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成语故事 苏教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三上语文10成语故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

自相矛盾续写(二)
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什么也没卖出去,回到家后,想:“为什么我没有把矛和盾卖出去呢?是因为我说话前不事先想好,前后抵触了,所以矛和盾都没有卖出去。”
于是,第二天他改变了思路,只把矛带到了集市上。这次和上次不一样,他大声叫卖起来:“快来看呀!快来看呀!我的矛最锋利,质优价廉,军队使用我的矛,打了许多的打胜仗!”他的叫卖声立刻吸引了许多人。他们过来观看、试用,果然他的矛很锋利,于是,大家都抢着出价,抢着买,很快他的矛就全卖光了。
自相矛盾续写(一)
这个男人回到家,非常失望,把白天的是告诉了他的老婆,他的老婆对他说:“我一直劝你,做生意要讲真话,不能骗人,你就是不听,这次是给你的一个教训。
今后,你做任何事情都要实实在在的,不然没有人再买你的东西了!”这个男人听了老婆的话后,深深地点了点头,下定决心,以后不论做什么都不再说假话了。
讲授新课
(一)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第一行生字(课件出示)
chǔgùruì
楚固锐
开展读字游戏。
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成语吗?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各抒己见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苏教版】小学语文 三年级上册:10成语故事2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0 成语故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两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10 成语故事)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二、初读指导三、 1.布置课内预习。
四、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两个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五、(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六、(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七、(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八、(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九、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十、 3.检查自学情况。
十一、(l)出示生字词。
十二、楚国、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十三、(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十四、“楚”“数”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十五、(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十六、夸口:说大话。
十七、戳穿:刺穿。
(用实物进行演示)十八、腮帮:腮。
(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十九、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二十、(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二十一、指导书写二十二、“矛”注意与“予”不要弄混淆。
二十三、“演”左窄右宽。
右边注意宝盖头下的短横不要忘记。
二十四、四、布置作业二十五、 1.用钢笔描红、临写。
【苏教版】(新版)秋三年级上册语文:10成语故事教案2

成语故事教课目的: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
解课文内容,知道两个成语的意思。
依靠课文中详细的语言资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遇到启迪教育。
教课要点、难点:讲清成语故事中精粹的语句,揭露其比喻义。
增强朗诵和复述训练。
理解成语故事中包括着的深刻道理。
教课准备:投电影、教课挂图教课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露课题同学们,我们的脑筋里已经记了许多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日老师要和大家一同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10成语故事)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 ?(人们长久以来惯用的、简洁精粹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构成,一般都有出处)二、初读指导部署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两个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方法记着字音、字形。
朗诵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怀疑。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检查自学状况。
出示生字词。
楚国、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凑数、南郭先生请你谈谈哪些字音简单读错,要提示大家注意。
“楚”“数”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可以读成第三声。
启迪学生怀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经过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吹牛。
拆穿:刺穿。
(用实物进行演示)腮帮:腮。
(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 ,再鼓鼓腮帮)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资。
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矛”注意与“予”不要弄混杂。
“演”左窄右宽。
右侧注意宝盖头下的短横不要忘掉。
四、部署作业用钢笔描红、临写。
抄录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课时一、复习生字词填字成词。
自相() 盾()() 凑数张口() 舌1.二、精读《自相矛盾》2.自由轻声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新改版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0 成语故事教案

10 成语故事课时自相矛盾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①又卖盾②。
[①开头交代了什么?]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句导读:这个楚国人在夸自己的盾。
][②从这个楚国人的话中,你觉得他的盾怎么样?]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③穿。
”[句导读:这个楚国人在夸自己的矛。
][③你觉得楚国人卖的矛怎么样?]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句导读:围观的人给楚国人出了个难题。
][④如果真的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你觉得怎么样?]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④,回答不出来了。
[⑤他为什么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段导读:楚国人卖矛又卖盾,夸矛又夸盾,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致。
知识讲解:①矛:长柄尖刀。
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②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剑的牌。
①开头交代了楚国人卖矛又卖盾。
②从楚国人的话中,我们感到他的盾是全天下最坚固的。
③戳:用硬物尖端触击,刺。
③从他对矛的夸口中,又感到他的矛是天下最锋利的矛。
④如果用他的矛戳他的盾,按说矛什么盾都能戳穿,该是能戳穿盾;但是他的盾又是“什么矛都戳不穿的”,结果就好办了。
④张口结舌:张着嘴说不出话,形容害怕或吃惊而惊呆了,也表示羞愧的说不出话来。
⑤因为他说的话相互抵触,前后不一致。
滥①竽②充数③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
[句导读:写齐宣王喜欢排场,叫人一起吹竽给他听。
][①开头交代了什么?]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句导读:讲南郭先生是怎么混进来的。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④。
[句导读:讲南郭先生装模作样,滥竽充数。
][②找出描写南郭先生吹竽动作的词语,想一下,南郭先生这样装模作样,怎么没有人发现呢?]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
[句导读:讲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
2018年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0成语故事教案

2018年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0成语故事教案10瑕佹眰1.?2.鍥衡€濈瓑10鐩锯€濈瓑8?3.缁撳悎鐢熸椿瀹為檯棰嗘偀鍏朵腑閬撶悊锛?閲嶇偣闅剧偣1.浜嗚В,?2.鍒嗘瀽閲嶇偣鍙ャ€?璇炬椂?鑷?鐩?鐭?鐩?銆€銆€鍙ゆ椂鍊欙紝鏈変釜妤氬浗浜哄崠鐭涒憼鍙堝崠鐩锯憽銆俒鈶犲紑澶翠氦浠d簡浠€涔?]欎釜妤氬浗浜哄湪澶歌嚜宸辩殑鐩俱€俔[鈶′粠杩欎釜妤氬浗浜虹殑璇濅腑锛屼綘瑙夊緱浠栫殑鐩炬€庝箞鏍凤紵]滄垜鐨勭煕閿愬埄寰楀緢锛岄殢浣犱粈涔堢浘瀹冮兘鑳芥埑鈶㈢┛銆傗€漑鍙歌嚜宸辩殑鐭涖€俔[哄崠鐨勭煕鎬庝箞鏍凤紵][瑙夊緱鎬庝箞鏍凤紵]閭d釜妤氬浗浜哄紶鍙g粨鑸屸懀锛屽洖绛斾笉鍑烘潵浜嗐€俒鈶や粬涓轰粈涔堝紶鍙g粨鑸岋紝鍥炵瓟涓嶅嚭鏉ヤ簡锛焆細妤氬浗浜哄崠鐭涘張鍗栫浘锛屽じ鐭涘張澶哥浘锛岃嚜鐩哥煕鐩撅紝鍓嶅悗涓嶄竴鑷淬€?鐭ヨ瘑璁茶В锛?鈶犵煕锛氶暱鏌勫皷鍒€銆傚彜浠d竴绉嶇敤?鈶$浘锛氱浘鐗岋紝鍙や唬鍏靛櫒锛屾槸涓€绉嶉槻鎶よ韩浣擄紝鎸′綇鏁屼汉鍒€鍓戠殑鐗屻€?鈶犲紑澶翠氦浠d簡妤氬浗浜哄崠鐭涘張鍗栫浘銆??鈶?Е鍑伙紝鍒恒€?鐨勭煕銆?埑涓嶇┛鐨勨€濓紝缁撴灉灏卞ソ鍔炰簡銆?鈶?寮犲彛缁撹垖锛氬紶鐫€鍢磋?鈶ゅ洜涓轰粬璇寸殑璇濈浉浜掓姷瑙︼紝鍓嶅悗涓嶄竴鑷淬€?婊?鈶″厖鏁扳憿[鈶犲紑澶翠氦浠d簡浠€涔?]鏈変釜鍗楅儹鍏堢敓锛屼粠鏉ヤ笉浼氬惞绔斤紝涔熸贩浜嗚繘鏉ャ€俒鍙[曠嫭鍗楅儹鍏堢敓瀹虫€曢湶棣咃紝閫冭窇浜嗐€俔[?] 鐭ヨ瘑璁茶В锛?n鈥濓紝鎰忔€濇槸鈥滃亣鐨勶紝澶卞疄鐨勨€濄€??娆¤揣鍐掑厖濂借揣銆?鈶犲紑澶翠氦浠d簡鏃堕棿锛氭垬鍥芥椂鏈燂紝浜虹墿锛氶綈瀹g帇?у畼鍚忕殑鎶ラ叕銆?уㄤ竴璧峰惞鐨勫師鍥犮€?浠ラ€冭窇浜嗐€?1锛庤兘姝g‘銆佹祦鍒┿€佹?2剧敓瀛楋紝鐞嗚В?3锛庤兘鐞嗚В?鎻掑浘,骞荤伅鐗囥€?1.10?2.寮曞叆銆婅嚜鐩哥煕鐩俱€嬨€?浜ゆ祦棰勪範鎯呭喌銆?1.鐫€?锛???锛?锛夎瘑璁扮敓瀛?褰㈣繎瀛楁瘮杈冿細鍊间竴鐩?涔颁竴鍗?浜忎竴澶?锛?锛夋敞鎰忓瓧褰?鐭?鐨勭偣銆??2.鏌ヨ瘝鍏?瑙?:涓嶄竴鑷淬€?閿愬埄:澶氱敤鏉ュ舰瀹瑰櫒鐗╁皷鍒┿€佹湁閿嬭姃銆傘€€鍧氬浐:缁撳悎绱у瘑锛屼笉瀹规槗鐮村潖锛岀墷鍥猴紝缁撳疄銆?:湅銆傘€€銆€涓夈€佺簿璇汇€婅嚜鐩哥煕鐩俱€?1.璇句欢鍑虹ず銆婅嚜?殑锛燂紙鏉夸功锛氱煕鐩撅級璋佹潵浠嬬粛涓嬶紵鐩撅細鐩剧墝锛屽彜浠e叺?鏄傦紙鏉夸功锛?2.浣犳兂鐭ラ亾杩欎釜鏁呬簨璁蹭簡浜涗粈涔堝悧?閭h皝鎰挎у€涔? 3.鍗栫煕涓庣浘鐨勪汉浜嬫€庢牱璇寸殑锛燂紙璇句欢鍑虹ず锛氣€滄垜鐨勭浘鍧氬浐鐨勫緢锛岄殢浣犱粈涔堢煕閮借兘鎴充笉绌垮畠銆傗€濃€滄垜鐨勭煕閿愬埄鐨勫緢锛岄殢浣犱粈涔堢浘瀹冮兘鑳芥埑绌裤€傗€濓級浠栨槸4.鐨勪汉锛屼綘浼氭€庢牱鎯筹紵鎬庢牱璇达紵 5.鏂殑鐭涙潵鎴充綘鐨勭浘锛屼細鎬庝箞鏍峰憿锛熲€濓級 6.鎷撳睍锛氬悓瀛︿滑鎯充竴鎯筹細濡傛灉鐪熺敤妤氬浗浜虹殑鐭涘幓鎴充粬鐨勭浘浼氬彂鐢熶粈涔堬紵7.锛堝洜涓轰粬璇寸殑璇濈浉浜掓姷瑙︼紝鍓嶅悗涓嶄竴鑷淬€傦級8.鑹叉妸璇炬枃璇讳竴璇伙紝鍦9.閫氳繃瀛︿範璇炬枃锛岀湅浜嗗悓瀛︿滑鐨勮〃婕旓紝浣犳槑鐧戒簡浠€涔堥亾鐞嗭紵鑷达紝鍓嶅悗涓€鑷达級鍥涖€佸垵璇嗗彜鏂囷紝婵€鍙戝叴瓒?1.鎴戜滑鐭?2.紙璇句欢鍑虹ず锛?鈥滃惥鐩句箣鍧氾紝鐗╄帿鑳介櫡涔熴€傗€濆張瑾夊叾鐭涙洶锛氣€滃惥鐭涗箣鍒╋紝浜庣墿鏃犱笉闄蜂篃銆傗€濇垨鏇帮細鈥滀互瀛愪箣鐭涳紝闄峰瓙涔嬬浘锛屼綍濡傦紵鈥濆叾浜哄紬鑳藉簲涔熴€?1.甯堣寖璇汇€?2.?鎴充笉绌库€曗€曗€曗€曠浘鍧氬浐鐭涗笉閿嬪埄鐩镐簰鎶佃Е鍓嶅悗涓嶄竴鑷?鎴冲緱绌库€曗€曗€曗€曠煕閿嬪埄鐩句笉鍧氬浐銆€銆€1.嗗厖鍒嗗皧閲嶅?€?2.,??娉ㄦ剰鍦堢敾鍑??1.鐪嬫嫾闊筹紝鍐欒?z矛xi膩n锟斤拷m谩o d霉n ku膩k菕u z臎n me m菐i m锟斤拷i 锛堣嚜鐩?鐭?鐩?锛?锛堝じ鍙o級锛?鎬?涔堬級锛堜拱鍗栵級 2.鎶勫?澶稿彛寮犲彛缁撹垖 3.褰㈣繎瀛楃粍璇嶃€?鍊硷紙鍊兼棩锛?鍗栵紙涔板崠锛?澶?锛堝じ鍙?锛?鐩撅紙鐭涚浘锛?涔锛?浜忥紙鍚冧簭锛?1.浜嗚В?2.??1.э紝璇磋 2.浠?鏉夸功锛氭互绔藉厖鏁般€?3.瀛楀吀鐞嗚В?浜浜ゆ祦棰勪範鎯呭喌銆?1.鐫€閲嶆彁绀哄瓧闊炽€佸瓧?锛??娉ㄦ剰璇诲噯骞宠垖闊斥€滆叜鈥濓紝缈樿垖闊斥?锛?锛夎瘑璁扮敓瀛?褰㈣繎瀛楋細澶镐竴浜?妗冧竴閫?缁?婕斿嚭鈥?锛?锛夋敞鎰忓瓧褰?鐭?涓庘€滀簣鈥濆尯?鍗栵細娉ㄦ剰涓嬮?閫?娉ㄦ剰涔﹀啓绗旈『锛屽厛鍐欌€滃厗鈥濓紝鏈€鍚庡啓鈥滆径鈥濄€?2.?颁笉閿欏瓧銆佷笉涓㈠瓧銆佷笉娣诲瓧銆佷笉.?3.?瑕?4.?鎬濊柟鍚楋紵5.(1)?(2)鍚庢潵浠栦负浠€涔堝伔鍋峰湴閫冭蛋浜嗭紵 1.瀛︿範1鈥曗€?鍙?(1) ?(2)勪扛绂勩€?a 鎸囧悕璇诲彞瀛?b 浣犳€庝箞鐞嗚В佲€滄寜鐫€绔界溂鍎库€濓紵(3)鎬庝箞鈥滄贩鈥濈殑銆?(4)缁撳悎涓婃枃鐞嗚В?(5)2.瀛︿範4鈥曗€?鍙?(1)杞诲0璇?鈥曗€??(2)鎸囧悕璇?鈥曗€?鍙ャ€?a 鍗楅儹鍏堢敓涓轰粈涔堝伔鍋峰湴閫冭蛋浜嗭紵 b?3.?4.?鍥涖€佹嫇灞曞欢浼革紝鎬荤粨鍏ㄦ枃銆?1.浜嬫垨浜猴紵璇翠竴璇淬€?2.鎬荤粨鍏ㄦ枃銆?銆€銆€銆€銆?銆€銆€銆€銆€銆€銆€銆€銆€銆€銆€缂楃帇銆€銆€鍗曠嫭鍚广€€銆€閫?1.嗏€滈€氳繃瀛︿範瀵ф?2.娉ㄩ噸浜嗕功鍐??銆€銆€婊ワ紙l脿n n脿n锛?绔斤紙y菢y煤锛夊厖鏁?榻愶拷銆傦拷m菒n m菒ng锛夌帇銆€銆€: 娣?h煤n锛堟贩铔嬶級鏁?sh霉锛堝厖鏁帮級h霉n锛堟贩涔憋級sh菙锛堟暟涓€鏁帮級銆€銆€涓夈€佸舰杩戝瓧缁勮瘝: 銆€銆€婊ワ紙娉涙互?锛夎叜锛堣叜甯?锛夎厰锛堝彛鑵?锛?銆€銆?锛夋€濓紙鎬濊€?锛夋帶锛堟帶鍒?锛?1.銆婅嚜鐩哥煕鐩俱€嬪彜鏂?鐩句箣鍧氾紝鐗╄帿鑳介櫡涔熴€傗€濆張瑾夊叾鐭涙洶锛氣€滃惥鐭涗箣鍒╋紝浜庣墿鏃犱笉闄蜂篃銆傗€濇垨鏇帮細"浠ュ瓙涔嬬煕锛岄櫡瀛愪箣鐩撅紝鐭涳紝涓嶅彲鍚屼笘鑰岀珛銆?2.銆€銆€min锛夌帇绔嬶紝濂戒竴涓€鍚?璇戞枃锛?搴滅粰浠栫殑寰呴亣鍜岄偅鍑犵櫨寮э忥紝鍗楅儹澶勫+灏卞彧濂界伆婧滄簻鍦伴€冭蛋浜嗐€?3.鎴Н娣€锛ВН?。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0成语故事

(三))年级(上)册(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表读几遍。
(2)结合上下文,读懂生词。
(3)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2、交流汇报:(1)开火车读课文(相机点评)(2)文中你读懂了哪些词?(重点理解腮帮、俸禄等词语)(3)课文只有一个自然段,你能把它读成两部分吗?并说说理由。
(板书:齐宣王齐湣王)(4)谁能把两部分的意思分别说一下吗?(5)把两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
1、过渡:同是南郭先生,为什么在齐宣王时,混得有滋有味;而到了齐湣王时,就只好逃走了?2、仔细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细细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讨论交流:(1)出示“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你读出了什么?(强调“总是”“许多人”“一齐”)△你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吗?(指名读——评议——齐读)(2)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 “混”字读出了什么?(3)出示:“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想象一下,他会怎么装?(练习说话)出示:“别人---------------------------,他就—————————。
”△尽管南郭先生装得像模像样,但内心还是不平静。
此时他的心情会怎样呢?(害怕担心紧张得意)△是啊,起先他可能是紧张害怕的,但他紧张也要装作不紧张,害怕也要装作不害怕,不会吹也要装作会吹。
△同学们,由这个“装”你想到了哪些词?(装腔作势装模作样)△南郭先生啊,你不会居然冒充会,这不是滥竽充数吗?△这样装着装着,居然没人发现,还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拿到俸禄后,南郭先生又会想什么?学按要求生自由读课文。
开火车读课文(指名说)把两部分的意思分别说一下。
仔细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细细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讨论交流:△读出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指名读)积极交流。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成语故事 苏教版

《成语故事》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同学听。
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哲理。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含义,能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在成语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注重成语积累。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含义,能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看图猜故事。
预设:狐假虎威、精忠报国、对牛弹琴。
2.谈话导入。
这些故事都是寓言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我国古代的成语故事。
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简介寓言及一般特点。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典故,一般都有出处。
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也有少于四个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等;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等。
不是四个字的成语在成语中占绝少数。
2.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出示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圈划生字、生词。
(3)遇到不理解的字词画下来。
三、读认生字,理解词语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你还认识他们吗?2.出示生字指读。
会认的字:楚国坚固锐利南郭滥竽充数腮帮俸禄会写的字:自相矛盾买卖夸口怎样宣传演奏逃走你还认识吗?夸口围观张口结舌自相矛盾演奏逃走南郭先生滥竽充数3.注音领读,去掉拼音朗读、齐读、开火车读。
四、朗读品味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认识成语的一般特点。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0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教案 2份和教学反思3份

10 成语故事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3.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三.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1)正确地认读生字词。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生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2)理解词语的意思。
夸口戳穿腮帮俸禄(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自相矛盾》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谁在说大话呢?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张口结舌”什么意思呢?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意思吗?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什么。
(三)精读《滥竽充数》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么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3.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2)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读一读,比较: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4.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一副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难点: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并且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
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
(出示答案: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掩耳盗钟、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
(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
5、刚才我们写的这些成语都出自寓言故事,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它不但具有劝谕、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
)生说对意思即可。
(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
二、揭题解“滥、竽”
1.揭题。
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教师指出“滥竽”二字为本课要求会写字,让学生说说怎样更好的记住它们。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旧字带新字法或换偏旁:监---滥槛----滥蓝----滥篮----滥编字谜:看管(监)水源(三点水),防止泛滥。
(滥)
竹竿带钩(竽)
2.理解“滥、竽”二字的意思。
“竽”指的是什么?
滥:(结合文后注释理解)就是虚假不实的意思;
竽:(出示“竽”图,“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3.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这个小故事,给同学们讲一讲。
三.读古文,对照注释理解意思,明理。
(一)、看注释,了解出处。
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提醒学生注意文下的注释“选自《韩非子》”。
)
关于《韩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师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
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
《韩非子》这本书是后来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
小结:“注释”部分的字很小,但它却像是我们学习大道上的指路牌,这么一指,就让时光倒流到2019多年前了。
下面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是怎样写的。
)
(二)、出示文言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教师范读古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与文言文中的停顿)
2、生练读,同桌对读,指名读。
3、逐句指导学生读文言文。
4、指导学生如何读懂文言文。
(1)自由读译文
(2)对照文言文逐句理解(结合注释,理解句中难懂的词的意思,从而理解整句的意思)
出示第一句: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先让学生读句子,在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句意)
使:让
必:一定,总是。
齐宣王:战国时候,齐国的国君。
句意:战国时候,齐国的国君让人为他吹竽,一定要很多人一起吹。
出示第二句: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先让学生读句子,在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句意)
南郭:复姓。
处士: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
请:请求。
说:读yùe同“悦”,高兴。
廪食:就是供给粮食的意思。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发给他同其他几百人一样多的口粮。
师:指导朗读。
师:南郭先生不仅顺利地加入了吹竽的队伍,还享受和其他人一样的待遇。
南郭处士真的就能一辈子安逸下去了吗?请同学们利用刚才的方法,同桌学习第三句。
出示第三句: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学生汇报:先读句子,然后说带点的字的意思。
好:喜欢,所以读四声。
立:登位、即位。
句意:齐宣王去世了,齐泯王即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吹奏,南郭出示只好逃走了。
5、看古文说故事。
(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说。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6、思考:齐宣王死后,南郭先生为什么要逃走?
生:(他没有真才实学,根本不会吹竽。
)
7.明寓意。
拓展思维: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了落荒而逃的南郭处士,你会怎么劝他?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
(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
师: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
是呀,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总有一天会被人们发现的。
8、师生对读。
我们来读一读大意与它是怎么对应的。
(教师逐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子。
学生说说相对应的段落,并相机理解“说之”“廪食”“立”“好”的意思)
9、教师播放古筝音乐,配乐读课文。
(学生齐读古文。
)
小结:这个生动的故事在文言文中只用了44个字,可见寓言的语言相当精炼,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
)
四、成语运用。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
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
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
(自我谦虚)
2.写句。
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自谦一番的,请同学用“滥竽充数”写几句话,写一写不好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在做事时不要这样做。
(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
)
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
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
)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五、拓展阅读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近,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
2.阅读《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
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
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
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
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3.简单说说“鱼目混珠”的意思。
在文中再找出两个近义词。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4.推荐“成语故事连环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