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和议题解释对探究的重要性
视觉框架分析:图像研究的框架视角及其理论范式

视觉框架分析:图像研究的框架视角及其理论范式一、概述随着视觉文化的崛起和图像传播的普及,视觉框架分析已成为图像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兴且重要的议题。
传统的框架分析多关注于文字和语言层面,而视觉框架分析则试图从图像的视角切入,打开框架分析的视觉向度。
本文旨在探讨视觉框架分析的理论内涵、意义机制及其回应现实议题的可能性与想象力。
视觉框架分析,作为一种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不仅拓宽了我们对图像认知和理解的边界,也为我们解读图像背后的文化、社会、政治等复杂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
它通过对图像中的视觉元素、构图、色彩、光影等进行分析,揭示出图像所传达的信息、情感和观念,进而探究图像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视觉框架分析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视觉语法理论、视觉修辞理论和视觉思维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视觉框架分析提供了认知结构、意义法则和意义结构等方面的支撑。
同时,视觉框架分析也借鉴了修辞学、符号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全面、深入地解析图像的内涵和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视觉框架分析可以应用于多种领域,如广告、媒体、艺术、社会科学等。
通过对图像进行视觉框架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图像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和行为,揭示图像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复杂因素,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视觉框架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的图像研究方法,不仅拓宽了我们对图像的认知和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来解读图像背后的复杂因素。
在未来,随着视觉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图像传播的不断普及,视觉框架分析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提供有力支持。
1. 介绍视觉框架分析的概念与重要性视觉框架分析,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正在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它主要关注于如何通过视觉元素来构建、解读和理解图像信息,从而揭示出隐藏在图像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影响力。
在这个过程中,视觉框架被视为一种认知结构,它帮助人们理解、分析和解释视觉信息,进一步影响人们的感知、态度和行为。
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探究

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探究一、议题式教学的重要性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但对于这些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并不一定跟得上。
而思想政治课程正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
议题式教学可以突破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政治和伦理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判断能力。
通过选取具有时代性和社会影响力的议题,教师可以将课堂变成一个思想碰撞和讨论的平台,让学生在批判中成长,在辩论中锻炼自己的见解和态度。
在进行议题式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选取符合高中生认知水平和社会实际的议题,以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比如网络文化、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
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影响力和挑战性的议题,比如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冲击、新媒体对传统价值观念的颠覆等。
这些议题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让他们接触到真实世界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培养他们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在进行议题式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入议题,让学生从具体案例中了解到议题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不同的观点。
可以通过阅读、辩论和写作等方式来扩展学生对议题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进行讲座和交流,让学生接触到更加专业和深入的分析和观点,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和思维。
在进行议题式教学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以期了解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评价可以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和考试表现等多个方面。
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于议题式教学的态度和收获,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不断地评价和改进,可以使议题式教学真正发挥出其激发学生思想和启迪学生智慧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议题式教学实践意义(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革。
在众多教育改革措施中,题目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题目式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题目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题目式教学实践的意义。
二、题目式教学实践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题目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思考。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题目引导,自主寻找答案、解决问题。
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题目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题目引导下,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这种实践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题目式教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通过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题目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
4. 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题目式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辅助者。
这种转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使他们更好地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促进教育公平题目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打破传统教育中的“一刀切”现象,促进教育公平。
6. 适应社会需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题目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结论题目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具有诸多实践意义。
通过题目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育公平,适应社会需求。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有哪些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有哪些课题研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推动学科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推动学科发展课题研究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课题研究,研究者能够深入研究特定领域的知识和问题,发现新的规律和现象,拓展学科的边界,推动学科的发展。
课题研究有助于增加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科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解决现实问题课题研究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寻求解决方案。
通过课题研究,研究者能够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原因,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课题研究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三、培养创新能力课题研究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关键问题,开展深入调查和研究,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思路。
课题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研究者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提高科研水平课题研究有助于提高科研水平。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撰写合格的研究报告和论文。
课题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研究问题,提高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五、传承学术思想课题研究有助于传承学术思想。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深入学术文献,了解学术前沿和历史传统,掌握学术规范和方法。
通过课题研究,研究者能够对学术思想进行传承和发展,推动学术进步和学术传承。
总之,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推动学科的发展,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水平,还有助于传承学术思想。
课题研究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形式,对于推动学科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课题研究,积极参与其中,为学科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多文本阅读确定议题的策略探析

多文本阅读确定议题的策略探析作者:苑蕾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08期多文本阅读教学中的议题是教学的起点,是组文的线索,也是教学的依据。
就目前多文本阅读教学研究而言,多文本阅读教学理论建构并不充分,议题的选择存在随意性,缺少系统性,没有形成可推广的研究策略。
而对确定议题策略的探究,有利于完善多文本阅读教学理论研究,推动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的发展。
一、议题的概念和特点多文本阅读中的“议题”,就是一组选文中所蕴含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讨论的话题,也即多个文本进行组合、讨论的关联点,一组选文中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议题。
“议题是群文阅读区别于传统单篇阅读的最重要特征之一,议题是群文阅读的灵魂,是群文阅读的出发点、归宿和内在逻辑支撑”。
“议题”不同于“主题”,在多文本阅读中并不拘泥于一个主题,议题既以理解内容、情感表达等为目标,又聚焦于思维方式、阅读策略方面,包括人文主题。
相对“主题”而言,“议题”的范围更大,它可以包括“主题”。
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把多个文本看成一个阅读整体,由师生研读、学生自主阅读完成集体建构,关注阅读的生成性。
因此设置的议题要具备可议论性、开放性、比较性、迁移性、递进性等特点。
可议论性是要给学生思考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形成不同见解。
从而培养学生重整信息、拓展延伸、点评鉴赏、再创造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开放性是指可以对议题进行多元化理解,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回答议题、阐述观点。
比较性,是多文本阅读议题的突出特点,学生对同一议题的多文本进行比较,能够分析其异同点,发现特征及规律。
迁移性,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将阅读中获得的方法,迁移运用到其它文章的学习中。
例如张云佳老师在进行“干谒诗”的多文本阅读中,围绕三个议题“阅读干谒诗的方法”“干谒诗的异同比较”和“位卑言轻亦峥嵘”展开,在第一个议题环节中,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第一首干谒诗,然后用阅读的方法分小组自主合作阅读其它几首干谒诗。
大概念统整下的项目化学习探究

大概念统整下的项目化学习探究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概念统整下的项目化学习探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本文将探讨大概念统整下的项目化学习探究的意义和必要性,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如何实施这种学习方式,最后总结其主要观点和结论。
大概念统整下的项目化学习探究是一种以大概念为引领,以项目化学习为主要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强调学生在项目化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概念统整下的项目化学习探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等关键能力,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好地说明大概念统整下的项目化学习探究如何实施,我们选取了一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这个案例涉及到高中化学课程中“物质结构与性质”这一大概念,学生需要通过项目化学习探究,深入理解物质结构的奥秘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在案例中,教师首先确定了项目主题为“探究不同材料的结构与性质”,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分配不同的任务。
小组内的学生通过分工合作,搜集资料、制定方案、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最后呈现研究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还锻炼了科学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概念统整下的项目化学习探究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成果展示,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总结大概念统整下的项目化学习探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我们认为这种教育模式对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以下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成果展示,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以大概念为引领,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学科知识体系。
新课程理念下探究式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理念下探究式教学之我见长汀一中丘红英教学改革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课堂教学。
那么,应该怎样展开探究性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不同看法与争论,本文根据我个人的一些学习与思考,与大家共同探讨。
探究性教学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多样,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实际还是以班级上课为主,所以只能是以主修课为主,校本课程为辅;以课堂教学为主,课题研究或其他探究活动为辅。
因此要实行教学改革,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
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仍旧停留在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的阶段。
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
为应付考试,一字写十遍,一题算十次,一卷定乾坤。
读死书,死读书。
尽管有改革的大环境,但课堂教学依然“我行我素”。
可见,课堂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必须努力创建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形成良好的科学基本素养。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对大量物理事实、现象进行科学探究和概括的一门自然科学。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实验探究为核心,推出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评估。
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探究

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探究【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探究课题。
本文首先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议题式教学的定义和特点。
随后介绍了如何开展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并探讨了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
从前景和挑战的角度对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意识,但同时也面临着教师培训、教材编写等方面的挑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教育、地位、传统教学、问题、定义、特点、实践、探索、前景、挑战1. 引言1.1 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探究的重要性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是一种探究性教学方法,通过选取具有争议性和社会关注度的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判断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社会和时事的理解和关注度,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和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议题式教学因其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被认为是一种更适合当代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
探究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的重要性,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2. 正文2.1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在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期,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評核發展部高級經理盧家耀
(《信報通識》於2015年9月30日刊載本文)
概念和議題解釋對探究的重要性
上文談到為獨立專題探究訂題目時有什麼要留意,今次集中談談B、C兩部分,即「相關概念和知識」與「深入解釋議題」的要求。
我們先談談概念對整個議題探究的重要性,再解說同學在B、C部分應做什麼。
議題探究的重點在於對議題本質的理解,例如上文提及的舊區建築物應保留或拆卸重建的議題,其爭議的本質可能是文化承傳、發展與保育,與社會資源運用的恰當性等概念層面的核心課題。
能掌握和恰當運用概念,有助我們理解議題爭議或討論點的本質。
在獨立專題探究方面,我們需要的不是概念詞的一般性詞語解釋,而是概念在探究的作用和意義。
現在讓我們戴上「概念眼鏡」,看它如何在探究發揮功效。
一、發現議題爭議的本質。
例如「保留」香港舊建築物是否等同「保育」?「保育」在多大程度上有助文化承傳和加強社會歸屬感?當我們在A部分定出探究的焦點和焦點問題時,實際上還未完全肯定這些焦點問題的恰當性。
「概念眼鏡」有助進一步檢視焦點問題能否帶領我們作聚焦的探究。
二、多角度和批判性分析。
在探討是否保留舊建築物時,爭議點可能包括物業的擁有權、誰的責任、用誰的錢來保育和維修等。
「概念眼鏡」讓我們看到保障私有產權、社會公帑的運用、文化承傳中市民和政府的角色,與保育成本和社會效益等不同方面的探討,有助找出不同探究角度作有條理的分析。
三、收集相關資料。
「概念眼鏡」幫助我們看到探究角度,我們便知道應找尋什麼類別和多少資料來進行探究。
例如文化承傳的效果難以量化,我們可能需找尋質性的資料,例如專家、政府、相關委員會或團體的觀點、市民大眾的看法,和其他地區的相關經驗等。
同學須在B部分指出相關的重要概念,並解釋這些概念與探究題目的關係,和對探究起什麼作用,而非單純作概念詞的詞語解釋。
此外,視乎題目需要,同學也須指出與題目相關的基本知識和事實資料,例如重要詞彙、簡單的時序或相關研究結果等,但不宜長篇大論。
概念讓我們理解所探究的議題的本質,並知道應從什麼角度和找尋什麼資料,所以同學也須在這部分說明資料搜集的方法和原因。
C部分「深入解釋議題」是針對探究議題的焦點和需要,以及為要找出的探究成果,對所定的議題作整全的整理及分析。
經過A、B兩部分的工作,我們便能在C部分說明所探究的議題的性質,有什麼和為什麼出現討論和爭議,再聚焦和深入地解釋探究題目,例如在屬私人物業的保育議題上,爭議是政府應否用公帑購買具保育價值的私人物業。
為此,我們要指出在這議題上有什麼不同的重要持份者或不同觀點,他們有什麼和為什麼有不同的價值觀與取態。
這部分不只是資料或意見的陳述,而是運用B部分的概念和知識,把問題或爭議作概念化的解釋,從而突顯議題的本質,例如私人擁有的舊建築物應否和如何保留,其中一個重要的討論是保障私有產權與社會大眾利益(如集體回憶和文化承傳)。
B和C兩部分的工作讓我們對議題和資料有充分理解,從而作出明智的判斷、結論和論證,即是D部分要做的工作,也就是獨立專題探究的最後一個部分,這將留待下篇分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