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成语故事教案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

第一课水滴石穿一、教学目的: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

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

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教学目标: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生思索回答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成语故事》教案小班

《成语故事》教案小班

成语故事教案小班一、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成语,能够正确使用常见的成语。

•听懂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讲述成语故事,并理解成语的核心意义。

二、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或黑板•成语故事手册或课本•小班互动游戏道具(如卡片、拼图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之前学过的成语,并进行简单的复习游戏。

2. 引入新知•准备一本成语故事手册或课本,向学生展示一幅插图或朗读一段成语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学习成语故事•分段讲解成语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及其中蕴含的成语意义。

•结合课件或黑板,将成语关键词和相关图片进行配对展示,让学生通过图像理解成语的含义。

4. 活动游戏•根据成语故事的内容,设计互动游戏,如成语连连看、成语接龙等,培养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成语的记忆和运用能力。

5. 情景操练•设计情景对话或角色扮演,让学生运用所学成语,增强口语表达和语言沟通能力。

6. 创作分享•鼓励学生创作成语故事小短文或绘制成语图片,让学生将所学成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展示出来。

四、教学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进行评估。

•学生之间进行成语游戏和角色扮演,互相评价对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和流利。

•收集学生的成语创作作品,进行评估和鼓励。

五、教学延伸•鼓励学生多读成语故事书籍,拓展成语的运用范围和语境。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每天背诵及运用一个新的成语,并记录在成语本上。

六、教学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能够让学生了解成语的起源和用法,培养学生对成语的兴趣和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和运用成语,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能力,还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二、研究生字词师:首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些生字词,读一读,记一记。

教师板书生字词,学生跟读、默写)三、详细讲解两则成语故事1、《滥竽充数》师:这则成语故事是讲述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君要在宴会上请乐师演奏竽,但是他并不懂音乐,于是他就让他的大臣们去找乐师。

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真正的音乐知识,于是就找了一些不会演奏竽的人来充数。

后来,XXX来到宴会,国君让他们演奏,结果这些充数的人一点都不会演奏竽,让国君非常尴尬。

师: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回答师:是的,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滥竽充数,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情,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2、《画蛇添足》师:这则成语故事是讲述一个画家画了一条蛇,但是他觉得画得还不够好,于是他在蛇的脚上画了一双鞋子。

结果,这条蛇就成了“画蛇添足”的典故。

师: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回答师:是的,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否则会适得其反,反而破坏了本来就很好的东西。

三、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师:那么,同学们认真听了这两则成语故事,你们都理解了吗?请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师:很好,那么请你们谈谈你们的理解,这两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师:非常好,你们的回答都很到位,说明你们已经理解了这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两则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和《画蛇添足》,通过这两则故事,我们研究到了很多的道理。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研究和生活中,避免滥竽充数,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做事要脚踏实地,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老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有关成语的趣闻或者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狗急跳墙”、“画蛇添足”等等。

二、教学内容的讲解(20分钟)1.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黑板来展示本节课要研究的成语及其故事,比如“坐井观天”。

2.老师可以逐一讲解生字的意思,并让学生读出来。

3.老师可以讲解成语故事的背景和寓意,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成语故事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成语故事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成语故事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成语故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常见的成语,增强语文词汇的积累。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教授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成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2. 能够理解和运用成语故事的内涵。

三、教学准备:1. 课本:小学语文教材。

2. 板书:成语故事标题和概括。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温故知新1. 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听过什么成语呢?”请学生回答并板书他们提到的成语。

2. 教师逐一解释成语的意义,并请学生运用这些成语造句。

第二节:学习新知1. 教师向学生介绍一则成语故事,并请学生仔细听故事内容。

2. 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问题:“这则故事中有哪些成语?”3. 教师给予肯定,并逐一解释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4. 将故事标题和成语概括板书出来,供学生参考。

第三节:巩固与拓展1. 学生进行成语运用练习,老师提供一些简单的句子,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成语填空。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成语,编写一个小故事来阐述这个成语的含义。

3. 学生进行小组间分享,欣赏彼此的成语故事。

第四节:成果展示1. 学生将小组编写的成语故事进行表演或朗诵,展示他们的成果。

2. 全班共同欣赏成语故事表演,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成语故事的教学,学生对于成语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增加了阅读理解的能力。

其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加强对成语的进一步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2024小学语文五年级人教版下册《成语故事》教案

2024小学语文五年级人教版下册《成语故事》教案

2024小学语文五年级人教版下册《成语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故事中的成语词汇及其意义。

- 培养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借助故事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教学成语的意义及用法。

- 培养学生对成语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 教材《成语故事》- 多媒体设备2. 材料:- 书面材料:成语卡片、练习册等四、教学过程:【导入】1. 上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片或电子板书,展示与成语相关的图片或短语,在黑板上写下“成语”二字。

2. 导入活动:- 教师展示图片或短语,引导学生讨论图片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或短语的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

【呈现】1. 教学成语故事:- 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个成语故事的图片或文字说明,并简要介绍故事情节。

- 学生集中注意力,听故事或观看图片,理解成语的意义。

2. 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在故事中发现成语,并解释成语的意义。

- 学生尝试运用成语,表达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练习】1. 成语卡片匹配:- 学生分组,教师将成语的卡片投放到桌面上,学生两两合作,将成语与对应的故事卡片进行匹配。

-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增进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2. 填空练习:- 教师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填空练习,目的是巩固对成语的记忆和理解。

- 学生逐一检查答案,教师进行答疑解惑。

【拓展】1. 创作成语故事:- 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成语,创作一个新的成语故事,并进行表演或演讲。

- 学生通过创作的过程,提升对成语的理解能力和创造力。

2. 成语接龙游戏:- 教师组织成语接龙游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接前一组的成语。

成语故事的教案教学设计

成语故事的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成语故事的教学设计2. 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90分钟)3. 适用年级:五年级4.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成语故事,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成语概述1. 成语的定义:四字短语,具有一定的语义和修辞功能。

2. 成语的来源:古代文学、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

3. 成语的作用: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魅力。

第二章:成语故事的基本结构1. 故事背景:介绍成语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2. 主人公:成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3. 事件发展:描述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

4. 成语出现:在故事中自然引出成语。

5. 成语解释:解释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第三章:成语故事的教学方法1. 直接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

2. 故事导入:通过讲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4. 造句练习:让学生运用成语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成语故事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程的学习目标,确保学生掌握成语的基本知识。

2. 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 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成语故事的教学实践1. 课堂导入: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成语的来源、含义和用法。

3.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 造句练习:让学生现场造句,检验学生对成语的掌握程度。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成语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评价六、成语故事的教学案例分析1. 案例选取: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成语故事进行案例分析。

2. 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 教学过程:详细描述案例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

4. 教学反思:对案例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成语故事三则》教学设计

《成语故事三则》教学设计
总结词
精选典型、寓意深远
详细描述
选择三则具有深远寓意的成语故事,如"亡羊补牢"、"画蛇添足"和"掩耳盗铃", 这些故事能够启迪学生思考,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
故事背景介绍
总结词
背景详实、时代感强
详细描述
对每个成语故事的背景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增 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知。
感谢观看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选择
01
02
03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 进入成语故事的情节中, 增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 记忆。
互动教学法
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引 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任务驱动法
布置具体任务,让学生通 过完成任务来学习成语故 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和合作精神。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选择
过程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 表现、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 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总结性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通过考试、作品 评定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 习成果,为教学质量提供反馈。
反馈机制建立
及时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 时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 明确改进方向。
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 ,运用三则成语进行语言实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通过归纳总结,形成对三则成语 的系统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 人生观,增强文化自信。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 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成语故事》优秀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学习成语故事“望梅止渴”的含义,理解故事内容,理解词语“望”“止”“沉思”的含义。

2、通过故事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3、初步体会成语的结构特点,对成语感兴趣。

【活动准备】1、梅子每人一颗。

2、幼儿用书、教学挂图60—44、磁带/CD。

【活动过程】一、品尝梅子,通过提问,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师:你吃过梅子吗?你感觉吃梅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请幼儿品尝梅子,说说自己的感觉。

)师:你听过有一个成语,叫做望梅止渴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

(如果有幼儿知道这个成语,可以鼓励他说说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二、教师讲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出示挂图,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故事。

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师:究竟什么事望梅止渴呢?—教师再次进行讲述故事,边讲述,边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播放故事CD,请幼儿看着图书,进一步理解故事。

—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看着图书,试着说一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三、通过讨论,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师:你还知道哪些成语?它是什么意思?四、拓展经验,进一步了解成语。

1、鼓励幼儿积极说出自己知道的成语以及含义。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课文,感受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深情厚谊。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俞伯牙与种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2、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具准备:《高山流水》课件教学过程:导入课题1、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回顾课文内容,理清脉络1、回忆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2、课文围绕这两个主人公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肺腑的故事,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吗?用上高山流水这个成语说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出示文中图片,观察那个楚国人的样子,(板书:张口结舌)出 示: 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张口结舌 ”的意思。你能把横线上的词换成自己的话吗?(哑口无 言、 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吞吞吐吐、瞠目结舌,急得满头大汗, 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等) 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那个人说的话前后抵触。)
4、用 “总是 ”造句。
5、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呢?(板书:逃走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导用 “不要??而要??”造句。(对南郭先生来说,齐湣王可比齐宣 王难对付了。他可不是胡子眉目一把抓,而是有所选择了。我这儿 有两双名牌鞋子,一双是冒牌的,一双是正宗的,你们知道了,肯 定不要冒牌的,而要正宗的。现在偏偏有些 不法商贩用些不好的东西冒充好的东西,这也叫滥竽充数。)
小学成语故事教案
篇一:《成语故事》教案】 篇二: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8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 词语。理解
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 “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 发教育。
5、培养学生积累成语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 听吗?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⑴轻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 ⑵拼读生字,记住字音,字形。
⑶朗读课文,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⑷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字词(幻灯片)。
⑵分析哪些字音易错。
⑶文中哪些词不理解。
⑷指名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2、培养学生积累成语的好习惯。 Nhomakorabea【教学重点】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先出示问题,让学生读问题。
(1)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2) 他为什么要充数?
(3) 他为什么能充数?
3、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1)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板书:点睛) 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2)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 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很是惋惜)
(3)“点睛 ”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板书:飞走 了)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3、知识的拓展延伸说说学习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水滴石穿 ”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 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去理解 “水滴石穿 ”的精神,从而 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 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 “水滴石穿 ”的过 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 “水滴石穿 ”精神的理 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生2:“水滴石空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 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 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二、学习 “水滴石穿 ”这个成语:
1、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 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3、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加以说明: “水滴石穿 ”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 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 问,写出了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的批语。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 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 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5、出示自相矛盾的意思: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6、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预设:如学生说不出或不愿说,教师可举一例。
7、你从这个成语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我们说话或做事不能前后 抵触,互相矛盾。)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指名说说 “滥、竽、充、数”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滥:原义 指江河水满了,泛滥,这里是 “不好、不合格 ”的意思;竽:古代的 一种乐器。滥竽:吹不成调的竽;充数:凑数。
1、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用 “总是”、 “不要??而要??”造句。
3、课外积累几个成语故事,准备举行讲成语故事比赛。
4、创编故事,提示: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
(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 “失业 ”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 等。 板书设计
教后记: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成语故事夸口 得俸禄画上 眼睛张口结舌 逃走了 腾空飞去6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 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 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1、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 学生齐读。
6、出示滥竽充数的意思: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 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充数。
7、学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四、精读《画龙点睛》。
1、“点睛 ”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课文。思考: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 “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了?
(3)“点睛 ”的结果怎样?
第二课 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这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4、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看到点睛之后的龙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指导学生多数是赞 叹张僧繇的点睛之笔,如:这一笔可真神奇啊!)
(1)出示故事意思: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 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2)举例说说成语意思。
5、指导读课文(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五、布置作业
2、指名读课文。
3、思考: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 禄?(板书:得俸禄)(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回答。) 比较并理解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篇三:《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第一课 水滴石穿 教学目的:
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 “水滴石穿 ”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 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 对他说的话。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 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生读课文。
师: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读书的情况。 竽 腮 俸禄 奏 开火车读,讲生字词读及写的时候的注意点,齐读,组词扩词
2、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本课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 这篇课文,其余的同学注意思考小黑板上的几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则成语故事,一起说说是哪三则?
2、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写出来。
二、精读《自相矛盾》。
1、师生一道回顾这个故事讲的内容。(回顾过程中板书:夸口)
2、讨论: “夸口 ”是什么意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请同学模仿那个 人说大话。(要求说出那个人夸口的语气。)
3、有个围观的人是怎么问他的?(要求读出嘲笑讥讽的语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