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成语故事 苏教版
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三上上册课件8成语故事课件

1、菜市场有一些老板把烂虾放 到鲜虾中滥竽充数以高价卖出。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滥竽充数:①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 有才学的人群中欺骗别人;② 比喻以假 冒充真的,以次冒充好的; ③用来表示 自谦,说自己的水平不够,只是凑数而已。
2、不懂就要学,不能在大伙 儿里滥竽充数不懂装懂。 ( )
滥竽充数:①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 有才学的人群中欺骗别人;② 比喻以假 冒充真的,以次冒充好的; ③用来表示 自谦,说自己的水平不够,只是凑数而已。
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 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2.可是他(齐湣王)不要许多人一起吹, 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 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 禄。”
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滥竽充数:①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 有才学的人群中欺骗别人;② 比喻以假 冒充真的,以次冒充好的; ③用来表示 自谦,说自己的水平不够,只是凑数而已。
“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围观的人“问”了什么?
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戳你 的盾,会怎么样呢?”
楚国人张开结舌,说不出话来 了。他暗想:( )。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矛 ( 如果矛戳不穿盾,说明矛 ( ),盾( ) ,盾( ); )。
3、班长小红说:“这次被评为 文明班级,都是全体同学干出来 的,我不过是滥竽充数,挂个空 名而已。 ( )
联系生活说一说: 读了这两个故事,让你想到了 生活中的哪些人和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唉,这可
真是自相矛盾。
2._______________这不是滥竽充数吗?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三上语文10成语故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

自相矛盾续写(二)
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什么也没卖出去,回到家后,想:“为什么我没有把矛和盾卖出去呢?是因为我说话前不事先想好,前后抵触了,所以矛和盾都没有卖出去。”
于是,第二天他改变了思路,只把矛带到了集市上。这次和上次不一样,他大声叫卖起来:“快来看呀!快来看呀!我的矛最锋利,质优价廉,军队使用我的矛,打了许多的打胜仗!”他的叫卖声立刻吸引了许多人。他们过来观看、试用,果然他的矛很锋利,于是,大家都抢着出价,抢着买,很快他的矛就全卖光了。
自相矛盾续写(一)
这个男人回到家,非常失望,把白天的是告诉了他的老婆,他的老婆对他说:“我一直劝你,做生意要讲真话,不能骗人,你就是不听,这次是给你的一个教训。
今后,你做任何事情都要实实在在的,不然没有人再买你的东西了!”这个男人听了老婆的话后,深深地点了点头,下定决心,以后不论做什么都不再说假话了。
讲授新课
(一)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第一行生字(课件出示)
chǔgùruì
楚固锐
开展读字游戏。
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成语吗?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各抒己见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新改版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0 成语故事教案

10 成语故事课时自相矛盾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①又卖盾②。
[①开头交代了什么?]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句导读:这个楚国人在夸自己的盾。
][②从这个楚国人的话中,你觉得他的盾怎么样?]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③穿。
”[句导读:这个楚国人在夸自己的矛。
][③你觉得楚国人卖的矛怎么样?]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句导读:围观的人给楚国人出了个难题。
][④如果真的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你觉得怎么样?]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④,回答不出来了。
[⑤他为什么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段导读:楚国人卖矛又卖盾,夸矛又夸盾,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致。
知识讲解:①矛:长柄尖刀。
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②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剑的牌。
①开头交代了楚国人卖矛又卖盾。
②从楚国人的话中,我们感到他的盾是全天下最坚固的。
③戳:用硬物尖端触击,刺。
③从他对矛的夸口中,又感到他的矛是天下最锋利的矛。
④如果用他的矛戳他的盾,按说矛什么盾都能戳穿,该是能戳穿盾;但是他的盾又是“什么矛都戳不穿的”,结果就好办了。
④张口结舌:张着嘴说不出话,形容害怕或吃惊而惊呆了,也表示羞愧的说不出话来。
⑤因为他说的话相互抵触,前后不一致。
滥①竽②充数③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
[句导读:写齐宣王喜欢排场,叫人一起吹竽给他听。
][①开头交代了什么?]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句导读:讲南郭先生是怎么混进来的。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④。
[句导读:讲南郭先生装模作样,滥竽充数。
][②找出描写南郭先生吹竽动作的词语,想一下,南郭先生这样装模作样,怎么没有人发现呢?]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
[句导读:讲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成语故事第2课时苏教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如“亡羊补牢”的故事。通过讲述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吗?谁知道它的意思?”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如成语填空、成语接龙、用成语造句等,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强调易错点,提高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4.学生互相批改练习题,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成语及其背后的故事,总结成语的特点和用法。
4.举例说明“亡羊补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用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成语进行探讨,如“杯弓蛇影”、“掩耳盗铃”等。
2.各小组讨论成语的含义、用法和背后的故事,并做好记录。
3.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认真聆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给予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尤其是成语背后的故事及其寓意。
2.学会运用成语进行准确、生动的表达,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成语故事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如“亡羊补牢”、“杯弓蛇影”等,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成语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0成语故事

(三))年级(上)册(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表读几遍。
(2)结合上下文,读懂生词。
(3)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2、交流汇报:(1)开火车读课文(相机点评)(2)文中你读懂了哪些词?(重点理解腮帮、俸禄等词语)(3)课文只有一个自然段,你能把它读成两部分吗?并说说理由。
(板书:齐宣王齐湣王)(4)谁能把两部分的意思分别说一下吗?(5)把两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
1、过渡:同是南郭先生,为什么在齐宣王时,混得有滋有味;而到了齐湣王时,就只好逃走了?2、仔细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细细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讨论交流:(1)出示“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你读出了什么?(强调“总是”“许多人”“一齐”)△你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吗?(指名读——评议——齐读)(2)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 “混”字读出了什么?(3)出示:“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想象一下,他会怎么装?(练习说话)出示:“别人---------------------------,他就—————————。
”△尽管南郭先生装得像模像样,但内心还是不平静。
此时他的心情会怎样呢?(害怕担心紧张得意)△是啊,起先他可能是紧张害怕的,但他紧张也要装作不紧张,害怕也要装作不害怕,不会吹也要装作会吹。
△同学们,由这个“装”你想到了哪些词?(装腔作势装模作样)△南郭先生啊,你不会居然冒充会,这不是滥竽充数吗?△这样装着装着,居然没人发现,还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拿到俸禄后,南郭先生又会想什么?学按要求生自由读课文。
开火车读课文(指名说)把两部分的意思分别说一下。
仔细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细细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讨论交流:△读出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指名读)积极交流。
小学三年级语文成语故事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成语故事教案一、引言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能够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内涵与用法。
本教案将介绍几个适合三年级学生的成语故事,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二、目标与要求1. 目标:通过讲述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对常见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要求:学生能够听懂成语故事的大意,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并在适当的情境中正确运用成语。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成语故事一:“画蛇添足”故事梗概:从前,有个画家非常擅长画蛇。
他画蛇画得非常逼真,栩栩如生,但他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于是他决定在画蛇的脚下画上蛇的足,结果画完之后,画蛇就变得奇怪又不合常理了。
学习目标:理解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能够在适当的情景中运用。
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图片、实物或多媒体展示画家画蛇添足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成语的含义,鼓励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或简短的情景对话运用该成语。
2. 成语故事二:“守株待兔”故事梗概:从前,有个农夫在田地里砍树,砍到一半突然听到了兔子跑过的声音。
他觉得捉到兔子会很有趣,于是他决定不再干活,守在树旁等着兔子自己跑过来。
可是日复一日,他都没有等到兔子。
学习目标:理解成语“守株待兔”的意思,并能够在适当的情景中运用。
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图片、实物或多媒体展示农夫守株待兔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成语的含义,鼓励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或简短的情景对话运用该成语。
3. 成语故事三:“井底之蛙”故事梗概:从前,有只蛙一直居住在井底。
一天,它偶然听到了别的蛙谈论海洋的美丽和广阔,但这只蛙却无法理解,只认为井底就是整个世界。
它因此失去了进一步探索世界的机会。
学习目标:理解成语“井底之蛙”的意思,并能够在适当的情景中运用。
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图片、实物或多媒体展示蛙在井底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成语的含义,鼓励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或简短的情景对话运用该成语。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成语故事 苏教版

《成语故事》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同学听。
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哲理。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含义,能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在成语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注重成语积累。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含义,能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看图猜故事。
预设:狐假虎威、精忠报国、对牛弹琴。
2.谈话导入。
这些故事都是寓言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我国古代的成语故事。
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简介寓言及一般特点。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典故,一般都有出处。
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也有少于四个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等;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等。
不是四个字的成语在成语中占绝少数。
2.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出示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圈划生字、生词。
(3)遇到不理解的字词画下来。
三、读认生字,理解词语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你还认识他们吗?2.出示生字指读。
会认的字:楚国坚固锐利南郭滥竽充数腮帮俸禄会写的字:自相矛盾买卖夸口怎样宣传演奏逃走你还认识吗?夸口围观张口结舌自相矛盾演奏逃走南郭先生滥竽充数3.注音领读,去掉拼音朗读、齐读、开火车读。
四、朗读品味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认识成语的一般特点。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0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教案 2份和教学反思3份

10 成语故事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3.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三.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1)正确地认读生字词。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生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2)理解词语的意思。
夸口戳穿腮帮俸禄(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自相矛盾》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谁在说大话呢?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张口结舌”什么意思呢?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意思吗?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什么。
(三)精读《滥竽充数》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么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3.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2)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读一读,比较: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4.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一副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故事》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同学听。
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哲理。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含义,能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在成语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注重成语积累。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含义,能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看图猜故事。
预设:狐假虎威、精忠报国、对牛弹琴。
2.谈话导入。
这些故事都是寓言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我国古代的成语故事。
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简介寓言及一般特点。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典故,一般都有出处。
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也有少于四个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等;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等。
不是四个字的成语在成语中占绝少数。
2.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出示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圈划生字、生词。
(3)遇到不理解的字词画下来。
三、读认生字,理解词语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你还认识他们吗?2.出示生字指读。
会认的字:楚国坚固锐利南郭滥竽充数腮帮俸禄会写的字:自相矛盾买卖夸口怎样宣传演奏逃走你还认识吗?夸口围观张口结舌自相矛盾演奏逃走南郭先生滥竽充数3.注音领读,去掉拼音朗读、齐读、开火车读。
四、朗读品味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认识成语的一般特点。
(1)在朗读中想象文中的故事情节。
(2)注意读书的语气和坐姿,老师相机指导。
2.读《自相矛盾》。
朗读提示:读出楚国人夸张的语气和神态。
特别读好楚国人的语言。
3.读《滥竽充数》。
朗读提示:读出南郭先生的装模作样。
读好南郭先生的动作,想象当时的情景。
4.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朗读。
五、学写生字课文同学们读得真美。
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矛、盾、卖……”等8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矛、盾、卖……”等生字。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重点讲解“盾”平撇宜短,竖撇稍直,“目”略长;“夸”“大”伸展,挡住下面的“亏”;“怎”上下要紧凑,“心”略长”;“宣”上宽下窄,末笔横写长等。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4.巩固生字:抄写今天学的8个生字。
展示书写,跟课本上范例比较一下,看谁写得好。
可以先描后写。
六、巩固练习打开“基础训练-《成语故事》”,一起来闯关吧!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看拼音写词语。
自相矛盾买卖夸口怎样宣传演奏逃走2.认读词语。
夸口围观张口结舌自相矛盾演奏逃走南郭先生滥竽充数二、课文赏析(一)品读《自相矛盾》。
1.课件出示: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
预设:(1)矛:古代兵器,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头。
(2)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武器。
2.课件出示:找出楚国人夸口的句子。
预设:(1)理解词语:夸口。
(2)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3)这两句话什么意思?换个说法试试。
3.课件出示: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预设:(1)理解词语:张口结舌。
(2)多音字:结。
(3)换词语:那个楚国人________,回答不出来了。
(4)那个楚国人为什么回答不出来了?4.课件出示: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预设:比喻一个人的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相抵触。
(二)品读《滥竽充数》。
1.课件出示:滥竽充数预设:(1)理解滥、竽、充、数的意思。
(2)多音字:数。
2.课件出示: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预设: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一副会吹的样子。
3.课件出示:比较句子: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用“总是”说句话。
4.课件出示:后来南郭先生怎么又装不下去了?预设: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
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用“不要……而要……”说句话。
5.小组讨论:南郭先生准备混进去给齐宣王吹竽时;是怎么想的?他拿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时又是怎么想的?当南郭先生逃走时,他又是怎么想的?6.你能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预设: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三、拓展延伸1.说一说。
朗读课文,把这两个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说一说。
读完这两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联系生活,说说你对“自相矛盾”和“滥竽充数”的理解。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四、巩固练习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打开“阅读训练-《成语故事》”,一起来闯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