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柱及圈梁的设置要求
构造柱和圈梁的设置要求

墙长大于5米时,墙顶与梁(板)宜有钢筋拉接(98ZG003中同时说明----当顶部拉结施工有困难时,可在砌体填充墙中设置构造柱,间距<=5米);当墙长大于层高2倍时,宜设构造柱;墙高超过4米时,半高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长贯通的混凝土现浇带.另外,在砌体构造规范中还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设构造柱:1,墙体转角;2,砌体丁字接关处;3,通窗或者连窗的两侧;1 圈梁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墙四周及部分或全部内墙设置的水平、连续、封闭的梁。
1.1圈梁的作用1.1.1增强砌体房屋整体刚度,承受墙体中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弯曲应力,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减轻墙体裂缝的出现,防止纵墙外闪倒塌。
1.1.2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圈梁和构造柱连接形成纵向和横向构造框架,加强纵、横墙的联系,限制墙体尤其是外纵墙山墙在平面外的变形,提高砌体结构的抗压和抗剪强度,抵抗震动荷载和传递水平荷载。
1.1.3起水平箍的作用,可减小墙、柱的压屈长度,提高墙、柱的稳定性,增强建筑物的水平刚度。
1.1.4通过与构造柱的配合,提高墙、柱的抗震能力和承载力。
1.1.5在温差较大地区防止墙体开裂。
1.2圈梁的设置1.2.1外墙和内纵墙的设置: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均设。
1.2.2内纵墙的设置:地震裂度为6、7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设置,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15m,构造柱对应部位;8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屋盖处沿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构造柱对应部位;9度地区,屋盖及每层楼盖处,各层所有横墙。
1.2.3空旷的单层房屋的设置:砖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5~8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8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砌块机料石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4~5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5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对有吊车或较大震动设备的单层工业房屋,除在檐口和窗顶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外,尚应增加设置数量。
构造柱及圈梁的设置要求

构造柱及圈梁的设置要求之马矢奏春创作墙长大于5米时,墙顶与梁(板)宜有钢筋拉接(98ZG003中同时说明----当顶部拉结施工有困难时,可在砌体填充墙中设置构造柱,间距<=5米);当墙长大于层高2倍时,宜设构造柱;墙高超出4米时,半高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长贯通的混凝土现浇带.另外,在砌体构造规范中还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设构造柱:1,墙体转角;2,砌体丁字接关处;3,通窗或者连窗的两侧;1 圈梁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墙四周及部分或全部内墙设置的水平、连续、封闭的梁。
1.1圈梁的作用1.1.1增强砌体房屋整体刚度,承受墙体中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弯曲应力,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减轻墙体裂缝的出现,防止纵墙外闪倒塌。
1.1.2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圈梁和构造柱连接形成纵向和横向构造框架,加强纵、横墙的联系,限制墙体尤其是外纵墙山墙在平面外的变形,提高砌体结构的抗压和抗剪强度,抵抗震动荷载和传递水平荷载。
1.1.3起水平箍的作用,可减小墙、柱的压屈长度,提高墙、柱的稳定性,增强建筑物的水平刚度。
1.1.4通过与构造柱的配合,提高墙、柱的抗震能力和承载力。
1.1.5在温差较大地区防止墙体开裂。
1.2圈梁的设置1.2.1外墙和内纵墙的设置: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均设。
1.2.2内纵墙的设置:地震裂度为6、7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设置,屋盖处间距不该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该大于15m,构造柱对应部位;8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屋盖处沿所有横墙,且间距不该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该大于7m,构造柱对应部位;9度地区,屋盖及每层楼盖处,各层所有横墙。
1.2.3空旷的单层房屋的设置:砖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5~8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8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砌块机料石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4~5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5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对有吊车或较大震动设备的单层工业房屋,除在檐口和窗顶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外,尚应增加设置数量。
构造柱和圈梁设置要求

构造柱和圈梁设置要求柱和圈梁是建筑结构中承担重力作用和承载风荷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对柱和圈梁的设置进行一定要求。
以下是柱和圈梁设置要求的详细说明。
1.柱的设置要求:a.柱的位置应满足建筑布局和功能空间的需要。
柱的布置应符合结构布局要求,尽量减少对使用空间的影响。
b.柱的间距应根据建筑结构的荷载和材料强度来确定,以确保柱的综合承载能力满足建筑设计要求。
c.柱的尺寸应满足结构强度和刚度的要求。
柱截面的选择应根据荷载计算和结构设计要求确定,确保柱在承载荷载时不发生破坏。
d.柱与地基的连接要牢固可靠,应采用合适的连接方式和加固措施,以确保柱与地基之间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能。
2.圈梁的设置要求:a.圈梁的布置应根据建筑结构的需要来确定。
圈梁可以用于加强结构的刚度,提高整体稳定性。
b.圈梁的尺寸应满足结构强度和刚度的要求。
圈梁以及其所连接的柱、梁的截面尺寸应按照建筑设计要求确定,以确保结构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能满足要求。
c.圈梁与柱、梁的连接要牢固可靠,应采用适当的连接方式和加固措施,以确保圈梁与其连接的构件之间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能。
d.圈梁与墙体之间的连接应牢固可靠,以保证墙体的稳定性和整体结构的承载能力。
3.柱和圈梁的材料要求:a.柱和圈梁的选择应考虑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常见的柱和圈梁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和木材等。
b.材料的强度和抗震性能应符合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要求。
柱和圈梁的设计应满足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c.材料的选用应综合考虑经济性、可靠性和可施工性等因素。
在满足结构强度和刚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经济高效的材料。
4.柱和圈梁的施工要求:a.柱和圈梁的施工应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进行,确保构件的准确布置和良好质量。
b.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现场人员的安全和施工质量。
柱和圈梁的加固、连接和焊接等工作应由具备相应资质和技能的人员进行。
c.柱和圈梁的质量检验要符合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圈梁及构造柱设置要求规范

圈梁及构造柱设置要求规范墙长大于5米时,墙顶与梁(板)宜有钢筋拉接,当顶部拉结施工有困难时,可在砌体填充墙中设置构造柱,间距<=5米;当墙长大于层高2倍时,宜设构造柱;墙高超过4米时,半高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长贯通的混凝土现浇带.另外,在砌体构造规范中还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设构造柱:1,墙体转角;2,砌体丁字接关处;3,通窗或者连窗的两侧;圈梁一、圈梁的设置1.外墙和内纵墙的设置: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均设。
2.内纵墙的设置:地震裂度为6、7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设置,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15m,构造柱对应部位;8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屋盖处沿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构造柱对应部位;9度地区,屋盖及每层楼盖处,各层所有横墙。
3.空旷的单层房屋的设置:砖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5~8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8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砌块机料石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4~5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5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对有吊车或较大震动设备的单层工业房屋,除在檐口和窗顶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外,尚应增加设置数量。
4.对建造在软弱地基或不均匀地基上的多层房屋,应在基础和顶层各设置一道圈梁,其它各层可隔层或每层设置。
5.多层房屋基础处设置圈梁一道。
二、圈梁的构造1.圈梁应连续设置在墙的同一水平面上,并尽可能的形成封闭圈,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截面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垂直间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米。
2.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刚弹性和弹性方案房屋,圈梁应与屋架、大梁等构件可靠连接。
3.圈梁的宽度易与墙厚相同,当墙厚大于等于240mm时,圈梁的宽度不易小于2/3墙厚;圈梁高度应为砌体厚度的倍数,并不小于120mm;设置在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质上的基础内的圈梁,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mm。
构造柱及圈梁设置要求

构造柱及圈梁设置要求构造柱及圈梁设置要求建筑认证构造柱及圈梁设置要求提要:构造柱的最小截面可采用240×180毫米,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尺寸,施工时应先砌墙后浇柱源自物业管理资料构造柱及圈梁设置要求墙长大于5米时,墙顶与梁宜有钢筋拉接;当墙长大于层高2倍时,宜设构造柱;墙高超过4米时,半高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长贯通的混凝土现浇带.另外,在砌体构造规范中还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设构造柱:1、墙体转角;2、砌体丁字接关处;3、通窗或者连窗的两侧;一、圈梁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墙四周及部分或全部内墙设置的水平、连续、封闭的梁。
1.1圈梁的作用1.1.1增强砌体房屋整体刚度,承受墙体中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弯曲应力,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减轻墙体裂缝的出现,防止纵墙外闪倒塌。
1.1.2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圈梁和构造柱连接形成纵向和横向构造框架,加强纵、横墙的联系,限制墙体尤其是外纵墙墙在平面外的变形,提高砌体结构的抗压和抗剪强度,抵抗震动荷载和传递水平荷载。
1.1.3起水平箍的作用,可减小墙、柱的压屈长度,提高墙、柱的稳定性,增强建筑物的水平刚度。
1.1.4通过与构造柱的配合,提高墙、柱的抗震能力和承载力。
1.1.5在温差较大地区防止墙体开裂。
1.2圈梁的设置1.2.1外墙和内纵墙的设置: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均设。
1.2.2内纵墙的设置:地震裂度为6、7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设置,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15,构造柱对应部位;8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屋盖处沿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应大于7,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构造柱对应部位;9度地区,屋盖及每层楼盖处,各层所有横墙。
1.2.3空旷的单层房屋的设置:砖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5~8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8时应增加圈梁数量;砌块机料石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4~5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5时,应增加圈梁数量;对有吊车或较大震动设备的单层工业房屋,除在檐口和窗顶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外,尚应增加设置数量。
圈梁与构造柱设置要求及规范

圈梁与构造柱设置要求及规范圈梁和构造柱是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设置要求和规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要求及规范的详细介绍。
圈梁的设置要求及规范:1.设置位置:圈梁通常位于建筑物的上部或中部,用于承受上层和屋顶的重量。
根据建筑设计和结构要求,在合适的位置设置圈梁。
2.结构形式:圈梁通常由钢筋混凝土构成,其梁带的宽度和高度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合理确定。
梁带的面积应满足承载所需的强度和刚度。
3.抗震要求:圈梁在地震作用下需要有一定的抗震能力,所以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地震荷载,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如增加纵向和横向钢筋等。
4.设置间距:圈梁的跨度和间距应根据建筑物的荷载和结构要求进行合理布置。
一般情况下,梁的间距应在4-6米左右。
5.设计承载力和变形限值:圈梁应满足设计要求的承载力和变形限值,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6.钢筋数量和直径:根据设计规范和计算结果确定圈梁的钢筋数量和直径。
一般来说,梁底部的钢筋负责受拉,顶部的钢筋负责受压。
7.混凝土强度等级:圈梁的混凝土应满足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以确保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耐久性。
构造柱的设置要求及规范:1.设置位置:构造柱通常位于建筑物的底部或中部,用于承受上部结构的重量和荷载。
柱的位置应根据建筑设计要求和结构布置进行确定。
2.结构形式:构造柱通常由钢筋混凝土构成,其截面形状一般为矩形或方形,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柱的尺寸和形状。
3.抗震要求:构造柱在地震作用下需要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所以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地震荷载,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如增加纵向和横向钢筋等。
4.设置间距和跨度:构造柱的间距和跨度应满足建筑物的荷载和结构要求,根据设计规范进行合理布置。
5.设计承载力和变形限值:构造柱应满足设计要求的承载力和变形限值,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6.钢筋数量和直径:根据设计规范和计算结果确定构造柱的钢筋数量和直径。
一般来说,柱的纵向钢筋负责受拉,横向钢筋负责受压。
构造柱与圈梁的设置要求内容

构造柱与圈梁的设置要求墙长大于5米时,墙顶与梁〔板〕宜有钢筋拉接〔98ZG003中同时说明----当顶部拉结施工有困难时,可在砌体填充墙中设置构造柱,间距<=5米〕;当墙长大于层高2倍时,宜设构造柱;墙高超过4米时,半高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长贯穿的混凝土现浇带.另外,在砌体构造规中还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设构造柱:1,墙体转角;2,砌体丁字接关处;3,通窗或者连窗的两侧;1 圈梁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墙四周与局部或全部墙设置的水平、连续、封闭的梁。
1.1圈梁的作用1.1.1增强砌体房屋整体刚度,承受墙体中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弯曲应力,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减轻墙体裂缝的出现,防止纵墙外闪倒塌。
1.1.2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圈梁和构造柱连接形成纵向和横向构造框架,加强纵、横墙的联系,限制墙体尤其是外纵墙山墙在平面外的变形,提高砌体结构的抗压和抗剪强度,抵抗震动荷载和传递水平荷载。
1.1.3起水平箍的作用,可减小墙、柱的压屈长度,提高墙、柱的稳定性,增强建筑物的水平刚度。
1.1.4通过与构造柱的配合,提高墙、柱的抗震能力和承载力。
1.1.5在温差较区防止墙体开裂。
1.2圈梁的设置1.2.1外墙和纵墙的设置:屋盖处与每层楼盖处均设。
1.2.2纵墙的设置:地震裂度为6、7度地区,屋盖与楼盖处设置,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15m,构造柱对应部位;8度地区,屋盖与楼盖处,屋盖处沿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构造柱对应部位;9度地区,屋盖与每层楼盖处,各层所有横墙。
1.2.3空旷的单层房屋的设置:砖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5~8m 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8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砌块机料石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4~5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5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对有吊车或较大震动设备的单层工业房屋,除在檐口和窗顶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外,尚应增加设置数量。
圈梁及构造柱设置要求规范

圈梁及构造柱设置要求规范墙长大于 5 米时,墙顶与梁(板)宜有钢筋拉接,当顶部拉结施工有困难时,可在砌体填充墙中设置构造柱,间距<=5米;当墙长大于层高2倍时,宜设构造柱;墙高超过4米时,半高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长贯通的混凝土现浇带.另外,在砌体构造规范中还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设构造柱:1,墙体转角;2,砌体丁字接关处;3,通窗或者连窗的两侧;圈梁一、圈梁的设置1.外墙和内纵墙的设置: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均设。
2.内纵墙的设置:地震裂度为6、7 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设置,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15m,构造柱对应部位;8 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屋盖处沿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构造柱对应部位; 9 度地区,屋盖及每层楼盖处,各层所有横墙。
3.空旷的单层房屋的设置:砖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5~8m 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 8m 时应增加圈梁数量;砌块机料石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4~5m 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5m 时,应增加圈梁数量;对有吊车或较大震动设备的单层工业房屋,除在檐口和窗顶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外,尚应增加设置数量。
4.对建造在软弱地基或不均匀地基上的多层房屋,应在基础和顶层各设置一道圈梁,其它各层可隔层或每层设置。
5.多层房屋基础处设置圈梁一道。
二、圈梁的构造1.圈梁应连续设置在墙的同一水平面上,并尽可能的形成封闭圈,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截面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垂直间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 1 米。
2.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刚弹性和弹性方案房屋,圈梁应与屋架、大梁等构件可靠连接。
3.圈梁的宽度易与墙厚相同,当墙厚大于等于240mm 时,圈梁的宽度不易小于2/3 墙厚;圈梁高度应为砌体厚度的倍数,并不小于120mm;设置在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质上的基础内的圈梁,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柱及圈梁的设置要求
构造柱及圈梁的设置要求
墙长大于5米时,墙顶与梁(板)宜有钢筋拉接(98ZG003中同时说明----当顶部拉结施工有困难时,可在砌体填充墙中设置构造柱,间距<=5米);
当墙长大于层高2倍时,宜设构造柱;
墙高超过4米时,半高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长贯通的混凝土现浇带.
另外,在砌体构造规范中还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设构造柱:
1,墙体转角;
2,砌体丁字接关处;
3,通窗或者连窗的两侧;
1 圈梁
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墙四周及部分或全部内墙设置的水平、连续、封闭的梁。
1.1圈梁的作用
1.1.1增强砌体房屋整体刚度,承受墙体中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弯曲应力,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减轻墙体裂缝的出现,防止纵墙外闪倒塌。
1.1.2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圈梁和构造柱连接形成纵向和横向构造框架,加强纵、横墙的联系,限制墙体尤其是外纵墙山墙在平面外的变形,提高砌体结构的抗压和抗剪强度,抵抗1.3圈梁的构造
1.3.1圈梁应连续设置在墙的同一水平面上,并尽可能的形成封闭圈,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截面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垂直间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米。
1.3.2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刚弹性和弹性方案房屋,圈梁应与屋架、大梁等构件可靠连接。
1.3.3圈梁的宽度易与墙厚相同,当墙厚大于等于240毫米时,圈梁的宽度不易小于2/3墙厚;圈梁高度应为砌体厚度的倍数,并不小于120毫米;设置在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质上的基础内的圈梁,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毫米。
1.3.4现浇圈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钢筋级别一般为1级钢,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毫米,并不得小于15毫米,也不宜大于25毫米。
1.3.5内走廊房屋沿横向设置的圈梁,均应穿过走廊拉通,并隔一定距离(七度时:15米;八度时:11米;九度时:7米)将穿过走廊部分的圈梁局部加强,其最小高度一般不小于300毫米。
1.4圈梁的最小纵筋不应小于4φ10,箍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250mm.
2 构造柱
2.1构造柱的作用
2.1.1构造柱能够提高砌体的抗剪强度10%~30%左右,提高幅度与砌体高宽比、竖向压力和开洞情况有关。
2.1.2构造柱通过与圈梁的配合,形成空间构造框架体系,使其有较高的变形能力。
当墙体开裂以后,以其塑性变形和滑移、摩擦来耗散地震能量,它在限制破碎墙体散落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由于摩擦,墙体能够承担竖向压力和一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保证了房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至倒塌。
2.2构造柱的设置
构造柱应当设置在地震时震害较重,连接构造比较薄弱和易于应力集中的部位。
(详见下表)注: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砖房,应按房屋层数增加一层后,根据下表要求设置构造柱,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应按外墙处理;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下表设置构造柱。
2.3构造柱的构造
2.3.1构造柱应与圈梁连接,构造柱的纵筋应穿过圈梁,保证构造柱的纵筋上下贯通。
隔层设置圈梁的房屋,应在无圈梁的楼层设置配筋砖带。
仅在外墙四角设置构造柱时,在外墙上应伸过一个开间,其它情况应在外纵墙和相应横墙上拉通,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四皮砖,砂浆强度不应低于M5级。
2.3.2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宜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500毫米,设2φ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小于1米或伸至洞口边。
2.3.3构造柱的最小截面可采用240×180毫米,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尺寸,施工时应先砌墙后浇柱,构造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钢筋级别一般为1级钢,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毫米,并不得小于15毫米,也不宜大于25毫米。
纵向钢筋应采用4φ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7度时超过6层,8度时超过5层,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圈梁和构造柱的交接处,圈梁钢筋应放在构造柱钢筋的内侧,即把构造柱当作圈梁的支座,这样对结构有利。
2.3.4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地下500毫米,宜在柱根设置120毫米厚的混凝土座,将柱的竖向钢筋锚固在该座内,这样有利于抗震,方便施工。
当有基础圈梁时,可将构造柱竖向钢筋锚固在低于室外地面下50毫米的基础圈梁内。
若遇基础圈梁高于室外地面(室内、外高差较大),仍应将构造柱伸入室外地面下500毫米,在柱根设置120毫米厚的混凝土座。
当墙体附有管沟时,构造柱埋置深度应大于沟的深度。
2.4构造柱的配筋
2.4.1构造柱纵筋不宜小于4φ12,对于边柱、角柱不宜少于4φ14。
七度时超过6层,8度时超过5层.9度时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4。
构造柱的竖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也不宜小于16mm。
构造柱的竖向受力钢筋应在基础梁和楼层圈梁中锚固,并应符合受拉钢筋的锚固要求。
2.4.2构造柱箍筋最小直径采用φ6,间距不宜大于
250mm,柱上、下端大于等于h/6(h为层高)及大于等于450mm 范围内箍筋间距加密至100mm。
结语:根据现行规范的规定,分别对砖砌体房屋圈梁和构造柱的作用、设置和配筋、做法、连接等进行了简述。
在总结国内外历次地震灾害以及广泛深入的科研基础之上,我国在砌体结构抗震设计领域已取得了显著进步,获得了宝贵的设计经验。
标签: 构造柱混凝土建筑物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