰,写作要完成的任务非常具体——“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I作文指导

2017高考全国卷I作文【题目】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到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题目分析解读】1、审题指导这是一道近两年来流行的作文类型---任务驱动型作文。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同志在2015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指向全国卷,与过去非全国卷考查的作文有明显区别。
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
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不能脱离这些任务。
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材料主要有三个要完成的任务:“从中选择两到三个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2、立意指导通过审题我们得出了三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其中,“从中选择两到三个关键词”是具体的要求,从材料中的12个关键词选择两到三个,不能多也绝不能少。
少至1个就成话题作文,多了就容易面面俱到而难有重点。
但这个要求相对简单,相信大部分同学能把握好。
立意的重点在于:“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这意味着所选的关键词之间必须要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这就要求在立意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步骤。
一是弄懂各个关键词的内涵,要真正读懂。
二是进行组合分类,长城、京剧、大熊猫、中华美食所代表的应该是古老的中国文明,是中国的文化符号;共享单车、高铁、移动支付所代表的应是现代中国文明,是中国的科技符号;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美丽乡村所代表的是发展中的中国,是严峻的社会现实。
三是形成中心观点。
不管怎么选择和组合,文章一定要形成一个中心观点,而且最好能体现出题者的用意。
高考作文坚持“立德树人”,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这是作文必须立足的基本点。
2017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表达与接受——全国卷1作文审题谈

2017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表达与接受——全国卷1作文审题谈2017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表达与接受——全国卷1作文审题谈2017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表达与接受——全国卷1作文审题谈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真题回放: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字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字,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写作是由表达到接受的过程。
表达一定程度上由接受规定与限制。
2017年全国卷1作文题,将表达与接受融合在一起,要求从来华留学生所的中国关键词中选两三个来呈现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一方面是呈现所认识的中国,这是表达的基本内容,呈现二字表明需要有感性的内容:场景(画面)、镜头(细节)、人物、事件、现象等,认识二字则表明所表达的内容要有理性的色彩,或溯源寻因,或由表及里,或由情及理等。
另一方面,接受的对象是外国青年,目的是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在表达时,我们不能不顾及接受。
如何顾及呢?可以预设外国青年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只知现实,不知历史,尤其不知过程等等。
表达与接受在全国卷1作文题中结合为读懂中国。
这里的读懂,可理解为从茫然不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解,还可理解为由表层了解到深层了解。
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是表达的根本目的,接受者的实际状况是较为如下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从这些兴趣点出发,选择两三个关键字来呈现,这是全国卷1作文写作策略的提示。
要理想的表达,就要善于选择与发掘。
所谓善于选择,指的是选写我们熟悉了解的,选利于同外国青年沟通交流的,而且要选有关联的二至三个;所谓善于发掘,指的是或横向联想延伸,或纵向深入挖掘。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评析

3.逆向勾连
• 长城、一带一路,由长城具有防御功能但民族 积贫积弱入笔,过渡到当今中国以更加开放和 包容的心态走向世界,体现民族自信; • 空气污染美丽乡村,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美丽 3.逆向勾连 乡村建设情况,介绍中国治理空气污染的坚定 决心,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民族价 值共识; • 共享单车空气污染,中国近年来的空气污染让 外国人谈霾色变,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每一位国 人的努力,绿色出行,就是每个人力所能及的, 而且每一位中国人也愿意为减少污染做出贡献。
命题特点
• 1.从内容看:从对内的个人情怀、反思、内心修 为变成了对外的思考现实。 • 2.从范围看:从微观谈某个具体的角度或者某个 特定的领域到宏观角度看时代总体特征。 • 3.从文体看,也比较自由,可议论、可叙事,打 破了之前侧重议论的命题方式。 • 4.从写作角度看,都有话可写,不存在看不懂材 料,出现审题障碍,比较公平。
2.“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 • ‚帮助外国青年‛强调的是写作的对象感。 ‚外国青年‛可以是一个泛称,也可以是自己预设 的个体,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帮助他们 ‚读懂中国‛。 • ‚读懂中国‛,首先写作者要了解中国,用 ‚两三个关键词‛体现考生视野下的中国:历史悠 久、科技进步、发展迅速、生机勃勃、热情好 客……‚读懂‛可理解为从茫然无知到初步了解, 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解,而如何理解 并落实‚帮助‛,则与预设读者类型相关,也会影 响立意的深度、写作的难度。
4.“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 “选好角度”,需要从选择的词语组合判 断;“明确文体”需要考生带着强烈的文体意 识写作,即必须选择议论文、记叙文、散 文等文体中的一种写作,不能写成“四不 像”的文章。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表达与接受——全国卷1作文审题谈
2017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表达与接受——全国卷1作文审题谈语文追梦人
2017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
表达与接受——全国卷1作文审题谈
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
真题回放: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字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字,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
写作是由表达到接受的过程。
表达一定程度上由接受规定与限制。
2017年全国卷1作文题,将表达与接受融合在一起,要求从来华留学生所的中国关键词中选两三个来呈现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一方面是呈现所认识的中国,这是表达的基本内容,呈现二字表明需要有感性的内容:场景(画面)、镜头(细节)、人物、事件、现象等,认识二字则表明所表达的内容要有理性的色彩,或溯源寻因,或由表及里,或由情及理等。
另一方面,接受的对象是外国青年,目的是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在表达时,我们不能不顾及接受。
如何顾及呢?可以预设外国青年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只知现实,不知历史,尤其不知过程等等。
表达与接受在全国卷1作文题中结合为读懂中国。
这里的读懂,可理解为从茫然不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解,还可理解为由表层了解到深层了解。
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是表达的根本目的,接受者的实际状况是较为如下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从这些兴趣点出发,选择两三个关键字来呈现,这是全国卷1作文写作策略的提示。
要理想的表达,就要善于选择与发掘。
所谓善于选择,指的是选写我们熟悉了解的,选利于同外国青年沟通交流的,而且要选有关联的二至三个;所谓善于发掘,指的是或横向联想延伸,或纵向深入挖掘。
这里笔者作些选择与发掘:
(一)二元选择与发掘
1、长城京剧——古老文明的中国
发掘:
长城是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
中国除了长城可引以为豪,还有故宫、十三陵等皇室建筑及园陵,还有大雁塔、小雁塔等佛教建筑,还有苏杭的园林景观,还有散布各地的中国十大民居。
从军事意义上来说,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从文化意义上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长城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历代的中华文人名士及国际人士;从精神意义上来说,长城是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
京剧是国粹,是文化瑰宝。
我国除了京剧,还有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四大戏曲剧
种。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长城京剧见证着中国悠久的建筑史和戏曲史,见证着中国人的建筑智慧与文化智慧。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的中国,长城京剧仅是代表,还有更多的辉煌的文明,比如外国青年可能听说的我国的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
2、高铁移动支付——现代开放的中国
中国高铁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技术之新,创新力度之大,令世界瞩目,国内有四横四纵,现在正走出国门,圆梦世界。
移动支付又叫支付,属于电子支付的一种,是电子商业与移动通信技术、无线射频技术、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的产物。
无论是高铁,还是移动支付,都体现出科技力量。
中国属于发展中的大国,科技创新是我们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是我们不变的政策。
中国将融入世界,世界也将走入中国。
高铁是中国制造的代表,更多的中国制造开始走向世界;移动支付代表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将在现代科技时代有更多的作为。
目前马云的支付宝算是一大创举。
3、中华美食广场舞——文化丰富的中国
中国是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度,中华美食代表着舌尖上的中国,广场舞则代表着中国当下的民间文化。
中国是旅游的理想国度,吃喝玩乐,样样不缺。
享受劲味十足的旅游同时,实是享受多彩的文化。
4、共享单车移动支付——低碳时尚的中国
共享单车移动支付都是现代时尚,前者是新型共享经济形式,后者是新型账务支付形式,好处是快捷低碳。
低碳出行,低碳消费等,意味着低碳生活。
时尚不低碳,不叫时尚。
城市公共服务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
5、一带一路、大熊猫——和平友好的中国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它是我国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一种中国智慧行动。
大熊猫是中国国宝,是中国特有物种,是中国与世界友好交流的桥梁。
6、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绿色环保的中国
中国致力于环境治理和百姓食品安全保护,力求打造一个绿色环保的国家。
7、京剧与广场舞——雅俗共存的中国
中国不仅保护国家文化,也积极倡导民间文化。
8、熊猫与长城——和平反战的中国
熊猫是和平的象征,中国不称霸,中国求和平,中国反对强权,反对侵略。
(二)多元选择与发掘
1、一带一路、大熊猫、高铁——开放的中国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国策。
熊猫外交,赢来的是友好与和平,一带一路和高铁,则是为了合作共赢,打造世界命运共同体。
2、共享单车、空气污染、食品安全——低碳环保的中国
3、中华美食、美丽乡村、长城——重旅游的中国
如上选择,都是求同的糅合性的思考。
还有其他的反叠式选择组合,如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
总的来说,这篇作文的表达可以说中国的传统与崭新,也可以讲中国的美丽和忧伤,还可谈是中国的现状与未来。
要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不能一味地夸赞,还要谈中国的问题与现象,还要谈中国遇到的考验与挑战,更为重要的是谈中国努力的过程与完善的必要。
一句话,表达要体现一个中国人的态度、立场与品位,还要考虑与外国青年的共识之处,要从情与理上让外国青年信服。
至于外国青年可接受的表达方式也要考虑,最理想的是具有互动感的现代书信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