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论文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论文范文(1)

生物化学论文范文(1)

生物化学论文范文(1)生物化学论文范文生物化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学问题被发现与生物化学有着显著的联系。

本文主要探讨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并通过举例说明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一、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生物化学主要关注生物体内的化学物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生化过程等问题,其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命体内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如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的合成、降解和重组等生化过程。

2. 生命体内代谢过程:如物质的合成、降解、转运和存储等代谢过程。

通过对物质的代谢途径、合成机制和调节机制的研究,可以深入探究生命体内的代谢调节机制。

3. 生命体内信号转导过程:如内分泌系统、神经信号传递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等生化过程。

通过对信号物质的合成、分泌及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可以深入探究生命体内的信号传递机制。

二、生物化学的应用领域在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领域,生物化学的应用极为广泛。

以下为几个实际应用领域的简要介绍:1. 新药研发:通过研究药物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可以快速发现有效药物,并提高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

2. 病理分析:通过对疾病相关分子的研究,可以发现引起疾病的分子机制,进一步研究疾病的发生机理,并找到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

3. 临床诊断:通过对病人体内化学指标的检测,可以诊断疾病并确定治疗方案,如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的诊断中的应用。

4. 生物制造:通过对生命体内重要分子的合成和重组,可以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高价值生物制品,如酶、激素和抗生素等。

三、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生物化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石之一,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 生命体内物质代谢调节机制的研究:通过对物质代谢途径的研究,可以探究生物体内代谢调节机制,为疾病研究和治疗提供有效途径。

2. 生命体内信号传递机制的研究:生物体内的许多生化过程都与各种信号传递系统相关。

生物化学概述范文

生物化学概述范文

生物化学概述范文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变化的一门学科。

它将生物学与化学结合起来,通过对生物体内分子、元素和反应的研究,探索生命的本质和规律。

生物化学为我们深入了解生命的起源、发展、功能和调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手段。

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元素、化学物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化和相互作用。

生物体内的化学元素主要包括碳、氢、氧、氮、磷、硫等,这些元素是构成生物体内分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生物体内的化学物质包括蛋白质、核酸、脂类和碳水化合物等,它们是生物体内的基本分子,参与了调节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

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分子结构与功能、各种代谢过程、生物体内的信号传导等。

其中,分子结构与功能是生物化学的基础研究内容。

通过研究生物体内分子的结构、组成和空间结构,可以揭示它们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例如,通过研究酶的分子结构,可以了解其催化作用的机制和特点;通过研究激素的分子结构,可以了解其在机体内的信号传导过程。

生物体内的信号传导是生物化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生物体内的各项生命活动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信号传导则使细胞能够感知外界的信号,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信号传导涉及到多种分子和反应,如受体、信号转导分子和效应分子等。

生物化学家通过研究这些分子的结构和作用机制,可以了解细胞内外信号传导的基本原理,揭示生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的调控机制。

生物化学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医学领域,生物化学研究有助于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靶点,为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在农业领域,生物化学研究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开发新的农药和肥料;在环境科学领域,生物化学研究可以分析环境中的污染物,评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之,生物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体内各种分子、元素和反应。

通过研究这些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揭示生命的本质和规律。

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在医学、农业和环境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生物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生物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物化学本科毕业论⽂(西北农林科技⼤学)⽬录⽬录 (1)摘要 (4)关键词 (4)ABSTRACT (5)KEY WORDS (5)1.绪论 (6)1.1盐害对植物的影响 (6)1.1.1 盐害简介 (6)1.1.2 盐害对⽟⽶的影响 (6)1.1.3 其它因素对受盐胁迫⽟⽶的影响 (6)1.1.3.1 NO对盐胁迫的缓解作⽤ (6)1.1.3.2 丛枝菌根对盐胁迫的缓解作⽤ (7)1.1.3.3 脱落酸对盐胁迫防御作⽤ (7)1.1.3.4 外源Ca2+对盐胁迫的缓解作⽤ (7)1.1.3.5 铈(Ce)对受盐胁迫⽟⽶的作⽤ (7)1.1.3.6 硅对盐胁迫下⽟⽶幼苗⽣长的影响 (7)1.2实时定量PCR的原理 (8)1.2.1 ⽣物原理 (8)1.2.2 化学原理 (8)1.2.2.1荧光染料嵌⼊法 (8)1.2.3实时定量PCR的重要概念 (9)1.3 MICRO RNA简介 (9)1.3.1 micro RNA概述 (9)1.3.2 植物的microRNA (10)1.3.3 miRNA的特征与差异 (11)1.3.4 鉴定miRNA的⽅法 (11)1.3.5 ⼏种热门的microRNA 介绍 (12)1.3.5.1 mir-21的研究 (12)1.3.5.2 Let-7的研究 (12)1.3.6 MiRNA与植物逆境胁迫的研究进展 (13)1.4 MICRO RNA种类间存在协同作⽤关系 (14)1.5与MICRO RNA研究密切相关的学科或研究⽅向 (14)1.6选题⽬的及意义 (15)1.7实验流程 (15)2.实验内容 (16)2.1材料与仪器 (16)2.1.1 实验材料、试剂、器⽫及资料 (16)2.1.2 实验仪器 (16)2.2实验⽅法 (16)2.2.1营养液的配制 (16)2.2.2⽟⽶种⼦的处理及萌发 (17)2.2.3⽟⽶幼苗的移栽 (17)2.2.4⽟⽶幼苗的处理 (17)2.2.5 总RNA的提取 (17)2.2.5.1 CTAB-LiCl法提取总RNA (17)2.2.5.2 SDS法提取总RNA (18)2.2.5.3 TRNzol-A+法提取总RNA (19)2.2.6 MiRNA定量PCR的引物设计 (19)2.2.7 MiRNA的cDNA的合成 (19)2.2.8 Real Time PCR 反应 (20)2.2.9待检验miRNA的引物设计 (21)2.2.10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的制定 (21)2.2.11 内参的选择 (22)2.3实验结果 (23)2.3.1总RNA提取结果 (23)2.3.2 5个待检测MiRNA的realtime PCR结果 (28)2.3.3 相对表达量的柱状图结果 (30)2.4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38)2.4.1 trizol法提取的总RNA的OD值分析及讨论 (38) 2.4.2 trizol法提取的总RNA的电泳结果分析及讨论 (38) 2.4.3 实时定量PCR结果分析及讨论 (38)2.4.4 相对表达量的柱状图分析 (38)参考⽂献 (40)附录1 缩略词 (41)附录⼆ REALTIME CT值 (41)致谢 (42)NaCl胁迫下⽟⽶幼苗叶⽚中⼏个microRNA的Real-time PCR鉴定作者:谢玺(西北农林科技⼤学⽣命科学学院)指导教师:武永军摘要:microRNAs(miRNAs)是⼀类长度为20-25nt的⾮编码内源⼩分⼦RNA,⼴泛存在于各种⽣物中。

生物化学的发展进程和应用领域研究论文

生物化学的发展进程和应用领域研究论文

生物化学的发展进程和应用领域研究论文生物化学的发展进程和应用领域研究论文摘要: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人们在从事各项工作中无时不刻地获取巨大经济利益。

而现如今, 生物化学作为研究生命物质性质以及结构的技术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且方便着人们的生活, 同时也在不断改善着人们所生存的环境。

本文综述了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 并总结了其运用的热门方向。

关键词:生物化学; 环境治理; 酶工程; 蛋白质工程;生物化学是由生物与化学相交织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主要研究生命的物质组成及结构、生命过程中所进行的各项化学反应、以及由生命活动产生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各项性质。

随着人们对有关生物化学技术的研究的逐渐加深, 它在制药、环境治理、农业等方面的重要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生物化学的发展进程。

这一学科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期。

从最初的对于植物呼吸与光合作用, 对于酵母菌的研究, 再到后来的20世纪初期对于激素, 维生素的发现。

20世纪30至50年代科研人员们又对各项反应途径进行了探索, 发现了如三羧酸循环的基本代谢途径;20世纪50年代后生物化学技术进入了现代生物化学的发展阶段, 此阶段主要研究的是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而这些理论的发展, 离不开生物化学的进步。

20世纪, 生物化学技术飞速发展。

20年代的微量分析技术的发明使得科学家们发现了更多的生物分子;3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发明, 又使得人们观察到生物分子的结构;40年代发现的层析、电泳技术成为了生物化学中物质分离中的关键技术;而后来的同位素示踪技术又在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过程的研究领域起到了关键作用;70年代科研人员们迎来了基因工程的重要突破;并在80到90年代进入了基因工程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

而如今生物化学技术已在众多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并且成为了相当具有前景的一门学科。

2 生物化学的应用。

2.1 环境治理。

我们生活在一个规模极为庞大、关系极复杂又极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干扰的动态生态系统中。

生物化学课程论文精选范文

生物化学课程论文精选范文

生物化学对医学生而言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实验教学对于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化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生物化学论文范文篇一:《基础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基础医学专业是我校为适应我国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而新开设的专业,目的是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扎实的基础医学科学和生命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有较强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潜力,将来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医院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临床医学实验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专门人才[1]。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本质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医学等生命科学领域至关重要的基础课程。

同时生物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因此,生物化学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课,是将来独立进行科研和教学的有力保证[2]。

如何建立适合基础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与优化,适应该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是生物化学专业教师亟须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目前,医学院校的传统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主要模式、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如下:①理论课程方面: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主要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师讲,学生听,却不利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在教材使用方面,基础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同样的教材,无法满足基础医学专业培养的需要。

另外英语授课的比例不高。

多年来,在对生物化学的授课过程中,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课件和参考资料中除了专业名词做了英语注解外基本上都是中文,课堂上也是以中文授课为主,不利于提高学生查阅英文文献、英文论文的撰写以及英语学术交流的能力。

②实验课程方面:实验课内容不能满足培养学生整体科研思维的需要。

部分实验内容陈旧过时,不少生化实验仍然采用已经被淘汰的技术方法,与生物化学的理论发展完全脱节,与临床实践也毫无联系,因此这些实验需彻底摈弃更换。

关于生物化学论文

关于生物化学论文

关于生物化学论文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学科,目前被公认为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和前沿学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生物化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生物化学论文范文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摘要】生物化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进行全面优化,从而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打造适应临床岗位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检验技术在现代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疾病预防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生物化学检验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中占居支柱性的地位,它能在分子水平迅速直观地反映出疾病状态下人体的物质代谢质与量的改变[1]。

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学科,也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技术紧密结合的学科。

当今生物化学检验内容日益增多,技术越来越呈现自动化、模块化、系统化,这对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促使生物化学检验教学需要面向临床应用进行改革。

为此,结合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对该课程的体系、标准、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改革与探索。

1基于临床检验需求,积极完善高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各层次医院、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疫部门从事检验医学的医学高级专业应用型人才”。

目前大多数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本还遵循传统培养模式实行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习课按顺序分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科为中心,与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教学内容相对落后,且重理论轻实践。

基于以上现状,我们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临床检验岗位实际需求,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应用技能提升,符合就业需求的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期末论文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期末论文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期末论文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对我们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融合了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旨在揭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在生命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和代谢途径。

例如,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其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功能的特异性。

通过对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的研究,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蛋白质如何发挥催化、运输、免疫等重要功能。

核酸则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DNA 的双螺旋结构以及 RNA 的种类和功能,都是生物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分子生物学则侧重于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大分子的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

中心法则是分子生物学的核心理论,它描述了遗传信息从DNA 到 RNA 再到蛋白质的流动过程。

基因的转录、翻译以及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点。

例如,转录因子如何结合到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调控基因的转录起始;mRNA 的剪接和修饰如何影响蛋白质的合成;以及微小 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 RNA (lncRNA)等非编码 RNA 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等。

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实验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X 射线衍射技术使我们能够解析蛋白质和核酸的三维结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基因的扩增和分析;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Cas9 为研究基因功能和治疗遗传疾病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知识在医学、农业、工业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医学方面,对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往往涉及到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

例如,癌症的发生与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基因突变等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肿瘤相关基因和蛋白质的变化,开发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成为可能。

生物化学相关论文5600字

生物化学相关论文5600字

生物化学相关论文5600字生物化学是指用化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生命的化学分支学科。

其任务主要是了解生物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

为大家分享了生物化学的论文,欢迎借鉴!摘要: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物化学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技能以及培养其形成良好的科研素质,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受教学模式和信息资源的限制,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并且也难以进行实验后续的探究评估环节,为此,现代实验教学中,已引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其不仅能促进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同时也有效丰富了教学资源,因此其能有效提升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本文主要分析了传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开放式教学模式的需求特点及其在生物化学开放式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最后总结了在生物化学开放式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生物化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生物化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专业课,而在这种课程中,实验技能教学又是教学的重点,因为其不仅关乎到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其对促进学生从事相关科研工作、适应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为了不断为社会输送专业的生物化学人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需大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动手能力,为此,只有积极探寻多样性和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模式,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创新、自主探究的能力,进而更好的实现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1]。

1.传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1.1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不足生物化学实验主要是研究分子生物学相关的技术,因此其涉及的内容和领域较为广泛,且实验操作难度系数相对较大,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采用受(板书)和授(口授)等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的跟着教师进行学习和操作,长此以往,便会让学生感觉实验课程枯燥无味,且难以真正的掌握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践操作技能[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磷脂代谢的研究(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药学1002 周彬彬浙江杭州310014)摘要:磷脂是人体组织的重要组成物质,其结构,合成,降解对人体有着重要的意义,代谢过程的异常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影响巨大。

而磷脂的大部分是甘油磷脂,它的结构,合成及降解过程都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关于磷脂代谢功能失调而引发的疾病的研究也在逐步加深,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也使得我们加深了对人体新陈代谢的认识。

关键词:磷脂合成降解疾病1磷脂的基本特性磷脂是一类含有磷酸的脂类,机体中主要含有两大类磷脂,由甘油构成的磷脂称为甘油磷脂;由神经鞘氨醇构成的磷脂,称为鞘磷脂。

其结构特点是:具有由磷酸相连的取代基团(含氨碱或醇类)构成的亲水头和由脂肪酸链构成的疏水尾。

在生物膜中磷脂的亲水头位于膜表面,而疏水尾位于膜内侧。

磷脂广泛存在于生物休内。

特点是它们的不均一性和高度混杂性。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水解后产生合有脂肪酸和磷酸的混合物。

磷脂是七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对各种分子的话透性屏障,因此在细胞的组织机构中起重要作用。

磷脂分子内的非极性碳氧茄借范德瓦零斯力联合在一起。

极性端能使磷胎分子自身排列成片月戎收点状.从而易于嵌入蛋白质而构成生物膜。

磷脂种类繁多.周转串快。

各种生物器官,不同的组织,甚至各种细胞器膜都合有不同的磷脂织分,而磷脂的极性成分和其脂肪酸组成又有很大差异。

这就要求生物体精确地控制各种磷脂的代谢和膜磷脂的装配,阁此详尽地研究和了解磷脂在生物休内的合成,降解,周转及其调节控制,对于生物膜的发生、修复更新和在机体内的功能的研究,都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

[1]2磷脂的代谢磷脂代谢指磷脂在生物体内可经各种磷脂酶作用水解为甘油、脂肪酸、磷酸和各种氨基醇(如胆碱、乙醇胺、丝氨酸等)。

甘油可以转变为磷酸二羟丙酮,参加糖代谢。

脂肪酸经β-氧化作用而分解。

磷酸是体内各种物质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

各种氨基醇可以参加体内磷脂的再合成,胆碱还可以通过转甲基作用转变为其他物质。

磷脂合成时,乙醇胺或胆碱与ATP在激酶的作用下生成磷酸乙醇胺或磷酸胆碱,然后再与CTP作用转变成胞二磷乙醇胺或胞二磷胆碱。

胞二磷乙醇胺或胞二磷胆碱再与已生成的甘油二酯(见甘油三酯的生成)合成相应的磷脂。

所以,磷脂的代谢主要分为甘油磷脂代谢和桥磷脂代谢两部分。

其中主要以甘油磷脂为主。

2.1 甘油磷脂代谢2.1.1 甘油磷脂的结构,分类,组成组成:甘油、脂酸、磷酸及含氮化合物等 结构:R2=常为花生四烯酸 X = 胆碱、水、乙醇胺、 丝氨酸,甘油、肌醇、磷脂酰甘油等图1 甘油磷脂结构分类:甘油磷脂主要由以下几种构成,如表1表1 机体内几类重要的甘油磷脂X-OHX 取代基 甘油磷脂的名称 水—H 磷脂酸 胆碱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乙醇胺—CH2CH2NH3+ 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 丝氨酸—CH2CHNH2COOH 磷脂酰丝氨酸 甘油—CH2CHOHCH2OH 磷脂酰甘油 磷脂酰甘油 二磷脂酰甘油(心磷脂) 肌醇磷脂酰肌醇相较于鞘磷脂,甘油磷脂有其特殊的结构组织,正是这特殊的结构特点,使它拥有特殊的功能,其结构特点:如图2图2 甘油磷脂特点2.1.2 甘油磷脂的合成2.1.2.1 甘油磷脂的合成场所及原料甘油磷脂的合成在细胞质滑面内质网上进行,通过高尔基体加工,最后可被组织生物膜利用或成为脂蛋白分泌出细胞。

机体各种组织(除成熟红细胞外)即可以进行磷脂合成。

[2]合成的部位:全身各组织细胞内质网均有合成磷脂的酶系,以肝、肾、肠等组织最为活跃。

合成原料及辅因子:脂酸、甘油:由糖代谢提供,多不饱和脂酸:从植物油摄取,磷酸盐:由ATP提供,含氮化合物:从食物摄取或体内合成,CTP:构成活化的中间物。

其中磷脂酸可由糖和脂转变生成的甘油和脂肪酸生成(详见甘油三酯合成代谢),但其甘油C2位上的脂肪酸多为必需脂肪酸,需食物供给。

取代基团中胆碱和乙醇胺可由丝氨酸在体内转变生成或食物供给。

[3]2.1.2.2 磷脂合成的不同的途径甘油磷脂的合成有不同的反应途径,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途径是:(1)甘油二酯合成途径:磷脂酰胆碱及磷脂酰乙醇胺主要通过此途径合成,甘油二酯是合成的重要中间产物,胆碱和乙醇胺由活化的CDP-胆碱及CDP-乙醇胺提供。

(2)CDP-甘油二酯合成途径: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丝氨酸及心磷脂由此途径合成,活化的CDP-甘油二酯是合成这类磷脂的直接前体和重要中间物。

具体反应途径如下图所示图3 甘油磷脂合成总结为以下的具体合成过程:1.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这两种磷脂生成是由活化的CDP胆碱与CDP-乙醇胺和甘油二脂生成。

此外磷脂酰乙醇胺在肝脏还可由与腺苷蛋氨酸提供甲基转变为磷脂酰胆碱。

2.磷脂酰丝氨酸:体内磷脂酰丝氨酸合成是通过Ca++激活的酰基交换反应生成,由磷脂酰乙醇胺与丝氨酸反应生成磷脂酰丝氨酸和乙醇胺。

磷脂酰乙醇胺+丝氨酸—→磷脂酰丝氨酸+乙醇胺。

3.磷脂酰肌醇、磷脂酰甘油和心磷脂。

上述三者生成是由活化的CDP甘油二酯与相应取代基团反应生成。

4.缩醛磷脂与血小板活化因子缩醛磷脂与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合成过程与上述磷脂合成过程类似,不同之处在于磷脂酸合成之前,由糖代谢中间产物磷酸二羟丙酮转变生成脂酰磷酸二羟丙酮以后,由一分子长链脂肪醇取代其第一位脂酰基,其后再经还原(由NADPH供H)、转酰基等步骤合成磷脂酸的衍生物。

此产物替代磷脂酸为起始物,沿甘油三酯途径合成胆碱或乙醇胺缩醛磷脂。

血小板活化因子与缩醛磷脂的不同在于长链脂肪醇是饱和长链醇,第2位的脂酰基为最简单的乙酰基。

[4]除以上反应途径外,甘油磷脂还有一种特殊的合成途径,磷脂交换蛋白。

合成在内质网膜外侧面进行,在胞液中存在一类能促进磷脂在细胞内膜之间进行交换的蛋白质,称磷脂交换蛋白。

不同的磷脂交换蛋白催化不同种类的磷脂在膜之间进行交换,合成的磷脂即可转移至不同细胞器膜上,从而更新其磷脂。

2.1.3甘油磷脂的降解在生物体内存在一些可以水解甘油磷脂的磷脂酶类,其中主要的有磷脂酶A1、A2、B、C和D,它们特异地作用于磷脂分子内部的各个酯键,形成不同的产物。

这一过程也是甘油磷酯的改造加工。

磷脂酶A1: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细胞的溶酶体内,此外蛇毒及某些微生物中亦有,可有催化甘油磷脂的第1位酯键断裂,产物为脂肪酸和溶血磷脂2。

磷脂酶A2:普遍存在于动物各组织细胞膜及线粒体膜,能使甘油磷脂分子中第2位酯键水解,产物为溶血磷脂1及其产物脂肪酸和甘油磷酸胆碱或甘油磷酸乙醇胺等。

溶血磷脂是一类具有较强表面活性的性质,能使红细胞及其他细胞膜破裂,引起溶血或细胞坏死。

当经磷脂酶B作用脱去脂肪酸后,转变成甘油磷酸胆碱或甘油磷酸乙醇胺,即失去溶解细胞膜的作用。

磷脂酶C:存在于细胞膜及某些细胞中,特异水解甘油磷脂分子中第3位磷酸酯键,其结果是释放磷酸胆碱或磷酸乙醇胺,并余下作用物分子中的其他组分。

磷脂酶D:主要存在于植物,动物脑组织中亦有,催化磷脂分子中磷酸与取代基团(如胆碱等)间的酯键,释放出取代基团。

图4 甘油磷脂的代谢2.2鞘磷脂的代谢2.2.1 鞘磷脂的结构,组成鞘磷脂的组成与架构相较于甘油磷脂在于特点是不含甘油而含鞘氨醇。

其结构特点如下图:图5 鞘磷脂结构X=磷脂胆碱、磷脂乙醇胺、单糖或寡糖.2.2.2 鞘磷脂的合成体内的组织均可合成鞘磷脂,以脑组织最为活跃,是构成神经组织膜的主要成分,合成在细胞内质网上进行。

以脂酰CoA和丝氨酸为原料,消耗NADPH生成二氢鞘氨醇,进而经脂肪酰转移酶作用生成神经酰胺。

图6 鞘磷脂合成2.2.3鞘磷脂的降解鞘磷脂经磷脂酶(sphingomyelinase)作用,水解产生磷酸胆碱和神经酰胺。

如缺乏此酶可引起肝、脾肿大及神经障碍如痴呆等鞘磷脂沉积症。

3磷脂代谢异常与疾病我们知道,甘油磷脂在人体内有重要的生理共能,(1)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2)磷脂酰肌醇是第二信使的前体(3)缩醛磷脂存在于脑和心肌组织中。

磷脂作为生物膜的基本组成物质,其合成和代谢不仅在细胞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的角色。

而且磷脂具有降血脂、抗氧化、抗疲劳、抗衰老、健脑益智等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等作用。

[5]所以,当磷脂代谢异常时,大量膜磷脂降解产生溶血磷脂,白细胞三烯,前列腺素等活性物质,这些物质与炎性反应、免疫、过敏及心血管疾病等许多霞要病理过程密切相关。

3.1磷脂代谢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证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PLA2)通过水解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上的氧化卵磷脂产生LPC和氧化的非酯化游离脂肪酸等促炎物质起到促动脉硬化作用[6]溶血磷脂酸(1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一种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磷脂信使。

它主要在细胞的内质网合成,也可通过磷脂酶D和磷脂酶A2对细胞膜I-的磷脂水解而产生,由血小板活化聚集而释放。

LP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在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生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脂类分子[7]膜磷脂迅速降解是心肌缺血、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原因,。

脑缺血再灌注恢复氧供后诱发自由基产生,自由基诱发PLA2活性增加和脂质过氧化使生物膜磷脂降解。

并且,当细胞膜出现损伤可使钙离子涌入超载,使PLA2活力增加失控,其作用此时已表现为对生物膜破坏性降解,最终造成膜功能丧失,导致相应神经元死亡[8]由此而引发了人体的心脑血管疾病。

3.2磷脂代谢与脂肪肝、胰腺炎等其他疾病3.2.1 脂肪肝肝脏中的三酰甘油需磷脂才能运出,故脂肪肝与磷脂代谢异常关系密切。

当机体胆碱缺乏时,会使肝中磷脂酰胆碱合成减少,由于体内磷脂不足,影响体内脂蛋白的形成,结果肝内脂肪不能转运出而积聚于肝细胞内发生脂肪肝,肝功能减退,最终引起肝硬化。

3.2.2 胰腺炎磷脂酶是磷脂代谢中的关键酶,在生理条件下,磷脂酶是生物膜磷脂更换的正常水解酶。

而研究证实,许多急慢性炎性疾病都与磷脂酶水解磷脂作用有关。

其中PLA2是炎性反应过程中脂类介质产生的主要限速酶,而且它本身还是一种血管活性物质和炎性介质,皮下注射PLA:可引起局部皮肤持续性充血和急性炎性细胞浸润。

[9]也因此导致了胰腺炎等疾病的发生。

3.2.3 其他代谢疾病磷脂是保持肺泡正常舒缩、保持大小肺泡之间相对稳定、保持肺泡与毛细血管间正常的流体静压的物质基础,所以磷脂代谢异常或磷脂不足,将会发生新生儿或成人(尤其是休克脱险后)呼吸窘迫综合征、肺不胀、肺水肿、肺炎等。

此外,有一种神经磷脂沉积病(耐曼·皮克氏病),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患者由于缺乏神经磷脂酶,神经磷脂代谢异常,在网织内皮细胞,神经节细胞及一些内脏的实质细胞内发生神经磷脂的沉积。

所以,研究好磷脂代谢的过程,将对我们控制心脑血管,炎症等疾病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