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精致之美
宋词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

宋词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引言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妙的情感表达。
通过描写生活琐碎细致、富有感情色彩以及对自然景物、爱情、友谊等主题的深入探索,宋词展现了独特的美学观念和人类情感世界。
本文将介绍宋词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展示其魅力所在。
1. 宋词的艺术风格•婉约:宋词以其柔美动人、含蓄委婉而闻名。
通过温软细腻的语言和意象,描绘内心细腻真挚的情感。
•清新:宋词追求天然清新之美,善于用自然景物来体现情感状态。
以山水花鸟等元素构建画面,给予读者深刻印象。
•纳凉:宋代夏季白天长而炎热,人们喜欢在夏夜凉爽时候聚会吟君子词,即所谓的"纳凉"。
这种文化氛围对宋词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宋词弥漫着思乡、抒情和友情的意味。
2. 宋词的情感表达•爱情:宋词以其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和真挚动人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通过表现恋人之间的甜蜜、相思和离别,宋词展示了爱情在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地位。
•自然:宋代文人借助自然景色来描绘内心世界和表达复杂的情感状态。
从春天的花开到秋天的落叶,自然景观成为了表达激情、忧郁、空灵等多种情感的重要媒介。
•友谊:除了爱情之外,宋词还关注友谊。
通过细致入微地描写朋友间真挚无私、款待悠然等友谊之情,表达对友谊价值的赞美与敬仰。
3. 典型案例分析案例1:《虞美人·雨结庐城秋燕》雨声惊寂寞,大半夜,小扣柴扉,不胜戚戚。
布谷声断无人撑,问伊知歌儿苦、更有什么事?(刘克庄)这首词以雨水的声音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心情的落寞和孤寂。
通过对雨声和鸟鸣的描写,将主人公内心世界与自然景象融合在一起,抒发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案例2:《渔家傲·秋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杨万里)这首词通过对秋日夜晚景色的描述,营造了一种清凉、宁静的氛围。
词中主人公在自然与爱情之间徘徊,并以织女与牵牛星作为象征爱情拆散和相聚的美丽比喻。
宋词鉴赏:李清照的词艺之美

宋词鉴赏:李清照的词艺之美一、引言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而李清照作为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之一,她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本文将深入探讨李清照的词艺之美,包括其创作风格、题材内容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
二、李清照简介在介绍李清照的词艺之美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她个人背景和历史地位。
李清照(1084年-1151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生活在北宋时期。
她是北宋晚期最重要的女性文化名人之一,也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
三、风格特点李清照的词作在当时可以说是别具一格,有以下几个突出的风格特点: 1. 清新婉约:她以清新婉约见长,善于运用大量花草树木、山水自然等元素来表现内心情感,并以细腻典雅的语言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2. 情感真挚:李清照在词作中表现出对爱情、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真挚情感。
她的词作常常以个人经历和生活琐事为题材,以自己亲身经历的喜怒哀乐来展现饱含细腻情感。
3. 罕见创新:与当时大部分词人注重词牌的传统写法不同,李清照对于词牌有较大的变通和创新。
她尝试着以抒情为主,将音律处理得更加灵活多样。
四、经典作品李清照留下了众多优秀的词作,其中一些被称为经典之作,并广泛传播至今。
以下是几首代表性的李清照词作: 1. 《如梦令》:这首词描绘了女子在梦中与意中人相聚的场景,以幻想替代现实,旋律婉转动听。
2. 《如柳》:这是一首抒发离愁别绪之作,通过柳树与别离意象相结合,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
3. 《声声慢》:这首词是李清照较为知名的作品之一,以温婉动听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逝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无尽的思念。
五、对后世影响李清照的词艺之美不仅在她生前受到了很高的赞誉,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对后世词人的启示:李清照以其优秀的词作为后来者树立了标杆。
她精湛的写作技巧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方式成为许多后世词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2. 影响文化传统:李清照抒发个人情感并融入社会现实场景,使得她所创作出来的词有着鲜明个人特色,并贴近时代背景。
宋词的美学特点

宋词的美学特点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体之一,它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
宋词的美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婉约清新宋词的婉约清新是其最为突出的美学特点之一。
宋词注重表现诗人的感情和心境,以细腻、柔和、含蓄的语言表达出来。
宋词的语言简练,不喜欢华丽的修辞和夸张的表达,而是注重细节的描写,通过细微的感受和情感的流露来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疑问和追求,而这种疑问和追求是通过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感受来表达的。
二、意境深远宋词的意境深远是其另一个重要的美学特点。
宋词注重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于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的描写和联想,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宋词的意境常常是隐晦的,需要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来理解和感受。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欢情不可抑,一夜好风来”,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短暂而珍贵的感慨和对于欢乐的追求,而这种感慨和追求是通过对于元宵节的描写和联想来表达的。
三、音乐性强宋词的音乐性强是其另一个重要的美学特点。
宋词注重音韵和节奏的运用,通过对于词牌的选择和运用,使词歌唱起来具有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感。
宋词的音乐性不仅表现在词牌的选择和运用上,还表现在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上。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于人生的感慨,而这种感慨是通过对于语言的韵律和节奏的运用来表达的。
四、情感真挚宋词的情感真挚是其另一个重要的美学特点。
宋词注重表现诗人的真实感受和情感,通过对于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的描写和联想,表达出真挚的情感和感慨。
宋词的情感常常是深刻而真实的,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的痛苦和对于爱情的追求,而这种痛苦和追求是通过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感受来表达的。
意境美到极致的宋词

意境美到极致的宋词(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意境美到极致的宋词意境美到极致的宋词(10首)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十首绝美宋词,意境美,语言美,词句美

10首绝美宋词,意境美,语言美,词句美拿起一本《宋词》,随便翻翻,就令人惊喜。
那些美好的字句,那些动人的情感,让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看,竹姿映;听,语从容。
在宋词中,体会汉语之美。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宋·司马光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这是一首夸赞宴席上舞女的词,它不从正面描写那个姑娘长得多么美,只是从发髻上、脸粉上,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个淡雅绝俗的美人形象,性灵流露,雅而不俗,余味深长。
全词造句自然,意不晦涩,语不雕琢,随手写来,妥贴停匀,足见作者的学识之厚与感情之富。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宋·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是一首怀旧之作,词人追慕曾经的歌女小蘋,写下此词。
全篇由怀人之境之形,进而写所怀之人之事,情意真切、意境婉约,人也美,语言也美,是难得一见和佳作。
《踏莎行·候馆梅残》宋·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是一首早春南方行旅离愁的词作。
梅残、柳细、草薰、风暖,融怡明媚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赏,却又容易触动离愁。
全词情深意远、柔婉优美。
《忆王孙·春词》宋·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这是一首描绘闺中少妇思念丈夫的“闺情”词。
小令如绝句,易成而难工,最重神韵。
此词利用传统意象,将芳草、烟柳、杜鹃、春雨、梨花诸物与所抒离恨别绪结合在一起,使之情景交融,所以意境深远而韵味悠长。
《湘春夜月·近清明》宋·黄孝迈近清明。
翠禽枝上消魂。
唐诗宋词品味经典之美

唐诗宋词品味经典之美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具有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
这些经典之作,源源不断地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情感享受和思想启迪。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的优美旋律与深邃意境,始终流传至今,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品味唐诗宋词的经典之美,展示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不可磨灭的艺术魅力。
一、尽显诗人才华的唐诗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众多文人墨客纷纷挥毫泼墨,创作出了无数千古绝艳的作品。
从李白奔放豪迈的《静夜思》到王之涣豪情壮志的《登鹳雀楼》,每一首唐诗都如一颗华丽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例如,《静夜思》以短小精悍的词句,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和孤独感;《登鹳雀楼》则通过壮丽的景象和雄浑的语言,表达了诗人雄心壮志的追求。
这些作品以其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使人能够深入感受到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到见解。
二、宋词的婉约与深沉唐宋之交,中国文化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个时期的宋词,继承和发展了唐诗的优秀传统,同时加入了更为纤细细腻的情感表达。
宋词以其凄凉含蓄的风格和婉约动人的音乐性,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无论是辛弃疾豪放激昂的《青玉案·元夕》,还是李清照婉转深情的《如梦令》,都以其独特的魅力打动着读者。
辛弃疾的作品中充满了激情和反抗精神,而李清照的词则充满了对生活的细腻触动和深沉感受。
这些作品通过凝练的语言和绚烂的意象,将人们带到了一个个绚丽多彩的情感境地,引起人们对生命和爱情的深刻思考。
三、唐宋诗词的社会反映唐诗宋词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一扇窥探当时社会风貌的窗口。
从唐朝的社会繁荣到宋朝的士人风度,唐宋之间的变化可以通过诗词作品的变化得到清晰地呈现。
在唐朝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市井生活的欢乐和热闹,也能领略到对壮丽山川和宏伟建筑的赞美。
而宋朝的词则更多地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错综复杂和人们内心的挣扎与哀愁。
宋词之美

宋词之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之一,标志着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因此,宋代也被称为词的时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宋代三百年,无数风流名士,无尽的家国之恨,所有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都可以在宋代诗人留下的作品中看到。
在逐字逐句的阅读中,你不仅能领略到文字节奏的醉人之美,还能感受到诗人豪迈的纵欲和清新的优雅。
1宋词的第一美在于,它能让你含蓄的说“我爱你”。
通常,当你向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表达爱意时,你会说什么?普通人会直接说“我爱你”;文艺青年会说“我养你啊”、“余生请你指教”、“you jump,i jump”;读过宋词的人会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同样的,“我想你”可以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我等你”可以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宋词的第二个妙处在于,它让你优雅地交友。
它能让你在朋友圈发一张美景照片时,不是配以“哇塞!好美啊!”这种大口感叹的简单词汇,而是说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的经典词句。
当你失恋时,不是在朋友圈千万遍地悲喊“蓝瘦,香菇!”,而是低吟浅唱道“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3宋词的第三个美,在于它能让你更好地体验人生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恋花》;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凤栖梧》;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宋词的美还在于,它既能让你在不被理解时,体会到“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苦闷;又能让你在背井离乡时,感受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
宋词的美在于,我们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叹相似的境遇,感叹相似的情感。
唐诗宋词传承经典的美丽之词

唐诗宋词传承经典的美丽之词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传统美学的精髓。
这些经典之词通过千百年传承,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传诵和赞美。
唐宋诗词的美丽之处,不仅体现在其深奥精湛的艺术风格,更融入了作者对情感、自然和人生的独特领悟。
本文将探讨唐诗宋词传承经典的美丽之词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唐诗传承之美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唐诗的黄金时代。
唐诗风格广泛多样,涵盖了爱情、自然、哲理、历史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作者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感悟。
其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其豪放激昂的气势和形象的生动描绘,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事物变化和人生短暂性的感慨,使人们在阅读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另一位杰出的唐代诗人杜牧,以其细腻动人的情感描写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成为了唐诗之首。
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一诗,凭借其深情的文字和恰到好处的音韵,打动了世人的心灵。
这首诗以温暖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思念之情,仿佛让读者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杜牧内心的真实感受。
二、宋词传承之美宋词继承了唐诗的优秀传统,并在其中融入了更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情感抒发方式。
宋代的词人们通过对爱情、家园、友情等情感的描绘,创作了一大批动人心弦的传世之作。
苏轼是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词作精湛绝伦,才情出众。
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婉约动人的佳作,通过对明月的咏叹,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思考。
这首词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使人沉浸在对时光流转和生命变迁的思绪之中。
另一位杰出的宋代词人李清照,以其清新淡雅的词风和对爱情的细腻描绘,成为了宋词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以其委婉的语言和情感的真挚打动了无数读者。
词中渲染的情感氛围,以及对爱情的真挚表达,让人们无不被深深地吸引和感动。
三、唐诗宋词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唐诗宋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中国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宋词中的首饰 (2)珠翠 (2)臂钏 (3)搔头 .................................................. 5 翠翘 .. (5)闹蛾 (6)冠子 (7)唐宋词中的化妆 (8)额黄 .................................................. 8 面靥 .. (9)蛾眉 (10)梅花妆 (11)唐宋词中的服饰 (12)石榴裙 (12)云肩 (13)唐宋词中的生活小物件 (14)龙涎香 (14)瑞脑 (15)小节 ................................................. 16 精致之美 ——那些唐宋词里的小物件引言有人说,婉约词中对衣饰器物的过多描写使词显得过于浮艳,没有境界,与苏辛或旷达或豪迈的大气词风不可同日而语,离“经典”的差距很大。
但是词本就是文人闲来风雅,写写生活小事的“流行歌词”,填词能有苏、辛之胸怀者更是寥寥。
追求境界当然是最好的,但是登高饮茶的古人们,也并不是活在“境界”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人比我们活得更加实在。
写一写眼前的物件,身上的衣饰,贴近生活,况且这些精致的生活物件也营造出一种精致的意境。
在词中对这些生活物件的渲染,也是在追求,在向往一种精致之美。
宋词中那些虽偶尔有些雕琢的精美意象,营造出一种令人沉醉的精致之美。
也许这是一种“底层面”的美,但它毕竟是美的,我们依然可以喜欢它,欣赏它。
从客观上讲,这类婉约词中反映的一系列生活情趣,也为我们提供了窥探宋代文化的一隅,也是很有价值的。
宋词中的首饰珠翠菩萨蛮(唐)温庭筠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珍珠和翡翠。
妇女华贵的饰物。
汉傅毅《舞赋》:“珠翠的皪而炤燿兮,华袿飞髾而杂纤罗。
”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下》:“夫盛服饰者,以珠翠为先;工绘事者,以丹青为主。
”《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连忙过来见姑娘,见他头上略带着几枝内款时妆的珠翠。
”冰心《六一姊》:“她们三个珠翠满头,粉黛俨然。
也借指盛装女子。
唐陆龟蒙《杂伎》诗:“六宫争近乘舆望,珠翠三千拥赭袍。
”宋梅尧臣《和韵三和戏示》:“蓬蒿自有蒋生乐,珠翠宁容郑氏陪。
”原注:“郑康成与卢子干同事马融,融后堂有珠翠之会,康成不得预焉。
”清赵翼《陪松崖漕使宴集九峰园》诗:“是日轻阴半寒暖,满湖珠翠纷往回。
臂钏女冠子(唐)牛峤绿云高髻,点翠匀红时世。
月如眉,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
眼看惟恐化,魂荡欲相随。
玉趾回娇步,约佳期。
锦江烟水,卓女烧春浓美。
小檀霞,绣带芙蓉帐,金钗芍药花。
额黄侵腻发,臂钏透红纱。
柳暗莺啼处,认郎家。
星冠霞帔,住在蕊珠宫里。
佩丁当,明翠摇蝉翼,纤珪理宿妆。
醮坛春草昼绿,药院杏花香。
青鸟传心事,寄刘郎。
双飞双舞,春昼后园莺语。
卷罗帏,锦字书封了,银河雁过迟。
鸳鸯排宝帐,豆蔻绣连枝。
不语匀珠泪,落花时。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余又尝过金陵,人有发六朝陵寝,得古物甚多。
余曾见一玉臂钗,两头施转关,可以屈伸,合之令圆,仅于无缝,为九龙绕之,功侔鬼神”。
还有一种叫作“跳脱”的臂环,如弹簧状,盘拢成圈,少则三圈,多则十几圈,两端用金银丝编成环套,用于调节松紧。
这种“跳脱”式臂环,可戴于手臂部,也可戴于手腕部。
隋唐至宋朝,妇女用镯子装饰手臂已很普遍,称之为臂钏。
这不仅仅限于宫廷贵族,平民百姓也十分热衷。
据史书记载,崔光远带兵讨伐段子章,将士到处抢掠,见到妇女,砍下手臂,取走臂钏。
可见当时戴臂钏的女子并非少数。
多数妇女都把手帕拴在右腋下的纽扣间,或是把它折叠成为方胜的样子约束在臂钏中搔头谒金门(五代)冯延巳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搔头,簪的别称。
汉繁钦《定情诗》:“何以结相於?金薄画搔头。
”唐韩愈《短灯檠歌》:“裁衣寄远泪眼暗,搔头频挑移近牀。
”元张雨《东风第一枝·玉簪》词:“蜻蜓飞上搔头,依前艳香未歇。
”翠翘花犯(吴文英)小娉婷,清铅素靥,蜂黄暗偷晕。
翠翘攲鬓。
昨夜冷中庭,月下相认。
睡浓更苦凄风紧。
惊回心未稳。
送晓色、一壶葱茜,才知花梦准。
湘娥化作此幽芳,凌波路,古岸云沙遗恨。
临砌影,寒香乱、冻梅藏韵。
熏炉畔、旋移傍枕,还又见、玉人垂绀鬒。
料唤赏、清华池馆,台杯须满引。
古代妇人首饰的一种。
状似翠鸟尾上的长羽,故名。
唐韦应物《长安道》诗:“丽人绮阁情飘颻,头上鸳钗双翠翘。
”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宋周邦彦《忆秦娥·佳人》词:“人如玉,翠翘金凤,内家妆束。
”清李渔《蜃中楼·训女》:“终朝阿母梳云髻,甚日檀郎整翠翘。
”闹蛾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亦称“夜蛾”、“蛾儿”,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头饰,用丝绸或乌金纸为花或草虫之形,然后用色彩画上须子、翅纹而成。
明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自岁莫正旦,咸头戴闹蛾,乃乌金纸裁成,画颜色装就者;亦有用草虫、蝴蝶者。
”清王夫之《杂物赞·活的儿》:“以乌金纸剪为蛱蝶,朱粉点染,以小铜丝缠缀针上,旁施柏叶。
迎春,元日,冶游者插之巾帽,宋柳永词所谓‘闹蛾儿’也,或亦谓之‘闹嚷嚷’。
”清陈维崧《望江南·岁暮杂忆》词之一:“人鬭南唐金叶子,街飞北宋闹蛾儿。
”。
宋代正月十五元夕夜,妇女戴之,以应时节,盖取蛾儿戏火之意。
冠子永遇乐(宋)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诗朋酒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北宋年间,女子发髻上最有特点的装饰是冠梳,有“飞鸾走凤”,“七宝珠翠”,及“花朵冠梳”等名色,始于宋初,先流传于公众,后及民间。
冠梳——用漆纱,金银,珠玉等做成两髻垂肩的高冠,并在冠上插以白角长梳。
宋代的一般上层妇女则特别重视花冠,这和当时社会爱花养花的风气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她们的头上,除应时令戴真花外,一般经常使用花冠,多用各色罗绢或通草做成,讲究的加金玉玳瑁珠子,有的用金银珠翠制成各种花鸟凤蝶形状的簪钗梳篦,插在发髻之上,其制繁简不一,视各人条件而定。
通常的式样是在冠的两侧垂有舌状的饰物,以掩住双耳及鬓发,长度大多至颈,也有下垂至肩的。
冠的顶部,多饰有金色朱雀,四周插有簪钗。
又在额发部位,安插白角梳子,梳齿上下相合,其数四、六不等。
此外,当时贵族妇女还戴一种重楼子花冠。
这种花冠兴起于唐代,盛行于两宋。
唐宋词中的化妆额黄好事近赵彦端(宋代)一种岁前春,谁辨额黄腮白。
风意只吟群木,与此花修别。
此花佳处似佳人,高情带诗格。
君与岁寒相许,有芳心难结。
我国古代妇女额部涂黄的风习,大约同花钿一样,起源于南北朝或更早些。
更可能与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关,当时全国大兴寺院,塑佛身、开石窟蔚然成风。
妇女们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也将自己的额头染成黄色,久之便形成了染额黄的风习。
据文献记载,妇女额部涂黄主要由两种方法,一种为染画,一种为粘贴。
染画是用毛笔蘸黄色染画在额上。
其具体染画方法又分为两种:一种为平涂法(额部全涂)如唐裴虔余《咏蒿水溅妓衣》诗描述:“满额鹅黄金缕衣”。
一种为半涂法,在额部涂一半,或上或下,然后以清水过渡,由深而浅,呈晕染之状。
北周庚信《舞媚娘》诗“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南梁江洪《咏歌姬》诗“薄鬓约徽黄,轻细淡铅脸”,都是指这种涂法。
粘贴法较染画发容易,这种额黄是用黄色材料剪制成薄片状饰物,使用时以胶水粘贴于额上即可。
由于可剪成星、月、花、鸟等形,故又称“花黄”。
南朝陈徐陵《奉和咏舞》诗“举袖拂花黄”,北朝《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唐崔液《踏歌词》“翡翠贴花黄”等都指的是这种饰物。
严格说来,它已脱离了染额黄的范围,更多地接近花钿的妆饰。
面靥女冠子欧阳炯(唐)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
艳情多,绶带盘金缕,轻裙透碧落。
含羞眉乍敛,微语笑相和。
不会频偷眼,意如何?秋宵秋月,一朵荷花初发。
照前池,摇曳熏香夜,婵娟对镜时。
蕊中千点泪,心里万条丝。
恰似轻盈女,好风姿。
面靥,古代妇女面部的妆饰。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中:“鹤子草,蔓生也。
其花麴尘,色浅紫,蒂叶如柳而短。
当夏开花,又呼为绿花绿叶。
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乾,以代面靥。
”面靥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也成妆靥。
起初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
当某妃例假来临,不能接受帝王御幸,即在脸上点上小点,称为点痣,也叫点“的”,女史见了,即不用列名,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妆饰,而专门在嘴角边所点的,即是面靥。
蛾眉菩萨蛮温庭筠(唐)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相交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蛾眉妆是中国唐代流行的一种化妆方法,将眉毛全部拔去,再用眉笔在靠近额中的地方描出两条短眉,杜甫就有“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之句。
其后,深受唐文化影响的日本也开始流行。
具体可参见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
梅花妆醉落魄、一斛珠汪藻(宋代)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庄额绿云低映花如刻恰似秋宵,一半银蟾白结儿梢朵香红钿蝉隐隐摇金币春山秋水浑无迹不露墙头,些子真消息相传,据北宋初年所编转的大型类书《太平御览》记载,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某一年的正月初七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的美术被微风一吹,落下来一朵梅花,正粘在公主额上,而且怎么都揭不下来。
于是,皇后就把公主留在自己身边,观察了好长时间。
之后公主额上的花虽清洗了下来,但却留下了个花瓣印记。
于是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美丽,纷纷效仿,于是产生“梅花妆”。
其式,在额上画一圆点,或多瓣梅花状,唐时很流行。
后来又有用花钿或金箔剪成花瓣形贴上的。
唐宋词中的服饰石榴裙诉衷情(宋)晏几道御纱新制石榴裙。
沉香慢火熏。
越罗双带宫样,飞鹭碧波纹。
随锦字,叠香痕。
寄文君。
系来花下,解向尊前,谁伴朝云。
在唐代,石榴裙是年轻女子极为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
这种裙子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它颜色,往往使穿着它的女子俏丽动人。
唐人万楚在《五月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韦庄也唱道:“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赠姬人》)南北朝诗人何思徵在他的《南苑逢美人》诗中就石榴裙写过两句:“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用石榴来暗比心中美女。
元代的刘铉《乌夜啼》中就把石榴直指女子的裙裾了:“垂杨影里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