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诗词五首《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赏析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
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
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
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
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
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
归园田居五首原文以及翻译陶渊明

归园田居五首原文以及翻译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原文以及翻译陶渊明陶渊明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
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全诗如下: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落一作:误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通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1.少:指少年时代。
适俗:适应世俗。
韵:本性、气质。
一作“愿”。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译文】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墟曲中一作:墟曲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郊野。
罕:少。
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
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
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②穷巷:偏僻的里巷。
鞅(yīng央):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
轮鞅:指车马。
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③白日:白天。
荆扉:柴门。
尘想:世俗的观念。
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④时复:有时又。
曲:隐僻的地方。
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诗赏析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xiàn)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简单赏析: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
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
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是《归园田居五首》的第三首。
作者陶渊明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当刘裕篡晋的时候。
他生在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的后人固有问题,但至少是他的近房裔孙;祖父做过太守。
作品原文: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作品注释:1、南山:指庐山。
2、稀:稀少。
3、兴:起床。
4、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5、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6、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7、狭:狭窄。
8、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9、足:值得。
但:只.10、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1、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作品译文:我在南山的山坡上种了些豆子,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
道路很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被打湿了不足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写作背景:《归园田居》为著名诗人陶渊明所作,一共5首诗歌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
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
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
作品赏鉴: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
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赏析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赏析《归园田居》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赏析,参考一下。
原文:归园田居·其三魏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
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
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
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
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
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
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译文和鉴赏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译文和鉴赏《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
即使我们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我们的内心深处。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译文和鉴赏,欢迎阅读。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原文种豆南山下27,草盛豆苗稀28。
晨兴理荒秽29,带月荷锄归30。
道狭草木长31,夕露沾我衣32。
衣沾不足惜33,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翻译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
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
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
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赏析《归园田居》第一首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
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
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
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
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
我们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出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东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翻译: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赏析: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本诗共分为两层。
第一层“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开头两句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
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
后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第二层“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
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
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出处、解释及赏析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出处、解释及赏析名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解释: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赏析:此句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描写了诗人归田园后的耕种生活,让读者感到淳朴自然,流露出诗人闲适安宁的心境。
原文:《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注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狭:狭窄。
草木长(cháng):草木生长得茂盛。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违:违背。
创作背景: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
本诗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鉴赏: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
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
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豆及豆子的生长情况。
“草盛豆苗稀”这句:说明庄稼的长势并不是很好,而主人也没有刻意经营,没有认真除草,表明作者并不是为了生计耕种;侧面表现出他的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境界,也反映出他不追求所谓“正道”而追求自然的无拘无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89~740) 作者简介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 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 樊)人。世称“孟襄阳”。以 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 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 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 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 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 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 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令人压抑的官场, 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 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 杂草比豆苗还茂盛。诗人只好每天早上到田间 清除野草,傍晚总是披着 月光、扛着锄头回 家休息。回家路上,田间小路狭窄,草木丛生, 露水沾湿了衣衫,可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 不以为苦,只希望自己的行为不违背自己的意 愿,并深深体味其中的乐趣。
总结: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 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 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 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 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 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李清照
李清照 : 号易安居士,南宋 杰出女词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 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 崇高声誉.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 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 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 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夫妇 避乱江南。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 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 凄苦孤寂度过了晚年。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 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 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注解】 ①中岁:中年。②道:这里指佛理。 ③家:安家。 ④南山:即终南山。 ⑤陲(chuí):边缘,旁边。 【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 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赏析: 首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倦俗世而信奉 佛教,晚年隐居在终南山边。指出“晚家南山 陲”的原因是“中岁颇好道”,引出下文。
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帝的话语 情意恳切的样子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仿佛我的梦魂回到了天帝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 说话,殷勤恳切地问我要回何方。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 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 到多么温暖啊!作者这么写,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客 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 的现实社会。她在若干年来的逃难生活中,多少事,凭 谁诉?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 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译文】有时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 有时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赏析:颈联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 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 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 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诗人又何尝 不是这样悠闲无忧呢?这一联最为人称道的是它表意简 洁,诗中有画,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近人俞陛云说: “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 片化机之妙。”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注释】 胜事:美好的事。
【译文】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 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赏析:颔联写了诗人悠然的隐居生活。“兴来” 是说随意而行,“每”是说常常这样做,“独”与 “自”两字,写出诗人自得其乐的心态,与诗人有着 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 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 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胜事”强调了这种生活的 快乐。在这里,诗人并未荡开笔墨细写所见之美景, 所遇之快事,但一个悠然自得的隐士形象已经出现在 读者面前了。
给下列颜色字注音 秽 huì
荷锄归 hè 草木长 zhǎng
归园田居
(东晋)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读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 我在南山下种豆, 草盛豆苗稀。 地里杂草茂盛豆苗稀少。 晨兴理荒秽,早起到地里锄野草, 带月荷锄归。黄昏时带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狭草木长,草木丛生使道路变狭窄, 夕露沾我衣。 露水打湿我的衣裳。 衣沾不足惜, 衣裳被打湿并没什么可惜,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中心思想
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面临烟波 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 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 予以援引之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练习题 1.描写洞庭湖的名句是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形成对偶的两组句子是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3.“欲济无舟楫”的本义是 想渡湖水而没有船只 比喻的是: 想做官而无人引荐
水气蒸腾,弥漫整个云梦大泽。波涛汹涌,几乎 要撼动了这座岳阳城。 赏析:“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波撼”衬托湖 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 与活力。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 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渡 船桨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指太平盛世 闲居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 居又觉愧对明君。 赏析: 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 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作官自己 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在盛世自己才华横 溢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 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 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 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 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望 徒 坐 端 欲波 气涵 八 洞 有 观 居 济撼 蒸虚 月 孟庭 羡 垂 耻 无岳 云混 湖 浩湖 鱼 钓 圣 舟阳 梦太 水 然赠 情 者 明 楫城 泽清 平 张 。 , 。 ,。 ,。 , 丞 相
归园田居
作者简介
元亮 , 陶潜 ,字______ 陶渊明,又名_______ 东晋 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 ____( 靖节先生”。又自称作 人称之为“_________ 五柳先生 ”。 “_________
〖教学目的〗:
一、朗读与背诵,读出节奏。
二、品味作者感情。 三、借助想象,再造意境。 四、体会意蕴,鉴赏名句。
1.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天、云涛、晓雾、星河、星星 ——雄伟壮丽 2. 上片哪些动词用得恰当,如何体现? “接”、“连”: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 的大雾自然的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 界。 “转”、“舞”:将人在风浪中的感受逼真的传递给 读者。
空有 回答 慨叹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见书 我告诉天帝,路途遥远而天色已到黄昏,即使我能 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 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 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 将上下而求索。” “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 独无依的痛苦感受。 “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 忧虑的神态。 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 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不满之情。有李贺《南园十三首》 中的“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之意。 两者象是对立,实则统一,是互为因果的。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 值:遇见。 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译文】 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 我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赏析:尾联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 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又是 偶然。“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 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 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 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读者了解王维的思 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 末 句点明主旨。 _____
2、“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陶 渊明有怎样的愿望?
不愿与世俗官场同流合污,为了能保 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 艰辛。
古 诗; •这首诗是五言____ 农家田园 生活; •这首诗是写____________
赏析
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
• 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指天空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 映。 • 赏析: 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 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 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 视野极为开阔。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终南别业 • 王维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走近作者
• 王维(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 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 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 称王右丞。王维的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 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 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 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 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 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称其“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 派的著名代表。
4.翻译“端居耻圣 明”: 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 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 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5.怎样理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 鱼之情。(寄托作者想入世却苦于无法入世,英雄报国 无门的无奈。也可指想要干某事,却因条件不允许,只 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做,自己在一旁羡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