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论文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论文范文(1)

生物化学论文范文(1)

生物化学论文范文(1)生物化学论文范文生物化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学问题被发现与生物化学有着显著的联系。

本文主要探讨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并通过举例说明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一、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生物化学主要关注生物体内的化学物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生化过程等问题,其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命体内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如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的合成、降解和重组等生化过程。

2. 生命体内代谢过程:如物质的合成、降解、转运和存储等代谢过程。

通过对物质的代谢途径、合成机制和调节机制的研究,可以深入探究生命体内的代谢调节机制。

3. 生命体内信号转导过程:如内分泌系统、神经信号传递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等生化过程。

通过对信号物质的合成、分泌及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可以深入探究生命体内的信号传递机制。

二、生物化学的应用领域在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领域,生物化学的应用极为广泛。

以下为几个实际应用领域的简要介绍:1. 新药研发:通过研究药物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可以快速发现有效药物,并提高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

2. 病理分析:通过对疾病相关分子的研究,可以发现引起疾病的分子机制,进一步研究疾病的发生机理,并找到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

3. 临床诊断:通过对病人体内化学指标的检测,可以诊断疾病并确定治疗方案,如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的诊断中的应用。

4. 生物制造:通过对生命体内重要分子的合成和重组,可以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高价值生物制品,如酶、激素和抗生素等。

三、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生物化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石之一,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 生命体内物质代谢调节机制的研究:通过对物质代谢途径的研究,可以探究生物体内代谢调节机制,为疾病研究和治疗提供有效途径。

2. 生命体内信号传递机制的研究:生物体内的许多生化过程都与各种信号传递系统相关。

生物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生物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物化学本科毕业论⽂(西北农林科技⼤学)⽬录⽬录 (1)摘要 (4)关键词 (4)ABSTRACT (5)KEY WORDS (5)1.绪论 (6)1.1盐害对植物的影响 (6)1.1.1 盐害简介 (6)1.1.2 盐害对⽟⽶的影响 (6)1.1.3 其它因素对受盐胁迫⽟⽶的影响 (6)1.1.3.1 NO对盐胁迫的缓解作⽤ (6)1.1.3.2 丛枝菌根对盐胁迫的缓解作⽤ (7)1.1.3.3 脱落酸对盐胁迫防御作⽤ (7)1.1.3.4 外源Ca2+对盐胁迫的缓解作⽤ (7)1.1.3.5 铈(Ce)对受盐胁迫⽟⽶的作⽤ (7)1.1.3.6 硅对盐胁迫下⽟⽶幼苗⽣长的影响 (7)1.2实时定量PCR的原理 (8)1.2.1 ⽣物原理 (8)1.2.2 化学原理 (8)1.2.2.1荧光染料嵌⼊法 (8)1.2.3实时定量PCR的重要概念 (9)1.3 MICRO RNA简介 (9)1.3.1 micro RNA概述 (9)1.3.2 植物的microRNA (10)1.3.3 miRNA的特征与差异 (11)1.3.4 鉴定miRNA的⽅法 (11)1.3.5 ⼏种热门的microRNA 介绍 (12)1.3.5.1 mir-21的研究 (12)1.3.5.2 Let-7的研究 (12)1.3.6 MiRNA与植物逆境胁迫的研究进展 (13)1.4 MICRO RNA种类间存在协同作⽤关系 (14)1.5与MICRO RNA研究密切相关的学科或研究⽅向 (14)1.6选题⽬的及意义 (15)1.7实验流程 (15)2.实验内容 (16)2.1材料与仪器 (16)2.1.1 实验材料、试剂、器⽫及资料 (16)2.1.2 实验仪器 (16)2.2实验⽅法 (16)2.2.1营养液的配制 (16)2.2.2⽟⽶种⼦的处理及萌发 (17)2.2.3⽟⽶幼苗的移栽 (17)2.2.4⽟⽶幼苗的处理 (17)2.2.5 总RNA的提取 (17)2.2.5.1 CTAB-LiCl法提取总RNA (17)2.2.5.2 SDS法提取总RNA (18)2.2.5.3 TRNzol-A+法提取总RNA (19)2.2.6 MiRNA定量PCR的引物设计 (19)2.2.7 MiRNA的cDNA的合成 (19)2.2.8 Real Time PCR 反应 (20)2.2.9待检验miRNA的引物设计 (21)2.2.10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的制定 (21)2.2.11 内参的选择 (22)2.3实验结果 (23)2.3.1总RNA提取结果 (23)2.3.2 5个待检测MiRNA的realtime PCR结果 (28)2.3.3 相对表达量的柱状图结果 (30)2.4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38)2.4.1 trizol法提取的总RNA的OD值分析及讨论 (38) 2.4.2 trizol法提取的总RNA的电泳结果分析及讨论 (38) 2.4.3 实时定量PCR结果分析及讨论 (38)2.4.4 相对表达量的柱状图分析 (38)参考⽂献 (40)附录1 缩略词 (41)附录⼆ REALTIME CT值 (41)致谢 (42)NaCl胁迫下⽟⽶幼苗叶⽚中⼏个microRNA的Real-time PCR鉴定作者:谢玺(西北农林科技⼤学⽣命科学学院)指导教师:武永军摘要:microRNAs(miRNAs)是⼀类长度为20-25nt的⾮编码内源⼩分⼦RNA,⼴泛存在于各种⽣物中。

浅谈生物化学检验论文

浅谈生物化学检验论文

浅谈生物化学检验论文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作为一种能够通过使用特定仪器和方法,对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生物变化进行检测,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意义的手段。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浅谈生物化学检验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生物化学检验论文篇一【关键词】临床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集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紧密相结合的应用性专业学科,在该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抓住重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精医术、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作为,体现民族学院的大医精诚,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检验人才,我们结合我校情况和临床生化检验教学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新模式教学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如下。

1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的现状1.1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基础要求高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是建立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基础上的专门学科,它要求医学生必须熟练地掌握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人体器官、组织、体液的化学组成和进行着的生化过程以及疾病、药物对这些过程的影响,了解疾病诊断、病情监测、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和疾病预防等内容,才有助于对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知识的深刻理解。

根据医学院校的课程要求,分析相关的教学内容,对比国内外有关的教材并参考其他医学院校的教学要求,重点要强调知识更新,以最新的教材为主,使用周新教授主编的《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第三版教材,融合其他参考书对教学内容加以扩充,同时通过阅读国内外专业期刊、杂志,浏览专业网站,将国内外的最新相关研究成果和技术及时地介绍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弥补了教材中某些内容的滞后性,加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这样,教材内容丰富、新颖、重点突出、实用,既利于教也利于学。

1.2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内容多、抽象、难以理解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由于涉及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起来显得困难,而且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新疾病、新技术、新理论的出现,需要教学的内容增多。

生物化学教学质量论文范文

生物化学教学质量论文范文

生物化学教学质量论文范文1文科生生物化学教育现状分析文科生和理科生基础不同,生物化学相关知识不能很好地衔接,因此,学校主要采取小班式教学。

将文科生放在一个班,教师可以放慢进度,将与授课内容有关的高中基础知识补充讲解,方便学生理解后续授课内容,然而目前大学生物化学课普遍存在内容多但课时少的矛盾,使一些教师不注重教法探讨和学法研究,往往忽视学生主体,大多利用多媒体技术,以讲授法为主,实施灌注式、填鸭式教学策略[5]。

对于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教学内容方法区别不大,虽然教学任务完成了,但是教学效果差,学生短时间无法掌握,学习难度大,每次上课感觉在听“天书”,久而久之便产生厌学情绪,逆反心理,没有信心学好生物化学,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积极开展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需要生物化学教师共同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2生物化学教学策略的改进2.1帮助学生陪养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态度决定一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从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锦句可以得到启示,做好一件事,态度是关键、兴趣是动力、信心必不可少。

要想学好生物化学这门课,这三要素同样不可或缺。

首先,学生要明确学科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绪论课是一门课程的缩影和向导,是引发学生习兴趣、明确学科重要性、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的重要开端,第一节课学生好奇心都较强,应利用这一特点,精心设计有效引导,使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态。

随着多媒体的普及,利用网络开拓生物化学知识领域成为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利用课间播放一些生物化学的影视资料,学生可在课后充分利用网络查阅资料,观看生物化学相关视频。

另外,学生可利用图书馆资料读一些相关的课外书籍。

从多个方面让学生感受生物化学的神奇与奥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6-7]。

生物化学教材中的物质代谢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涉及多步化学反应以及多种酶,内容较为抽象,难懂易忘,若仅用化学结构式和反应方程式来讲解内容难免枯燥乏味,如何让学生易于接受呢?首先,概述三大物质代谢,其次章分节详细讲解,最后总结三大物质之间的代谢联系。

生物学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

生物学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

生物学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化学变化规律的根底生命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上解释各种生命现象,内容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其教学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而,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生物化学对生命科学本科专业的学生既是一门重要的根底课,又是生物专业的带头学科。

生物化学实验课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局部,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作风的重要教学环节。

具有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

生物化学实验可对学生进展生物化学根本技能的培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为学生今后开展科学研究奠定根底。

因此,如何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更好的掌握实验课中的各项生物化学实验技能,是目前实验课教学中尚需解决的问题。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实验课课程程组成员根据历年担任实验课教学中的一些经历和体会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以及所开设生命科学的两个本科专业的特点,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作了一些改革。

生物化学实验课是随着生物化学理论开展起来的学科,独立的课程内容,对专业根底课程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受到教学模式及经费缺乏等等因素的限制,教学内容一直未有大的改动,主要是利用分光光度测定技术和显色观察等方法进展组织样品中生物活性分子的含量测定,以及利用离心、沉淀等方法制备和分析生物样品中的活性分子。

这些内容在80年代的教学科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本满足了当时本科教学的需要。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开展,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大局部实验内容已经过时,与理论教学脱节现象也比拟严重。

同时以往的实验多是验证性的实验和教师演示性实验,激发不起同学们的学习和操作兴趣,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更达不到素质教学的目的。

因此,本学期针对这一弊病作出大胆改革尝试,并得到良好效果。

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

生物化学课程论文精选范文

生物化学课程论文精选范文

生物化学对医学生而言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实验教学对于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化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生物化学论文范文篇一:《基础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基础医学专业是我校为适应我国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而新开设的专业,目的是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扎实的基础医学科学和生命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并有较强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潜力,将来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医院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临床医学实验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专门人才[1]。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本质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医学等生命科学领域至关重要的基础课程。

同时生物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因此,生物化学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课,是将来独立进行科研和教学的有力保证[2]。

如何建立适合基础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与优化,适应该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是生物化学专业教师亟须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目前,医学院校的传统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主要模式、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如下:①理论课程方面: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主要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师讲,学生听,却不利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在教材使用方面,基础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同样的教材,无法满足基础医学专业培养的需要。

另外英语授课的比例不高。

多年来,在对生物化学的授课过程中,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课件和参考资料中除了专业名词做了英语注解外基本上都是中文,课堂上也是以中文授课为主,不利于提高学生查阅英文文献、英文论文的撰写以及英语学术交流的能力。

②实验课程方面:实验课内容不能满足培养学生整体科研思维的需要。

部分实验内容陈旧过时,不少生化实验仍然采用已经被淘汰的技术方法,与生物化学的理论发展完全脱节,与临床实践也毫无联系,因此这些实验需彻底摈弃更换。

化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论文

化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论文

化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论文化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论文化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论文【1】【摘要】本文分析了化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开设的情况,并针对化学专业的特点,对生物化学所用的教材、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改革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旨在寻求一套适合化学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模式,从而全面提高化学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化学生物化学教学探讨生物化学是一门很重要的教学课程,课程体系严谨,理论知识较难,发展速度很快,新知识、新成果层出不穷。

由于这门课涉及许多生物学科方面的知识,内容抽象,分子结构庞大、复杂,对许多开设了生物化学课程的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生物基础底子薄、基础差,掌握好该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

况且,目前化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授课时数较少,我院化学专业生物化学授课时数只有36学时,这让教学工作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既要使教学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突出化学特色,又要使学生在系统学习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及时掌握生物化学领域内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应用技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此,我们对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进一步实现培养综合性应用人才的目标。

一结合化学专业实际,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生物化学教材较多,如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第三版)、聂剑初主编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郑集主编的《生物化学》,这三种教材均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是公认的比较优秀的教材,各具特色。

以上三本教材虽然内容丰富,系统性强,但由于化学专业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目的、兴趣以及知识基础不同,在使用这类生物专业通用教材时,常常会感到不适应,给教和学都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太适合化学专业学生,因此,结合化学专业实际,选择适合化学专业学生用的生物化学教材是十分必要的。

我院主要选择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古练权主编的《生物化学》。

因为该教材是专门为化学专业而编写的,全面反映生物化学的基本内容,介绍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在阐明重要的生命现象化学本质的同时,也介绍生物技术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并且根据化学专业学生的需要和知识基础,更多地应用化学的观点和理论来讨论生命过程中的化学问题。

生物化学论文三大营养物质在生物体中的主要作用

生物化学论文三大营养物质在生物体中的主要作用

三大营养物质在生物体中的主要作用——生物化学结课论文目录1三大营养物质概述 (3)2蛋白质的性质及在人体内的作用 (4)2.1蛋白质构成机体组成成分 (4)2.2蛋白质的代谢 (5)2.3蛋白质在人体内的功能 (5)2.3.1维持组织更新、修复和调节生长发育。

(5)2.3.2载体和免疫功能。

(6)2.3.3肌肉收缩作用 (6)2.3.4蛋白质供能作用 (7)2.4机体所需蛋白质的摄入和补充 (7)3人体脂类的分类及脂肪在人体内的作用 (8)3.1人体脂类的分类及性质 (8)3.2各种脂类在人体的作用 (9)4碳水化合物的性质及在体内的功能 (9)4.1碳水化合物的性质 (9)4.2碳水化合物功能与作用 (10)4.2.1供给能量 (10)4.2.2构成细胞和组织 (11)4.2.3节省蛋白质 (11)4.2.4维持脑细胞的正常功能 (11)4.2.5抗酮体的生成 (12)4.2.6解毒 (12)4.2.7加强肠道功能或引起腹泻 (12)4.2.8碳水化合物失调的危害 (12)4.2.9减肥应少吃碳水化合物 (13)4.3日推荐量及食物来源 (14)1三大营养物质概述“营养”是指生物体摄取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利用的过程,以达健康的目的。

在我国古代称作为“荣养”。

中医营养与西医营养对食物的利用有所不同。

西医营养是讲究食物所提供热能的计算,并根据人体代谢的需要,来设计每人每天的食谱。

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食物中的产能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糖类)、脂类三大类物质,又称为三大营养素。

蛋白质是人体的主要构成物质,又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要物质。

人体是由无数细胞构成的,蛋白质是其主要部分。

同时,蛋白质也构成体内的各类重要生命活性物质。

人体内的蛋白质的种类数以千计,其中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无数的酶类,多种作用于人体代谢活动的激素类,抵御疾病侵袭的各种免疫物质类,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的载体、构成人体的神经传递介质,多种体液的组成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化学摘要:生物体的生命现象(过程)作为物质运动的一种独有的特殊的运动形式,其基本表现形式就是新陈代谢和自我繁殖。

构成这种特殊运动形式物质基础是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维生素、激素、萜类,卜啉生物分子等。

正是这些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

生物化学就是研究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生物分子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

在此,化学与生物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了。

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在迅速地拓展,并已渗透到生物学科内外许多相关学科,产生了生物有机化学、酶工程、蛋白质工程、代谢工程、蛋白质组学、结构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等新领域和新知识。

但其基本内容主要涉及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和数以万计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代谢与调控等内容。

关键词:生物化学Biochemie 生物大分子人类基因组酶促反应DNA生物化学因研究的物质不同,可分为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脂化学、糖化学、酶学等分支;研究各种天然物质的化学称为生物有机化学;研究各种无机物的生物功能的学科则称为生物无机化学或无机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这一名词的出现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得更远,其早期的历史是生理学和化学的早期历史的一部分。

生物化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静态的描述性阶段,对生物体各种组成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构测定、合成及理化性质的研究。

其中菲舍尔测定了很多糖和氨基酸的结构,确定了糖的构型,并指出蛋白质是肚键连接的。

1926年萨姆纳制得了脲酶结晶,并证明它是蛋白质。

此后四、五年间诺思罗普等人连续结晶了几种水解蛋白质的酶,指出它们都无例外地是蛋白质,确立了酶是蛋白质这一概念。

通过食物的分析和营养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维生素,并阐明了它们的结构。

与此同时,人们又认识到另一类数量少而作用重大的物质——激素。

它和维生素不同,不依赖外界供给,而由动物自身产生并在自身中发挥作用。

肾上腺素、胰岛素及肾上腺皮质所含的甾体激素都在这一阶段发现。

此外,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在1931年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的概念。

1第二阶段约在20世纪30~50年代,主要特点是研究生物体内物质的变化,即代谢途径,所以称动态生化阶段。

其间突出成就是确定了糖酵解、三羧酸循环以及脂肪分解等重要的分解代谢途径。

对呼吸、光合作用以及腺苷三磷酸(ATF)在能量转换中的关键位置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当然,这种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

对生物合成途径的认识要晚得多,在50~60年代才阐明了氨基酸、嘌岭、嗜啶及脂肪酸等的生物合成途径。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要特点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化学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以及物理学、技术科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等其他学科的渗透,产生了分子生物学,并成为生物化学的主体。

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人体是由生物分子按照一定的布局和严格的规律组合而成的。

对生物分子的研究,重点是对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要搞清其空间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结构是功能的分子基础,而功能则是结构的体现。

生物大分子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功能各异。

2蛋白质与核算是体内主要的生物大分子,参与机体构成并发挥重要生理作用。

这是静态化学。

生物大分子中,蛋白质、核酸、磷脂等是重要的生命基础物质,研究它们的结构、构象等化学问题以阐明生命的奥秘是当今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应用激光拉曼光谱除能获得有关组分的信息外,更主要的是它能反应与正常生理条件(如水溶液,温度,酸碱度等)相似的情况下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变化信息,同时还能比较在各相中的结构差异,这是用其它仪器难以得到的成果3。

/download/shtml/001309.shtml物质代谢及其调节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

生物体一方面需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在体内进行各种代谢变化,以维持期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并通过代谢变化将摄入营养物中存储的能量释放出来,供肌体活动所需。

因此,研究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及代谢调节规律是很重要的,也称为动态化学。

基因信息的传递及调控生物体通过自我复制而完成的生物遗传特性,即细胞内贮存的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过程。

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信息传递涉及遗传、变异、生长、分化等诸多生命过程,也与遗传疾病、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机制有关3。

生物化学史上有很多里程碑事件。

维勒自1824年起研究氰酸铵的合成,但是他发现在氰酸中加入氨水后蒸干得到的白色晶体并不是铵盐,到了1828年他终于证明出这个实验的产物是尿素。

维勒由于偶然的发现了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方法,而被认为是有机化学研究的先锋。

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有机物只能依靠一种生命力在动物或植物体内产生;人工只能合成无机物而不能合成有机物。

他的论文详尽记述了如何用氰酸与氨水或氯化铵与氰酸银来制备纯净的尿素。

随着其他化学家对他的实验的重现成功,人们认识到有机物是可以在实验室由人工合成的,这打破了多年来占据有机化学领域的生命力学说。

随后,乙酸、酒石酸等有机物相继被合成出来,支持了维勒的观点。

1828年,弗里德里希·维勒从无机化合物氰化铵合成有机化合物尿素1833年,安塞姆·佩恩发现第一个酶——淀粉酶。

在酶的催化反应体系中,反应物分子被称为底物,底物通过酶的催化转化为另一种分子。

几乎所有的细胞活动进程都需要酶的参与,以提高效率。

与其他非生物催化剂不同的是,酶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只催化特定的反应或产生特定的构型。

目前已知的可以被酶催化的反应有约4000种。

酶促反应又称酶催化或酵素催化作用指的是由酶作为催化剂催化进行的化学反应。

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绝大多数属于酶促反应。

在酶促反应中,酶作为高效催化剂,使得反应以极快的速度或在一般情况无法反应的条件下进行。

酶是生物体内进行各种化学反应最重要的物质。

影响酶催化速度有以下因素:温度、酸碱度、酶的浓度、被催化物质的浓度、重金属。

亦即,凡是会影响蛋白质活性的因子,皆会影响酵素活性与催化效力。

1865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和遗传定律。

孟德尔自立粒子说并且预言,决定父母方性质的是某种单位化的粒子状物质。

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的局限孟德尔没能完全解释这里的粒子是什么,现在我们知道这里的粒子就是遗传因子。

可以说孟德尔为以后的遗传因子理论奠定了框架基础,这一发现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1896年,爱德华·毕希纳发现无细胞发酵。

1912年,霍普金斯,F.G.发现食物辅助因子——维生素。

维生素不能像糖类、蛋白质及脂肪那样可以产生能量,组成细胞,但是它们对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起调节作用。

缺乏维生素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适量摄取维生素可以保持身体强壮健康;过量摄取维生素却会导致中毒1929年,Gustav Embden、奥托·迈尔霍夫和Jakub Parnas阐明糖酵解作用机理:糖酵解又称糖解作用是所有生物细胞糖代谢过程的第一步。

在该过程中,一分子葡萄糖会经过十步酶促反应转变成两分子丙酮酸。

C6H12O6 + 2 NAD+ + 2 ADP + 2 H3PO4 →2 NADH + 2 C3H4O3 + 2 ATP + 2 H2O + 2 H+ 。

1944年,Avery, Macleod, Mc Carty三人著名的肺炎球菌实验证明DNA是细胞遗传信息的基本物质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佛朗西斯·克里克等人阐明DNA三维结构。

脱氧核糖核酸(英语:Deoxyribonucleic acid,缩写为DNA)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一种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以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

主要功能是长期性的资讯储存。

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构细胞内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质与RNA 所需。

带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自身构造发挥作用,有些则参与调控遗传讯息的表现。

44444444444将组成生物体的物质逐一分离研究,均为非生命物质,并遵守物理和化学的规律,然而由这些物质组成的生物体何以能呈现及维持各种生命现象,这是生物化学要探讨和阐明的问题。

555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是边缘性学科,发展又十分迅速,因而形成了许多新理论新概念,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同时发展许多新技术,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已广泛被应用于其他科学,促进了很多分支学科的产生。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体内分子水平反应机理的,其最直接的应用就体现在医学和医药学上。

学习生物化学对理解人体功能、维持机体健康、认识疾病本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生命科学其它学科的基础,对其它各门生物学科的深刻影响首先反映在与其关系比较密切的细胞生物学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理学等领域。

通过对生物高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酣、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许多奥秘,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跃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生物化学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工业方面,可用于食品加工、酶制剂工业、饲料工业、皮革工业等。

农业方面,明确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生物碱、芳香油等在植物体内的合成规律,可获得大量优质作物;对合理贮藏食物有帮助;在提高农产品产量上有实际意义;而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生化诊断。

附:★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 1990~2003)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项巨大工程。

人体单基因组包括22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X或Y),由31.467亿个碱基对组成,大约含有3.0~3.5万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编码序列只占到全部序列的2%。

人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简称基因组研究,就是要分析测定30亿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破译核苷酸序列中所包含的遗传信息,弄清楚它的生物学功能,并绘制成直观图谱,进而弄清楚基因组所编码的所有蛋白质的表达情况,最终达到从整体系统水平上认识人体构造与功能并帮助制定有效治疗策略和开发有效治疗药物的目的。

1986年3月7日,著名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雷纳托.杜尔贝科(Renato Dulbecco)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癌症研究的转折点——测定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文章,指出癌症和其它疾病的发生都与基因有关,并提出测定人类整个基因组序列的途径和重要意义,率先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ic Project, 简称HGP)。

1990年10月,美国政府正式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后有德、日、英、法、中等6个国家的科学家先后正式加入,有16个实验室及1100名生物科学家、计算机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