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陆地与海洋的变迁 第1课时 教案(粤教版七年级上)

合集下载

粤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第3章 陆地与海洋word教案(1)

粤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第3章 陆地与海洋word教案(1)

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一、学习目标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课标解读: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变化。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地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3、在图上记住世界著名山脉和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和位置。

4、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成因。

重点:(1)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2)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主题一:沧海桑田传说东汉仙女麻姑,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

麻姑曾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

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了吧!”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

其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

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现象。

(一)读以上资料,思考回答:1.“沧海桑田”原意是指变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的变动和海平面的,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此外,人类的活动,例如等,也会引起的变化。

世界上著名的低地国家,有一半以上的土地就是人造陆地。

2.由此可见,“沧海桑田”的变化有自然原因引起的,也有人工改造而形成的。

请分别举出一个例子加以说明:①自然原因形成:②人工改造形成:(二)时光倒流:请猜想下面地理事物的过去是怎样的,并写出变化过程和原因。

1.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变,原因:。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一些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变,原因:。

3.广州市郊七星岗发现海蚀地貌,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变,原因:。

4.日本面积狭小,为了解决争地矛盾,工业大多分布在沿海,日本也成为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 了解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 - 掌握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 - 掌握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影响因素。

2. 教学重点•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思考海洋和陆地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完成综合性作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PPT、教学书籍、活动题等;•学生准备:学生教材、笔记等。

5.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PP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原因。

(2)知识讲解•分别讲解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及变迁过程;•分析海洋和陆地的变迁原因,引导学生思考。

(3)案例分析•讲解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因素。

(4)小组合作•分组提出影响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因素;•通过小组讨论发现共性和差异;•分享小组讨论结果,互相学习。

(5)总结•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总结课程要点并布置作业。

6.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合作能力;•完成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思考能力。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能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和收获。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教学准备在教学准备中,应该准备充分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料,如PPT、教学书籍、活动题等。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较难讲解和学习,要将思路清晰。

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 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注意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例子分析和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可以自由分享和交流,激发出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发现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和不同的解决方案。

3. 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上,应该从多个层面上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第3章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粤人七上

《第3章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粤人七上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1. 掌握地球的海洋与陆地基本构造;2. 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变迁历史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 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理解:- 学生需仔细阅读《海洋与陆地的变迁》课文内容,理解并掌握地球板块构造、海陆变迁等基本概念。

2. 课堂笔记整理:- 学生需在课堂上做好笔记,课后整理成电子版或手写版笔记,重点记录海陆变迁的原理和实例。

3. 探究性学习:- 学生需选择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或地点,分析其海陆变迁过程,并绘制简单的地理示意图。

- 学生可结合历史资料、地图、现代地理现象等,进行跨学科综合分析。

4. 小组讨论与汇报:- 学生将分为小组,围绕“海陆变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进行讨论,并准备简短的汇报材料。

- 小组内成员需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讨论和汇报准备。

5. 家庭作业:- 完成一份关于“海陆变迁对环境影响”的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 短文需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分析。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内容须符合教学目标,重点突出,条理清晰;2. 阅读理解部分需标注重点内容及个人理解;3. 课堂笔记需包括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及个人补充内容;4. 探究性学习需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地理示意图需清晰明了;5. 小组讨论与汇报需有明确的分工和记录,汇报材料应条理清晰、言之有据;6. 家庭作业短文需结合所学知识,表达清晰、逻辑性强。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准确性、条理性、完整性以及个人见解的深度进行评价;2. 对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体现给予关注;3. 对学生在作业中展现出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评价和建议;2. 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解答和指导;3. 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新版粤教版.doc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新版粤教版.doc

3. 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3、了解海底地形概况和大陆架的经济意义。

2、知道版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版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L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

2.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出。

后人以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更,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二、讲授新课1、海洋变迁(1) 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也称为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

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

垂直运动,又称为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

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半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彖。

(2)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两类:.<1〉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

例如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陆的分裂和漂移,它们经历的时间尺度以百万年计。

〈2〉较快速的运动。

这种运动以年或小时为计算单位,如地极的张德勒摆动,能引起地壳的微小变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涨落,也使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固体潮,一昼夜地面最大可有儿十厘米的起伏;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荡,它既有径向的振动,也有切向的扭转振动。

2、海陆轮廓形成的两大学说(1)20世纪初,魏格纳首先对大陆漂移假说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他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圉。

最新粤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第3章 陆地与海洋》精品教案 (1)

最新粤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第3章 陆地与海洋》精品教案 (1)

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一、学习目标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课标解读: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变化。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地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3、在图上记住世界著名山脉和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和位置。

4、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成因。

重点:(1)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2)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主题一:沧海桑田传说东汉仙女麻姑,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

麻姑曾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

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了吧!”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

其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

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现象。

(一)读以上资料,思考回答:1.“沧海桑田”原意是指变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的变动和海平面的,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此外,人类的活动,例如等,也会引起的变化。

世界上著名的低地国家,有一半以上的土地就是人造陆地。

2.由此可见,“沧海桑田”的变化有自然原因引起的,也有人工改造而形成的。

请分别举出一个例子加以说明:①自然原因形成:②人工改造形成:(二)时光倒流:请猜想下面地理事物的过去是怎样的,并写出变化过程和原因。

1.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变,原因:。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一些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变,原因:。

3.广州市郊七星岗发现海蚀地貌,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变,原因:。

4.日本面积狭小,为了解决争地矛盾,工业大多分布在沿海,日本也成为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1 (新版)粤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1 (新版)粤教版

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 教学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教学设计一、沧海变桑田引入: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 “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海陆变迁师:地球上真的存在海陆变迁吗?都有哪些海陆变迁的例子?(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投影4)——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学生连线: 喜马拉雅山————地壳变动我国东部海底———海平面升降荷兰的围海大坝——人类活动【活动】师生活动师:地球上真的存在海陆变迁吗?都有哪些海陆变迁的例子?(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教案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教案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读图、活动、实验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注重观察、发现分析判断、实例检验的这一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专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二、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三、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四、课时:一节时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展示在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图片,提出问题:海洋生物怎么会出现在山上,它不是应该在海洋里吗?很可能这里以前是一块海洋,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变成了陆地,那么在这里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就不足为奇了。

也就是说海洋是可以变为陆地的,那陆地有没有可能变成海洋呢?那这种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现象,我们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沧海桑田,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更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其原来的意思就是海陆的变迁,这也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引入课题。

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讲授】沧桑之变的例子:1、(展示图片)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上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提问]: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阅读P40知识之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其自学能力。

2、(展示图片)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设计意图: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粤教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第3节 海湾与陆地的变迁》word教案 (1)

粤教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第3节 海湾与陆地的变迁》word教案 (1)

陆地的变迁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海陆变化和对火山、地震的认识。

教材以阅读材料引出海陆变迁现象和板块运动理论,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板块运动与地球海陆变化及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最后通过资料收集、漫画展示及角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地震灾害,掌握正确的防震避震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感知、实验、分析、归纳、表达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注重观察、发现、分析、判断、实例检验这一学习方法的培养,实现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读图、活动、实验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实现从单一认知方式向多元认知方式转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2)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利用板块运动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三、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

四、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五、教法建议1、建议教师最好用一系列令人信服的事实证明海陆在变迁。

2、在了解地震时可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来体验地震发生时应如何自救与互救(教师可以提供多种选择),让学生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六、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七、教学案例:导入新课: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为什么能够在高山之颠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
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掌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

3、掌握全球板块的名称,以及板块运动的方向。

教学重难点:
1、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

2、掌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地球每天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原来的海洋变成了现在的桑田,原来的桑田变成了现在的海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出示自学指导: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的?原因是什么?
3、板块构造学说的由来,板块运动的方向以及板块的名称。

四、学生阅读课本P40-42,教师巡视。

五、检测:
1、请个别学生回答1的问题,老师补充。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运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2、学生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变迁”。

3、请个别学生回答2的问题,老师点拨。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是因为非洲与南美洲在形状和许多生物的相同,逐渐发展成后来的板块构造学说。


4、个别学生回答3的问题,其他学生作补充。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构成: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

它们的运动方向参看课本P42的图3、17)
六、老师提问:
1、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
2、地中海会消失吗?为什么?
七、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八、师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九、检测:
1、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2、德国科学家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3、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由、、、
和、六大板块组成。

十、作业:
1、《地理图册》。

2、《地理练习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