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茶叶生物化学】第三节 儿茶素及其氧化产物(茶黄

【茶叶生物化学】第三节  儿茶素及其氧化产物(茶黄

• 多酚提供质子和电子易与自由基反应
使其失去活性,故具有显著的抗氧化 特性。
•茶黄素(TF)、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含有活性 羟基、没食子酰基、苯骈卓酚酮等活性基团 (TFMG)也有相当强的抗氧化活性。
•除直接清除自由基外,茶多酚与Vc、Ve还有协 同增效作用。
•多酚可络合金属离子,如铁离子、铜离子等,对 由其催化的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的连锁反应起阻止 作用,从而有效地切断连锁反应。
•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喝茶多的人其血液中胆固醇总 量较低,而其中主要是LDL胆固醇的量的减少,HDL 胆固醇没有大的变化。主要作用机理为抑制消化系统 对胆固醇的吸收,促进体内脂质、胆固醇的排泄。因 此,喝茶可改善血液中胆固醇的比例,从而达到预防 心血管病的效果。
•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也是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的原因 之一。茶多酚还能抑制血小板凝集以防止血栓的形成。
③镇静作用
✓试验表明,服用茶氨酸后,脑中的α波增强, α波的出现就表示大脑处于放松、平静状态。其 效果可与咖啡碱的兴奋作用相对抗。并且茶氨 酸的这种作用对容易不安的人更有效。
cps = Cycles Per Second
✓茶叶含有较多的咖啡碱,其具有兴奋作用,但 是人们在饮茶时反而感到放松、平静、心情舒 畅。这主要是茶氨酸的作用。
茶叶中主要的游离氨基酸
☺茶氨酸(占茶叶干重的1-2%;占整个游离 氨基酸的70%); ☺谷氨酸(占游离氨基酸的9%) ; ☺精氨酸(占游离氨基酸的7%) ; ☺丝氨酸(占游离氨基酸的5%) ; ☺天冬氨酸(占游离氨基酸的4%)。
1、茶氨酸(Theanine)
• 茶氨酸是茶树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在一般植物中 罕见的氨基酸,是茶叶中特色成分之一。除了在 一种蕈(xùn)及茶梅中检出外,在其它植物中尚 未发现。

摊放(萎凋)对名优绿茶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摊放(萎凋)对名优绿茶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生 氧 化 。儿 茶 寨 总 量 及 其 组 分 也 发 生 较 大 的 变 化 ,为 名 优 绿 茶 茶 汤 滋 味 和 香 气形 成 奠定 了坚 实 的物 质 基 础 。 尹 军峰 【研究 认 为 ,与 此同 时 .也 产生 了咖 啡碱含 量提 高 、 。 】
维 生紊 C含 量降 低 和 总干 物质 含量 下 降 等不 利影 响 。鲜 叶 摊 放 过 程 中 。主 要化 学成 分 的 变化 与其 自 身 的酶 性 或 非
有 重要 的意 义 。
自然摊 凉的茶样 “ 香带 花香 ”。 另据尹 军峰等 人…研 究 清
2 鲜 叶 摊 放 ( 凋 )作 用 的 理 论 基 础 萎
目前 茶 叶 生 物 化 学 研 究 普 遍 认 为 ,茶 鲜 叶 摊放 I萎 凋 )不仅 是 一 个 逐 步 失 水 的过 程 ,更 是 一 个 复 杂 的化 学
变 化 过 程 。 鲜 叶 摊 放 过 程 中 ,细 胞 的 呼 吸 速 率 逐 渐 降 低 , 叶细 胞 组 织 脱 水 .叶 细 胞 汁 浓 缩 。细 胞 膜 渗透 作 用
研 究 进行 总结分 析 ,为名优绿 茶 鲜叶摊 放 ( 萎凋 )工序 相 关技 术的深入 研 究提供 参考 。
关键 词 :名 优绿茶 ;鲜叶摊 放 ;品质 ;技 术 条件
我 国 白茶 、红茶 、青茶 等茶 类制 作 过程 的 第一 道工
序 即是 萎 凋 ,但 程 度 各不 相 同。 而实 际 上 .在长 期 的茶 叶 生 产 实 践 中 ,采 制任 何 茶 类 ,不 管 是 生 产 条 件 的制 约 。亦 或 是制茶 工 艺 的要 求 ,随 采随 制绝 无可能 ,都要
1 名优 绿茶 鲜 叶摊放 ( 萎凋 ) 关研究 的现 状 相

枸杞芽茶化学成分的研究

枸杞芽茶化学成分的研究

枸杞芽茶化学成分的研究摘要:枸杞树全身都是宝,叶、花、籽、根都是常用的中药材, 李时珍《本草纲目》称枸杞芽为天精草,性味苦甘凉, 入心肺脾肾四经 ;《食疗本草》认为它 "坚筋耐老、除风、补益筋骨、益人去虚劳 ";《药性论》评价它能 "补益精诸不足 , 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若渴可煮做饮,代茶饮之[2]。

它绝大部分的营养成分都囤积在嫩芽之中。

而茶素类是枸杞芽中占比例最高的多酚类。

茶素类以其化学结构中含有的氢氧基多 , 能阻止自由基在生物系统中所造成的损害 , 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激活细胞内抗氧化防御系统, 从而延缓身体器官老化。

枸杞芽中其他有效成份如黄酮类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对亚健康的调节作用机制等也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枸杞芽;多酚;茶素;氨基酸Study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wolfberry teaChen DijunAbstract:Body is a treasure of Lycium barbarum L. trees, leaves, flowers, seeds and roots are commonly used i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Li's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said medlar buds for the day fine grass, bitter sweet cool, into the heart, lung, spleen and kidney in the four classics of; "therapeutic materia Medica" that old, in addition to wind, replenishing the bones and muscles, the benefits of people to Xulao ";" on drugs "evaluation" benefiting essence lack Zhu it "Caine gluten tolerance, easy to change the color of white, bright eyes, soothe the nerves.... if thirsty can boil do drink, on behalf of the tea. Most of its nutrients accumulation in the shoots. And the tea polyphenols are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the polyphenols in the bud. Catechins in its chemical structure containing hydroxyl Quito, can damage from free radicals in biological systems caused by, inhibit lipid peroxidation, activation of the cellular antioxidant defense system, thus delaying the body organs of aging. Other active ingredients such as flavonoids, vitamins, dietary fiber on the sub health of the regulation of the role of the mechanism, etc., are also worthy of further study.Key words: Chinese wolfberry bud; polyphenols; tea polyphenols; amino acids枸杞芽茶精选枸杞芽尖和嫩叶作原料采用独特工艺精制而成,完好地保留了枸杞叶的有效成份和功效,同时为提高枸杞芽茶的质量,在加工过程中,通常要采用鲜叶水洗和炒制提香工艺。

茶叶生物化学茶氨酸概述(二)2024

茶叶生物化学茶氨酸概述(二)2024

茶叶生物化学茶氨酸概述(二)引言概述:
茶叶是一种重要的饮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茶叶中的茶氨酸作为主要的生物化学成分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和保健功能。

本文将从茶叶生物化学的角度,对茶氨酸进行概述。

通过对茶氨酸的结构、生理功能、生物合成途径、贮存和提取方式等方面的探讨,希望读者能更好地了解茶氨酸的特点和应用。

正文内容:
一、茶氨酸的结构特点
1. 茶氨酸的化学结构
2. 茶氨酸的分子量和理化性质
3. 茶氨酸与其他化合物的相互作用
二、茶氨酸的生理功能
1. 茶氨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 茶氨酸的抗氧化作用
3. 茶氨酸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4. 茶氨酸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5. 茶氨酸的抗菌作用
三、茶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1. 茶氨酸的合成途径和关键酶
2. 茶氨酸的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
3. 茶氨酸在茶叶中的累积和分布
四、茶氨酸的贮存与提取方式
1. 茶氨酸的贮存形态和变化规律
2. 茶氨酸的提取方法和工艺
3. 茶氨酸的提取条件和影响因素
五、茶氨酸的应用和展望
1. 茶氨酸的应用领域和市场前景
2. 茶氨酸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3. 茶氨酸在药物研究和开发中的潜力
4. 茶氨酸相关产品的研究和创新
5. 茶氨酸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
总结:
本文对茶氨酸的生物化学特性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通过对茶氨酸结构特点、生理功能、生物合成途径、贮存提取方式的描述,以及茶氨酸的应用和展望的讨论,揭示了茶氨酸在健康养生、药物研发和食品工业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在未来的研究和应用中,茶氨酸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益处和创新。

《茶叶生物化学》(第三版)PPT课件

《茶叶生物化学》(第三版)PPT课件

功能划分
结构蛋白:存在植物的细胞壁和细胞器中, 没有酶的催化功能。如:细胞壁的伸展蛋 白、组蛋白、核蛋白。
储藏蛋白:茶籽中存在,没有酶的活性, 比较稳定,种子萌发时,被水解为各种氨 基酸,供种子萌发。
结构特点
单纯蛋白:水解后只生成氨基酸的蛋 白质。一部分酶蛋白,以及所有的储 藏蛋白均属于这一类。
结合蛋白:核蛋白(含核酸)、脂蛋白 (含脂类)、糖蛋白(含碳水化合物)、 叶绿蛋白(含叶绿素)等等,各有不同 的结构和功能。
茶叶中的果胶等物质是糖的代谢产物,含量占干物 质总量的4%左右,水溶性果胶是形成茶汤厚度和外形光 泽度的主要成分之一。
1、茶叶中的糖类
• 单糖:构成其他糖的基本单位,不能水解 成更简单的糖,其通式为CnH2nOn来表示, 在茶叶中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阿拉伯 糖、鼠李糖、半乳糖等。 • 特点:固体结晶,易溶于水、乙醇,具有 甜味。
第二章 茶叶中的氨基酸
第八章 绿茶加工化学
第三章 茶叶中的嘌呤碱
第九章 红茶加工化学
第四章 茶叶中的多酚类
第十章 其他茶类加工化学
第五章 茶叶中的色素
第十一章 茶叶功能成分化学
第六章 茶叶中的芳香物
第七章 环境与茶树的物质代谢
绪论
围绕和解决的问题: 1、《茶叶生物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2、茶叶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3、研究茶叶生化的意义? 4、茶叶生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5、学习该门课程的要求
课程名称:茶叶生物化学
教材及参考书目:
○ 《茶叶生物化学》(第三版)宛 晓春主编 2003.8
○ 《茶叶生物化学》(第二版)安 徽农学院主编 1990.5
○ 《茶叶生化原理》王泽农编著 1981.8

茶多酚的提取纯化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

茶多酚的提取纯化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

茶多酚的提取纯化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茶叶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农产品,因其含有大量的茶多酚,在人们的生活中受到广泛的关注。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杀菌、抑菌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人体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提取茶多酚并进行纯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茶多酚的提取茶多酚可以从茶叶中提取获得。

一种较常用的提取方法是利用溶剂法进行提取。

首先,将茶叶样品晒干后研磨成粉末,然后将茶叶粉末放入瓶子中,并加入合适的溶剂。

通过反复提取,可以使茶多酚充分溶解到溶液中。

常用的溶剂有乙醇、丙酮等,数字上要求浓度不同。

最终,通过蒸馏或冷冻干燥获得茶多酚。

另一种提取方法是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超临界萃取通常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溶剂,其优点在于无毒性、无残留、操作简单等。

超临界萃取法在提取茶多酚时不需要高温,更适合提取易挥发性的成分。

二、茶多酚的纯化茶叶中的茶多酚含量较低,需要进行纯化提高其含量。

Fetrow 和 Avila 等人就茶多酚的纯化进行了研究。

首先,利用海绵吸附柱进行预处理,将杂质去除。

然后进行阴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和高效液相色谱纯化。

最终,通过Vacuum-drying的方法获得纯的茶多酚。

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去除杂质,获得高纯度的茶多酚。

三、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茶多酚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可以中和自由基,并减缓细胞的氧化损伤,起到延缓衰老、促进健康的作用。

针对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当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体外和体内抗氧化性能的测定上。

体外抗氧化性能研究目前,体外抗氧化性能评价主要采用自由基清除试验、铁离子螯合能力试验、脂质过氧化反应试验及还原能力测定试验等方法。

针对这些方法,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也被广泛研究。

Zhao 等人通过自由基清除试验评价绿茶中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发现含量高的多酚对自由基有很好的清除作用。

Jia 等人则借助铁离子还原势和铁离子离解势阐述了绿茶中茶多酚与铁对接反应的机理。

体内抗氧化性能研究体内抗氧化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病理学观察法、生物化学分析法和红细胞型抗氧化性测定等。

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1年2月Feb.2021第41卷第2期Vol.41,No.2热带农业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武珊珊1)丁其欢1)周雪芳2)马占霞1)杨雪梅1)邵宛芳1)苏建美1)(1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云南省普洱市665000;2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云南省昆明市650000)摘要综述近年来不同酶工程技术,如酶的化学修饰、固定化酶技术、生物酶传感器等在茶叶中天然酶的获取、各类茶的初加工、茶叶的深加工及茶叶检测等方面的国内外应用研究成果,并对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方面的应用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酶工程技术;茶叶初加工;茶叶深加工;茶叶检测;茶叶保鲜中图分类号S188+.3文献标识码ADOI :10.12008/j.issn.1009-2196.2021.02.019Application of Enzymes in Tea PreparationWU Shanshan 1)DING Qihuan 1)ZHOU Xuefang 2)MA Zhanxia 1)YANG Xuemei 1)SHAO Wanfang 1)SU Jianmei 1)(1College of Tea,West Yunn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Pu'er,Yunnan 665000,China;2Yunnan Green Food Development Center,Kunming,Yunnan 650000,China)Abstract The recent researches in application of enzymes in preparation of teas,such as tea natural enzyme extraction,tea preliminary processing and deep processing and tea detection were reviewed,based on which an outlook for application of enzymes in tea preparation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Keywords enzyme ;tea preliminary processing ;tea deep processing ;tea detection ;preservation of tea酶工程是于1971年第一届国际酶工程会议上首次命名的一项技术,即将酶学基本原理与化学工程技术及基因工程有机结合形成的新型应用技术,是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以外的现代五大生物工程技术之一,主要研究酶的生产纯化、固定化技术、酶分子结构的修饰与改造等,在工农业、医药卫生等领域广泛应用。

茶叶抗癌的效果:过去、现在和将来

茶叶抗癌的效果:过去、现在和将来

茶叶抗癌的效果:过去、现在和将来茶叶抗癌的效果:过去、现在和将来作者:陈宗懋出处:中国茶叶癌症是对人类最具威胁和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

据报告,目前全世界每年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数为700万人。

30年来,世界各国在癌症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最关键的治疗方法上还没能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

其关键问题是治疗癌症的药物可以杀死人体中的癌细胞,但这种浓度与对人体正常细胞的致死浓度非常接近,以致出现“玉石俱焚”的治疗副作用。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科学家们试图从天然产物中找出具有选择性效果的化合物,茶叶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从1987年起,连续20多年的研究证明了茶叶具有双重功效,一方面它能通过多种机理致死癌细胞或抑制其发展和繁衍,另一方面它能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抗氧化活性、DNA修复功能和解毒能力等提高机体对癌症的抗性(图1)。

图1 茶叶对癌证的预防和治疗功效(T Das et al,2006)尽管茶叶在中国不但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在历史上众所周知的药用食物,但从世界范围而言,茶叶还只被认为是一种饮用植物。

从目前来讲,虽然茶叶中有效组分可以以一种药物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还只是从2006年美国FDA批准一种以EGCG为主要成分的外用药可以进入美国开始,但20多年的研究表明,饮茶确实可以减轻多种人体癌症并延迟其发生,而且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20多年来,国内外发表的几千篇相关文献就是有力的说明。

一、茶叶究竟有没有抗癌效果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已有数以千计的关于茶叶与健康的论文发表。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活体外,也就是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观察茶叶的有效组分对动物或人体癌细胞是否具有抑制作用。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活体内的研究,也就是用易感癌症的大鼠或小鼠品系用致癌化合物进行诱发实验,然后在不同阶段喂饲或注射茶叶有效组分,观察动物不同脏器的肿瘤数量、大小、存活率和寿命等病理学指标,以及血液的生理、生化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叶生物化学研究进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茶叶生物化学是研究茶树生命化学的科本质,研究茶树特别是茶树新梢中分子的结学,在生物化学与分子水平探讨茶树生命的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研究茶树新梢的化学分子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转化规律以及对茶叶品质及茶叶健康功能的影响;茶叶生物化学是茶学发展的基础科学。

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成果为茶树栽培和育种、茶叶加工及深加工、茶叶贸易和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茶叶生物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

作为叶用植物,茶树新梢是茶树代谢最为旺盛的部位之一,在次级代谢上有其独特性,具体表现在新梢含有极其丰富的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等特征性次级代谢产物上,因而它们在茶树体内的生物合成及其在制茶过程中的转化等机制研究是茶叶生物化学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茶树功能基因、次级代谢关键酶及基因、茶叶代谢谱、茶叶功能成分与健康等的相关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

本文就近五年来茶叶生物化学研究主要的进展内容综述如下。

1茶树次级代谢途径的研究植物次级代谢是植物在进化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与其他植物比,茶树次级代谢的特点是,富含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等特征性次级代谢产物。

近年来,茶树次级代谢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些特征性次级代谢产物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的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及相关基因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大进展。

茶树中儿茶素代谢相关研究进展儿茶素类物质(黄烷-3-醇)对茶叶品质和健康功效的贡献度极高,其代谢特别是合成代谢一直是茶树次级代谢研究的重中之重。

儿茶素由莽草酸途径合成而来,近年来儿茶素B环5’羟基化途径和C环没食子酰基化途径已成为儿茶素类化合物合成代谢研究中的重点。

2004年,Punyasiri等的研究表明,在茶树儿茶素合成途径中,EC和EGC是由花白素经花青素合成酶(ANS)和花青素还原酶(ANR)的二步催化形成,而不是由儿茶素和没食子儿茶素直接表构而成,但儿茶素的没食子酰基化研究仍是空白。

新近夏涛研究小组发现,酯型儿茶素合成以非酯型的EC和EGC为前体,涉及两步合成反应,即没食子酸首先在没食子酰基-1-0-p-D-葡萄糖基转移酶(UGGT)催化下,被活化形成1-0-没食子酰-p-葡萄糖(pG),以此作为活化的酰基供体(1-O-Glcesters),再在1-0-没食子酰基-p-D-葡萄糖-0-没食子酰基转移酶(ECGT)作用下,将没食子酰基转移到顺式非酯型儿茶素的C环3位上而形成酯型儿茶素ECG和EGCG(图1)。

此外,该研究组还发现了高活力的酯型儿茶素水解酶(GCH),该酶可能属于单宁酶类,可水解酯型儿茶素为没食子酸和非酯型儿茶素。

儿茶素还可进一步聚合形成原花青素(PAs),在茶树根和茎中大量积累,而叶片中含量很低.上述研究结果为茶树酯型儿茶素的合成与转化提供了较为清晰的途径。

儿茶素代谢途径受到多种转录因子的调控。

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研究小组发现相关转录因子MYB、WD40和bHLH等参与了茶树中多酚类物质的代谢调控。

此外,还对茶树发育相关和组织特异性相关的酚类物质积累模式、63个酚类物质合成相关结构基因和转录因子基因表达模式进行了相关分析[6]。

利用体外表达手段(原核与真核),对酚类物质合成关键酶基因C1D(肉桂醇脱氢酶)、ANR1、ANR2、DFR1、DFR2、LCR1、F3H、F3’5’H,MYB5功能进行了有效鉴定。

Umar等[7]利用茶树F3H、DFR和LCR构建了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以圣草酚(3’,4’,5,7-四羟基黄烷酮)为底物合成了EC、ECG、(+)-C和CG。

茶树中儿茶素的合成代谢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Ram等对茶树儿茶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F3H、DFR、ANS和ANR的表达,以及干旱、脱落酸、赤霉素、伤害处理对其表达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

刘仲华研究组以白化茶树品种为研究对象,发现苯丙氨酸裂解酶(PAL)基因和黄酮醇合成酶(FLS)基因表达与儿茶素浓度呈负相关,而黄烷酮-3-羟化酶(F3H)基因表达呈正相关。

夏涛等发现大田遮荫处理可使茶树酚类物质中的黄酮醇、原花青素合成显著下降;但儿茶素和木质素总量稍下降,而对EGCG含量影响最小。

进一步发现黑暗培养的茶愈伤组织移至光下培养后,木质素、花青素、儿茶素的积累量明显增加。

与黑暗处理相比,弱光处理后茶籽苗中非酯型儿茶素含量增加,酯型儿茶素积累却显著下降。

茶树中咖啡碱代谢相关研究进展咖啡碱(1,3,7-三甲基黄嘌呤)代谢与腺嘌呤核苷酸代谢密切相关。

茶树咖啡碱主要在幼嫩叶片和茶花中进行生物合成,合成部位可能在叶绿体。

2000年,Kato等从茶树叶片中纯化出咖啡碱生物合成关键酶咖啡碱合成酶(3-NMT+7-NMT),并对该酶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

植物体内咖啡碱生物合成的核心途径为:黄嘌呤核苷-7-甲基黄嘌呤核苷-7-甲基黄嘌呤-可可碱-咖啡碱,其中包括3步由N-甲基转移酶催化的转甲基化反应和1步由核糖核苷水解酶催化的脱核苷反应(图2);而咖啡碱的降解主要路径为咖啡碱-茶叶碱-3-甲基黄嘌呤-黄嘌呤-尿酸-尿囊素-尿囊酸-尿素-NH3+CO2。

近年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咖啡碱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及其基因的的克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表达调控机制等。

通过克隆源自咖啡的黄嘌呤核苷甲基转移酶基因(CaXMTl)和源自茶树的咖啡碱合成酶基因(TCS1)导入酵母中进行组合表达后,饲喂黄嘌呤核苷(XR)和SAM,成功合成了咖啡碱。

刘祥琦通过疑似N-甲基核苷水解酶基因(STx)的克隆和大肠杆菌表达发现该酶具有催化XR脱核糖反应的功能。

金基强等从白叶一号茶树中,获得了6种NMTs的基因组DNA全长,发现了3种TCS3、TCS4和TCS5基因。

魏艳丽从茶树中克隆出了AMP脱氨酶基因的cDNA全长(GenBank:)。

由于一些特殊人群对咖啡碱敏感,低咖啡碱茶树品种的选育一直是科研工作者的目标之一。

Mohanpuria等米用RNAi技术培育出TCS基因沉默的转基因茶树植株,咖啡碱和可可碱的含量与对照比分别下降了44%?61%和46%~67%;同时,还利用农杆菌侵染导入RNAi片段,使得茶树幼苗新梢中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最高分别下降了67%和61%。

茶树中茶氨酸代谢相关研究进展茶氨酸(N-乙基-y-L-谷氨酰胺)系茶树特征性非蛋白质氨基酸,主要通过茶氨酸合成酶TS催化谷氨酸和乙胺合成茶氨酸,现已在Genebank登录的TS基因有3条(DD410895,DD410896、JN226569)。

尽管这些基因序列和植物中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序列高度同源,但通过大肠杆菌和拟南芥体外功能验证实验已先后证明其具有GS所不具备的体外合成茶氨酸的能力。

TS1主要在根部和叶部高表达;TS2在盛花期表达量最高;TS3的表达量在单芽萌发阶段和主侧根中最高(结果未发表)。

茶氨酸的合成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异性,参与多个器官的氮素贮藏与转运,受到复杂的分子调控。

茶氨酸的合成还受到诸多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调控。

盐胁迫、外源施加ABA、NO等激素信号分子也会促进茶树体内茶氨酸大量积累,说明茶氨酸与茶树抵御逆境胁迫息息相关,通过染色体步移技术克隆到TS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发现多个响应光调节、激素调节和逆境胁迫等的顺式作用元件,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验证,将有助于解析茶树体内大量积累茶氨酸的生物学意义。

茶树萜烯类香气物质代谢研究进展茶鲜叶中含有30余种糖苷态萜烯类香气物质,如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和香叶醇等。

这些挥发性萜类及其糖苷的含量和水解对成品茶的香气类型有重要影响。

植物经2-C-甲基-D-藓糖醇-4-磷酸(MEP)和甲羟戊酸(MV A)途径合成萜烯类物质。

单萜和倍半萜合成酶是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糖基转移酶可能与茶鲜叶中糖苷态萜类香气化合物的合成和积累有关;而糖苷水解酶则催化糖苷态香气物质的水解,导致香气物质的释放。

Yang等对茶树中的香气物质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系统总结,如图3所示。

茶树中萜烯类物质合成途径中的相关酶基因报道较少,而更多地侧重在糖苷水解酶相关基因的研究。

陈亮等研究发现,8个品种中茶树卩-葡萄糖苷酶基因表达量是卩-樱草糖苷酶的?倍,但p-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结果与基因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茶树基因组研究进展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茶树次生代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虽然茶树次级代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起步较晚,但目前仍是茶叶学科中最活跃和进展最快的一个领域。

在此领域中业已分离和筛选出茶树特征性次级代谢物的相关功能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了研究。

在茶树分子生物学研究中,AFLP、RAPD、RFLP 和EST-SSR等技术等已成功应用于茶树DNA分子标记,构建了茶树次级代谢物差减杂交cDNA文库、龙井43新梢和幼根的cDNA文库和阿萨姆杂交种TV-1嫩梢的cDNA文库;并利用cDNA芯片技术获得了安吉白茶不同白化期的671个差异表达基因[26]。

Wu等利用454测序技术对茶树叶部的转录组进行了研究,获得了25637个编码基因(unigene)和3767个EST-SSRs标记。

李娜娜等利用Solexa法对福鼎大白茶和小雪芽品种叶部的转录组进行了研究,获得了79797个unigenes和6439个SSRs标记。

2009年,安徽农业大学茶叶重点实验室启动茶树基因组研究计划,对2个栽培种和1个古茶树进行了45倍深度基因组测序,获得了基因和分子标记信息,为茶树基因组序测序方法和材料选择上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进行了茶树全器官转录组与功能表达谱研究;以茶树带芽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离体再生体系。

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茶树优质、高产和抗逆的分子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与平台。

2茶树次级代谢谱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茶树次级代谢的研究还体现在特征性次级代谢物的代谢谱研究上,包括特异性种质资源代谢谱、茶叶加工过程代谢谱和环境以及农艺措施对茶树代谢谱影响等相关研究。

特异性种质资源代谢谱的研究张凯等在川渝地区11种野生大茶树中发现南川1号中EGCG含量大于13%,南川1号和2号中咖啡碱含量高于5%和咖啡碱含量仅有%的黄山苦茶等特异性资源。

谢吉林等[32]研究了滇西南茶区的468份晒青毛茶样品,发现咖啡碱含量春茶最高,夏秋茶依次下降,且咖啡碱的含量与游离氨基酸总量存在显著相关。

贵州绿茶样品中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分别在%?%和%?%之间。

Kilel等发现,与中国的Hanlu种和日本的Yabukita种相比,肯尼亚12个紫芽叶品系绿茶中总多酚含量更高,10个品系茶氨酸较高。

从紫色芽叶中还分离鉴定了7种花色素物质,其中锦葵素的含量最为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