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与茶陵派
《医戒》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医戒》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医戒》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医戒》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医戒》明代李东阳所作叙事散文,通过自己二十九岁时一场脾病治愈过程,揭示患病的人如果一味迷信名医而延误病情的道理。
作品原文医戒予年二十九(1),有脾病焉,其症能食而不能化,因节不多食,渐节渐寡,几至废食,气渐苶(2),形日就惫。
医谓:“为瘵也(3)。
”以药补之,病益甚,则补益峻(4)。
岁且尽(5),乃相谓曰:“吾计且穷矣,若春水旺(6),则脾土必重伤。
”先君子忧之(7)。
会有老医孙景祥氏来视,曰:“及春乃解。
”予怪问之,孙曰:“病在心火(8),故得木而解。
彼谓脾病者,不揣其本故也。
子无乃有忧郁之心乎?”予爽然曰(9):“噫!是也。
”盖是时予屡有妻及弟之丧(10),悲怆交积,积岁而病,累月而惫,非惟医不能识,而予亦忘之矣。
于是括旧药尽焚之,悉听其所为,三日而一药,药不过四五剂,及春而果差(11)。
因叹曰:“医不能识病,而欲拯人之危,难矣哉!”又叹曰:“世之徇名遗实(12),以躯命托之庸人之手者,亦岂少哉!向不此医之值(13),而徒托诸所谓名医,不当补而补,至于惫而莫之悟也!”因录以自戒。
作品注释(1)予年二十九:当时为1475年(成化十一年乙未)。
(2)苶(nié):衰弱。
(3)瘵(zhài):《说文》:“瘵,病也。
”此处盖指脾病。
(4)峻:急迫。
(5)岁且尽:一年将终。
(6)“春水”二句:中医以五行与五脏相配,脾属土,故称“脾土”。
脾的功能在于运化水湿,春季水盛,将加重脾脏负担,故说:“脾土必重伤”。
(7)先君子:亡父的敬称。
(8)“心火”二句:心属火。
中医以五行与五时(春、长夏、夏、秋、冬)相配,春属木。
关于李东阳的介绍

关于李东阳的介绍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
汉族,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
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
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
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
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1人物生平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六月初九李东阳出生于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父亲李淳是个饱学之士,以教私塾为生,因家贫,甚至还当过摆渡的船工。
幼年就显现出非凡的才华。
李东阳4岁时随父亲在北京时就会写直径一尺的大字,被京城中人视为神童。
顺天府官员把李东阳推荐给景帝,李东阳当着景帝写下“龙、凤、龟、麟”等大字,景帝非常高兴,赐给李东阳珍奇水果和金银元宝。
之后,并两次召见准予李东阳进顺天府学读书。
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李东阳十八岁即中进士(跨级直接考),殿试二甲第一,选庶吉士,不久授编修,参与修撰《英宗实录》。
宪宗成化三年(1467年)书成,升从六品俸。
后迁侍讲,旋入经筵侍班。
十六年,为应天乡试考官。
二十年,再迁侍讲学士,辅太子诵习。
二十二年丁父忧。
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补原官加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
书成,升太常寺少卿。
弘治五年大旱,孝宗敕群臣言天灾事,东阳条摘有关《孟子》,以天灾与时政阙失相联,天降灾福与人事有关,望皇帝勤习经文,以诚意动天意。
而其他“凡事关祈祷,悉加屏绝。
”疏上,孝宗称赏。
迁礼部右侍郎,入内阁专典诰敕事。
八年,以本官入文渊阁参预机务。
十一年,加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十六年,纂修《大明会典》成,进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时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颇有刚直之名,刘健善断,谢善持论,而东阳性温而多智谋。
一时有“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之赞。
孝宗对三大臣意见颇多采纳,并常召入宫中议事,“呼先生而不名。
李东阳——明朝茶陵诗派代表人物

李东阳——明朝茶陵诗派代表人物
李东阳介绍
本名:李东阳
字号:字宾之,号西涯
所处时代:明朝
主要作品:《怀麓堂稿》、《怀麓堂诗话》、《燕对录》等
主要成就:茶陵诗派代表人物、入内阁十八年
正统十二年(1447年),李东阳出生于京师的玄武湖西浒,李东阳的父亲时年三十一岁。
景泰元年(1450年),李东阳能作径尺大的书法,被称为神童,明景帝下召验试,并赐给李东阳菓钞。
景泰三年(1452年),明景帝召请李东阳讲读《尚
书》大义。
景泰四年(1453年),李东阳跟从老师展毓读书学习,稍长,拜展毓为外傅。
景泰五年(1454年),明景帝再次召请李东阳讲《尚书》大义,并下旨将李东阳送入顺天府学为诸生。
景泰六年(1455年),李东阳在顺天府学读书。
景泰七年(1456年),李东阳在顺天府学读书,生母刘氏去世。
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复位,李东阳在顺天府学读书,受教于翰林院的黎淳。
天顺五年(1461年),李东阳与刘大夏、杨一清同在老师黎淳门下读书。
天顺六年(1462年),八月,李东阳参加顺天乡试,中举。
本次顺天府试陈鉴为主考官,刘宣为副主考官。
天顺七年(1463年),二月,李东阳参加会试礼部,陈文为主考,柯潜为副主考。
因为试院火灾考试延期举行。
八月,延时的会试中李东阳中第一百八十五名。
本次会试彭时为主考,钱溥为副主考。
天顺八年(1464年),三月,殿试中李东阳取得二甲第一,被选为庶吉士。
在翰林院中受教于刘定之、柯潜。
中国古代文学史 明朝 名解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代名词解释:1、茶陵派:明代成化至弘治年间,台阁体创作逐渐趋向衰退,李东阳以台阁大臣的身份主持文坛,形成一大诗派,因为他是茶陵人,故后世称“茶陵派”。
理论主张:强调宗法杜甫。
重视诗法和声调。
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钅戈、邵宝、鲁铎。
李东阳以台阁忠臣身份在文坛有很高声望,他有着“轶宋窥唐”的主张。
2、台阁体:是指以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特征:内容贫乏,题材是“颂圣德、歌太平”,多为应制、题赠、酬应。
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既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又缺乏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切入,并缺乏艺术创作的热情。
3、唐宋派:与前后七子对抗的一个流派。
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文学观,标举唐宋古文,故称为唐宋派。
理论主张:复古。
他们推崇唐宋的韩柳欧曾,唐宋散文,与七子不同。
“直据胸臆,信手写出”。
4、公安派:明代万历年间兴起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以袁宏道影响最为突出。
因三袁世居湖北公安,故称“公安派”。
文学主张: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5、竟陵派:明代万历年间继公安派之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因为二人都是湖北竟陵人,故称竟陵派。
文学主张:他们的主张与竟陵派相比,有同有异。
6、三言二拍: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150万言。
“三言”的明代作品,都是模拟宋元话本小说形式写成的专供人们阅读的新小说,通常被后人称为“拟话本”。
“二拍”: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7、临川四梦:“四梦”是《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部传奇。
因为都写有神灵感梦的情节,故合称“临川四梦”。
又因为汤显祖在临川居所的堂名为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8、四声猿:《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
简述茶陵诗派

简述茶陵诗派
茶陵诗派是明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主要存在于明初的成化至弘治年间。
这个诗派的形成与当时的文学领袖李东阳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湖南茶陵人,因此这个诗派以他的籍贯命名。
李东阳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他的追随者众多,形成了一个具有显著特色的诗歌群体。
茶陵诗派在明代诗坛上的出现,主要是针对当时盛行的台阁体诗歌的卑冗委琐风气。
茶陵诗派主张复古,推崇汉唐诗歌的古典风格,特别是李白和杜甫的诗歌。
他们强调诗歌与散文的区别,注重诗歌的音调和韵律,追求诗歌的格律美。
茶陵诗派在诗歌创作上,讲究“格”与“声”,注重音调的轻重、清浊、长短、高下、缓急,以及作诗用字的虚实、结构的起承转合等等。
茶陵诗派的诗论和创作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开拓了前后七子创作倾向的先河。
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展示了广阔的社会视角,表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和精神状态。
虽然其中一些作品仍受到台阁体的影响,但另一些作品却摆脱了这种束缚,表现出自然清新、意趣横生的特点,不刻琢,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茶陵诗派的出现,标志着明代诗歌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开始出现了新的变革。
这个诗派对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推动了诗歌艺术的创新,也为后来的诗歌流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因此,茶陵诗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明代弘治中兴名臣李东阳

名臣李东阳曲辰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南茶陵。
四岁能诗,有“神童”之称,十八岁中进士,人翰林院,历任编修、侍讲、侍讲学士等职。
翰林院地位虽高,但不预政事,但李东阳总是心系国家,常借给皇帝讲读经史之机,结合当时社会利弊、时政得失向皇帝进言,有时则上疏直谏。
他在翰林院近三十年,历经宪宗、代宗、孝宗三朝,史称他“以讲官直谏知名”,为国家兴利除弊作出了很大贡献。
弘治六年,久旱不雨,孝宗诏求直言,李东阳从((孟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邱聚、谷大用、张永等八人极为宠信,尤其是刘瑾更得到他的欢心。
这八人时称“八虎”。
他们弄来鹰犬、歌妓天天跟武宗击球走马,弹射钓猎,还经常引诱武宗出子》一书中摘录了有关李东阳所著《.环麓堂全集》的刻板治国恤民的言论,结合当时一些弊端,列成数条进谏,因切中时弊,受到孝宗赏识。
弘治八年(1495年),孝宗命李东阳入内阁参预机务,他与另外两位阁臣刘健、谢迁,同心辅政,时称“三公”,当时朝野上下流传一首歌谣:“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形象地说明了这三位阁臣所起的重要作用。
由于孝宗任用贤臣,注意纳谏,社会出现了相对安定,经济走向繁荣的新局面,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作“弘治中兴”。
弘治十八年(1505年),孝宗皇帝一病不起,临终前将李东阳,刘健、谢迁三人召人乾清宫,遗命他们三人用心辅佐新皇帝。
孝宗死后,十五岁的朱厚照继位,是为武宗。
武宗最大的爱好就是游玩逸乐,对善于迎合他玩乐的宦官太监刘瑾、宫游玩,进而干预朝政。
朝臣们见此极为担心,李东阳等三位顾命大臣更是忧心忡忡,纷纷上疏要求将“八虎”明正典刑,潜消祸患。
武宗接疏后,为“八虎”伤心哭泣不食,但迫于阁臣们的压力,派司礼太监王岳、陈宽去与阁臣商议,刘健、谢迁等坚持要处死刘瑾等人,李东阳则认为不能操之过急,恐逼极生变。
太监王岳平时看不惯刘瑾专横拔扈,亦主张诛刘。
谁知吏部尚书焦芳系刘瑾党羽,暗中将阁议情况透露给刘瑾。
明代文学流派

明朝文学流派茶陵派、前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王骥得《曲律》一、李东阳及茶陵派(一)、背景明初,统复汉制,这种政治制度也影响了思想文化,掀起一阵复古思潮。
明初文坛,有五个影响较大的地域文人集团,分别是:吴、越、粤、闽、以及江右文人集团。
而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尊崇唐诗,贬宋诗,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后来出现的一种内容空洞,歌功颂德的台阁体就是这一思潮下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政治需要。
台阁体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浦)为代表,体现的是太平盛世的文风,是明初社会经济的反应,但诗风缺乏特色,较平庸。
而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则是力图矫正这种太阁诗风而出现的。
李东阳在文学思想上推崇严羽,崇唐抑宋,提倡格调,反对模拟,但他强调的格调是时代格调,如在《诗话》中“唐人不言法,诗法多出宋,而宋人于诗无所得。
所谓法者,不过一字一句对偶雕琢之工,而天真兴致则未可与道。
其高者失之捕风捉影,而卑者坐于粘皮带骨,至江西诗派极矣。
惟严沧浪所论超尘离俗,真若有所自得,反复譬说,未尝有失。
”又说“试取所谓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
”他向往的是古代国家强盛之时那种雄健壮阔的格调,力图恢复古代“浑雅正大”的诗风,他推崇严羽的“以盛唐为师”的主张,其原因就在这里。
(二)、李东阳的文学理论批评1、他强调诗歌应重“天真兴趣”,而不应拘泥于“对偶雕琢之功”,正如他在《麓堂诗话》中说的一样“诗法多出宋,而宋人于诗无所得。
所谓法者,不过一字一句对偶雕琢之工,而天真兴致则未可与道。
”2、注意到了诗歌意象问题,意象最早是由刘勰提出,在历代文学批评中运用较少,但明代较多,李东阳为最早。
他认为意象是由意和象两方面构成,不可分割。
他说韩退之《雪》诗冠绝古今。
其取譬曰:‘随风翻缟带,逐马散银杯。
’未为奇特。
其模写曰:‘穿细时双透,乘危忽半摧’则意象超脱,直到人不能道处。
3、他虽有复古倾向,但不提倡机械模仿,他的复古是希望恢复国家强盛时的雄健壮阔的格调。
李东阳诗词中的茶陵是什么?

李东阳诗词中的茶陵是什么?*导读: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他不单是散文大家、书法家,还是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
他的诗文兼师众人之长,又自铸一格;注重*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他不单是散文大家、书法家,还是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
他的诗文兼师众人之长,又自铸一格;注重诗音乐美,恢复言情本质;以复古为通变,探索文体革新,这也是他创立的茶陵体的三大风格特点。
李东阳诗词中的茶陵是什么?和知养生网一起看看吧。
作为大明王朝内阁首辅大臣、一代文豪,李东阳无疑是茶陵人的骄傲。
他虽没有生养在茶陵,可他的根在这里。
从宋代开始,李东阳的先祖就在茶陵这片土地上创业、起家、繁衍生息。
湖湘文化代表人物、元末学者、李东阳族高祖李祁以及他的儿子李自立和同族兄弟李一源、李高清、李尚宾、李文祥都曾在茶陵定居过。
李东阳的成就,可追溯到他成长的土壤茶陵。
这块土地虽然褊小,却从不缺养分。
据统计,自唐中到清末,茶陵共有状元、榜眼、会元各两名,127人高中进士。
茶陵科举得才,盛于宋元,显于明清。
宋元两朝历届全国科考均有茶陵学子名登金榜,其间,兄弟同榜、父子蝉联、叔侄比肩者屡见不鲜。
一个近乎化外的偏僻小县,何以成为人才辈出的进士之乡?这得益于茶陵农勤于耕,士勤于学的优良传统。
从唐至清末,茶陵建书院达38所,均居湖南各郡县之首,并诞生了刘三吾、李东阳、张治、彭维新四大学士,享有四相文章冠两朝之誉。
李祁也在《学校记》中称:茶陵学校于湖南为盛。
公元1472年仲夏一个细雨霏霏的上午,一行三人来到茶陵高陇镇荔市村一个叫做荷木坪的地方,爬上杂草丛生荷木高长的山坡,在一处坟茔前停了下来。
燃起香烛,供奉好果品之后,三人同时跪了下来,虔诚地磕了三个头。
抬起头来,三个人眼中都有了泪花。
这三个人便是时任翰林院编修的李东阳及其父亲李淳和三弟李东川。
这次南行省墓祭祖,是李东阳第一次离开北京远行,也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茶陵之行。
在茶陵,他们一住便是十八天。
他们去了荷木坪祭祖,去了离茶陵地界三十里的雷公峡,祭奠了长眠在那里的族高祖李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图荡涤台 阁平正醇实 的诗风。他 们主性情, 反模拟,推 崇李杜,不 拘一格。
茶陵诗 派 的主张
重视诗歌的 声调、节奏、 法度、用字, 要以不同的 风格代替台 阁体
茶陵诗派一时成为诗坛主 流。李东阳论诗观点接近 严羽,他强调宗法杜甫, 比较重视音节、格调和用 字法度。虽然生活思想较 为贫乏,所作也多为应酬 题赠之类,但比台阁体诗 要深厚雄浑得多。茶陵派 其他诗人如谢铎、何孟春 等人也都有一些可读的作 品。添加文本
由于自身弱点, 茶陵诗派未能开 创诗坛新局面, 但其宗法唐诗的 主张及师古的创 作倾向,却成为 前后七子复古运 动的先声。
茶陵诗派的特点(一)
茶陵诗派认为学诗应以唐为师,而效法唐诗 则又在于音节、格调和用字。尽管他们作品 的思想内容还是比较贫弱并颇多应酬题赠之 类,但比台阁体诗要深厚雄浑得多。如李东 阳的《寄彭民望》就寄寓着真情实感,非一 般应酬之作。他的《拟古乐府》道学气味较 为浓厚,不过其中仍有倔奇劲健的篇章。茶 陵诗派其它诗人皆有一些可读的作品。
史籍典载
《继世纪闻》 《续藏书》
《明史稿·李东阳传》 《明史·卷一百八一·列传 第六十九·李东阳》
《罪惟录》 《明史纪事本末》 《明通鉴》
茶陵派主要成员
创始人、领袖
李 东 阳
↓
其他成员: 彭民望、谢铎、张泰及" 李门六君子"邵宝、何孟 春、石珤、顾清、罗玘、 鲁铎等。
制 作 中 文 班 彭 晓 敏 142
李东 阳 与 茶 陵 派
目录
茶 陵 派 介 绍
主 要 成 员
李 东 阳 生 平
诗 派 介 绍
诗 派 兴 起
文 学 成 就
政 治 成 就
人 物 评 价
史 籍 典 载
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 为 茶陵人,故称。当时社会弊病已日见严重, 阿谀 粉饰的文风已不容不变,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针对台 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 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以图洗涤台阁体单 缓冗沓的风气,振兴文坛。明代大学士、立朝五十年的 李东阳,以他为代表的“茶陵诗派”,将故乡“茶陵” 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史史册上.
李东阳论诗重声调,对于纠正(台阁体)以文为诗有一定的积极 意义,但过分追求则不免偏颇。诗歌毕竟内容是第一位的,如 何能简单地以是否便于歌吟来定高下呢?因此,李东阳过分以 声论诗是不恰当的。然而,李东阳论诗也有一些重视内容的话。 如“做诗不可以意循辞,而须以辞达意。”在对诗歌声调研讨 的基础上,李东阳又提出著名的格调说:“诗必有具眼,亦必 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 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李东阳这段话指出,格指诗的 体格,声指诗的声调,合而称之为格调。这种格调说的特点是 在理论上从诗与乐的关系出发,以声调辨析诗体;而在实际批 评中又时时从字法、句法着眼。前者空洞,后者具体。使人们 获得一个比较具体的、容易明白的学诗途径。此外,李东阳论 诗反对摹拟,不仅针砭了当时庸滥的诗风,而且更被杨慎吸取, 用来批评前七子之后摹拟剽袭的风气。
茶陵派
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 容。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 实的诗风。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 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 阁体。李东阳官居相位,并主持文坛,门生众多,其诗论诗风 堪称一代之盛,成为台阁体向前后七子复古运动之间的过渡。 但因李东阳生活圈子平静狭小"四十年不出国门",其诗多是题 赠之作和咏史之作,内容大体不出宫廷、馆阁的生活,诸如"坐 拥图书消暇日,梦随冠盖入新年"之类,故使茶陵诗风并未脱离 典雅工丽的台阁体的影响。李东阳盛赞“馆阁之文,铺典章, 裨道化”。但是其离开台阁体的作品,如《白杨行》等,颇有 生活气息。
李东阳文学成就
李东阳“天资英迈,读书一目数十行下,辄成诵 不忘。少入翰林,即负文学重名。”但是李东阳 很谦逊“然恒持谦冲,未尝以才智先人。” 李东阳主持文坛数十年之人,其为诗文典雅工丽 ,为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又工篆书、隶书。著 有《怀麓堂稿》、《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等。后有清人辑编《怀麓堂集》和《怀麓堂全集 》等。
李东阳生平
李东阳生于正统十二年六月九日, 卒于正德十一年七月二十日 (1447年7月21日-1516年8月17 日),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 广长沙府茶陵,因家族世代为行 伍出身,入京师戍守,属金吾左 卫籍。 李东阳八岁时以神童入顺天府学, 天顺六年中举,天顺八年举二甲 进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编修, 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 治八年以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 入直文渊阁,预机务。立朝五十 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官 至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 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 殿大学士。死后赠太师,谥文正。
成化以后,明王朝的社会弊病日见严重,台阁体的脱离社会现 实生活的创作倾向与它的萎弱冗沓、肤浅工巧的文风,越来越 不适应文学的发展。为反对台阁体的形式主义文风,李东阳主 张学诗应效法唐诗的创作经验,以振兴当时的诗坛。李东阳官 至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立朝数十年。他奖掖后进,推举 才士,门生满朝。茶陵诗派一时成为诗坛主流。李东阳论诗观 点接近严羽,他强调宗法杜甫,比较重视音节、格调和用字法 度。虽然生活思想较为贫乏,所作也多为应酬题赠之类,但比 台阁体诗要深厚雄浑得多。茶陵派其他诗人如谢铎、何孟春等 人也都有一些可读的作品。由于自身弱点,茶陵诗派未能开创 诗坛新局面,但其宗法唐诗的主张及师古的创作倾向,却成为 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先声。
文学方面,李东阳主要有三点主张:一、主张学 古,反对模仿。二、言由心生,诗文真情。三、 知言养气,文主于气。
政治成就
进入仕途之初,李东阳升迁很不顺利,基本上是九年任满一 迁,而且做了很长时间的侍讲学士,却仍没有参与经筵和日 讲等活动,这是因为李东阳“以貌寝,好诙谐,不为时宰所 重”以至于“士论哗然不平”。但是李东阳年轻时对此毫不 在意,表现出宽阔的心禅和难得的政治成熟。 李东阳秉政以后,虽然贵为内阁大学士,又“以文章领袖缙 绅”,但他平易近人广交朋友“李文正当国时,每日朝罢, 则门生群集其家,皆海内名流。其座上常满,殆无虚日谈文 论艺,绝口不及势力。” 可见李东阳在政治人更多采取的忍让的态度,不管和士林还 是宦官、外戚等都相处都还算不错,在政治上没有明确的个 人主张,特别是在正德年间被世人讥为“伴食宰相”。
明代诗人谢楱在《诗家直说》:“李西涯阁老善诗,门下多 词客。刘梅轩阁老忌之,闻人学诗,则叱之曰‘就作到李、 杜,只是酒徒。’” 清人辑《怀麓堂集》评道:“高才绝识,独步一时也,而充 之以学问,故其诗文深厚浑雄,不少屈奇可骇之辞,而法度 森严,思味隽永,尽脱凡近而古意独存。每晚豪伸纸,无趣 溢发,操纵开阔,随意所如而不逾典则。” 明史评:“自明兴以来,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后, 东阳而已” 靳贵在《戒庵文集》中评“盖操文柄四十馀年,出其门者, 号有家法,虽在疏远,亦窃效其词,规字体以竞风韵之末而 鸣一时。” 廖可斌评:“一时学者翕然宗之。”
茶陵诗派的特点(二)
茶陵诗派不满于台阁体,由于他自身仍较 萎弱,未能开创诗坛新局面,可是它的宗 法唐诗的主张,以及师古的创作倾向,却 成为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先声。
“前七子”提出的“诗必盛唐”就是在“导源 唐宋”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后来,以 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诗派,也继承了茶陵 诗派“导源唐宋”的诗歌创作主张,但走向了 极端,由“导源唐宋”变成了模仿“唐宋”, 掀起了复古主义狂潮。因为“后七子”拥有一 批有实力的骨干,逐步取代了茶陵诗派在诗坛 的领导地位。由于“后七子”的极端化主张, 因此把诗歌创作推进了死胡同。明末,钱谦益、 程孟阳等文学家“又复理东阳旧说”,“论诗 则推茶陵”。茶陵诗派再度“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