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

合集下载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行为金融学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在金融领域中的决策行为及对市场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理论和模型的提出,让人们对于金融市场中的价格波动和个体决策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实践中的金融市场操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本文将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出发,对其相关模型进行探讨和解析。

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知偏差、情绪和社会影响。

认知偏差指的是人们在进行金融决策时由于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有限,从而导致决策失误的现象。

人们往往会对于所持有的资产过分乐观,导致过度投资。

情绪方面,行为金融学强调人的情绪对于决策行为的影响,尤其是恐惧和贪婪情绪在金融市场中的扩大效应。

社会影响则是指人们在决策时会受到他人行为和意见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决策。

1.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模型有效市场假说认为金融市场上的信息都是已知的,市场价格已经包含了所有的信息,因此无法通过分析市场数据来获取超额收益。

但行为金融学模型认为,由于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偏差以及情绪的影响,市场并不总是高效的。

当出现市场价格出现明显波动时,很可能是由于人们的情绪和认知偏差造成的,而非基本面的改变。

这就为投资者提供了在市场波动中寻找收益的空间。

2.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模型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逆向选择指的是金融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即交易双方在交易开始前拥有不同的信息水平,导致市场无法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

行为金融学模型认为,逆向选择问题是由于人们的认知偏差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获取和分析信息。

在道德风险模型中,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投资中可能会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从而做出不理性的决策,引发道德风险问题。

3. 泡沫模型泡沫指的是市场价格出现明显偏离基本价值的现象,即市场出现明显的过热或者过冷情况,呈现出明显的非理性行为。

行为金融学模型认为,泡沫现象是由人们的情绪和认知偏差造成的,他们对市场甚至是自身资产的价值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结合心理学、行为科学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它致力于研究金融市场中投资者行为及其对资产定价、市场波动和投资决策的影响。

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化和投资者行为的多样化,行为金融学逐渐成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行为金融学基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提出了与传统金融学不同的观点。

它认为,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受到心理、情感、认知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行为金融学强调研究投资者行为、市场情绪、心理偏差等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三、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 投资者行为研究:这是行为金融学最核心的研究领域,主要探讨投资者的心理特征、决策过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2. 资产定价与市场波动:研究心理偏差和市场情绪如何影响资产定价和市场的波动性,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准确的投资策略。

3. 金融市场异象:针对金融市场中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封闭式基金折价、IPO溢价等,探讨其背后的行为因素。

4. 行为资产组合理论:研究投资者在投资组合选择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投资者的资产配置。

四、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法。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环境,观察投资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调查法则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研究投资者行为的规律;实证分析法则通过运用统计分析等手段来检验理论和模型的有效性。

五、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自行为金融学诞生以来,其在金融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首先,许多学者对投资者的心理偏差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锚定效应等。

这些研究揭示了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其次,行为金融学对资产定价和市场波动的解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证支持。

此外,行为金融学还为金融市场监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是一种以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金融学分支,主要研究人类在金融决策中的偏差行为和决策错误。

其理论和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金融决策时,通常会对未来的风险进行过度的关注,而对潜在的利益则关注不足。

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决策往往会受到亏损厌恶和风险厌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对风险进行过度衡量和过度应对。

因此,前景理论主张,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投资策略,降低投资集中度和风险暴露度,以此来降低投资损失的风险。

2. 群体效应模型(Herding Models)
群体效应模型认为,人们在投资决策中,往往会受到所处环境和群体行为的影响,导致集体的错误决策。

这种情况下,群体效应的发生往往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协调能力不足有关。

为此,群体效应模型主张,应该通过加强信息的分析和协调能力,来避免群体效应的发生。

3. 情绪偏见模型(Emotion Bias Models)
情绪偏见模型认为,人们在金融决策中,往往会受到情绪和认知偏见的影响,从而导致决策的错误。

这种情况下,情绪偏见的发生往往与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等因素相关。

为此,情绪偏见模型主张,在金融决策中应该尽可能减少情绪波动和影响,同时加强理性思考和适当的风险管理。

4. 选择加权理论(Choicely Weighted Theory)
选择加权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多种选择时,往往会按照自己的偏好和感觉来进行选择,并根据不同选择之间的差异进行加权。

这种情况下,选择加权理论主张,应该提高人们的选择能力和决策意识,同时明确选择的风险和加权策略,以此来实现选择最优决策。

行为金融学课程大纲

行为金融学课程大纲

行为金融学课程大纲课程名称:行为金融学课程代码:BFN101学时:36学时学分:2学分一、课程简介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综合金融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人们在金融决策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

本课程将介绍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方法,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投资管理、资产定价、风险管理等实际金融领域。

二、主要内容1.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经典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学的对比- 心理学理论在金融决策中的应用-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偏差和误判2. 决策心理学与金融决策- 决策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模型- 判断和决策中的启发式和认知偏差- 群体决策中的心理因素3. 投资者心理与行为金融- 投资者行为的类型和特征- 投资者情绪与市场波动- 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和过度反应4. 金融市场行为与资产定价- 市场有效性与无效性- 市场异常回报与行为因子- 行为金融学在资产定价中的应用5. 风险管理与行为金融学- 风险偏好与风险规避- 心理账户理论与投资组合决策 - 行为金融学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6. 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问卷调查与统计模型- 实证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发展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每节课将由教师进行讲解,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加深学生对行为金融学理论与应用的理解。

四、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课堂讨论、小组项目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30%):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论文(40%):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行为金融学相关主题进行研究,并撰写一篇学术论文。

4. 参与度(10%):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提问等。

五、参考教材1. Richard H. Thaler and Cass R. Sunstein (2008). "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Penguin Books.2. Meir Statman (2017). "Finance for Normal People: How Investors and Markets Behav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3. H. Kent Baker and Victor Ricciardi (2014). "Investor behavior: The Psychology of Financial Planning and Investing", Wiley Finance.六、备注本课程将提供丰富的案例和实证研究材料,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行为金融学理论,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行为金融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行为金融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行为金融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行为金融学的核心理论包括心理偏差理论、情绪影响理论、非理性繁荣理论等。

心理偏差理论是行为金融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认为人类决策不仅仅受到理性思考的影响,还受到心理偏差的干扰。

例如,投资者往往对于风险的态度存在过度自信和过度谨慎两个极端。

情绪影响理论则认为市场参与者的情绪对于市场波动和资产价格具有重要的影响。

非理性繁荣理论则解释了市场繁荣背后的机制,认为人类的过度乐观和羊群效应等行为导致了市场的异常波动。

行为金融学的实践研究主要包括投资决策、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行为等方面。

首先,行为金融学对于个体投资者做出决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分析个体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可以更好地理解投资者的行为,并从中发现投资决策的规律。

其次,行为金融学研究了市场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市场中投资者的情绪和行为会产生扩大性和传染性效应,进而引发市场的异常波动。

对于金融机构的行为也是行为金融学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分析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可以发现市场的操纵和潜在风险。

行为金融学的实践研究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研究,还包括设计有效的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方法。

例如,通过建立有效的心理边界和纪律,个体投资者可以更好地避免心理偏差的影响,做出理性的决策。

同时,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监管和风险控制来规避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和风险暴露。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于投资者和金融市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投资者可以通过了解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来优化自己的投资决策,提高投资收益。

对于金融市场来说,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可以帮助监管机构制定更有效的政策,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总之,行为金融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不仅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金融市场和投资者的行为,还为投资决策和金融市场的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可以预计行为金融学将在未来对金融领域产生更大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金融市场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人们在进行金融决策时所表现出的认知偏差、情绪影响以及社会因素等内容。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在金融市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进而作出更为理性和准确的投资决策。

本文将就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1. 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是现代金融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它认为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会被迅速反映在资产价格中,市场价格会全面、快速且准确地反映资产的价值。

行为金融学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质疑,认为市场并非完全有效,存在着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影响,导致资产价格的波动和非理性行为,因此金融市场不可能完全有效。

2. 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项基本理论,指的是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单位消费带来的满足感逐渐减少。

在行为金融学中,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被用来解释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认为投资者在进行金融决策时会受到边际效用递减的影响,即随着投资收益的增加,投资者的满足感逐渐减少,导致他们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

3. 锚定效应理论锚定效应是行为经济学中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在进行决策时会受到最初获得的信息或者某个特定数值的影响,导致他们在后续决策中过度依赖这个锚定点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也会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导致他们对资产价格的预期过度依赖先前的价格水平或者特定的信息,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

1. 心理账户模型心理账户模型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一种理论框架,用来解释人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根据不同的资金来源和用途划分成不同的心理账户,并对不同账户中的资金做出不同的决策。

心理账户模型认为人们会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如日常开支账户、储蓄账户和投资账户等,而对不同账户中的资金会采取不同的决策方式,导致他们在金融市场中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

2. 群体行为模型群体行为模型是行为金融学中的另一种重要模型,它认为人们在进行金融决策时会受到社会群体的影响,导致他们做出的决策偏离理性。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行为金融学是在传统金融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关注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和行为模式,研究他们在决策过程中的偏差和错误,从而揭示市场出现的非理性现象和价格波动。

行为金融学理论和模型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假设进行了修正和拓展,更贴近现实,使我们对金融市场的运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第一,过度自信和信息偏见。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和信息的准确性过于自信,导致他们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忽视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产生了过度交易和过度自信的行为。

第二,心理账户理论。

心理账户理论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指出人们对不同账户的财务状况有不同的感知和处理方式,比如将投资分为赌注和锦上添花两种不同性质的账户,导致对风险的态度有所不同。

羊群效应和情绪影响。

行为金融学指出,投资者往往会受到其他人的行为和情绪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导致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和价格的非理性波动。

第四,损失厌恶和风险偏好。

行为金融学指出,人们对损失的厌恶程度远大于对获得同等利益的欲望,从而导致他们在投资决策中更加偏好低风险和稳定回报。

第一,前景理论模型。

前景理论模型是行为金融学中最为重要的模型之一,它通过对投资者的偏好和心理账户的解释,揭示了人们对风险的态度会随着不同的参照点和账户类型而发生改变。

第二,市场心理模型。

市场心理模型主要研究投资者的情绪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通过建立投资者情绪指标,分析情绪的变化对市场行为的影响,为投资者提供判断市场趋势和价格波动的依据。

行为金融学的行为套利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行为套利模型旨在通过利用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来获取超额收益,它认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会导致市场价格的偏离,从而产生投资机会。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
(2)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
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价值是由财富的变化决定的而不是个体的最终财富。也就是说,在不确定的条件下,人们的偏好是由财富的增量而不是总量决定的,所以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度要高于收益,这种现象称作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在此,Kahneman和 Tversky 用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取代了传统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价值函数表现在正的增量是凹的,表现在负的增量则是凸的。也就是,人们在盈利的情况下表现为风险厌恶者,而在已经损失的情况下表现为风险追求者,而不是一直都是风险厌恶者。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在上一轮赌局中遭受损失的人会更有参加下一轮赌局的冲动,此时他成为风险追求者。
二、后悔理论的主要内容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在大牛市背景下,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也会后悔;在熊市(bearmarket)背景下,没能及时止损出局会后悔,获点小利没能兑现,然后又被套牢也会后悔;在平衡市场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 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及时换股后悔;当下定决心,卖出手中不涨的股票,而买人专家推荐的股票,又发现自己原来持有的股票不断上涨,而专家推荐的股票不涨反跌时,更加后悔。Santa Clara大学的MeirStatman教授是研究“害怕后悔”行为的专家。由于人们在投资判断和决策上经常容易出现错误,而当出现这种失误操作时,通常感到非常难过和悲哀。所以,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为了避免后悔心态的出现,经常会表现出一种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投资者在决定是否卖出一只股票时,往往受到买人时的成本比现价高或是低的情绪影响,由于害怕后悔而想方设法尽量避免后悔的发生。有研究者认为:投资者不愿卖出已下跌的股票,是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败投资的痛苦和后悔心情,向其他人报告投资亏损的难堪也使其不愿去卖出已亏损的股票。另一些研究者认为:投资者的从众行为和追随常识,是为了避免由于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投资决定而后悔。许多投资者认为:买一只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较容易,因为大家都看好它并且买了它,即使股价下跌也没什么。大家都错了,所以我错了也没什么!而如果自作主张买了一只市场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买人之后它就下跌,自己就很难合理地解释当时买它的理由。此外,基金经理人和股评家喜欢名气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如果这些股票下跌,他们因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雇的可能性较小。害怕后悔也反映了投资者对自我的一种期望。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一个研究中发现: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除了避免后悔以外,还有一种追求自豪的动机在起作用。害怕后悔与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资者持有获利股票的时间太短,而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太长。他们称这种现象为卖出效应。他们发现:当投资者持有两只股票,股票A获利20,而股票B亏损20%,此时又有一个新的投资机会,而投资者由于没有别的钱,必需先卖掉一只股票时,多数投资者往往卖掉股票A而不是股票B。因为卖出股票B会对从前的买人决策后悔,而卖出股票A会让投资者有一种做出正确投资的自豪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一、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这个理论的表述为:人们对相同情境的反应决取于他是盈利状态还是亏损状态。

一般而言,当盈利额与亏损额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在亏损状态时会变得更为沮丧,而当盈利时却没有那么快乐。

当个体在看到等量损失时的沮丧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强烈得多。

研究还发现:投资者在亏损一美元时的痛苦的强烈程度是在获利一美元时高兴程度的两倍。

他们也发现个体对相同情境的不同反应取决于他目前是赢利还是亏损状况。

具体来说,某只股票现在是2O 元,一位投资者是22 元买入的,而另一位投资者是18 元买入的,当股价产生变化时,这两位投资者的反应是极为不同的。

当股价上涨时,18 元买入的投资者会坚定地持有,因为对于他来说,只是利润的扩大化;而对于22 元的投资者来说,只是意味着亏损的减少,其坚定持有的信心不强。

由于厌恶亏损,他极有可能在解套之时卖出股票;而当股价下跌之时,两者的反应恰好相反。

18 元买入的投资者会急于兑现利润,因为他害怕利润会化为乌有,同时,由于厌恶亏损可能发生,会极早获利了结。

但对于22 元买入的投资者来说,持股不卖或是继续买人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因为割肉出局意味着实现亏损,这是投资者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所以,其反而会寻找各种有利的信息,以增强自己持股的信心。

Tversky 和Kahnemn 在1979 年的文章中认为:投资者更愿意冒风险去避免亏损,而不愿冒风险去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在有利润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在有亏损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变成了风险的承担者。

换句话说:在面临确信有赚钱的机会时,多数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在面临确信要赔钱时,多数投资者成为了风险的承受者。

在这里,风险是指股价未来走势的一种不确定性。

二、后悔理论的主要内容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

在大牛市背景下,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也会后悔;在熊市(bear market) 背景下,没能及时止损出局会后悔,获点小利没能兑现,然后又被套牢也会后悔;在平衡市场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及时换股后悔;当下定决心,卖出手中不涨的股票,而买人专家推荐的股票,又发现自己原来持有的股票不断上涨,而专家推荐的股票不涨反跌时,更加后悔。

Santa Clara 大学的Meir Statman 教授是研究“害怕后悔” 行为的专家。

由于人们在投资判断和决策上经常容易出现错误,而当出现这种失误操作时,通常感到非常难过和悲哀。

所以,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为了避免后悔心态的出现,经常会表现出一种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

投资者在决定是否卖出一只股票时,往往受到买人时的成本比现价高或是低的情绪影响,由于害怕后悔而想方设法尽量避免后悔的发生。

有研究者认为:投资者不愿卖出已下跌的股票,是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败投资的痛苦和后悔心情,向其他人报告投资亏损的难堪也使其不愿去卖出已亏损的股票。

另一些研究者认为:投资者的从众行为和追随常识,是为了避免由于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投资决定而后悔。

许多投资者认为:买一只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较容易,因为大家都看好它并且买了它,即使股价下跌也没什么。

大家都错了,所以我错了也没什么!而如果自作主张买了一只市场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买人之后它就下跌,自己就很难合理地解释当时买它的理由。

此外,基金经理人和股评家喜欢名气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如果这些股票下跌,他们因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雇的可能性较小。

害怕后悔也反映了投资者对自我的一种期望。

Hersh Shefrin 和Meir Statman 在一个研究中发现: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除了避免后悔以外,还有一种追求自豪的动机在起作用。

害怕后悔与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资者持有获利股票的时间太短,而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太长。

他们称这种现象为卖出效应。

他们发现:当投资者持有两只股票,股票A获利20,而股票B亏损20 % ,此时又有一个新的投资机会,而投资者由于没有别的钱,必需先卖掉一只股票时,多数投资者往往卖掉股票A而不是股票B。

因为卖出股票B会对从前的买人决策后悔,而卖出股票A会让投资者有一种做出正确投资的自豪感。

行为金融学的一些理论(一)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 是由Kahnemar和Tversky 在1979年共同提出来的,是一种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如何做出决策的理论。

该理论提出了几个与期望效用理论不一致的观点:与收入不确定的选择相比,人们更愿意收入确定的选择,Kahnemar和Tversky 称之为确定效应(certainty effect );人们在考虑选择过程中忽视相同部分,着重不同部分,这样导致个体偏好不一致,称之为隔离效应(isolation effect );价值与得失有关而不是最终财富。

具体表现在如下一些论断:(1)决策效应(referenee effect ) 决定个体对风险的态度决策效应(referenee effect ) 来源于确定效应(certainty effect ),决策效应表明个体面对正的预期收入时候风险厌恶,而面对负的预期收入时风险追求。

同时,当个体面对一个确定收入选择和一个预期收入更大的不确定选择时,个体更愿意选择前者;而当个体面对一个确定的损失和一个预期损失更大的不确定选择时,个体更愿意选择后者。

Kah neman和Tversky认为个体投资时判断效用不是依据像传统理论中所论述的是最终的财富水平,而是个体当前的受益和损失情况,以此来决定对风险的态度。

(2)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 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价值是由财富的变化决定的而不是个体的最终财富。

也就是说,在不确定的条件下,人们的偏好是由财富的增量而不是总量决定的,所以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度要高于收益,这种现象称作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 )。

在此,Kahnemar和Tversky 用价值函数(value fun ctio n)取代了传统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价值函数表现在正的增量是凹的,表现在负的增量则是凸的。

也就是,人们在盈利的情况下表现为风险厌恶者,而在已经损失的情况下表现为风险追求者,而不是一直都是风险厌恶者。

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在上一轮赌局中遭受损失的人会更有参加下一轮赌局的冲动,此时他成为风险追求者。

(3)决策权数函数(decision weighting function)Kahneman和Tversky 用决策权数函数(decision weighting function)代替预期效用函数的概率。

决策权数函数不是概率:他不遵从概率公理,也不是用来衡量个体的信仰。

决策权数函数不仅仅是前面事件的似然函数,而且衡量了事件对个体愿望的影响。

以上的观点主要体现在Kahnema和Tversky(1979)年发表在Econometrica上的一篇文章。

预期理论除了以上几个核心内容,还不断地被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其他许多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

其中比较让人注目的有:Thaler的“机会成本和原赋效果”,即认为人们常常会对机会成本低估而且会对已经拥有物品的评价大大超过没有拥有之前;Thaler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沉没成本(sunk cost),其描述的是如果人们已经为某种商品或服务支付过成本,那么便会增加该商品或服务的使用频率;Shefrin和Statman还发现了投资中的处置效果(disposition effect),即投资人在手中的股票下跌的时候,更倾向于继续持有而不是卖出股票,以期待扳平的机会。

(二)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套利限制是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理论提出质疑和修正的重要工具。

传统金融理论构架中的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有效市场假说(EMH), EMH认为市场是有效的,资产的价格反映一切信息,资产的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

这是因为市场中理性的交易者能够正确评估资产的价格,如果还存在很多非理性交易者,那么一方面如果非理性交易者的非理性行为相互抵消,则对市场的有效性没有影响;另一方面,如果非理性交易者的非理性方向是相同的,这时候由于套利的存在,短期内的价格偏离很快也会得到纠正,从而使市场能够恢复效率。

Shleifer和Vishny认为套利的力量不可能不受条件限制,在各种客观约束下,套利无法剔除非理性行为对理性行为的长期并且是实质性的影响,所以市场并不是有效的。

Shleifer和Vishny把此称为“套利限制”。

具体来说,这种限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套利执行成本。

恰当地运用套利策略是有风险的,也就是说套利的执行是要一定成本的。

比如,一个投资者发现某只股票价格已经超跌了,投资机会出现了,因此,他毫不犹豫地买进去了。

但是,当他进去以后,该股票还继续往下跌。

如果缺少资金,在保证金交易下,他就不得不将手中的证券亏本套现。

这就是他所面临的风险。

对这个风险知识的了解足以使他限制自己的套利行为。

(2)模型风险。

即使当价格发生偏离时,套利者经常不能确信这是否真的存在:也可能是模型错了。

这种不确定性来源称之为模型风险,它也会限制头寸。

(三)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 and Overreaction)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在行为金融的研究中,是两个重要的概念或两个重要的行为。

1985年,De Bondt和Thaler (1998)推测,投资者对收益的过度反应,是股票价格暂时偏离其基本价值的结果。

他们提出,投资者对极端收入的过度反应,是因为投资者不能认识到极端收入回复到平均水平的范围和程度。

De Bondt和Thaler确定,前一期的绝对输家(亏损者)倾向于被低估,而前一期绝对赢家则被高估。

他们证明了,前期的输家最终赢得了正的经过风险调整的超额回报,同时前期赢家最终赢得负的经过风险调整的超额回报。

这就是所谓的“输家-赢家”效应。

他们认为,“输家-赢家”效应发生在价格偏差得到纠正的时期。

“输家-赢家”效应现在已被很多人接受。

但不同观点的争论在于是风险还是价格偏离构成这个效应发生的原因。

4、行为金融学中关于人的决策行为的其他的一些理论(一)过度自信(overc on fide nee)。

这个概念在行为金融学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观念。

它和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预设分不开,这就又回到了人类的有限理性的问题上。

因为在行为者当中,不论是理性行为者还是非理性行为者,都不会怀疑自己的理性的存在。

他们自认是掌握了一定信息和一定专业知识的,因而面对投资决策的时候,便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力。

有些学者专门对此作了一系列实验,结果证明受访者都倾向于高估他们答对的概率,而另一些调查也表明散户在第一年的时候往往频繁交易,但是他们卖出的股票却往往比他们买进的股票表现要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