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地理学

合集下载

隋唐五代黄河三角洲的开发_以棣州为中心的考察

隋唐五代黄河三角洲的开发_以棣州为中心的考察

东岳论丛 June.,2010Vol.31N o.6 2010年6月(第31卷/第6期)(Dong Yue Tribune)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研究隋唐五代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以棣州为中心的考察杜立晖(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山东滨州256603) [摘 要]隋唐五代时期是黄河三角洲大开发、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这一时期黄河三角洲在市镇、人口、农工商业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以棣州为中心,可以对隋唐五代时期黄河三角洲的开发状况、开发原因及其开发受制约因素等内容加以认识,为当前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隋唐五代;黄河三角洲;棣州;开发[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0)06-0099-04黄河三角洲作为黄河的入海之地,因历史时期黄河的迁徙不定而成为一个动态的概念。

学界曾认定黄河三角洲可分为古代三角洲、近代三角洲与现代三角洲等三部分,另外,黄河三角洲的定义还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即指古代、近代黄河三角洲,狭义则指现代黄河三角洲①。

黄河三角洲作为一个经济地理的概念,目前主要是指山东省人民政府鲁政发的〔2008〕46号文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所规定的有关区域,即“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

共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的广大区域。

目前黄河三角洲正面临大开发、大发展的良好机遇,而历史时期黄河三角洲的开发状况、开发动因及受制因素等内容,对于目前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非常值得学界和社会关注。

在中古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黄河的入海之地与近、现代黄河基本相同,均在今山东滨州、东营等市境内,如清代著名学者胡渭在《锥指例略》中曾提到黄河五次大的迁徙,其曰:“二、王莽始建国三年河决魏郡,泛清河、平原、济南,至千乘入海。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详解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详解

历史地理文献第一类:以记载山川为主的地理学著作:1)《山海经》:最早记载山川为主的著作。

成熟于战国时代,《山经》(又称《五藏山经》)5卷,包括《东山经》、《西山经》、《中山经》、《南山经》、《北山经》各1卷,《海经》有8卷,包括《海外经》东、南、西、北各1卷,《海内经》东、南、西、北各1卷,《大荒经》5卷,包括东、南、西、北、经各1卷。

《海经》叙述海中和沿海边远山区以及四海之外的国家和地区。

而《山经》是全书的精华,地学价值重要,堪称我国最早山岳地理书。

2)《尚书*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

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不详。

全文1189字,分为,九州、导山、岛水、五服等四个部分。

“九州”是以名山大川为标志的自然地理区域,具体分为:冀、徐、青、兖、荆、豫、扬、雍、梁等九州。

“导山”列举山丘名称和地势,注意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的特点。

“导水”记载了当时的河流大势。

“五服”指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书中对古代黄河流域的记载较为详细,是我国古代综合性的地理名著,堪称我国古代地理著作的始祖,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历代地理学专著产生直接影响3)《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经过实地考察对地理现象做了比较深刻的观察和了解,之初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堆积形成的,雁荡山的奇观是由于雨水冲刷形成的,认识到了河水的冲蚀作用以及物候与气候的关系,指出地势的高低对物候出现时间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4)《徐霞客游记》: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著作。

作者徐霞客。

全书目录分为10卷,卷分上、下,实为20卷,约40万字。

该书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这是该书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

徐霞客经过时代考察,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澄清《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错误观点。

书中对于明代农业、手工业、交通、民族分布均有记载,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

绪论什么是历史地理学?我们认为现代历史地理学应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归属问题长期以来,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二是把历史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即为地理学的一门辅助学科。

三是把历史地理学作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理由是历史地进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资料和方法又多是历史学的,故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者称作边缘学科、新学科。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从传统历史地理学走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传统历史地理学阶段,可分成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

第二个时期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成熟时期。

第三个时期为唐宋元时期,为传统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时期。

其发展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大量成熟的地理总志出现。

一是大量边疆地理著述出现。

第四个时期为明清时期,是传统历史地理学的繁荣时期,出现了大量地方志。

以上四个时期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有以下四点不足:第一,传统历史地理学往往与地理学交融在一起,学科的独立性不很明显。

第二,传统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沿革地理,即行政区划变迁、山川方位名称考释、古今地名考证,其他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的内容十分少。

第三,传统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对各种地理现象的简单的记载和描述,缺乏现代统计计量科学意义上的规律探讨。

第四,传统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手段上,主要是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归纳和演绎,但对考古材料、实地踏察的材料运用不多。

第二个阶段为近代历史地理学时期,时间为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

1934年2月,顾颉刚先生正式发起成立了“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

虽然早在1913年便有人提出“历史地理”之名,1923年又有人提出“历史地理学”名词,但到1935年才开始正式使用“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一称呼。

隋唐科技成果

隋唐科技成果

隋唐科技成果第一,隋唐五代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隋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运用等间距二次内插法计算日月的运行,岁差的准确值高于欧洲;他还提出了测量子午线长度的设想,否定了影千里差一寸的传统说法.唐王希明编辑而成的七字长歌《步天歌》广为流传,极大地促进了天文知识的普及.唐代徐昂的《宣明历》,测得黄道和赤道交角为23°u65299X5′,与现代理论数值仅差0.5′左右.开元时期僧一行制订了《大衍历》,为后代历法家编历提供了固定的模式.一行还是实际测量子午线的创始人,并测得子午线每一度长为351.27唐里.第二,隋唐五代在数学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隋代天文学家刘焯在制订《皇极历》时,首先创立了等间距的二次内插公式,这是数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唐代著名数学家王孝通,把毕生精力都用在数学的研究上,他的最大贡献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作了《缉古算经》;在这部算经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三次方程式的正根解法,对古代数学方程式理论作出了卓越贡献.唐高宗时,曾令太史令李淳风与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人注释十部算经.这十部算经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五曹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邱建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和《缀术》. 十部算经对古代数学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后,还有名为《夏侯阳算经》的韩延算术,全书3卷共83个例题,多为地方官吏和普通百姓所常用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技术.据史籍记载,这一时期的算学家,除了刘焯、王孝通、李淳风、僧一行外,还有陈从远、龙受益、边刚、刘孝孙等人,他们都在数学领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第三,隋唐五代的农学特别发达,有着丰硕的成果.隋文帝采用北朝以来的均田制,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唐王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奖励垦荒,安定农民生活,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务在农桑、时尚稼穑和勤于稼穑的社会风尚.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精耕细作,整地保墒、扩展良田等农田管理技术取得了重大发展.当时,还科学地解决了引水、排水和灌溉的技术问题.唐代出现的曲辕犁起拨特易,牛乃省力,在古代犁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代的茶叶生产和制作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陆羽编著的《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文化专著,对茶树的栽培、茶叶的采摘和加工制作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在畜牧业方面,唐代采用引种杂交方法,开发出駃騠、骡等新畜种.其规模之大和成就之丰,在当时世界上堪称罕见,充分显示出古代牲畜育种科学的重大成就.李石编著的《司牧安骥集》,则是我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兽医大典.其他如隋代诸葛颖的《种植法》、周思等人撰写的《兆人本业》、王旻的《山居要术》、韦行规的《保生月录》、李德裕的《平泉草木记》、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陆龟蒙的《耒耜经》、韩鄂的《四时纂要》等农学著作,使隋唐时期出现了异常繁荣的农学研究盛况.第四,隋唐五代的地理学成就突出,在中国和世界地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在方志的修著、制图学的丰富、域外地理知识的扩展,以及在潮汐成因、海陆变迁等自然地理的研究考察方面,都较之前代有着明显的进步,从而为这一时期地理学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隋大业年间,朝廷明令全国各地大规模编撰方志,并将全国各地上报的地志和图志,汇集编纂成全国总图志,如《区宇图志》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的全国总地志.唐王朝设有专门负责掌管图经的官员,并规定全国各州、府每三年一造图经,当时有五十多个州修有图经.全国性的地志和图志也有新的发展,其中肖德言的《括地志》、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贾耽的《古郡国道县四夷述》、孔述睿的《地理志》等,都很出色.隋炀帝时,裴矩奉命掌管西域贸易,将域内各国的地貌风情加以记载,并绘成图册,撰成《西域图记》;初唐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回来后撰有《西域行传》;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取法,回来后写有《大唐西域记》;天宝年间,杜环在大食境内留居10年,后撰有《经行记》;后晋天福三年,高居海撰写了《行记》.这些图志的涌现,不但使制图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还填补了域外地理学方面的空白.此外,唐代的行政区划图、军事地图也有突破,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学上的杰作.我国有着广阔的海岸线,潮灾的防止和潮汐的利用至为重要.窦叔蒙在多年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海涛志》;封演也对潮汐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在《说潮》中,详尽地描绘了潮汐逐日推移的规律.颜真卿的《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白居易的《海潮赋》,对于唐代在海陆变迁方面的认识作了生动的记载.对于黄河源头的考察,地下岩溶地形、海岸地形、沙漠地形等自然地理的认识,都取得了科学的结论.第五,隋唐五代的医学成就,至今仍盛传于世.隋朝名医巢元方的《诸病源候总论》,记述了多种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反映出隋代的医药学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当时的肠吻合、血管结扎、拔牙等外科手术,在整个世界是没有前例的.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毕生致力医学,被人们称为药王.他在唐高宗时编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唐代的针灸学已有相当高的水平,针灸挂图、图谱、灸疗专著大量增加,针灸疗法被正式列入国家的医学教育课程.此外,隋唐时期完善了医事制度,对医学典籍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深入的研究,对医科也有了科学的划分,藏医和中外医药交流也空前发展,造就了一个医学上的辉煌时代.第六,隋唐五代的水利事业成就显赫.沟通五大水系的大运河,以其宏大的规模和高超的设计水平而载入史册.涪陵鱼石则是我国最早的水位站.唐代的引黄灌溉和关中平原灌溉系统的修复和改造,科学地解决了引水、排水和灌溉等重大课题,为人类的水利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g7 T/ ~+ ~. Y, O0 i 第七,隋唐五代的建筑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隋代著名建筑家宇文恺主持修建的大兴城及洛阳城,唐代严密规划加以扩建的长安城,其设计思想合理,建筑规模宏大,皇宫、民居、坊里、市场、街道、水源、航运、绿化等各种功能均大大超越前代都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赵州桥造型奇特、设计精巧,至今仍是桥梁建筑史上的光辉范例.广泛应用的木结构建筑技术体系和高层结构建筑技术体系,推动了古代建筑事业的发展和壮大.第八,隋唐五代的物理学和化学,也有一定的成就.当时的科学家,对于声、光、热、磁等物理现象都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研究,唐代制作的金属鱼洗和龙洗盆,就是运用了固体振动在液体中的传播和干扰的原理,还掌握了消除共振和共鸣的知识和方法.唐代还掌握了人工制造和提取结晶硫酸钾的技术,对于彩虹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孔颖达关于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的表述,揭示了彩虹产生的原理,并且成功地进行了人工造虹的试验. 在化学、化工方面,唐代的炼丹著作《太清石壁记》,记载着水银制造方法.炼丹家们在实验中,发现硫、硝和炭三种物质的结合,可以制成火药,这就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大约在晚唐时分,火药的配方转入军事家之手,这一技术的应用加速了火箭武器的出现.第九,隋唐五代的瓷器生产盛况空前,其技术水平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隋代的青白瓷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他如黄、酱、绿等釉色的瓷器也很精美.唐代的制瓷技术飞跃发展, 千峰翠色的越瓷、莹缜如玉的白瓷,都是凝结着高超技术的珍宝.那绝无仅有的唐三彩,其技术水平至今仍无以迄及.五代连年荒乱,但是勤劳智慧的陶瓷匠师却创造出雨过天青的传世之宝,成为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第十,隋唐五代的手工业技术高度发达,影响深远.这一时期,无论是手工业的生产规模,还是生产技术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金属冶炼、造纸、纺织、印染、造船技术的成就,都远远地高出世界各国的水平,而雕版印刷的出现,又是唐代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宋元时期科技成就:宋元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1.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及其传播(板书)雕版印刷是活字印刷术的基础.我国古代的雕版印刷,自隋唐出现后,到了宋朝,印刷技术日臻完善.但是,雕版费时、费工的缺点也随之暴露出来.如宋太祖时,官方主持在成都刻印《大藏经》,花费了12年时间,雕板达13万块之多.因此,用活字印刷术取代雕板印刷已成为印刷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北宋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具体做法如下:用胶泥刻活字,火烧使之坚硬,再把一个个活字排在有松脂和蜡的铁板上,加热,使蜡熔化,用平板压平字面,冷却后活字就固定在铁板上.上墨印刷.印毕,又对铁板加热,蜡熔化后取下活字,以备再用.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奠定了现代活字印刷基本工序的基础. (1)元朝王祯发明的木活字转轮排字盘.(2)敦煌发现的元朝畏兀儿文木活字.传播: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欧洲15世纪才有活字版,比毕升的发明晚400年.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及传播.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利用磁石的指极性制成了“司南”(看图).它是由一把光滑的磁勺和刻着方位的铜盘组成,用手转动勺子,当勺子停下来时,勺把所指的方向就是南方.北宋时,人们又不断地试验、探索、改进,终于发现钢铁在磁石上磨过以后也能带磁,而且磁性比自然磁铁稳固,根据这个发现,制成指南针.以后又学会把指南针固定在方位盘里,制成了罗盘针.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指向的稳定性,至今这种形式的罗盘针仍流行于世界各国.北宋时由于对外贸易空前发展,于是指南针就作为一种准确可靠的导航仪器应用到航海业上.南宋时期,我国的海船上已普遍装有罗盘针.传播:南宋时,由阿拉伯的人传到欧洲.3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及其传播.火药在唐末时用于军事,到宋元时期,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宋建立后,为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宋加紧对武器的制作和研究,火药武器不断得到改进.到了南宋,则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管形火器,叫突火枪(看图),以巨竹为筒,内装有原始的子弹,是世界上最原始的枪炮,它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火器发射的准确率.元朝初年,出现了用铜或铁制成的大型管形火器,统称为“火铳”,里面装有铁弹丸(见图元代铜火铳),铳尾有火眼,用以点放,已具备了近代火炮的基本构造.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人类作战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传播:南宋时,火药传到阿拉伯.蒙古西征时,火器也传到阿拉伯.14世纪初,伊斯兰教国家攻打西班牙时,使用了火药武器.这时欧洲国家才开始接触到火药武器并加以制造.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提问: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二、科学家沈括和郭守敬1.北宋沈括创“十二气历”及著《梦溪笔谈》沈括是一位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科学家,被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看图)他有多方面的成就,请一位同学回答,他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哪两些方面?同学答:(1)他创制的“十二气历”是一种先进、合理的历法.(二)著有《梦溪笔谈》,记叙了我国古代许多科技成就,也包括沈括自己的不少科学创见.(2)元朝郭守敬编《授时历》及主持通惠河的开凿.(板书)郭守敬是一位大天文学家,他创制了一部历法——《授时历》.该历法以365.2425日为一回归年.现代测定的回归年为365.2419日,两者相差只有26秒.目前世界通用的“格里高利历”也采用365.2425日为一年,但它于1582年才颁布,比《授时历》晚了300年,《授时历》共施行了364年,是我国古代最精密、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郭守敬还是一位水利专家,他领导修筑了大都到通州之间的通惠河,使运粮漕船可以驶入大都的积水潭,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三、农学和医学(板书)1元朝农学家王祯的《农书》(板书)2宋朝针炙和法医学的成就(板书)这一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己阅读,需要明确:王祯是元朝著名的农学家,他的《农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农学的著作.北宋针炙铜人和南宋医学著作的出现反映了宋朝医学的新发展.四、成熟的古代建筑(板书)北宋建筑师李诫著《营造法式》(板书)北宋出现了若干部建筑学专著,其中以李诫的《营造法式》最为著名.它集中说明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已进入成熟阶段,它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手册,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小结归纳宋元时期高度繁荣的文化,令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妄自尊大,故步自封.让我们勇于和善于汲取世界文明中一切优秀的成果,创造出更灿烂辉煌的社会主义文化.明清科技成就:明清科技:⑴、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⑵、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全面反映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他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农业百科全书.最早传播西方科学知识的书籍.⑷、明代地理学家徐宏祖(别号霞客)写了一部优秀的地理著作,名为《徐霞客游记》.此书对我国河道地理的考察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对我国西南石灰岩地貌的介绍,是世界上有关这方面最早的记载,在科学上有很高的价值.明朝文学戏剧: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同期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高峰,清朝优秀的小说还有《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笔锋直指封建社会的黑暗.明清时期戏剧也有很高的成就.最优秀的剧本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清朝中期,四大徽班先后进京,徽班进京是京剧诞生的前奏.书画:明朝书法家-董其昌;徐渭擅长泼墨画,杰出的人物画家-陈洪绶代表作《西厢记》插图;清朝-画家号称“八大山人”的朱耷画风怪异奇绝、开一代画风.以郑板桥为首的“扬州八怪”不拘成规,自成风格.郑板桥擅长画竹.“扬州八怪”指乾隆时期在扬州卖画的金农、郑燮(郑板桥、罗聘、李鱓、黄慎、李方膺、高翔、汪士慎八位画家.他们讲究诗、书、画结合的整体艺术,不拘成规,自成风格,与正统画风不同,故称之为“八怪”. 郑板桥《兰竹图》集大成的类书:明朝编撰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清朝时期又编撰出集大成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就是这些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的杰出代表.这三位思想家都有类似的经历,早年都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都隐居著书立说.但由于治学方法和所学内容不同,他们在思想上、学术上又表现了各自的特点和风格.黄宗羲比较强烈地表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倾向,顾炎武强调学以致用的学风,王夫之把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发展到一个新水平.黄宗羲的思想,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顾炎武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有很大影响.王夫之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隋唐盛世至五代十国的主要知识要点总结

隋唐盛世至五代十国的主要知识要点总结

隋唐盛世至五代十国的主要知识要点总结
一、隋唐盛世
- 隋朝:隋文帝、隋炀帝、隋政权腐败、内忧外患、陈胜、官
僚制度、科举制度、隋唐交替。

- 唐朝:唐高祖、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武则天、科举制度、盛唐文化、五代十国。

二、五代十国
-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政权更迭、各
朝政治、经济、军事特征、科举制度。

- 十国:南汉、南唐、南楚、北汉、后蜀、巴蜀、闽国、吴越、南平、南台、十国政权地理分布、文化繁荣、对外交通、科技进步。

总结:
- 隋唐盛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繁荣时期,包含隋朝和唐朝。

- 隋朝在隋文帝和隋炀帝时期取得辉煌成就,但由于政权腐败
和内忧外患的问题,最终被政权更迭,唐朝取而代之。

- 唐朝的贞观之治时期是盛唐文化的鼎盛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社会上千子百孙都能够有出头之日。

- 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各朝政治、经济、军事特征各不相同。

- 十国是指南汉、南唐、南楚、北汉、后蜀、巴蜀、闽国、吴越、南平、南台这十个政权的时期,地理分布广泛,文化繁荣、对外交通和科技进步都有一定的特点。

以上是隋唐盛世至五代十国的主要知识要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

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

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兼谈文学的地域性一、文学的地域性问题的提出自从1905年刘师培发表《南北学派不同论》(刘师培:《南北学派不同论》,《国粹学报》1905年第3至第10期。

)、1906年王国维发表《屈子文学之精神》之后(王国维:《屈于文学之精神》,《教育世界》总第140号。

),直到20世纪90年代,除了极少数专家(如金克木1986年发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外,八十多年间,似乎很少有人就文学的地域性问题做过专题研究。

八十多年的时间不能说短。

为什么没有人来研究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这个问题确实很复杂,既费时,又费力;二是受不正常的学术空气的影响。

我们知道,建国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地域性、地理环境这一类的问题,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谈地域性,谈地理环境,便有“地理环境决定”之嫌;而“地理环境决定论”,被看作唯心主义的观点。

二、文学史的未解之谜以往的中国文学研究,大多只注重史的探索,而不注意其空间组合规律;只注重编年,而不注意系地;只注重时代性和民族性的阐述,而不注意地域性或地域风格的考察。

因而这种研究,往往是一维的,单向的,缺乏立体感和丰富性。

事实上,历史总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层开的。

时间和空间,是事物的两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地理是历史的舞台,历史即地理之骨相。

读历史如忽略地理,便失去其中许多精彩的真实的意义。

”(王恢:《中国历史地理·编著大意》,台湾世界书局1975年版。

)文学研究如果只注重其时间关系(时代性),而忽略其空间关系(地域性),就很难解答文学史上的许多谜团。

譬如:同是中国诗歌之源,为什么《诗经》和《楚辞》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形态判然有别?同是汉赋名家,为什么司马相如和扬雄的赋那样恢宏和瑰丽,而班固和张衡的赋却那样质朴和典雅?同是唐诗巨擘,同样漫游大江南北,同样经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巨变,为什么李白的诗歌是那样的飘逸洒脱,而杜甫的诗歌则是那样的沉郁顿挫?为什么在先秦、两汉、三国、西晋和隋唐时期,中国的文学家总是北方多于南方,而在东晋、南北朝、宋、元、明、清时期,南方的文学家又大大地多于北方?为什么在唐代还是默默无闻的江西文坛,在宋代却是那样的振聋发,不仅文学家的数量增加了十多倍,而且名家辈出,佳作如林,俨然执了两宋文坛之牛耳?为什么领一代之风骚的宋词多情语、多艳语、多妮子态?为什么在明代文坛的复古派与革新派这两大阵营中,复古派的领袖多为北方人(如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谢榛、李攀龙),而革新派的领袖则多为南方人(如李贽、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钟惺、谭元春)?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仅仅用历史的方法是说不清楚的,必须同时采用地理的方法,因为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涉及到文学的地域性问题。

隋唐五代绘画的历史地理学考察

隋唐五代绘画的历史地理学考察

□]138张慨隋唐五代绘画的历史地理学考察HUNDRED SCHOOLS IN ARTS文章编号;1003-9104(2019)01-0138-06隋唐五代绘画的历史地理学考察”张慨(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200072)摘要:从历史地理学视角对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进行考察发现:墓室壁画主要分布在山东嘉祥、宁夏固原和陕西关中,以陕西关中为最;佛寺壁昌主要分布在关内道、河南道、江南道和剑南道,画家的创作活动多集中于京畿之地;石窟壁画在中原、江南、川渝等地较少出现,克孜尔等地石窟出现了强烈地域风格的"龟兹壁画”。

唐末战乱,长安画家多避难蜀地,长安绘画传统传播至此。

五代时期,绘画中心继续呈南移趋势,南北不同地域景观成为艺术创作表达心性的载体和造境的空间。

这样的空间过程,使我们发现绘画史的演变与创作主体的地理空间位移,及其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理解有着某种关联,揭示了绘画风格的多样性来源。

关键词:隋唐五代绘画;空间分布;中心位移;环境表达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对绘画进行地理学维度的研究是历史人文地理学的任务之一,其目的是探讨作为认知主体的艺术创作者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表达,具有鲜明的交叉研究特征。

从艺术史角度来看,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绘画类型的空间分布、绘画中心的形成和位移、绘画人才的空间分布以及绘画风格多样性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可开辟认识艺术发展的新视角。

本文以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为例在地理学语境中重新审视绘画的历史流变。

一、地理环境与绘画类型的空间分布隋唐五代时期绘画的类型主要有壁画(包括墓室壁画、石窟壁画和寺观壁画)、卷轴画。

(一)墓室壁画的地理分布这一时期的壁画分为墓室壁画、石窟壁画和佛寺壁画。

唐代以前的中国绘画从整体来看,是器物与建筑物上的绘画占据了主流,纸帛绘画则一直处于从属地位,要么是作为“样本”流传,要么是作为“图籍”解说,即便是有一些上乘之作,也因为数量太少或者曲高和寡而未能从更广泛的角度影响中国文化。

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

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6)专题六: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同学们在中国住了那么久,去过许多名胜古迹、名山大川。

古代中国的地域范围是怎么样的呢?一.中国的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就是过去几千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它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

比如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不同时期的河道和出海口都不一样,黄河的泥沙与现在比是多少等等,这是自然历史地理;又如“中国”这个名称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中国各历史时期各民族所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是怎样的?汉朝、唐朝的版图有多大?历代行政区划有过什么变化?古代某地今天属于什么地区?一些地区经济发达是否有其历史背景,历代又有什么变化?还有中国人口分布状况的前后变化,人口的迁移,方言的分布;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的传播等等,这就是人文历史地理。

学习中国经济的同学,了解中国的人文地理是必须的。

古代中国的地域范围是怎样的?它不限于今天的中国,它是历史时期的中国。

具体地说,我们是以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前的版图为中国古代的版图。

就是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版图作为历史上的中国范围。

东北到外兴安岭,今天漠河是中国的北极,外兴安岭在漠河之北,今天的俄罗斯境内。

它包括乌苏里江以东,而现在乌苏里江为中俄界河,东边就是俄罗斯了;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也是前苏联,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境内,葱岭和帕米尔高原;其它地方大致与今天相同。

曾经在这个范围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曾经在着这个范围内建立的政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

对此,我们可把握以下几点:1 “中国”这个概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

春秋时所谓中国,是中原的代名词,只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原,与今天的概念不同。

应该说,华夏民族并不仅仅生活在当时的中原,它逐步包括了长江、珠江流域,也包括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范围。

如匈奴等民族建立的五胡十六国,鲜卑人(古代的民族,居住在今内蒙、东北一带)建立的北魏,到唐朝,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五代的地理学隋唐五代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地理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和扩展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也迫切需要掌握域内外土地、物产等地理情况,从而促使了这一时期地理学的蓬勃发展。

这一时期在地理学方面,突出地表现在方志的繁荣、制图学的创新、域外地理知识的扩展以及在潮汐成因、海陆变迁等自然地理的考察研究方面比前代有明显的进步,从而为这一时期的地理学发展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一)方志的繁荣方志的编纂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由于它是一种记载地方史的书籍,往往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叙述其疆域、山川、建制、沿革、户口、物产、城廓、风俗、人物等内容,有较高的地理价值,因此,在传统的地理学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晋宋以前,方志著作极少附图,地图虽有说明,但名目上还以图称,不与方志相混。

宋齐以后,方志著作渐渐附上了图,这样既发挥了地图的功用,也加强了地理著作的科学性,这是方志编撰史上的进步。

随唐时期,这类有图有经称作图志、图经的著作便大量涌现。

隋统一中国后,在大业年间(公元603- 618年),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随书?经籍志》)。

由中央政府明令全国各地大规模编撰方志,自隋开始。

隋王朝将全国各地上报的地志和图志,汇集编纂成全国总图志。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有《区宇图志》129卷,卷头有图,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的全国性总地志。

《诸郡物产士俗记》151卷;《诸州图经籍》100卷。

据《太平御览》引《隋大业拾遗》记载,这些图志、图经别造新样,纸卷长二尺。

叙山川,卷首有山川图;叙郡国,卷首有郭邑图,叙城隍,则卷首有馆图。

其图上山水城邑题书字极细。

可惜,这些珍贵的资料早已佚亡,我们不能知道它们的具体内容。

唐代对编造图志和图经也很重视,中央政府设有专门负责掌管图经的官员,并规定全国各州、府每3年(一度改为5年)一造图经,送尚书省兵部职方。

如《唐会要》卷五十九记载: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诸州图每三年一送职方,今改为五年一造送。

如州县有创造及山河改移,即不在五年之限。

《新唐书?百官志》也记载,职方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地图,城隍、镇戍、烽候、坊人、道路之远近及四夷归化之事。

凡图经非州县增废,五年乃修,岁与版籍偕上。

从《太平寰宇记》和《太平御览》等书中,可以得知,当时唐代曾有50多个州修有图经,其数量可以想象。

现从敦煌石室中发现的《沙州图经》和《西州图经》两个残卷,可以看到唐代图经的大致面貌,但其中图已经没有了。

全国性的地志、图志,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新的发展。

如魏王李泰邀集学士肖德言等编撰的《括地志》550卷,外《序略》5卷;李吉甫撰的《元和郡县图志》40卷;贾耽撰的《古今郡国道具四夷述》40卷;《贞元十道录》4卷等;孔述睿撰的《地理志》等等。

唐代的文风极盛,方志的繁荣,可见其一个方面。

由于当年的著作只靠手抄,其流通数量必然有限,加上以后多逢战乱,它们大都已散失。

这些全国性的总地志、图志,以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最为出色,它是一部集魏晋隋唐地志之大成的代表作。

李吉甫(公元758- 814年),字弘宪,赵州赞皇(今河北赵县)人,出身宦官家庭,少好学,能属文,年二十七为太常博士,元和二年(公元807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中书侍郎裴珀病逝,第二年授吉甫为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平章事。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暴病身亡。

李吉甫一生论著甚多,在地理学方面,先后撰有《十道图》、《河北险要图》、《淮西地图》、《元和郡县图志》等。

《元和郡县图志》40卷,目录2卷。

现存34卷。

是李吉甫晚年(公元813年)当宰相时,向宪宗皇帝献上的一部全国总地志。

内容记述了全国十道所属各府、州、县的沿革、境域、山川、道里、户口、贡赋、古迹等。

起京兆府,尽陇右道,凡47镇,成40卷,每镇皆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元和郡县图志序》)。

南宋时,图尽散失,遂改称《元和郡县志》。

李吉甫在编撰《元和郡县图志》时,总结了前人所撰地志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正如他在《元和郡县图志序》中指出,过去所撰地志尚古远者或搜古而略今,采谣俗者多传疑而失实,饰州邦而叙人物,因丘墓而征鬼神,流于异端,莫切根要。

至于丘壤山川,攻守利害,本于地理者,皆略而不书。

在此基础上,他作了改进。

一是注重了当今要素的记载,注意了数据的真实准确,在书中多用数字表达,是这一部志书的显著特点。

二是摒弃那些注重丘墓、鬼神的做法,虽然他有时也不免落入神话故事的圈套,但还是保持住了方志编写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三是注意军事要素的记载和绘制,把方志的编写和军事政治紧密联系起来。

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

这些在当时都是进步的。

正是由于李吉甫的努力,尽管到南宋时其中图已亡佚,后世仍然对它有很高的评价,不仅因为它是魏晋以来现存最早的全国总地志,而且由于它所记载的州郡都城山川都有据可查,无不根之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还称其体制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

可见它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后来编纂全国总地志的范本。

在世界地理史上也是一部杰出的地理著作。

方志的编写,发展到隋唐时代,不仅体例日趋完善,而且地理内容也较过去增多,尤其是附之于图,达到了图文并茂的程度,是方志编撰走向成熟的标志。

除方志著作外,隋唐时期在其它一些著作中也多有地理性专篇,如杜佑的《通典》,成书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全书200卷,列八门,地理门有《州郡》、《边防》两篇。

《通典?州郡》而打破了历代正史地理志偏重于本朝的局限性,叙述各行政单位在前代的沿革,一般追溯到春秋战国。

可称得上是我国最古老的沿革地理篇章。

《通典?边防》篇从历代史书的四夷传采集资料,突出边防作用,这在当时也是别开生面的。

(二)制图学的创新西晋时的裴秀创制图六体,是我国古代制图理论的光辉成就,深深影响着后世的制图学。

自裴秀以后,直至隋代对这一理论还无人问及。

这一时期,常见的就是所谓图经、图记的发展。

隋唐之际,有一种分野图,如《二十八宿分野图》、《周易分野新图》等,这些图已经佚亡,内容如何不能得知。

另外有隋高唐尉李播,因官场不得志而为道士,撰有《方志图》10卷,李播的孙子李该撰有《地志图》,还有吕才受唐太宗李世民之命撰有《方域图》等。

据考证,这些带有地志性质的地图,虽画有山川河流,但不同于一般地图,而是一种与道教及历法有关的地图。

因为这些作者本人不是道士就是天文星象学家,他们因为郡国沿革名称屡迁,遂今后学难为凭准(《旧唐书?天文志》),试图用天象来固定州县的位置,因为没有科学依据,自然滑入歧途,所以也没有实用价值。

唐王朝建立后,国力重振,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制图学的发展添注了动力。

除经志著作继续发展外,图与经志分野的局面逐渐形成,裴秀的制图理论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一些较好的以裴秀制图理论为指导的地图。

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将全国分为十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剑南道、岭南道。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十道图》。

这是典型的唐代行政区划图,据《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唐代有三种卷本的十道图。

第一种是长安四年(公元704年)绘制的《十道图》12卷;第二种是开元三年(公元715年)绘制的《十道图》10卷;第三种是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李吉甫所绘的《十道图》。

这些十道图大体都有山川、户口、赋税、行政区划、文武官员数字、薪俸以及各州郡疆域、政治纲领等,完全是适应政治上的需要,为中央实施各种政令的要求而绘制的。

五代时,这种图还仍作为官绘地图而使用,凡政制有变,图也随之修改。

如《五代会要?选事上》记载: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史部三铨下省,南曹废置,特令左丞崔沂等人修定《十道图》。

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尚书吏部奏,清泰三年创造以上三县,欲编入《十道图》。

直到南宋的《直斋书录解题》一书,仍然著录有《十道图》,足见它至少流传了3个世纪,对巩固和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

后因宋代的大行政区不再以道分,遂改为九域图.这一时期,军事性质的地图也有发展。

除李吉甫绘有一幅《河北险要图》外,还有魏元忠(公元637~707年)绘制的《九州设险图》。

由于这幅地图冠以九州之名,估计是唐代较大的军事设险图。

隋唐五代时期,在制图学方面做出最杰出贡献的要数贾耽。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沧州)人,生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

自幼喜好地理,早年曾任过员外郎、礼部郎中等职,因政绩茂异被升为管理国家礼宾和接待外国使者的鸿胪卿,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后,曾任左散骑常侍、山南西道节度使、工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右仆射等职,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升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务),在相位13年,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去世,终年76岁。

贾耽的制图显然是受了裴秀制图理论的影响,他在献图的表中谈到晋司空裴秀创为六体,九丘乃成赋之古经,六体则为图之新意。

臣虽愚昧,夙尝师范(《旧唐书?贾耽传》)。

可见他是师范裴秀的制图理论,不仅如此,在此基础上,他还有所创新。

贾耽的地理著作和地图主要有:《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图》一轴和为说明此图而撰的《关中陇右山图九州别录》6卷及《吐蕃黄河录》4卷,统称《别录》10卷;《海内华夷图》一轴和为说明此图撰的《古今郡国道县四夷述》40卷;还有《地图》10卷、《贞元十道录》4卷及《皇华四达记》等。

贾耽一生勤于钻研地理知识,自称臣弱冠之岁,好闻方言,筮(shī音逝,古代用蓍草占卜)仕之辰,注意地理,究观研考,垂30年(《旧唐书?贾耽传》)。

在他担任鸿胪卿期间,凡四夷之使及使四夷还者,必与之从容,讯其山川土地之终始。

是以九州之夷险,百蛮之土俗,区分指划,备究源流,绝域之比邻,异蕃之风俗,梯山献琛之路,乘舶来朝之人,咸究竟其源流,访求其居处。

这种勤奋工作精神,加上他身居宰相,能较多地接触所藏各种典籍,从而使他能够具备丰富的地理学知识,掌握大量的地理经典资料,在地理学上作出卓越的贡献,成为唐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和制图家。

尤其是他经历了安史之乱,对一些疆域的丧失深感痛心,热切盼望能尽快收复失地。

他制作的地图和著述的地理著作,正是寄托着这一心愿。

他在晚年绘制的《海内华夷图》,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地图,也是唐宋时期影响最大的一幅全国一统大地图。

《海内华夷图》及其说明该图的《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共一轴40卷。

完成于公元801年。

这幅图师承裴秀制图六体的画法,图广10米,纵11米,比例尺为3。

33厘米折成50公里(即1∶1500000),面积约为110平方米,是魏晋以来我国古代第一大图。

图中以黑色书写古时地名,用红色书写当时地名,这样今古殊文,执习简易(《旧唐书?贾耽传》)。

这是我国古代制图史上的一项创新,也为后世的历史沿革地图所袭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