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水解酶的研究进展_唐颢
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茶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饮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消费的饮料。
茶叶的品质与口感,深受其生产过程中各种酶的影响。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酶工程技术在茶叶生产中的应用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茶叶产业的科技创新和品质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回顾酶工程技术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包括茶叶发酵、杀青、揉捻等环节,分析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随后,将重点介绍酶工程技术在茶叶功能成分提取和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如茶多酚、儿茶素等关键成分的酶法提取和改性技术。
本文还将探讨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如茶饮料、茶食品等。
对酶工程技术在茶叶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未来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茶叶产业的科研工作者和从业人员提供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的全面认识,为推动茶叶产业的科技创新和品质提升贡献力量。
二、酶工程技术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酶工程技术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这些技术不仅优化了茶叶的生产过程,提高了茶叶的品质,还丰富了茶叶的种类和口感。
在茶叶的初制过程中,酶工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提高茶叶的发酵程度。
通过调控茶叶中的酶活性,可以有效地控制茶叶的发酵速度和程度,从而得到不同风味和品质的茶叶产品。
例如,通过利用特定的酶制剂,可以促进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氧化,加速茶叶的发酵过程,使茶叶呈现出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酶工程技术还在茶叶的精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茶叶的精制过程中,酶可以用于改善茶叶的色泽、提高茶叶的香气和滋味。
例如,通过利用某些酶制剂处理茶叶,可以有效地降解茶叶中的色素物质,使茶叶的色泽更加鲜亮;同时,这些酶制剂还可以促进茶叶中香气物质的形成,使茶叶的香气更加浓郁。
除了上述应用外,酶工程技术还在茶叶的深加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1年2月Feb.2021第41卷第2期Vol.41,No.2热带农业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武珊珊1)丁其欢1)周雪芳2)马占霞1)杨雪梅1)邵宛芳1)苏建美1)(1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云南省普洱市665000;2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云南省昆明市650000)摘要综述近年来不同酶工程技术,如酶的化学修饰、固定化酶技术、生物酶传感器等在茶叶中天然酶的获取、各类茶的初加工、茶叶的深加工及茶叶检测等方面的国内外应用研究成果,并对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方面的应用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酶工程技术;茶叶初加工;茶叶深加工;茶叶检测;茶叶保鲜中图分类号S188+.3文献标识码ADOI :10.12008/j.issn.1009-2196.2021.02.019Application of Enzymes in Tea PreparationWU Shanshan 1)DING Qihuan 1)ZHOU Xuefang 2)MA Zhanxia 1)YANG Xuemei 1)SHAO Wanfang 1)SU Jianmei 1)(1College of Tea,West Yunn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Pu'er,Yunnan 665000,China;2Yunnan Green Food Development Center,Kunming,Yunnan 650000,China)Abstract The recent researches in application of enzymes in preparation of teas,such as tea natural enzyme extraction,tea preliminary processing and deep processing and tea detection were reviewed,based on which an outlook for application of enzymes in tea preparation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Keywords enzyme ;tea preliminary processing ;tea deep processing ;tea detection ;preservation of tea酶工程是于1971年第一届国际酶工程会议上首次命名的一项技术,即将酶学基本原理与化学工程技术及基因工程有机结合形成的新型应用技术,是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以外的现代五大生物工程技术之一,主要研究酶的生产纯化、固定化技术、酶分子结构的修饰与改造等,在工农业、医药卫生等领域广泛应用。
茶叶复合多糖提纯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责任编辑 张杨林 责任校对 王 淼
茶叶复合多糖提纯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孙慕芳, 袁 丁, 刘建军 (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信阳 464000)
摘要 介绍了茶多糖提取、分离和纯化技术, 并展望了其提纯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茶多糖; 提取; 分离; 纯化 中图分类号 Q945.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 2007) 26- 08109- 02
在 0.4 MPa、40 ̄45 ℃的 条 件 下 , 用 MWCO100000 超 滤 膜 过 滤浓缩提取液, 可以缩短工艺流程, 节约能源[7]。 3.3 离 子 交 换 层 析 法 离 子 交 换 层 析 主 要 有 离 子 交 换 树 脂 、离 子 交 换 纤 维 素 和 离 子 交 换 葡 聚 糖 等 多 种 。交 换 树 脂 可 使不稳定的生物大分子变性, 因此一般不适用于对生物样 品进行分离。离子交换纤维素可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离, 但 缺点是分子形态不规则, 孔隙不均一, 用于要求非常严格的 试验尚不够令人满意。目前茶多糖的离子交换层析主要用 DEAE!阴 离 子交 换 纤 维 素( 二 乙 基 氨 基 乙 基 纤 维 素) 法 , 该 法适 合 于分 离 各 种 酸 性 、中 性 多 糖和 黏 多 糖 。在 pH 值 为 6 时, 酸性多糖能吸附于交换剂上, 中性多糖不吸附, 然后用 pH 值相 同 但 离 子 强 度 不 同 的缓 冲 液 将 酸 性 强 弱 不 同 的酸 性多糖分别洗脱下来, 但如果柱为碱性, 则中性多糖也能吸 附, 吸附力一般随多糖分子中酸性基团的增加而增加。该法 适用于茶多糖的工业制备。李布青等将脱蛋白后的茶多糖 用 DEAE!阴离子交换纤维素层析, 0.1 mol/L NaOH 洗脱 , 可 获 得 较 纯 的 茶 多 糖[17]。许 德 新 等 将 粗 老 绿 茶 用 DEAE!阴 离 子交换纤维素层析, 用蒸馏水和 0.1 ̄0.5 mol/L NaCl 梯 度 洗 脱, 可得茶多糖 TPS!1、TPS!2、TPS!3[18]。 3.4 凝 胶 柱 层 析 分 离 凝 胶 柱 层 析 分 离 是 根 据 多 糖 分 子 的大小和形状不同, 利用一定口径范围多孔凝胶的分子筛 作用进行分离的层析技术。常用的凝胶有葡聚糖凝胶颗粒 ( SephadexG) 、琼脂糖凝胶颗粒( Sepharose) 和 聚 丙 烯 酰 胺 凝 胶颗粒 ( Bio Geip) 等。茶多糖的分离纯化多用 SephadexG 50、G75、G100、G150、G200。一 般 先 用 SephadexG50 分 离 相 对分子量在 1 万 Da 以下的各组分, 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分 离纯化。洗脱剂 可 以为 盐 溶 液 及 缓 冲 液 , 一 般多 用 浓 度 0.1 mol/L NaCl。试验时, 凝胶柱先用浓度 0.1 mol/L NaCl 饱和 后 , 将 去 蛋 白的 粗 茶 多 糖 过 柱 , 再 用 浓 度 0.1 mol/L NaCl 洗 脱, 分步收集, 辅以苯酚- 硫酸法或蒽酮- 硫酸法跟踪检测茶 多糖含量, 收集糖反应阳性高峰部分, 醇沉, 干燥, 即得纯化 的 茶 多 糖 制 品 。 汪 东 风 等 用 SephadexG200 ( 18×830 mm, Pharmacia 公司) 分离用 Sevag 法除蛋白后的粗制品, 用浓度 0.1 mol/L NaCl 洗脱, 收集含糖部分, 浓缩后用乙醇 沉 淀 , 真 空 干 燥 得 茶 多 糖 纯 化 物[2]。 3.5 分级沉淀法 不同茶多糖在不同浓度的低级醇、酮中 具 有 不 同 的 溶 解 度 , 分 别 按 比 例 由 小 到 大 加 入 低 级 醇 、酮 ( 常用的是甲醇、乙醇和丙酮) , 逐次沉淀出多糖, 收集干燥, 可得到纯度较高的茶多糖 TPS!1、TPS!2 和 TPS!3。黄佳宽等 人用浓度 40 %和 60 %的乙醇对去蛋白 的 多 糖 进 行 分 级 沉 淀 , 得 到 两 种 沉 淀 , 依 次 用 无 水 乙 醇 、丙 酮 洗 涤 , 真 空 干 燥 后, 得浅黄色与灰白色的茶多糖 TPS!1、TPS!2[10]。 4 展望
茶叶多酚氧化酶及其同工酶的研究进展

中,通过不同程度地抑制或利用酶活,可加工成品 质与滋味迥异的不同茶类,尤其是在红茶加工过程 中能够催化氧化茶多酚类物质形成茶色素,以及酶 促偶联氧化香气前体物,从而对红茶的色、香、味等 品质作用显著[2_3]。本文从PPO结构分类、同工酶、分 离纯化方法、PPO与茶叶品质关系及酶促合成茶黄 素等方面综述茶叶PPO及其同工酶研究进展,以期
of
Tea
of National
Education Department,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College,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cz_410128) Abstract:Polyphenol especially
4多酚氧化酶与茶叶品质关系
尤其对提高红茶品质和减轻夏、秋季绿茶的苦涩味 具有特殊作用,被认为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的制 茶新技术。Miyukikil20_|在红茶发酵时添加1%或揉捻 时添加0.001%的微生物PPO,结果缩短了红茶发酵 时间,茶黄素、茶红素含量明显提高,茶汤色泽和香
气明显改善。谭振初[2l将茶幼果的PPO酶液应用于
source,etc.
Key words:Tea,Polyphenol Oxidase,Theaflavins,Tea Processing,Isozyme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简称PPO)是自 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氧化还原酶,由铜离子辅基和 主酶组成,它能够有效的催化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氧 化形成相应的醌类。在茶叶加工、果蔬酶促褐变、食 品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应用 前景[1]。茶叶中多酚氧化酶(邻苯二酚:0:氧化还原 酶,EC.1.10.3.1)及其同工酶不仅对茶树生理代谢、
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深加工中的应用及展望

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深加工中的应用及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酶工程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茶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深加工技术和产品也在不断创新和提升。
本文将重点探讨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深加工中的应用及其未来展望。
本文将概述酶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茶叶深加工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包括酶在茶叶成分提取、品质改良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深加工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影响其在茶叶行业应用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展望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深加工中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茶叶深加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深加工中的应用及展望,有助于推动茶叶产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为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酶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酶工程技术是以酶或细胞(含酶)作为催化剂,在温和的条件下,通过酶所催化的高效专一反应,将原料转变成所需要产品的一门新技术。
酶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基于酶的生物催化作用,其特点在于反应条件温和、专一性强、催化效率高,且在常温常压下即可进行,这使得酶工程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食品工业中,酶工程技术被用于改善食品的品质、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开发新的食品资源以及方便食品加工等方面。
例如,在面粉加工中,利用淀粉酶、蛋白酶等可以改善面粉的烘焙性能和营养价值;在乳制品加工中,通过乳糖酶的作用可以将乳糖水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从而提高乳制品的甜度和风味;在果酒酿造中,利用果胶酶、纤维素酶等可以提高果汁的澄清度和口感。
酶工程技术还在食品添加剂的生产、食品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利用酶法制备的天然甜味剂、增稠剂、乳化剂等食品添加剂,具有安全、高效、环保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同时,酶工程技术还可以将废弃的食品资源进行转化利用,如利用废弃的果皮、蔬菜等生产膳食纤维、有机酸等高值化产品,从而实现食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茶叶中糖苷酶类的研究进展

丁勇(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祁门245600)摘要概述了茶叶中糖苷酶类的提取与纯经、作用底物、作用机理、活性特征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简析了糖苷酶类的应用研究现状,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糖苷酶类醇系香气糖苷水解作用酶活性研究茶叶中糖苷酶类是参与香气释放的水解酶系,分布于茶叶的细胞质中,对具有花果香的萜烯类和芳香醇类及其衍生物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茶叶的醇系香气组分在鲜叶中主要是以与单糖、双糖结合的配基形式存在的,依赖于香气水解酶的分解作用,糖苷酶类能有效水解糖苷物质,释放相应的醇系香气。
1981年Takeo T等首次提出茶鲜叶中的内源葡萄糖苷酶可水解糖苷物质,释放出芳樟醇、香叶醇、已烯醇等游离态香气。
Sakata K等(1993)分离纯化了茶粗酶提取物,得到β-D-葡萄糖苷酶和β-D-半乳糖苷酶,从而进一步验证了糖苷酶类在茶鲜叶中的存在。
茶叶中含有多种糖苷酶,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水解酶是β-葡萄糖苷酶和β-樱草糖苷酶,此外还有β-半乳糖苷酶等。
并且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由于受热物理化学作用,糖苷酶类的活性消长会发生显著变化,这也是红茶、乌龙茶等发酵型茶的香气组分明显区别于酶活钝化较早的绿茶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就糖苷酶类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糖苷酶类的提取与纯化研究糖苷酶类的提取与纯化是剖析糖苷酶特性的研究基础,有利于揭示糖苷酶类的作用机理。
江昌俊等提取β-D-葡萄糖苷酶的方法:将冷冻茶鲜叶加入等量PVP(不溶性聚乙烯吡咯烷酮),再添加适量石英砂以及0.1M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PH值6.0、离子强度0.7),进行低温匀浆处理,匀浆液在4℃、9000g下离心5min,取液在4℃、17500g条件下低温离心10min,取得上清液用上述缓冲液定容备用,且4℃下贮藏。
提取条件的主要影响因子:浓度仅为4mg/L的茶多酚物质能使酶性完全失活,β-巯基乙醇和EDTA 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而甘油则可以提高酶活性,2.0-2.5mol/L的甘油增效作用较为明显,NaCl浓度对酶活性几乎没有影响。
水解酶对乌龙茶品质形成的影响

一
、
前 言
将茶 叶中的多酚类没食子酸酯水解 ,从而使茶 叶中的 咖啡碱和 没食子多酚类物质 的含量增加 ;纤维 素酶通 过催化作用不仅能增加茶汤 中可溶性糖含量 ,而且 能
二糖和 寡糖 , 而且可解除纤维二糖对 B一1 一内切葡聚 , 4
糖酶和外切葡聚糖 酶的抑制 , 提高水解速率和程度。茶
叶中的糖 苷酶研究始于2 0世纪8 0年代 初期 ,a e . T k oT (9 1 1 8 )在 去 除挥 发物 的蒸青 茶鲜 叶匀 浆中 加入外 源
理 多年来 已 为人们探 索的 目 成 标。随着茶叶香 气研 究
阻。他 据此推测茶叶中芳樟 醇和香 叶醇的形成与 内源
维普资讯
1一 萄糖苷 酶有 关 ,这 是茶 叶香 气水 解 酶研 究 的开 始 。 3 葡 F c e , 18 ) i h r 等(9 7用外 源 1一 s N 3 葡萄糖苷酶 及果胶酶 水解红 、
绿 茶 , 生 大 量 香 气 物 质 , 一 步 说 明 葡 萄 糖 苷 酶 能 促 使 茶 产 进 叶香 气 物 质 的释 放 。 a oM 等 (90以 对 硝 基 苯 一1一 一 Y n 19 ) 3 D 葡
对糖 基而言,水解 活性以樱草糖 苷酶方向最高 ,几乎是 1 3一
D 葡糖 苷 的两 倍 , 一 因此 , 叶 中 的 1一 草糖 苷 被 认 为 是 香 茶 3 樱
茶、 茶居多 , 绿 而对 乌 龙 茶 品质 形 成 的酶 学 机 理 则 缺 少
糖 苷酶是一类与茶 叶醇 系香 气成 份形成密切相关 的酶 类。 自2 0世纪8 0年代以来 , 国内外对茶叶 内源及 外源糖苷酶陆续进行了深入 的研究。
酶解技术在茶饮料研发中的应用研究

o f d i f e r e n t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 0 . 1 %~ O . 5 % )o f t a n n a s e .c e l l u a s e,p e e t i n a s e .f l a v o u r z y me a n d v i s c o z y me o n s o l u b l e s o l i d
2 6 2 0 1 5 . 』 . 』 8 。 N o . j
饮 斛 工 业
基础研究※
酶解技术在茶饮料研发中的应用研究
徐 赏 ,金 益英 ,郭 爱秀 ,成 官哲 ,李 言郡 ,欧 凯 ,朱
杭州
慧
( 娃哈哈集团研 发中心 与 C NA S认可 国家级实验室 ,浙江
3 1 0 0 0 0 )
游离氦基酸分析?结 果表明 , 当同时添加 O . 2 %单 宁酶 、 0 . 1 %细胞壁水解 酶( 纤维素酶 : 果胶酶为 1:1 ) 、 0 . 1 %复合多 糖酶 、 0 2 %风味蛋 白酶 , 茶水 比 1:1 5 , 6 0 。 C 下保温 1 h时 , 制 备的绿茶饮料 的整体感 官评定分数最高 , 其氨基酸总量
摘
要: 酶解技术在茶饮料 研发 , 特别是绿茶饮料的制备 中, 具有 十分 广阔的应用前景 。 它既可提升茶饮 料整体的鲜
爽感 、 降低苦涩味 , 同 时又 可最 大 限度 地 保 留茶 叶 中原 本 的有 效 成 分 、 增 加质感 , 而且 减 轻 了生 产 上 茶 汤 澄 清 工 艺 的 压力。 本 实 验 研 究 了不 同 浓 度 ( 0 . 1 %- 0 . 5 %) 的单 宁酶 、 细胞壁水解酶 、 风 味 蛋 自酶 和 复 合 多 糖 酶 对 于 茶 叶 提 取 液 的 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茶 叶 通 讯2002年 收稿日期:2002茶叶水解酶的研究进展唐 颢 杨伟丽(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长沙·410128)摘 要 本文简述了近二十年来国内外茶叶中水解酶的研究及应用情况,并展望了其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 茶叶;水解酶;固定化;增质效果 水解酶是催化水解反应的一类酶,茶叶中研究得比较多的水解酶主要有果胶酶、纤维素酶、糖苷酶、蛋白酶和淀粉酶等。
茶叶加工实质上是一个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的过程,其主要技术环节都与酶的控制和利用有关[1]。
许多研究表明,水解酶与茶叶中的可溶性糖、氨基酸及醇类香气物质等的形成关系密切。
因此,研究水解酶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和活性变化动态,对于提高茶叶及茶饮料的香味品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酶学的进展,茶叶中的酶学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和系统化。
本文就近二十年来国内外茶叶水解酶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1 水解酶的研究概况1.1 糖苷酶随着茶叶香气研究的不断深入,茶叶内源水解酶作为与茶叶醇类香气物质的形成密切相关的酶类而倍受关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茶叶内源及外源糖苷酶陆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β—葡糖苷酶。
自然界许多植物籽实内部存在β—葡萄糖苷酶。
它还存在于一些酵母、曲霉菌和木霉菌属及细菌体内[2]。
人们最初是在甜杏仁中发现了这种酶,称之为“杏仁酶”。
直到今天,人们主要还是从杏仁中获得这种酶。
β—葡萄糖苷酶不仅可水解纤维二糖和寡糖,而且可解除纤维二糖对β—1,4—内切葡聚糖酶和外切葡聚糖酶的抑制,提高水解速率和程度。
茶叶中的糖苷酶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Takeo.T[3](1981)在去除挥发物的蒸青茶鲜叶匀浆中加入外源β—D—葡萄糖苷酶共同培养,结果发现有大量的芳樟醇和香叶醇生成。
随后,他又将茶鲜叶匀浆物置40℃下培养30min后同样发现有大量的芳樟醇和香叶醇产生,当加入β—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剂Hg+和特异性抑制剂葡萄糖酸—1,4—内酯后,芳樟醇和香叶醇的生成受阻。
他据此推测茶叶中芳樟醇和香叶醇的形成与内源β—葡萄糖苷酶有关,这是茶叶香气水解酶研究的开始。
Fischer N.等[4] (1987)用外源β—葡萄糖苷酶及果胶酶水解红、绿茶,产生大量香气物质。
进一步说明β—葡萄糖苷酶能促使茶叶香气物质的释放。
Yano M[5]等(1990)以对硝基苯—β—D—葡萄糖苷为底物,同茶叶粗酶提取物共同培养后,测出每100g茶鲜叶中含有20.8个活性单体的β—葡糖苷酶。
这不仅支持此前Takeo T.的推论,也首次证实茶叶中含有参与香气释放的β—葡糖苷酶。
之后,Sakata K.等[6] (1993)将茶鲜叶粗酶提取物纯化后得到β—D—半乳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更有力地证明了茶叶中存在参与香气释放的β—葡萄第2期唐 颢、杨伟丽:茶叶水解酶的研究进展45糖苷酶。
β—半乳糖苷酶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并参与植物细胞壁多糖及阿拉伯半乳聚糖的降解。
但是,目前尚未有直接证据证明β—半乳糖苷酶参与了茶叶的香气释放,也没有发现以半乳糖为糖基的香气前体。
此后,对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逐步深入,董尚胜等[7] (1998)试验证明茉莉花中的β—D—葡萄糖苷酶能催化生成芳樟醇,并初步判断其等电点在8.7~9.0,其单体蛋白分子量在35~38KD之间。
夏涛等[8](1998)研究了红茶萎凋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在萎凋期间,酶活性是逐步增强的,其活性可达鲜叶的2~ 2.5倍,且受萎凋温度和萎凋程度的影响;而在发酵过程中该酶活性迅速下降,且发酵温度越高,其活性下降越大。
据此他认为低温萎凋和发酵有利于酶活性的提高和香气的形成。
张秀云等[9] (1999)采用不同做青工艺,对福鼎大白茶的槠叶群体种两品种萎凋做青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萎凋做青期间酶活性呈双峰变化趋势,做青结束前约2h达整个做青过程的最大值;重做青比轻做青酶活性高,槠叶种比福鼎大白茶的酶活性高。
并认为在不同的茶区应采用合适的做青方式(重、轻做青),才能充分发挥乌龙茶的特征性香气。
骆耀平[10]等对适制红茶、绿茶、乌龙茶的7个茶树品种新梢中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7个品种间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差别甚大,高低之差达3~4倍。
同时,新梢不同叶位的酶活性是:芽>第1叶>第2叶>第3叶>茎梗,随叶龄的增加该酶活性趋于减弱,但有的品种呈先降后升的变化。
江昌俊[11]研究了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的茶树芽叶中的日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一天内茶芽叶中的β—葡糖苷酶活性表现出两个高峰,即在中午12: 00左右达到最高峰,然后下降;下午4:00左右酶活性再次上升,18:00~20:00酶活性达到次高峰,随后缓慢下降;次日凌晨0:00~2:00酶活性最低,尔后缓慢上升。
这表明酶活性日变化与温度、光强及空气相对湿度等生态因子的日变化无明显关系。
准确测定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是研究其在制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机理的前提。
王华夫等[12]以对硝基苯基—β—D—葡萄糖苷(pN PG)为底物,研究了茶叶中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并建议选择400nm测定其吸光度。
江昌俊等[13,14]研究了茶树鲜叶提取β—葡萄糖苷酶时不溶性聚乙烯吡咯烷酮(PV PP)的加入量、缓冲液的选择和多酚类浓度等对酶活性的影响及酶的部分特性。
结果表明:加入与鲜叶重量相等的PV PP可获得较高的酶活性,选用浓度为0.1mol/l(离子强度为0.7)的柠檬酸钠缓冲液可获得较高活性的酶液;浓度仅为4mg/l的茶叶多酚类物质能使酶完全失活;β—巯基乙醇和ED-T A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而甘油能提高酶活性,且2~ 2.5mol/l的甘油效果较明显; Na Cl对酶活性几乎没有影响。
舒爱民[15]研究了β—葡萄糖苷酶的固定化及其性质,发现β—葡萄糖苷酶经壳聚糖固定化后,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从40℃提高到50℃,高活性的温度范围相应增大(40℃~60℃);酶促反应的高活性p H范围也加宽到(5.0~ 6.5);室温条件下储存酶活力稳定性得到极大改善。
这些性质的改善将有利于酶制剂应用于饮料生产实践,对利用β—葡萄糖苷酶水解释放茶叶饮料中的香气成分,改善茶饮料的风味和品质尤其有利。
(2)β—樱草糖苷酶。
茶叶中含有多种糖苷酶。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糖苷酶相继被发现。
M orita K.等[16](1994)将茶鲜叶中制备的粗糖苷物质分别同四种酶制剂共同培养,实验结果显示,β—葡糖苷是茶叶中香气前体的主要存在形式;糖苷酶和茶鲜叶丙酮粉处理后,释放的香气物质量几46茶 叶 通 讯2002年乎是β—葡糖苷酶处理的2~3倍,这说明茶叶中香气前体除了葡糖苷形式外,还以其他单糖苷、双糖苷或寡糖苷形式存在,相应参与香气释放的内源酶也具有多样性。
Guo W.等[17]、Og aw a.K等[18]及Yasuy uki Ljima 等[19]分别从薮北种、水仙种及阿萨姆种茶鲜叶粗酶提取物中经层析纯化得到β—樱草糖苷酶,进一步探明了参与香气释放的内源酶系。
Og awa.K用中国水仙和毛蟹品种制成乌龙茶,提取其粗酶和香气物质,测定了樱草糖苷酶的活性及其特性。
测得其分子量分别为6.1Kd和 6.03Kd,其等电点为9.5,最适温度为45℃,最适p H为 4.0。
该酶在45℃以下,p H3.0~ 5.0时表现稳定。
将该酶与糖苷结合的前体反应时,检出大量释放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和α—苯乙醇等。
他指出,不同茶树品种中,存在相同的配质,但是具有不同的糖苷及其相应的酶类。
该结果对选育茶树新品种,提高茶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Dey P.M[20]采用Ko ening kno rr反应,合成了芳樟醇及其氧化物(LOⅠ、LOⅡ、LO Ⅲ和LOⅣ)的β—D—葡糖苷以及苯甲醇、α—苯乙醇、香叶醇和ρ—硝基苯酚和β—樱草糖苷等化合物,并采用1H—N M P和13C—N M P验证了合成化合物的结构。
使用这些合成的苷做底物,研究了茶树叶片中糖苷酶的活性。
结果发现,对糖基而言,水解活性以β—樱草糖苷酶方向最高,几乎是β—D—葡糖苷的两倍,这与Sa taka.K等人报道的β—樱草糖苷酶是茶叶中的主要糖苷糖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因此,茶叶中的β—樱草糖苷被认为是香气形成的主要底物。
1.2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属于多糖水解酶类,可催化纤维素和果胶物质水解成小分子的糖类物质,从而增加茶汤的甜醇度。
纤维素酶是协同作用的多组分酶系,目前发现纤维素酶中有三类性质不同的酶,即C1酶、β—1,4—葡聚糖酶(亦称C X酶)和β—葡萄糖苷酶(亦称纤维二糖酶),其中,C1酶是纤维素酶的重要组分,是对纤维素最初作用的酶[2]。
茶叶中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研究未见报道,只是纤维素酶组分之一的β—葡萄糖苷酶作为重要的香气水解酶颇受关注。
由于添加酶制剂对食品、饮料有着显著的增质效果,故不少的研究集中于外源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制剂的茶叶加工和茶饮料生产中。
谭淑宜等[21]发现,添加0.3%的纤维素酶可使红茶水浸出物的提取率提高20%左右,并可改善提取液的品质。
包先进等[22]在渥堆砖茶湿坯中添加纤维素酶,结果缩短了发酵时间,并使砖茶水浸出物和可溶性糖的含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发展了香气,从而改善了砖茶的品质。
钱晓军等[23]研究发现绿茶、乌龙茶和红茶的水浸出液经果胶酶处理后,其超滤通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绿茶和乌龙茶的提高较明显。
各茶叶的浸出液经果胶酶酶解后,感官品质基本上没有变化,茶多酚、氨基酸等主要成分的变化也不显著。
由此可见,果胶酶在茶浸出液的膜分离中的应用非常有前景。
此外,Fischer[4]研究发现,在绿茶罐装茶水中加入果胶酶,可释放出大量的香气物质芳樟醇和香叶醇,说明在茶饮料加工中添加适量的果胶酶可改善其香气品质。
日本报道[24],在生产速溶红茶时,将茶叶与单宁醇和纤维素酶液按适当比例混合后25℃加热提取2~3h小时,结果可使其可溶性固体分较对照由 2.59%提高至 3.30%,萃取率由22.2%上升到30.4%,冰水中不溶物由9.09%降低到0.0%。
毛清黎等[25]根据微生物生理生态学原理,利用国际公认的安全菌种(GRAS)从液体、固体发酵及抗酚性等方面探讨了适于制茶用的多糖水解酶发酵生产方法及酶法制茶效果的大生产试验。
结果显示,在果胶酶的液体发酵生产中,发酵液中的还原糖对果胶酶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固体发第2期唐 颢、杨伟丽:茶叶水解酶的研究进展47酵的多糖水解酶活性及产率比液体发酵高。
这些研究为今后外源水解酶在食品、饮料工业中的实际应用开辟了道路。
1.3 蛋白酶蛋白酶可将茶叶中的蛋白质水解成各种氨基酸,不仅能改善茶叶的香气和鲜爽度,而且可减少不溶性的复合物产生,提高茶汤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